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9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唯物辩证法在中国传播的三维考量
1
作者 吕梦倩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40-46,共7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唯物辩证法在中国传播并最终成为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绝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话语“冷场”到“热潮”的复杂动态过程。这一转变折射了唯物史观向唯物辩证法过渡的主导型话语转变,内蕴了传播主体的理论选择、传播渠道的...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唯物辩证法在中国传播并最终成为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绝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话语“冷场”到“热潮”的复杂动态过程。这一转变折射了唯物史观向唯物辩证法过渡的主导型话语转变,内蕴了传播主体的理论选择、传播渠道的语境变迁以及革命实践的现实诉求等多重逻辑向度。从理论之维看,传播主体经历了由拒斥本体论到宇宙本体论再到知识本体论的致思趋向;从渠道之维看,传播渠道经历了由日本向苏联转变的路径导向;从实践之维看,传播内容经历了由唯物史观主导向唯物辩证法为主导、唯物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转变。这三个维度的逻辑理路交相呼应,共同映射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一时期传播或隐或显的逻辑主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辩证法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中国 传播 理论之维 渠道之维 实践之维
下载PDF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的历史原因剖析 被引量:7
2
作者 林立国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52-54,共3页
192 9年至 1 93 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危机 ,它最先从美国爆发。关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存在种种理论 ,但作者认为这只是原因的种种表象。本文从经济政策的制订入手 ,揭示这场经济危机爆发的历史原因... 192 9年至 1 93 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危机 ,它最先从美国爆发。关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存在种种理论 ,但作者认为这只是原因的种种表象。本文从经济政策的制订入手 ,揭示这场经济危机爆发的历史原因———是由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决策失误造成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 经济危机 20世纪30年代 历史原因
下载PDF
争鸣与契合——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及其当代启示
3
作者 黄昊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8-14,共7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性质、唯物辩证法是不是科学理论及救国道路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但他们在不能照搬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及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性等方面又有诸多共识。新儒家所提倡的“伦理本...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性质、唯物辩证法是不是科学理论及救国道路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但他们在不能照搬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及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性等方面又有诸多共识。新儒家所提倡的“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社会理想,“内圣外王”之道,“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统一,对避免西方民主话语陷阱,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新儒家 马克思主义 伟大建党精神
下载PDF
女性生活方式视域下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塔裙设计解析
4
作者 丁瑛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09-117,共9页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因女性生活方式的转变促使裙装往简约和轻量化的方向做出改变,其中以塔裙最为典型。为解读其设计背后蕴含的创新动机,达到回望历史、映射当下的指导设计创新和应用的目的,文章基于女性生活方式视域,以二十世纪二三...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因女性生活方式的转变促使裙装往简约和轻量化的方向做出改变,其中以塔裙最为典型。为解读其设计背后蕴含的创新动机,达到回望历史、映射当下的指导设计创新和应用的目的,文章基于女性生活方式视域,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馆藏塔裙实物为例,经文献考据和设计分析,从现代性简约风貌、褶饰技艺和功能性以及多元物料点缀装饰艺术风格三个方面探讨塔裙主要的设计特点,研究得出塔裙因样式的独特性,在以歌舞娱乐为主的生活方式影响下,通过契合时代的简化改良、技艺传承和材质创新,满足了女性新时期对着装的需求,亦成为时尚之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方式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塔裙 设计解析
下载PDF
略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中国作家自传文创作中的“身份预设”——以“自我”为中心
5
作者 王余鹃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86-94,共9页
“自传”,是作者自叙生平的一种文类;“他传”,是作者叙述他人生平的一种文类。一般认为,身份预设,是自传书写过程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无论是自传或是他传,都曾爆发过一场写作热潮。考察这一时期现... “自传”,是作者自叙生平的一种文类;“他传”,是作者叙述他人生平的一种文类。一般认为,身份预设,是自传书写过程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无论是自传或是他传,都曾爆发过一场写作热潮。考察这一时期现代中国作家们在自传文创作中的“身份预设”,大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可以说,这与这一时期的现代中国作家在他传文创作之中所进行的“身份预设”——往往会以传主之“个性”为焦点,是截然不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现代中国作家 自传文创作 身份预设 自我
