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双侧运动训练对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
1
作者 覃朋 区瑞庆 吴锐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7期34-37,共4页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双侧运动训练对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3年1月江门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双侧运动训练对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3年1月江门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双侧运动训练,观察组给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双侧运动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2周、干预4周时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腕伸肌积分肌电值(integrated electromyography,iEMG),干预前后运动功能分级。结果:干预2周、4周,两组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S)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均升高,观察组两组上肢FMAS评分、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Ⅲ级、Ⅳ级率均低于对照组,Ⅴ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周、4周,两组腕伸肌iEMG均升高,观察组腕伸肌iEMG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者接受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双侧运动训练,可进一步提升其上肢运动功能,进而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 双侧 运动 训练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
2
作者 高政 张会慧 +2 位作者 杨婷 王恒 范吉法 《广西医学》 CAS 2023年第18期2191-2195,共5页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将142例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1例。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接受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经...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将142例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1例。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接受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镜像疗法治疗,两组均治疗6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期、Fugl-Meyer评估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Barthel指数得分、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量表评分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的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期、CMCT较治疗前缩短,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患者上述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3周后、6周后,两组患者的FMA-UE评分、Barthel指数得分、WMFT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提高,且研究组患者的上述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镜像疗法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患侧脑皮质兴奋性,提高上肢运动功能、手活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经颅直流电刺激 镜像疗法 生活质量
下载PDF
镜像疗法联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秀丽 冀京雷 +3 位作者 杜晓敏 辛辉 窦丽辉 李鹏 《康复学报》 CSCD 2023年第4期353-358,共6页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MT)联合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和鱼际肌萎缩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8月—2020年8月邢台市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120例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MT)联合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和鱼际肌萎缩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8月—2020年8月邢台市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120例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2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FES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MT疗法。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Fugle-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Wolf上肢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MFT)、Brunnstrom偏瘫分级评定量表评定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定患者功能独立性;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测量鱼际肌群横截面积(CSA)和周长。结果:①上肢运动功能: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FMA-UE、WMFT和Brunnstrom偏瘫分级评分均明显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FMA-UE、WMFT和Brunnstrom偏瘫分级评分均明显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FIM、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FIM、MBI评分均明显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FIM、MBI评分均明显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鱼际肌群CSA、周长: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鱼际肌肌群CSA、周长均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鱼际肌肌群CSA、周长均明显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联合FES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减少鱼际肌萎缩程度,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功能性电刺激 镜像疗法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鱼际肌
下载PDF
镜像疗法联合抛投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观察
4
作者 邓海华 《基层医学论坛》 2023年第35期33-35,74,共4页
目的探究镜像疗法联合抛投训练促进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1年6月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收治的199例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9年6月—2020年6月接... 目的探究镜像疗法联合抛投训练促进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1年6月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收治的199例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9年6月—2020年6月接受抛投训练的99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2020年7月—2021年6月接受镜像疗法联合抛投训练的10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2组康复训练前及训练4周结束时Lindmark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指数]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Lindmark运动功能评分、BMI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镜像疗法和投掷训练联合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镜像疗法
