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95篇文章
< 1 2 10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女性化与边缘化——《骨》中的食物书写与男性气概
1
作者 姚红艳 《华文文学》 2023年第5期58-66,共9页
社会学研究表明,食物及其实践带有性别化编码。在父权社会,与食物相关的性别劳动分工被视为女性化,因此从事烹饪工作会对男性的性别气概造成威胁。在华裔美国女作家伍慧明的作品《骨》中,由于歧视性法律和社会经济实践的影响,利昂长期... 社会学研究表明,食物及其实践带有性别化编码。在父权社会,与食物相关的性别劳动分工被视为女性化,因此从事烹饪工作会对男性的性别气概造成威胁。在华裔美国女作家伍慧明的作品《骨》中,由于歧视性法律和社会经济实践的影响,利昂长期被迫从事女性化的烹饪工作,致使其男性气概受到损伤。与此同时,由于利昂缺少建构和维系男性身份所必需的资源和权力,所以他无力对抗主流社会对其的实施种族阉割。主流社会为了维持“白人至上”的意识形态,又进一步将华裔男性的“女性化”刻板印象永久化。另一方面,对与食物相关的空间描写不仅表现了主流文化对华裔美国男性的空间阉割,而且还体现了歧视性法律法规对华裔群体内部造成的分裂和隔绝,进一步导致了以利昂为代表的华裔美国劳工的集体去势。通过人物与食物的互动关系,伍慧明揭示了美国歧视性移民政策对华裔美国男性的性别身份所产生的持续性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伍慧明 《骨》 食物书写 男性气概 阉割
下载PDF
浅析伍慧明《骨》中的“逃离”主题
2
作者 王璐 《戏剧之家》 2023年第26期196-198,共3页
作为新生代华裔美国作家的杰出代表,伍慧明广受国内外读者和批评界的关注。她的处女作《骨》反映了华裔移民在美国的艰辛生活和复杂的内心感受。面对巨大的压力和失落,他们总是通过逃离进行自我“疗伤”。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 作为新生代华裔美国作家的杰出代表,伍慧明广受国内外读者和批评界的关注。她的处女作《骨》反映了华裔移民在美国的艰辛生活和复杂的内心感受。面对巨大的压力和失落,他们总是通过逃离进行自我“疗伤”。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骨》中的“逃离”主题,并探究作品中人物逃离背后的深刻原因,指出对于生活在异国他乡的华裔群体来说,一味逃离只是摆脱沉重现实的权宜之计,只有接受过去,才能在异域环境下摆脱“他者”的幽灵身份,实现自我的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伍慧明 《骨》 逃离 回归
下载PDF
“骨”之意象解读——对伍慧明小说《骨》的主题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建平 金烁锋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75-78,共4页
美国华裔女性作家伍慧明是美国文坛上近几年出现的后起之秀,她的处女作《骨》深刻描述了美国华裔生活的新经历,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在小说中她将“骨”这一简单意象作为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以简洁的文字深入探讨了华裔美国人的多元文... 美国华裔女性作家伍慧明是美国文坛上近几年出现的后起之秀,她的处女作《骨》深刻描述了美国华裔生活的新经历,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在小说中她将“骨”这一简单意象作为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以简洁的文字深入探讨了华裔美国人的多元文化属性问题,以多重对话的方式使个人、家庭历史得以再现,向以白人为主导的强势文化及父权中心发起挑战,同时对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与冲撞予以反思,从而表现出美国华裔移民在双重文化环境中寻找文化认同、确定文化属性的艰辛及不懈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 美国华裔文学 文化属性
下载PDF
雌雄同体与美国华裔男性气质的重构——以伍慧明小说《骨》和《望岩》为例 被引量:8
4
作者 云玲 郭棲庆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4-37,共4页
美国华裔男性气质长期以来被主流社会建构为"女性化"来凸显白人的男性气质,而在以赵健秀为代表的激进的华裔男性作家笔下它又被塑造为"英雄主义的"。前者是西方对华裔男性"东方主义"的幻想,后者则被批评... 美国华裔男性气质长期以来被主流社会建构为"女性化"来凸显白人的男性气质,而在以赵健秀为代表的激进的华裔男性作家笔下它又被塑造为"英雄主义的"。前者是西方对华裔男性"东方主义"的幻想,后者则被批评为将中国文化简单化,以"牺牲华裔女性利益"为代价。借用弗吉尼亚·伍尔夫"雌雄同体"的思想,追溯美国华裔男性气质的历史变迁,分析伍慧明在《骨》和《望岩》中对美国华裔男性气质的重构,揭示理想的华裔男性气质是建构在霍米.巴巴"第三空间"上,具有"雌雄同体"双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 《望岩》 雌雄同体 男性气质
