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七带石斑鱼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品质评价 被引量:83
1
作者 程波 陈超 +6 位作者 王印庚 李胜忠 于宏 张家松 杨志 于文松 曲江波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1-57,共7页
对饲养的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 fasciatus Thunberg的含肉率、营养成分及鱼肉品质进行了研究,采用常规肌肉营养测定方法分析了4尾成鱼的肌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七带石斑鱼的含肉率为76.73%,肌肉(鲜样)中粗蛋白含量为19.60%,粗... 对饲养的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 fasciatus Thunberg的含肉率、营养成分及鱼肉品质进行了研究,采用常规肌肉营养测定方法分析了4尾成鱼的肌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七带石斑鱼的含肉率为76.73%,肌肉(鲜样)中粗蛋白含量为19.60%,粗脂肪为2.70%,氨基酸总含量为18.33%,其中7种必需氨基酸的总含量为7.59%,占氨基酸总含量的41.4%,其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的标准模式。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82.38,5种鲜味氨基酸的总含量为8.22%。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32.45%,其中EPA与DHA的平均含量分别为6.11%和12.78%。七带石斑鱼肌肉矿物元素种类丰富,矿物质中钾含量(4561.02mg/kg)最高,在微量元素中锌含量(4.20mg/kg)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带石斑鱼 肌肉 营养成分 评价
下载PDF
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子一代胚胎发育及仔稚幼鱼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31
2
作者 李炎璐 王清印 +5 位作者 陈超 翟介明 吴雷明 马文辉 宋振鑫 孙芳芳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21-832,共12页
以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为母本,七带石斑鱼(E.septemfasciatus)♂为父本进行种间远缘杂交,系统观察了杂交子一代胚胎及仔稚幼鱼的生长发育及形态特征。对杂交子一代的胚胎发育按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 以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为母本,七带石斑鱼(E.septemfasciatus)♂为父本进行种间远缘杂交,系统观察了杂交子一代胚胎及仔稚幼鱼的生长发育及形态特征。对杂交子一代的胚胎发育按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各阶段进行观察,在水温21~22.5℃、盐度29、pH 8~8.1的海水中,整个胚胎发育过程经35 h 20min完成。根据在卵黄囊期、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生长消退过程、鳞片生长、体表色素变化的不同,观察比较了胚后发育的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形态特征。鱼苗培育至58 d后完成了稚鱼至幼鱼的变态:初孵仔鱼4 d以前为内源性营养(卵黄囊仔鱼);4 d后开口摄食,为外源性营养;(42±2)d基本完成变态进入稚鱼阶段,(58±4)d全身被鳞,进入幼鱼期。同时,用同一母本(云纹石斑鱼)同批卵与同种雄鱼采集的精子授精后获得的受精卵作为对照组,进行孵化和仔稚幼鱼培育,与杂交子一代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杂交子一代在仔稚幼鱼阶段生长速度快于云纹石斑鱼,与七带石斑鱼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纹石斑鱼 七带石斑鱼 杂交子一代 胚胎发育 形态观察
下载PDF
低温胁迫对七带石斑鱼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8
3
作者 陈超 施兆鸿 +5 位作者 薛宝贵 王鲁 李炎璐 吴雷明 曲江波 马爱军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249-1255,共7页
