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杨庄汉代遗址霉菌污染种类鉴定与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周伏忠 陈家昌 +2 位作者 解复红 陈晓飞 常丽 《河南科学》 2010年第12期1552-1556,共5页
结合内黄县三杨庄汉代遗址表面的霉菌形态特征、利用显微观察与DNA分子鉴定方法,对其11份表面土样中分离到的霉菌进行了数量分析和种类鉴定,确定镰刀菌(Fusarium)、根毛霉(Rhizomucor)和链格孢菌(Alternaria)等14种真菌为遗址现场的主... 结合内黄县三杨庄汉代遗址表面的霉菌形态特征、利用显微观察与DNA分子鉴定方法,对其11份表面土样中分离到的霉菌进行了数量分析和种类鉴定,确定镰刀菌(Fusarium)、根毛霉(Rhizomucor)和链格孢菌(Alternaria)等14种真菌为遗址现场的主要污染霉菌,为进一步的防霉技术研发和遗址的现场保护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杨庄遗址 汉代 霉菌污染 鉴定
下载PDF
河南内黄三杨庄农田遗迹与两汉铁犁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兴林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6-82,共7页
2005年,河南内黄县三杨庄出土了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的庭院、田垄遗迹和大铁犁等,田垄是汉代的代田形式,大铁犁正是耕作代田的工具。以前有人复制汉代大铁犁进行试耕,其结果与三杨庄的汉代的田垄形式和宽度正相吻合。而《盐铁论.水旱篇... 2005年,河南内黄县三杨庄出土了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的庭院、田垄遗迹和大铁犁等,田垄是汉代的代田形式,大铁犁正是耕作代田的工具。以前有人复制汉代大铁犁进行试耕,其结果与三杨庄的汉代的田垄形式和宽度正相吻合。而《盐铁论.水旱篇》所说的"大器"就是包括三杨庄这样的大铁犁在内的全铁犁。"大器"不单是从器形的大小来说的,也针对当时农户胜任牛耕的经济条件(主要是牛)。汉政府实行盐铁官营政策,铁官所属铁工场的生产计划往往不顾及广大农民的农耕条件,生产相对过剩了,这因此成为《盐铁论》所述贤良攻击官方铸器"不给民用"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铁犁 三杨庄农田
下载PDF
三杨庄遗址形成的原因与过程 被引量:1
3
作者 符奎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157-160,共4页
三杨庄汉代聚落位于魏郡管辖的黄河河滩地内,遗址的形成与西汉中期以后日益严重的河患有密切关系。新莽始建国三年(11年)的"河决魏郡"后,王莽出于保护"元城冢墓"的一己之私等原因,在河决之后,并未及时加以治理,致... 三杨庄汉代聚落位于魏郡管辖的黄河河滩地内,遗址的形成与西汉中期以后日益严重的河患有密切关系。新莽始建国三年(11年)的"河决魏郡"后,王莽出于保护"元城冢墓"的一己之私等原因,在河决之后,并未及时加以治理,致使黄河在三杨庄汉代聚落所在区域长期泛滥。三杨庄汉代聚落周围的民堤在经受长期的洪水冲击之后,逐渐失去抵御功能,最终洪水得以侵入遗址所在区域。洪水侵入过程是缓慢,因此,三杨庄汉代聚落被逐渐淹没,得以完整地被埋藏在淤泥、淤沙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杨庄遗址 黄河 王莽 货泉
下载PDF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探讨——以三杨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苏春雨 《住区》 2014年第4期142-147,共6页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是近两年来新兴的一种规划类型,本文采用文献归纳法和案例分析法,梳理了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得到正式倡议的过程,即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倡议为解决大遗址保护工作面临的土地资源问题而提出,肯定了建设国家考古...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是近两年来新兴的一种规划类型,本文采用文献归纳法和案例分析法,梳理了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得到正式倡议的过程,即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倡议为解决大遗址保护工作面临的土地资源问题而提出,肯定了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积极意义。并提出考古遗址公园规划遵循的原则,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三杨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案例研究,对遗址公园规划编制遵循的原则进行了实例探讨,希望能为国家考古公园遗址公园规划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三杨庄遗址 规划 原则
