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4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菹草腐解期上覆水浮游细菌群落动态模拟及其环境驱动因子分析
1
作者 李昂松 武闯 +5 位作者 朱琳 徐丽桦 张劲 李兆华 蔡伟 冯学高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9-402,共14页
菹草生长期内可以从水体中吸收大量的营养物质,有效抑制水体富营养化。但在季节交替期,菹草衰亡后,其残体腐解会向上覆水释放大量营养物质,对湖泊生态系统造成瞬时冲击。通过实验室模拟,将菹草分别浸泡在不同稀释比的上覆水中自然腐解,... 菹草生长期内可以从水体中吸收大量的营养物质,有效抑制水体富营养化。但在季节交替期,菹草衰亡后,其残体腐解会向上覆水释放大量营养物质,对湖泊生态系统造成瞬时冲击。通过实验室模拟,将菹草分别浸泡在不同稀释比的上覆水中自然腐解,旨在研究菹草残体腐解过程上覆水水质变化及环境因子对浮游细菌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1)在稀释组(B、C组)中,菹草腐解的氮素均出现了短期冲击(第1天),冲击程度与稀释比呈正相关。(2)上覆水水质越好,浮游细菌共有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操作分类单元)数量占比越高,且浮游菌群结构受氮素冲击的变化越剧烈。实验第30天时,稀释湖水4倍组(C组)共有OTUs占比为61%,高于原水组(A组,OTUs占比40%)和稀释2倍组(B组,OTUs占比45%)。群落结构的剧烈变化主要通过影响厚壁菌门(Firmicutes)、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ota)、放线杆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蓝藻菌门(Cya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大小实现。(3)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是整个腐解过程中的第一大优势菌群,A、B、C三组的第一大优势菌门均为变形杆菌门,水质提升有助于厚壁菌门的生长和繁殖,在B组和C组中的第二大优势菌群是厚壁菌门,稀释比越高两类细菌门的总相对丰度越大。(4)总悬浮物、氧化还原电位、浊度和总氮对水体中的细菌群落结构产生显著影响,腐解进程可分为2个时段,环境因子对菌群结构影响的变化与腐解进程有关。因此,相关人员可通过适度收割沉水植物残体,调节水体氮素、浊度等上覆水理化指标,调控水体中细菌的群落结构及优势菌群种类,从而降低季节性水生植物腐解引发的负面影响,最终达到科学管理沉水植物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菹草腐解 上覆水 氮素 浮游细菌 典范对应分析 网络分析
下载PDF
典型城市河流上覆水和沉积物细菌群落分析
2
作者 张伟 王敏 郭逍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688-3695,共8页
基于高通量测序方法探究了潮白河水体和沉积物中细菌群落多样性、结构和功能的差异,并探讨其与自然河流垂直分布模式的差异.结果表明:水体和沉积物细菌群落不仅在NMDS排序图中具有明显的分布界限和范围,而且沉积物细菌群落丰富度、均匀... 基于高通量测序方法探究了潮白河水体和沉积物中细菌群落多样性、结构和功能的差异,并探讨其与自然河流垂直分布模式的差异.结果表明:水体和沉积物细菌群落不仅在NMDS排序图中具有明显的分布界限和范围,而且沉积物细菌群落丰富度、均匀度和综合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水体.变形菌门和蓝藻菌门分别是上覆水体与沉积物细菌群路中的优势门和亚优势门,并在上覆水体中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沉积物.以chloroplasts为代表的与光反应有关的功能在上覆水体中具有更高的丰度,而以sulfur_respiration为代表与硫循环相关的功能和以methanogenesis为代表与产甲烷相关的功能在沉积物中具有较高丰度.与自然河流相比较,固液相交换过程使得城市上覆水体和沉积物细菌具有更为相似的组成和多样性.与此同时,城市河道上覆水体和沉积物具有较强的互换能力,促进蓝藻菌门在沉积物中生存繁殖.通过控制再生水补给中病原细菌的输入可有效控制固相中病原细菌的蕴育过程,进而减少河道病原细菌二次释放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河流 上覆水 沉积物 细菌群落 多样性
下载PDF
沉积物-上覆水界面有效铁浓度对内源磷再移动的影响
3
作者 陈婷 梁启斌 +2 位作者 王艳霞 李晓琳 侯磊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937-1945,共9页
