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精巧的时间织体:论万比洛夫戏剧中的多元时间形态
1
作者 吴生艳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61-67,共7页
万比洛夫在其戏剧文本中对时间进行的精巧建构突破了亚里士多德式的线性时间框架,表现为线性时间的暂断、时间的循环与反循环、时间的重叠与交替三种基本形态。由偶然性事件和角色的叙述所造成的线性时间暂断展现了戏剧的复调型情节冲突... 万比洛夫在其戏剧文本中对时间进行的精巧建构突破了亚里士多德式的线性时间框架,表现为线性时间的暂断、时间的循环与反循环、时间的重叠与交替三种基本形态。由偶然性事件和角色的叙述所造成的线性时间暂断展现了戏剧的复调型情节冲突,时间的循环与反循环则表征了角色的命运变奏,而时间的重叠与交替则揭示了角色主体的存在阈限,直指其精神世界。在万比洛夫戏剧中,这些多元时间形态不再是规定或限制戏剧进程的框架和背景,而是动态参与甚至决定了戏剧的情节再现和叙事进程。剧作家通过这些打破常规的时间形态,揭示出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存在困境,表达了对一元化时间秩序的反叛与解构,并力图建构一个正在形成的、多元的、开放的时间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比洛夫戏剧 建构 时间形态
下载PDF
断裂·恐惧·漂泊:万比洛夫戏剧中个体的时空经验感知
2
作者 吴生艳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8期45-54,共10页
个体的时空经验感知是万比洛夫戏剧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其主要表现在“父与子”的代际断裂、对风险的恐惧和无家的漂泊感三个方面。“父与子”的代际断裂不仅表征出苏联社会的文化转型,还映射了理想主义和道德信仰在苏联青年身上的失落... 个体的时空经验感知是万比洛夫戏剧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其主要表现在“父与子”的代际断裂、对风险的恐惧和无家的漂泊感三个方面。“父与子”的代际断裂不仅表征出苏联社会的文化转型,还映射了理想主义和道德信仰在苏联青年身上的失落;个体的风险恐惧主要体现为对物质短缺、陌生人和未来的恐惧,这些风险恐惧说明,物质生产的落后、国家空间的不确定和阶层对立的尖锐依然是苏联社会的现实写照;个体经验中的无家的漂泊感既包含无家可归,又包含居家的无家感,前者揭示了子辈的无家可归与父辈保家卫国的历史悖论,后者则描绘出现代性背景下人类心灵家园不复存在的普遍化世界图景,具有深刻的文化反思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比洛夫戏剧 个体经验 时空感知 代际断裂 风险恐惧 无家的漂泊感
下载PDF
万比洛夫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3
作者 王树福 《山东外语教学》 2017年第1期75-83,共9页
在跨语际实践和跨文化语境中,万比洛夫在中国主要呈现出三种别样的维度:其一是以译介为主,注重剧作的文本维度,体现出译者的主动性和审美性,凸显的是文本之美和译介之功;其二是以舞台为主,注重剧演的舞台维度,侧重出导演的二度创作和美... 在跨语际实践和跨文化语境中,万比洛夫在中国主要呈现出三种别样的维度:其一是以译介为主,注重剧作的文本维度,体现出译者的主动性和审美性,凸显的是文本之美和译介之功;其二是以舞台为主,注重剧演的舞台维度,侧重出导演的二度创作和美学认知,凸显的是演剧之美和导演之力;其三是以研究为主,注重学理的思想维度,展示出学者的深度和主体的眼光,凸显的是思想境界和他者眼光。万比洛夫在当代中国的传播接受,与当代中国的社会政治态势、中俄文化关系、文学总体态势以及时代主流话语等不同因素密切相关。由此,万比洛夫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成为管窥当代中俄戏剧关系、当代俄罗斯戏剧研究和当代中国戏剧转型的一个范例标本和典型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比洛夫 译介传播 舞台剧演 学理研究 当代俄罗斯戏剧
下载PDF
万比洛夫对契诃夫戏剧的继承与发展
4
作者 于利平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95-99,共5页
