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3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钢板内固定低能损伤不稳定性胫骨平台骨折 被引量:3
1
作者 郭志民 林斌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5期479-479,共1页
关键词 诊断 治疗 经皮钢板内固定 低能损伤 不稳定性胫骨平台骨折
下载PDF
内固定手术治疗不稳定性胫骨平台骨折临床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杨周生 陈晓生 +1 位作者 许静娟 魏伟明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1年第18期2258-2260,共3页
目的观察和分析内固定手术治疗不稳定性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5例不稳定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均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骨缺损者植骨,术后早期进行功能恢复训练。结果术后随访12~48个月,平均22个月。膝关节功能参照Ras... 目的观察和分析内固定手术治疗不稳定性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5例不稳定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均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骨缺损者植骨,术后早期进行功能恢复训练。结果术后随访12~48个月,平均22个月。膝关节功能参照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结果优ll例,良10例,可10例,差4例。优良率平均60.O%。结论内固定手术是治疗不稳定性胫骨平台骨折的重要方法,术后关节功能锻炼可以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手术 不稳定性胫骨平台骨折
下载PDF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两种内固定方法的稳定性比较及临床应用
3
作者 李科伦 陈学文 +3 位作者 周忠琪 王明明 陈志豪 吴珊鹏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5年第1期29-31,共3页
目的分析对比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应用两种不同内固定方法的稳定性及效果。方法研究于2019年1月-2024年1月选择70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A组与B组,每组各35例,A组采用双钢板技术,固定方式为胫骨平台外侧锁定钢板... 目的分析对比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应用两种不同内固定方法的稳定性及效果。方法研究于2019年1月-2024年1月选择70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A组与B组,每组各35例,A组采用双钢板技术,固定方式为胫骨平台外侧锁定钢板+后内侧5孔重建钢板固定,B组为外侧锁定钢板+内侧3枚空心螺钉固定。对比两组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感染发生率)、膝关节功能评分(HSS)变化、关节稳定性以及临床效果。并根据生物力学实验分析两种内固定方法不同载荷下内侧平台骨块的垂直位移、最大失效载荷。结果B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较A组更短,术后感染率和术中出血量较A组更低(P<0.05);两组术前HSS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较术前有所改善,且B组的HSS得分高于A组(P<0.05);B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35/35),较A组的94.29%(33/35)更高,但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载荷-位移和最大失效载荷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复杂胫骨平台骨折,采用外侧锁定钢板具有积极效果,而联合内侧3枚空心螺钉固定较之于后内侧5孔重建钢板固定的疗程更短、感染率更低,更有利于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生物力学 胫骨骨折 稳定性
原文传递
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对Schatzker V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骨折愈合及关节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杨金虎 杨大雷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第3期49-53,共5页
目的探讨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对Schatzker V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骨折愈合及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2月日照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Schatzker V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将双切口双钢板内... 目的探讨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对Schatzker V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骨折愈合及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2月日照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Schatzker V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将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3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将单侧锁定钢板固定术治疗的3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膝关节功能、关节稳定性、日常生活能力、平衡能力、生活质量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多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骨关节炎指数(WOMAC)中日常生活、疼痛、关节畸形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胫骨平台内翻角(TPA)、胫骨平台后倾角(PA)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Barthel指数(BI)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世界卫生组织生活简易量表(WHOQOL-BREF)中生理、心理、社会及环境领域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Schatzker V型胫骨平台骨折效果更佳,可提高关节稳定性,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增强日常活动能力,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 单侧锁定钢板固定术 关节稳定性 并发症
下载PDF
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愈合程度、稳定性、骨代谢的影响
5
作者 吴应国 邵建敏 +3 位作者 徐军志 温恒萍 刘华凯 蒋星海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17期53-56,共4页
