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邑隐伏背斜的三维构造建模及恢复 被引量:2
1
作者 陈丽花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3期5-7,共3页
三维构造建模及恢复是验证构造解释在三维空间的合理性和一致性,更重要的是构造复原技术能建立断裂体系的形成过程,恢复应力场轨迹,进而获得裂缝类型与分布模型。在Gocad平台上进行构造模型及恢复实验,面模型恢复的结果表明,大邑背斜恢... 三维构造建模及恢复是验证构造解释在三维空间的合理性和一致性,更重要的是构造复原技术能建立断裂体系的形成过程,恢复应力场轨迹,进而获得裂缝类型与分布模型。在Gocad平台上进行构造模型及恢复实验,面模型恢复的结果表明,大邑背斜恢复应力分布图的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西-南东向,这证明了印支晚期以来北西-南东的挤压作用,相关指数为分析潜在裂缝提供依据。这一方法适用于小范围的研究区来预测裂缝类型和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构造建模 构造恢复 网格体 Gocad平台
下载PDF
基于全新隐函数的三维构造建模技术
2
作者 顾晓东 梁琰 +2 位作者 张希晨 刘晓波 杜长江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2年第11期89-95,共7页
辽河地区潜山内幕构造多变,岩性复杂,储层研究技术手段单一,其中中生界储层砾岩体发育,勘探程度低,潜力大。为了解决复杂构造难题,提高油藏认识精度,通过对辽河地区兴隆台潜山构造带进行研究,从创建复杂构造模型到建立反演初始模型,最... 辽河地区潜山内幕构造多变,岩性复杂,储层研究技术手段单一,其中中生界储层砾岩体发育,勘探程度低,潜力大。为了解决复杂构造难题,提高油藏认识精度,通过对辽河地区兴隆台潜山构造带进行研究,从创建复杂构造模型到建立反演初始模型,最终到反演结果验证,通过全流程应用,分析GeoSGD的算法优势、列举本次建模流程中的难点与对应解决方案、验证模型效果,实现了该软件在辽河地区的首次应用。研究表明:(1)基于全新隐函数的三维构造模型能够清晰直观地展现潜山内部的构造形态、地层展布与断裂交切状态;(2)GeoSGD软件适应正逆断层、非通透断层等复杂构造的精细描述,拓扑信息完备,自动化程度高;(3)通过软件构造框架约束井曲线进行反演初始建模,提高了断层附近的地震反演精度;(4)借助三维构造模型软件“边解释,边建模,边质控”的思路,大大提高层位与断层的解释精度,提升解释效率,为油田开发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构造建模 GeoSGD软件 辽河地区 兴隆台潜山
下载PDF
川滇块体东边界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的三维构造模型:基于多元数据与隐式建模技术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毛毛 胡顺阳 +3 位作者 马皓然 梁铂雨 张金玉 鲁人齐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34,共16页
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与扬子地块相互拼接的交会部位,代表了川滇菱形块体的东部边界,地震活动频繁。其总体表现为左旋走滑的运动学特征,沿走向断裂结构复杂,为精细表征深部断裂的三维结构特征带来了很大挑战。目前存在... 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与扬子地块相互拼接的交会部位,代表了川滇菱形块体的东部边界,地震活动频繁。其总体表现为左旋走滑的运动学特征,沿走向断裂结构复杂,为精细表征深部断裂的三维结构特征带来了很大挑战。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主断层面本身的结构复杂特性;断裂交切与主次关系的不确定性;隐伏断层的空间约束;微震活动区域的断层面限定等。传统上,三维构造建模主要依赖于高分辨率的地震反射剖面、三维地震数据体和钻孔等数据约束,可以三角面网的形式在三维空间内使用数量有限的节点定义任意物体的几何形态,进而连接节点模拟物体的拓扑结构。然而,川滇块体东边界等大部分活动构造区域缺少这些高分辨率的数据,即使有相关数据,通常在空间上也非常稀疏。以往有研究利用大量精定位地震和断层地表迹线等数据建立了活动断裂的初始三维模型,但这种方法忽视了震源机制解提供的节面信息对建模的贡献,且未对多元数据采取差异化的权重分配策略。文中基于三维构造隐式建模方法,结合不同约束条件下的深、浅地质与地球物理数据,构建了川滇块体东边界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的三维精细构造模型。建模流程充分利用震源机制解提供的节面约束信息,将其与地表断层迹线、重定位地震震中等数据融合,纳入一个考虑差异化权重分配的多次迭代过程,最终实现利用多元数据建立川滇块体东边界断裂三维复杂结构特性的目标。基于隐式建模方法构建的活动断裂的精细三维结构模型可用于断面粗糙度和断裂系统分析,对约束断面上的凹凸体分布与开展地震破裂模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裂 隐式方法 三维构造建模 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 川滇块体
下载PDF
三维构造建模技术 被引量:38
4
作者 李兆亮 潘懋 +4 位作者 韩大匡 刘文岭 胡水清 刘培刚 颜玫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136-2146,共11页