铁磷耦合关系是控制沉积物磷再移动的主导机制,基于薄膜梯度扩散(DGT)技术测定的沉积物-上覆水界面RFeP(有效态铁磷摩尔浓度比)可反映内源磷再移动潜力.本文总结了有效铁和磷及IF(磷扩散通量)在沉积物-上覆水界面的区域分布差异,探讨了R... 铁磷耦合关系是控制沉积物磷再移动的主导机制,基于薄膜梯度扩散(DGT)技术测定的沉积物-上覆水界面RFeP(有效态铁磷摩尔浓度比)可反映内源磷再移动潜力.本文总结了有效铁和磷及IF(磷扩散通量)在沉积物-上覆水界面的区域分布差异,探讨了RFeP、沉积特征和外部环境条件对内源磷再移动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有效铁和磷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08~10.22和0.02~3.35 mg/L,淡水高于海水;有效铁浓度表现为南方高于北方,有效磷浓度呈相反趋势.②RFeP和IF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09~132.38和0.56~903.67 ng/(cm^(2)·d);RFeP表现为淡水高于海水,平原高于高原;IF则表现为淡水高于海水,高原高于平原.③RFeP与IF成反比,沉积物磷的高污染负荷或水生动植物生理活动会影响判别沉积物内源磷再移动潜力阈值(RFeP=2)的准确性.④对于不同的水域类型,沉积物中Fe^(2+)氧化沉淀或铁氧化物还原溶解均是控制沉积物磷再移动的关键过程,扰动、水生植物、微生物等外部环境条件通过改变沉积特征间接影响磷的再移动.为加深对沉积物内源磷再移动机制的认识,未来研究可关注磷再移动过程的多驱动力耦合作用机制及磷的吸附沉积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薄膜梯度扩散(DGT)技术 有效铁磷摩尔浓度比(RFeP) 沉积物-上覆水界面 磷扩散通量
下载PDF
衡水湖不同生态区沉积物与上覆水水质相关性研究
4
作者 张志强 《农业与技术》 2023年第18期100-103,共4页
为了解衡水湖上覆水水质与不同生态区沉积物的相关性,本研究对衡水湖9个样点(挺水植物区3个样品、深水区4个样品、沉水植物区2个样品)的样品进行了检测,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衡水湖上覆水pH值变化范围为7.96~8.67,溶解氧的变... 为了解衡水湖上覆水水质与不同生态区沉积物的相关性,本研究对衡水湖9个样点(挺水植物区3个样品、深水区4个样品、沉水植物区2个样品)的样品进行了检测,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衡水湖上覆水pH值变化范围为7.96~8.67,溶解氧的变化范围为4~8.9mg·L^(-1),总氮含量变化范围为0.73~1.79mg·L^(-1),总磷含量变化范围为0.064~0.14mg·L^(-1),TOC含量变化范围为12.64~17.92mg·L^(-1),氨氮含量变化范围为0.092~0.407mg·L^(-1),COD含量变化范围为14.9~30.56mg·L^(-1);衡水湖沉积物中pH平均值为7.66,沉积物中总氮平均值为1345.3mg·kg^(-1),沉积物中总磷平均含量为495.92mg·kg^(-1),沉积物中TOC平均含量为14.92g·kg^(-1),沉积物中氨氮平均值为243.31mg·kg^(-1)。衡水湖水体中总氮与沉积物中总氮呈极显著正相关,水体中总磷与沉积物中总氮呈显著正相关,水体中总磷与沉积物中总磷呈极显著正相关,水体pH与沉积物pH呈极显著正相关,水体中TOC与沉积物中TOC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说明衡水湖沉积物中营养盐的释放成为衡水湖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需加强对内源污染的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覆水 沉积物 相关性
下载PDF
静水与流水条件下沉水植物生长对上覆水和沉积物磷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子健 李卫明 +3 位作者 张续同 张坤 陈圣盛 熊伟唯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75-985,共11页
沉水植物生长可有效降低河湖内源磷污染.为探究沉水植物在静水(v=0 m/s)和流水(v=0.10 m/s)条件下对上覆水和沉积物磷迁移影响,选取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和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为研究对象,测定其生长期间上覆水、沉积物中... 沉水植物生长可有效降低河湖内源磷污染.为探究沉水植物在静水(v=0 m/s)和流水(v=0.10 m/s)条件下对上覆水和沉积物磷迁移影响,选取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和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为研究对象,测定其生长期间上覆水、沉积物中各形态磷含量和沉水植物生物量,并监测环境因子变化.