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丘陵油田水驱后注气混相驱可行性实验
1
作者 肖志朋 刘诗琪 +4 位作者 李艳明 韩继凡 安国强 朱永春 李爱芬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8-76,共9页
吐哈盆地丘陵油田地层油为轻质油,油藏的非均质性导致水驱采收率较低,目前已进入高含水期。针对油藏水驱后注气混相驱可行性问题,首先利用细管实验测试了一级分离器气与地层油的混相压力,并优选了能实现混相的混相助剂类型(液化石油气... 吐哈盆地丘陵油田地层油为轻质油,油藏的非均质性导致水驱采收率较低,目前已进入高含水期。针对油藏水驱后注气混相驱可行性问题,首先利用细管实验测试了一级分离器气与地层油的混相压力,并优选了能实现混相的混相助剂类型(液化石油气、甲苯、乙二醇丁醚、CO_(2)、富化的天然气)及段塞注入量;其次用油田地层岩心组成的长岩心研究了高含水状态下混相助剂段塞驱+一级分离器气驱+后续水驱的驱油效果。细管实验结果表明,目前地层条件下一级分离器气驱替地层油要实现混相驱需要在注入气前方加入混相助剂段塞。长岩心混相驱油实验结果表明,水驱后气驱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原油采收率,在注入气前方加入混相助剂段塞,驱油效果明显提高,随混相助剂段塞注入量的增加采收率增加;但在地层油中溶解能力稍弱的混相助剂(如CO_(2)、富化的天然气)与溶解能力强的混相助剂(如LPG)的作用规律不同,且并不是注入量越大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期 混相驱 细管实验 长岩心混相驱油实验 提高采收率 丘陵油田
下载PDF
丘陵油田陵二西区三间房组油藏注水开发动态特征 被引量:5
2
作者 朱玉双 孙卫 +6 位作者 梁晓伟 闫林 程行海 贾自力 马广明 王晓方 王飞雁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16-119,共4页
为解决吐哈盆地丘陵油田陵二西区三间房组油藏注水开发中存在的油井压力低、产量低、含水上升快和水井注水压力接近油层破裂压力等一系列问题,利用动态分析方法,对该区块注水开发动态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块油井具有单井... 为解决吐哈盆地丘陵油田陵二西区三间房组油藏注水开发中存在的油井压力低、产量低、含水上升快和水井注水压力接近油层破裂压力等一系列问题,利用动态分析方法,对该区块注水开发动态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块油井具有单井多层、单层单向受效的特点,见水呈单层单向和双层双向两种方式。见效时间与见水时间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当见效时间太短或太长时,都可能在见效后短时间内就见水;当见效时间为8~14month时,油井见效后过较长时间才见水。游离的小气泡所产生的气阻效应不应忽视,它可能是造成目前生产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因素。油田动态特征还受砂体沉积相环境、构造、射孔、砂体的展布方向及储集层物性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油田 注水开发 见效见水 气阻效应 地层压力
下载PDF
丘陵油田陵二区三间房组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 被引量:4
3
作者 阎林 孙卫 +1 位作者 朱玉双 梁晓伟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0-202,206,共4页
目的对丘陵油田陵二区三间房组注水开发生产状态下的剩余油分布做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方法以地质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生产动态资料,运用动态分析等方法对丘陵油田陵二区三间房组油藏的剩余油进行研究。结果受地质因素和生产状况双重作用... 目的对丘陵油田陵二区三间房组注水开发生产状态下的剩余油分布做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方法以地质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生产动态资料,运用动态分析等方法对丘陵油田陵二区三间房组油藏的剩余油进行研究。结果受地质因素和生产状况双重作用的控制和影响,纵向上三间房油层组顶部动用程度差,剩余油相对富集,中下部动用程度高,剩余油饱和度低;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主相带的侧翼、断层附近、注水井间压力平衡区和采油井之间的死油区。结论为加密井井网调整提出理论指导,最终达到稳产、增产,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油田 动态分析 剩余油 断层
