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3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不溶微粒的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25
1
作者 尤晓妮 李忠勤 +1 位作者 王飞腾 朱宇曼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164-1170,共7页
冰芯中的不溶微粒是反映大气粉尘的良好指标,亦是冰芯定年的重要方法。为了探究不溶微粒在雪层中的季节变化特征,对采自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4130m处的雪冰样品进行不溶微粒分析。表层雪中粗微粒浓度在一年中有2个峰值,分别出现在12—... 冰芯中的不溶微粒是反映大气粉尘的良好指标,亦是冰芯定年的重要方法。为了探究不溶微粒在雪层中的季节变化特征,对采自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4130m处的雪冰样品进行不溶微粒分析。表层雪中粗微粒浓度在一年中有2个峰值,分别出现在12—3月、6~9月;总微粒只有一个峰值区,出现在4~8月。对比同期气象资料发现,其受降水、大气环流以及局地风影响显著。结合雪层物理剖面和微粒在雪层中的浓度发现:污化层是粗颗粒(直径大于10μm)聚集的区域。对该粒径范围的微粒浓度峰值进行跟踪,发现不溶微粒在雪层中的浓度和位置变化与融水、物理成冰过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号冰川 不溶微粒 数量浓度 季节变化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冰雪不溶微粒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徐建中 孙俊英 +1 位作者 任贾文 秦大河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99-304,共6页
不溶微粒是冰雪中重要的气候环境变化参数,通过冰雪中微粒记录研究气候环境变化是冰雪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20世纪中后期对冰雪微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南极和格陵兰,到20世纪末期时一些研究人员开始关注中纬度的冰雪微粒的研究,特别是青... 不溶微粒是冰雪中重要的气候环境变化参数,通过冰雪中微粒记录研究气候环境变化是冰雪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20世纪中后期对冰雪微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南极和格陵兰,到20世纪末期时一些研究人员开始关注中纬度的冰雪微粒的研究,特别是青藏高原冰雪微粒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共有4根冰芯(敦德冰芯、古里雅冰芯、达索普冰芯和慕士塔格冰芯)和数个雪坑开展了微粒研究。青藏高原冰雪微粒研究主要从微粒定年、微粒浓度、粒径分布、特殊事件的记录以及与可溶性离子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回顾了从80年代末开始的青藏高原冰雪微粒研究的一些主要方法和主要成果并且展望了今后微粒重点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芯 不溶微粒 青藏高原
下载PDF
普若岗日冰芯中不溶微粒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气候环境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李久乐 胡能高 +1 位作者 徐柏青 杨保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58-365,共8页
对普若岗日冰芯上部7.5m样品中不溶微粒的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了不溶微粒中Na、K、Mg、Fe、Zn和Al等元素近30年来的含量及相对含量变化特征。通过普若岗日冰芯中不溶微粒的元素含量、元素组分对相对含量等多参数的变化特征与青藏高... 对普若岗日冰芯上部7.5m样品中不溶微粒的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了不溶微粒中Na、K、Mg、Fe、Zn和Al等元素近30年来的含量及相对含量变化特征。通过普若岗日冰芯中不溶微粒的元素含量、元素组分对相对含量等多参数的变化特征与青藏高原腹地降水量及温度记录的对比分析发现,冰芯不溶微粒中元素地球化学参数的变化与源区气候环境的演变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因此可以认为,冰芯中不溶微粒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能够作为指示区域气候环境演变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芯 不溶微粒 元素地球化学 气候环境 普若岗日
下载PDF