三维构造建模是三维地质建模的核心内容,主要揭示地质构造的几何形态和拓扑关系.三维地质建模在许多地质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三维构造建模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其能解决更加复杂的地质问题,能够更精细地刻画地质构造.从三... 三维构造建模是三维地质建模的核心内容,主要揭示地质构造的几何形态和拓扑关系.三维地质建模在许多地质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三维构造建模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其能解决更加复杂的地质问题,能够更精细地刻画地质构造.从三维构造建模的应用需求入手,回顾了领域现状,系统阐述了三维构造建模的基本要素、地质规则及构造模型表达方法,以促进三维构造建模理论向完善化发展.同时分析了传统三维构造建模流程中的难点,指出了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并对当前常用三维构造建模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剖析,对其今后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进行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构造建模 断层网 地质界面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石油勘探三维地质构造建模技术探讨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玉岩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20年第5期75-76,79,共3页
伴随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突破,地质勘探技术有了全新的发展可能,基于上述技术融合的三维地质结构建模技术,让勘探数据变成可视化的模型,对地质结构以及地质问题有更为直观真实的显示.课题研究由此出发,对三维地... 伴随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突破,地质勘探技术有了全新的发展可能,基于上述技术融合的三维地质结构建模技术,让勘探数据变成可视化的模型,对地质结构以及地质问题有更为直观真实的显示.课题研究由此出发,对三维地质构造建模技术进行探讨,剖析现有技术的优缺点,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构造建模 地质界面 石油地质
下载PDF
石油勘探三维地质构造建模技术探讨
6
作者 周飞 张战雨 《石油石化物资采购》 2020年第29期96-96,共1页
基于三维建模技术的地质勘探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勘探结果的可视化,让地质工作者可以更为直观地了解地质结构,结合空间分析技术、定量化数值模拟等研究技术,可以指定更为客观合理的石油开发方案。我国对三维地质构建建模技术的研究... 基于三维建模技术的地质勘探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勘探结果的可视化,让地质工作者可以更为直观地了解地质结构,结合空间分析技术、定量化数值模拟等研究技术,可以指定更为客观合理的石油开发方案。我国对三维地质构建建模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进程十分迅速,但与西方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我国对三维地质构造建模技术的研究多集中于三维地质学模拟上,对地质建模的技术研究存在一定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构造建模 地质界面 石油地质
下载PDF
三维地质构造建模技术研究 被引量:38
7
作者 魏嘉 唐杰 +1 位作者 岳承祺 武港山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8年第4期319-327,共9页
三维地质构造建模技术是三维地质建模中的关键技术,在油气资源勘探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三维地质构造建模可以分为3个阶段:地质曲面重建、地质曲面拓扑关系分析和三维实体建模。地质曲面重建方面,在无约束条件地质曲面重建方... 三维地质构造建模技术是三维地质建模中的关键技术,在油气资源勘探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三维地质构造建模可以分为3个阶段:地质曲面重建、地质曲面拓扑关系分析和三维实体建模。地质曲面重建方面,在无约束条件地质曲面重建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地质约束的地质曲面拟合技术,实现了拉张和挤压条件下的地质曲面重建;空间拓扑关系分析方面,提出了带有拓扑信息的交点排序与交线分离算法,能够处理复杂的地质边界和地质体之间的关系,得到的网格具有严格的拓扑一致和几何一致性;根据三维地质框架模型,提出了地层块体的分离算法,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地层沉积特征的定义,提出了三维地层网格的生成算法,实现了三维地质构造建模的全部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质构造技术 曲面重 拓扑关系 地层网格 实体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江苏段新生界三维地质构造建模 被引量:7