下载PDF
河南三杨庄剖面光释光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杨铭 王松娜 +2 位作者 康树刚 刘海旺 王旭龙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18年第6期580-588,共9页
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三杨庄遗址是由于黄河下游洪水快速掩埋而保存的汉代文化遗址,是研究黄河流域历史气候变化与古河道变迁的理想载体。近年来,石英的光释光(OSL)测年技术广泛应用于水成沉积物的定年。本文选取三杨庄文化遗址区的一个... 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三杨庄遗址是由于黄河下游洪水快速掩埋而保存的汉代文化遗址,是研究黄河流域历史气候变化与古河道变迁的理想载体。近年来,石英的光释光(OSL)测年技术广泛应用于水成沉积物的定年。本文选取三杨庄文化遗址区的一个深度为10.40 m的剖面,使用细颗粒石英单片再生剂量(SAR)法OSL技术测量了该剖面的8个样品的年龄,建立了剖面年代标尺,并与前人测得的加速器质谱(AMS)^(14)C年龄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1)三杨庄剖面年龄分布在约12.43 — 1.21 ka,沉积于整个全新世时期,剖面沉积速率波动幅度较大,在约3.91 — 3.15 ka(深度9.60 — 5.00 m)沉积速率很快,而3.91 ka之前的早—中全新世时沉积速率较慢;(2)剖面深度8.60 — 5.00 m,^(14)C年代相对OSL年代出现严重高估,高估值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由约2 ka变化到约7 ka,推断三杨庄剖面^(14)C年代的高估可能是由于碳库效应的影响;(3)三杨庄剖面细颗粒石英OSL测年结果指示细颗粒石英在河流-洪积相沉积物测定中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光释光测年 ^14C测年 碳库效应 三杨庄
下载PDF
河南内黄三杨庄汉代乡村聚落遗址一、三、四号庭院建筑初步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崔兆瑞 林源 《建筑与文化》 2014年第9期46-51,共6页
2003年6月,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三杨庄北发现了一处完整的乡村聚落遗址及4处庭院建筑遗址,编号为一~四号庭院建筑遗址,发掘出了房屋瓦顶、墙基、水井、厕所、池塘、田垄、树木、道路等遗迹与生产、生活遗物。形象而直观地展现了汉代乡村... 2003年6月,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三杨庄北发现了一处完整的乡村聚落遗址及4处庭院建筑遗址,编号为一~四号庭院建筑遗址,发掘出了房屋瓦顶、墙基、水井、厕所、池塘、田垄、树木、道路等遗迹与生产、生活遗物。形象而直观地展现了汉代乡村聚落与农耕布局。本文依据考古资料、相关的文献记载及建筑明器、画像砖石、壁画等图像资料,对一、三、四号庭院建筑遗址的平面布局、空间构成、建筑做法与技术及建筑形象进行了研究与初步的复原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杨庄聚落 汉代 庭院建筑 复原
下载PDF
河南内黄三杨庄汉代聚落自然环境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柳青 杨哲明 《城市建筑》 2014年第21期387-387,共1页
自然环境是人类聚居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本文对河南内黄三杨庄汉代聚落的气候资源、水文资源、土地资源等自然环境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三杨庄 汉代聚落 自然环境
下载PDF
内黄三杨庄遗址汉代旋转磨功能的淀粉粒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赵昊 刘海旺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2-126,共5页
谷物由粒食向粉食的转变,是中国饮食发展的重要节点。以往研究多认为旋转磨的普及是完成这一饮食习惯变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并以粟对应粒食,以小麦对应粉食,默认秦汉时期的旋转磨主要用于加工小麦。对三杨庄遗址出土汉代旋转磨的淀粉残留... 谷物由粒食向粉食的转变,是中国饮食发展的重要节点。以往研究多认为旋转磨的普及是完成这一饮食习惯变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并以粟对应粒食,以小麦对应粉食,默认秦汉时期的旋转磨主要用于加工小麦。对三杨庄遗址出土汉代旋转磨的淀粉残留物分析表明,粉食粟亦为汉代农户重要的消费方式。因此,由粒食向粉食的转变,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为食粟向食麦的转变。旋转磨应当更多地被视为一种多功能粮食加工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杨庄遗址 汉代 旋转磨 淀粉粒
下载PDF
河南内黄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复原初探