结果表明:(1)苦草和黑藻生长期间上覆水和沉积物中各形态磷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并在一定时期维持在较低水平.相同流速下黑藻对上覆水磷的吸收效果优于苦草,苦草能抑制沉积物表面磷释放.(2)试验20 d后,苦草和黑藻组上覆水各形态磷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结束时静水苦草组、静水黑藻组、流水苦草组和流水黑藻组上覆水TP(总磷)浓度相比对照组分别下降了0.13、0.15、0.19和0.25 mg/L.静水条件下沉水植物以降低上覆水中DTP(溶解性总磷)为主,流水条件下以减少DTP和PP(颗粒磷)为主.(3)试验结束时,苦草组和黑藻组沉积物TP含量在静水条件下分别下降了91.78、93.25 mg/kg,流水条件下分别下降了83.51、81.03 mg/kg;NaOH-P(NaOH提取磷)含量在静水条件下分别下降了57.76、55.86 mg/kg,流水条件下分别下降了24.52、19.24 mg/kg,沉积物从轻度污染逐步转为未受污染.(4)试验50 d,苦草生物量在静水和流水条件下分别增加了353.08和402.03 g,黑藻生物量分别增加了415.00和477.08 g,沉水植物生物增长量在流水条件下显著高于静水组.研究显示,苦草、黑藻生长均能有效吸收磷,在流水条件下可促进沉水植物生长和磷的吸收,同时改变了上覆水溶解氧(DO)浓度和pH等环境因子,从而影响磷在上覆水和沉积物的迁移及磷形态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 植物 上覆水 沉积物 磷形态
下载PDF
城市内河底泥与上覆水的污染物相互关系试验研究
6
作者 王钢 曾玲玲 吉锋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12-221,共10页
针对福州市晋安区水系5个点位的河道底泥与其上覆水,开展有机质、总氮总磷、重金属污染物含量试验,采用分配系数定义底泥污染物和水中污染物的浓度比值,通过有机质、总氮总磷、重金属污染物的分配系数分析底泥其与上覆水中污染物的关联... 针对福州市晋安区水系5个点位的河道底泥与其上覆水,开展有机质、总氮总磷、重金属污染物含量试验,采用分配系数定义底泥污染物和水中污染物的浓度比值,通过有机质、总氮总磷、重金属污染物的分配系数分析底泥其与上覆水中污染物的关联性,导入分配系数标准差与相关系数的关系,探讨底泥与上覆水污染物的关联度,进而明确其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污染物在底泥与其上覆水中的分配比重不同,上覆水与底泥中污染物的相关系数差异较大,污染物分配系数越稳定,底泥与其上覆水中污染物的相关性越高;底泥中黏粒含量、有机质含量及塑性指数对污染物分配系数具有显著影响,污染物分配系数均随底泥黏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大,重金属分配系数随着底泥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大;有机质分配系数与总氮分配系数随塑性指数的增大大致呈增大趋势,各重金属分配系数的对数值与底泥塑性指数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内河 河道底泥 上覆水 污染物 分配系数
下载PDF
景观水体上覆水硝态氮浓度对沉积物中磷释放的影响
7
作者 岳子琪 王怡 +2 位作者 杨棚利 周轲 梁振豪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23-927,934,共6页
通过为期60 d的静态模拟试验,探究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时硝态氮浓度对沉积物中磷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覆水较高的硝态氮浓度可提高水体氧化还原电位(ORP),降低沉积物脱氢酶活性(DHA)并抑制Fe2+的生成,从而抑制缺氧条件下铁吸附态磷(... 通过为期60 d的静态模拟试验,探究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时硝态氮浓度对沉积物中磷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覆水较高的硝态氮浓度可提高水体氧化还原电位(ORP),降低沉积物脱氢酶活性(DHA)并抑制Fe2+的生成,从而抑制缺氧条件下铁吸附态磷(BD-P)还原造成的内源磷释放。硝态氮作为电子受体,可降低间隙水中总磷(TP)和磷酸盐浓度以及沉积物中易释放态磷(弱吸附态磷(NH4Cl-P)和有机磷(NaOH-nrP))的含量,从而根本上降低内源磷释放潜力和速率。当上覆水中硝态氮质量浓度为7.50 mg/L时,沉积物中磷释放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相较不添加硝态氮的对照组,上覆水中TP和磷酸盐质量浓度平均降幅分别达79.2%、83.9%。因此,当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时,硝态氮浓度无需过度控制,不仅可大幅降低制水成本,而且上覆水中较高的硝态氮对沉积物中磷释放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 上覆水 硝态氮 沉积物磷释放 磷形态