下载PDF
文化选择与人物命运——浅析伍慧明小说《骨》的人物形象 被引量:4
5
作者 李红 王广粉 《船山学刊》 2006年第3期107-110,共4页
文化选择是困扰海外华人与华裔的一个焦点话题,华裔作家伍慧明在小说《骨》中通过对华人移民利昂一家人在美国不同命运的展示,为这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建构了一个理想的文化选择:不唯任何一种文化所独尊,努力寻找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 文化选择是困扰海外华人与华裔的一个焦点话题,华裔作家伍慧明在小说《骨》中通过对华人移民利昂一家人在美国不同命运的展示,为这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建构了一个理想的文化选择:不唯任何一种文化所独尊,努力寻找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选择 《骨》 伍慧明 人物形象 人物命运 小说 海外华人 华裔作家
下载PDF
独特的叙事形式和主题的多重指涉——评华裔美国作家伍慧明的《骨》 被引量:17
6
作者 管建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0年第2期63-70,共8页
《骨》是美国华裔女作家伍慧明1991年发表的处女作,此书不仅获得了福克纳小说奖的提名,还被收录到"手推车奖文选"中,获得了评论家和读者的普遍关注和好评。本文试图将其独特的叙事形式和复义的主题指涉结合起来分析和阐释,重... 《骨》是美国华裔女作家伍慧明1991年发表的处女作,此书不仅获得了福克纳小说奖的提名,还被收录到"手推车奖文选"中,获得了评论家和读者的普遍关注和好评。本文试图将其独特的叙事形式和复义的主题指涉结合起来分析和阐释,重点论述《骨》这部小说通过独特的蛛网式的叙事结构以及主要意象"骨"的前后引衬,艺术性地再现华裔美国人个人,家族和族裔的历史,并表达了在此历史再现中呈现了多重的主题指涉,即在历史的再现中作家对于美国官方正统历史的颠覆和质疑,对于美国种族歧视政策的诘责和批判,同时还藉由三个女儿对于唐人街的个人、家庭和族裔历史表现出的不同态度,反映了第二代华裔美国人在文化身份认同上的不同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伍慧明 《骨》 历史再现 文化身份认同
下载PDF
文化记忆理论视角下美国华裔的身份认同之路——以伍慧明《骨》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曾景婷 高亚文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8-65,共8页
《骨》是美国华裔女作家伍慧明的处女作,小说通过叙事者莱拉对整个家族史的回忆,讲述了一家三代华裔移民在美国的生存困境及其面对双重文化的奋斗史。本文采用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通过主人公微观的个体记忆再现了华裔移美的集体记... 《骨》是美国华裔女作家伍慧明的处女作,小说通过叙事者莱拉对整个家族史的回忆,讲述了一家三代华裔移民在美国的生存困境及其面对双重文化的奋斗史。本文采用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通过主人公微观的个体记忆再现了华裔移美的集体记忆。具本从文化记忆的身份固化、重构能力、形构和反思性角度出发,分析了《骨》中三代人从身份固守、身份迷失、记忆屏蔽到最终超越差异的艰辛历程。本文认为,面对中西两种文化的矛盾冲突,主人公不是被动地妥协或消极地调和,而是以记忆为工具,建立了一种“他者”的超越人格,所代表的是“立足传统,走向世界”的美国华裔新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 文化记忆 美国华裔 身份认同
下载PDF
悖论与解悖——小说《骨》中人物的生存境遇及策略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0-144,共5页
伍慧明的处女作《骨》发表于1993年,以其传统的唐人街题材及其崭新的“民族寓言”式阐发博得了众多好评,刚刚出版发行就得到了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纽约时代书评》、《图书馆学刊》等期刊的青睐,作者本人也因为这本书获得福克纳小说奖... 伍慧明的处女作《骨》发表于1993年,以其传统的唐人街题材及其崭新的“民族寓言”式阐发博得了众多好评,刚刚出版发行就得到了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纽约时代书评》、《图书馆学刊》等期刊的青睐,作者本人也因为这本书获得福克纳小说奖的提名,成为近年来最受关注的华裔作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克纳小说 《骨》 生存境遇 《图书馆学刊》 人物 解悖 悖论 民族寓言
下载PDF
重思历史性与当代亚/华裔美国人的身份建构:以《骨》为视点 被引量:4
9
作者 王惠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7-239,共3页