冰芯中的不溶微粒及其气候和环境意义 被引量:6
4
作者 谢树成 姚檀栋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73-377,共5页
文章对冰芯中不溶微粒的研究作了回顾和展望。着重讨论了不溶微粒研究在断代、揭示气候环境变化、人类活动和反映大气本底气溶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未来不溶微粒的研究将向中低纬度扩展,并在有机质、宇宙尘、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方面得... 文章对冰芯中不溶微粒的研究作了回顾和展望。着重讨论了不溶微粒研究在断代、揭示气候环境变化、人类活动和反映大气本底气溶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未来不溶微粒的研究将向中低纬度扩展,并在有机质、宇宙尘、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方面得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芯 不溶微粒 气候和环境
下载PDF
黄河源区阿尼玛卿山耶和龙冰川积雪中不溶微粒组成特征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武小波 李全莲 贺建桥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46-1754,共9页
2005年9月下旬,在黄河源区阿尼玛卿山耶和龙冰川平衡线附近挖取了6个雪坑,固定层厚采集了89个雪冰样品,分析了样品的δ18O值及不溶微粒的浓度、粒径,研究了耶和龙冰川中不溶微粒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环境意义。结果表明:雪冰样品中不溶微粒... 2005年9月下旬,在黄河源区阿尼玛卿山耶和龙冰川平衡线附近挖取了6个雪坑,固定层厚采集了89个雪冰样品,分析了样品的δ18O值及不溶微粒的浓度、粒径,研究了耶和龙冰川中不溶微粒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环境意义。结果表明:雪冰样品中不溶微粒浓度平均值为1.1×10^(5)个·mL^(-1),PM_(10)占到总粒子的99%;以微粒数浓度为权重计算的平均粒径分布在1.1~1.8μm之间,说明耶和龙冰川积雪中不溶微粒以细粒子为主;不溶微粒的粒度谱分布不符合正态分布规律,粒子浓度的众数出现在小粒径;微粒源区输入和大气环流强度是控制积雪中不溶微粒特征的主要因素。源区输入和风场强度均较大时,积雪中不溶微粒浓度及粒径均较大;源区输入较弱而风场强度较大时,积雪中微粒浓度有所增加,粒径增加更加显著。结合HYSPLIT-4模式研究发现,在耶和龙冰川积雪中不溶微粒的浓度及粒径随雪坑深度的变化可以反映气团强度的季节变化,夏季降水增加使微粒的季节变化更加显著。西风携带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中亚干旱区尘埃是耶和龙冰川春、秋季节积雪中不溶微粒的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溶微粒 粒度谱分布 后向轨迹 冰川 阿尼玛卿山
下载PDF
聚合人血红蛋白类血液代用品中不溶微粒含量检定方法的研究
6
作者 陈刚 莫玲 +2 位作者 刘嘉馨 王红 杨成民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447-1450,共4页
目的选取5批实验室自制的HBOCs制品溶液,考察其不溶性微粒的含量并比较不同检测方法检测结果的差异。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三部)不溶性微粒规定的光阻法和显微计数法对HBOCs制品进行检测。结果实验选取的5批次HBOCs制品不溶... 目的选取5批实验室自制的HBOCs制品溶液,考察其不溶性微粒的含量并比较不同检测方法检测结果的差异。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三部)不溶性微粒规定的光阻法和显微计数法对HBOCs制品进行检测。结果实验选取的5批次HBOCs制品不溶性微粒检测结果均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相关要求;光阻法检测结果明显高于显微计数法检测结果;HBOCs溶液不同梯度稀释后,显微计数法检测结果线性相关性分别为0.9095(>10μm粒径)和0.8255(>25μm粒径),而光阻法检测结果线性相关性分别为0.1967(>10μm粒径范围)和0.0283(>25μm粒径范围)。结论选取的HBOCs制品不溶性微粒含量质量总体情况较好;梯度稀释法显示,显微计数法检测HBOCs不溶性微粒结果具有较明显的线性相关性,而光阻法检测结果无明显线性关系,二者检测结果具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红蛋白类携氧载体 血液代用品 不溶微粒 光阻法 显微计数法
原文传递
静脉输入中药制剂发生不溶微粒的原因和防范措施 被引量:2
7
