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2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帝内经》五音疗法思想探源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勇 李莉 +1 位作者 陈君 高思华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1-4,共4页
《黄帝内经》五音疗法思想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疗法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在中医整体观哲学思想影响下,以五行理论为指导,把五行与五音、五脏、五志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五音养生保健、五音调治五脏、五音调... 《黄帝内经》五音疗法思想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疗法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在中医整体观哲学思想影响下,以五行理论为指导,把五行与五音、五脏、五志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五音养生保健、五音调治五脏、五音调节五志“三位一体”的中医五音疗法思想体系,奠定了中医音乐疗法的临床实践基础,促进了中华音乐疗法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五音疗法 思想体系
原文传递
以经络辨证为基础结合《黄帝内经》相关条文构建咽痛诊疗思路探析
2
作者 陈明 朱远熔 +1 位作者 高玉洁 施淼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2期64-67,共4页
针灸的临床辨证方法有多种,而以经络理论为基础的辨经论治则是针灸有别于传统方药、最具特色的辨证方法。此文通过整理《黄帝内经》中关于咽喉经脉循行、咽痛针刺穴位、操作方面的条文,及结合近年来运用经络理论辨证治疗咽痛的体悟,对... 针灸的临床辨证方法有多种,而以经络理论为基础的辨经论治则是针灸有别于传统方药、最具特色的辨证方法。此文通过整理《黄帝内经》中关于咽喉经脉循行、咽痛针刺穴位、操作方面的条文,及结合近年来运用经络理论辨证治疗咽痛的体悟,对二者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尝试构建以循行经络为基础结合咽痛具体性质辨别病变所在经脉,以循经远端取穴、刺络放血、缪刺等方法灵活处理咽痛,集诊断、治疗为一体,较系统的诊治思路,以期为提高针灸治疗咽痛的临床效果,运用经典理论指导实践做一些积极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痹 咽痛 经络 辨经论治 《黄帝内经》 针灸 黄帝内针 诊疗思路
下载PDF
基于“德育铸魂,经典培根,实践固本”理念的《黄帝内经》课程建设
3
作者 蒋筱 袁媛 +3 位作者 姜梅 臧知明 武丽 张萌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73-75,共3页
中医经典是中医之魂,是中医理论与实践之根,是现代中医创新发展之源,中医经典课程在中医人才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作为中医四大经典课程之首,不仅是中医药理论与临床的奠基之作,更蕴含着丰富的中... 中医经典是中医之魂,是中医理论与实践之根,是现代中医创新发展之源,中医经典课程在中医人才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作为中医四大经典课程之首,不仅是中医药理论与临床的奠基之作,更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体现出家国情怀、大医精诚、医德医风、仁心仁术等价值观念。广西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依托《内经》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内经》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历经多项校级及省级教育教改课题实践,遵循中医学术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中医经典 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下载PDF
《黄帝内经》“痞”“满”“胀”系术语考辨与语义挖掘
4
作者 郭力铭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4期561-565,共5页
