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1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三门峡水库清淤技术试验探索
1
作者 杜睿超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2024年第4期0144-0148,共5页
治理黄河是国之大事,黄河三门峡水库泥沙大量淤积,严重影响水库调水调沙及防洪效果,增加黄河下游水患风险,实施水库清淤是解决水库泥沙淤积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在三门峡水库开展清淤试验,对水库清淤设备的选型、清淤吹填工艺和实施方案... 治理黄河是国之大事,黄河三门峡水库泥沙大量淤积,严重影响水库调水调沙及防洪效果,增加黄河下游水患风险,实施水库清淤是解决水库泥沙淤积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在三门峡水库开展清淤试验,对水库清淤设备的选型、清淤吹填工艺和实施方案,余水处理方法等进行探索,为后续三门峡库区清淤工程和清淤泥沙资源化利用做好技术储备,为黄河流域清淤工程的开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门峡水库 清淤 吹填 试验
下载PDF
黄河三门峡水库水沙电耦合模型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夏军强 张贤梓依 +2 位作者 王增辉 周美蓉 娄书建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8-249,共12页
为实现多沙河流水库短期兴利效益和长期减淤效益的平衡,采用数学模型研究水库减淤与发电综合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充分考虑水沙输移和河床变形的耦合作用,通过结合一维水沙计算模块、水库调度模块以及发电计算模块,建立了考虑水库调度的... 为实现多沙河流水库短期兴利效益和长期减淤效益的平衡,采用数学模型研究水库减淤与发电综合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充分考虑水沙输移和河床变形的耦合作用,通过结合一维水沙计算模块、水库调度模块以及发电计算模块,建立了考虑水库调度的水沙电耦合计算模型。将该模型应用到三门峡水库,采用2019水文年和2020水文年实测水沙资料分别对模型进行率定及验证。并应用该模型研究了不同水沙条件和调度方式对水库冲淤和发电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各测站流量、水位以及含沙量的计算过程与实测过程符合较好,发电量计算值误差均在15%以内,该模型能较为准确地模拟库区冲淤及电站发电过程;较丰水枯沙过程,其余3种典型水沙条件下冲淤量和发电量变幅分别达129%~360%及18%~52%,受入库水沙条件影响大;降低非汛期起调水位有利于控制非汛期库区淤积,提高汛期敞泄的临界入库流量有利于提高减淤及发电综合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区冲淤 水库调度 发电量计算 水沙电耦合模型 三门峡水库
下载PDF
三门峡水库冲淤重心变化及其对潼关高程的影响
3
作者 何娟 郑珊 吴保生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38-348,共11页
以往关于三门峡水库的研究多关注库区年际间的冲淤变化,而对汛期和非汛期库区冲淤分布研究较少。本文基于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以来19742018年实测水沙、断面及冲淤数据,研究汛期和非汛期库区冲淤重心的迁移、冲淤速率及其对潼关高程... 以往关于三门峡水库的研究多关注库区年际间的冲淤变化,而对汛期和非汛期库区冲淤分布研究较少。本文基于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以来19742018年实测水沙、断面及冲淤数据,研究汛期和非汛期库区冲淤重心的迁移、冲淤速率及其对潼关高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蓄清排浑运用以来库区河道基本遵循汛期冲刷、非汛期淤积的演变规律。分别定义汛期最大冲刷速率和非汛期最大淤积速率发生的相邻两断面间的子河段为冲刷重心和淤积重心,汛期冲刷重心与非汛期淤积重心出现的位置基本对应,19742010年冲淤重心由距坝约90 km逐渐向坝前移动,平均下移速率约1~2 km/a;2010年后冲淤重心逐渐上移,2017年位于坝上游约60~70 km,但冲淤强度明显减弱。淤积重心的位置主要受水库回水长度影响,冲刷重心主要与汛期水流能量相关,淤积重心位置迁移滞后于影响因子的变化约5年,而冲刷重心滞后时间约2年。潼关高程与潼关至太安段(潼太段)比降呈反比关系,比降越大,潼关高程越低,而当冲刷重心迁移至潼太段并影响其下段时,潼太段比降增大,利于潼关高程降低。1985年后回水范围和冲淤重心均位于潼关以下,潼关高程受冲淤重心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门峡水库 冲淤重心 回水长度 汛期水流能量 潼关高程