8
作者 王金艳 鲁人齐 +6 位作者 张浩 李菊红 李丽梅 许汉刚 顾勤平 疏鹏 侯莹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16-230,I0002,共16页
本文基于SKUA-GOCAD三维建模软件平台的构造-地层实体建模流程,通过整合研究区大量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和数据利用地质时间域坐标系转换和离散光滑插值(DSI)技术,并结合非定量化的地质基础利用地质网格功能建立了郯庐断裂带江苏段新生界... 本文基于SKUA-GOCAD三维建模软件平台的构造-地层实体建模流程,通过整合研究区大量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和数据利用地质时间域坐标系转换和离散光滑插值(DSI)技术,并结合非定量化的地质基础利用地质网格功能建立了郯庐断裂带江苏段新生界的三维地质构造模型,该模型包括地表、第四系底部、新近系底部和基岩顶部等四个层面的地层模型和断层模型。该模型定量化地给出了研究区第四系、新近系底界的三维结构和特征,并刻画了主要活动断裂的三维空间分布,通过该模型可以更直观地显示研究区新生代地层单元和断裂的变化规律,对深入分析活动断裂带的沉积与构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质构造 地震反射剖面 地质剖面 钻孔 SKUA-GOCAD三维软件 郯庐断裂带
下载PDF
石油勘探三维地质构造建模技术应用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曹宇 《信息系统工程》 2021年第6期79-81,共3页
目前,通过运用三维地质构造建模技术可以显著提高石油勘探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为此,论文针对该技术在石油勘探工程项目中的应用要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首先介绍了该技术的特点和地质规则以及其包含的关键技术等基本内容,分析了该技术... 目前,通过运用三维地质构造建模技术可以显著提高石油勘探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为此,论文针对该技术在石油勘探工程项目中的应用要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首先介绍了该技术的特点和地质规则以及其包含的关键技术等基本内容,分析了该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具体应用措施,并提出了有效的质量控制策略,希望可以有效提供石油勘探的精确性,给我国石油勘探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勘探 三维地质构造技术 应用
下载PDF
石油勘探作业中三维地质构造建模技术的应用探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蔡亮亮 《信息系统工程》 2023年第2期132-134,共3页
现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地勘技术的高速发展,三维地质构造建模技术就是在此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在石油勘探作业中,三维地质构造建模技术的应用能够将地质勘探数据转变为可视化的模型,从而更加直观的展示勘探... 现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地勘技术的高速发展,三维地质构造建模技术就是在此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在石油勘探作业中,三维地质构造建模技术的应用能够将地质勘探数据转变为可视化的模型,从而更加直观的展示勘探区域的地质构造特点以及问题,提升勘探工作的效率及其准确性。基于此,对三维地质构造建模技术及其在石油勘探作业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旨在促进石油勘探行业的高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勘探 三维构造建模 地质结构 可视化
下载PDF
柴北缘冷湖地区构造建模和构造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王步清 王清华 +1 位作者 陈汉林 肖安成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30-434,共5页
通过采用先进的地质解释软件,对柴北缘冷湖地区的三维地震资料进行解释,建立起该区域新生代的三维构造模型。研究区新生代构造主要是由断层F2活动引起的断层相关背斜,发育3条主要断层F2、F5和F6,均具有右行走滑冲断的性质。结合区域地... 通过采用先进的地质解释软件,对柴北缘冷湖地区的三维地震资料进行解释,建立起该区域新生代的三维构造模型。研究区新生代构造主要是由断层F2活动引起的断层相关背斜,发育3条主要断层F2、F5和F6,均具有右行走滑冲断的性质。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及断层F2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认为该断层和它的相关背斜为油气的二次运移和聚集提供了较好的通道和构造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北缘 冷湖地区 三维构造建模 断层相关背斜 右行走滑冲断