《黄帝内经》以前的文献否(痞)、满、胀多并用互释,直至《黄帝内经》将痞、满与胀分论。文章以《黄帝内经》420例相关术语为研究对象,运用语料库驱动与认知语义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术语框架构建的角度探求其异同,深度挖掘语义内涵... 《黄帝内经》以前的文献否(痞)、满、胀多并用互释,直至《黄帝内经》将痞、满与胀分论。文章以《黄帝内经》420例相关术语为研究对象,运用语料库驱动与认知语义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术语框架构建的角度探求其异同,深度挖掘语义内涵和认知理据。研究认为,《黄帝内经》时代“痞”“满”“胀”术语体系已完整构建,“壅实郁结之证”是该术语体系的核心义。“痞”在胃脘,“满”在心下、胸胁及五脏,“胀”在五脏、六腑、皮肤、经脉。水令“满”,有生理和病理两种意义。气令“痞”“胀”,仅有病理意义。“痞”“满”“胀”术语在认知上主要显示出认知视点差异和容器隐喻整体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术语
下载PDF
先秦墨家思想对《黄帝内经》理论构建的影响及其意义
5
作者 张登本 陈震霖 《中医药通报》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先秦墨家在其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丧、非乐等主张中的“民本”思想,认识论中的“三表法”,做事必须有“规矩准绳”(标准和法度),以及创新思维模式“五行毋常胜”等,对《黄帝内经》的理论建构均产生了一定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 墨家思想 《黄帝内经》 理论建构
下载PDF
先秦兵家思想对《黄帝内经》理论构建的影响及其意义
6
作者 张登本 陈震霖 《中医药通报》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兵家思想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黄帝内经》在“用药、用针治病如用兵”的理念引领下,化用兵家“令行禁止”理念建构了生命科学知识体系中的相关原理和禁戒之法;化用兵家“不战而屈人之兵”理念构建了“治未病”理论;以“战势... 兵家思想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黄帝内经》在“用药、用针治病如用兵”的理念引领下,化用兵家“令行禁止”理念建构了生命科学知识体系中的相关原理和禁戒之法;化用兵家“不战而屈人之兵”理念构建了“治未病”理论;以“战势不过奇正”和“五行无常胜”理念,建构了五行多向的生克乘侮理论指导下的脏腑关系、脏腑发病理论、脏腑病证临床调养理论;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军事思想的影响,指导中医临床辨证施治,从而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兵家思想 《黄帝内经》 中医药理论
下载PDF
基于《黄帝内经》气虚理论对动脉粥样硬化论治探微
7
作者 周鑫 王帅 《亚太传统医药》 2024年第3期206-210,共5页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本虚标实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机。从《黄帝内经》气虚理论出发,以五脏及营卫之气的虚损作为切入点,探讨其影响津液血液运行从而产生“痰瘀毒”等病理产物的作用机制,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病...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本虚标实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机。从《黄帝内经》气虚理论出发,以五脏及营卫之气的虚损作为切入点,探讨其影响津液血液运行从而产生“痰瘀毒”等病理产物的作用机制,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病机。治疗上应以补益为主,佐以活血化瘀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气虚 《黄帝内经》
原文传递
《黄帝内经》节字含义缕析
8
作者 李婷 阎兆君 《光明中医》 2024年第3期459-462,共4页
目的基于语料库证据,通观解释《黄帝内经》中“节”字的含义,分类整理探析“节”的内涵。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对《黄帝内经》中的“节”字进行检索、统计、分析,对“节”字的数量、分布、功能等进行定量、定性汇总。结果《黄... 目的基于语料库证据,通观解释《黄帝内经》中“节”字的含义,分类整理探析“节”的内涵。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对《黄帝内经》中的“节”字进行检索、统计、分析,对“节”字的数量、分布、功能等进行定量、定性汇总。结果《黄帝内经》中的“节”动静皆宜,动指调节生命的节律,静则具象为关节骨节,与天人相应理论相合。结论《黄帝内经》时代对“节”的理解基于天人相应理论,现代趋向于将“节”字的含义延伸至生命节律、神经通路等多元化高级通路的概念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语言学
下载PDF
系统辨证脉学对《黄帝内经》脉诊命题的继承创新
9
作者 齐向华 王元耕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0-15,共6页