研究了体质量为(300±20)g的七带石斑鱼幼鱼从12.4℃海水直接转入到8.0℃的海水中,低温胁迫不同持续时间(0、1、2、5、10 d)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导致AKP活性呈不规则变动,2 d时其活性显著高于同期对照。GGT活性先升后... 研究了体质量为(300±20)g的七带石斑鱼幼鱼从12.4℃海水直接转入到8.0℃的海水中,低温胁迫不同持续时间(0、1、2、5、10 d)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导致AKP活性呈不规则变动,2 d时其活性显著高于同期对照。GGT活性先升后降,2 d时酶活性最高,10 d酶活性最低。GOT和GPT活性随低温胁迫时间延长呈增加态势,10 d时与同期对照组之间活性差异显著。LDH活性在胁迫前及实验时期差异均不显著。TP含量随低温胁迫时间延长而下降。GLU胁迫前期变化未达显著性差异,但10 d时含量与对照组差异显著。TG含量先降后升,胁迫前与实验结束时所测得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CREA含量的变化趋势与TP相似,也随胁迫时间而降低,10 d时只有胁迫前(48.57 34.96)mmol/L含量的22%。低温胁迫对血清离子浓度变化未产生大的影响,实验前、至低温胁迫10 d的测试结果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的水平。研究认为,实验幼鱼能适应跳跃式降温胁迫;低温胁迫对七带石斑鱼幼鱼的胁迫有累积效应。在实际生产越冬期间8.0℃低温时间不宜超过10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带石斑鱼 低温胁迫 代谢酶 生化指标 血清离子
下载PDF
盐度对七带石斑鱼胚胎发育和卵黄囊仔鱼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7
4
作者 赵明 陈超 +6 位作者 柳学周 庄志猛 徐永江 薛宝贵 杨志 王妍妍 曲江波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21,共6页
观察比较了8个盐度梯度[10、15、20、25、30(自然海水)、35、40和45]下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受精卵的孵化周期、孵化率和畸形率及卵黄囊仔鱼的畸形率,并在上述条件下对七带石斑鱼进行了耐饥饿试验,测定其生存活力指... 观察比较了8个盐度梯度[10、15、20、25、30(自然海水)、35、40和45]下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受精卵的孵化周期、孵化率和畸形率及卵黄囊仔鱼的畸形率,并在上述条件下对七带石斑鱼进行了耐饥饿试验,测定其生存活力指数(SAI)。结果显示,受精卵孵化的最适盐度范围为30~35,盐度高于35,孵化率随着盐度的升高而降低,仔鱼畸形率随之升高;盐度低于25,孵化率随盐度的降低而降低,仔鱼畸形率随之升高。仔鱼的最适生存盐度为30~35,此盐度下的仔鱼存活系数为24.7±0.36和23.27±3.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带石斑鱼 胚胎发育 盐度 SAI 饥饿耐受力
下载PDF
七带石斑鱼染色体核型研究 被引量:28
5
作者 钟声平 陈超 +4 位作者 王军 刘志鸿 柳淑芳 朱玲 庄志猛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0-155,共6页
采用PHA体内直接注射法制备了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头肾组织染色体标本并分析其核型。结果表明,七带石斑鱼二倍体染色体数为48,24对染色体均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其染色体臂数(NF)为48,核型公式为:2n=48t,NF=48。未... 采用PHA体内直接注射法制备了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头肾组织染色体标本并分析其核型。结果表明,七带石斑鱼二倍体染色体数为48,24对染色体均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其染色体臂数(NF)为48,核型公式为:2n=48t,NF=48。未发现与性别相关的异型染色体,第24对染色体长度明显小于其他染色体。通过与其他22种石斑鱼染色体核型进行比较,发现七带石斑鱼具有石斑鱼属鱼类的原始核型特征,属于石斑鱼属鱼类的原始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带石斑鱼 染色体 核型
下载PDF
七带石斑鱼胚体和卵黄囊期仔鱼的发育 被引量:27
6
作者 谢菁 区又君 +2 位作者 李加儿 何永亮 陈超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1-49,共9页