作者 郝秀双 《内蒙古中医药》 2017年第7期122-123,共2页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目前临床应用静脉输液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而静脉输注中药制剂发生不溶微粒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也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故而我们需要高度重视静脉输入中药制剂中发生不溶微粒的问题,本文对其发生原因及如何...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目前临床应用静脉输液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而静脉输注中药制剂发生不溶微粒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也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故而我们需要高度重视静脉输入中药制剂中发生不溶微粒的问题,本文对其发生原因及如何进行更好的防范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输液 中药制剂 不溶微粒 综述
下载PDF
机器学习在抗体制剂不溶性微粒分类识别中的应用
8
作者 郭莎 郭翔 +9 位作者 高洁 许东泽 梅玉婷 王翠 夏喜杰 李灵坤 贺鹏飞 吴宏宇 吴昊 王兰 《中国药事》 CAS 2024年第1期71-81,共11页
目的:对微流成像技术收集的抗体注射剂的不溶性微粒图片进行分类建模,以建立不溶性微粒的分类和溯源分析方法。方法:本研究首先制备并用微流成像系统获得气泡、硅油液滴、玻璃颗粒、反复冻融产生的蛋白颗粒4种不同类型颗粒的图片,并将... 目的:对微流成像技术收集的抗体注射剂的不溶性微粒图片进行分类建模,以建立不溶性微粒的分类和溯源分析方法。方法:本研究首先制备并用微流成像系统获得气泡、硅油液滴、玻璃颗粒、反复冻融产生的蛋白颗粒4种不同类型颗粒的图片,并将这些图片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两部分。采用3种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模型,即ResNet50、DenseNet201和ShuffleNetV2,对训练集中的图片进行训练和识别,建立数据集,并用于对测试集图片的识别。此外,通过在实际样品中的应用,将CNN模型识别和人眼分类的准确性和速度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各模型对于测试集的识别准确率都达到96%以上,且DenseNet201模型具有更优的稳定性;与人眼识别相比,准确率没有显著差异,识别速度更快且具有显著差异。本研究表明CNN模型能够对蛋白质制剂中不溶性微粒图片进行分类和溯源分析,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降低药品的潜在风险和安全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蛋白质制剂 卷积神经网络 不溶微粒
下载PDF
各国对注射液不溶性微粒的监管要求及在生物技术药物的应用思考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月 沙先谊 《中国药事》 CAS 2024年第1期11-23,共13页
目的:通过对比《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ChP 2020)、2023年美国药典(USP-NF2023)、欧洲药典11.0版(EP 11.0)、日本药典18版(JP 18)中注射剂不溶性微粒检测方法相关内容,分析不同药典对不溶性微粒的监管要求,供业界参考。以治疗... 目的:通过对比《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ChP 2020)、2023年美国药典(USP-NF2023)、欧洲药典11.0版(EP 11.0)、日本药典18版(JP 18)中注射剂不溶性微粒检测方法相关内容,分析不同药典对不溶性微粒的监管要求,供业界参考。以治疗性蛋白注射液为代表,结合目前各监管机构对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的要求,指出现有要求未能对此类生物技术药物中具有免疫原性潜力的小粒径(0.1~10μm)蛋白聚集体微粒进行控制,并从三方面提出建议以加强此类药物的质量控制,更好地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方法:通过对比ChP 2020、USP-NF 2023、EP 11.0、JP 18中注射剂不溶性微粒检测的章节内容,对检测方法、限定标准和系统适用性检测等内容进行分析总结。通过收集归纳中、美、日、欧关于生物技术药物中不溶性微粒的药典要求和相关技术指导原则,明确目前不同机构对于生物技术药物中不溶性微粒的监管要求。结果与结论:(1)对于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检查方法,不同药典收载的方法均为光阻法和显微计数法,但是对各方法的适用条件的限定不同。此外,USP-NF 2023、EP 11.0和JP 18中提出的检测方法一致,Chp 2020主要在25 mL以下规格的供试品检测方面与其他三部药典有较大差异;在系统适用性检测方面,USP-NF 2023更为全面,Chp 2020在此方面要求较少;在微粒计数和限定标准方面,各药典一致;(2)对于生物技术药物,除Chp 2020外,其他药典均收载了生物技术药物不溶性微粒的检测方法,但是并未对0.1~10μm小粒径微粒进行计数和控制,仍然无法控制小粒径蛋白聚集体可能带来的免疫原性的危害;也未见各机构明确对生物技术药物中有免疫原风险的小粒径不溶性微粒的监管要求和标准。为此笔者分别在方法学研究方面、数据收集方面、研发技术要求方面提出三点建议,以更好地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溶微粒 检测标准 药典 生物技术药物 注射液 蛋白聚集体