下载PDF
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5
作者 冯晓东 郝权 +1 位作者 任彬彬 苏晓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68-1169,共2页
在我国脑卒中的年发病病例超过200万[1],幸存患者中,有25%丧失劳动能力,15%严重残疾,不同程度地丧失独立生活能力及工作能力,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2],脑卒中是我国老年人的多发病,随着医学的发展,其病死率在下降,致残率在上升... 在我国脑卒中的年发病病例超过200万[1],幸存患者中,有25%丧失劳动能力,15%严重残疾,不同程度地丧失独立生活能力及工作能力,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2],脑卒中是我国老年人的多发病,随着医学的发展,其病死率在下降,致残率在上升,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因此促进或者改善肢体运动功能,使患者尽早回归社会是康复治疗的基本任务.临床上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相对较快,而上肢运动恢复缓慢而且效果不理想,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原因,目前多采用作业疗法、理疗、电针、电子生物反馈等治疗方法,虚拟现实及机器人也有一定的应用.笔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穴位注射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常规康复治疗 脑卒中后 临床观察 穴位注射 鼠神经生长因子 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脑卒中患者
下载PDF
穴位注射联合中医综合理疗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6
作者 查天柱 陈思宇 唐素珍 《陕西中医》 2016年第1期105-106,共2页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联合中医综合理疗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纳入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90例,根据康复训练方案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进行穴位注射联合中医综合理疗,对照组进行肌电生物反...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联合中医综合理疗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纳入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90例,根据康复训练方案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进行穴位注射联合中医综合理疗,对照组进行肌电生物反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MBI、IEMG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FMA、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侧肱二、三头肌最大等长收缩时IEMG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穴位注射联合中医综合理疗治疗对改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显著提高偏瘫患者上肢功能以及生活质量,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综合理疗 穴位注射 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下载PDF
椎体后路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早期康复治疗个案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刘芳 王玉龙 +3 位作者 周静 张豆豆 薛凯文 龙建军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41-743,共3页
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不仅会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还会影响患者的精神情绪,降低生活质量,并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1—3]。近来,有研究发现,卒中患者上肢在完成一些高难度复杂活动时,健侧大脑会代偿患侧脑功能,参与患侧上... 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不仅会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还会影响患者的精神情绪,降低生活质量,并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1—3]。近来,有研究发现,卒中患者上肢在完成一些高难度复杂活动时,健侧大脑会代偿患侧脑功能,参与患侧上肢的功能恢复[4],但由于健、患侧大脑的直接联系通路并不丰富,因此限制了健侧大脑的代偿作用[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功能障碍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代偿作用 早期康复治疗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患侧上肢 功能恢复 脑卒中后
下载PDF
朱氏头针联合颈部经筋刺法治疗缺血性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30例 被引量:3
8
作者 曹云燕 俞红五 +4 位作者 朱艳 潘喻珍 杨佳 吴炳坤 胡雪 《安徽医药》 CAS 2022年第8期1544-1547,共4页
目的观察朱氏头针联合颈部经筋刺法治疗缺血性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缺血性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病人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 目的观察朱氏头针联合颈部经筋刺法治疗缺血性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缺血性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病人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组30例采用朱氏头针联合颈部经筋刺法。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1周6次,连续治疗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FMA-UE)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和改良Ashworth分级法评分情况以及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B(ApoB)、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FMA-UE评分、MBI评分[(48.73±6.09)比(28.10±7.95)分,(80.07±4.68)比(49.70±7.41)分]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改良Ashworth分级法评分[(1.90±0.55)比(3.53±0.5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TG/HDL-C、ApoB、Hcy水平[(0.87±0.26)比(1.44±0.63),0.44(0.35,0.64)g/L比0.61(0.55,0.82)g/L,8.40(7.38,13.13)mmol/L比11.10(10.00,14.35)mmol/L]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6.67%比60.00%,P<0.05)。结论朱氏头针联合颈部经筋刺法治疗缺血性卒中病人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效果明显,安全,方便,病人易于接受,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梗死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朱氏头针 颈部经筋刺法
下载PDF
针刺治疗脑梗死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吕莉君 沈鎏涌 +2 位作者 范刚启 朱丽萍 吴旭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3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 :研究以头穴、体穴并用 ,阴阳经同取 ,健瘫侧交替方法 ,观察针刺治疗急性脑梗塞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 ,并进行机理研究。方法 :选择脑梗死病程 5天内 ,具有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者5 5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予以常规西... 目的 :研究以头穴、体穴并用 ,阴阳经同取 ,健瘫侧交替方法 ,观察针刺治疗急性脑梗塞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 ,并进行机理研究。方法 :选择脑梗死病程 5天内 ,具有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者5 5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取患肢对侧头穴运动区中 2 / 5、感觉区中 2 / 5 ,健瘫侧肩骨禺、曲池、外关、合谷、极泉、尺泽、内关、大陵隔日交替针刺 ,加电针刺激 ,治疗 1个月。结果 :观察组 Fugl-Meyer积分高于对照组 ,说明其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同时发现 ,此针刺疗法在降低内皮素、调节血栓素 A2 与前列环素 PGI2 平衡方面都优于对照组。结论 :针刺治疗能改善脑梗塞的病理环节 ,改善脑供血 ,保护脑细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脑梗死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针刺疗法 疗效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下载PDF
