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6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高龄骨质疏松患者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不同术式讨论
1
作者 马宁 董乐乐 《运动科学与健康研究》 2025年第2期40-47,52,共9页
目的:比较水泥型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80岁以上骨质疏松患者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IT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2年9月~2024年6月收治的64例ITF患者,分为关节置换组和PFNA组,对比两组手术... 目的:比较水泥型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80岁以上骨质疏松患者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IT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2年9月~2024年6月收治的64例ITF患者,分为关节置换组和PFNA组,对比两组手术指标和功能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分别分析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和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1)手术指标:PFNA组手术时间(92.82±8.14 min)、出血量(133.18±44.20 ml)和切口长度(6.85±1.12 cm)均优于关节置换组(P<0.05),但PFNA组术后负重时间(4.27±0.52w)和隐性失血量(688.59±38.92ml)均显著高于关节置换组(P<0.05)。(2)功能评分:关节置换组术后1、3、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及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PFNA组(P>0.05),但1年后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3)并发症:关节置换组并发症发生率(20%)显著低于PFNA组(44.1%,P<0.05)。(4)谵妄风险:手术方式和隐性失血量为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隐性失血量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17(P<0.05),具有显著诊断价值。结论:(1)PFNA在手术简便性和创伤性上占优势,而关节置换在早期功能恢复、减少谵妄及并发症方面更具优势;(2)隐性失血量是术后谵妄的重要预测指标,临床应重点关注;(3)对于骨质疏松严重且需早期下地活动的患者,关节置换是治疗高龄不稳定ITF的重要补充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肌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关节置换 隐性失血 术后谵妄
下载PDF
加长InterTan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晗 徐执扬 +3 位作者 吴冯胜 吴飞华 苏新杰 梁喜斌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6期71-74,共4页
目的探讨加长InterTan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83例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长钉组(n=42)和标准组(n=41)。长钉组采用加长... 目的探讨加长InterTan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83例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长钉组(n=42)和标准组(n=41)。长钉组采用加长InterTan治疗,标准组采用标准InterTan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放射暴露时间、术中输血量、尖顶距(TAD)、骨折愈合时间及Harris评分。结果长钉组的手术时间、放射暴露时间长于标准组,术中出血量多于标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中输血量、TA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钉组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标准组,Harris评分高于标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长InterTan应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可取得良好的骨折复位效果,促进骨折愈合,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加长InterTan 髓内钉 老年
下载PDF
富血小板血浆联合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及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蔡祥春 温子欢 潘琼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24期35-38,共4页
目的探究富血小板血浆联合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技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5月至2022年8月上饶市立医院骨科收治的80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 目的探究富血小板血浆联合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技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5月至2022年8月上饶市立医院骨科收治的80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PFNA内固定,研究组采用富血小板血浆联合PFNA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髋关节功能、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的Harris评分量表(HSS)评分时间、组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SF-36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富血小板血浆联合PFNA内固定能够有效改善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促进患者恢复,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有利于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富血小板血浆 生活质量
下载PDF
骨水泥型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
4
作者 王本玉 张小明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2期076-079,共4页
观察骨水泥型半髋关节置换术(Hemiarthroplasty,HA)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ITF)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研究以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为病例搜集范围,计入通化市人民医院40例行高龄不稳定型ITF患者,按... 观察骨水泥型半髋关节置换术(Hemiarthroplasty,HA)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ITF)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研究以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为病例搜集范围,计入通化市人民医院40例行高龄不稳定型ITF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各20例。观察组、对照组分别采取骨水泥型HA治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据此研究两种方式带来的应用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手术用时(61.29±8.57)min长于对照组(50.25±4.48)min,出血量(224.15±32.18)mL多于对照组(67.28±12.05)mL,住院及术后负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髋关节功能、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高龄不稳定ITF骨水泥型HA治疗的术后恢复及髋关节功能改善效果显著,并发症风险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水泥型 半髋关节置换术 高龄不稳定型 股骨隆间骨折
下载PDF
PFNA治疗老年伴小粗隆撕裂骨折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小粗隆固定与不固定疗效比较
5
作者 陆春峰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7期0098-0101,共4页
分析伴小粗隆撕裂骨折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年患者,在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中关于小粗隆固定与不固定的效果。方法 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利用PFNA治疗,其中有62例实施小粗隆捆绑钢丝内固定,剩余则为不固定。结果 不固定组手... 分析伴小粗隆撕裂骨折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年患者,在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中关于小粗隆固定与不固定的效果。方法 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利用PFNA治疗,其中有62例实施小粗隆捆绑钢丝内固定,剩余则为不固定。结果 不固定组手术时间稍短、术中出血量较少,但是组间差异不大,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显著差异;小粗隆固定组术后恢复较好,但术后短期内髋关节外侧疼痛发生率较高。结论 伴小粗隆撕裂骨折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治疗中,对小粗隆固定术后恢复优于不固定,但术后短期内髋关节外侧疼痛发生率较高,因此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固定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FNA 隆撕裂骨折 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隆固定 隆不固定