本实验对七带石斑鱼胚体、卵黄囊期仔鱼形态发育的过程进行观察,研究其发育特征。结果表明:(1)七带石斑鱼受精卵在水温会(27.77±1.05)℃,盐度32条件下,胚胎发育从胚体形成至孵出仔鱼历时约22h10min。(2)仔鱼卵黄囊在孵化2d后消失,... 本实验对七带石斑鱼胚体、卵黄囊期仔鱼形态发育的过程进行观察,研究其发育特征。结果表明:(1)七带石斑鱼受精卵在水温会(27.77±1.05)℃,盐度32条件下,胚胎发育从胚体形成至孵出仔鱼历时约22h10min。(2)仔鱼卵黄囊在孵化2d后消失,油球消失于孵化后第6d,卵黄囊依照先卵黄、后油球的顺序被吸收,吸收速度为先快后慢。(3)初孵仔鱼在孵化后一天时间内生长迅速,之后速度减缓。(4)仔鱼的营养可概括为内源性营养-混合营养-外源性营养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带石斑鱼 胚胎 卵黄囊期仔鱼 发育
下载PDF
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两个野生群体形态差异分析 被引量:47
7
作者 王新安 马爱军 +2 位作者 陈超 杨志 曲江波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55-660,共6页
对2种不同地理种群七带石斑鱼进行14项形态性状的测定,采用2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和t-检验方法,比较了2个群体的外部形态特征。t-检验结果表明,2群体在14个性状中有12个性状表现出极其显著差异(P<0.01),1个性状表现出差异显著(P<0.... 对2种不同地理种群七带石斑鱼进行14项形态性状的测定,采用2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和t-检验方法,比较了2个群体的外部形态特征。t-检验结果表明,2群体在14个性状中有12个性状表现出极其显著差异(P<0.01),1个性状表现出差异显著(P<0.05)。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反映形态特征信息的综合性指标——主成分1、主成分2和主成分3,三者的贡献率分别为29.873%、25.091%和16.875%,三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71.804%,2群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偏离态势,形成两个不同的类群,2群体在主成分1轴上的差异较在主成分2轴上的差异更为明显,主成分1主要由经t-检验差异指标数量多和差异程度大的性状组成。判别分析表明,2个七带石斑鱼群体的形态差异显著(P<0.0001),建立了2个群体的判别函数,其判别准确率及综合判别率均为100%,可以认为逐步判别法对七带石斑鱼不同群体的初步鉴定是可行的。差异系数(C.D)计算的结果表明,尽管2群体在形态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尚未达到亚种水平。主成分分析、t-检验和判别分析的结论基本上是类似的,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群体间的形态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带石斑鱼 野生群体 形态学差异 分析
下载PDF
七带石斑鱼胚胎及仔稚鱼形态观察 被引量:21
8
作者 陈超 赵明 +3 位作者 柳学周 王鲁 杨志 郭嘉瑱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4-31,共8页
对七带石斑鱼胚胎和仔稚鱼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描述了从受精卵到仔稚鱼各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在水温22±0.5℃、盐度30条件下进行七带石斑鱼仔鱼的饥饿耐受力实验,记录了饥饿条件下初孵仔鱼的存活与生长、卵黄囊与油球的利用情况。... 对七带石斑鱼胚胎和仔稚鱼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描述了从受精卵到仔稚鱼各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在水温22±0.5℃、盐度30条件下进行七带石斑鱼仔鱼的饥饿耐受力实验,记录了饥饿条件下初孵仔鱼的存活与生长、卵黄囊与油球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胚胎发育可划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在水温20.5±0.5℃、盐度30.0条件下,受精卵历时38h45min孵化出膜。初孵仔鱼全长1.059±0.071mm,至4日龄全长2.27~2.36mm时,卵黄囊完全消失;16日龄,全长4.99mm时,鳔形成;至25~30日龄,尾鳍鳍条发育完整。在饥饿条件下,初孵仔鱼的死亡高峰出现在孵化后4~6d,半数死亡时间出现在5d,至7d饥饿仔鱼全部死亡。卵黄囊期仔鱼的生长可分为3个阶段:仔鱼初孵时的快速生长期,卵黄囊消失前后的慢速生长期,以及在不能建立外源性摄食后的负生长期。随着生长发育时间的延长,饥饿仔鱼与正常条件下仔鱼的生长差异显著(P<0.05)。饥饿仔鱼体长较短,头大且体瘦,长期饥饿后脑后部下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带石斑鱼 胚胎发育 胚后发育 饥饿