目的 观察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愈合程度、稳定性、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6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手术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单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和试验组(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各34... 目的 观察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愈合程度、稳定性、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6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手术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单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和试验组(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各3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及愈合情况、临床疗效、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复位后的稳定性[术后即刻及3、6个月的胫骨平台内翻角及后倾角]、术后血清骨代谢指标[骨钙素(BGP)、人降钙素(hCT)及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操作耗时、术中出血总量及切口长度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开始锻炼时间(5.54±1.03)d、下地负重时间(5.03±0.75)周及骨折愈合时间(11.04±1.78)周相比于对照组患者的(9.65±2.48)d、(6.75±1.02)周、(14.89±2.20)周明显更短(P<0.05)。术后3、6个月,试验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分别为67.65%、91.18%,均高于对照组的38.24%、70.59%(P<0.05)。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8.82%低于对照组的29.41%(P<0.05)。术后3、6个月时,试验组患者胫骨平台内翻角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胫骨平台内翻角与术后即刻比较明显变大,且对照组显著大于试验组(P<0.05);两组患者胫骨平台后倾角与术后即刻比较均明显变大,且对照组患者明显大于试验组(P<0.05)。术后3、6个月,试验组患者血清BGP、hCT及BAL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侧钢板内固定术,能够加快患者的骨折愈合速度,预防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更具有生物力学上的稳定性,能够促进骨折部位的骨代谢及骨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 胫骨平台骨折 愈合程度 稳定性 骨代谢
下载PDF
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不稳定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6
作者 周浩霖 刘青春 《中国实用医药》 2025年第5期15-18,共4页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不稳定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80例接受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膝关节功能稳定情况分为稳定组(61例)和不稳定组(19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不稳定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80例接受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膝关节功能稳定情况分为稳定组(61例)和不稳定组(19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膝关节功能不稳定的危险因素。结果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80例患者中,HSS评分≤69分19例,占23.75%。膝关节功能稳定性试验结果:80例患者中,临床试验评估中出现膝关节功能不稳定19例,占23.75%。两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骨折部位、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chatzker骨折分型、是否合并膝关节周围损伤、是否出现术后并发症、是否进行康复训练比较差异显著(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chatzker骨折分型Ⅳ~Ⅵ型(OR=1.863)、合并膝关节周围损伤(OR=1.699)、术后并发症(OR=2.204)、未进行康复训练(OR=1.745)是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有部分患者出现膝关节功能不稳定,Ⅳ~Ⅵ型骨折、合并膝关节周围损伤、存在术后并发症、未进行康复训练等是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出现膝关节功能不稳定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膝关节功能不稳定 现状分析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术前MSCT对胫骨平台骨折伴半月板损伤的诊断价值
7
作者 董方 解耀锃 +1 位作者 周恩昌 路新震 《安徽医药》 CAS 2025年第1期91-95,I0006,共6页
目的探讨术前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对胫骨平台骨折伴半月板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3例行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治疗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均接受MSCT检查,以术中骨折复位内固定... 目的探讨术前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对胫骨平台骨折伴半月板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3例行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治疗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均接受MSCT检查,以术中骨折复位内固定后即刻关节镜下所见有无发生半月板损伤为金标准分为半月板损伤组和无半月板损伤组。比较两组病人基线资料及MSCT参数,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MSCT参数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伴半月板损伤的诊断价值。结果83例胫骨平台骨折病人发生半月板损伤共39例(46.99%),Ⅳ型半月板损伤发生率为18.75%(3/16),低于Ⅱ型的59.52%(25/42)(P<0.05)。半月板损伤组中SchatzkerⅡ型占比高于无半月板损伤组,SchatzkerⅣ型占比及术前MSCT检测骨折切线至塌陷最低点距离、外侧髁切线至骨折块远端距离、塌陷相对面积高于低于无半月板损伤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骨折切线至塌陷最低点距离、外侧髁切线至骨折块远端距离、塌陷相对面积单独及联合应用诊断胫骨平台骨折伴半月板损伤的ROC曲线下面积(AUC)(95%CI)为0.64(0.56,0.72)、0.70(0.62,0.78)、0.76(0.67,0.83)、0.89(0.83,0.94),联合应用的诊断价值高于单独应用(P<0.05)。结论术前MSCT测量胫骨平台骨折外侧髁切线至骨折块远端距离、塌陷相对面积等参数对半月板损伤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半月板损伤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 胫骨平台骨折 半月板损伤 SCHATZKER分型 诊断
下载PDF
两种治疗方案对前十字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及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陈鹏旭 高志 胡勇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641-644,共4页