下载PDF
氯化钠基础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控制水平的研究
10
作者 郭宁子 耿颖 +2 位作者 梅玉婷 陈华 魏宁漪 《中国药事》 CAS 2024年第9期1053-1064,共12页
目的:通过对氯化钠基础输液(36批次)的不溶性微粒进行数量和形态分析,研究不同生产工艺对不溶性微粒的影响,探讨提高进口和国产基础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控制水平的方法。方法:采用光阻法和微流成像技术(MFI)分析产品中2~10μm通道处的不溶... 目的:通过对氯化钠基础输液(36批次)的不溶性微粒进行数量和形态分析,研究不同生产工艺对不溶性微粒的影响,探讨提高进口和国产基础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控制水平的方法。方法:采用光阻法和微流成像技术(MFI)分析产品中2~10μm通道处的不溶性微粒数量,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2~10μm通道处的不溶性微粒数量百分比均大于90%。注塑拉伸吹塑成型工艺(ISBM)产品的不溶性微粒数量平均值、极差小于吹灌封一体成型工艺(BFS),但是两者无显著性差异。包装对不溶性微粒数量有显著性影响,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双阀)样品的不溶性微粒平均值最低,与其他三种包装有显著性差异。生产线对不溶性微粒有显著性影响,在相同工艺、包装条件下,生产线不同,结果存在差异。采用MFI技术分析,不溶性微粒的平均值结果与光阻法成线性相关,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可能有胶塞碎屑、塑料颗粒和纤维。结论:不同生产线输液产品不溶性微粒数量在2~10μm通道处具有显著差异,提示应重视对<10μm通道处不溶性微粒的控制,为提升国产和进口基础输液安全性提供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溶微粒 基础输液 微流成像技术 光阻法 包装 生产工艺
下载PDF
配药技术对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污染的影响研究
11
作者 李智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0期0055-0058,共4页
探讨静脉输液中配药技术对不溶性微粒污染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为柳州人民医院配置的188份静脉输液药液,选择时间节点为2023年1月17日—2024年1月17日,以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将以上研究对象分成Ⅰ类常规配药技术组、Ⅰ类改良配药技术组、... 探讨静脉输液中配药技术对不溶性微粒污染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为柳州人民医院配置的188份静脉输液药液,选择时间节点为2023年1月17日—2024年1月17日,以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将以上研究对象分成Ⅰ类常规配药技术组、Ⅰ类改良配药技术组、Ⅳ类常规配药技术组、Ⅳ类改良配药技术组,每组有47份,将四组在不同环境下用不同配药技术,最终将组间不溶性微粒检验结果相互比较,制定安全及控制方案。结果 ①Ⅰ类改良配药技术组药液中不同直径的不溶性微数据更小,常规配药技术组的数据更大,数据体现统计学意义(P<0.05)。②Ⅳ类改良配药技术组药液的数据更低,Ⅳ类常规配药技术数据相比更高,组间差异体现统计学意义(P<0.05)。③Ⅳ类常规配药技术药液不溶性微粒数据更高,Ⅰ类常规配药技术相比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Ⅰ类改良配药技术组不溶微粒数量与Ⅳ类改良配药技术组相比,数据差异不大(P>0.05)。结论 通过优化配药技术,能够降低静脉输液配药中不溶微粒的污染,并且配药技术改良后,环境的影响也会降低,能够提升静脉输液配药安全性,为患者健康做出保障,值得长期推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药技术 静脉输液 不溶微粒 污染 配药组
下载PDF
单抗制剂中典型不溶性微粒的形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莎 李萌 +5 位作者 贾哲 贺鹏飞 高洁 韩静 吴昊 王兰 《中国药事》 CAS 2023年第7期787-797,共11页