下载PDF
2021年三门峡水库调度运用及冲淤分析
4
作者 季利 王海军 +1 位作者 贾美平 刘世帆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33-34,共2页
泥沙淤积是制约多沙河流上水库综合效能充分发挥的关键问题。汛期冲刷排沙是解决水库泥沙淤积的主要途径。针对黄河流域2021年特大秋汛洪水,结合三门峡水库实际调度运用情况,对比分析了2021年秋汛洪水与水库“蓄清排浑”运用以来不同运... 泥沙淤积是制约多沙河流上水库综合效能充分发挥的关键问题。汛期冲刷排沙是解决水库泥沙淤积的主要途径。针对黄河流域2021年特大秋汛洪水,结合三门峡水库实际调度运用情况,对比分析了2021年秋汛洪水与水库“蓄清排浑”运用以来不同运用时期的入出库水沙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三门峡水库汛期的调度运用情况以及库区各河段的冲淤状况。分析结果表明:2021年运用年内累计出库输沙量2.0736亿t,净排沙量1.0940亿t,排沙比212%,实现了库区减淤和水库长期有效库容维持;库区干流表现为冲刷,总冲刷量为0.8781亿m^(3),三门峡库区年度累计冲刷0.6570亿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度运用 秋汛 防洪 冲刷 黄河 三门峡水库
下载PDF
2003—2020年三门峡水库原型试验分析
5
作者 季利 王海军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7-8,39,共3页
三门峡水库自2002年11月起开展了“318水位控制”原型试验。基于三门峡水库原型试验以来多年的数据资料,首先分析了三门峡水库入库水沙条件的变化,其次分析了水库在不同时期的控制运用方式对库区泥沙冲淤的影响,最后在此基础上对库区不... 三门峡水库自2002年11月起开展了“318水位控制”原型试验。基于三门峡水库原型试验以来多年的数据资料,首先分析了三门峡水库入库水沙条件的变化,其次分析了水库在不同时期的控制运用方式对库区泥沙冲淤的影响,最后在此基础上对库区不同河段的泥沙冲淤状况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原型试验以来,三门峡水库入库的水沙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来沙量显著减少为库区减淤和库容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原型试验期间基本实现了汛期洪水沿程冲刷与溯源冲刷的有机结合,库区总体呈现良好的冲刷效果,潼关高程下降1.20 m,总库容增大3.492亿m^(3)。上述分析表明,在新的水沙条件和水库运用边界条件下,应合理优化三门峡水库控制运用指标,进一步提高水库运行质量,充分发挥水库综合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门峡水库 原型试验 控制运用 潼关高程 输沙量 含沙量 库区冲刷
下载PDF
三门峡水库不同运用方式对降低潼关高程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郭庆超 胡春宏 +2 位作者 陆琴 陈建国 祁伟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9,共9页
作者首先对潼关高程在历史上、建库前和建库后的变化过程进行了总结 ,分析了导致各个时期潼关高程变化的原因。然后利用具有较强理论基础且得到广泛应用的非均匀不平衡输沙数学模型对水库在不同运用方式和不同来水来沙条件下潼关高程未... 作者首先对潼关高程在历史上、建库前和建库后的变化过程进行了总结 ,分析了导致各个时期潼关高程变化的原因。然后利用具有较强理论基础且得到广泛应用的非均匀不平衡输沙数学模型对水库在不同运用方式和不同来水来沙条件下潼关高程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了计算分析 ,对潼关高程下降的可能性和幅度提出了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运动 水库运用 潼关高程 来水来沙条件 数学模型 三门峡水库
下载PDF
三门峡水库回水变动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景观格局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景玉 杨胜天 +1 位作者 徐宗学 李发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1-68,共8页