下载PDF
七带石斑鱼繁殖群体“突眼”症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3
9
作者 陈超 程波 +7 位作者 于宏 王印庚 杨志 史成银 曲江波 赵丛明 徐静荣 姜卓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5-33,共9页
2007-2008年间,对暴发“突眼”症的七带石斑鱼繁育群体,从细菌学、寄生虫学和病毒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筛查和实验研究。从具有明显“突眼”症的七带石斑鱼病灶组织中分离出1株致病力极强的优势菌CB1008,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为此次七... 2007-2008年间,对暴发“突眼”症的七带石斑鱼繁育群体,从细菌学、寄生虫学和病毒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筛查和实验研究。从具有明显“突眼”症的七带石斑鱼病灶组织中分离出1株致病力极强的优势菌CB1008,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为此次七带石斑鱼“突眼”症的致病菌。该菌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电镜下观察菌体呈短杆状,极生单鞭毛。通过API-32E鉴定系统和菌体常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指标测定,以及16SrDNA测序分析等综合鉴定,菌株CB1008为弧菌属哈维氏弧菌Vibrioharveyi。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氯霉素、萘啶酸、四环素、氟哌酸和氟罗沙星等5种药物较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带石斑鱼 “突眼”症 病原菌 哈维氏弧菌
下载PDF
云纹石斑鱼(E.moara)(♀)×七带石斑鱼(E.septemfasciatus)(♂)杂交F_1生长特征与其亲本子代的比较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炎璐 陈超 +6 位作者 王清印 吴雷明 宋振鑫 林利民 翟介明 奥谷亮 大田智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2-49,共8页
为获得在工厂化养殖条件下的生长特性和规律,分别对10-14月龄的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及其杂交F1 3个群体的体长、体重、生长指标、肥满度、超亲优势率等主要生长参数进行测定、比较和分析,并对3个群体的生长模型进行方程拟合。结果显... 为获得在工厂化养殖条件下的生长特性和规律,分别对10-14月龄的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及其杂交F1 3个群体的体长、体重、生长指标、肥满度、超亲优势率等主要生长参数进行测定、比较和分析,并对3个群体的生长模型进行方程拟合。结果显示,在体长和体长生长指标方面,依次为杂交F1>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10-11、13月龄时,累积体重值依次为杂交F1>七带石斑鱼>云纹石斑鱼,体重和体重生长指标方面,增重依次为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F1;七带石斑鱼的肥满度始终最高,杂交F1次之。研究表明,杂交F1体长生长速度最快,且在11月龄前的体重生长速度最快;云纹石斑鱼在11月龄后体重增长速度加快并超过其他两个群体;每月体长、体重生长值的超亲优势率分析显示,杂交F1在14个月的生长中表现出杂种优势。云纹石斑鱼为等速生长类型,七带石斑鱼与杂交F1同属于异速生长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纹石斑鱼 七带石斑鱼 杂交F1 养殖 生长特征
下载PDF
温度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杂交F_1胚胎发育和仔鱼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于欢欢 李炎璐 +3 位作者 陈超 贾瑞锦 孔祥迪 翟介明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9-114,共6页