系统辨证脉学遵循《黄帝内经》脉诊“可诊有过之脉”原则建立脉象信息系统,对传统脉诊定义模糊及歧义之处进行明晰,完善了脉诊信息采集的维度,形成了5个维度、25对脉象要素信息描述系统。遵循《黄帝内经》“凡诊者,必知终始”,建立脉象... 系统辨证脉学遵循《黄帝内经》脉诊“可诊有过之脉”原则建立脉象信息系统,对传统脉诊定义模糊及歧义之处进行明晰,完善了脉诊信息采集的维度,形成了5个维度、25对脉象要素信息描述系统。遵循《黄帝内经》“凡诊者,必知终始”,建立脉象分析系统,依据脉象要素与机体状态的映射关系,耦合形成脉象系统。脉象系统包括体质、病因、病机、西医疾病等,各个脉象系统通过脉象要素之间的联系能够反映疾病过程中的重要节点、责任因素及内在动力学,即中医临床脉诊的“心智模型”。在脉象系统的指导下,能够灵活、准确地制定临床治疗原则,形成内在逻辑严密的临床综合治疗服务包,实现多层次、多维度指导下的综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辨证脉学 脉象系统 中医临床心智模型 脉象信息系统 脉象分析系统 疾病网络 《黄帝内经》 脉象要素
下载PDF
先秦农家思想对《黄帝内经》理论建构的作用及其意义
10
作者 张登本 《中医药通报》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先秦农家是诸子百家中的重要学术流派,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其学术思想与《黄帝内经》缔造的中医药知识体系同根、同源、同宗,而且农家学术的某些内容作为中医药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元素,尤其是先秦农家“水崇拜”... 先秦农家是诸子百家中的重要学术流派,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其学术思想与《黄帝内经》缔造的中医药知识体系同根、同源、同宗,而且农家学术的某些内容作为中医药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元素,尤其是先秦农家“水崇拜”“土崇拜”、重视历法知识指导农耕活动以及农耕生产生活经验(如疏浚水道、对农作物的深刻认识)等方面内容,都成为中医理论产生的文化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农家 《黄帝内经》 理论建构
下载PDF
《黄帝内经》对体质的认识
11
作者 怀智勇 怀智馨 《光明中医》 2024年第5期863-866,共4页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论述人体体质的医学著作,但都散在于各个篇章中,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中医学者们对中医体质辨识有了新的认识,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并编写了《中医体质学》教材进入到中医药高等教...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论述人体体质的医学著作,但都散在于各个篇章中,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中医学者们对中医体质辨识有了新的认识,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并编写了《中医体质学》教材进入到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此文旨在通过对《黄帝内经》的重新探究,对其中有关“体质”的记述部分,做较为全面的梳理和归纳,为体质辨识更好地在临床应用和科研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和发展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体质学说 天人相应
下载PDF
《黄帝内经》中关于人体运动功能障碍相关论述对推拿的指导意义
12
作者 孙梦龙 薛惠天 +3 位作者 王兰兰 阮磊 黄博 彭亮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46,共4页
《黄帝内经》中有诸多关于人体运动功能障碍的论述。这些论述不但阐述了运动功能障碍相关症状表现,还分析了其病因病机。因其分布于各个章节,故可归纳分为以下五个方面:开阖枢失常、六淫风寒湿、情志不畅、五脏六腑病和经脉经筋病。推... 《黄帝内经》中有诸多关于人体运动功能障碍的论述。这些论述不但阐述了运动功能障碍相关症状表现,还分析了其病因病机。因其分布于各个章节,故可归纳分为以下五个方面:开阖枢失常、六淫风寒湿、情志不畅、五脏六腑病和经脉经筋病。推拿改善运动功能障碍具有良好的作用,但缺乏系统的中医理论作为支撑。该文尝试总结《黄帝内经》中关于人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相关论述,以期为中医推拿临床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运动功能 推拿 障碍
原文传递
释《黄帝内经》“宛”“菀”“苑”作“郁”义考
13
作者 史周晶 史周莹 +3 位作者 马瑶瑶 谢明倩 袁文婷 孙丽英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期8-11,共4页