强制性运动疗法对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疗效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宋成刚 张荣国 +2 位作者 张俊 刘加丰 杨珩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第6期149-151,共3页
目的观察亚急性期应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疗效。方法选择脑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60例(男47例,女13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运动治疗)和治疗组(强制性运动疗法),每组30例,治疗... 目的观察亚急性期应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疗效。方法选择脑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60例(男47例,女13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运动治疗)和治疗组(强制性运动疗法),每组30例,治疗前后分别进行FMA评分、改良Barther指数MBI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急性期应用强制性运动疗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建议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性运动疗法 早期应用 亚急性期偏瘫患者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康复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急性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庆梅 蔡秀英 +8 位作者 潘习 单晓春 范可可 朱心玮 韩立影 杨卫新 李莉 苏敏 方琪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415-1420,共6页
目前,脑卒中仍是造成永久性残疾的主要原因[1]。随着急性脑卒中诊疗技术(例如静脉溶栓或动脉取栓等)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卒中患者能在急性期的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直接获益,大大降低了死亡率。然而,不幸的是,卒中后的致残率却居高不下。... 目前,脑卒中仍是造成永久性残疾的主要原因[1]。随着急性脑卒中诊疗技术(例如静脉溶栓或动脉取栓等)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卒中患者能在急性期的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直接获益,大大降低了死亡率。然而,不幸的是,卒中后的致残率却居高不下。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有55%—75%的患者甚至在卒中发病后的3—6个月仍存在运动功能受限,这大大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及日常生活能力[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 日常生活能力 静脉溶栓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治疗和护理 卒中后 数据统计 动脉取栓
下载PDF
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修复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2
12
作者 施平 赵燕燕 +3 位作者 张林玲 盛誉 张明敏 陈情忠 《齐鲁护理杂志》 2018年第12期54-56,共3页
目的:探讨健侧颈7神经根经椎前路经腓肠神经桥接转位术修复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2016年1月对3例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采取健侧颈7神经根经椎前路经腓肠神经桥接转位手术,术前注重心理护理干... 目的:探讨健侧颈7神经根经椎前路经腓肠神经桥接转位术修复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2016年1月对3例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采取健侧颈7神经根经椎前路经腓肠神经桥接转位手术,术前注重心理护理干预、风险评估及安全指导、基础病干预,术中注意手术保护,术后重点做好患侧健侧肢体正确护理、预见并发症及观察与处理、健康教育、康复锻炼指导,观察临床效果。结果:3例患者手术都获得成功,无并发症发生,患者手部屈肌痉挛有一定改善。结论:做好健侧颈7神经根经椎前路经腓肠神经桥接转位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是保证患者手术成功的关键,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 脑卒中 功能重组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预见性护理 围术期护理
下载PDF
通督醒神针法联合头针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袁丹 初晓 +1 位作者 王菊花 徐鹏 《针灸临床杂志》 2021年第10期15-18,共4页
目的:探讨通督醒神针法联合头针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及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卒中后偏瘫患者102例,采用随机分配原则分为两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头针疗法,治疗组在对照... 目的:探讨通督醒神针法联合头针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及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卒中后偏瘫患者102例,采用随机分配原则分为两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头针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通督醒神针法,对比治疗后的临床疗效、MAS评分和FMA评分、MBI评分、STEF评分和CSS评分。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MAS评分明显降低,FMA评分显著升高(P<0.05),并且治疗组改善较多(P<0.05);两组治疗后MBI评分和STEF评分明显升高,CSS评分显著降低(P<0.05),并且治疗组改善较多(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IL-6和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较明显(P<0.05);两组头痛、恶心、局部肿胀和晕针等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通督醒神针法联合头针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督醒神针法 头针 卒中 偏瘫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日常生活能力
下载PDF
tDCS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改善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14
作者 肖露 代菁 +2 位作者 樊巍 刘茂竹 肖少华 《中国康复》 2020年第9期459-462,共4页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tDCS)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30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组采用tDCS联合肌电生物反馈...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tDCS)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30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组采用tDCS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上肢评定量表(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进行评定,并测定患侧肩外展及腕背伸时的表面肌电均值(sEMG)。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FMA-UE、MBI评分及肩外展和腕背伸时的表面肌电均值较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P<0.05,0.01),且联合组的上述指标较对照组均更高(均P<0.05)。结论:tDCS联合肌电生物反馈能较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障碍,治疗作用优于单一的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 肌电生物反馈 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下载PDF
运动疗法配合针灸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3
15