9
作者 郝杰 《建筑与环境》 2013年第6期129-132,共4页
河南内黄县三杨庄汉代遗址是一处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西汉晚期聚落,是汉代考古的一次历史性发现。笔者根据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取得的成果,结合文献资料,从建筑学角度对三杨庄汉代遗址第二处庭院进行复原推测,从而部分呈现汉代民众的... 河南内黄县三杨庄汉代遗址是一处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西汉晚期聚落,是汉代考古的一次历史性发现。笔者根据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取得的成果,结合文献资料,从建筑学角度对三杨庄汉代遗址第二处庭院进行复原推测,从而部分呈现汉代民众的居住生活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 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 复原 汉代民居建筑
下载PDF
三杨庄遗址保护现状及发展前景
10
作者 董联英 《科技资讯》 2016年第19期170-170,172,共2页
该文章通过对三杨庄遗址基本情况和文物保护利用现状的调查分析,论述了三杨庄遗址的基本状况及其重要价值,遗址发现以来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并对遗址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探讨,提出了进一步做好遗址文物保护和综合利用的意... 该文章通过对三杨庄遗址基本情况和文物保护利用现状的调查分析,论述了三杨庄遗址的基本状况及其重要价值,遗址发现以来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并对遗址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探讨,提出了进一步做好遗址文物保护和综合利用的意见建议,明确了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发展目标,以实现遗址的可持续保护与充分展示利用相结合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杨庄遗址 保护利用 前景建议
下载PDF
新發現的河南内黄三楊莊漢代遺址性質初探
11
作者 劉海旺 《简帛研究》 2006年第1期293-301,共9页
發現於2003年的河南内黄三楊莊漢代遺址經過近三年的考古發掘和勘探,在近百萬平方米的範圍内初步確定了十餘處漢代庭院及其在遺址的分佈特徵與大小範圍;通過對其中的四處庭院所進行的全部或部分考古發掘清理,對不同的庭院建築的佈局、... 發現於2003年的河南内黄三楊莊漢代遺址經過近三年的考古發掘和勘探,在近百萬平方米的範圍内初步確定了十餘處漢代庭院及其在遺址的分佈特徵與大小範圍;通過對其中的四處庭院所進行的全部或部分考古發掘清理,對不同的庭院建築的佈局、房屋的數量、建築的方法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直觀瞭解;更主要的是所發現在田中建宅、宅間爲田的佈局方式,第一次以直觀的形式展示了這一區域西漢末年農民的居住環境和條件等景象。從目前發現的情況判斷,該遺址屬於當時的農耕里聚遺存,其性質(包括定名等)有待於進一步的探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楊莊 漢代遺址 庭院 農田 農耕里聚
下载PDF
三杨庄遗址:揭开汉代农耕文明的面纱
12
作者 张冠男(文) 张海峰(图) 《气象知识》 2023年第5期12-15,共4页
随着电影《满江红》的热播,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聚焦到了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县邑内黄。内黄县是河南省安阳市下辖县,我国历史上名将岳飞与这里有着不解之缘。岳飞之孙岳珂(1183-1243年)在其所著的《宋少保岳鄂王行实编年》中记录了... 随着电影《满江红》的热播,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聚焦到了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县邑内黄。内黄县是河南省安阳市下辖县,我国历史上名将岳飞与这里有着不解之缘。岳飞之孙岳珂(1183-1243年)在其所著的《宋少保岳鄂王行实编年》中记录了此地与岳飞的不解之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江红》 农耕文明 河南省安阳市 三杨庄遗址 岳飞 内黄县 编年
原文传递
河南省内黄县三杨庄全新世以来的孢粉学记录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耀亮 许清海 +4 位作者 李曼玥 张生瑞 刘海旺 朱建佳 Tristram Kidder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36-544,共9页