目的:分析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中典型不溶性微粒图片特征,建立典型不溶性微粒的图谱特征数据库和相应的预警机制。方法:通过采用微流成像技术检测反复冻融、含气泡或硅油、酶解、氧化等不同条件下的单抗中存在的不溶性微粒,筛选关键特... 目的:分析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中典型不溶性微粒图片特征,建立典型不溶性微粒的图谱特征数据库和相应的预警机制。方法:通过采用微流成像技术检测反复冻融、含气泡或硅油、酶解、氧化等不同条件下的单抗中存在的不溶性微粒,筛选关键特征参数用于区别典型不溶性微粒。结果:不同类型不溶性微粒长宽比、密实度、强度、粗糙度和透明度等参数有明显区别,以此可区分不同类型不溶性微粒。此外,获得了不同种类微粒的关键形态特征,初步建立了图谱特征数据库。结论:利用微流成像技术建立对典型不溶性微粒进行比较和分类的方法,可以建立相应预警机制,对单抗中不溶性微粒进行溯源分析和风险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 微流成像技术 不溶微粒 形态表征 安全性
下载PDF
折光率对微流成像法检测蛋白制剂不溶性微粒的影响
13
作者 郭莎 李萌 +5 位作者 贾哲 梅玉婷 贺鹏飞 田向斌 吴昊 王兰 《中国药事》 CAS 2023年第8期944-953,共10页
目的:蛋白制剂中不溶性微粒的含量是衡量样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更为准确地检测不溶性微粒的含量和粒径,本研究探讨了溶液折光率对于微流成像系统检测不溶性微粒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例,通过常见的外界刺激条... 目的:蛋白制剂中不溶性微粒的含量是衡量样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更为准确地检测不溶性微粒的含量和粒径,本研究探讨了溶液折光率对于微流成像系统检测不溶性微粒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例,通过常见的外界刺激条件(冷冻-解冻)制备高浓度的蛋白质不溶性微粒,并将此微粒稀释至不同折光率的溶液(由PEG1000、海藻糖制备)中,利用微流成像系统检测不溶性微粒的含量。结果:当溶液的折光率接近蛋白质不溶性微粒折光率时,利用微流成像技术检测的不溶性微粒含量低于实际的微粒含量。此外,随着溶液折光率的增加,采用微流成像技术检测出的不溶性微粒的粒径也随之减小。结论:蛋白质溶液的折光率发生改变,会影响利用微流成像技术检测不溶性微粒的准确性。因此,利用微流成像技术检测蛋白制剂中不溶性微粒时,需要考虑到制剂处方的折光率对于检测不溶性微粒的影响,必要时可以采用稀释的方法降低折光率对蛋白质颗粒的屏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溶微粒 折光率 微流成像技术 制剂处方 牛血清白蛋白
下载PDF
相对密闭环境配药新模式对药品中不溶性微粒的影响
14
作者 姚翠军 孙树梅 +3 位作者 张亚莉 陈家劲 娄淼淼 周浩 《黑龙江医学》 2023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目的研究相对密闭环境药品配置模式对药品中不溶性微粒的影响。方法检测Ⅰ类环境和Ⅲ类环境中常规配药模式与相对密闭环境配药模式的不溶性微粒数量,比较不同配药模式对药品中不溶性微粒数量的影响。结果手工配药时Ⅰ类环境中1~10μm各... 目的研究相对密闭环境药品配置模式对药品中不溶性微粒的影响。方法检测Ⅰ类环境和Ⅲ类环境中常规配药模式与相对密闭环境配药模式的不溶性微粒数量,比较不同配药模式对药品中不溶性微粒数量的影响。结果手工配药时Ⅰ类环境中1~10μm各组别不溶性微粒数少于Ⅲ类环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采用相对密闭环境配药新模式时Ⅰ类环境中1~15μm各组别不溶性微粒数与Ⅲ类环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Ⅲ类环境中采用相对密闭环境配药新模式时1~20μm各组别不溶性微粒数少于手工配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Ⅰ类环境中采用相对密闭环境配药新模式时1~15μm各组别不溶性微粒数少于手工配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Ⅰ类环境中进行手工配药时1~15μm各组别不溶性微粒数均多于在Ⅲ类环境中进行相对密闭环境配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对密闭环境配药模式能有效降低药品配置过程中环境微粒进入静脉输液系统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配制 不溶微粒 医院环境
下载PDF
配药技术对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污染的影响
15
作者 王兰 《中国社区医师》 2023年第26期38-40,共3页