目的观察两种治疗方案对前十字韧带(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及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四川省骨科医院就诊的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从接受关节镜下“8”字缝线治疗的患者中随机... 目的观察两种治疗方案对前十字韧带(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及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四川省骨科医院就诊的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从接受关节镜下“8”字缝线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抽取71例纳入对照组,从接受关节镜下缝线桥固定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抽取71例纳入试验组,术后患者均已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其术后3个月时(T1)、术后6个月时(T2)和术后12个月时(T3)的膝关节功能[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稳定性(KT-2000值)和膝关节活动度。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高于对照组,而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和T3时,试验组患者的IKDC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肢的KT-2000值低于对照组(P<0.05),且T3时试验组患者患肢和健肢的KT-2000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肢的KT-2000值高于健肢(P<0.05)。结论采用关节镜下缝线桥固定治疗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具有明显疗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提高膝关节稳定性和活动度,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8”字缝线 缝线桥固定 前十字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膝关节功能 稳定性
下载PDF
新型固定支撑接骨板对胫骨平台后交叉韧带附着点撕脱骨折修复的稳定性作用:前瞻性、开放性、自身对照临床试验 被引量:11
9
作者 陈广栋 曹同军 李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020-1024,共5页
背景:以往研究显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采用切开复位铆钉固定、空心螺钉固定或采用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忽略了后交叉韧带早期张力重建的重要性,因此疗效并不确定。目前在胫骨平台后交叉韧带附着点撕脱骨折固定方法的... 背景:以往研究显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采用切开复位铆钉固定、空心螺钉固定或采用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忽略了后交叉韧带早期张力重建的重要性,因此疗效并不确定。目前在胫骨平台后交叉韧带附着点撕脱骨折固定方法的选择及如何恢复关节的解剖学稳定性问题上尚存在争议。目的:观察新型固定支撑接骨板对胫骨平台后交叉韧带附着点撕脱骨折修复的稳定性作用。方法/设计: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自身对照的临床试验,在中国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完成。对纳入试验20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经后侧入路暴露骨折断端及损伤的后交叉韧带,直视下行骨折复位,采用新型支撑接骨板固定骨折断端,重建后交叉韧带。固定后随访3,12个月。主要观察指标为固定前、固定后3,12个月的膝关节HSS评分评估固定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试验的次要观察指标为固定前、固定后3,12个月Lysholm膝关节评分,X射线,以CT,磁共振检查评估损伤膝关节修复后形态,以及固定后3,12个月患者满意度。试验在北美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NCT03059368)。试验经中国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符合世界医学会制定的《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参与者本人对治疗方案和过程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讨论:试验设计了一种有利于后交叉韧带早期张力重建的新型固定支撑接骨板固定方法,以此修复胫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以期最大限度的恢复膝关节解剖学稳定性,并验证其疗效,从而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治疗提供一定的试验依据,为解决最大限度的恢复膝关节解剖学稳定提供一种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胫骨 膝关节 骨科植入物 骨植入物 接骨板 胫骨平台 后交叉韧带 骨折 稳定性 膝关节HSS评分 Lysholm膝关节评分 自身对临床试验 临床试验
下载PDF
结构化早期康复护理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及预后的影响
10
作者 方艳艳 李华俊 +2 位作者 刘鹏 黄丽华 蒋梅梅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25年第3期30-35,共6页
目的探究结构化早期康复护理对胫骨骨折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3年4月收治的80例胫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试验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在此基... 目的探究结构化早期康复护理对胫骨骨折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3年4月收治的80例胫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试验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结构化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患肢肿胀程度、术后下床时间、骨折愈合程度、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率进行比较。结果干预3个月后,试验组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Lyshol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01);患肢肿胀程度轻于对照组,术后下床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膝关节僵硬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对护士态度、心理疏导、护理水平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结构化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能够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有效促进其骨折愈合及步行能力的恢复,降低其足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结构化 早期康复护理 膝关节功能
下载PDF
基于胫骨平台“四柱理论”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联合骨伤愈合方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效果观察
11
作者 叶长青 汪涛 +4 位作者 厉驹 张孔彬 张宝良 林华 徐广杰 《中国乡村医药》 2025年第2期4-6,共3页