下载PDF
盐度和水流扰动对河口水体污染物在上覆水-沉积物垂向运移的影响
8
作者 唐诗月 唐敏炯 张昀哲 《水利水电快报》 2023年第5期79-86,共8页
为保障长江河口地区用水安全以及精准预测水源地水质变化,利用环形水槽装置,开展了盐度和水流扰动对污染物在上覆水-沉积物垂向运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流扰动强度对氨氮因子的垂向运移总体起到促进作用,盐度对氨氮因子垂向运移呈... 为保障长江河口地区用水安全以及精准预测水源地水质变化,利用环形水槽装置,开展了盐度和水流扰动对污染物在上覆水-沉积物垂向运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流扰动强度对氨氮因子的垂向运移总体起到促进作用,盐度对氨氮因子垂向运移呈波动抑制作用,其中,水流扰动在盐度对上覆水氨氮浓度的影响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水流扰动对上覆水总磷运移起到促进作用,盐度对总磷运移所起作用呈分段波动关系;水流扰动的增强对沉积底泥吸附总磷起到线性促进作用,但影响较小,盐度对沉积底泥吸附总磷起到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度 流扰动 氨氮 总磷 上覆水-沉积物 垂向运移 长江口
下载PDF
城市重污染河道上覆水氮营养盐浓度及DO水平对底质氮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55
9
作者 蒋小欣 阮晓红 +1 位作者 邢雅囡 赵振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7-91,共5页
利用模拟试验方法,研究和探讨了苏州市古城区重污染河道上覆水的氮营养盐浓度及DO水平对河道底泥内源氮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上覆水体的氮营养盐水平可对底泥中氮营养盐的释放程度(即释放速率和释放量)产生影响,氮营养盐含量低的上覆... 利用模拟试验方法,研究和探讨了苏州市古城区重污染河道上覆水的氮营养盐浓度及DO水平对河道底泥内源氮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上覆水体的氮营养盐水平可对底泥中氮营养盐的释放程度(即释放速率和释放量)产生影响,氮营养盐含量低的上覆水体有利于底泥中氮特别是氨氮的释放(外城河与苗家河2种处理的累积释放量差值可达6 mg/kg),相反,则不利于氨氮的释放.故当氮营养盐含量较低的外城河水进入古城区河道时,有可能引起内城河道中底泥氨氮的大量释放,这种情况在调水过程中更为明显;②溶解氧是控制底泥氮释放规律的重要因素,其对氨氮和硝态氮释放的影响呈非线性,厌氧条件能加速底泥氨氮的释放,好氧则对其释放产生抑制,故保持河道水体中适当的溶解氧可有效抑制底泥中氨氮等释放造成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氮释放 溶氧 营养 上覆水
下载PDF
大亚湾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与上覆水中营养盐分布特征 被引量:26
10
作者 何桐 谢健 +2 位作者 余汉生 方宏达 高全洲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361-2368,共8页
通过2007年4月和8月2次对大亚湾内13个站位的采样分析,探讨了表层沉积物间隙水和上覆水中营养盐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估算了沉积物-海水界面营养盐的扩散通量,并对间隙水和上覆水中的营养盐含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表层沉... 通过2007年4月和8月2次对大亚湾内13个站位的采样分析,探讨了表层沉积物间隙水和上覆水中营养盐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估算了沉积物-海水界面营养盐的扩散通量,并对间隙水和上覆水中的营养盐含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含量远高于上覆水,但两者不具有相同的含量分布趋势.PO43--P、SiO23--Si、NH4+-N、NO2--N和NO3--N在沉积物-海水界面的平均扩散通量分别为9.22、444.99、13.49、20.71、8.99μmol.m-.2d-1.相关性分析表明,营养盐在间隙水和上覆水中的含量均无明显相关性,说明间隙水中赋存营养盐的浓度并不是其上覆水中营养盐含量的决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隙 上覆水 营养盐 扩散通量 大亚湾
