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方坯连铸流动传热的三维耦合数值仿真 被引量:8
1
作者 冯科 徐楚韶 陈登福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8期1665-1669,共5页
在考虑速度粘性耗散项的情况下建立了方坯连铸三维稳态流动传热耦合数学模型,模型中对二冷区传热边界条件的处理与以往模型相比更加准确。应用该模型和早前基于有效导热系数方法所建立的方坯连铸二维非稳态有效导热系数模型对涟钢1号RO... 在考虑速度粘性耗散项的情况下建立了方坯连铸三维稳态流动传热耦合数学模型,模型中对二冷区传热边界条件的处理与以往模型相比更加准确。应用该模型和早前基于有效导热系数方法所建立的方坯连铸二维非稳态有效导热系数模型对涟钢1号ROKOP方坯连铸机(150×150mm2)连铸过程中拉坯方向上一定区域内的流动与传热现象分别进行了数值仿真,计算结果对比分析得出,在仿真运算所选取的钢液对流较强的计算域内,三维耦合模型能更为准确地预测出铸坯的温度场。另外,通过两种数学模型对铸机整个冶金长度范围内的凝固过程进行了复合数值模拟并设计出了相应的二冷方案。连铸机的生产实践表明,二冷设计方案非常合理,连铸过程的数值仿真结果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坯连铸 三维流动传热耦合数值仿真 速度粘性耗散项 二冷区传热边界条件
下载PDF
快堆钠池传热流动三维模型与数值模拟 被引量:1
2
作者 卢万成 席时桐 邓保庆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33-337,共5页
针对快中子增殖反应堆钠池的流动传热特点,以质量、动量、能量守恒定律为基础,建立有关快堆钠池流动传热的三维数学模型。池内流动域中障碍物对流动和传热的影响采用空隙率和穿透率的概念来描述;钠池与其围护结构的传热关系采用耦合... 针对快中子增殖反应堆钠池的流动传热特点,以质量、动量、能量守恒定律为基础,建立有关快堆钠池流动传热的三维数学模型。池内流动域中障碍物对流动和传热的影响采用空隙率和穿透率的概念来描述;钠池与其围护结构的传热关系采用耦合计算方法求解。编写了基于压力校正法和交错网格的三维流动传热模拟计算程序FASTOR-3D。该程序通过了若干经典算例的验证计算,并应用于实际的三维钠池流动传热模拟,获得了大量的预测数据。附属软件DV以色彩表达流场、温度场等三维物理量的大小强弱,实现了大批量数据的可视化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池 传热 流动计算 三维模型 快中子堆
下载PDF
钻井过程中井内流动与传热的耦合数值计算 被引量:5
3
作者 钟兵 方铎 +1 位作者 付建红 施太和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7-59,共3页
钻井作业必然伴随着钻井液在井内的流动及钻井液与井眼周围地层的热交换。钻井液在井内的流动及井内温度分布是影响井下压力平衡、井壁稳定等方面的重要因素 ,深入研究钻井过程中井下流动和传热的规律对钻井作业安全、快速地进行具有极... 钻井作业必然伴随着钻井液在井内的流动及钻井液与井眼周围地层的热交换。钻井液在井内的流动及井内温度分布是影响井下压力平衡、井壁稳定等方面的重要因素 ,深入研究钻井过程中井下流动和传热的规律对钻井作业安全、快速地进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针对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建立了钻井过程中井内流动和传热的耦合数学模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 井内流体 传热 数学模型 数值分析 耦合 流动
下载PDF
装甲输送车乘员舱内三维空气流动与传热的数值计算 被引量:5
4
作者 刘西侠 毕小平 赵以贤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5-18,共4页
本文建立了装甲输送车乘员舱内三维空气流动与传热计算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 ,应用k—ε二方程紊流模型、非结构化网格和有限容积法对某装甲输送车乘员舱内的空气流场与温度场进行了三维数值仿真计算与分析 。
关键词 装甲输送车 乘员舱 空气流动 空气传热 模型 三维流场
下载PDF
细菌堆浸中流动-反应-传热耦合过程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吴爱祥 刘金枝 +1 位作者 尹升华 王洪江 《应用数学和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393-1400,共8页