万比洛夫的戏剧作品在内容的抒情性与象征性以及主题的深层意蕴上深受契诃夫的影响,继承了契诃夫的戏剧品格。在继承契诃夫多幕剧艺术风格的同时,万比洛夫的戏剧作品在抒情性和象征性的基础上,并不排斥戏剧性的冲突和场面,由此形成了其... 万比洛夫的戏剧作品在内容的抒情性与象征性以及主题的深层意蕴上深受契诃夫的影响,继承了契诃夫的戏剧品格。在继承契诃夫多幕剧艺术风格的同时,万比洛夫的戏剧作品在抒情性和象征性的基础上,并不排斥戏剧性的冲突和场面,由此形成了其独具的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比洛夫 契诃夫 抒情性 象征性 戏剧性
下载PDF
论万比洛夫戏剧中的象征手法
5
作者 吴生艳 《民族艺林》 2020年第4期125-130,共6页
象征手法在万比洛夫戏剧空间环境、审美意象、动作行为等方面有着深刻意蕴。象征手法的独特魅力使得其戏剧突破了对现实生活的简单摹写,揭示了人生和世界的最高真实。通过揭示现代人的生存境遇,表达他们的理想追求,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象征手法在万比洛夫戏剧空间环境、审美意象、动作行为等方面有着深刻意蕴。象征手法的独特魅力使得其戏剧突破了对现实生活的简单摹写,揭示了人生和世界的最高真实。通过揭示现代人的生存境遇,表达他们的理想追求,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万比洛夫戏剧形成了不拘一格,不限于某一流派的超越特质,实现了艺术和人生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比洛夫 象征 空间环境 审美意象 动作行为
下载PDF
论万比洛夫戏剧中的象征 被引量:1
6
作者 孙大满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150-153,共4页
亚历山大·万比洛夫是苏联著名剧作家,生于西伯利亚的伊尔库茨克,主要在当地从事戏剧创作。万比洛夫继承了契诃夫戏剧的传统,在自己的剧作中大量使用象征手法,从而使他的剧作充满了诗意。万比洛夫戏剧中的象征性主要体现在细节上的... 亚历山大·万比洛夫是苏联著名剧作家,生于西伯利亚的伊尔库茨克,主要在当地从事戏剧创作。万比洛夫继承了契诃夫戏剧的传统,在自己的剧作中大量使用象征手法,从而使他的剧作充满了诗意。万比洛夫戏剧中的象征性主要体现在细节上的象征、人物上的象征、地域上的象征和语言上的象征四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比洛夫 戏剧 象征
下载PDF
万比洛夫的《打野鸭》 被引量:1
7
作者 常青田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32-33,共2页
一窄条灰暗的天空下,一个阴雨绵绵的天气,一座新标定型市区住宅楼的一个单元里,一个叫齐洛夫的不到三十岁的男人躺在前台的弹簧床上,床头有一张搁电话机的小桌,家具平常,窗台上一只大丝绒猫很显眼,脖子上扎着蝴蝶结,乱.一个小男孩受人... 一窄条灰暗的天空下,一个阴雨绵绵的天气,一座新标定型市区住宅楼的一个单元里,一个叫齐洛夫的不到三十岁的男人躺在前台的弹簧床上,床头有一张搁电话机的小桌,家具平常,窗台上一只大丝绒猫很显眼,脖子上扎着蝴蝶结,乱.一个小男孩受人之托给齐洛夫送来一只追悼他去世的花圈和挽联,似乎是给他送终.哀乐声中,齐洛夫开始了他的6个回忆,齐洛夫在观众面前的精神堕落状态渐渐凸显出来.这样本来我们认为很平常的一个人就在以后的叙述中不平常起来,甚至成为戏剧史上最难理解的一个人物形象之一.自发表以来大家一直弄不清剧本的主题思想,很少有人上演,后来越是争论戏就越走红,弄到最后使得莫斯科艺术剧院总导演叶弗列莫夫拍案叫绝,大有不演好誓不罢休的架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比洛夫 《打野鸭》 黑色幽默 俄罗斯 人物塑造 故事情节
下载PDF
万比洛夫:俄罗斯戏剧传统的坚守者
8
作者 赵延欣 《俄语学习》 2014年第5期54-57,共4页
万比洛夫是俄罗斯当代经典剧作家。其作品充满着浓郁的抒情意味,具有轻松幽默的因素,"日常性"、象征、内心独白等手段的运用和对"多余人"的刻画,无不具有俄罗斯戏剧传统的烙印。他的创作表现出了纯熟的创作技巧,作... 万比洛夫是俄罗斯当代经典剧作家。其作品充满着浓郁的抒情意味,具有轻松幽默的因素,"日常性"、象征、内心独白等手段的运用和对"多余人"的刻画,无不具有俄罗斯戏剧传统的烙印。他的创作表现出了纯熟的创作技巧,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对道德问题的偏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关注,表现出了独特的艺术神韵。他生前默默无闻,主要作品只有四部多幕剧,却都被奉为戏剧经典。万比洛夫的遭遇,被概括为"万比洛夫之谜",也是文学史上值得探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比洛夫 俄罗斯戏剧 苏联文学
原文传递
契诃夫风格与伊索式叙事的万比洛夫戏剧
