期刊文献+
共找到19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永玉木刻版画《阿诗玛》中的民族情调
1
作者 蒋越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第3期74-76,共3页
《阿诗玛》是黄永玉的木刻版画作品,展现了浓郁的民族情调。本文对该作品进行了分析。首先,分析了木刻版画的特点和技法,其次,探讨了作品中所展现的民族元素,如服饰、姿态和表情等,突出了民族特色。最后,阐述了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阿诗玛》是黄永玉的木刻版画作品,展现了浓郁的民族情调。本文对该作品进行了分析。首先,分析了木刻版画的特点和技法,其次,探讨了作品中所展现的民族元素,如服饰、姿态和表情等,突出了民族特色。最后,阐述了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通过细腻的线条和色彩,表达了作者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追求。总的来说,该作品通过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了浓厚的民族情调,引发观者对民族文化的思考和感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永玉 木刻版画 《阿诗玛》 民族情调 民族氛围
下载PDF
我国民族文学经典英译本误译及其应对——以《尘埃落定》《萨迦格言》《阿诗玛》为例
2
作者 魏清光 李跃平 《民族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3-133,148,共12页
藏族作家阿来创作的《尘埃落定》自出版以来,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已经成为我国民族文学经典。运用文本对比的研究方法,辅以语篇语言学、小说理论做支撑,发现由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林丽君夫妇翻译的《尘埃落定》英译本存在严重破... 藏族作家阿来创作的《尘埃落定》自出版以来,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已经成为我国民族文学经典。运用文本对比的研究方法,辅以语篇语言学、小说理论做支撑,发现由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林丽君夫妇翻译的《尘埃落定》英译本存在严重破坏“文学经典性”的翻译问题,具体表现在误译致费解、违背生活的真实、语篇连贯不当、人物形象不符、精准叙事受损等方面。此现象不是孤例,类似的问题在英语母语者翻译的《萨迦格言》《阿诗玛》等民族文学经典中也同样存在。这些翻译问题阻碍了我国民族文学经典成为世界文学经典的可能性。对此,我们应遵循文学创作规律,对译者在翻译我国民族文学经典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必要的干预和纠正,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学经典 《尘埃落定》 《萨迦格言》 《阿诗玛》 误译 文学创作规律
下载PDF
云南少数民族口传经典史诗 彝族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
3
《创造》 2023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阿诗玛》是彝族撒尼叙事长诗,主要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撒尼人聚居区,是云南彝族撒尼人口头流传的美丽而富有特色的长篇叙事诗,是撒尼人千锤百炼而流传下来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撒尼人的口头传唱中一代又一代地流传至今,... 《阿诗玛》是彝族撒尼叙事长诗,主要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撒尼人聚居区,是云南彝族撒尼人口头流传的美丽而富有特色的长篇叙事诗,是撒尼人千锤百炼而流传下来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撒尼人的口头传唱中一代又一代地流传至今,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阿诗玛》通过讲述主人公“阿诗玛”不屈不挠地同强权势力作斗争的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篇叙事诗 叙事长诗 撒尼人 阿诗玛 《阿诗玛》 云南少数民族 石林彝族自治县 民间传承
下载PDF
《阿诗玛》舞台创作转化研究
4
作者 马敏睿 《戏剧之家》 2023年第7期43-45,共3页
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民间文学的传承方式不再局限于单一区域或民族内部,而以更为多元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民间文学的舞台创作是现代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条创新性发展路径,云南彝族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是其中的典型个案。在舞台创... 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民间文学的传承方式不再局限于单一区域或民族内部,而以更为多元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民间文学的舞台创作是现代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条创新性发展路径,云南彝族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是其中的典型个案。在舞台创作过程中,《阿诗玛》原有的叙事母题根据时代需求被重构,音乐舞蹈成为塑造形象的核心语言,文化持有者、艺术创作者和观众共同完成了对撒尼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再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 《阿诗玛》 舞台创作 母题重塑 叙事关系