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三杨庄汉代遗址地层年代跨度从更新世晚期延续至今,多次的洪水泛滥和古土壤发育形成了三杨庄地层中洪积层与古土壤层的交替出现,距地表850~212cm处包含了5个洪积层和5个古土壤层。孢粉分析结果表明:三杨庄地区10... 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三杨庄汉代遗址地层年代跨度从更新世晚期延续至今,多次的洪水泛滥和古土壤发育形成了三杨庄地层中洪积层与古土壤层的交替出现,距地表850~212cm处包含了5个洪积层和5个古土壤层。孢粉分析结果表明:三杨庄地区10200~7200cal.aB.P.期间孢粉浓度较低,气候较为暖湿;7200~4500cal.aB.P.期间孢粉浓度显著升高,进入全新世大暖期;4500~2000cal.aB.P.期间气候向降温变干的趋势发展,但仍比较温暖。洪积层和古土壤层的孢粉组合差异主要表现为洪积层中木本植物花粉(主要为松属)含量显著高于临近的古土壤层,而且人类活动强度越大,这种差距越明显。依据孢粉组合也能较好地划分本区地层中的洪积层和古土壤层。全新世早期该区可能已经有人类从事农业活动,之后虽然遭受多次洪水侵袭,但人类活动并未消失,大致在中全新世晚期之后(约6000cal.aB.P.),人类活动强度不断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杨庄 全新世 孢粉分析 人类活动
原文传递
河南内黄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第二处庭院发掘简报 被引量:34
14
作者 祝贺 刘海旺 +2 位作者 朱汝生 张新文 张粉兰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9-31,I0006-I0013,F0003,共22页
自2003年下半年至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河南省内黄县梁庄镇的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进行了持续的考古发掘工作。目前共发现10余处汉代庭院遗存,其中第二处庭院坐北朝南,由水井、南大门、西门房、东西厢房、主房、厕所,以及院落西... 自2003年下半年至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河南省内黄县梁庄镇的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进行了持续的考古发掘工作。目前共发现10余处汉代庭院遗存,其中第二处庭院坐北朝南,由水井、南大门、西门房、东西厢房、主房、厕所,以及院落西侧的池塘等部分组成,同时还在庭院的东、北、西三面发现有垄作农田遗迹。这是一处保存完整的两汉之际的普通民居遗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杨庄 汉代 聚落遗址 庭院
原文传递
三杨庄遗址所反映的汉代农田耕作法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星光 符奎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19,共11页
三杨庄遗址汉代农田遗迹,是了解当时农田具体形态以及耕作技术的重要考古发现。文献记载的代田法并非一种单纯的土壤耕作技术,其中包含经过中耕等环节、实现甽与亩"岁代处"的中耕技术。汉代赵过所推行的代田法是在此基础上的... 三杨庄遗址汉代农田遗迹,是了解当时农田具体形态以及耕作技术的重要考古发现。文献记载的代田法并非一种单纯的土壤耕作技术,其中包含经过中耕等环节、实现甽与亩"岁代处"的中耕技术。汉代赵过所推行的代田法是在此基础上的技术创新。结合三杨庄聚落遗址在汉代的宏观与微观环境,以及汉代冬小麦的种植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得到广泛推广的史实,可知该遗址的农田形态正是为适应其周边环境的一种技术选择,这种技术选择与代田法抗旱保墒原理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三杨庄遗址 赵过 代田法 耕作法
原文传递
日常秩序中的汉唐政治与社会--从内黄三杨庄聚落遗址看汉代农村民居形式的多样性 被引量:15
16
作者 刘后滨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8,共8页
三杨庄遗址发现了汉代房屋,其特点是每个庭院都是独立的,互不相连,这与传世文献所定型的汉代农村印象有相当的不同。解释这种不同,大致有两种思路:一是认定传世文献对汉代农村居住形式的记载不完备,而把三杨庄遗址所见的庭院现象... 三杨庄遗址发现了汉代房屋,其特点是每个庭院都是独立的,互不相连,这与传世文献所定型的汉代农村印象有相当的不同。解释这种不同,大致有两种思路:一是认定传世文献对汉代农村居住形式的记载不完备,而把三杨庄遗址所见的庭院现象视为文献漏载的汉代民居的典型形式,以此可以要求重新改写关于汉代“里居”的既有含义;二是把三杨庄遗址所见的庭院现象视为特例,不把它视为汉代的“典型农居”。贾让《治河三策》在开篇处谈及:汉代一部分农夫,在原来黄河堤内的滩地上,“稍筑室宅,遂成聚落”,而且是“稍去其城郭,排水泽而居之”。如果我们以贾让所说的“新起庐舍”来观察和分析三杨庄遗址的“房舍一农田”的总体布局,似乎疑问可以豁然开释:这里不是汉代的寻常农村,而是在黄河滩地新垦殖区出现的新起庐舍。而传世文献所描述的“闾里”民居,对应的是贾让所谈及的“城郭”旧居。如此认识三杨庄遗址的性质,并没有降低其历史文化价值,而是更加拓展了它的研究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杨庄 聚落 汉代农村民居 多样性
原文传递
汉代华北的耕作与环境:关于三杨庄遗址内农田垄作的探讨 被引量:10