下载PDF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经济调查与研究评述 被引量:27
6
作者 侯建新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25-131,共7页
农村始终是中国现代化建设最广阔、最深厚的基础,因此关于农村调查及发展研究倾注了几代中国人的心血。20世纪上半叶尤其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调查与研究主要有:晏阳初、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试验区以及社会学家李景汉的定县调查;陈翰... 农村始终是中国现代化建设最广阔、最深厚的基础,因此关于农村调查及发展研究倾注了几代中国人的心血。20世纪上半叶尤其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调查与研究主要有:晏阳初、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试验区以及社会学家李景汉的定县调查;陈翰笙领导的保定、无锡农村重点调查和全国性抽查;国民政府首次以国家机关名义进行的农村经济普查与定期统计。此外,还有南京金陵大学美国人卜凯组织的大规模的农村调查和日本人“满铁”的华北农村调查。这些农村调查的目的不一,深浅有别,但客观上都为日后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留下了颇有价值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 二三十年代 农村调查
下载PDF
高利贷与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关系新论——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浙、皖三省农村为中心 被引量:7
7
作者 徐畅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41-148,共8页
高利贷作为一种广泛的社会经济现象 ,对 2 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但是 ,高利贷也维持了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运转 ,尽管这种运转十分滞涩和残酷无情。从较长的时段看 ,高利贷猖獗不仅意味农村贫困化 ,而且也反映了商... 高利贷作为一种广泛的社会经济现象 ,对 2 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但是 ,高利贷也维持了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运转 ,尽管这种运转十分滞涩和残酷无情。从较长的时段看 ,高利贷猖獗不仅意味农村贫困化 ,而且也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引起的货币资本需求 ,并且小农借高利贷经营副业也获得了相应的比较利益。从全社会看 ,高利贷还在某种程度上维持了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小农经济是高利贷存在的前提条件之一 ,高利贷对社会经济的破坏作用是表层的 ,在社会经济衰落过程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利贷 小农经济 农村金融 社会再生产 商品经济 农民生活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江苏 浙江 安徽 农产品市场
下载PDF
生态视域下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业发展研究——以卜凯农业调查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高志勇 王晶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6-63,共8页
在人口压力与农业生产空间拓展下,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农业生产压缩了森林草原畜牧业的生产空间,出现了如植被覆盖率降低、土壤肥力流失、农业构成不合理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卜凯根据农业调查,主张依据自然规律规划或修复农业生态系... 在人口压力与农业生产空间拓展下,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农业生产压缩了森林草原畜牧业的生产空间,出现了如植被覆盖率降低、土壤肥力流失、农业构成不合理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卜凯根据农业调查,主张依据自然规律规划或修复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链条,对农业生产进行整体规划和局部修复,并将农业生产划分为两大农业带八大农业区,提出了农业经营多样化、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发展林业牧草业、改善农业水环境等建议。卜凯在中国近代农业生态发展上的求索遵循了因地制宜原则和循环经济理论,力求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模式,以达到提高农业经济和社会效益、改善民生的目的。卜凯的中国近代农业发展思想具有前瞻性和长远性,但是,受社会条件限制,其思想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卜凯 农业生态系统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问题 发展
下载PDF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危机的书写偏向——以江苏开弦弓村、山东台头村、福建黄村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1
9
作者 徐玉英 《琼州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38-44,共7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危机"与"崩溃"构成了描述中国乡村的主流取向。经济、社会及教育危机主导了这一时期中国三农问题的书写基调。然而,在早期中国人类学家费孝通所书写的江苏开弦弓村、杨懋春笔下的山东台头以及林...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危机"与"崩溃"构成了描述中国乡村的主流取向。经济、社会及教育危机主导了这一时期中国三农问题的书写基调。然而,在早期中国人类学家费孝通所书写的江苏开弦弓村、杨懋春笔下的山东台头以及林耀华记述的福建黄村,却基本上呈现出一幅较为和谐的乡村生活画面。这一时期史料中俯拾皆是的乡村经济、社会和文教三大危机与这三个村落有的实际状况并不完全相符。进而对这一时期乡村危机"大理论"下的乡村书写提出了一定的质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乡村危机 书写偏向
下载PDF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的农村调查观--以“中国农村派”为中心
10