小说《骨》(Bone)展示了族裔社区过去和现在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关联的张力。这种张力表现在历史对现在的族裔个体寻求自我认识的决定性影响,历史是当代亚/华裔个体在建构自我身份认识的过程中需要与之商榷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亚/华裔美国历史 自我认识 过去与现在的对话 《骨》 伍慧明
下载PDF
《骨》:唐人街的内部故事 被引量:2
10
作者 蔡晓惠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3-100,共8页
在华裔美国作家伍慧明的《骨》中,空间承担着重要的叙事功能:作者以文本中的地点和空间为导向,讲述唐人街上华裔的历史,探索早期美国排华政策对唐人街社区和华裔族群所产生的后续影响;通过一系列空间场景的描绘,展现唐人街华人劳工阶层... 在华裔美国作家伍慧明的《骨》中,空间承担着重要的叙事功能:作者以文本中的地点和空间为导向,讲述唐人街上华裔的历史,探索早期美国排华政策对唐人街社区和华裔族群所产生的后续影响;通过一系列空间场景的描绘,展现唐人街华人劳工阶层日常生活的艰辛,并以此批判种族化劳工在美国社会经济体系下所承受的残酷剥削;《骨》中唐人街内与外的空间对比与唐人街华人的空间体验消解了官方叙事中的同化神话,凸显出存在于唐人街与主流社会之间的社会及心理鸿沟、华人融入主流社会的种种障碍和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 唐人街 空间叙事 华人移民
下载PDF
伍慧明《骨》的叙事时间艺术特色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莉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39-41,共3页
《骨》是继汤亭亭、谭恩美之后在国内外备受关注的著名华裔作家伍慧明的代表作品。作者通过娴熟使用倒错和非等时的叙事技巧完成了叙述时间的转换,在过去与现在的并置中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记忆带给华裔族群的创伤和启迪,而记忆的普遍性... 《骨》是继汤亭亭、谭恩美之后在国内外备受关注的著名华裔作家伍慧明的代表作品。作者通过娴熟使用倒错和非等时的叙事技巧完成了叙述时间的转换,在过去与现在的并置中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记忆带给华裔族群的创伤和启迪,而记忆的普遍性使得华裔文学超越了其自身族裔的限制,华裔文学因此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引起读者的共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伍慧明 《骨》 叙述时间 倒错 顺序 时距
下载PDF
试论华裔美国文学中“孝”的空间维度:以伍慧明小说《骨》为中心 被引量:2
12
作者 金学品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0年第1期162-164,共3页
从空间维度来考察儒家思想中的"孝",我们就会发现它与华裔美国文学中对"根"的探讨具有密切的关联。华裔美国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正表现了"孝"在空间维度上的冲突与超越。
关键词 《骨》 空间 超越
下载PDF
家庭故事里的族裔历史——析华裔美国女作家伍慧明的《骨》 被引量:2
13
作者 崔莉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24-27,共4页
华裔美国女作家伍慧明的开山之作《骨》讲述了居住在美国旧金山唐人街中梁家三代人悲欢离合的故事。通过分析小说的叙事策略和技巧旨在揭示华裔美国人族裔历史如何在普通华裔美国人家庭故事里的再现,从而指出个人叙事所再现的族裔历史... 华裔美国女作家伍慧明的开山之作《骨》讲述了居住在美国旧金山唐人街中梁家三代人悲欢离合的故事。通过分析小说的叙事策略和技巧旨在揭示华裔美国人族裔历史如何在普通华裔美国人家庭故事里的再现,从而指出个人叙事所再现的族裔历史挑战了美国官方正史,并赋予了该小说重建华裔美国人族裔历史的深远政治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 华裔美国人 个人叙事 族裔历史 历史的再现
下载PDF
“沉默面具”与“隐性叙事”——伍慧明《骨》中的“沉默”母题及“纸张”意象 被引量:1
14
作者 许双如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2018年第2期228-243,共16页
'沉默'是伍慧明小说《骨》中的一个重要母题。小说塑造一个沉默寡言的华人'契纸儿子'形象,揭示沉默寡言并非亚裔固有文化特征,而是权力压迫下的保护性选择,是弱势族裔'他者'应对种族歧视及压迫的生存策略和抵... '沉默'是伍慧明小说《骨》中的一个重要母题。小说塑造一个沉默寡言的华人'契纸儿子'形象,揭示沉默寡言并非亚裔固有文化特征,而是权力压迫下的保护性选择,是弱势族裔'他者'应对种族歧视及压迫的生存策略和抵抗策略。本文受冯品佳'隐无叙事'概念的启发,提出'隐性叙事'一说,认为小说运用'隐性叙事'的叙事手法,通过'纸张'的意象将沉默符号化,让无言转为言说的文本,让隐藏的家庭/族裔历史在沉默中自我呈现,以此帮助弱势'他者'打破沉默,钩沉族裔历史,对于族裔记忆及身份书写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 沉默 “纸张”意象 “隐性叙事” 弱势族裔
下载PDF