17
作者 韩同超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0-49,共10页
2003年,河南省内黄县三杨庄汉代村落遗址内发现有大面积的农田遗迹,其中保存有比较完整的旱田垄作形态。汉代聚落遗址内出现农田垄作这一事实,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汉武帝晚期主要在黄土高原地区推行过的"代田法",现在已经有相关... 2003年,河南省内黄县三杨庄汉代村落遗址内发现有大面积的农田遗迹,其中保存有比较完整的旱田垄作形态。汉代聚落遗址内出现农田垄作这一事实,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汉武帝晚期主要在黄土高原地区推行过的"代田法",现在已经有相关学者对两者作过初步的比较研究;三杨庄遗址内的农田在当时处于华北平原黄河下游的沿岸地带,受当地自然环境的显著影响,其垄作形态相对于"代田法"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华北平原的自然环境与黄土高原地区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两地的农业技术也遵循各自独特的发展规律,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三杨庄遗址内农田就是"代田法"的遗存;三杨庄农田遗址的"垄作"作为反映汉代华北平原耕作情况的一个珍贵个案,不会脱离春秋战国时期"畎亩法"的范畴以外,在研究中应该将"垄作法"发展的历史与华北平原的特殊环境结合起来,以探讨三杨庄遗址农田垄作的真实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杨庄遗址 垄作 代田法 畎亩法
原文传递
由三杨庄遗址中的农田遗迹看商周及其以前农耕方式的演变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强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24,67,共12页
对河南三杨庄遗址中商周以前的农田遗迹分析表明,商周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古代农田耕作方式出现了较大变革,形成了新意义上的菑田、新田、畬田。同时,这一时期的农田耕作制度在对前期"轮荒农作制"扬弃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新形... 对河南三杨庄遗址中商周以前的农田遗迹分析表明,商周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古代农田耕作方式出现了较大变革,形成了新意义上的菑田、新田、畬田。同时,这一时期的农田耕作制度在对前期"轮荒农作制"扬弃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新形式农田耕作方式——轮换休闲农作制。轮换休闲农作制的形成,为古代中国农耕制度以后的演变确立了基本的发展方向,在古代农田耕作制度的演进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田 新田 畲田 轮荒农作制 轮换休闲农作制 畎畝法 代田法 三杨庄农田遗迹
原文传递
内黄三杨庄汉代遗址农耕环境论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勇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20,共7页
内黄三杨庄遗址的汉代农田,最初可能是黄河洪水消退后留下的淤泥土地,并且得到河水定期泛滥的淤灌,土壤肥力优越。由于水资源相对富足,当地的农田垄作不是出于防旱,而是雨季排涝的需要。作为新垦殖区,这里人地矛盾缓和,政府干预较少,人... 内黄三杨庄遗址的汉代农田,最初可能是黄河洪水消退后留下的淤泥土地,并且得到河水定期泛滥的淤灌,土壤肥力优越。由于水资源相对富足,当地的农田垄作不是出于防旱,而是雨季排涝的需要。作为新垦殖区,这里人地矛盾缓和,政府干预较少,人民能够按照农业规律来组织生产与生活,加上有利的自然环境,农耕能够取得很高的成果。但在面对不期而至的河患时,三杨庄遗址的主人仍然无能为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杨庄遗址 农耕环境 土壤肥力 水资源
原文传递
三杨庄遗址出土石磙浅识 被引量:2
20
作者 符奎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0-36,29,共8页
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出土了一件形制呈鼓形的石磙,作为一件农业生产工具,这件鼓形石磙的功能可能具有多样性。根据文献记载和现今农村仍在使用的传统农具——砘子推测,它是一件镇压器,主要功能是覆种,以达到令种、土相亲的效果,从而有利... 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出土了一件形制呈鼓形的石磙,作为一件农业生产工具,这件鼓形石磙的功能可能具有多样性。根据文献记载和现今农村仍在使用的传统农具——砘子推测,它是一件镇压器,主要功能是覆种,以达到令种、土相亲的效果,从而有利于农作物发芽与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杨庄遗址 石磙 农业生产工具 砘子 镇压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