下载PDF
基于高分辨率随钻电阻率成像的井旁三维构造地质建模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楚吟 吴意明 +2 位作者 张永江 李昭伟 刘博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3年第3期56-59,84,共5页
LH油田是生物礁灰岩油藏,发育于中国南海珠江口盆地中央隆起带东沙隆起碳酸盐岩台地边缘。礁灰岩油藏内部非均质性强,储层复杂多变,裂缝和次生溶孔发育,油层分布和储层物性较难认识和预测。基于随钻高分辨率电阻率(GVR)成像测井拾取的... LH油田是生物礁灰岩油藏,发育于中国南海珠江口盆地中央隆起带东沙隆起碳酸盐岩台地边缘。礁灰岩油藏内部非均质性强,储层复杂多变,裂缝和次生溶孔发育,油层分布和储层物性较难认识和预测。基于随钻高分辨率电阻率(GVR)成像测井拾取的沉积倾角,利用Petrel平台的eXpandBG软件对井旁构造进行模拟。在构造单元划分和构造倾角计算基础上,分析地层构造类型和构造趋势,进行构造倾角的近井投影,得到近井储层构造顶面分布图。通过三维井周构造模拟分析,可以对局部微构造进行精细刻划,分析物性与构造的关系,为后续开发井钻探、地质导向实时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利用模拟结果对区域构造图进行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礁灰岩油藏 随钻电阻率成像测井 沉积倾角 井旁构造 三维构造地质
下载PDF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中段三维变换构造特征 被引量:6
13
作者 边海光 李本亮 +3 位作者 靳久强 田继强 陈竹新 管树巍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59-362,共4页
克拉苏构造带位于库车坳陷北缘,克拉1与克拉2构造是位于克拉苏构造带库姆格列木组膏盐岩下的背斜圈闭,而其钻探结果却完全不同。通过构造地震解释和三维构造编图,认为两者之间存在构造变换作用,形成了构造调节带。构造调节带导致克拉苏... 克拉苏构造带位于库车坳陷北缘,克拉1与克拉2构造是位于克拉苏构造带库姆格列木组膏盐岩下的背斜圈闭,而其钻探结果却完全不同。通过构造地震解释和三维构造编图,认为两者之间存在构造变换作用,形成了构造调节带。构造调节带导致克拉苏背斜复杂化,在克拉1与克拉2构造之间的侧接位置形成传递带,传递带以断裂和褶皱的形式存在,在传递带与克拉2构造之间形成了背斜调节带,该背斜调节带是克拉2构造主要的油气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克拉苏构造 三维构造建模 传递带 构造调节带 三维地震解释
下载PDF
所图油田三维地质建模研究
14
作者 朱广伟 李鑫 《中国化工贸易》 2012年第11期12-13,共2页
依据所图油田现阶段开发特点,建立三维构造模型和储层参数随机预测模型通过储层构造、断裂特征精细描述、砂体分布及连通状况、油层分布状况等以及储层参数三维空间展布特征研究,为开发部署以及开发综合调整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关键词 所图油田 三维构造地质
下载PDF
四川龙门山地区反转构造样式分析及其成因机制探讨 被引量:11
15
作者 邹付戈 尹宏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21-333,共13页
反转构造是当今构造地质学研究的新兴热点领域,本文尝试以反转构造和断层相关褶皱理论来探讨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及川西前陆盆地中的反转构造样式及其成因。著者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室内构造分析与建模系统研究... 反转构造是当今构造地质学研究的新兴热点领域,本文尝试以反转构造和断层相关褶皱理论来探讨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及川西前陆盆地中的反转构造样式及其成因。著者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室内构造分析与建模系统研究了龙门山地区典型的反转构造样式,讨论了龙门山带的反转性质,主干断裂的成因以及反转动力学机制。研究表明,龙门山的发育机制为一斜向正反转过程,区内发育有反转断层转折褶皱、被动陆缘型反转滑脱褶皱、反转断层传播褶皱以及受古生代裂谷控制的反转构造等反转构造类型;反转时期主要为印支期,本区在印支运动之前同时属被动陆缘和裂谷的构造背景;进入印支期后,受扬子陆块、华北陆块、羌塘陆块之间相互碰撞的影响而造山。该过程在本区不同地段表现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受控于前期的构造格局以及后期不同方向挤压应力的叠加。四川前陆盆地的发育和该过程有密切的联系,盆地内部具有裂谷构造反转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转构造 前陆褶皱-冲断带 前陆盆地 龙门山 断层相关褶皱 三维构造建模
下载PDF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构造变换形成机制 被引量:7
16
作者 边海光 靳久强 +2 位作者 李本亮 陈竹新 管树巍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17期3919-3922,3932,共5页