该文针对三门峡水库回水变动区水位变动情况,借助RS、GIS技术对潼关以下库区1987~2002年间典型年的汛期和非汛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对研究区生态系统景观格局随水位变动的变化情况进行... 该文针对三门峡水库回水变动区水位变动情况,借助RS、GIS技术对潼关以下库区1987~2002年间典型年的汛期和非汛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对研究区生态系统景观格局随水位变动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河流与耕地面积在汛期和非汛期均呈减小趋势,而裸地的面积却逐渐增大,林地面积不论是在汛期还是在非汛期,其波动都不大.季节性淹水区内各生态系统除砾石滩地面积略有增加外,其他类型的面积均有所减少,受水位变动的影响较大;台地和阶地区内耕地面积有所减少,但草地和裸地面积有大幅度的增加,表明在水位变动的影响下草地分布的高程有所升高;其他生态系统类型受水位变动的影响不大.景观格局分析表明:研究区景观多样性、景观均匀度均呈下降趋势,生态系统正朝单一性、不均匀化的方向发展;景观破碎度略有增加;相对优势度也有一定的增加,研究区受阶地上各生态系统类型的支配程度正在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景观格局 水位变动 三门峡水库 回水变动区
下载PDF
季节性Kendall检验及其在三门峡水库水质趋势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26
8
作者 胡国华 唐忠旺 肖翔群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86-88,共3页
选择1997—2002年三门峡库区的龙门、潼关和三门峡3个断面的水质监测资料,运用季节性Kendall检验方法分析三门峡水库水质趋势,结果显示:龙门断面,CODMn、NO2-N及Hg的变化趋势不明显,NH3-N呈显著上升趋势,As、Cd和Cu呈显著下降趋势,而Pb... 选择1997—2002年三门峡库区的龙门、潼关和三门峡3个断面的水质监测资料,运用季节性Kendall检验方法分析三门峡水库水质趋势,结果显示:龙门断面,CODMn、NO2-N及Hg的变化趋势不明显,NH3-N呈显著上升趋势,As、Cd和Cu呈显著下降趋势,而Pb则呈高度显著下降趋势;潼关断面,NH3-N、NO2-N和Hg的变化趋势不明显,CODMn呈显著上升趋势,As、Cd和Pb呈显著下降趋势,而Cu则呈高度显著下降趋势;三门峡断面,CODMn、NO2-N、As及Hg的变化趋势不明显,NH3-N污染呈显著上升趋势,Cd呈显著下降趋势,而Cu和Pb则呈高度显著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 趋势分析 季节性Kendall检验方法 黄河三门峡水库
下载PDF
三门峡水库汛期排沙效果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侯素珍 胡恬 +1 位作者 杨飞 王平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93-400,共8页
三门峡水库汛期排沙是解决泥沙淤积问题、控制潼关高程的关键途径。“蓄清排浑”运用以来,非汛期蓄水期库区发生淤积、汛期降低水位运用排泄全年泥沙,基本保持了库区动态冲淤平衡。不同控制水位和入库流量过程存在不同的排沙效果,针对... 三门峡水库汛期排沙是解决泥沙淤积问题、控制潼关高程的关键途径。“蓄清排浑”运用以来,非汛期蓄水期库区发生淤积、汛期降低水位运用排泄全年泥沙,基本保持了库区动态冲淤平衡。不同控制水位和入库流量过程存在不同的排沙效果,针对三门峡水库汛期排沙过程的差异,对“蓄清排浑”运用以来汛期排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了水库敞泄和不同控制水位运用对排沙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汛期平水305 m、洪水敞泄的运用条件下,水库排沙具有多来多排的特点,汛期排沙总量与入库含沙量和水量密切相关;完全敞泄时库区冲刷取决于流量大小和敞泄时间,净排沙效率随着水量的增加和敞泄时间的延长而减小,冲刷效率降低;汛期控制运用期,当流量在1000 m³/s以上时、水位在305~311 m也会产生一定的排沙,排沙效果取决于含沙水流在壅水段的滞留时间和出入库流量之比。研究成果可为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的优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门峡水库 运用水位 净排沙量 敞泄排沙 排沙比
下载PDF
三门峡水库黄河河漫滩沉积柱有机氯农药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9
10
作者 何巧林 靳孟贵 +4 位作者 祁士华 罗文艺 张燕平 仝长水 郝汉舟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8-112,共5页