下载PDF
非遗纪录片《阿诗玛》访谈特色分析
5
作者 周飞伶 莫若兰 《河池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95-103,共9页
论文从构境视角描述笔者全程参与的非遗纪录片《阿诗玛》摄制过程,分析片中人物访谈特色,以期为非遗影像传播提供新思维与理论依据。构境是通过一种情景剧般的话语建构,将没有被看到的遭遇呈现出来,使其意蕴向公众展开,并被理解。非遗... 论文从构境视角描述笔者全程参与的非遗纪录片《阿诗玛》摄制过程,分析片中人物访谈特色,以期为非遗影像传播提供新思维与理论依据。构境是通过一种情景剧般的话语建构,将没有被看到的遭遇呈现出来,使其意蕴向公众展开,并被理解。非遗影像是对非遗的一种构境,是为了让非遗更好地“被看见”。非遗影像通过呈现与展开“非遗人”的日常世界来构境非遗。而“非遗人”日常世界的展开主要通过人物的深度访谈实现。《阿诗玛》人物访谈具备这些特点:选择以代表性传承人为圆心而辐射出的差序格局式关系网上的系列“非遗人”为访谈对象,构境非遗在现代的断裂、承续、接洽与延展遭遇;实现人物访谈的情境化,进入“非遗人”的日常世界,与“非遗人”主体间性共在;深度访谈的提问有道、先虚后实、迎刃不避、且问且听和留白盈之,也是访谈者与受访者的互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影像 深度访谈 构境 《阿诗玛》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化演绎的反思——以彝族撒尼人《阿诗玛》遗产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吴兴帜 巴胜超 唐婷婷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59-64,共6页
物质商品的符号化消费渗透到文化领域之后,在权力化与商业化共谋情况下,因消费者与文化拥有者在目标诉求、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遗产的符号化存续,导致遗产主体的边缘化、遗产时空的错位化、遗产整体的碎片化和遗产传承的流水化... 物质商品的符号化消费渗透到文化领域之后,在权力化与商业化共谋情况下,因消费者与文化拥有者在目标诉求、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遗产的符号化存续,导致遗产主体的边缘化、遗产时空的错位化、遗产整体的碎片化和遗产传承的流水化等。文章以撒尼人《阿诗玛》遗产在文化旅游所呈现的符号形态和变异,反思遗产符号化对遗产本身所造成的影响,进而指出《阿诗玛》遗产存续应该以地方人群共同体为主导,以整体的文化体系为内容,以多样的文化形态为表征,以社会价值为诉求,实现其活态、原真存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诗玛》 符号 反思 存续
下载PDF
彝族撒尼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赵蕤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9-123,共5页
彝族撒尼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相当影响力,早在1950年代起就相继被译为30余种语言被介绍到国外。其中,日本的译介与研究最为丰富,不仅有诗歌、散文、童谣、连环画等译本,还有广播剧、舞台剧等活性态表演... 彝族撒尼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相当影响力,早在1950年代起就相继被译为30余种语言被介绍到国外。其中,日本的译介与研究最为丰富,不仅有诗歌、散文、童谣、连环画等译本,还有广播剧、舞台剧等活性态表演。日本对《阿诗玛》这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典籍的译介与研究可以丰富海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 叙事长诗 《阿诗玛》 日本译介 研究
下载PDF
《阿诗玛》叙事话语的变化对民间文化研究的反思 被引量:8
8
作者 熊黎明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8-112,共5页
作者从云南彝族撒尼人的民间叙事诗《阿诗玛》整理改编的历史梳理出发,认为更多的学者只是从历史的角度切入民间文化的研究,这种研究态度形成了当今中国民间文化研究的两大取向一是普同性倾向,漠视民间文化现象的地方性特点;一是社会进... 作者从云南彝族撒尼人的民间叙事诗《阿诗玛》整理改编的历史梳理出发,认为更多的学者只是从历史的角度切入民间文化的研究,这种研究态度形成了当今中国民间文化研究的两大取向一是普同性倾向,漠视民间文化现象的地方性特点;一是社会进化论的线性视野,在潜意识中将民间文化看作是现代化的对立面。作者认为应关注民间的、边缘的或者地方性叙事,既是对历史和当下文化的一种实证态度,也能使不同的文化形态获得各自的生存空间,共同构建多元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诗玛》 叙事话语 民间文学
下载PDF
文学传播学视阈中的《阿诗玛》 被引量:5
9
作者 龙珊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1期93-97,共5页
优美隽永的彝族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是驰名中外、享誉文坛的艺术经典。本文试将《阿诗玛》置于文学传播理论的框架下,借鉴“拉斯韦尔模式”理论,追寻《阿诗玛》传播的嬗变历程及成因。从这一极具参考和研究价值的范本中,探讨居于弱... 优美隽永的彝族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是驰名中外、享誉文坛的艺术经典。本文试将《阿诗玛》置于文学传播理论的框架下,借鉴“拉斯韦尔模式”理论,追寻《阿诗玛》传播的嬗变历程及成因。从这一极具参考和研究价值的范本中,探讨居于弱势和边缘位置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在当下语境中,通过传播机制、传播策略的转换,以寻找繁荣民族民间文学的新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诗玛》 传播 民族民间文学 繁荣 路向