下载PDF
灰色层次分析法在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中的应用——以丘陵油田三间房组储层为例 被引量:7
4
作者 董凤娟 孙卫 +1 位作者 胡绪军 姜珍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55-1261,共7页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是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的发展趋势。采用灰色层次分析法(GAHP),选取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饱和度中值压力、退汞效率和泥质含量等6个参数,对丘陵油田进行了流动单元的划分。研究表明,本区储层可以划分为E、G...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是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的发展趋势。采用灰色层次分析法(GAHP),选取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饱和度中值压力、退汞效率和泥质含量等6个参数,对丘陵油田进行了流动单元的划分。研究表明,本区储层可以划分为E、G、M、P4类流动单元:E类流动单元主要分布在水下分流河道中心部位,渗流能力最强,开发程度较高,但是易发生水淹;G类流动单元主要分布在水下分流河道,渗流能力较强,水淹程度较低,还存有一定的剩余油,是丘陵油田目前主要的生产动用层系;M类流动单元主要分布在水下分流河道和河道的边部,物性较差,目前动用程度较低,剩余油富集;P类流动单元主要分布在水下分流间湾部位,岩性致密,注入水很难波及到,目前几乎不具备开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单元 灰色层次分析法 权重 油气 丘陵油田 三间房组储层
下载PDF
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对注水开发的影响——以丘陵油田三间房组储层为例 被引量:8
5
作者 董凤娟 孙卫 +1 位作者 陈文武 姚江荣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41-1045,共5页
目的探讨丘陵油田三间房组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对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方法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实验方法进行试验分析。结果Ⅰ,Ⅱ类储层中粒间-溶蚀孔发育,喉道较粗,连通性好,在高含水期之前,是主力产油和吸水层;Ⅲ类储层... 目的探讨丘陵油田三间房组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对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方法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实验方法进行试验分析。结果Ⅰ,Ⅱ类储层中粒间-溶蚀孔发育,喉道较粗,连通性好,在高含水期之前,是主力产油和吸水层;Ⅲ类储层中粒间-溶孔较发育,喉道较细,连通性较差,但孔喉分布范围比较广,在高含水期以后,该类储层变为主力产油层。结论孔隙的类型、连通情况、孔隙-喉道的组合及微裂隙的存在等方面构成的孔隙微观结构非均质性,是影响研究区注水开发效果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油田 三间房组 微观孔隙结构 高压压汞 注水开发效果
下载PDF
丘陵油田陵2西区三间房组油藏注水运动规律 被引量:3
6
作者 梁晓伟 孙卫 +1 位作者 朱玉双 阎林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31-334,共4页
目的了解丘陵油田陵2西区三间房组油藏注水在平面上、纵向上的运动规律。方法在充分认识油藏静态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压力测试、油井产液剖面、注水井吸水剖面等测试结果,结合注水井和采油井生产数据的动态分析,认识各种地质及生产动... 目的了解丘陵油田陵2西区三间房组油藏注水在平面上、纵向上的运动规律。方法在充分认识油藏静态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压力测试、油井产液剖面、注水井吸水剖面等测试结果,结合注水井和采油井生产数据的动态分析,认识各种地质及生产动态因素对注水效果的影响和控制作用。结果丘陵油田陵2西区三间房组注入水在平面上主要受沉积微相、砂体平面延伸方向及储层物性三方面因素的控制,纵向上受沉积韵律性及层间差异性的影响。结论提出平面上封堵、转注,纵向上封堵、补孔及调整注水压力与注水量等措施,以达到提高油藏采收率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入水运动规律 三间房组 丘陵油田
