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达木盆地七个泉背斜狮子沟组与七个泉组构造-沉积演化及对砂岩型铀矿成矿的启示
1
作者 施源 刘卫红 +3 位作者 邱隆伟 高雪峰 董道涛 王宇喆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00-713,共14页
从构造-沉积演化角度分析矿体的形成和发育过程是砂岩型铀矿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作者基于文献调研、野外地质调查和井震解释,对柴达木盆地七个泉背斜狮子沟组与七个泉组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及其与砂岩型铀矿成矿的联系开展研究。研究认为... 从构造-沉积演化角度分析矿体的形成和发育过程是砂岩型铀矿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作者基于文献调研、野外地质调查和井震解释,对柴达木盆地七个泉背斜狮子沟组与七个泉组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及其与砂岩型铀矿成矿的联系开展研究。研究认为:(1)狮子沟组富泥质砂,呈现退积旋回;七个泉组富砾,呈现进积旋回,底部与狮子沟组间发育新近系—第四系角度不整合,内部发育规模稍小的第四系内部角度不整合;狮子沟组—七个泉组发育由泥石流、下切沟道—充填和片流沉积构成的大型冲积扇,其中砂质层中密集发育地震变形构造。(2)新近纪以来最剧烈的构造抬剥事件发生在新近纪—第四纪之交,由此形成了新近系—第四系不整合并奠定了七个泉背斜构造格局。(3)推测七个泉背斜狮子沟组砂岩型铀矿潜在铀矿化段主要形成于新近纪—第四纪构造抬剥事件中,该事件催生出含矿构造,并加大了源区铀通量,最终控制了潜在铀矿化段形成发育和空间展布。新近系—第四系不整合则可作为预测潜在铀矿化段空间展布的关键构造控矿标志。同时,冲积扇扇中/扇缘中砂砾岩百分含量介于20%~50%之间的砂(砾)泥互层带可作为关键沉积控矿标志。研究成果可以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盆地分析提供沉积学和地层学证据,对理解柴达木盆地其他背斜砂岩型铀矿形成发育过程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新近系— 第四系 七个泉背斜 构造-沉积演化 砂岩型铀矿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七个泉地区构造沉积演化与铀成矿作用 被引量:5
2
作者 张胜龙 陈云杰 +2 位作者 陈擎 龚奇福 李天石 《铀矿地质》 CAS CSCD 2023年第2期228-237,共10页
近年来,柴达木盆地西部七个泉地区铀矿勘查取得一定突破,显示出较好的成矿潜力。通过对该区构造特征、沉积演化、后生蚀变及其与铀成矿作用的关系开展研究,揭示出七个泉地区整体呈鼻状“短轴背斜”构造特征,目的层上油砂山组沉积主要受... 近年来,柴达木盆地西部七个泉地区铀矿勘查取得一定突破,显示出较好的成矿潜力。通过对该区构造特征、沉积演化、后生蚀变及其与铀成矿作用的关系开展研究,揭示出七个泉地区整体呈鼻状“短轴背斜”构造特征,目的层上油砂山组沉积主要受来自阿拉尔方向的物源控制,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铀矿化在平面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且铀矿化受构造、砂体和油气还原作用共同控制,深部还原性油气沿断裂、不整合面和疏松砂体运移,遇到向下渗入的含铀含氧地下水时,在接触部位形成氧化-还原地球化学障从而富集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型铀矿 构造沉积演化 七个泉 油气还原作用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七个泉地区下干柴沟组体系域和沉积相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军 吴因业 +4 位作者 崔化娟 刘忠 江波 吴卫安 郭彬程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70-372,共3页
通过对七个泉地区地质录井和测井曲线资料分析,在下干柴沟组下段识别出2个沉积体系域。体系域主要为湖侵体系域和湖退体系域,其中储集体类型较为丰富,主要为扇三角洲砂体和深湖-半深湖浊积砂体。将测井层序分析结果和地震储集层预测技... 通过对七个泉地区地质录井和测井曲线资料分析,在下干柴沟组下段识别出2个沉积体系域。体系域主要为湖侵体系域和湖退体系域,其中储集体类型较为丰富,主要为扇三角洲砂体和深湖-半深湖浊积砂体。将测井层序分析结果和地震储集层预测技术相结合,以体系域进行地震属性分析和沉积相编图,预测在七个泉地区东南部的三角洲前缘和北部的湖底扇砂体能够形成岩性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七个泉地区 古近系 体系域 沉积相 砂体 油气勘探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下干柴沟组油气运移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6