用控温仪设定温度组,观察了在不同温度条件下(13℃、15℃、17℃、19℃、21℃、23℃、25℃、27℃、29℃、31℃)云纹石斑鱼(E.moara)(♀)×七带石斑鱼(E.septemfasciatus)(♂)杂交F1的胚胎发育情况,并对实验12 h后的好卵率、12 h后的... 用控温仪设定温度组,观察了在不同温度条件下(13℃、15℃、17℃、19℃、21℃、23℃、25℃、27℃、29℃、31℃)云纹石斑鱼(E.moara)(♀)×七带石斑鱼(E.septemfasciatus)(♂)杂交F1的胚胎发育情况,并对实验12 h后的好卵率、12 h后的胚胎发育时期、受精卵的孵化率和初孵仔鱼的畸形率进行了记录;仔鱼孵化出膜后,对其进行了耐饥饿实验,测定其每天的存活率和生存活力指数(Survival activity index,SAI)。实验结果表明,受精卵胚胎发育周期与温度呈正相关的关系,其受精卵孵化的适宜温度范围是17–25℃,温度低于17℃时,孵化率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畸形率反之;温度为13℃时,不能孵化出仔鱼;温度高于25℃时,孵化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畸形率反之;仔鱼的SAI值随着温度的变化先升高后降低,在温度为17–21℃时,SAI值较高,分别为32.14±2.83、32.30±1.29、22.98±1.42,其他温度条件下SAI值均低于这3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纹石斑鱼 七带石斑鱼 杂交F1 温度 胚胎发育 孵化率 畸形率 SAI
下载PDF
Cu^(2+)、Zn^(2+)、Pb^(2+)对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胚胎和初孵仔鱼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9
12
作者 孔祥迪 陈超 +4 位作者 李炎璐 贾瑞锦 于欢欢 翟介明 刘江春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5-121,共7页
在(21.0±0.5)℃条件下,研究了Cu2+、Zn2+、Pb2+3种金属离子对七带石斑鱼胚胎和初孵仔鱼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1)随着3种金属离子浓度的升高,受精卵的孵化速率和孵化率逐渐降低,畸形率逐渐增加。重金属引发胚胎发育发生各种畸形,如... 在(21.0±0.5)℃条件下,研究了Cu2+、Zn2+、Pb2+3种金属离子对七带石斑鱼胚胎和初孵仔鱼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1)随着3种金属离子浓度的升高,受精卵的孵化速率和孵化率逐渐降低,畸形率逐渐增加。重金属引发胚胎发育发生各种畸形,如胚体增生异常而死亡、尾芽弯曲,仔鱼不能正常出膜而死亡,初孵仔鱼脊椎弯曲多呈L、S、V型或尾部未展开呈逗号状畸形。综合孵化速率、孵化率和畸形率等指标,可以看出,3种金属离子对胚胎发育的毒性大小依次为Cu2+>Zn2+>Pb2+;2)初孵仔鱼的毒性试验周期为96 h,随着时间加长,仔鱼的存活率逐渐降低,且金属离子浓度越大,其下降幅度越大。此外,仔鱼出现脊椎S、V型弯曲等畸形也越来越多。通过计算各时间段的半致死浓度(LC50)和安全浓度得出,3种金属离子对初孵仔鱼的毒性大小依次为Cu2+>Pb2+>Zn2+。本研究的一系列数据可以为新渔业水质标准的制定和水环境的监测提供理论参数,为七带石斑鱼等鱼类繁育养殖中的重金属监测与治理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带石斑鱼 金属离子 胚胎 仔鱼 毒性效应
下载PDF
七带石斑鱼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新富 庄志猛 +2 位作者 孟振 雷霁霖 杨志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28-1136,共9页
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具有经济价值高、生长速度快和低温耐受性强等特点,是东北亚温带海域理想的网箱养殖品种之一,已成为中、日、韩三国海水鱼类繁育研究的热点。由于存在雄鱼性成熟年龄高、人工驯养条件下难以实... 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具有经济价值高、生长速度快和低温耐受性强等特点,是东北亚温带海域理想的网箱养殖品种之一,已成为中、日、韩三国海水鱼类繁育研究的热点。由于存在雄鱼性成熟年龄高、人工驯养条件下难以实现自然产卵和初孵仔鱼弱小等难题,其稳定和高效的种苗规模化繁育技术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本文综述了七带石斑鱼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现状,重点总结日本近20年在亲鱼繁殖、仔稚鱼培育和苗种中间培育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并就其发展前景进行分析,旨为中国七带石斑鱼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带石斑鱼 亲鱼繁殖 仔稚鱼培育 苗种中间培育