针对辉铜矿微生物浸出过程进行数学建模,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对浸堆中热量传递、氧气流动、目的金属离子分布以及氧化转化率等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沿堆体斜坡边界处氧的浓度较大,而在堆的中央部分,氧气的浓度非常小,导... 针对辉铜矿微生物浸出过程进行数学建模,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对浸堆中热量传递、氧气流动、目的金属离子分布以及氧化转化率等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沿堆体斜坡边界处氧的浓度较大,而在堆的中央部分,氧气的浓度非常小,导致这部分区域浸出反应缓慢;沿浸堆边坡处的温度偏低,温度最高的部分在底部区域附近靠近边坡位置处,且温度升高值超过6℃;矿堆底部靠近边坡区域目的金属离子浓度最高;靠近底部和斜坡部分,浸出反应速率快、氧化转化率高.矿堆的其余部分,因氧浓度低,导致浸出反应速率缓慢、氧化转化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浸 流动-反应-传热耦合模型 细菌浸出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空调室内三维紊流流动与传热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6
作者 董军启 董丽娜 《制冷与空调(四川)》 2003年第3期1-3,共3页
采用三维紊流模型,应用有限容积法计算了室内空调的气固耦合传热问题,并对室内空调的气流组织形式,主要是对流速场,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为空调室内的气流组织形式的优化设计及舒适性提供了研究依据。
关键词 三维紊流模型 有限容积法 气固耦合传热 流速场 温度场 数值模拟 优化设计 室内空调
下载PDF
双金属复合翅片管三维流动与传热数值模拟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化 施光明 《四川化工》 CAS 2005年第5期37-41,共5页
以双金属复合翅片管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流体力学的分析方法,建立了合理简化的数学模型,利用大型商业应用CFD软件FLUENT6.1.22,根据周期性流动的特点模拟了一个周期的翅片管及管外流体的流动和传热特性,得到了温度场、压力场、速度矢量... 以双金属复合翅片管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流体力学的分析方法,建立了合理简化的数学模型,利用大型商业应用CFD软件FLUENT6.1.22,根据周期性流动的特点模拟了一个周期的翅片管及管外流体的流动和传热特性,得到了温度场、压力场、速度矢量等直观信息,并对结果进行了讨论,为强化换热管的开发研究和结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翅片管 数值模拟 CFD FLUENT 强化换热 复合翅片管 数值模拟 双金属 流动传热 计算流体力学 三维 CFD软件 数学模型 商业应用
下载PDF
液态金属快堆螺旋管蒸汽发生器一、二次侧耦合传热数值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刘佳伦 宁亮 +3 位作者 林金鹏 辛杰 李敏 李会雄 《核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1-162,共12页
螺旋管蒸汽发生器是液态金属快堆中能量传递的核心设备,其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对核电站的运行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此,本文构建了液态金属快堆螺旋管蒸汽发生器一次侧、二次侧耦合传热的三维数值模型,分别基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核能署... 螺旋管蒸汽发生器是液态金属快堆中能量传递的核心设备,其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对核电站的运行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此,本文构建了液态金属快堆螺旋管蒸汽发生器一次侧、二次侧耦合传热的三维数值模型,分别基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核能署(The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NEA)物性手册和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数据库建立液态金属和水-水蒸气变物性计算关联式,采用Lee相变模型计算二次侧水-水蒸气蒸发过程中两相间的质量传递。