作者 朱鸿翔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41-44,共4页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形形色色的农村调查中,以陈翰笙、薛暮桥、张锡昌、孙冶方、秦柳方等“中国农村派”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以先进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和《中国农村》为阵地,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采用...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形形色色的农村调查中,以陈翰笙、薛暮桥、张锡昌、孙冶方、秦柳方等“中国农村派”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以先进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和《中国农村》为阵地,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采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调查观。文章围绕该群体所阐释的农村调查目的、方法及如何进行资料整理等内容展开论述,揭示其调查观的理论性、批判性和指导性特征,以及为研究中国共产党农业经济思想发展史和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提供指引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中国农村派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 农村调查观 经济思想史
下载PDF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外蒙古戏剧文学概观
11
作者 王满特嘎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69-75,共7页
外蒙古现代民族戏剧文学是从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取得胜利后生成并发展起来的,第一部革命剧是S.宝音尼木和1922年创作的历史剧《三多办事大臣》。外蒙古“国立中央剧院”于1931年建成,诞生了第一批剧作家和专业演员,从此蒙古民族戏剧文... 外蒙古现代民族戏剧文学是从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取得胜利后生成并发展起来的,第一部革命剧是S.宝音尼木和1922年创作的历史剧《三多办事大臣》。外蒙古“国立中央剧院”于1931年建成,诞生了第一批剧作家和专业演员,从此蒙古民族戏剧文学步入新的发展轨道。从20年代外蒙古的戏剧艺术中能够看到中国传统舞台艺术的影响,这对深入研究和探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蒙古文戏剧文学及相互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外蒙古 戏剧文学
下载PDF
近代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收获——评徐畅教授《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中地区农村金融研究》
12
作者 汪谦干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73-75,共3页
徐畅教授撰写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中地区农村金融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的实况,展现了近代中国农村经济的困境。它具有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论证方法较为完善、内容有一定的创新等特点,其研究成果对现... 徐畅教授撰写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中地区农村金融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的实况,展现了近代中国农村经济的困境。它具有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论证方法较为完善、内容有一定的创新等特点,其研究成果对现实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当然,该书也存在一些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畅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中地区农村金融研究》 农村社会经济
下载PDF
构建区域“增长极”: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无锡经济性质转型
13
作者 郁花 《江南论坛》 2018年第5期60-62,共3页
"增长极"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rancois Perroux)在20世纪五十年代提出,他认为:"增长并不是同时在任何地方出现,它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增长点或‘增长极’,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扩散,而且对整个经济具... "增长极"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rancois Perroux)在20世纪五十年代提出,他认为:"增长并不是同时在任何地方出现,它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增长点或‘增长极’,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扩散,而且对整个经济具有不同的终极影响。"([法]弗朗索瓦·佩鲁.略论"增长极"概念[J].经济学译丛,1988〈9〉:2.)将其运用到区域城市中,简单说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增长极” 经济性质 转型 无锡 经济学家 五十年代 区域城市
下载PDF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科学家群体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钟学敏 段治文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44-46,共3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近代科学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第一次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科学家群体。本文对该时期科学家群体的一些基本问题———年龄结构、学科分布、区域分布以及留学经历、精...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近代科学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第一次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科学家群体。本文对该时期科学家群体的一些基本问题———年龄结构、学科分布、区域分布以及留学经历、精神特质等———进行了分析,并揭示它在多个层面上的现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二三十年代 科学家群体 分布情况 精神特质