下载PDF
丘陵油田二次开发中单砂体精细刻画 被引量:5
7
作者 刘滨 蒲玉娥 +3 位作者 何伯斌 葛新超 李宁 刘琦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9-71,共3页
针对吐哈丘陵油田地质条件复杂、水淹程度高、现有井网对单砂体适应性较差、剩余油分布认识准确性不高等问题,开展单砂层精细对比和内部构型刻画研究,落实了砂层内部单砂体的精细成因格架、侧向变化和连通关系。既解决了一些开发生产的... 针对吐哈丘陵油田地质条件复杂、水淹程度高、现有井网对单砂体适应性较差、剩余油分布认识准确性不高等问题,开展单砂层精细对比和内部构型刻画研究,落实了砂层内部单砂体的精细成因格架、侧向变化和连通关系。既解决了一些开发生产的矛盾问题,又为二次开发试验井的部署和矿场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丘陵油田 二次开发 单砂体 精细对比
下载PDF
不同流动单元储层特征及其对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以丘陵油田三间房组储层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董凤娟 孙卫 +1 位作者 贾自力 杨军朝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3-77,共5页
针对丘陵油田三间房组油藏的特点,选取能反映储层物性、沉积特征及流体性质的主要参数(如孔隙度、渗透率、砂体厚度和含油饱和度)对流动单元进行了划分。以研究区7口取心井分析化验资料为基础,分析了不同流动单元的储层特征,同时结合油... 针对丘陵油田三间房组油藏的特点,选取能反映储层物性、沉积特征及流体性质的主要参数(如孔隙度、渗透率、砂体厚度和含油饱和度)对流动单元进行了划分。以研究区7口取心井分析化验资料为基础,分析了不同流动单元的储层特征,同时结合油田生产动态资料对流动单元划分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流动单元可以分为E、G、M、P 4类,不同流动单元所处相带位置不同,物性和含油性依次变差;②不同流动单元的岩性、黏土含量、填隙物的相对含量、孔隙类型及连通情况等储层特征不同;③不同流动单元的生产动态特征存在明显差异,M类流动单元目前动用程度较低,剩余油富集。因此,要加强M类流动单元的改造措施,从而改善油田整体的注水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油田 三间房组油藏 流动单元 注水开发效果
下载PDF
丘陵油田三间房组注水开发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董凤娟 曹原 +1 位作者 邢宽宏 任大忠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32-1038,共7页
利用岩石铸体薄片、压汞和物性分析资料等,对丘陵油田三间房组储层岩石学特征、沉积特征、微观孔隙结构以及成岩相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从多角度出发分析了影响丘陵油田三间房组储层注水开发效果的因素。研究表明:1)不同沉积微... 利用岩石铸体薄片、压汞和物性分析资料等,对丘陵油田三间房组储层岩石学特征、沉积特征、微观孔隙结构以及成岩相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从多角度出发分析了影响丘陵油田三间房组储层注水开发效果的因素。研究表明:1)不同沉积微相储层注水开发效果存在较大差异;2)油藏注水开发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区域局部构造的控制;3)孔隙结构越复杂,孔径越小,注水开发效果越差;4)不同成岩相组合控制了储层发育特征和储集物性,其注水开发效果不同。因此,丘陵油田三间房组储层注水开发效果是主力微相、微构造、微观非均质性、成岩相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油田 三间房组储层 注水开发效果 控制因素
下载PDF
复杂断块油藏建模技术在丘陵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滨 石晓燕 +2 位作者 何伯斌 刘瑛 罗阳俊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48-550,共3页