“宛”“菀”“苑”三字在《黄帝内经》中共出现18次,但各个版本和注本中三字常混杂使用,这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对其原文的理解。通过对三字在古籍中的音义考释,结合诸多注家注本,对其在《黄帝内经》中出现的18处原文进行了考辨。经考证分... “宛”“菀”“苑”三字在《黄帝内经》中共出现18次,但各个版本和注本中三字常混杂使用,这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对其原文的理解。通过对三字在古籍中的音义考释,结合诸多注家注本,对其在《黄帝内经》中出现的18处原文进行了考辨。经考证分析,共得出6种形音义。其中“宛”或“菀”或“苑”释为“郁积、郁结”之义最为多见,共有12处。本文就《黄帝内经》中的“宛”“菀”“苑”作“郁积、郁结”等义进行考证和研究。通过对三字作“郁积”义时出现的时间及《黄帝内经》成书时代对比分析,认为在《黄帝内经》原文中“宛”或“菀”或“苑”作为“郁”义解释时,应当采用“菀”字形,音“yù”,且结合语句形式及语境将其语义归纳为四个方面:其一,与“血”相关联;其二,包含“菀熟”一词;其三,同“聚集”意思联用;其四,与情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音义
下载PDF
基于《黄帝内经》病证结合思想探讨疾病循证病机-证治体系研究模式
14
作者 吴春丽 李可建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66-171,共6页
深度挖掘《黄帝内经》病证结合思想,《黄帝内经》首开辨病论治之先河,在此基础上,又将辨病与脏腑辨证、病因辨证、经络辨证及六经辨证有机结合,开启了病证结合思想的萌芽,为后世病机、证候、治则治法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深度挖掘《黄帝内经》病证结合思想,《黄帝内经》首开辨病论治之先河,在此基础上,又将辨病与脏腑辨证、病因辨证、经络辨证及六经辨证有机结合,开启了病证结合思想的萌芽,为后世病机、证候、治则治法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基于病机、证候、治法、方药之间的内在联系性与统一性,提出病证结合是循证病机-证治体系的立论基础,循证病机-证治体系以疾病为研究基础,以病机为核心要素,以临床疗效为评价标准,“基于疗效,评价病机”是构建疾病循证病机-证治体系的关键。在疾病循证病机-证治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借鉴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方法,通过“以方测证、验证病机”的方式,为循证病机-证治体系的构建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辨病论治 病证结合 循证病机-证治体系 以方测证 验证病机
下载PDF
从《黄帝内经》“移热”理论探讨消渴病病机演变规律
15
作者 任威铭 战丽彬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81-184,共4页
“移热”理论来源于《素问·气厥论篇》,是消渴病形成及发展演变的重要病机。本文通过整理古今医家有关“移热”论述,探讨“移热”在消渴病病机演变规律中的作用。“移热”病位多涉及心、肺、脾、胃、大肠、肾、膀胱。传变时可由心... “移热”理论来源于《素问·气厥论篇》,是消渴病形成及发展演变的重要病机。本文通过整理古今医家有关“移热”论述,探讨“移热”在消渴病病机演变规律中的作用。“移热”病位多涉及心、肺、脾、胃、大肠、肾、膀胱。传变时可由心火亢盛,心阴不足,移热于肺,形成上消。脾和大肠受饮食积热化生火邪,传于胃而成中消,病性以燥热实火为主。上消、中消久病传热于肾及膀胱为下消,阴虚为主要病性。阴虚日久不愈,复灼上、中焦,加重全身症状。随着热邪转移,出现燥热、郁热、瘀热、虚热等病性变化。据此规律,治上焦当以清肺泻火、养阴滋阴。治中焦则并用清脾热养脾阴、泻肠腑热,防热下传。当下焦阴亏,宜滋补肾阴,防邪复传。本研究可为现代2型糖尿病病机演变及辨证论治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渴病 移热 《黄帝内经》 理论探讨
下载PDF
基于《黄帝内经》营卫理论探讨银屑病的发生发展
16
作者 马晓宇 杨帆 何佳明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76-180,共5页
银屑病,中医称之为白疕,是一种慢性的炎症性的皮肤疾病,具有很强的遗传倾向和自身免疫致病特征,并且与许多其他疾病相关。该病病因及病机尚未彻底明确,且临床治疗较难,易反复,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近年来,中医在治疗银屑病方面疗效显... 银屑病,中医称之为白疕,是一种慢性的炎症性的皮肤疾病,具有很强的遗传倾向和自身免疫致病特征,并且与许多其他疾病相关。该病病因及病机尚未彻底明确,且临床治疗较难,易反复,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近年来,中医在治疗银屑病方面疗效显著,可是关于该病的发生,以及迁延不愈的难题却始终困惑着病人和临床医师。笔者主要从《黄帝内经》的营卫学说角度,立足于阴阳理论,以卫失卫外,营失内守,内生痰浊瘀血为病机,以调和营卫、固护脾胃为治疗原则,深刻阐析了银屑病发生发展的中医理论根源,认为营卫失和是引起银屑病发生和缠绵难愈的核心原因,并指出银屑病共患病的产生也与营卫不和所引起的机体环境变化有关,因此该文用《内经》营卫理论可以为银屑病的预防治疗提出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营卫理论 白疕 银屑病 病因病机