4
作者 孙粉锦 张春林 +2 位作者 张福东 高先志 王宗礼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17,共4页
对七个泉油田E23油层22个原油样品进行了常规柱色谱分离,应用含氮化合物参数并结合其砂体展布、断层分布的研究,对E32油层油气运移方向和油气充注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油气运移方向为自背斜近南北两侧进入背斜的油气沿着背斜长轴向中... 对七个泉油田E23油层22个原油样品进行了常规柱色谱分离,应用含氮化合物参数并结合其砂体展布、断层分布的研究,对E32油层油气运移方向和油气充注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油气运移方向为自背斜近南北两侧进入背斜的油气沿着背斜长轴向中部地区运移,而自6-30井进入背斜的油气分别向背斜南北两侧和东北侧运移,油气注入点为6-15井、中5井和6-30井.以断层和砂岩储集体为主要运移通道,形成以断鼻为主的构造油气藏类型是七个泉油田下干柴沟组主要的油气运聚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七个泉油田 含氮化合物 油气运移 成藏模式
下载PDF
近岸水下扇储层构型及剩余油分布模式——以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E_3~1油藏为例 被引量:11
5
作者 常海燕 严耀祖 +3 位作者 陈更新 郭宁 项燚伟 杨会洁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43-152,共10页
为了解决近岸水下扇储层相变快和非均质性强而导致的开发难题,以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E_3~1油藏为例,通过取心井岩性精细描述和分析,结合铸体薄片和测井曲线特征,进行储层构型单元级次划分及多井联合对比,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密井网动态资... 为了解决近岸水下扇储层相变快和非均质性强而导致的开发难题,以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E_3~1油藏为例,通过取心井岩性精细描述和分析,结合铸体薄片和测井曲线特征,进行储层构型单元级次划分及多井联合对比,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密井网动态资料辅助验证,明确了储层构型单元砂体剖面展布特征和规模,建立了各级构型单元的识别特征图版及近岸水下扇内部构型模式。结果表明:目的层E_3~1自下而上可划分为扇根、扇中、扇端亚相,并细分出5个5级构型要素和9个4级构型要素;E_3~1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包括断层遮挡形成的剩余油、非主流线滞留区的剩余油、不同构型单元间韵律性差别形成的剩余油、坝间低渗缓冲带遮挡形成的剩余油、注采井网不完善形成的剩余油等5种类型。研究结果为七个泉油田进一步挖潜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岸水下扇 单砂体 储层构型 构型界面识别 剩余油分布模式 七个泉油田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七个泉地区渐新世沉积特征与隐蔽油藏预测 被引量:8
6
作者 赵谦 周江羽 +3 位作者 李兰斌 刘馨遥 张臣 光佳敏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2-29,共8页
在油气开发的后期阶段,特别是构造油气藏已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的时候,利用层序精细划分和沉积微相分析等方法来寻找隐蔽油藏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三维地震、钻井岩心、测井曲线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利用三维地震资料控制沉积相空间... 