基于实验数据,分别对本文模型一次侧传热以及二次侧传热的计算可靠性进行了验证。最后以铅铋快堆为例,研究了不同一次侧进口参数下蒸汽发生器一、二次侧之间的耦合传热特性,并与传统水冷堆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同等条件下,相比于传统水冷堆,一次侧采用铅铋液态金属时,一、二次侧之间的壁面热流密度明显提升,热流密度峰值可达1439.97 kW·m^(-2),比水冷堆相应数值提升5~6倍,这导致二次侧管内气相蒸发过程明显加剧,体积含气率急剧上升;同时,一、二次侧之间的沿程热流密度分布更加不均匀,沿程热流密度分布相对偏差值比水冷堆相应数值增大3~4倍。随着一次侧进口铅铋温度从350℃增大到450℃,一、二次侧之间的壁面热流密度随之增大,对应的热流密度峰值从950.7 kW·m^(-2)增大到1439.97 kW·m^(-2),提升约1.5倍,同时一、二次侧之间的沿程热流密度分布更加不均匀,不均匀度增大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金属快堆 螺旋管蒸汽发生器 三维耦合传热模型 水-水蒸气两相流 沸腾相变
原文传递
考虑转轴伸长效应的刷式密封泄漏流动和摩擦传热特性
9
作者 邱海龙 宋鹏飞 +2 位作者 屈杰 李志刚 李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5-56,共12页
为研究转轴伸长效应对刷式密封的泄漏量与摩擦传热特性的影响,建立了考虑转轴伸长效应的刷式密封流热固模型的泄漏流动和摩擦传热特性数值模型。通过数值求解三维雷诺时均(RANS)方程和多孔介质模型局部非热平衡能量方程的方法研究了刷... 为研究转轴伸长效应对刷式密封的泄漏量与摩擦传热特性的影响,建立了考虑转轴伸长效应的刷式密封流热固模型的泄漏流动和摩擦传热特性数值模型。通过数值求解三维雷诺时均(RANS)方程和多孔介质模型局部非热平衡能量方程的方法研究了刷式密封流动传热特性;采用有限元法方法,研究刷式密封非线性接触和转轴伸长特性,研究了转速、压比等不同工况和前、后夹板与转轴径向间距等几何参数对刷式密封的泄漏流动、摩擦传热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不考虑转轴伸长,考虑转轴伸长时刷式密封泄漏量减小,刷丝束最高温度明显升高;刷式密封泄漏量随压比的增大,前、后夹板与转轴间隙的增大而增大,随转速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压比增大,刷式密封最高温度越高,但刷丝束平均温度降低。随着转速增大,刷式密封最高温度显著提高,转速从1000 r·min^(-1)增长到4000 r·min^(-1)时,刷丝束最高温度增加了约86%。随着前、后夹板与转轴面的间距增大,刷丝束最高温度先升高、后降低。研究为刷式密封运行工况下的流动传热特性分析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刷式密封 流热固耦合模型 泄漏流动 摩擦传热
下载PDF
典型波纹翅片单元流动与传热特性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维斌 傅宪辉 +2 位作者 吴茂刚 冯茺蔚 牛洪成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98-200,共3页
以两种典型的波纹翅片单元为研究对象,在合理简化条件下给出了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通过流固界面的传热耦合,对不同进口风速下波纹翅片单元的流动及传热和阻力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通过对传热系数,Nu数、压降以及涡量分布的对比分析,结... 以两种典型的波纹翅片单元为研究对象,在合理简化条件下给出了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通过流固界面的传热耦合,对不同进口风速下波纹翅片单元的流动及传热和阻力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通过对传热系数,Nu数、压降以及涡量分布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人字形翅片的传热性能优于波浪形翅片,而流动阻力性能却没有明显的劣势,其主要原因是翅片流场中涡流的产生与耗散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 波纹翅片 单元 流动传热 传热特性 数值研究 TYPICAL transfer of flow 阻力性能 阻力特性 研究对象 物理模型 涡量分布 数学模型 流固界面 对比分析 传热性能 传热系数 传热耦合