9
作者 李侨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55-58,共4页
从共时的角度来说,万比洛夫未被逃避现实的时人接受,主要是因为他描写了当代苏联人生活中的真实冲突和令人信服的主人公,而这些问题的源头是其创作中的契诃夫风格;从历时的角度来说,万比洛夫未在今人中引起更加广泛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其... 从共时的角度来说,万比洛夫未被逃避现实的时人接受,主要是因为他描写了当代苏联人生活中的真实冲突和令人信服的主人公,而这些问题的源头是其创作中的契诃夫风格;从历时的角度来说,万比洛夫未在今人中引起更加广泛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其戏剧鲜有被成功搬上舞台的案例,而这些都是其创作中契诃夫风格与伊索式叙事合力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契诃夫风格 伊索式叙事 万比洛夫之谜
下载PDF
从女性形象塑造看万比洛夫戏剧的伦理秩序建构 被引量:1
10
作者 姜雯 《今古文创》 2021年第26期34-36,共3页
万比洛夫的道德心理剧中并不存在承载主流价值观的正面中心人物,其多中心主义、巧合性的情节和肖似性的结局将思考与判断的权利交还观众。剧本世界中塑造有多重道德类型的女性形象,她们随着戏剧情境的变化发展而在行动素六格中移动,揭... 万比洛夫的道德心理剧中并不存在承载主流价值观的正面中心人物,其多中心主义、巧合性的情节和肖似性的结局将思考与判断的权利交还观众。剧本世界中塑造有多重道德类型的女性形象,她们随着戏剧情境的变化发展而在行动素六格中移动,揭示出了剧本的深层意识形态。本文从女性形象塑造为切入点,在戏剧符号学视域下,分析万比洛夫戏剧中伦理秩序建构的策略,以期从新的角度对"万比洛夫之谜"作出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符号学 戏剧行动素模式 女性形象 伦理秩序 万比洛夫之谜
下载PDF
万比洛夫《六月的离别》中的反讽生成机制
11
作者 刘蕾蕾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8期21-25,共5页
《六月的离别》是苏联当代剧作家亚历山大·万比洛夫的一部两幕剧。剧中描述了柯列索夫和塔尼娅从相遇、相知到刚刚开始即已终止的爱情之路。该剧所采用的环形结构、布金和玛莎从矛盾走向和谐的婚恋之路,均和柯列索夫、塔尼娅在线... 《六月的离别》是苏联当代剧作家亚历山大·万比洛夫的一部两幕剧。剧中描述了柯列索夫和塔尼娅从相遇、相知到刚刚开始即已终止的爱情之路。该剧所采用的环形结构、布金和玛莎从矛盾走向和谐的婚恋之路,均和柯列索夫、塔尼娅在线性发展上走向离别形成对比;同时,剧中铺设了柯列索夫和校长列普尼柯夫的成功“交易”和卓洛图耶夫与检察员的失败“交易”这一副线,这三组对立项在戏剧的人物塑造、情节布局和场景设置等层面展开,由此凸显出的反讽不仅指向了主人公柯列索夫本人,更延伸至文本以外,具有更深层次的意涵:在当时苏联的社会背景下,个人的抉择彰显了时代印记,个人的境遇受制于社会形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比洛夫 《六月的离别》 环形结构 反讽
下载PDF
万比洛夫的“日常性”与二度创作中的写实象征——《去年夏天在丘里木斯克》的导演创作课题 被引量:5
12
作者 姜涛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18-125,共8页
万比洛夫戏剧有着明显的契诃夫戏剧的“日常性”特点 ,其中最接近契诃夫风格的是《去年夏天在丘里木斯克》。凝练演出的“形象种子”是导演构思的重要内容。“形象种子”是一个包含哲理内涵的内心形象 ,它生发演出这棵“大树”。万比洛... 万比洛夫戏剧有着明显的契诃夫戏剧的“日常性”特点 ,其中最接近契诃夫风格的是《去年夏天在丘里木斯克》。凝练演出的“形象种子”是导演构思的重要内容。“形象种子”是一个包含哲理内涵的内心形象 ,它生发演出这棵“大树”。万比洛夫的“写实”具有契诃夫式的象征意味。演出创作中大量写实手法的运用 ,其目的是要达到“象征”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演创作 万比洛夫《去年夏天在丘里木斯克》写实象征
原文传递
万比洛夫在中国的舞台阐释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树福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6年第3期59-68,共10页