下载PDF
沉水植物黑藻对上覆水中各形态磷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35
11
作者 王圣瑞 金相灿 +5 位作者 赵海超 崔哲 颜昌宙 步青云 楚建周 周小宁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9-186,共8页
室内模拟研究了沉水植物黑藻对上覆水中不同形态磷浓度的影响及其季节性变化,并从沉水植物生长、间隙水和碱性磷酸酶活性(APA)三方面进行了讨论,进一步揭示磷在浅水湖泊水-沉积物界面的交换机理。结果表明,在本研究条件下,上覆水中各形... 室内模拟研究了沉水植物黑藻对上覆水中不同形态磷浓度的影响及其季节性变化,并从沉水植物生长、间隙水和碱性磷酸酶活性(APA)三方面进行了讨论,进一步揭示磷在浅水湖泊水-沉积物界面的交换机理。结果表明,在本研究条件下,上覆水中各形态磷以溶解性总磷(DTP)为主,其他形态磷浓度变异较大,黑藻降低了上覆水中总磷(TP)、溶解性活性磷(SRP)和DTP浓度,也降低了DTP和SRP占总磷的比例,从而使颗粒态总磷(PP)和溶解性有机磷(DOP)占总磷比例升高。黑藻主要通过吸收上覆水中的磷和抑止沉积物、上覆水中APA使上覆水中各形态磷浓度保持较低水平,其中对SRP和DTP浓度的影响更明显。上覆水中各形态磷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在7~8月,TP、SRP和DTP浓度呈下降趋势,并在8月达到最低值;9~10月间有所升高,但仍然维持在较低水平,不同采样时间存在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黑藻 上覆水 磷形态 碱性磷酸酶
下载PDF
黄河内蒙古段上覆水、悬浮物和底泥重金属特征及生态风险研究 被引量:52
12
作者 赵锁志 刘丽萍 +6 位作者 王喜宽 李世宝 朱锁 郑萍 张青 张宝 蒙奎文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04-312,共9页
系统地采集黄河内蒙古段上覆水、悬浮物和底泥样品,分析其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采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系数法,研究了黄河干流内蒙古段的上覆水、悬浮物和底泥的重金属沿程分布特征、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分析结果显示:除了A... 系统地采集黄河内蒙古段上覆水、悬浮物和底泥样品,分析其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采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系数法,研究了黄河干流内蒙古段的上覆水、悬浮物和底泥的重金属沿程分布特征、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分析结果显示:除了As元素,悬浮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总体上高于底泥中的含量。地质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悬浮物和底泥属于无污染—中度污染,悬浮物总体上比底泥污染严重;潜在生态危害系数法评价结果表明:底泥和悬浮物中重金属的生态危害总体上属轻微状态;因此,生态风险指数法和地质累积指数评价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覆水 悬浮物 底泥 黄河内蒙古段
下载PDF
上海滨岸沉积物、上覆水中N含量及时空变化 被引量:17
13
作者 张斌亮 刘敏 +3 位作者 侯立军 刘巧梅 欧冬妮 刘云翔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50-254,共5页
综合分析了上海滨岸潮滩表层沉积物及上覆水中营养盐N的含量 ,结果显示 ,表层沉积物中NH+ 4 N的含量在 8月、2月及 11月均很高 ,占 5 0 %~ 98% ,在 11月份NH+ 4 N和NO-3 N含量均显著增加 ;在空间分布上 ,长江口南岸无机氮含量普遍... 综合分析了上海滨岸潮滩表层沉积物及上覆水中营养盐N的含量 ,结果显示 ,表层沉积物中NH+ 4 N的含量在 8月、2月及 11月均很高 ,占 5 0 %~ 98% ,在 11月份NH+ 4 N和NO-3 N含量均显著增加 ;在空间分布上 ,长江口南岸无机氮含量普遍高于杭州湾北岸 ,其中NH+ 4 N含量峰值出现在SDK和BLG ,NO-3 N的沿程分布与NH+ 4 N较为一致 ,二者均受到排污及长江入海径流输入的影响。上覆水中在 2月和 8月NO-3 N含量普遍高于NO-2 N和NH+ 4 N ,而在 11月NH+ 4 N的含量则明显增加 ,并超过了NO-3 N ;无机氮沿程分布呈现较大地区差异的特点 ,而且NO-3 N含量普遍高于NH+ 4 N(SDK、WSK、LC除外 ) ,这受污水排放和所在沉积环境等多因素控制。在对比分析从2 0世纪 80年代至 2 0 0 0年近 2 0年间上海滨岸带无机氮含量的变化趋势 ,发现上海滨岸水体及沉积物总体质量在不断下降。其中滨岸水体若以国家海水水质标准进行评价 ,发现各采样点无机氮含量均超过四类海水的标准 ,而且最大超标幅度达到了 9.5 4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氮 表层沉积物 上覆水 变化趋势 上海 海岸 氮含量 质监测