下载PDF
地下含水层人工储能耦合模型分析计算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明育 马捷 万曼影 《能源技术》 2004年第1期1-4,共4页
地下含水层储能是一项新的和热泵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节能环保技术,是当今世界一些国家解决能源危机、扩大能源资源的有效方法之一。准确预测储能井周围温度场的分布状态对于有效回收储存能量意义重大,该状态受制于流动和传热的... 地下含水层储能是一项新的和热泵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节能环保技术,是当今世界一些国家解决能源危机、扩大能源资源的有效方法之一。准确预测储能井周围温度场的分布状态对于有效回收储存能量意义重大,该状态受制于流动和传热的影响,是同一介质中流速和温度两种物理场的耦合结果。文章具体分析地下含水层储能的一般特点,以地下水流模型和热量输运模型为基础建立流动传热耦合数学模型。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该耦合模型与单独考虑流动和传热的模型相比,数值分析的准确度明显提高,可为地下含水层储能工程设计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含水层 流动 传热 耦合模型
下载PDF
汽液两相均相流动模型的小波分析热工计算方法
12
作者 尚智 郭玉君 +1 位作者 苏光辉 贾斗南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2001年第5期397-400,共4页
利用小波分析法的多分辨分析特性 ,对汽液两相均相流动模型进行数值求解。结果证明
关键词 小波分析 数值计算 汽液两相流 流动模型 耦合微分方程组 热工计算 传热
下载PDF
方坯连铸凝固传热的复合数值模拟 被引量:15
13
作者 冯科 徐楚韶 +2 位作者 陈登福 温良英 董凌燕 《特殊钢》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8,共4页
根据连铸机特点和铸流场特性 ,在拉坯方向上将整个铸流长度划分为上部计算域和下部计算域。对于铸坯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上部计算域充分耦合钢液对流对传热的影响 ,采用了三维稳态流动传热耦合模型 ;下部计算域则将铸流场对传热的影响考... 根据连铸机特点和铸流场特性 ,在拉坯方向上将整个铸流长度划分为上部计算域和下部计算域。对于铸坯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上部计算域充分耦合钢液对流对传热的影响 ,采用了三维稳态流动传热耦合模型 ;下部计算域则将铸流场对传热的影响考虑为有效导热系数 ,并忽略拉坯方向上的传热效果 ,采用了二维非稳态有效导热系数模型。计算过程和结果表明 ,采用此复合模拟方法保证了数值模拟的准确性并降低了仿真程序的计算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坯连铸 凝固 传热 复合数值模拟 三维流动传热耦合模型 二维有效导热系数模型
下载PDF
深水海底管道软管内部流体渗透特性模型与试验研究
14
作者 李焱 郑利军 +1 位作者 张恩勇 王云飞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18-125,共8页
深水油气输送软管是深水油气田开发工程重要的设施,准确模拟气体渗透冷凝的动态过程是关乎软管设计是否安全可靠的关键技术之一。以我国海上某油田深水软管为研究对象,开展深水油气输送软管内部复杂气体CH4、CO_(2)、H2S和气相水等渗透... 深水油气输送软管是深水油气田开发工程重要的设施,准确模拟气体渗透冷凝的动态过程是关乎软管设计是否安全可靠的关键技术之一。以我国海上某油田深水软管为研究对象,开展深水油气输送软管内部复杂气体CH4、CO_(2)、H2S和气相水等渗透规律研究,考虑高分子聚合物密封材料、厚度、气体压力、温度、流速、软管界面结构形式等不同影响软管渗透性的因素,将软管几何模型划分为管内流体、管道结构和环空三个空间,建立复合柔性软管多相流动传热传质耦合计算模型,并进行了实验室规模的材料和样管实验,原型管道试验以及平台现场测试,其中模型结果与样管实验最大误差为7%,与原型管道试验结果最大误差为12.3%,计算模型与现场运行结果趋势规律一致,很好地为深水软管设计以及软管安全运行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海底管道 多相流动传热传质耦合 渗透模型
下载PDF
CFD方法与间接蒸发冷却换热器的三维数值模拟 被引量:3
15