沉积柱取于三门峡水库黄河河漫滩,总长549 cm,采用GC-ECD气相色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分别测定了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质量分数和矿物成分。研究结果表明,有14种有机氯农药检出,它们在泥质层中的质量分数明显高于沙质层,质量分数较高的组分... 沉积柱取于三门峡水库黄河河漫滩,总长549 cm,采用GC-ECD气相色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分别测定了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质量分数和矿物成分。研究结果表明,有14种有机氯农药检出,它们在泥质层中的质量分数明显高于沙质层,质量分数较高的组分有HCHs、Endrin和DDTs。HCHs的平均质量分数大于DDTs,前者在表层沉积物中富集,后者则在表层沉积物中明显减少。DDTs与黏土矿物呈正相关,与碎屑矿物呈负相关,与碳酸盐矿物没有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漫滩 沉积柱 有机氯农药 矿物 三门峡水库
下载PDF
三门峡水库环境影响综合评价 被引量:16
11
作者 武洪涛 常宗广 +1 位作者 张震宇 郝利民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2003年第5期77-80,共4页
三门峡水库的修建,使区域环境状况和河流水文情势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如生物多样性的下降、泥沙淤积、库岸崩塌、土地盐碱化、水质恶化等。文章通过对这些环境问题的分析,认为经过40多年的运用,三门峡水库在较大范围内改变并逐渐稳定了区... 三门峡水库的修建,使区域环境状况和河流水文情势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如生物多样性的下降、泥沙淤积、库岸崩塌、土地盐碱化、水质恶化等。文章通过对这些环境问题的分析,认为经过40多年的运用,三门峡水库在较大范围内改变并逐渐稳定了区域的环境生态平衡。并提出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及时运用水库的联合调度、处理好移民问题等对策来进一步改善库区的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 评价 三门峡水库
下载PDF
三门峡水库淤积及潼关高程的滞后响应 被引量:23
12
作者 吴保生 夏军强 王兆印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16,共8页
研究了三门峡水库淤积和潼关高程随坝前水位和来水条件变化的响应规律,分析了库区河床演变的滞后现象。发现水库的累计淤积量和潼关高程,不仅受当年水沙条件和坝前水位的影响,而且通过前期边界条件,还受过去若干年内的水沙条件和坝前水... 研究了三门峡水库淤积和潼关高程随坝前水位和来水条件变化的响应规律,分析了库区河床演变的滞后现象。发现水库的累计淤积量和潼关高程,不仅受当年水沙条件和坝前水位的影响,而且通过前期边界条件,还受过去若干年内的水沙条件和坝前水位的影响。表现在潼关高程的升降变化较库区泥沙淤积滞后大约2年,库区累计淤积量与5年叠加坝前水位关系密切,潼关高程与6年叠加入库水量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以及潼段比降与7年移动平均坝前水位之间的关系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泥沙 河床演变 三门峡水库 潼关高程
下载PDF
三门峡水库典型运用时段黄河下游粗细泥沙的输移和调整规律 被引量:17
13
作者 陈建国 周文浩 袁玉萍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22,共8页
通过对黄河下游实测资料的分析 ,探讨了三门峡水库不同典型运用时段粗细泥沙的冲淤特点 。
关键词 三门峡水库 典型时段 粗细泥沙 输移调整
下载PDF
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三门峡水库防洪运用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胡一三 缪凤举 +2 位作者 曲少军 焦恩泽 周建波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5-28,共4页
小浪底水库建成投入运用 ,将大大提高黄河下游的防洪标准 ,也减轻了三门峡水库在黄河下游防洪、防凌中的负担 ,并为减少三门峡水库库区淤积创造了条件。在发生“上大洪水”时 ,三门峡水库与小浪底水库联合运用 ,三门峡水库可分别采用敞... 小浪底水库建成投入运用 ,将大大提高黄河下游的防洪标准 ,也减轻了三门峡水库在黄河下游防洪、防凌中的负担 ,并为减少三门峡水库库区淤积创造了条件。在发生“上大洪水”时 ,三门峡水库与小浪底水库联合运用 ,三门峡水库可分别采用敞泄方案、先敞后控方案和适时调控方案进行防洪调度 ,经计算并综合分析比较认为 ,“适时调控”方案为综合效果好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洪调度 三门峡水库 水浪底水库 “适时调控”
下载PDF
潼关高程及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问题探讨 被引量:6
15
作者 姜乃迁 张翠萍 +2 位作者 侯素珍 张原锋 林秀芝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3-28,共6页