下载PDF
洱海上覆水不同形态氮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21
14
作者 赵海超 王圣瑞 +2 位作者 焦立新 杨苏文 徐圣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74-880,共7页
为研究洱海上覆水各形态氮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效应,收集了1992-2009年洱海上覆水总氮数据,逐月调查了2010年上覆水各形态氮含量.结果表明,1992-2010年洱海上覆水TN含量在0.20-0.67mg/L之间,总体呈上升趋势.2010年上覆水TN年均值为0.57... 为研究洱海上覆水各形态氮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效应,收集了1992-2009年洱海上覆水总氮数据,逐月调查了2010年上覆水各形态氮含量.结果表明,1992-2010年洱海上覆水TN含量在0.20-0.67mg/L之间,总体呈上升趋势.2010年上覆水TN年均值为0.57mg/L,DTN为0.41mg/L,NH4+-N为0.17 mg/L,NO3--N为0.086 mg/L,DON为0.15mg/L,颗粒态氮(PN)为0.16mg/L,满足Ⅲ类水体要求;TN、DTN和DON北部最高,NH4+-N和NO3--N中部最高、PN南部最高;上覆水各形态氮年内呈先升后降趋势,TN、DON和PN在7月份达到最高值,DTN和NO3--N在9月份达到最高值,NH4+-N在6月份达到最高值;上覆水TN、DTN、DON和PN垂向分布底层最高,表层次之,温跃层12m处出现峰值.上覆水氮形态时空分布主要受外源氮输入影响,内源氮释放以DON和PN形态为主,NH4+-N和NO3--N分布受水生植物分布影响较大,TN是影响藻类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因子.洱海营养水平受上覆水氮浓度影响较大,应以控制外源氮输入为重点,特别是雨季之初6、7月份,北部"三江"流域是重点控制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 上覆水 氮形态 时空变化
下载PDF
白塔堡河上覆水与沉积物间隙水N、P分布特征 被引量:16
15
作者 杨楠 于会彬 +3 位作者 宋永会 郅二铨 袁林江 彭剑峰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28-735,共8页
为研究河流沉积物与间隙水间营养盐的迁移规律,采集白塔堡河干流平水期上覆水和沉积物间隙水样品,分析N、P分布特征,计算沉积物-水界面N、P扩散通量,并对上覆水与间隙水中营养盐含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上覆水和间隙水中ρ(TN)、ρ(N... 为研究河流沉积物与间隙水间营养盐的迁移规律,采集白塔堡河干流平水期上覆水和沉积物间隙水样品,分析N、P分布特征,计算沉积物-水界面N、P扩散通量,并对上覆水与间隙水中营养盐含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上覆水和间隙水中ρ(TN)、ρ(NH3-N)和ρ(TP)均为农村带河段最低,城镇带和城市带河段较高.N、P的主要来源,农村带河段为农村灰水和面源污染,城镇带河段为生活污水和工业园排水,城市带河段为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间隙水中各营养盐质量浓度基本上都高于上覆水,空间分布趋势相似.NH3-N、NO2--N、NO3--N和PO43--P在沉积物-水界面的平均扩散通量分别为0.429、0.134、0.080和0.143μmol(m2.d),表明沉积物是上覆水重要的N、P源.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与上覆水中的ρ(NH3-N)(R2=0.874,P=0.000 2)和ρ(PO43--P)(R2=0.704,P=0.000 5)均呈极显著相关,ρ(NO2--N)呈显著相关(R2=0.501,P=0.002 0),ρ(NO3--N)的相关性(R2=0.353,P=0.015 0)不显著,说明白塔堡河沉积物间隙水中的N主要以NH3-N形态向上覆水中扩散;而间隙水中的P主要以PO43--P形态向上覆水中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覆水 间隙 氮磷 扩散通量 空间分布
下载PDF
沉积物-水系统中氮磷变化与上覆水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6
16