在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当代俄罗斯著名剧作家万比洛夫得到多样化、本土化和实验性的改编与剧演,在剧目选择、导演理念、表演队伍、演出团体、受众群体、演出效果等方面别有特色,值得总结反思。整体说来,《长子》经历了从青年成长到人性... 在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当代俄罗斯著名剧作家万比洛夫得到多样化、本土化和实验性的改编与剧演,在剧目选择、导演理念、表演队伍、演出团体、受众群体、演出效果等方面别有特色,值得总结反思。整体说来,《长子》经历了从青年成长到人性挖掘的演剧转变,《外省轶事》经历了从道德批判到金钱人性的演剧嬗变,《打野鸭》经历了从俄国视角到中国立场的演剧转换,《去年夏天在丘里木斯克》经历了从环境冲突到内心矛盾的演剧转型。这既说明万比洛夫戏剧的永恒艺术魅力,也推动着万比洛夫戏剧的中国化进程和传播接受范围。万比洛夫在当代中国的舞台诠释,与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态势、中俄文化交流关系、文学总体态势以及时代主流话语等不同因素密切相关,大致经历了一个从遮蔽到发现到认同的发展历程。这与当代俄罗斯戏剧在中国的译介、接受和传播可谓遥相呼应。由此,万比洛夫在中国的舞台诠释和接受态势,成为诠释当代俄罗斯戏剧在华演出和当代中俄文学关系的一个生机勃勃的象征性符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比洛夫 舞台诠释 当代俄罗斯戏剧 跨语际实践 诠释符码
原文传递
“万比洛夫之谜”在中国——论万比洛夫对中国当代话剧创作的启发性价值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珉佳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5-61,共7页
万比洛夫是苏联剧坛的一个传奇式人物—英年早逝,创作有限,但部部经典;虽有极高的艺术水准,却长时间被苏联剧坛埋没;其剧作人物可以有多重解读方式,对主旨的判断也可以千差万别……诸多的不寻常使世界范围内的学界提出了"万比洛夫... 万比洛夫是苏联剧坛的一个传奇式人物—英年早逝,创作有限,但部部经典;虽有极高的艺术水准,却长时间被苏联剧坛埋没;其剧作人物可以有多重解读方式,对主旨的判断也可以千差万别……诸多的不寻常使世界范围内的学界提出了"万比洛夫之谜"这个概念。对于中国当代剧坛来说,"万比洛夫之谜"还有其他的含义,那就是万比洛夫为何在中国影响甚小?他在中国的传播为何不被重视?事实上,万比洛夫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极高的艺术审美趣味对中国当代话剧创作具有启发性价值。尤其是在中国当代话剧遭遇瓶颈的时候,中国编剧可以将目光投向这个尚未开发的巨大矿藏,挖掘万比洛夫的价值,积极去研究、借鉴和学习。万比洛夫至今对中国的影响如此有限,既是一种遗憾,也是一种机会。他重新进入中国戏剧界和中国观众的欣赏范围,对中国当代剧坛的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比洛夫之谜 心理剧 戏剧传播 中国当代话剧
原文传递
海纳百川,自成一格——从互文性角度看万比洛夫戏剧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鲲 《俄罗斯文艺》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5-57,共3页
关键词 万比洛夫 剧本 读者 观众 互文性 《去年夏天在丘里木斯克》 戏剧 海纳百川 自成一格
原文传递
万比洛夫与《小鸦林》
16
作者 方造 《剧本》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70-70,共1页
亚历山大·万比洛夫是当代苏联最富有创作才华、最有影响的剧作家之一。他生于1937年,早年开始创作,二十岁时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大学毕业后他在伊尔库茨克的地方小报《苏联青年》当过五年编辑。1962年,他开始正式发表剧作。著... 亚历山大·万比洛夫是当代苏联最富有创作才华、最有影响的剧作家之一。他生于1937年,早年开始创作,二十岁时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大学毕业后他在伊尔库茨克的地方小报《苏联青年》当过五年编辑。1962年,他开始正式发表剧作。著有两幕剧《六月的离别》、《长子》、三幕剧《打野鸭》、包括两个独幕剧的二部剧《外省轶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比洛夫 创作才华 打野鸭 伊尔库茨克 维克多 戏剧冲突 三十岁 活下去 独帚 中心人物
原文传递
试论苏联戏剧中的契诃夫风格
17
作者 杨雷 董晓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62-165,共4页