目的观察基于胫骨平台“四柱理论”,通过3D打印技术辅助选择术式联合骨伤愈合方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该院骨科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就诊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1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9例。对照组患者基... 目的观察基于胫骨平台“四柱理论”,通过3D打印技术辅助选择术式联合骨伤愈合方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该院骨科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就诊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1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9例。对照组患者基于胫骨平台“三柱理论”,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基于胫骨平台“四柱理论”,通过3D打印技术辅助选择术式联合骨伤愈合方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膝关节功能(Rasmussen评分)、骨代谢标志物[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骨折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各项临床指标情况优于对照组;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Rasmussen评分均高于对照组,IGF-1、BMP-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7%,1/59)低于对照组(11.9%,7/59);治疗有效率(98.3%,58/59)高于对照组的(88.1%,52/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胫骨平台“四柱理论”,在3D打印技术辅助选择术式联合骨伤愈合方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效果满意,可改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减轻膝关节疼痛,更好帮助膝关节功能恢复,利于骨折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技术 骨伤愈合方 胫骨平台骨折 骨代谢标志物
下载PDF
后内侧倒L形切口联合前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12
作者 刘元兵 黄成 +3 位作者 崔益华 王亮亮 陈曦彤 卢弘栩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5年第6期64-67,共4页
目的探讨后内侧倒L形切口联合前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如皋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82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 目的探讨后内侧倒L形切口联合前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如皋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82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内外侧双切口双钢板入路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后内侧倒L形切口联合前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两组术后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的手术及康复指标、复位质量、膝关节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下床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位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Rasmussen胫骨髁部骨折复位解剖学评分标准各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88%,低于对照组的2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后内侧倒L形切口联合前外侧入路内固定,术中损伤较少,有利于重建解剖结构,促进关节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发生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后内侧倒L形切口 前外侧入路 复位质量 膝关节功能
原文传递
自拟活血消肿方减轻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术前肢体肿胀的临床研究
13
作者 邵加龙 要少飞 +2 位作者 钟世荣 薛锦标 汤继磊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25年第1期19-25,共7页
目的:探讨自拟活血消肿方在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术前准备阶段的运用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就诊于启东市中医院骨伤科80例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2组均接受常规消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自... 目的:探讨自拟活血消肿方在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术前准备阶段的运用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就诊于启东市中医院骨伤科80例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2组均接受常规消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自拟活血消肿方。对2组患者的疼痛控制、炎症因子水平、治疗进程、肿胀消退情况、术后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在治疗后3、5和7 d,观察组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后7 d,观察组的疼痛递质(SP、PGE2、NPY)、炎症因子(CRP、IL-6、TNF-α)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前等待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6个月膝关节评分系统(H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5、7 d,观察组的肿胀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5、7 d,观察组肿胀优良率及术后6月HSS评分优良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操作特征(ROC)分析显示,观察组肿胀优良率和术后6个月HSS评分优良率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AUC=0.613和AUC=0.600。结论:自拟活血消肿方在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术前准备中能够有效减少肿胀,缓解疼痛,促进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能量损伤 胫骨平台骨折 自拟活血消肿方 消肿 疼痛控制 关节功能康复
下载PDF
两种植骨材料对骨质疏松性SchatzkerⅡ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植骨强度及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宗联 《罕少疾病杂志》 2023年第6期68-70,共3页