作者 卢少勇 金相灿 +1 位作者 郭建宁 盛力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169-2173,共5页
研究了灭菌、抑制剂添加和磷添加对沉积物-水模拟系统中氮磷转化的影响,并利用试验后的上覆水培养四尾栅藻.结果表明,灭菌增大了系统平衡时上覆水的总磷(TP)浓度,对系统中氮的影响不大;添加抑制剂组与对照组沉积物-水模拟系统的TP、... 研究了灭菌、抑制剂添加和磷添加对沉积物-水模拟系统中氮磷转化的影响,并利用试验后的上覆水培养四尾栅藻.结果表明,灭菌增大了系统平衡时上覆水的总磷(TP)浓度,对系统中氮的影响不大;添加抑制剂组与对照组沉积物-水模拟系统的TP、溶解性总磷(DTP)和总氮(TN)的浓度接近,但抑制剂组的NO3-N含量为19.2 mg·L^-1,明显高于对照组;沉积物对添加的磷有强烈的吸附作用,导致系统平衡时上覆水TP的浓度降低.灭菌组上覆水的藻类生物量高于对照组,主要是因为灭菌导致上覆水TP浓度高于对照组;抑制剂组的最高藻类生物量(224.5×104个·L^-1)远远超过对照组(26×104个·L^-1),且为其它2组试验(灭菌组22.5×104个·L^-1和磷添加组38.5×104个·L^-1)的5~10倍,抑制剂的添加抑制了沉积物-水模拟系统中微生物对某些元素的利用,而这些元素对藻类生长起重要作用;磷添加对试验初藻类生长无明显影响,随着试验进行,磷添加组的藻类适应生长环境,迅速增长,生物量远远超过对照组.灭菌和添加抑制剂组生物可利用磷的增加是由于藻类生物量的增加,而导致了不稳定态的有机磷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上覆水 藻类生长
下载PDF
武汉东湖上覆水和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16
17
作者 林悦涓 吴峰 +2 位作者 邓南圣 方涛 刘建彤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52-1156,共5页
武汉东湖是有代表性的城市浅水型湖泊。于春、夏两季对东湖庙湖湖区的上覆水和沉积物柱状样品进行了磷的形态分析,研究了各种磷形态在上覆水及沉积物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春夏两季东湖上覆水总磷(TP)含量分别为1.11和1.25mg&... 武汉东湖是有代表性的城市浅水型湖泊。于春、夏两季对东湖庙湖湖区的上覆水和沉积物柱状样品进行了磷的形态分析,研究了各种磷形态在上覆水及沉积物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春夏两季东湖上覆水总磷(TP)含量分别为1.11和1.25mg·L-1,超过国家标准近6倍,富营养化程度严重。春季湖水中磷主要以颗粒态形式存在,夏季主要以溶解态形式存在。春季湖区沉积物中铁结合磷(Fe-P)比例最大,占沉积物TP的44.3%,夏季闭蓄磷(OcP)比例最大,占TP的36.3%,高比例的Fe-P从沉积物角度说明了庙湖湖区的污染程度严重。沉积物中不同磷形态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变化规律复杂,其中TP、不稳态磷(LP)、铝结合磷(Al-P)和Fe-P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在表层0~10cm有富积现象。沉积物中TP含量与释放潜力较大的3种磷形态Al-P(r2=0.83)、LP(r2=0.84)和Fe-P(r2=0.59)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001),说明目前湖底沉积物中相当一部分磷是活性较大的磷,它可能成为水体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造成持续的湖泊富营养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湖 磷形态 上覆水 沉积物 富营养化
下载PDF
沉积物中酸挥发硫对上覆水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18
作者 梁涛 陶澍 +1 位作者 林健枝 王保强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12-217,共6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装有新鲜河流沉积物和上覆水且可控制环境参数的模拟体系及参比体系,通过定时定量投放重金属溶液,研究了富含酸挥发硫的河流沉积物对上覆水中重金属(铜、镉、铅、锌)含量的影响,并观察了模拟体系更换为清洁上覆水... 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装有新鲜河流沉积物和上覆水且可控制环境参数的模拟体系及参比体系,通过定时定量投放重金属溶液,研究了富含酸挥发硫的河流沉积物对上覆水中重金属(铜、镉、铅、锌)含量的影响,并观察了模拟体系更换为清洁上覆水后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静态释放;随后考察了同一沉积物样品经酸化后对上覆水重金属含量的影响能力的变化及在更换为清洁上覆水后沉积物的静态释放,研究结果表明:水相金属迅速转移到沉积物中,被其中的有机组份和硫化物固定,其中有机物起主要作用,硫化物对锌、镉影响较大,也固定一定量的铜,但不影响铅,一旦被沉积物固定,金属很难再次释放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上覆水 重金属 硫化物 体污染