下载PDF
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分析
6
作者 宋业军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23期18-22,共5页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AFHR)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2024年1月于莒南县中医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资料,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将...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AFHR)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2024年1月于莒南县中医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资料,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AFHR治疗,研究组接受PFNA治疗。对比两组手术及术后康复指标、应激反应水平、髋关节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的皮质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研究组的Harris髋关节功能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AFHR,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PFNA治疗,在手术效果、术后康复进程、应激反应控制、髋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管理方面均展现出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人工股骨头置换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手术效果 并发症
原文传递
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7
作者 潘学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0期0047-0050,共4页
此研究针对老年人群中因股骨粗隆间发生的不稳定型骨折,以此为出发点,细致观察半髋关节置换术所带来的治疗效果。方法 :从中选取58名同样病症的老年人,随机将他们分设为两个不同的团体,一为接受常规手术的对比组(总计29名),一为实施半... 此研究针对老年人群中因股骨粗隆间发生的不稳定型骨折,以此为出发点,细致观察半髋关节置换术所带来的治疗效果。方法 :从中选取58名同样病症的老年人,随机将他们分设为两个不同的团体,一为接受常规手术的对比组(总计29名),一为实施半髋关节置换术的实验者(同样29名)。比较着他们手术前后的身体状况波动、手术过程中的各类细微可数参数,又或是术后他们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疼痛所带来的困扰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等。结果:手术7日后对比指标如血清肌酶谱、血清肌酸激酶与平均住院天数,半髋关节置换术组相较于常规手术组有着更佳的表现,对比起来,其优越性具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和对比组在术后髋关节 Harris功能评分和 VAS疼痛评分方面有明显的差别,实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另外,在整体治疗效果上,实验组的并发症比对比组要少得多。结论半髋置换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它可以有效地改善病人的症状,加快病人的髋关节功能,减少病人的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与常规的手术相比,它有很大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髋关节置换术 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临床疗效 髋关节功能恢复 并发症发生率
下载PDF
半髋关节置换术与PFNA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对比
8
作者 詹远平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3期0091-0094,共4页
研究半髋关节置换术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对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4.1-2023.1我院收治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n=60)分为对照组(PFNA内固定术)和研究组(半髋关节置换术)... 研究半髋关节置换术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对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4.1-2023.1我院收治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n=60)分为对照组(PFNA内固定术)和研究组(半髋关节置换术),各30例。比较各组手术实施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Harris髋关节评分(HHS);并发症。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长、切口长度均长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均高于对照组,术后早期负重时间、卧床时长均短于对照组(P<0.05)。手术前,两组HHS得分对比无差异(P>0.05);手术后6个月,研究组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26.67%高于对照组3.33%,远期并发症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26.67%(P<0.05)。结论 PFNA内固定术可降低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引流量,缩短手术时长及切口长度,减少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半髋关节置换术可促进患者术后患肢负重,缩短术后卧床时间,提高术后远期髋关节综合功能,降低远期并发症发生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髋关节置换术 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 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髋关节功能
原文传递
微创PFNA-Ⅱ内固定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的对比研究
9
作者 张世海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6期0083-0086,共4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微创PFNA-Ⅱ内固定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疗效差异。方法 本研究以我院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接收并治疗的94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 本研究旨在探讨微创PFNA-Ⅱ内固定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疗效差异。方法 本研究以我院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接收并治疗的94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7例患者。对照组选择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观察组选择微创PFNA-Ⅱ内固定术治疗。结果 经过对比分析,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5.74%,相较于对照组患者的89.36%,呈现出明显的优势,且这一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P<0.05)。然而,在术后Hb、HCT及ALB水平方面,观察组患者却低于对照组患者,这一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就手术情况而言,观察组患者的表现也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上,观察组患者的比率高达17.0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39%,这一差异在统计学上同样显著(P<0.05)。结论 采取微创PFNA-Ⅱ内固定术,其治疗效果更佳。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对患者Hb、HCT及ALB水平相关指标进行改善,同时还可让患者早日下床进行康复锻炼,可大幅度减少患者整体住院时长。两种手术方式操作等方面存在差别,且各自存在优缺点,需要结合患者骨折程度,根据患者年龄、体质、既往病史等多方条件进行综合考量,以制定更合适的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PFNA-Ⅱ内固定术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原文传递
不同体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4
10
作者 赵凌燕 赵洪波 +3 位作者 杨东海 梁辉 曹成明 刘晓宁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3期239-243,共5页