在油气开发的后期阶段,特别是构造油气藏已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的时候,利用层序精细划分和沉积微相分析等方法来寻找隐蔽油藏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三维地震、钻井岩心、测井曲线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利用三维地震资料控制沉积相空间展布,利用钻井和录井资料划分砂体小层,并将两者结合起来对柴达木盆地七个泉地区沉积相和层序进行精细刻画,同时在沉积相带内和层序格架之下研究砂体的连通性和空间展布。结果表明,在SSC5—SSC3沉积时期,研究区沉积主要以退积为主,在SSC2沉积时期经历了一次快速的水退过程之后,SSC2—SSC1沉积时期沉积基准面持续下降,后期主要以扇三角洲沉积为主。研究区渐新世下干柴沟组下段主要发育湖泊—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和席状砂沉积微相;扇三角洲发育扇三角洲平原和扇三角洲前缘亚相。通过对砂体展布和砂体孔渗性以及试油结果的研究,并依据沉积相与层序格架分析,预测在七32井区附近发育的斜坡带砂岩透镜体和上倾尖灭砂体是岩性油藏勘探的重点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隐蔽油藏预测 下干柴沟组下段 七个泉地区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柴西南七个泉油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李建明 史玲玲 +2 位作者 王华 张道伟 张敏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20,52,共5页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七个泉油田2口油井原油样品生物标志物特征的系统分析表明:七个泉油田正构烷烃分布完整,主峰碳为C22,CPI<1,呈偶碳优势,Pr/Ph低,反映其母质源岩来自强还原环境。双环倍半萜系列组成中补身烷和升补身烷含量...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七个泉油田2口油井原油样品生物标志物特征的系统分析表明:七个泉油田正构烷烃分布完整,主峰碳为C22,CPI<1,呈偶碳优势,Pr/Ph低,反映其母质源岩来自强还原环境。双环倍半萜系列组成中补身烷和升补身烷含量高。规则甾烷组成以C27>C29>C28为特征,呈"L"型,生油母质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油样中还存在重排甾烷和4-甲基甾烷;萜烷系列中藿烷系列分布完整,C30藿烷为主峰,C35/C34藿烷值为1.66和1.67,伽马蜡烷丰度极高,其伽马蜡烷/C30藿烷值为1.18和1.29。原油成熟度参数C29甾烷ααα20S/(20S+20R)、αβ/β(αββ+ααα)及Ts/Tm都说明原油未成熟,碳同位素值较重。经过与柴北原油、柴西烃源岩对比证实,七个泉油田与西部第三系咸水湖相原油特征更为接近,主要为强还原、高盐度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生物标志物 碳同位素 七个泉油田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油基压裂工艺在青海七个泉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文斌 郭子义 +1 位作者 汪天游 李志刚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8-61,共4页
通过对青海七个泉低压、低孔、低渗、强水敏难采油藏储层及砂体特点以及对压裂工艺要求的研究 ,提出了压裂工艺选井原则 ,筛选出合适的支撑剂 ,研制出适应油藏特点的低成本油基压裂液体系配方 ,优化了油田整体压裂裂缝参数及现场施工参... 通过对青海七个泉低压、低孔、低渗、强水敏难采油藏储层及砂体特点以及对压裂工艺要求的研究 ,提出了压裂工艺选井原则 ,筛选出合适的支撑剂 ,研制出适应油藏特点的低成本油基压裂液体系配方 ,优化了油田整体压裂裂缝参数及现场施工参数 ,形成从选井到措施评估为一体的油基压裂工艺。通过近 3年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共进行了 39井次油基压裂措施作业 ,措施成功率 93 % ,有效率 89.7% ,措施平均有效期在 60 0d以上 ,全油田累计增油 4 .985 4× 1 0 4 t,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和显著的经济效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基压裂工艺 青海 七个泉油田 应用 参数优化 工艺优选
下载PDF
青海七个泉油田油田复合微生物驱油试验 被引量:2
9
作者 曹书瑜 涂书培 +4 位作者 李志伟 王正良 张凡 周玲革 舒福昌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4-127,共4页