下载PDF
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F_1形态特征与其亲本子代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炎璐 陈超 +5 位作者 王清印 吴雷明 宋振鑫 翟介明 奥谷 亮 大田 智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4-108,共5页
为研究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F1的形态特征以及与其亲本子代的关系,运用常规测量方法和聚类分析法对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及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F1 3个群体6月龄幼鱼的形态特征进行测量和分析,对... 为研究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F1的形态特征以及与其亲本子代的关系,运用常规测量方法和聚类分析法对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及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F1 3个群体6月龄幼鱼的形态特征进行测量和分析,对3个群体的12项可量、可数性状进行指数分析。结果显示,杂交F1体型呈椭圆形,侧扁而粗壮,体侧具7条灰褐色横向条带,杂交F1在体色条纹上均具有云纹石斑鱼与七带石斑鱼的特征;可量、可数的性状中有6项性状偏向于云纹石斑鱼,5项性状偏向于七带石斑鱼,1项与二者相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杂交F1与云纹石斑鱼聚为一类。研究表明,杂交F1在体色条纹上表现为二者的中间态,在形态上较接近于母本云纹石斑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纹石斑鱼 七带石斑鱼 杂交F1 形态特征
下载PDF
七带石斑鱼仔鱼摄食习性的观察 被引量:7
15
作者 吴雷明 陈超 +7 位作者 翟建明 杨志 李炎璐 马文辉 宋振鑫 孙涛 庞尊方 孙芳芳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8-64,共7页
在人工育苗条件下,采用轮虫与牡蛎受精卵两种开口饵料,3种不同的投喂方式:开口单喂轮虫(A)、开口单喂牡蛎受精卵(B)、开口将牡蛎受精卵和轮虫混合投喂(C),分析对比不同饵料对仔鱼开口效果。通过观察5日龄仔鱼日摄食与4~20日龄仔鱼消化... 在人工育苗条件下,采用轮虫与牡蛎受精卵两种开口饵料,3种不同的投喂方式:开口单喂轮虫(A)、开口单喂牡蛎受精卵(B)、开口将牡蛎受精卵和轮虫混合投喂(C),分析对比不同饵料对仔鱼开口效果。通过观察5日龄仔鱼日摄食与4~20日龄仔鱼消化道饱满度的变化,探讨仔鱼摄食习性及光照与摄食的关系。结果发现,七带石斑鱼孵化开口后,投喂3d牡蛎受精卵者比直接投喂轮虫对仔鱼生长有明显的效果;10日龄前,B组在全长、肛前距、口裂宽方面都大于A、C两组,B组全长的特定生长率为4.969%,分别是A、C两组的2.5与2.4倍,生长速度最快;5日龄仔鱼在09∶00~10∶00与13∶00~14∶00时间段,有两个明显的摄食高峰期,光照强度分别为720~1018lx与865~923lx;4日龄仔鱼其饱食率较低,只有40%达到了3级摄食量,4~10日龄的仔鱼饱食率波动幅度较大,10日龄后开始逐渐上升,13日龄后基本可以达到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带石斑鱼 仔鱼 摄食习性
下载PDF
七带石斑鱼仔稚鱼的形态发育和生长特征 被引量:4
16
作者 区又君 廖光勇 +2 位作者 李加儿 苏慧 陈超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4期549-556,共8页
2009年7~8月对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ltus)人工繁殖和育苗过程的早期发育形态特征和生长特性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初孵仔鱼全长为1.3606±0.0091 mm,卵黄囊大、呈椭圆形,长径为0.8602±0.015 1 mm,短径... 2009年7~8月对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ltus)人工繁殖和育苗过程的早期发育形态特征和生长特性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初孵仔鱼全长为1.3606±0.0091 mm,卵黄囊大、呈椭圆形,长径为0.8602±0.015 1 mm,短径为0.581 4±0.016 2 mm,油球为圆球形,直径为0.125 8±0.0065 mm.