作者 任承钦 张龙爱 《节能》 2005年第6期14-17,2,共5页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和数值传热学方法,对间接蒸发冷却器内流体流动与热质交换过程进行简化和假设,建立了换热器内三维层流流动与传热的数学物理模型。采用交错网格离散化非线性控制方程组,编制了三维simple算法程序。对间接蒸发冷却...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和数值传热学方法,对间接蒸发冷却器内流体流动与热质交换过程进行简化和假设,建立了换热器内三维层流流动与传热的数学物理模型。采用交错网格离散化非线性控制方程组,编制了三维simple算法程序。对间接蒸发冷却器内的流场、温度场及浓度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得到换热器内的流体流动状态和热流分布,并分析了通道宽度变化对换热器内流体流动与换热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热器 三维数值模拟 CFD方法 计算流体力学(CFD) 间接蒸发冷却器 数学物理模型 SIMPLE 数值模拟研究 流体流动状态 数值传热 流动传热 控制方程组 网格离散化 交换过程 三维层流 算法程序 热流分布 通道宽度 非线性
下载PDF
基于流固耦合的燃气冲刷烧蚀内膛特性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雯浩 余永刚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6-146,共11页
火炮发射时,火药燃气与身管间发生剧烈的传热传质作用是导致身管烧蚀的重要因素。为了研究某155 mm火炮中高温高压高速的燃气流对身管的烧蚀特性,采用CFD流固耦合方法,建立了发射过程中的身管非稳态流动传热模型,并根据炮钢在不同温度... 火炮发射时,火药燃气与身管间发生剧烈的传热传质作用是导致身管烧蚀的重要因素。为了研究某155 mm火炮中高温高压高速的燃气流对身管的烧蚀特性,采用CFD流固耦合方法,建立了发射过程中的身管非稳态流动传热模型,并根据炮钢在不同温度下的烧蚀特点,将烧蚀过程分为热化学烧蚀和熔化烧蚀,建立了分段烧蚀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身管内壁温度随时间的增加先迅速增大,随后逐渐降低。整体上,内壁温度随身管轴向距离的增大而逐渐降低。身管膛线起始区域的壁面温度最高,其烧蚀是熔化和热化学烧蚀共同导致的,而线膛部的大部分区域仅发生了热化学烧蚀。总烧蚀量随着身管轴向距离的增大而逐渐降低,膛线起始部的烧蚀最为严重,单发总烧蚀量(常温)为5.06μm。同时分析了不同工况对身管烧蚀特性的影响,发现最大烧蚀量与初始壁面温度呈现很强的正相关性,温度的升高会加剧身管的烧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固耦合 身管烧蚀 内壁温度 非稳态流动传热模型 分段烧蚀模型
下载PDF
堆浸工艺中流动-反应-传热耦合过程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金枝 黄冬梅 吴爱祥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3-26,共4页
通过建立一组瞬态的流、固、热全耦合方程组,对浸出过程中浸堆内的温度、氧相对浓度、目的金属离子浓度等分布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沿堆体斜坡边界处氧的浓度较大,而在堆的中央部分,氧气的浓度非常小,导致这部分区域浸出反应缓慢... 通过建立一组瞬态的流、固、热全耦合方程组,对浸出过程中浸堆内的温度、氧相对浓度、目的金属离子浓度等分布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沿堆体斜坡边界处氧的浓度较大,而在堆的中央部分,氧气的浓度非常小,导致这部分区域浸出反应缓慢;沿浸堆边坡处的温度偏低,温度最高的部分在底部区域附近靠近边坡位置处,且温度升高值超过6℃;矿堆底部靠近边坡区域目的金属离子浓度最高.本文的数学建模与数值模拟方法对研究城市风暴潮洪水演进过程具有指导意义.图4,表1,参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浸 流动-反应-传热耦合模型 风暴潮洪水模型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基于焊枪与熔池耦合模型的焊工调控行为研究
18
作者 张刚 石玗 +1 位作者 樊丁 张伟杰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48-54,共7页