以油田密井网、地震解释层面和断层数据、储集层预测和沉积微相研究成果作为建模控制因素,综合应用概率统计、变差函数分析等技术手段和序贯高斯协克里金方法完成吐哈盆地丘陵油田复杂断块油藏精细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实现油田综合地质... 以油田密井网、地震解释层面和断层数据、储集层预测和沉积微相研究成果作为建模控制因素,综合应用概率统计、变差函数分析等技术手段和序贯高斯协克里金方法完成吐哈盆地丘陵油田复杂断块油藏精细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实现油田综合地质认识成果的数字化和可视化,在油田下步综合调整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丘陵油田 复杂构造 地质模型
下载PDF
用地层倾角测井资料在丘陵油田进行断层识别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宇晓 刘中敏 万学鹏 《测井技术》 CAS CSCD 1993年第4期285-288,共4页
在断层识别中,地层倾角测井资料能直接确定断层的断点深度及其性质。利用丘陵油田的地层倾角资料进行断层识别分析,总结出该油田断层的四种矢量特征,从而为其进一步勘探开发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 地层倾角测井 断层识别 丘陵油田
下载PDF
丘陵油田低阻油层成因及测井解释 被引量:13
12
作者 关振良 《新疆石油学院学报》 2000年第3期15-18,共4页
在国内外研究低阻油层的基础上 ,结合丘陵油田的生产实际 ,认为形成丘陵油田低阻油层的主要原因有五个方面 ;针对低阻油层的测井特征 。
关键词 丘陵油田 低阻油层 成因 测井解释 模糊综合评判
下载PDF
丘陵油田开发形势分析及下步技术对策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波 梁文发 彭长水 《吐哈油气》 1997年第2期31-41,共11页
本文以数值模拟为手段,紧密结合沉积微相对油水运动规律的控制作用,深入分析了油田开发形势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下一步油田开发的技术对策。
关键词 丘陵油田 采油指数 视吸水指数 注采关系 调整方案
下载PDF
丘陵油田三间房上油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14
作者 何文祥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06期205-206,共2页
研究了丘陵油田三间房上油组S1,S2两个砂层组的储集砂体的平面展布和非均质性;储集砂体形态主要有片状、条带状和透镜状砂体。其中片状砂体为主力储层.条带状砂体为重要储层。透镜状砂体为次要储层;分析了各类储层的非均质特征。认... 研究了丘陵油田三间房上油组S1,S2两个砂层组的储集砂体的平面展布和非均质性;储集砂体形态主要有片状、条带状和透镜状砂体。其中片状砂体为主力储层.条带状砂体为重要储层。透镜状砂体为次要储层;分析了各类储层的非均质特征。认为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强于层间和层内非均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油田 储集层 非均质性 三间房组
下载PDF
丘陵油田断层侧向封闭性研究
15
作者 张军 楚天祥 李晶 《山东化工》 CAS 2016年第20期108-111,共4页
对于断层发育的低渗断块型油田,断层的封闭性是影响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断层封闭性的好坏,对油气田制定开发和调整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已全面开发的丘陵油田为例,开展了高含水开发阶段的低渗断块砂岩油田的断层封闭性研究... 对于断层发育的低渗断块型油田,断层的封闭性是影响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断层封闭性的好坏,对油气田制定开发和调整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已全面开发的丘陵油田为例,开展了高含水开发阶段的低渗断块砂岩油田的断层封闭性研究。针对该油藏静、动态资料丰富的特点,通过采用岩性对接、动态分析、措施验证等方法,提出了一套高含水开发阶段的低渗断块砂岩油田断层侧向封闭性的综合判别方法,为高含水开发阶段的油田寻找断层遮挡型剩余油提供了指导,进而为进入开发中后期的油田调整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侧向封闭性 丘陵油田 SGR 剩余油
下载PDF
丘陵油田纳米聚硅增注技术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玉成 刘富 +2 位作者 程行海 吴俊红 房伟 《新疆石油天然气》 CAS 2009年第4期41-43,共3页