目的 探讨牵引床仰卧位及非牵引床侧卧位下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在牵引床仰卧位下治疗的41例患... 目的 探讨牵引床仰卧位及非牵引床侧卧位下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在牵引床仰卧位下治疗的41例患者纳入仰卧位组,将采取非牵引床侧卧位治疗的55例患者纳入侧卧位组。分析2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情况、手术复位情况、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侧卧位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短于仰卧位组,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少于仰卧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麻醉方式、输血情况、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颈干角、尖顶距、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牵引床仰卧位及非牵引床侧卧位下行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的疗效相当,但非牵引床侧卧位在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减少放射暴露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隆间骨折 内固定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侧卧位 仰卧位
下载PDF
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胜利 黄涛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7期1633-1636,共4页
目的:探析半髋关节置换术(HA)在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IFF)治疗中的效果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高安市人民医院2019年8月~2022年8月接收的50例老年不稳定型IFF患者临床资料,将采取动力髋螺钉固定术(DHS)治疗的25例纳入对照组,将... 目的:探析半髋关节置换术(HA)在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IFF)治疗中的效果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高安市人民医院2019年8月~2022年8月接收的50例老年不稳定型IFF患者临床资料,将采取动力髋螺钉固定术(DHS)治疗的25例纳入对照组,将采取HA治疗的25例纳入观察组。比较其手术指标,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老年髋部骨折功能恢复量表(FRS)评分、牛津髋关节功能量表(OHS)评分、骨密度,记录其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假体松动或滑脱、关节疼痛等)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液量少于对照组,术后卧床及患肢恢复负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FRS评分高于术前,观察组FR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OHS评分低于术前,观察组OH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密度高于术前,观察组骨密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00%,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不稳定型IFF患者采取HA治疗,可提高其骨密度,加快髋关节功能恢复进程,促使其患肢尽早恢复负重并开展日常活动,且安全性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髋关节置换术 老年 不稳定型 股骨隆间骨折 动力髋螺钉固定术
下载PDF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和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40
12
作者 胡文雄 蒋家正 +2 位作者 韩宏德 张恒林 谢文凯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03-904,共2页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解剖型锁定钢板(ALP)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FNA组(40例)和ALP组(40例)。观察不同...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解剖型锁定钢板(ALP)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FNA组(40例)和ALP组(40例)。观察不同组别手术时间、术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负重站立时间,并采用Harris评分法评估其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PFNA组术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负重站立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低于ALP组(均P<0.05)。随访9个月时,PFNA组患者优良率为95%,高于ALP组(90%)(χ2=0.721,P>0.05)。PFN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显著低于ALP组(20.00%)(χ2=6.135,P<0.05)。结论 PFNA和ALP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PFNA方案创伤更小、固定更好、并发症少、患者术后恢复更快,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解剖型锁定钢板
下载PDF
半髋关节置换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66
13
作者 庞向华 欧兆强 欧阳建江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86-1088,共3页
目的对比两种术式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分别应用半髋关节置换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36例及39例,比较两种术式的疗效。结果 PFNA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及早期... 目的对比两种术式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分别应用半髋关节置换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36例及39例,比较两种术式的疗效。结果 PFNA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及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半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半髋组患肢负重时间、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及晚期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半髋关节置换适用于骨质疏松严重、内科疾病少,身体情况好的患者,但早期并发症较多;对于身体素质差,内科疾病多的患者,可选择PFNA治疗,但晚期并发症多,应注重抗骨质疏松治疗及适当延长患肢负重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髋关节置换术 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 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下载PDF
股骨近端髓内钉对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应激、骨代谢、凝血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9
14
作者 王艳彬 韩晓军 +1 位作者 刘志鹏 刘俊川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556-564,共9页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与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对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应激、骨代谢、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衡水市第四人民医...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与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对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应激、骨代谢、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240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分为DHS组(n=124)与PFNA组(n=116)。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指标、疗效指标。对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4 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血清前列腺素E_(2)(prostaglandin E_(2),PGE_(2))、P物质(substance P,SP)、5-羟色胺(5-hydroxy tryptamine,5-HT)、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及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 II,AngII)水平进行比较。对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的血浆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骨钙素(osteocalcin,BGP)、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I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 I Nterminal propeptide,PINP)、I型前胶原羟基端肽(propeptide of type I procollagen,PICP)、I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beta C-terminal cross-linked telopeptides of type I collagen,β-CTX)、25-二羟维生素D3[25-dihydroxyvitamin D3,25-(OH)2D3]、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D-二聚体水平及凝血活酶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进行比较。结果:PFN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均低于DH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FNA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Harris评分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患者术后24 h的VAS评分、血清PGE_(2)、SP、5-HT、NE、AngII水平均低于DH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FNA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血浆PTH、25-(OH)2D3、BGP、BALP、PINP、PICP水平均高于DHS组,血浆β-CTX、FBG、D-二聚体水平及PT、APTT均低于DH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内固定手术治疗中,与DHS比较,PFNA在提升疗效、减少手术创伤、减轻术后疼痛应激、改善骨代谢指标和凝血功能指标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术式,以达到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髓内钉 动力髋螺钉 老年 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疼痛应激 骨代谢 凝血指标