作者对潼关高程从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以来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指出潼关高程近年来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汛期来水量大幅度减少所致。要控制和降低潼关高程 ,必须调整三门峡水库的运用方式来适应新的来水来沙条件。建议非汛期... 作者对潼关高程从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以来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指出潼关高程近年来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汛期来水量大幅度减少所致。要控制和降低潼关高程 ,必须调整三门峡水库的运用方式来适应新的来水来沙条件。建议非汛期最高运用水位控制在 3 1 6~ 3 1 8m ,汛期敞泄排沙流量减小到 1 0 0 0~1 5 0 0m3 s,桃汛起调水位 3 1 3m ,6月上旬运用水位降至 3 1 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潼关高程 三门峡水库 泥沙淤积 蓄清排浑 流量
下载PDF
小浪底水库运用后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曲少军 丁六逸 +2 位作者 缪凤举 梁国亭 钱意颖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9-32,共4页
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后三门峡水库的运用方式将作调整 ,本文运用黄河水库一维水动力学泥沙数学模型 ,选择不同水沙系列年进行多方案计算与综合分析 ,得出了采用“洪水排沙、平水发电”汛期运用方式的方案 ,平水期发电水位除 7~ 8月份仍... 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后三门峡水库的运用方式将作调整 ,本文运用黄河水库一维水动力学泥沙数学模型 ,选择不同水沙系列年进行多方案计算与综合分析 ,得出了采用“洪水排沙、平水发电”汛期运用方式的方案 ,平水期发电水位除 7~ 8月份仍维持 30 5m外 ,可适当抬高至 30 6~ 30 7m ,10月份可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运用方式 排沙流量 潼关高程 小浪底水库 三门峡水库
下载PDF
基于Kendall法的三门峡水库水质趋势分析 被引量:20
17
作者 冯健 周怀东 +1 位作者 彭文启 杜霞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8-70,75,共4页
应用季节性肯德尔检验法对潼关及三门峡断面2006-2012年主要污染因子的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潼关及三门峡断面均呈现出溶解氧高度显著上升,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耗氧量、氨氮高度显著下降,汞和砷无明显升降的趋势。说明近年... 应用季节性肯德尔检验法对潼关及三门峡断面2006-2012年主要污染因子的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潼关及三门峡断面均呈现出溶解氧高度显著上升,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耗氧量、氨氮高度显著下降,汞和砷无明显升降的趋势。说明近年来三门峡库区的污染治理措施逐步取得成效,污染基本得到控制,水质状况得到较大的改善。流量检验的kendall法与无流量调节Kendall检验结果基本一致的,说明潼关与三门峡断面流量对浓度的变化趋势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endall法 水质趋势 三门峡水库
下载PDF
三门峡水库时空冲淤与滞后响应 被引量:9
18
作者 郑珊 吴保生 +1 位作者 侯素珍 吕宜卫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33-1445,共13页
基于三门峡水库1960-2016年水沙和冲淤资料,本文分析了水库纵向与横向、年内与年际、时间与空间上的冲淤演变规律。结果表明:三门峡水库的冲淤过程可大致分为1960-1969年快速淤积、1970-1973年快速冲刷、1974-2002年缓慢淤积和2003-201... 基于三门峡水库1960-2016年水沙和冲淤资料,本文分析了水库纵向与横向、年内与年际、时间与空间上的冲淤演变规律。结果表明:三门峡水库的冲淤过程可大致分为1960-1969年快速淤积、1970-1973年快速冲刷、1974-2002年缓慢淤积和2003-2016缓慢冲刷4个阶段;库区冲淤是上游来水来沙与下游水库运用协同作用的结果,1974年水库蓄清排浑运用前,主要受水库运用引起的溯源冲淤的影响,之后水沙作用增强。