下载PDF
《阿诗玛》:从民间传说到电影经典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淼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2年第2期127-133,共7页
电影《阿诗玛》对原始的"阿诗玛"文化进行了有益的重塑,在改编过程中用通俗剧的叙事结构,加入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歌舞表演,融入了创作者"恋爱自由"、"真爱至上"的传说意旨解读,并赋予了影片反抗压迫的时代... 电影《阿诗玛》对原始的"阿诗玛"文化进行了有益的重塑,在改编过程中用通俗剧的叙事结构,加入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歌舞表演,融入了创作者"恋爱自由"、"真爱至上"的传说意旨解读,并赋予了影片反抗压迫的时代主题,这些都是作品成为电影经典的重要成因。但《阿诗玛》被经典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被模式化和定型化的过程,这样的传播一方面扩大了"阿诗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也会使丰富的口传文本变得单一而刻板,从而削弱民间叙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诗玛》 民间叙事 影像叙事
下载PDF
语际书写与民族文化的互动传播——以古彝文《阿诗玛》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巴胜超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7-81,共5页
自20世纪50年代汉文版《阿诗玛》搜集、整理、出版以来,古彝文《阿诗玛》文本的研究,在学术界就被逐渐忽略了。现存的毕摩用古彝文书写的《阿诗玛》文本共有8个,这些书写文本的保存者、翻译者、记录者、搜集地区、搜集时间、故事架构都... 自20世纪50年代汉文版《阿诗玛》搜集、整理、出版以来,古彝文《阿诗玛》文本的研究,在学术界就被逐渐忽略了。现存的毕摩用古彝文书写的《阿诗玛》文本共有8个,这些书写文本的保存者、翻译者、记录者、搜集地区、搜集时间、故事架构都有差异。而彝族文字自身的特点、毕摩间的世代书写和传承、毕摩对阿诗玛的加工创作,都是造成古彝文《阿诗玛》文本差异的原因。这种差异传播,从古彝文《阿诗玛》中的阿诗玛形象看,塑造了一个多元的阿诗玛文化形象;从文化传播系统看,塑造了书写文化时代特有的文化传播系统;从阿诗玛文化的发展形态看,塑造了书写文化中的阿诗玛文化,并在差异中体现了彝文与口语的互动传播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彝文 《阿诗玛》 互动传播
下载PDF
《阿诗玛》语词程式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罗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55-157,共3页
将撒尼(彝族支系)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置于诗学理论的背景下,以长诗的一些特定词句为样例,借鉴口头程式理论的研究方法、叙事学的理论进行诗学分析,可以探究《阿诗玛》民间叙事诗的口头传承特征。
关键词 撒尼民间叙事诗 《阿诗玛》 口头程式
下载PDF
《阿诗玛》异文的叙事者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曹崎明 马继明 《社科纵横》 2010年第5期120-121,共2页
在民间流传的各种《阿诗玛》异文中,利用不同的"叙事者"来形成变异。在叙述同一或大致相同的故事时,采用不同的"叙事者"来讲故事,从而形成各种异文文本的差异。各个文本中,频繁地使用"外显的叙述者",而&q... 在民间流传的各种《阿诗玛》异文中,利用不同的"叙事者"来形成变异。在叙述同一或大致相同的故事时,采用不同的"叙事者"来讲故事,从而形成各种异文文本的差异。各个文本中,频繁地使用"外显的叙述者",而"内隐的叙述者"基本上没有,这一现象出现的充分地反映出《阿诗玛》的异文文本的口传文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诗玛》 异文 叙事者 口传
下载PDF
《阿诗玛》版本论 被引量:2
14
作者 牟泽雄 杨华轲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63-67,共5页
论文针对《阿诗玛》八个整理本的整理和翻译得失作一理论的综合评述。认为《阿诗玛》一开始让异文化圈的读者知晓,异族的知识分子就参与了对《阿诗玛》的建构。同时,本民族知识分子也对《阿诗玛》进行了有意识的现代化改造。
关键词 《阿诗玛》 版本 整理
下载PDF
《娥并与桑洛》和《阿诗玛》篇法比较 被引量:1
15
作者 秦丽辉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2期116-119,共4页
《娥并与桑洛》和《阿诗玛》分别是傣族和彝族代表性的民间叙事长诗。二者在篇法上呈现迥异的审美风格倾向,前者优美,后者凝重。它们的篇法不只是与逻辑和认知相联系的话语规则,本身就是隐喻和象征,是对各自民族文化性格的生动写照。借... 《娥并与桑洛》和《阿诗玛》分别是傣族和彝族代表性的民间叙事长诗。二者在篇法上呈现迥异的审美风格倾向,前者优美,后者凝重。它们的篇法不只是与逻辑和认知相联系的话语规则,本身就是隐喻和象征,是对各自民族文化性格的生动写照。借助叙事学分析,更有助于我们看清这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娥并与桑洛》 《阿诗玛》 傣族 彝族 民间文学 叙事诗 审美风格 民族文化
下载PDF
意识形态与翻译: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经典身份建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琼英 李睿祺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19-25,共7页