解读《骨》中的父女关系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会凤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7期115-116,共2页
《骨》是一部自传性很强的作品,其中父女关系是解读小说内涵的一个重要视角。从三组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三个女儿对父亲的不同态度,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美国华裔文学在不同发展阶段对自身文化认同的不同态度,具有一定的隐喻意义。
关键词 《骨》 父女关系 文化身份
下载PDF
从流散视角解读美国华裔女作家伍慧明的作品《骨》 被引量:1
16
作者 余星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77-80,共4页
在美国华裔文学中,"家"或"家园"是一个永恒的母题。对于流散群体来说,家代表归属,而身份认同的过程,也是寻找家园的过程。美国华裔女作家伍慧明的作品《骨》描述了固守传统的父辈华裔和新生代华裔对于故国和定居国... 在美国华裔文学中,"家"或"家园"是一个永恒的母题。对于流散群体来说,家代表归属,而身份认同的过程,也是寻找家园的过程。美国华裔女作家伍慧明的作品《骨》描述了固守传统的父辈华裔和新生代华裔对于故国和定居国之间"家"的不同理解,并且在家园文化消失后,他们如何建构自己的心灵家园。在白人强势文化的侵蚀下,第一、二代移民为自己寻找精神家园的梦想变得遥不可及。而以大女儿莱拉为代表的新生代华裔美国人则把想像中的家园建立在了民族文化记忆之中,在被主流社会边缘化的唐人街之外找到了属于华裔美国人自己的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伍慧明 《骨》 流散文学 家园 文化身份 唐人街
下载PDF
论伍慧明《骨》中文化身份的空间定位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琴 《外国语文研究》 2019年第3期36-43,共8页
在美国华裔作家伍慧明的处女作《骨》中,空间书写是作者建构华裔文化身份的手段。小说中不同世代或背景的华裔对于唐人街的不同态度,体现出他们在中美两种文化之间所做出的选择。就小说而言,老一辈的华裔移民宁愿固守在唐人街的狭窄空间... 在美国华裔作家伍慧明的处女作《骨》中,空间书写是作者建构华裔文化身份的手段。小说中不同世代或背景的华裔对于唐人街的不同态度,体现出他们在中美两种文化之间所做出的选择。就小说而言,老一辈的华裔移民宁愿固守在唐人街的狭窄空间中,体现出他们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留恋。新一代的华裔却对唐人街有着更为复杂的情感,两位妹妹在困境中选择了死亡或自我流放,体现了她们对于身份的困惑。而小说的叙述者莱拉最终在出走和坚守之间做出妥协,选择在华人社区与白人社会接壤的边土地带生活。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探讨不同人物的空间选择,深入剖析空间与文化身份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边土地带对于华裔移民建构混杂性文化身份和主体性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伍慧明 《骨》 空间 文化身份 美国华裔文学 边土地带
下载PDF
从伍慧明的小说《骨》看美国新一代华裔形象 被引量:5
18
作者 林敏奋 《东南传播》 2007年第2期134-136,共3页
美国华裔女作家伍慧明在其小说《骨》中,用骨的意象引出面对中西方文化冲突而采取不同选择的三类人物:固守传统的第一代华人移民、逃离传统的第二代华人、新一代华裔的新形象。通过对这些人物命运的展示,伍慧明对双重文化环境中的文化... 美国华裔女作家伍慧明在其小说《骨》中,用骨的意象引出面对中西方文化冲突而采取不同选择的三类人物:固守传统的第一代华人移民、逃离传统的第二代华人、新一代华裔的新形象。通过对这些人物命运的展示,伍慧明对双重文化环境中的文化认同和文化选择的出路给予了深刻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 美国华裔文学 华裔新形象 文化选择
下载PDF
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小说《骨》中华裔美国人身份的蝉变
19
作者 崔莉 梁润生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88-92,共5页
《骨》是华裔美国女作家伍慧明的开山之作《骨》。伍慧明通过美国旧金山唐人街梁家的故事,编织了一个关于个人、家庭及民族的历史与政治问题的民族寓言。从后殖民主义批评的视角小说《骨》借助“落叶归根”和“落地生根”两类形象展现... 《骨》是华裔美国女作家伍慧明的开山之作《骨》。伍慧明通过美国旧金山唐人街梁家的故事,编织了一个关于个人、家庭及民族的历史与政治问题的民族寓言。从后殖民主义批评的视角小说《骨》借助“落叶归根”和“落地生根”两类形象展现了华工移民及其子女在融入美国社会并成为关国人时所经历的身份变化,揭示了华裔美国人身份的建构之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 落叶归根 落地生根 华裔美国人 身份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