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踝泵运动联合穴位贴敷对长期卧床患者下肢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1
作者 黄刚 秦琳雁 +2 位作者 杜国强 马思奇 徐亨浪 《光明中医》 2024年第4期645-648,共4页
目的探究踝泵运动联合穴位贴敷疗法对长期卧床患者下肢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120例患者根据时间先后顺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 目的探究踝泵运动联合穴位贴敷疗法对长期卧床患者下肢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120例患者根据时间先后顺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踝泵运动联合穴位贴敷,观察2组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股静脉血流峰(tVmax)、血流平均速度(Vm)、凝血功能指标及患者预防DVT的知识、态度及行为。结果干预后,观察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tVmax、Vm、凝血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预防DVT的知识、态度评分、遵医依从率及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泵运动联合穴位贴敷能改善长期卧床患者的下肢血流动力学情况,预防DVT,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肿 下肢深静脉血栓 踝泵运动 穴位贴敷疗法 下肢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多普勒超声对老年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及下肢血流动力学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2
作者 张斌 杨荻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3165-3167,共3页
目的分析多普勒超声对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及下肢血流动力学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84例老年T2DM患者为实验组,选择同期健康志愿者84例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彩超检查,观察记录两组双下肢血流动力学、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 目的分析多普勒超声对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及下肢血流动力学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84例老年T2DM患者为实验组,选择同期健康志愿者84例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彩超检查,观察记录两组双下肢血流动力学、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率、斑块发生位置及足背动脉狭窄情况。结果实验组股动脉、腘动脉及足背动脉血流峰值流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搏动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下肢血管斑块发生于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发生于股动脉的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足背动脉狭窄程度较对照组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普勒超声在诊断老年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及下肢血流动力学中,反映了患者双下肢血流动力学情况、斑块发生位置及足背动脉狭窄程度,提高了下肢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为老年患者尤其是老年T2DM患者出现肢体麻木、疼痛等不适诊断提供了有力手段。且该技术诊断下肢血管病变具明显效果,可清晰显示病变血管,安全可靠操作简便,重复性高,易被患者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超声 2型糖尿病 下肢血管病变 下肢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间歇性充气加压联合热疗对雄性家兔下肢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思平 马鹏程 +4 位作者 孙荣鑫 梅娜 胡佳俊 柴浩 姜侃 《临床骨科杂志》 2023年第1期141-145,共5页
目的探讨间歇性充气加压(IPC)联合热疗对雄性家兔下肢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方法取健康清洁级雄性新西兰家兔30只,建立髋部术后血液高凝状态的雄性家兔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雄性家兔模型分为IPC组(行IPC治疗)、热疗组(行40℃... 目的探讨间歇性充气加压(IPC)联合热疗对雄性家兔下肢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方法取健康清洁级雄性新西兰家兔30只,建立髋部术后血液高凝状态的雄性家兔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雄性家兔模型分为IPC组(行IPC治疗)、热疗组(行40℃热疗治疗)、IPC联合热疗组(行IPC联合40℃热疗治疗),每组10只。在造模前后及治疗后1、5、10 min时,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测定左下肢股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1)血液平均流速、血液峰值流速以及每分钟血流量:3组治疗后1、5、10 min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随时间延长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治疗后各时间段IPC联合热疗组均明显高于IPC组和热疗组(P<0.05)。(2)血管内径:3组治疗后各时间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心率:治疗后1 min IPC联合热疗组均明显高于IPC组和热疗组(P<0.05);治疗后5、10 min 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IPC和热疗单独应用相比,IPC联合热疗可明显改变家兔下肢血流动力学,可产生更为强烈的扩张血管、改善下肢血液循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血流动力学 深静脉血栓形成 物理预防 间歇性充气加压 热疗 家兔
下载PDF
保留静脉的下肢血流动力学纠正手术与传统静脉剥脱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倾向性评分匹配对比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师龙 柴渊 +3 位作者 高翔 李雪岩 赵艳琴 毕伟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1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保留静脉的下肢血流动力学纠正手术(CHIVA)与传统静脉剥脱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混杂因素,评价两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0年8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临床... 目的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保留静脉的下肢血流动力学纠正手术(CHIVA)与传统静脉剥脱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混杂因素,评价两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0年8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CHIVA组(n=23)和对照组(n=83)。采用Logistic回归公式进行倾向性匹配评分,对照组83例患者中选取23例与CHIVA组匹配。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及住院时间、术后不良反应;术后3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并比较静脉曲张消退率、新发静脉曲张率、C4级患肢色素沉着减退率和生活质量静脉症状调查问卷(HASTI)评分。结果CHIVA组患者手术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CHIVA组1例患者原有下肢静脉曲张未完全消退;两组患者均无新发静脉曲张;两组患者C4级患肢色素沉着减退率及生活质量HAST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IVA手术安全、有效,可成为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个体化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曲张 保留静脉的下肢血流动力学纠正手术 静脉剥脱 倾向性评分匹配