下载PDF
《黄帝内经》不同语境下“三焦”涵义考
17
作者 李港莹 张蕾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361-365,共5页
《黄帝内经》中“三焦”一词见于22篇计40处,其中29处意义明确,历代注解无异义;4处有不同观点;另有存在校勘问题者4处;尚有三焦理、三焦下腧、三焦之源3个衍生名词。在不同语境下,29处意义明确的“三焦”分别指三焦腑、手少阳三焦经、... 《黄帝内经》中“三焦”一词见于22篇计40处,其中29处意义明确,历代注解无异义;4处有不同观点;另有存在校勘问题者4处;尚有三焦理、三焦下腧、三焦之源3个衍生名词。在不同语境下,29处意义明确的“三焦”分别指三焦腑、手少阳三焦经、上中下三焦,并无争议,只要在阅读过程中仔细分辨,就能够明确其所指。有争议处,为咳论篇之“三焦受之”“三焦咳”、四时气之“三焦约”、经别之“下走三焦”。4处“三焦”存在校勘问题,即“三焦”与“足三焦”、“三焦”与“上焦”(2次)、“三焦”与“三椎”。三焦理、三焦下腧、三焦之源3个衍生名词均与三焦理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三焦 文献研究 三焦理 三焦下腧 三焦之源
下载PDF
从《黄帝内经》“诸筋者,皆属于节”探讨膝关节病的治疗
18
作者 喻建兵 郭亮 +1 位作者 张毅 彭勋超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4年第4期801-803,共3页
《黄帝内经》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之一,为中医学理论的鼻祖,两千多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其中有关于“筋”的论述较为系统、丰富,不仅在《黄帝内经》生命科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且在慢性软组织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黄帝内经》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之一,为中医学理论的鼻祖,两千多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其中有关于“筋”的论述较为系统、丰富,不仅在《黄帝内经》生命科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且在慢性软组织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筋”是中医学的一个解剖结构名,《说文解字》释曰“肉之力也”。引申到人体上为支持关节的屈伸功能活动,筋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在骨与骨的连接处,由筋加以包裹约束而形成关节,故《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诸筋者,皆属于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脏生成篇 中医临床实践 膝关节病 《黄帝内经》 中医学理论 屈伸功能 生命科学 《说文解字》
下载PDF
《黄帝内经》中“阴阳”理论与唯物辩证法中“矛盾”理论的比较
19
作者 徐榕浩 楚洪波 《中医药通报》 2024年第1期9-12,共4页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最早起源于《易经》,后在中医学的经典《黄帝内经》中得到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把阴阳看作一对矛盾就是《黄帝内经》中阴阳学说的内容之一。现代唯物辩证法中也有“矛盾”这一核心内容。这两个“...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最早起源于《易经》,后在中医学的经典《黄帝内经》中得到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把阴阳看作一对矛盾就是《黄帝内经》中阴阳学说的内容之一。现代唯物辩证法中也有“矛盾”这一核心内容。这两个“矛盾”有着一些明显的相同之处却又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理论。文章结合前人观点,从“同一性与斗争性”“普遍性”“结局与归宿”三个方面出发,认为这两个“矛盾”在“同一性”的认识上高度一致,而阴阳的矛盾对斗争性的认识则缺乏内涵,其在普遍性上亦多被指存在缺陷;而在两者的归宿上,由于双方对“斗争性”认识的不同而走向两个方向,其中阴阳的矛盾最终走向“静止”与消亡,而唯物辩证法中的矛盾则始终保持着“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阳 矛盾 中医学 唯物辩证法 《黄帝内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