作者 韩勇 宋晶 徐新国 《大医生》 2018年第5期57-58,共2页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配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分别实施运动疗法配合针灸治疗以及传统康复训练。结果观察组脑卒...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配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分别实施运动疗法配合针灸治疗以及传统康复训练。结果观察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疗法配合针灸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性 运动疗法 针灸 脑卒中偏瘫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下载PDF
软刷疗法治疗脑梗死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
16
作者 徐佳敏 齐丽华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06年第6期1452-1454,共3页
[目的]观察软刷疗法在脑梗死上肢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77例病人,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均予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软刷疗法,1个月为1疗程。[结果]实验组治疗后Fugl-Meyer积分高于对... [目的]观察软刷疗法在脑梗死上肢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77例病人,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均予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软刷疗法,1个月为1疗程。[结果]实验组治疗后Fugl-Meyer积分高于对照组,上肢运动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同时发现,血栓素A2-前列环素(TXA2-PGI2)平衡方面也优于对照组。[结论]软刷疗法能改善脑梗死的病理环节,改善脑供血,改善脑梗死病人上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软刷疗法 Fugl-Meyer积分 血栓素B2 6-酮-前列腺素Flα
下载PDF
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大鼠脑损伤后单侧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应用
17
作者 杜洪澎 李明远 +3 位作者 高晓宁 陈正 郭科 魏琦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422-426,共5页
目的通过行为学检测评估成年大鼠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脑损伤后单侧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取清洁级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3组,即对照组(A组)(n=10);脑损伤组(B组)(n=10);脑损伤后健侧颈7神经移位组(C组)(n=10)。分别于术前、... 目的通过行为学检测评估成年大鼠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脑损伤后单侧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取清洁级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3组,即对照组(A组)(n=10);脑损伤组(B组)(n=10);脑损伤后健侧颈7神经移位组(C组)(n=10)。分别于术前、术后2周、1月、3月、7月、10月,采用Longa评分法、Bederson评分法、平衡木评分法等动物行为学方法,评估脑损伤后行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对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结果实验组大鼠脑损伤后表现为明显的功能障碍,然后瘫痪上肢功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好转。术后3个月C组大鼠瘫痪上肢功能优于B组,术后7个月,各实验组大鼠瘫痪肢体功能恢复趋于稳定,C组明显优于B组,P<0.01。结论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大鼠脑损伤单侧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是有效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7神经移位术 大鼠 脑损伤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下载PDF
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强制性运动疗法
18
作者 陆亮 黄黎明 《中国民康医学》 2008年第9期940-941,共2页
关键词 强制性运动疗法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脑卒中早期康复 BRUNNSTROM BOBATH技术 上肢功能恢复 脑卒中患者 Rood技术
下载PDF
个性化推拿结合常规康复疗法对脑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朱虎 孙克兴 +2 位作者 邢春燕 吴绪波 黄光法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2年第11期56-58,共3页
目的观察个性化推拿结合常规康复疗法对脑瘫患儿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对21例脑瘫患儿采用个性化推拿治疗,并配合24 h肌张力姿势管理和常规康复治疗方案,疗程为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开始前1周)及治疗第1、2、3个月,采用PDMS-2运... 目的观察个性化推拿结合常规康复疗法对脑瘫患儿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对21例脑瘫患儿采用个性化推拿治疗,并配合24 h肌张力姿势管理和常规康复治疗方案,疗程为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开始前1周)及治疗第1、2、3个月,采用PDMS-2运动功能量表测评上肢运动功能情况。结果治疗1个月、2个月、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精细运动原始分和精细运动发育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3个月与治疗1个月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与治疗3个月比较,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推拿配合24 h肌张力姿势管理和常规康复治疗方案可明显改善脑瘫患儿上肢精细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推拿 姿势管理
原文传递
经颅和外周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俞风云 朱玉连 +4 位作者 梁思捷 王卫宁 胡瑞萍 田闪 吴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38-545,共8页
目的:观察对比外周磁刺激(peripheral magnetic stimulation,PMS)和中枢磁刺激对脑卒中后中重度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共4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参加试验,将所有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4例)、PMS组(13例)和中枢组(15例)... 目的:观察对比外周磁刺激(peripheral magnetic stimulation,PMS)和中枢磁刺激对脑卒中后中重度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共4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参加试验,将所有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4例)、PMS组(13例)和中枢组(1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PMS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接受患侧上肢Erb点的磁刺激干预,中枢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接受患侧初级运动皮层间歇性Theta节律性刺激(iTBS)。每天1次干预,每周5天,共2周。在干预前、干预结束后对受试者进行上肢Fugl-Meyer评分(UL-FMA)、改良Barthel指数(BI)、改良Ashworth量表(MAS)、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的评估和双侧皮质静息运动阈值(RMT)测定。结果:42例患者均完成了10天的干预,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磁刺激干预对脑卒中患者UL-FMA和BI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中枢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MAS和MMSE评分在干预前后的组间和组内比较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多数患者患侧不能诱发MEP,能诱发MEP的患者其患侧RMT远高于健侧,组间RMT在干预前、干预后都不存在显著变化(P>0.05)。结论:与常规治疗相比,磁刺激能够促进脑卒中后中重度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中枢磁刺激效果优于外周磁刺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外周磁刺激 经颅磁刺激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