模拟解析有经验高级焊工焊接行为并实现抽象焊接行为的程序化无疑是快速发展机器人智能化焊接的优选路径之一。而同步传感测量焊工焊枪姿态和熔池状态是实现焊接行为程序化的关键。针对现有焊枪姿态和熔池特征测量系统的独立性及焊工与... 模拟解析有经验高级焊工焊接行为并实现抽象焊接行为的程序化无疑是快速发展机器人智能化焊接的优选路径之一。而同步传感测量焊工焊枪姿态和熔池状态是实现焊接行为程序化的关键。针对现有焊枪姿态和熔池特征测量系统的独立性及焊工与熔池交互过程的同步耦合分析需求,建立了传感器-万向节-焊枪钨极尖端三坐标系间的数学转换模型和熔池与焊枪钨极尖端运动坐标的双向耦合模型。通过预设机器人焊枪姿态摆动试验验证了双向耦合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在时空同一坐标下对比分析了不同焊接水平焊工对熔池状态的调控行为和焊缝成形质量的控制能力。结果表明,利用熔池-焊枪双向耦合模型可以获得能够表征焊工操控焊枪空间运动的较准确姿态样本数据;经模型转换的焊工操控焊枪α、β角与机器人摆动预定值的误差均小于1.2°,γ角误差约为1.5°;未经实操培训焊工操控焊枪规范性差,调控熔池动态平衡表现出调节时刻和规律的高随机性,对熔池状态动态评估能力极其匮乏,无法保证焊接过程稳定和高的焊接质量;经长期实训焊工运枪动作规范、规律性强,对熔池状态动态评估能力丰富和强的交互意识,全焊接过程能够保持熔池形态的稳定和焊缝的全熔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焊工经验 熔池流动 焊枪姿态 三维传感 耦合模型
原文传递
刷式密封流动传热特性数值方法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浩 孙丹 +2 位作者 赵欢 张国臣 冯毓钟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826-1838,共13页
开展了刷式密封流动传热特性数值方法研究,分别建立了刷式密封多孔介质、稳态实体与瞬态流固热耦合求解模型,设计搭建了刷式密封泄漏流动特性实验装置,在实验验证数值方法准确性基础上,对比分析了3种数值方法的差异性,研究了刷式密封流... 开展了刷式密封流动传热特性数值方法研究,分别建立了刷式密封多孔介质、稳态实体与瞬态流固热耦合求解模型,设计搭建了刷式密封泄漏流动特性实验装置,在实验验证数值方法准确性基础上,对比分析了3种数值方法的差异性,研究了刷式密封流动传热特性,揭示了刷式密封的封严与传热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工况下,刷式密封多孔介质、稳态实体、瞬态流固热耦合模型泄漏量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对比误差分别为9.8%~17.1%、8.1%~10%、6.92%~9.01%。刷式密封多孔介质模型计算速度较快,但需通过实验修正孔隙率,湍流模型对稳态实体模型流动传热特性结果影响较大,瞬态流固热耦合模型考虑了流场、刷丝及摩擦热三者间相互耦合作用,计算精度较高,但所需计算时间较长;同一压比下刷丝束温度从上游至下游逐渐增加,刷丝束最高温度随压比的增加而增大。气流流经刷丝间隙形成的节流效应致使泄漏气流能量耗散是刷式密封封严的主要原因,泄漏气流与刷丝表面间的对流换热是刷式密封摩擦热耗散的主要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刷式密封 流动传热特性 多孔介质模型 稳态实体模型 瞬态流固热耦合模型
原文传递
小方坯结晶器水温水速对传热过程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彭尊 包燕平 +2 位作者 梅宁 杨利康 张峰 《工程科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89-895,共7页
通过建立结晶器内钢液和水的二维对流-传热耦合模型过程,研究了小方坯结晶器冷却水入口温度和流速对铜管温度和结晶器内平均热流的影响.该模型使用Fluent进行求解,模拟了钢液和冷却水的流动和传热,凝固坯壳的生长,以及热量以辐射和导热... 通过建立结晶器内钢液和水的二维对流-传热耦合模型过程,研究了小方坯结晶器冷却水入口温度和流速对铜管温度和结晶器内平均热流的影响.该模型使用Fluent进行求解,模拟了钢液和冷却水的流动和传热,凝固坯壳的生长,以及热量以辐射和导热两种通过保护渣和气隙.通过将坯壳厚度和铜管温度与其他研究的结果进行对比来验证模型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结晶器冷却水的温度显著影响铜管的冷面温度,水温超过313 K会导致铜管冷面最高温度超过水的沸点.水流速升高0.49 m·s-1能够消除水温升高4 K带来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晶器 流体流动 传热 耦合模型 冷却水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