下载PDF
下肢血流动力学纠正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效果研究
5
作者 张开荣 宋丽丽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2期109-111,共3页
探究下肢血流动力学纠正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某院于2019.3-2020.3月期间收治的113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56例,观察组57例,对照组仅接受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应用下肢血流动力学纠正术(CHIVA... 探究下肢血流动力学纠正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某院于2019.3-2020.3月期间收治的113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56例,观察组57例,对照组仅接受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应用下肢血流动力学纠正术(CHIVA)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所需的手术时间、总住院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时一年的观察随访,对比一年后两组患者疾病复发率;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抑郁(SDS)、焦虑(SAS)等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住院总失常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术后一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经手术治疗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负性情绪(抑郁、焦虑)均有缓解迹象且观察组的缓解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血流动力学技术可有效缓解患者群体临床治疗上的疼痛感,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长,治疗方案也较传统治疗手段更为安全、有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了患者群体因疾病而出现的负性情绪,可更好地促进患者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血流动力学 手术治疗 下肢静脉曲张
下载PDF
桃红四物汤合防己黄芪汤结合空气压力波治疗仪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
6
作者 张艳 陈小龙 +1 位作者 刘静 张秀珍 《四川中医》 2024年第4期127-130,共4页
目的:探究桃红四物汤合防己黄芪汤结合空气压力波治疗仪(IPC)对预防胸腰椎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2年5月行胸腰椎骨折修复术的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常规组,各46例,患者术后均给予基础治疗,常... 目的:探究桃红四物汤合防己黄芪汤结合空气压力波治疗仪(IPC)对预防胸腰椎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2年5月行胸腰椎骨折修复术的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常规组,各46例,患者术后均给予基础治疗,常规组加用IPC治疗,中药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予桃红四物汤合防己黄芪汤,两组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DVT发生率、下肢血流动力学指标、凝血指标、下肢视觉模拟评分(VAS)、肢体周径,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中药组DVT发生率为13.04%,低于常规组的30.43%(P<0.05);治疗后,两组股总静脉、腘静脉流速、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升高(P<0.05),且相较于常规组,中药组上述指标更高(P<0.05);治疗后,两组D-二聚体(DD)、VAS评分、肢体周径均下降(P<0.05),且相较于常规组,中药组上述指标更低;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桃红四物汤合防己黄芪汤结合IPC能明显降低胸腰椎骨折术后DVT的发生,加速下肢血流,改善其凝血功能,降低下肢肿胀、疼痛程度,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红四物汤合防己黄芪汤 空气压力波治疗仪 胸腰椎骨折术后 DVT 下肢血流动力学指标 凝血功能
原文传递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和血管动力学改变的价值
7
作者 郭煜 丁远 李冉 《中国实用医刊》 2024年第14期65-68,共4页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评估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价值。方法抽取2021年9月至2023年5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收治的72例老年T2DM患者作为T2DM组,并以1∶1配比选取同期7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组。...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评估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价值。方法抽取2021年9月至2023年5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收治的72例老年T2DM患者作为T2DM组,并以1∶1配比选取同期7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组。两组均进行CDUS检查,比较两组下肢血管病变程度、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流峰值流速(VP)、搏动指数(PI)]、血管内径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结果T2DM组下肢血管病变程度较健康组严重(P<0.05)。T2DM组腘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VP低于健康组(P<0.05),PI高于健康组(P<0.05)。T2DM组股总动脉、股浅动脉、股深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血管内径小于健康组(P<0.05)。T2DM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90.28%,65/72)高于健康组(25.00%,18/72),P<0.05。结论CDUS应用于老年T2DM患者中,能诊断下肢血管病变,反映双下肢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检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下肢血管病变 下肢血流动力学
原文传递
妇科盆腔肿瘤患者术中动态调节体位的应用研究
8
作者 孙芳芳 杨慧娟 《长治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230-232,共3页
目的:探讨妇科盆腔肿瘤患者术中动态调节体位对循环功能和下肢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7例妇科盆腔肿瘤患者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9例)。观察组采用马镫式多功能腿架;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截石位腿架。比较2组摆放... 目的:探讨妇科盆腔肿瘤患者术中动态调节体位对循环功能和下肢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7例妇科盆腔肿瘤患者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9例)。观察组采用马镫式多功能腿架;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截石位腿架。比较2组摆放截石位用时与手术用时,摆体位前平卧时、摆截石位后即刻、1 h改变体位后即刻、2 h改变体位后即刻及手术结束恢复体位后即刻的下肢血流灌注指数,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与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摆放截石位用时为(4.31±0.66)min,手术用时为(4.15±0.54)h,均显著短于对照组[(8.37±0.89)min、(5.11±0.61)h](P<0.05);摆体位后,2组下肢血流灌注指数均有所波动,观察组下肢血流灌注指数更为稳定,较对照组波动更小(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05%,总满意度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21%(P<0.05)。结论:妇科盆腔肿瘤患者术中动态调节体位可缩短摆放截石位用时与手术用时,术中下肢血流灌注指数更为稳定,术后患者并发症较少,满意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肿瘤 动态调节体位 循环功能 下肢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基于Caprini风险评估量表风险管理在下肢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8