在盐度为29 ~31,水温为23.0 ~26.5℃的条件下,4d时卵黄囊完全消失,并开始摄食;4~12d仔鱼生长缓慢,主要是器官开始发育的阶段;12 d后生长明显加快,到21 d后快速生长.19d长出背棘第二棘和腹棘,背棘和腹棘的出现与收回是七带石斑鱼早期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回归分析表明,全长、体长、体高、口裂长、眼径、肛前长与日龄均呈显著的多项式函数关系,体重(W)与日龄(t)为指数函数关系W=3×10-5e0.1847t;体重与全长(TL)、体长(BL)间存在着显著的幂函数关系,为W=1 ×10-5 TL3.2136和W=1×10-5BL35345;全长与体长的相关关系中,多项式的符合程度较优,为TL =0.025 4BL2+1.049 5BL +0.0171.体高与全长的比值随日龄的变化呈现一定规律,开始时略有波动,后趋于稳定,表明在仔鱼发育早期体高和全长为非均衡发育,12d后为均衡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七带石斑鱼 仔稚鱼 形态发育 生长
下载PDF
七带石斑鱼的形态和生物学性状 被引量:4
17
作者 区又君 苏慧 +2 位作者 李加儿 王永翠 廖光勇 《南方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1-75,共5页
2010年在广东省饶平县柘林湾进行了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海水网箱人工养殖研究,观察和研究了人工养成的七带石斑鱼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性状。通过观察、测量、解剖,对114尾七带石斑鱼的外部形态、可量比性状和内部结... 2010年在广东省饶平县柘林湾进行了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海水网箱人工养殖研究,观察和研究了人工养成的七带石斑鱼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性状。通过观察、测量、解剖,对114尾七带石斑鱼的外部形态、可量比性状和内部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七带石斑鱼体呈椭圆形,侧扁,体侧具7条褐色横带,第1条横带仅伸达主鳃盖骨上方边缘,第6条横带分成2条,体侧横带具有不规则的白色斑纹,各鳍边缘白色,背鳍鳍棘部褐色和白色横带相间,鳍条部具有由白色横带延伸而成的3个白斑。胃呈卜型,幽门盲囊发达;肠道长度为体长的0.7~1.4倍,与七带石斑鱼为肉食性鱼类的特征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带石斑鱼 形态特征 内部结构
下载PDF
七带石斑鱼和云纹石斑鱼幼鱼在封闭循环水条件下的生长特性 被引量:2
18
作者 宋振鑫 陈超 +3 位作者 吴雷明 李炎璐 王鲁 翟介明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1-96,共6页
观测研究了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幼鱼和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幼鱼在封闭式循环养殖系统中的生长特性,用SPSS 17.0软件中的Curve Estimation对相关数据进行模型分析与参数估计。结果表明,经过122 d的养殖,... 观测研究了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幼鱼和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幼鱼在封闭式循环养殖系统中的生长特性,用SPSS 17.0软件中的Curve Estimation对相关数据进行模型分析与参数估计。结果表明,经过122 d的养殖,七带石斑鱼幼鱼平均体质量由(114.836±25.343)g增加到(213.861±38.604)g,相对增长率为0.707%,全长(TL)与养殖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为TL=-0.006t3+1.622t+13.954,体质量(W)与体长(BL)的关系式为W=0.436BL2.055;云纹石斑鱼幼鱼平均体质量由(79.620±13.007)g增加到(238.086±46.307)g,相对增长率为1.631%,全长(TL)与养殖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为TL=-0.013t2+2.008t+11.540,体质量(W)与体长(BL)的关系式为W=0.018BL3.083。两种幼鱼丰满度生长差异不显著(P>0.05),都保持在2.2-3.4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带石斑鱼 云纹石斑鱼 封闭循环水养殖 生长特性