意识形态是"操纵"翻译文本成为译入语经典的最为活跃的社会文化因素之一。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在从源语文化场域被迁移至译入语文化场域的过程中,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对《阿诗玛》翻译源语文本类型、主题思想的选择,对译本的... 意识形态是"操纵"翻译文本成为译入语经典的最为活跃的社会文化因素之一。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在从源语文化场域被迁移至译入语文化场域的过程中,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对《阿诗玛》翻译源语文本类型、主题思想的选择,对译本的操纵等方面对翻译文本生产产生影响。《阿诗玛》正是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操控下,通过翻译这一动态经典化过程,来实现其经典身份的建构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意识形态 叙事长诗《阿诗玛》 经典化
下载PDF
简析中国民族文学英译模式与传播路径——以《阿诗玛》英译为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长江 郝倩 《民族翻译》 2020年第2期61-68,共8页
《阿诗玛》是彝族撒尼人的叙事长诗,虽已被译成多种语言,成为世界文学谱系中的一员,但《阿诗玛》仅有三个英语译本,数量较少,研究薄弱。本文拟就《阿诗玛》的英译模式和传播路径展开探讨,以期为其他民族文学的翻译与传播提供借鉴。
关键词 《阿诗玛》 英译研究 翻译模式 传播路径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阿诗玛》比喻修辞英译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黄琼英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47-52,共6页
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比喻修辞具有鲜明的撒尼文化特色,对其翻译不仅要考虑比喻修辞的特点,还要考虑撒尼文化的传达。借助语料库手段,对戴乃迭《阿诗玛》英译本中比喻修辞翻译方法进行探究,发现译者在运用直译法极力保留源语文本比喻... 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比喻修辞具有鲜明的撒尼文化特色,对其翻译不仅要考虑比喻修辞的特点,还要考虑撒尼文化的传达。借助语料库手段,对戴乃迭《阿诗玛》英译本中比喻修辞翻译方法进行探究,发现译者在运用直译法极力保留源语文本比喻修辞民族特色的同时,也注重运用意译法来照顾译入语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料库 比喻修辞 叙事长诗《阿诗玛》 翻译方法
下载PDF
从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看古代彝族婚俗 被引量:1
19
作者 沈茜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66-68,共3页
《阿诗玛》是云南省撒尼人民口头流传下来的一部叙事长诗,在长期广泛流传的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版本。新中国成立之后,就专门有人收集了这些不同的版本,经过整理后写成定本。从1960年出的定本当中,虽然渗入了阶级斗争的意识形态的内... 《阿诗玛》是云南省撒尼人民口头流传下来的一部叙事长诗,在长期广泛流传的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版本。新中国成立之后,就专门有人收集了这些不同的版本,经过整理后写成定本。从1960年出的定本当中,虽然渗入了阶级斗争的意识形态的内容,但是本文认为我们还是可以从其中发现彝族婚俗中的基本形式:自由婚恋与抢婚制度并存的婚姻礼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诗玛》 自由婚恋 抢婚
下载PDF
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经典化过程中的翻译赞助机制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琼英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19-23,共5页
赞助人在翻译文本的经典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结合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相关理论,对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经典化过程中的翻译赞助机制进行考察,发现《阿诗玛》经典身份建构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翻译活动赞助机制有所差异,但“政府赞助人... 赞助人在翻译文本的经典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结合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相关理论,对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经典化过程中的翻译赞助机制进行考察,发现《阿诗玛》经典身份建构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翻译活动赞助机制有所差异,但“政府赞助人”在其经典身份建构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政府机构赞助目的政治意图明显,赞助人对翻译文本的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进行操纵,赞助效果非常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赞助人 叙事长诗《阿诗玛》 经典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