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我本是高山》的类型建构、上镜头性与伦理化叙事 |
范志忠
吴远航
|
《文化艺术研究》
|
2024 |
0 |
|
2
|
纪录片的“上镜头性”创作手法研究 |
季新凯
马云
|
《科技传播》
|
2018 |
0 |
|
3
|
没有上镜头的“序幕”——记《国际大营救》开拍前的一段“国际小营救” |
王树明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1990 |
0 |
|
4
|
格里尔逊模式下的“上镜头性”与历史重构--评纪录片《热的雪--伟大的抗美援朝》 |
苏桂霖
|
《东南传播》
|
2021 |
0 |
|
5
|
重回“上镜头性”——一次对影像观念的溯源性探究 |
吴思捷
余韬
|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3
|
|
6
|
路易·德吕克关于电影的“上镜头”观念及其现代性解读 |
陈枭枭
|
《电视指南》
|
2017 |
3
|
|
7
|
中国南方第一个故事村20位民兵“故事篓子”上镜头 |
郝国红
肖朱
|
《中国民兵》
|
1991 |
0 |
|
8
|
试论土地空间在李睿珺乡土电影中的在地性表达 |
贾子谋
|
《戏剧之家》
|
2024 |
1
|
|
9
|
政治命运 影像隐喻 类型符码——“十七年”上海电影对香港电影的观照 |
杨雪团
焦仕刚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19 |
1
|
|
10
|
简论俄国形式主义电影理论 |
洪宏
|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2
|
|
11
|
电影理论中的人本主义思想探窥 |
李芳
|
《电影评介》
|
2014 |
0 |
|
12
|
论《暹罗之恋》的艺术表现性 |
周晓秋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13
|
台湾青春片的银幕书写——以《我的少女时代》为代表的青春影像表达 |
蔡莹莹
|
《视听》
|
2016 |
2
|
|
14
|
动画电影色彩的视觉审美体验 |
常丹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16 |
4
|
|
15
|
一个新出世的运动项目——花样滑雪 |
王瑞
|
《冰雪运动》
|
1981 |
0 |
|
16
|
《最后的贵族》之于谢晋——从内容层面看谢晋导演风格的趋优走向 |
张洲平
|
《丽水学院学报》
|
1990 |
1
|
|
17
|
世界电影流派——先锋派电影 |
皇甫一川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1991 |
1
|
|
18
|
试论《渴望》的艺术魅力 |
晓楠
|
《河西学院学报》
|
1991 |
1
|
|
19
|
虚实之间——简析纪录片的多维真实 |
武恒
|
《视听》
|
2015 |
0 |
|
20
|
析电视剧《红楼梦》中之“五”死 |
刘样
|
《创作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