9
作者 黄佳琦 吴芳卉 丁志红 《齐鲁护理杂志》 2021年第20期127-129,共3页
目的:探讨基于Caprini风险评估量表风险管理在下肢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下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及DVT预防干预,观察组实施基于Caprini风险评估量表的风险管理,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 目的:探讨基于Caprini风险评估量表风险管理在下肢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下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及DVT预防干预,观察组实施基于Caprini风险评估量表的风险管理,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早期活动开始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两组干预后DVT健康信念水平高于干预前(P<0.05),观察组干预后疾病易感性、疾病严重性、健康行为益处、自我效能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优于干预前(P<0.05),观察组干预后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周内下肢肿胀、皮下淤血、DVT及P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骨科下肢手术患者行基于Caprini风险评估量表的风险管理,可促进患者早期活动,提高DVT健康信念水平,有利于改善下肢静脉血流,降低DVT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手术 Caprini风险评估 风险管理 深静脉血栓 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医护一体化护理联合早期踝泵运动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10
作者 王云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3年第23期69-72,共4页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护理联合早期踝泵运动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3月—2023年4月该院收治的72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护理联合早期踝泵运动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3月—2023年4月该院收治的72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医护一体化护理联合早期踝泵运动,两组均持续随访3个月。对比两组下肢血流动力学、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生情况及髋关节功能。结果护理后,观察组股静脉血流峰速、血流平均速度分别为(60.62±7.25)cm/s、(32.78±5.50)cm/s,均快于对照组的(55.56±6.30)cm/s、(29.25±5.46)cm/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TE发生率5.56%低于对照组的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髋关节功能量表评分为(88.05±6.92)分,高于对照组的(80.89±6.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护一体化护理联合早期踝泵运动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利于改善患者下肢血流动力学,预防VTE的发生,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 医护一体化护理 早期踝泵运动 下肢血流动力学 静脉血栓栓塞症 髋关节功能
原文传递
体外膜肺辅助下远端灌注管不同测压方式的统计对比分析
11
作者 蔡昆 罗小波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2年第3期100-104,共5页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辅助下DPC(远端灌注管)持续性有创测压与间断性有创测压两种不同技术对下肢血流动力学监测参数的影响。方法:由信息科收集整理从2020年5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进行了的体外膜肺辅助并建立了DPC的病历相关统计数据,按DP...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辅助下DPC(远端灌注管)持续性有创测压与间断性有创测压两种不同技术对下肢血流动力学监测参数的影响。方法:由信息科收集整理从2020年5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进行了的体外膜肺辅助并建立了DPC的病历相关统计数据,按DPC的测压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持续性有创测压组与间断性有创测压组,对比两组的下肢血流动力学参数的不同,评价指标包括:腘动脉的平均容积流量,腘动脉内径大小,足背动脉的平均容积流量,足背动脉的内径大小。结果:两组不同的DPC测压方式下,腘动脉的平均容积流量无明显下降(t=0.197,P=0.844),腘动脉的内径无明显差异(t=1.655,P=0.102);但对比两组的足背动脉平均容积流量,持续性有创测压组明显大于间断性测压组(t=2.766,P=0.007),对比两组的足背动脉内径,持续性有创测压组明显大于间断性测压组(t=4.513,P=0.000)。结论:体外膜肺辅助下DPC的持续性有创测压方式是下肢血流动力学参数更加安全的监测方式,可及时发现足背动脉血流量的减少,显著减少体外膜肺辅助下下肢缺血恶性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膜肺 远端灌注管 下肢血流动力学监测
原文传递
多途径DVT预防对脑卒中患者血清D-D、FDP、TAT及DVT发生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职海霞 张宁 《数理医药学杂志》 CAS 2022年第5期778-780,共3页
目的:研究多途径DVT预防干预的实施方法及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某院收治的11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C组和C+D组各55例,C组采用常规护理,C+D组采用常规护理+多途径DVT预防护理(主要包括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加... 目的:研究多途径DVT预防干预的实施方法及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某院收治的11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C组和C+D组各55例,C组采用常规护理,C+D组采用常规护理+多途径DVT预防护理(主要包括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加强DVT物理预防、预防便秘、加强血糖/血脂指标的监测和控制等)。对比两组患者DVT发生率、血凝指标[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和下肢血流动力学指标[下肢股静脉血流峰速(Vmax)和血流均速(Vm)]。结果:C+D组DVT发生率为3.64%,低于C组的14.55%(P<0.05);护理后C+D组患者D-D、FIB、PAF均低于C组(P<0.05),下肢Vmax、Vm均高于C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通过多途径DVT预防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和下肢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DVT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多途径DVT预防 凝血功能 下肢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