青海七个泉油田是一个低压低渗油田,产能低,主要靠油基压裂提高产能,并靠早期注清水,人工保持地层能量开采。该油藏本源微生物调查表明,烃降解菌含量达104个/ml,分子生物学调查表明,海杆菌和假单胞菌含量丰富,说明本源微生物驱可行。试... 青海七个泉油田是一个低压低渗油田,产能低,主要靠油基压裂提高产能,并靠早期注清水,人工保持地层能量开采。该油藏本源微生物调查表明,烃降解菌含量达104个/ml,分子生物学调查表明,海杆菌和假单胞菌含量丰富,说明本源微生物驱可行。试验评价了产生物表面活性剂菌JHBS1和JHBS2对七个泉原油作用效果,以及与油藏本源菌等的配伍性。结果表明,JHBS1和JHBS2产酸产生物表面活性剂,对石蜡降解率达20%,对七个泉原油降粘率达30%,培养1周后对原油降解率达80%(加量2%),外源菌与本源菌能互源生长。采用外源菌和本源菌结合驱油现场试验2口井,油井见效率80%,试验期间共增产原油1914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个泉油田 复合微生物 生物表面活性剂 配伍性 驱油试验
下载PDF
青海七个泉油田本源微生物区系初步调查 被引量:2
10
作者 佘跃惠 舒福昌 +4 位作者 何正国 张凡 周玲革 王正良 向廷生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38-640,共3页
采用细菌通用引物和古细菌引物对青海七个泉油田本源微生物样品DNA进行扩增,根据基因库进行克隆和DNA序列分析,将测序结果通过与基因库进行比对,结果表明七个泉油田样品中有大量海杆菌属和甲胞菌属,样品中还发现存在产甲烷古菌及一些不... 采用细菌通用引物和古细菌引物对青海七个泉油田本源微生物样品DNA进行扩增,根据基因库进行克隆和DNA序列分析,将测序结果通过与基因库进行比对,结果表明七个泉油田样品中有大量海杆菌属和甲胞菌属,样品中还发现存在产甲烷古菌及一些不可培养的其它古菌类群。它们的分离方法、功能和生长代谢特性有待于深入研究,以便筛选用于提高该油田原油采收率的采油功能菌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个泉油田 本源微生物 基因文库 多样性
下载PDF
七个泉油田原油的生物降解及配伍条件选择 被引量:1
11
作者 孔淑琼 佘跃惠 +2 位作者 易绍金 王正良 黄晓武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8-52,166,共5页
对青海七个泉油田原油进行了微生物降解试验,通过研究原油降解率、培养液表面张力、样品粘度以及饱和烃、芳烃、非烃、沥青质各组分在原油中降解前后相对含量的变化,分析比较了不同原油在不同菌种与不同培养基配伍时的降解效果。结果表... 对青海七个泉油田原油进行了微生物降解试验,通过研究原油降解率、培养液表面张力、样品粘度以及饱和烃、芳烃、非烃、沥青质各组分在原油中降解前后相对含量的变化,分析比较了不同原油在不同菌种与不同培养基配伍时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试验所用菌种对原油均具有较好降解作用。色谱分析表明,经微生物作用后,原油中族组分的相对含量发生较大变化,饱和烃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芳烃、非烃和沥青质的百分含量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分别增加或减少。在试验条件中,Bjbios菌种与培养基①的配伍降解原油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降解 降解率 表面张力 原油族组成 七个泉油田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七个泉地区第四纪冰凌铸模 被引量:1
12
作者 钟建华 张云秋 +3 位作者 段宏亮 马锋 王冠民 任拥军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4期419-424,共6页
在柴达木盆地西部七个泉地区的一套第四纪碎屑岩中发育了一种圆柱状构造。根据圆柱状构造的形态结构及其与围岩的关系,以及与其他相似构造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初步认为,该圆柱状构造的成因与冰川有关,可称为“冰凌铸模”。冰凌铸模... 在柴达木盆地西部七个泉地区的一套第四纪碎屑岩中发育了一种圆柱状构造。根据圆柱状构造的形态结构及其与围岩的关系,以及与其他相似构造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初步认为,该圆柱状构造的成因与冰川有关,可称为“冰凌铸模”。冰凌铸模呈圆柱状,直径10~14cm,高度多为5~30cm;具有圈层构造或无圈层构造,圈层厚约0~1.5cm,由中粗砂或细砾组成。冰凌铸模产于一套冰川和冰水沉积中,岩性主要为细砾岩、含砾中粗砂岩、砂岩、钙质泥岩。推测冰凌铸模是由冰川前端的冰凌因冰川垮塌扎入松软沉积物中,尔后融化被沉积物充填所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七个泉 第四纪 冰凌铸模