目的:探讨配药技术对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污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3月贵州航天医院静配中心配置的200份静脉输注药液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Ⅰ类手工组、Ⅰ类加药机组、Ⅳ类手工组、Ⅳ类加药机组,各50例。四组在不同环境下应用... 目的:探讨配药技术对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污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3月贵州航天医院静配中心配置的200份静脉输注药液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Ⅰ类手工组、Ⅰ类加药机组、Ⅳ类手工组、Ⅳ类加药机组,各50例。四组在不同环境下应用不同方式配药。比较四组药液中不溶性微粒检验结果,同时制定安全控制方案。结果:Ⅰ类及IV类环境下,加药机组药液中直径1.0~<5.0μm、5.0~15.0μm、>15.0μm不溶性微粒均少于手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手工加药组Ⅳ类环境药液中3种直径不溶性微粒均多于Ⅰ类环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加药机组Ⅳ类与Ⅰ类环境下3种直径不溶性微粒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净加药机的应用可减少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污染,并且不受配药环境影响,可有效提升静脉输液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药技术 静脉输液 不溶微粒污染 安全控制 配药环境
下载PDF
基础输液与治疗药物配伍后不溶性微粒的测定与分析
16
作者 王星栋 熊微 +1 位作者 李娟 杜光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9期54-59,共6页
基础输液中广泛存在的不溶性微粒可能对人体产生不可逆危害,多国药典对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控制有严格要求。本文旨在研究三种不同厂家基础输液与两种治疗药物配伍前后不溶性微粒的数目变化。方法 使用不溶性微粒检测仪测定九种基础输液... 基础输液中广泛存在的不溶性微粒可能对人体产生不可逆危害,多国药典对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控制有严格要求。本文旨在研究三种不同厂家基础输液与两种治疗药物配伍前后不溶性微粒的数目变化。方法 使用不溶性微粒检测仪测定九种基础输液与两种治疗药物配伍前后不溶性微粒的数目变化,使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微粒形貌。结果 不同厂家基础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有一定差异,与治疗药物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数目有明显变化,本文结果为临床筛选基础输液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输液 不溶微粒 配伍稳定性 注射剂
下载PDF
几种药物配伍对常见塑料包装输液产品中不溶性微粒的影响研究
17
作者 田洁 郝爱鱼 +2 位作者 鹿麟 邹翩 董斌 《中国药物评价》 2023年第5期396-401,共6页
目的:比较配伍环境、药物、输液包装、注射器、加药次数5个因素对配伍后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影响。方法:检测内封式聚丙烯输液袋、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多层共挤输液用袋3种常见塑料包装的氯化钠注射液与2种常用药物经不同方式配伍后所... 目的:比较配伍环境、药物、输液包装、注射器、加药次数5个因素对配伍后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影响。方法:检测内封式聚丙烯输液袋、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多层共挤输液用袋3种常见塑料包装的氯化钠注射液与2种常用药物经不同方式配伍后所得溶液中的不溶性微粒,并使用方差分析(ANOVA)工具比较5个因素对不溶性微粒的影响。结果:注射器和药物类型是影响最终用于注射的溶液中不溶性微粒数量的主要因素,其次是配伍环境和加药次数,输液包装对最终溶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影响较小。结论:临床上对输液进行配伍时,相比输液包装,更要考虑医疗器械、药物对不溶性微粒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溶微粒 输液 可立袋 吹灌封(BFS)工艺 软袋 药物配伍
下载PDF
积雪中不溶微粒与Mg^(2+)的沉积特征和相互关系 被引量:4
18
作者 尤晓妮 李忠勤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3-147,共5页