目的探讨异体松质骨与人工骨对骨质疏松性SchatzkerⅡ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植骨强度及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骨质疏松性SchatzkerⅡ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共7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 目的探讨异体松质骨与人工骨对骨质疏松性SchatzkerⅡ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植骨强度及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骨质疏松性SchatzkerⅡ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共7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分别采用异体松质骨与人工骨进行植骨治疗,比较两组术后随访健侧胫骨平台骨密度T值、植骨区骨密度、胫骨外髁关节面塌陷-高度差值、膝关节外侧间隙高度/角度差值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两组术后随访健侧胫骨平台骨密度T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术后随访植骨区骨密度均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术后12个月胫骨外髁关节面总塌陷-高度差值、术后3个月内塌陷-高度差值、术后3-6个月塌陷-高度差值及术后6-12个月塌陷-高度差值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3)观察组术后12个月膝关节外侧间隙总丢失高度值、术后3个月内丢失高度值、术后3~6个月丢失高度值及术后6~12个月丢失高度值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4)观察组术后12个月膝关节外侧间隙角度总增加值、术后3个月内角度增加值及术后3-6个月角度增加值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6-12个月膝关节外侧间隙角度增加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较于异体松质骨,骨质疏松性SchatzkerⅡ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人工骨可有效改善植骨强度,提高稳定性,且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体松质骨 人工骨 骨质疏松 胫骨平台骨折
下载PDF
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应用万向螺钉的有限元分析
15
作者 胡正辉 张文 +6 位作者 衡红全 任伟志 吴晨颖 顾增辉 彭建 李柳炳 徐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7期5735-5742,共8页
背景:通过腓骨头上入路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时,腓骨头与外侧平台间隙差无法满足所有患者行钢板后置。目的:有限元法分析腓骨头上入路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过程中钢板横臂万向螺钉角度以及数量不同导致固定强度的差异。方法:选用一... 背景:通过腓骨头上入路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时,腓骨头与外侧平台间隙差无法满足所有患者行钢板后置。目的:有限元法分析腓骨头上入路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过程中钢板横臂万向螺钉角度以及数量不同导致固定强度的差异。方法:选用一名30岁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膝关节至踝关节的CT图像,建立有限元模型。根据外侧锁定加压钢板是否后置分为后置组和非后置组,后置组根据2枚万向螺钉的偏移角度分为A-D组(0°,5°,10°,15°);非后置组根据2枚万向螺钉的偏移角度分为E,F组(0°,15°)。采用有限元法评估250,500,750 N载荷下的von Mises应力分布、最大von Mises应力和压缩位移,探究各组之间的力学差异。结果与结论:①有限元分析结果显示:750 N载荷水平下,内固定装置的最大压缩位移趋势为D<B=C=F<A<E,最大von Mises应力趋势为B<C<A<D<F<E,骨的最大压缩位移趋势为C=D<B<A<F<E,最大von Mises应力趋势为B<C<A<F<D<E;6组模型在250-750 N的位移和应力趋势相似;②提示通过腓骨头上入路固定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应尽量满足钢板后置2枚螺钉固定;当术中后置钢板仅满足1枚螺钉固定时,可使用万向螺钉在0°-15°范围内后偏,增加2枚螺钉的固定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 腓骨头上入路 有限元分析 万向螺钉 钢板后置 膝关节 应力分散 生物力学
下载PDF
关节内矢状面复位对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的指导意义
16
作者 张家凡 龙安华 +2 位作者 韩大成 贾梓超 张亚奎 《中国骨伤》 2025年第1期100-104,共5页
胫骨平台骨折是累及胫骨近端关节面的骨折,其损伤机制复杂、骨折形态不一,且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诊断治疗难度大。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集中于解决胫骨平台后侧柱的复位与固定,因为临床上发现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残留矢状面的复位不足... 胫骨平台骨折是累及胫骨近端关节面的骨折,其损伤机制复杂、骨折形态不一,且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诊断治疗难度大。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集中于解决胫骨平台后侧柱的复位与固定,因为临床上发现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残留矢状面的复位不足或复位丢失导致膝关节功能障碍。胫骨平台后倾角是描述胫骨矢状面力线的重要参数。在自然状态下,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发生改变累及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等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影响膝关节稳定性。在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选择合适的PTS能有效增加假体存留率,提高屈伸膝效能,有利于膝关节稳定。在创伤骨科领域,纠正矢状面畸形同样重要,需遵循“逆损伤机制”原则。定量评价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的矢状面复位情况,探讨矢状面复位对术后远期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目前认识尚浅,有待进一步的临床和生物力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矢状面畸形 胫骨平台后倾角 前交叉韧带 生物力学
下载PDF
四柱理念治疗SchatzkerⅠ~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17
作者 袁胜超 李征 +1 位作者 林馥纯 吴云飞 《中国现代医生》 2025年第2期37-40,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四柱理念与Schatzker分型理念在Ⅰ~Ⅳ型胫骨平台骨折治疗方面的影像学结果和临床疗效,评估该理念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方法选取2022年9月1日至2023年4月30日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医院70例胫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分... 目的通过分析四柱理念与Schatzker分型理念在Ⅰ~Ⅳ型胫骨平台骨折治疗方面的影像学结果和临床疗效,评估该理念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方法选取2022年9月1日至2023年4月30日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医院70例胫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所有患者接受完整的X线和CT三维重建检查,术后进行定期的膝关节X线正侧位片复查。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的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A)、胫骨平台内翻角(tibial plateau anterior,TPA)、关节面继发移位的测量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膝伸屈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Lysholm膝关节评分量表(Lysholm knee score scale,LKSS)评分。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膝伸屈ROM、Lysholm评分在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1个月和1年时的PTSA、关节面继发塌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柱理念指导下行SchatzkerⅠ~Ⅳ型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能有效恢复骨折端对位对线和固定强度,改善膝关节活动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柱理念 SCHATZKER分型 胫骨平台骨折