下载PDF
七个泉油田下干柴沟组沉积微相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志国 李振玉 杨小波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06年第8期130-132,共3页
通过对其岩性特征、沉积构造、沉积模式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确认了七个泉油田下干柴沟组为北西、北东侧冲积扇、水下扇和东侧滨(浅)湖三种沉积环境的交会处。进而划分出了各沉积相对应的微相,并阐述了其基本特征。
关键词 七个泉油田 岩性 构造 微相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原油饱和烃组成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2
14
作者 祁灵 张敏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上旬)》 CAS 2014年第11期5-7,12,3,共5页
通过七个泉油田10个原油样品进行GC-MS分析,系统的剖析其原油饱和烃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区原油正构烷烃具有明显的偶碳优势(大多OEP<0.9),低Pr/Ph比(0.23~0.28)预示其成油环境的强还原性。样品伽马蜡烷/C30藿烷普遍大于1,且升藿烷分... 通过七个泉油田10个原油样品进行GC-MS分析,系统的剖析其原油饱和烃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区原油正构烷烃具有明显的偶碳优势(大多OEP<0.9),低Pr/Ph比(0.23~0.28)预示其成油环境的强还原性。样品伽马蜡烷/C30藿烷普遍大于1,且升藿烷分布具有强翘尾巴性(H35/34>1.4),表明其源岩形成于咸水湖相环境。规则甾烷呈'V'字型分布且以C27为主峰的特征说明母质为低等水生生物为主。根据C29-ααα20S/(20S+20R)与C29ββ/(ββ+αα)比值,揭示研究区的原油属于低熟原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七个泉油田 原油 生物标志化合物 地球化学特征
下载PDF
HRS复合解堵技术在七个泉油田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万金 李志伟 +4 位作者 吴学勇 聂斌 陈明敏 刘金明 余胜国 《青海石油》 2011年第1期79-85,共7页
HRS复合解堵技术在七个泉油田应用,解决了七个泉油田有机物堵塞无法解除的问题,经过先期一系列试验,选出了适合七个泉油田高效、低成本的解堵配方;使用"HRS+酸"这种安全有效的复合解堵技术将提升七个泉油田措施有效率。
关键词 HRS复合解堵 氧化作用 “HRS+酸” 七个泉油田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E3^1,E3^2,N2^2油气电性识别标准 被引量:1
16
作者 苏燕 谢宗彦 吴昌吉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07年第1期141-142,共2页
针对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E3^1~N2^2储层油气识别的难点,在占有大量生产资料的基础上,应用深感应声波时差交汇的方法,按层位、分岩性确定油层识别标准。成果认为:1)N2^2砾岩AC≥249μs/m、ILD≥7.9Ωm,砂岩AC≥255μs/m、ILD... 针对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E3^1~N2^2储层油气识别的难点,在占有大量生产资料的基础上,应用深感应声波时差交汇的方法,按层位、分岩性确定油层识别标准。成果认为:1)N2^2砾岩AC≥249μs/m、ILD≥7.9Ωm,砂岩AC≥255μs/m、ILD≥5Ω.m;2)E3^2-E3^1中上部粗砂岩及砾岩AC≥238μs/m、ILD≥4.5Ωm;细粉砂岩AC≥250μs/m、ILD≥4Ω.m;3)E3^1底砾岩AC≥237μs/m、ILD≥5.5Ω.m。据此标准解释出油层2000多个,符合率在85%以上。这一标准及结论对油田生产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七个泉 深感应 声波时差 油层 标准
下载PDF
挤压盆地中背斜油气成藏模式——以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藏为例