溯源冲淤向上游传播过程中冲淤幅度逐渐减小,溯源冲刷的影响时间相对较短,而溯源淤积的影响时长向上游不断延长,上游回水区河道溯源淤积累计量达到最大值的时间明显滞后于库区河道,当库水位开始下降及库区河道开始冲刷时,上游回水区仍可处于溯源淤积的影响之下。改进了河床演变的滞后响应模型,得到了权重归一化的滞后响应模型,克服了原有模型中特征量平衡值的权重之和小于1而可能对平衡值进行偏大估计的缺点。采用改进后的模型建立了三门峡水库累计淤积量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可较好模拟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以来的冲淤演变过程,计算精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门峡水库 时空冲淤 滞后响应 溯源与沿程冲淤 蓄清排浑
下载PDF
两步计算模式下的三门峡水库异重流模拟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增辉 夏军强 +2 位作者 李涛 张俊华 郜国明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6-53,共8页
针对传统的深度平均异重流模型在实际应用中获取上游边界条件的困难,提出了两步计算模式下的水库明流与异重流耦合模型。浑水明流段与异重流段交替运算,利用潜入点弗汝德数与体积比含沙量的关系作为判别条件确定异重流段的上游边界位置... 针对传统的深度平均异重流模型在实际应用中获取上游边界条件的困难,提出了两步计算模式下的水库明流与异重流耦合模型。浑水明流段与异重流段交替运算,利用潜入点弗汝德数与体积比含沙量的关系作为判别条件确定异重流段的上游边界位置与相应水沙条件,在设置下游边界条件时使用极限吸出高度公式计算出流流量。采用该模型计算了三门峡水库两次异重流的形成、发展与消退全过程。模型预测的异重流潜入位置与观测结果一致,对库区内3个监测断面的异重流到达时间做出了较为准确的预测。计算的清浑水层交界面高程和含沙量过程与实测结果相符,模拟结果反映出浑水水库发生时异重流排沙效率降低的现象。因此该模型可用于水库异重流过程模拟和排沙方案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重流 潜入点 两步计算模式 数值模拟 三门峡水库
下载PDF
基于声学方法的黄河三门峡水库渔业资源空间分布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斌 汤勇 +3 位作者 孙建富 李佩杰 胡亚东 张剑波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63-571,共9页
为探讨声学方法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研究中的适用性,于2013年11月23日使用分裂式波束科学鱼探仪(Simrad EY60,70 k Hz,挪威)对黄河三门峡水库西湾至库尾大坝间水域进行了渔业资源声学调查,并通过现场鱼类目标强度测定和回波积分方法对库... 为探讨声学方法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研究中的适用性,于2013年11月23日使用分裂式波束科学鱼探仪(Simrad EY60,70 k Hz,挪威)对黄河三门峡水库西湾至库尾大坝间水域进行了渔业资源声学调查,并通过现场鱼类目标强度测定和回波积分方法对库区内渔业资源密度、资源现存量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初步探查与估算。结果表明:此次调查库区内声学积分值(Nautical area scattering coefficient,NASC)为5.59 m2/nmi2,渔业资源密度平均为0.002 ind./m2,资源现存量为42.36 t;在鱼类资源密度空间分布统计方面,将调查区域库区分为上、中、下游3个调查区域(A、B、C区),8个积分区段,依次为A-Ⅰ、A-Ⅱ、A-Ⅲ,B-Ⅰ、B-Ⅱ,C-Ⅰ、C-Ⅱ、C-Ⅲ区段,其对应的鱼类资源密度分别为0.002、0.017、0.013 ind./m2,0.004、0.008 ind./m2,0.013、0.016、0.037 ind./m2,鱼类资源主要集中于上游的A-Ⅱ、A-Ⅲ区段及水库下游区域;对应鱼类的垂直分布,A-Ⅱ、A-Ⅲ、C-Ⅰ、C-Ⅱ区段鱼类主要分布于5 m以浅水层,A-Ⅰ、B-Ⅱ区段鱼类主要分布于10 m以浅水层,而B-Ⅰ区段鱼类均分布于5 m以深水层且数量较少,C-Ⅲ区段鱼类则主要分布于10~20 m水层;库区内鱼类目标强度(Target strength,TS)多分布于-62.5^-47.5 d B之间,且目标强度大于-44.5 d B、体长大于25 cm的个体均分布于5 m以深水层。研究表明,声学方法在淡水水库渔业资源评估中体现出良好的适用性,本研究推动了该方法在黄河流域水域生态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为今后用声学方法评估内陆河流、湖泊和水库渔业资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声学评估 空间分布 三门峡水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