下载PDF
胫骨平台骨折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18
作者 唐茁栋 王明友 +3 位作者 王洪平 李亭燕 王川 刘绍江 《创伤外科杂志》 2025年第1期43-49,共7页
目的 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前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4年1月攀枝花市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66例,男性108例,女性58例;年龄22~76岁,平均49.3岁;摔伤6... 目的 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前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4年1月攀枝花市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66例,男性108例,女性58例;年龄22~76岁,平均49.3岁;摔伤69例,道路交通伤64例,高处坠落伤33例。SchatzkerⅠ~Ⅲ型91例,SchatzkerⅣ~Ⅵ型75例。根据术前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DVT组(50例)和非DVT组(116例)。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前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分析(DCA)曲线验证该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166例患者中术前检出DVT50例,术前DVT发生率30.1%(95%CI:0.231~0.37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致伤因素、受伤至手术时间和术前D-二聚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7.5岁和术前D-二聚体≥2422.5ng/mL是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前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该模型曲线下面积(AUC)为0.960,95%CI:0.929~0.991,灵敏度为88.0%,特异度为95.6%,校准曲线显示该模型一致性良好,DCA曲线显示在阈值范围0~1中该模型临床净收益均较高。结论 年龄≥47.5岁、术前D-二聚体≥2422.5ng/mL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前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由此构建的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一致性,应用于胫骨平台骨折术前DVT的预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列线图 预测模型
下载PDF
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影响因素分析
19
作者 董思珍 齐武林 吴世良 《浙江创伤外科》 2025年第4期673-675,共3页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改善效果影响因素。方法抽样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在本院行内固定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共100例,评估术后6个月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并根据膝关节功能改善效果...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改善效果影响因素。方法抽样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在本院行内固定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共100例,评估术后6个月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并根据膝关节功能改善效果分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法筛选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改善效果独立影响因素。结果纳入100例患者术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改善效果优良率为72%。将优良组和不良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临床特征指标纳入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证实年龄、身体质量指数、Schatzker分型、术前膝关节屈伸角度、有无术后并发症、有无伸膝结构损伤、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及骨折复位质量均是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改善效果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改善效果受年龄、身体质量指数、Schatzker分型、术前膝关节屈伸角度、有无术后并发症、有无伸膝结构损伤、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及骨折复位质量等复杂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内固定手术 膝关节功能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以基础骨块为标准逐步叠加复位法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观察
20
作者 周金军 邓琳 +3 位作者 翁德雨 王梅生 谭力 陈建军 《临床误诊误治》 2025年第6期60-67,共8页
目的探讨以基础骨块为标准逐步叠加复位法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及对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创伤性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0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改良组和常规组各51例。常... 目的探讨以基础骨块为标准逐步叠加复位法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及对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创伤性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0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改良组和常规组各51例。常规组行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改良组行以基础骨块为标准逐步叠加复位法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比较2组手术指标、骨折复位质量[Rasmussen放射学评分中胫骨髁部骨折复位解剖学评分]、手术前后下肢力线[膝关节间隙宽度、胫骨平台塌陷、外侧后倾角(PA)、内翻角(TPA)、股胫角(FTA)]、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改良组手术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常规组(P<0.01)。改良组骨折复位质量优于常规组(P<0.05)。改良组术后3 d、术后6个月膝关节间隙宽度、胫骨平台塌陷、PA、TPA低于常规组(P<0.01);2组术后3 d、术后6个月FT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改良组HSS评分高于常规组,VAS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术后1周、3个月、6个月改良组伸膝最大角度、屈膝最大角度高于常规组(P<0.05);改良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创伤性复杂胫骨平台骨折采用以基础骨块为标准逐步叠加复位法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可提高复位质量,有效缓解术后疼痛,改善下肢力线及膝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逐步叠加复位 切开复位内固定 胫骨平台塌陷 外侧后倾角 股胫角 膝关节功能 手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