契诃夫作为一个跨世纪的剧作家,其戏剧理念对20世纪欧美戏剧思潮的革新发挥了重要作用。苏联当代戏剧家自然也深受契诃夫戏剧观念的影响。在20世纪50至70年代主要剧作家的创作上,深受契诃夫戏剧风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剧作家们有... 契诃夫作为一个跨世纪的剧作家,其戏剧理念对20世纪欧美戏剧思潮的革新发挥了重要作用。苏联当代戏剧家自然也深受契诃夫戏剧观念的影响。在20世纪50至70年代主要剧作家的创作上,深受契诃夫戏剧风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剧作家们有意识地渲染舞台的抒情氛围;第二,契诃夫剧作中的象征手法在某些重要剧作家的创作中被广泛运用;第三,契诃夫剧作中深沉的忧郁意识被继承下来,用以表现当代苏联人的忧郁情绪,表现当代苏联生活的荒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戏剧 契诃夫 万比洛夫 非戏剧化倾向 荒诞性
下载PDF
“咫尺山水”——短剧《花与年》的文化反思 被引量:1
18
作者 郭伟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30-32,共3页
 万比洛夫是二十世纪俄罗斯剧作家,契诃夫的继承者。他的戏剧小品《花与年》以极小的篇幅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反思的可能性,是一出现代人生活的悲喜剧。它在给我们敲响人类文化困境之警钟的同时,也为我们暗示了一种理想的生活境界。本文...  万比洛夫是二十世纪俄罗斯剧作家,契诃夫的继承者。他的戏剧小品《花与年》以极小的篇幅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反思的可能性,是一出现代人生活的悲喜剧。它在给我们敲响人类文化困境之警钟的同时,也为我们暗示了一种理想的生活境界。本文首先由剧本入手,探讨现代人心灵僵化、情感失落、思维呆滞的时代和社会原因,接着把波塔普夫的觉醒放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大背景中去分析,指出他是迷途知返,重归自我并塑造新生活的现代人的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比洛夫 《花与年》 悲喜剧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下载PDF
“心灵的戏剧”——论20世纪西方戏剧的内向化趋势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世雄 《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0年第2期20-29,38,共11页
(一)英国小说家弗·吴尔夫在谈到契诃夫的小说《古谢夫》时指出,“对于当代作家来说……显然,关心的对象是没有被认识的深层的心理。因此重点立刻有所转移,主要的注意力转移到以前被认为不重要的方面,而另一种我们的前人难以接受、... (一)英国小说家弗·吴尔夫在谈到契诃夫的小说《古谢夫》时指出,“对于当代作家来说……显然,关心的对象是没有被认识的深层的心理。因此重点立刻有所转移,主要的注意力转移到以前被认为不重要的方面,而另一种我们的前人难以接受、不可思议的形式外观立刻变成必要的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 《朱丽小姐》 斯特林堡 万比洛夫 阿尔布卓夫 契诃夫论文学 内向化
下载PDF
还有什么比这种苦涩更可笑?——观话剧《银婚前的离婚》
20
作者 赵耀民 《上海戏剧》 1988年第1期43-,共1页
苏联当代喜剧《银婚前的离婚》结构精巧,喜剧力量充沛,并漾溢着苏联文艺作品惯有的人情味和道德感。如果说西方的剧作家们惯于把具体的社会问题上升为形而上学的玄学命题,那么,苏联的许多剧作家却宁肯把具体的社会问题纳入道德评判的范... 苏联当代喜剧《银婚前的离婚》结构精巧,喜剧力量充沛,并漾溢着苏联文艺作品惯有的人情味和道德感。如果说西方的剧作家们惯于把具体的社会问题上升为形而上学的玄学命题,那么,苏联的许多剧作家却宁肯把具体的社会问题纳入道德评判的范围。从托尔斯泰、契诃夫到阿尔布卓夫和万比洛夫,这方面的传统是连贯的。《银》剧显然也没有越出这一传统。当科斯加责问柳芭“为什么”时,后者理直气壮地分辩道:“为什么?……你完全生活在过去,你的父母生活在光明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布卓夫 万比洛夫 道德评判 伊戈尔 文艺作品 喜剧性 社会问题 西夕 贝克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