17
作者 畅斌 张金功 +1 位作者 龚建洛 黄传卿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2-199,共8页
以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七个泉构造为例,借助岩心薄片观察、物性及地震解释,提出了背斜构造带中烃类初次运移方向主要为顺层面侧向运移,并在背斜核部深层聚集,随后沿裂缝等路径向浅部储层分散.油藏分布具有深部大、浅部小的特点,为挤压盆... 以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七个泉构造为例,借助岩心薄片观察、物性及地震解释,提出了背斜构造带中烃类初次运移方向主要为顺层面侧向运移,并在背斜核部深层聚集,随后沿裂缝等路径向浅部储层分散.油藏分布具有深部大、浅部小的特点,为挤压盆地中背斜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斜 柴达木盆地 七个泉 成藏模式
原文传递
七个泉油田试油分析
18
作者 马铭鲁 唐士跃 樊仓栓 《青海石油》 2003年第4期85-89,共5页
七个泉油田试油工程是基于《七个泉油田储量复算方案》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介绍了七个泉油田2002年试油工程,包括8口老井试油和4口新井试油的试油工艺及试油成果,并对试油工艺、试油成果等进行分析,最后提出自己的认识、见解和... 七个泉油田试油工程是基于《七个泉油田储量复算方案》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介绍了七个泉油田2002年试油工程,包括8口老井试油和4口新井试油的试油工艺及试油成果,并对试油工艺、试油成果等进行分析,最后提出自己的认识、见解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油 七个泉油田储量复算方案》 七个泉油田 油气富集规律
下载PDF
七个泉油田水平井地质优化设计
19
作者 项燚伟 郭宁 +2 位作者 谢梅 白金莲 唐群英 《青海石油》 2014年第2期65-68,共4页
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是一个中低孔、低渗油藏,属于近物源砂砾岩沉积,储层岩性复杂,岩相变化快,油砂体发育规模小,含油井段长,储层非均质性强的难采油田。在该油田二区块规模应用水平井获得了成功,为了研究应用水平井挖潜主体区块次主... 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是一个中低孔、低渗油藏,属于近物源砂砾岩沉积,储层岩性复杂,岩相变化快,油砂体发育规模小,含油井段长,储层非均质性强的难采油田。在该油田二区块规模应用水平井获得了成功,为了研究应用水平井挖潜主体区块次主力层潜力、提高油藏单井产量的可行性,探讨柴达木盆地低渗难采油藏的有效开发模式,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和整体开发效益,通过开展油藏精细描述、三维地质建模、地质条件适应性评价,地质、地震和油藏工程等多学科优化设计论证,优选层位,针对主力区块部署5口水平井,目前完钻1口,预计日产油是区块内同层位直井无阻流量的3.5倍。开发试验证实应用水平井技术开发低渗难采油田是可行的,可推广应用水平井技术,同时探索利用水平井开发其他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难采油田 水平井 优化设计 七个泉油田
下载PDF
RFT测试在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的应用
20
作者 李武胜 谢丹 +1 位作者 李蕾 莫志庭 《青海石油》 2008年第2期45-48,共4页
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构造主体部位次生断层较为发育,储层岩性混杂.在纵向上和平面上普遍含砾,测井解释受砾岩和流体双重影响,解释结果符合率较低。通过RFT资料分析,可以确定岩性变化和流体性质,分析油水关系,主体部位断层对注水开发效... 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构造主体部位次生断层较为发育,储层岩性混杂.在纵向上和平面上普遍含砾,测井解释受砾岩和流体双重影响,解释结果符合率较低。通过RFT资料分析,可以确定岩性变化和流体性质,分析油水关系,主体部位断层对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和封闭作用,各层的动用情况,为储层研究和提高开发效果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FT 七个泉油田 压力预测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