下载PDF
喀斯特山区溪流上覆水—孔隙水—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的赋存特征及其迁移——以麦西河为例 被引量:9
19
作者 谢伟芳 夏品华 +3 位作者 林陶 张邦喜 詹金星 胡继伟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1年第1期9-15,共7页
选取贵州百花湖入湖支流麦西河为对象,研究了上覆水—孔隙水—沉积物体系氮的形态差异,结果表明:麦西河上覆水中,以硝态氮(NO3--N)为主,氨态氮(NH4+-N)次之,亚硝态氮(NO2--N)最低;孔隙水中,溶解无机氮中以NH4+-N为主,NO3--N次... 选取贵州百花湖入湖支流麦西河为对象,研究了上覆水—孔隙水—沉积物体系氮的形态差异,结果表明:麦西河上覆水中,以硝态氮(NO3--N)为主,氨态氮(NH4+-N)次之,亚硝态氮(NO2--N)最低;孔隙水中,溶解无机氮中以NH4+-N为主,NO3--N次之,NO2--N最低;沉积物中,总氮(TN)的含量为1 110.67~4 413.16 mg/kg;固定态铵含量为34.56~170.05 mg/kg,占TN的1.47%~6.25%;可交换态氮以NH4+-N为主,NO3--N次之,NO2--N最低。孔隙水NH4+-N是上覆水NH4+-N的2.65~19.51倍,上覆水NO3--N是孔隙水NO3--N的7.14~20.43倍。沉积物TN与孔隙溶解水无机氮(DIN)、孔隙水NH4+-N、沉积物可交换态氮和沉积物可交换性NH4+-N呈显著正相关;在沉积物中,可交换性NO3--N与可交换性NH4+-N及可交换态氮呈显著正相关,可交换性NH4+-N与可交换态氮呈极显著正相关;孔隙水溶解无机氮与孔隙水NH4+-N呈极显著正相关。麦西河不同介质中氮的迁移关系则表现为:由于浓度梯度,上覆水中的NO3--N扩散到孔隙水中,进而累积到沉积物中;沉积物的可交换性NH4+-N,进入孔隙水,最终扩散到上覆水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氮形态 赋存特征 迁移 上覆水 孔隙 沉积物 麦西河
下载PDF
底泥再悬浮对上覆水水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段余杰 刘小宁 +4 位作者 陈光耀 张奇琦 周奎宇 陶益 张锡辉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37-842,共6页
城市水体黑臭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水体中的悬浮物是水体污染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典型黑臭河流底泥和上覆水构建试验系统,研究底泥再悬浮对上覆水水质的影响。底泥再悬浮后,上覆水中颗粒物粒径立即显著升高,上覆水透明度急剧... 城市水体黑臭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水体中的悬浮物是水体污染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典型黑臭河流底泥和上覆水构建试验系统,研究底泥再悬浮对上覆水水质的影响。底泥再悬浮后,上覆水中颗粒物粒径立即显著升高,上覆水透明度急剧降低至10 cm以下,氨氮质量浓度升高至15~22 mg·L^(-1),氧化还原电位低于-12 m V,溶解氧低于1.1 mg·L^(-1),底层水体溶解氧甚至低于0.2 mg·L^(-1)。这表明底泥再悬浮是水体黑臭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沉降前期,上覆水中颗粒物粒径(D50)随沉降时间延长而显著降低,而在沉降中后期,水柱中各取样点颗粒物粒径稳定在3~4μm(D50)的小粒径水平,维持时间可达20-100 h。随着再悬浮次数增加,水柱恢复澄清的时间延长。底泥再悬浮使水中大粒径颗粒物加速沉降,水体浑浊程度的改善时间缩短,但对致黑的小粒径颗粒物影响较小,与此同时水体褪黑所需时间延长。随着底泥再悬浮-沉降次数的增加,水中硝酸盐氮、磷酸盐、CODCr的质量浓度均显著升高。其中,硝酸盐氮由0.4 mg·L^(-1)升高至0.7 mg·L^(-1),磷酸盐由0.2 mg·L^(-1)升高至1.2 mg·L^(-1),COD_(Cr)由370 mg·L^(-1)升高至524 mg·L^(-1),增幅分别为75%、500%、42%。底泥再悬浮会进一步加剧底泥中污染物向上覆水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臭 底泥再悬浮 上覆水 颗粒物粒径 氮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