针对丘陵油田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存在注水井注入压力长期居高不下、注水量低的问题,提出通过注入一种纳米聚硅溶液以缓解这一问题。纳米聚硅材料具有极强的憎水亲油能力及与岩石的吸附能力,其溶液注入地层后优先吸附在孔隙内表面,改变了... 针对丘陵油田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存在注水井注入压力长期居高不下、注水量低的问题,提出通过注入一种纳米聚硅溶液以缓解这一问题。纳米聚硅材料具有极强的憎水亲油能力及与岩石的吸附能力,其溶液注入地层后优先吸附在孔隙内表面,改变了岩石的润湿性,提高了水相渗透率,从而达到降压增注目的。通过室内驱替模拟试验及现场应用表明,纳米聚硅增注技术可以降低该油田注水井的注水压力,提高油藏的吸水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油田 纳米聚硅 增注技术 润湿性
下载PDF
丘陵油田增压注水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林长久 郭军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5年第1期74-76,共3页
在低渗透注水油田的开发过程中 ,存在许多井欠注的问题 ,常规的酸化、压裂等措施未达到理想的效果。增压注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丘陵油田实施这一措施后 ,见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油田开发 注水 增压 吸水规律 可行性 压力界限 丘陵油田
下载PDF
丘陵油田水淹层测井评价
18
作者 左新玉 邓介堂 《吐哈油气》 1999年第3期50-53,96,共5页
为提高油田的采收率,延长油田的稳产期,油田一般都采用早期注水开发的形式。油田注水开发后,油层必然面临着水淹的问题,而利用测井资料识别水淹层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根据丘陵油田陵2、陵35井区1998年新钻井的测井资料,对该区水... 为提高油田的采收率,延长油田的稳产期,油田一般都采用早期注水开发的形式。油田注水开发后,油层必然面临着水淹的问题,而利用测井资料识别水淹层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根据丘陵油田陵2、陵35井区1998年新钻井的测井资料,对该区水淹情况进行了测井评价,并取得了一定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油田 水淹 测井 评价
下载PDF
丘陵油田开发技术对策
19
作者 周波 梁文发 彭长水 《吐哈油气》 1996年第2期49-62,共14页
依据丘陵油田开发方案中油田开发目标及开发技术政策研究的基础和开发方案实施后油田的实际,对油田的开发目标及开发技术对策进行了补充研究与完善。根据油田投产初期四个月的生产特征及开发现状,开展了油田的产能及注入能力研究,注采... 依据丘陵油田开发方案中油田开发目标及开发技术政策研究的基础和开发方案实施后油田的实际,对油田的开发目标及开发技术对策进行了补充研究与完善。根据油田投产初期四个月的生产特征及开发现状,开展了油田的产能及注入能力研究,注采系统评价等工作,同时利用精细地质模型开展了整体数值摸拟研究,对油田末来的开发趋势作出了预测,指出了油田开发存在的问题,重新制定了油田开发的目标及基本开发技术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油田 日注量 注采比 地层压力 采油指数 开发指标
下载PDF
丘陵油田自然电位异常油层深电阻率高值原因分析及应用
20
作者 张军 楚天祥 杨晓梅 《国外测井技术》 2011年第2期46-47,4,共2页
丘陵油田经多年注水开发,目前已进入中高期含水阶段,受注入水影响,储层形成多压力系统,部分自然电位曲线异常。近期,通过统计整理自然电位异常层试油结论发现,自然电位异常油层和水淹层的深侧向电阻率数值分布存在以下规律:油层深电阻... 丘陵油田经多年注水开发,目前已进入中高期含水阶段,受注入水影响,储层形成多压力系统,部分自然电位曲线异常。近期,通过统计整理自然电位异常层试油结论发现,自然电位异常油层和水淹层的深侧向电阻率数值分布存在以下规律:油层深电阻率普遍≥100Ω.m,而水淹层深电阻率〈100Ω.m。为弄清自然电位异常层深电阻率分布特征原因,指导今后的测井解释和油水井动态分析工作,从落实自然电位异常原因入手,对自然电位异常层的含油饱和度、过滤电位等认真分析,找出了自然电位异常油层高深电阻率的原因,并应用油层和水淹层深电阻率的差异规律,对目前油田未射孔的自然电位异常层进行了再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电位 深电阻率 丘陵油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