下载PDF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失业人口职业结构探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谭玉秀 范立君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9-64,共6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近代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多元职业结构的基础上,失业者大多是体力劳动者,他们主要集中于传统工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失业的知识分子或青年学生大多分布于党、政、军、教育与工商等机构,失业人员大多从事中低层工...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近代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多元职业结构的基础上,失业者大多是体力劳动者,他们主要集中于传统工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失业的知识分子或青年学生大多分布于党、政、军、教育与工商等机构,失业人员大多从事中低层工作。失业者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成为他们求业的瓶颈,最终也影响了失业人口的职业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中国 失业人口 职业结构
下载PDF
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信局的衰亡 被引量:4
16
作者 苏全有 崔海港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83-89,共7页
1933年底之后,政府当局多次严令取缔民信局,并要求各机关密切协助,各地取缔活动由此展开,其罢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此之前,民信局为避免走向衰亡采取了诸多措施,如上书、请愿、行政诉愿等。在此之间,随着罢废日期的日益迫近,民... 1933年底之后,政府当局多次严令取缔民信局,并要求各机关密切协助,各地取缔活动由此展开,其罢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此之前,民信局为避免走向衰亡采取了诸多措施,如上书、请愿、行政诉愿等。在此之间,随着罢废日期的日益迫近,民信局在范围上也逐渐由分散走向联合,在程度上由温和走向激进。然民信局终究难逃衰亡厄运,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民信局自身问题使然,如缺乏有效的安全保障、走私毒品等;二是外部因素使然,如邮政当局的排挤、战争因素的影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民信局 邮政现代化
下载PDF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运动”的特点及其现实启迪 被引量:11
17
作者 赵晓林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4-128,共5页
“乡村教育运动”具有实施主体民间性、教育对象全民化和教育内容适用性的特点。它对当今农村教育改革的借鉴和启示在于:民间力量应该以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的对象应该包括以成人为主体的农村社会的全体成员... “乡村教育运动”具有实施主体民间性、教育对象全民化和教育内容适用性的特点。它对当今农村教育改革的借鉴和启示在于:民间力量应该以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的对象应该包括以成人为主体的农村社会的全体成员;农村教育的内容必须适合当前农民多元化的教育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教育 乡村教育运动 教育改革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下载PDF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民的文化生活形态 被引量:8
18
作者 彭南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0-67,共8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民文化生活呈现出多维存在、多元化表达的特点,在存在形式上,日常性、节令性与应事性三种形式互补,在表现形式上,宗教文化、地方性戏剧、乡土性娱乐、迷信文化等多元共存,出现了宗教文化日常化、戏剧文化节令化...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民文化生活呈现出多维存在、多元化表达的特点,在存在形式上,日常性、节令性与应事性三种形式互补,在表现形式上,宗教文化、地方性戏剧、乡土性娱乐、迷信文化等多元共存,出现了宗教文化日常化、戏剧文化节令化、迷信文化应事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中国农民 农村文化形态 文化生活
下载PDF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小学教师的薪水及其生活状况 被引量:12
19
作者 陈育红 《民国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1-77,共7页
民国时期 ,教师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新兴职业群体。教师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直接关系教师群体之素质 ,并大体上反映一个国家及其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本文从生活史的角度 ,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小学教师的薪水及其生活状况进行了考察 ... 民国时期 ,教师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新兴职业群体。教师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直接关系教师群体之素质 ,并大体上反映一个国家及其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本文从生活史的角度 ,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小学教师的薪水及其生活状况进行了考察 ,认为这一时期小学教师待遇不仅非常低微 ,而且差异亦极为悬殊 ,由此制约了当时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影响着教师职业的稳定性 ,形成小学教师队伍的人才逆淘汰现象。而这恰恰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小学教师 教师素质 薪酬 生活费用
下载PDF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新闻学学科的建立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春雷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4-68,共5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民国时期学术发展的全盛期。这一时期的学术界空前活跃,在报刊业方面,学人们都争办各类报刊,报刊界专业期刊也开始出现,新闻学方面的专业期刊同样获得了发展的契机;这一时期作为新闻学学科建立重要标志的设科建系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民国时期学术发展的全盛期。这一时期的学术界空前活跃,在报刊业方面,学人们都争办各类报刊,报刊界专业期刊也开始出现,新闻学方面的专业期刊同样获得了发展的契机;这一时期作为新闻学学科建立重要标志的设科建系在高等教育层面已经逐步开展起来;另外,专业新闻学研究队伍也开始形成,所有这些方面都标示了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新闻学学科已经开始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学 学科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