下载PDF
七带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的RT-LAMP检测方法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滨 刘新富 +2 位作者 曾霖 孟振 刘江春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7期23-28,共6页
报道了一种可以快速、灵敏地检测七带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NNV)的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RT-LAMP)。该方法参考赤点石斑鱼NNV病毒的主衣壳蛋白(MCP)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1对引物克隆出七带石斑鱼NNV的基因序列,利用Primer Explorer V4... 报道了一种可以快速、灵敏地检测七带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NNV)的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RT-LAMP)。该方法参考赤点石斑鱼NNV病毒的主衣壳蛋白(MCP)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1对引物克隆出七带石斑鱼NNV的基因序列,利用Primer Explorer V4软件设计了3对针对所克隆NNV基因序列的特异性引物,建立了RT-LAMP的反应体系,并分别对反应系统的引物浓度、反应温度和时间进行了优化,形成了七带石斑鱼NNV病毒RT-LAMP检测技术。实践应用结果表明,在63℃的最佳反应温度下,采用RT-LAMP检测技术经过45 min就能完成一次检测,准确率达到100%。本研究建立的RT-LAMP检测NNV技术设备要求简单,为七带石斑鱼等石斑鱼无NNV受精卵和仔稚鱼的生产现场检测和筛选提供了一种方便、灵敏的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带石斑鱼 神经坏死病毒 检测 RT-LAMP
下载PDF
温度变化对七带石斑鱼早期发育及开口摄食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莉 陈超 +4 位作者 孔祥迪 李炎璐 于欢欢 翟介明 庞尊方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43-453,共11页
观察比较了9个温度梯度(13、15、17、19、21、23、25、27、29℃)对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受精卵孵化时间、孵化率和畸形率的影响。用在(21±0.5)℃条件下孵出的健康仔鱼进行耐饥饿和摄食实验,实验温度处理设两种... 观察比较了9个温度梯度(13、15、17、19、21、23、25、27、29℃)对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受精卵孵化时间、孵化率和畸形率的影响。用在(21±0.5)℃条件下孵出的健康仔鱼进行耐饥饿和摄食实验,实验温度处理设两种方式:一、处理温度始终保持不变;二、将温度在处理48 h后统一调节至21℃。实验期间,每天统计仔鱼死亡数,测定不投饵条件下的存活指数(SAI),并观察仔鱼投饵后的开口摄食情况及其形态发育状况。结果表明:1)受精卵孵化的最适温度范围为17~23℃,当温度低于13℃或高于27℃时,受精卵不能孵化。21℃时,受精卵孵化率最高,为(93.67±1.52)%;而畸形率最低,为(1.06±1.06)%。当温度低于或高于21℃时其孵化率降低,而畸形率升高;2)在13~28℃范围内,初孵仔鱼的SAI值随着温度的上升先升高后逐渐降低,21℃时的SAI值最高,为(20.26±0.44)%。各组温度保持不变时,13℃和27℃的SAI值分别为(2.18±0.01)%、(8.47±0.28)%;调整一致后分别为(6.90±0.44)%、(13.30±0.31)%。温度调节组与不调节组相比,其SAI值明显提高。温度调节后,每个梯度组的畸形率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3)不同温度处理的仔鱼开口摄食存在差异。21℃时,仔鱼的初始摄食率和饱食率分别可达80.0%和40.0%。随着温度偏离21℃,摄食率和饱食率均逐渐降低。温度调节恢复组的仔鱼摄食情况改善明显,其中17℃不变和恢复组对比变化最为明显:当保持17℃不变时仔鱼的摄食率和饱食率分别为20.0%、13.3%,而处理48 h后恢复到21℃后,两者分别提高到66.7%和33.3%,分别提高了2.3和1.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带石斑鱼 温度变化 早期发育 开口摄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