下载PDF
解剖锁定钢板联合阿仑膦酸钠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7
15
作者 孙劲 宋爱波 +4 位作者 付纳新 李慧琼 杨红 刘沛 黄晖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97-399,共3页
目的观察解剖锁定钢板联合阿仑膦酸钠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62例患者采用解剖锁定钢板治疗,另外A组术后口服阿仑膦酸钠,持续1年。分析住院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患肢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 目的观察解剖锁定钢板联合阿仑膦酸钠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62例患者采用解剖锁定钢板治疗,另外A组术后口服阿仑膦酸钠,持续1年。分析住院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患肢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前及术后血清钙及碱性磷酸酶(ALP)浓度、术前及术后1年股骨近端骨密度(BMD)。结果两组在术后3、6个月时髋关节功能、术后1年平均BMD及血清ALP方面均有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规范使用阿仑膦酸钠,能加快术后肢体功能恢复,增加BMD,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锁定钢板 阿仑膦酸钠 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下载PDF
闭合复位微创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11
16
作者 郑军贤 陈前永 +3 位作者 程迅生 陈肖松 胡亮 王海峰 《安徽医学》 2018年第7期858-860,共3页
目的分析闭合复位微创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7年9月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10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 目的分析闭合复位微创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7年9月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10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试验组采用闭合复位微创PFNA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髋关节功能、并发症,评价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试验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92.73%比72.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微创PFNA治疗,效果优于DH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闭合复位微创股骨近端髓内钉 髋关节功能
下载PDF
PFNA及DHS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25
17
作者 武强 孙虹斐 李建强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7期866-868,共3页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64例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n=36)和B组(n=28)。A组患者采用PFNA手术治疗;B组采...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64例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n=36)和B组(n=28)。A组患者采用PFNA手术治疗;B组采用DHS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相关指标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A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B组(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A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B组(P<0.05)。结论:PFNA和DHS对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均有效,但PFNA治疗效果更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动力髋螺钉 临床效果
下载PDF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分析 被引量:40
18
作者 陈定中 赵海 唐闻海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5年第5期639-640,643,共3页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3月于海南省农垦总医院接受诊治的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9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3月于海南省农垦总医院接受诊治的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9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患者给予人工股骨头置换,对照组患者给予PFNA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卧床时间比对照组短,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定为优的患者34例(70.83%),多于对照组的22例(45.8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Harris评分[(84.9±13.4)分]高于对照组[(73.2±14.5)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总发生率(8.33%)低于对照组(31.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PFNA内固定更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人工股骨头置换 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下载PDF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33
19
作者 董鹤萍 黄伟杰 +4 位作者 华炯 戴明华 薛建武 杨中良 吴洪亮 《广西医学》 CAS 2019年第2期165-169,共5页
目的观察人工股骨头置换术(FHR)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47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FHR组65例与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手术(PFNA)组82例,分别采用生物型人工FH... 目的观察人工股骨头置换术(FHR)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47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FHR组65例与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手术(PFNA)组82例,分别采用生物型人工FHR术与PFNA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后功能恢复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FHR组手术时间、围术期总失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及住院总费用均长于或多于PFNA组,术中透视次数、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患肢完全负重时间均少于或短于PFNA组(均P <0. 05)。FHR组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Harris评分均高于PFNA组,FHR组术后12个月功能独立评定评分及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均高于PFNA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FNA组(均P <0. 05)。结论 FHR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疗效确切,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但住院费用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高龄老人 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 股骨头置换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