为了探究不溶微粒和Mg2+在雪冰沉积过程中的相关性,对采自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海拔4 130 m处的雪冰样品进行不溶微粒和Mg2+浓度的分析。表层雪中不溶微粒和Mg2+浓度的季节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6~8月的降水频发期和局地风盛行时,两... 为了探究不溶微粒和Mg2+在雪冰沉积过程中的相关性,对采自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海拔4 130 m处的雪冰样品进行不溶微粒和Mg2+浓度的分析。表层雪中不溶微粒和Mg2+浓度的季节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6~8月的降水频发期和局地风盛行时,两者都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粗微粒(直径大于10μm)和Mg2+浓度在雪层剖面中的垂直分布亦具有很好的相似性,表现出相同的演化趋势,暗示两者在后沉积过程中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被证明与同期温度变化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溶微粒 矿物粉尘 Mg2+浓度 沉积过程 1号冰川 乌鲁木齐河 天山
原文传递
外界环境对静脉用药调配中不溶微粒产生的影响调查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俐 肖佳庆 +2 位作者 王丽萍 米香澄 李伟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9年第2期238-240,244,共4页
目的了解静脉用药操作环境对药液中不溶微粒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对Ⅰ类和Ⅳ类环境的物表、医护人员手、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数及尘埃粒子数的检测,对比不同环境静脉用药药液中不溶微粒的情况。结果工作台面、医护人员手、空气中的细菌菌... 目的了解静脉用药操作环境对药液中不溶微粒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对Ⅰ类和Ⅳ类环境的物表、医护人员手、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数及尘埃粒子数的检测,对比不同环境静脉用药药液中不溶微粒的情况。结果工作台面、医护人员手、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随着操作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加。Ⅰ类环境护士手的细菌总数远高于Ⅳ类环境护士手操作后30min、60min,不同环境医护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环境空气中浮游菌细菌菌落总数与尘埃粒子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环境配置药液中直径大小为3μm、5μm、25μm的不溶微粒数量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药物、溶药器自身无法有效改进的前提下,外界环境和操作规范化是药液中不溶微粒产生的主要途径。静配中心空气净化系统能够大大减少静脉药物在配置过程中不溶微粒的产生和微生物的污染。改善静配中心环境卫生条件,规范医务人员操作,控制配置环境的空气洁净度,尽量避免不溶微粒的产生,为患者提供高效安全的静脉输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界环境 静脉用药 不溶微粒 影响
原文传递
顺铂注射液与6种质子泵抑制剂配伍溶液物理相容性考察
20
作者 童彤 丁海文 +1 位作者 刘圣 唐丽琴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65-969,共5页
目的考察顺铂注射液与6种质子泵抑制剂配伍溶液物理相容性。方法室温条件下,将调配的低、中、高浓度(0.06、0.09、0.12 mg·mL^(-1))顺铂分别与注射用泮托拉唑钠、艾司奥美拉唑钠、奥美拉唑钠、雷贝拉唑钠、兰索拉唑和艾普拉唑钠成... 目的考察顺铂注射液与6种质子泵抑制剂配伍溶液物理相容性。方法室温条件下,将调配的低、中、高浓度(0.06、0.09、0.12 mg·mL^(-1))顺铂分别与注射用泮托拉唑钠、艾司奥美拉唑钠、奥美拉唑钠、雷贝拉唑钠、兰索拉唑和艾普拉唑钠成品输液等体积混合;考察8 h内混合溶液的外观性状、丁达尔效应、pH值、浊度、不溶性微粒数和紫外吸光度值等指标变化。结果顺铂与泮托拉唑钠、艾司奥美拉唑、奥美拉唑钠和雷贝拉唑钠的混合溶液在8 h内外观均澄清透明,未产生丁达尔效应,pH值变化、浊度变化、不溶性微粒、紫外吸光度值变化均符合要求;低浓度顺铂与兰索拉唑混合溶液在6 h紫外吸光度值变化均不符合要求;中、高浓度顺铂与兰索拉唑混合溶液不溶性微粒数不符合要求;顺铂与艾普拉唑钠混合溶液所有指标均不符合要求。结论低浓度顺铂与兰索拉唑室温4 h内物理性状相容;低、中、高浓度顺铂与泮托拉唑钠、艾司奥美拉唑、奥美拉唑钠和雷贝拉唑钠8 h内相容;中、高浓度顺铂与兰索拉唑不相容,低、中、高浓度顺铂与艾普拉唑钠不相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铂注射液 质子泵抑制剂 物理相容性 丁达尔效应 不溶微粒 浊度 紫外吸光度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