克拉苏构造带是库车坳陷北侧的一个重要构造单元,已发现大量天然气。通过二维、三维地震解释资料,并以白垩系地层为目的层,建立三维构造模型。基于变换构造理论,对其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确定克拉苏构造带存在构造变换。构造变换的形成... 克拉苏构造带是库车坳陷北侧的一个重要构造单元,已发现大量天然气。通过二维、三维地震解释资料,并以白垩系地层为目的层,建立三维构造模型。基于变换构造理论,对其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确定克拉苏构造带存在构造变换。构造变换的形成与不同方向的区域构造应力有关,构造变换的形成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以及封盖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苏构造 三维构造建模 构造变换 三维地震解释
下载PDF
正断层三维生长和连接过程研究:以南海北部陆丰凹陷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代向明 李志刚 +9 位作者 孙闯 李立国 王伟涛 惠格格 梁浩 张逸鹏 李琳琳 闫永刚 许斌斌 李冠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922-1936,共15页
正断层生长和侧向连接是最基本的三维地质构造问题,深入剖析其三维时-空演化过程对理解沉积盆地内正断层系统的形成与演化至关重要。南海扩张时间和影响范围一直是国内外地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发育大量... 正断层生长和侧向连接是最基本的三维地质构造问题,深入剖析其三维时-空演化过程对理解沉积盆地内正断层系统的形成与演化至关重要。南海扩张时间和影响范围一直是国内外地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发育大量正断层,并覆盖有高精度二维地震反射剖面,成为研究上述问题的理想地区之一。本研究以陆丰凹陷为研究对象,开展三维构造解析和建模研究,为正断层系统三维时-空演化过程提供一个实例。研究结果表明:陆丰凹陷主控断层F1的生长和连接过程主要分三个阶段:晚白垩世—早古新世,两条断层分别形成并以孤立断层模式分别向两侧生长;早古新世—早渐新世,断层发生侧向连接作用合并为F1断层,连接处发育侧断坡;晚渐新世—中中新世,F1断层继续向两侧生长。基于F1断层定量分析(生长指数和断距),发现F1断层活动强度表现为先增加然后突然降低,其转折时间对应于T60界面,~23 Ma,较好地对应了西北次海盆扩张终止时间,说明南海北部扩张已经影响到陆丰凹陷。结合前人对珠江口盆地构造变形和演化研究,初步认为南海北部扩张波及的范围已跨过陆丰凹陷向大陆方向继续延伸,其北部边界可能对应于华南大陆南缘的滨海断裂带。本研究可为正断层系统三维生长过程研究提供案例,同时为南海扩张过程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断层生长和连接 三维构造建模 珠江口盆地 陆丰凹陷 南海扩张
下载PDF
川西南部地区二叠系变形构造特征及演化研究
18
作者 许晨昊 陈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56-58,共3页
1研究区域地质概况1.1研究区构造位置概况四川盆地位于扬子板块的西缘,其形成与古特提斯洋碰撞聚合密切相关,是在印支期至喜马拉雅期,特提斯构造域与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在上扬子区长时期的、时强时弱的、此起彼伏的和愈来... 1研究区域地质概况1.1研究区构造位置概况四川盆地位于扬子板块的西缘,其形成与古特提斯洋碰撞聚合密切相关,是在印支期至喜马拉雅期,特提斯构造域与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在上扬子区长时期的、时强时弱的、此起彼伏的和愈来愈强的挤压作用下形成的(郭正吾等,19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南 大兴场构造 构造演化 三维构造建模
下载PDF
霍尔果斯背斜构造变形特征及空间展布规律
19
作者 李咏絮 周小军 《化工设计通讯》 CAS 2022年第1期11-13,共3页
霍尔果斯背斜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受南北向挤压应力和滑脱层空间分布的控制,构造变形强烈。采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平衡剖面技术、三维构造建模方法,解释高品质地震剖面、统计构造缩短量、厘清背斜空间展布规律。研究发现,垂向上,霍尔... 霍尔果斯背斜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受南北向挤压应力和滑脱层空间分布的控制,构造变形强烈。采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平衡剖面技术、三维构造建模方法,解释高品质地震剖面、统计构造缩短量、厘清背斜空间展布规律。研究发现,垂向上,霍尔果斯背斜由深部的断层转折褶皱、中深部的复合型构造三角楔、浅部的突发构造和断层传播褶皱叠加而成;应力方向上,在持续挤压应力作用下依次发育断层转折褶皱、构造三角楔、突发构造、滑脱褶皱、断层传播褶皱,构造缩短量为4.5~10km;背斜走向上,构造样式相近,中段变形强度最强,向两侧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尔果斯背斜 断层相关褶皱 复合型构造三角楔 构造正演 三维构造建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