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0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剂量丙戊酸钠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泌乳素及多巴胺水平的影响
1
作者 刘燕林 李辉 周晓亮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7-101,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丙戊酸钠对双相情感障碍(BPD)患者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泌乳素(PRL)及多巴胺(D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接受治疗的90例BPD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均为30例,A、B、C三组每...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丙戊酸钠对双相情感障碍(BPD)患者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泌乳素(PRL)及多巴胺(D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接受治疗的90例BPD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均为30例,A、B、C三组每天分别口服10、15、20 mg/kg丙戊酸钠。比较3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各项精神疾病评分、血药浓度相关指标、治疗前后血清水平、肝功能相关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3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各项评分相较于治疗前显著性改善(P<0.05);3组达稳态血药浓度谷值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TSH、PRL及DA水平相较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ALT、AST水平相较于治疗前均有所上升(P<0.05),治疗后3组ALT、AS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戊酸钠可有效治疗BPD患者,缓解狂躁或抑郁程度,对TSH、PRL及DA水平无明显影响,其中小剂量丙戊酸钠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对肝功能的影响较小,且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戊酸 双相情感障碍 促甲状腺激素 泌乳素 多巴胺
下载PDF
奥拉西坦联合丙戊酸镁对老年脑卒中后癫痫的治疗效果及氧化应激反应的作用研究
2
作者 刘鹏 文立杨 +2 位作者 高国杰 李航 毛森林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8-12,共5页
目的探究奥拉西坦联合丙戊酸镁对老年脑卒中后癫痫的治疗效果及氧化应激反应的作用。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9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92例老年脑卒中后癫痫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口服丙戊酸镁... 目的探究奥拉西坦联合丙戊酸镁对老年脑卒中后癫痫的治疗效果及氧化应激反应的作用。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9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92例老年脑卒中后癫痫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口服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联合奥拉西坦治疗,维持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癫痫发作频率、单次癫痫发作持续时间、日常活动能力、认知水平、氧化应激反应、药物毒性及随访6个月的复发结局。结果治疗前后研究组癫痫发作频率差值、单次癫痫发作持续时间差值、日常活动能力评分差值、韦氏智力量表中国修订版评分差值、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差值、血清脂质过氧化物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6个月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奥拉西坦联合丙戊酸镁治疗老年脑卒中后癫痫,有助于提升抗癫痫效果,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减轻氧化应激损伤,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癫痫 奥拉西坦 丙戊酸 氧化应激
下载PDF
癫痫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3
作者 胡源 杨辉 虞梅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476-480,共5页
目的研究癫痫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7月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115例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所有患者的CYP2C19基因型,同时给... 目的研究癫痫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7月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115例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所有患者的CYP2C19基因型,同时给予丙戊酸钠治疗,将患者按CYP2C19基因型别分为强代谢型(*1/*1)47例、中间代谢型(*1/*2,*1/*3)50例和弱代谢型(*2/*2,*3/*3,*2/*3)18例,比较CYP2C19代谢型对血药浓度的影响;并根据丙戊酸钠治疗效果分为疗效良好组(n=85)和疗效不佳组(n=30),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丙戊酸钠治疗效果的因素。结果癫痫患者CYP2C19基因分型分布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检验;CYP2C19弱代谢型的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为(3.80±1.02)μg/mL,明显高于强代谢的(2.67±0.34)μg/mL和中间代谢型的(2.73±0.36)μ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强代谢型和中间代谢型的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月发病频率≥4次、继发性病因为热性惊厥、丙戊酸钠血药浓度<50μg/mL、服药依从性差、CYP2C19基因型为弱代谢型与丙戊酸钠治疗效果有关(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月发病频率≥4次、继发性病因为热性惊厥、丙戊酸钠血药浓度<50μg/mL、服药依从性差、CYP2C19基因型为弱代谢型均为影响丙戊酸钠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癫痫患者的CYP2C19基因具有多态性,且与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及疗效具有相关性。因此,在采用丙戊酸钠治疗癫痫患者时,可检测CYP2C19基因分型,以指导癫痫患者的临床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CYP2C19基因多态性 丙戊酸钠血药浓度 疗效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丙戊酸钠辅助治疗小儿癫痫临床疗效及血清NSE、Hcy与T细胞17水平变化分析
4
作者 柳敏 程颖 +2 位作者 景素敬 姜红 郝伟红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4年第2期212-215,共4页
目的 分析丙戊酸钠辅助治疗小儿癫痫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同型半胱氨酸(Hcy)及T细胞17水平(Th17)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邯郸市第二医院收治的小儿癫痫患儿152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 目的 分析丙戊酸钠辅助治疗小儿癫痫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同型半胱氨酸(Hcy)及T细胞17水平(Th17)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邯郸市第二医院收治的小儿癫痫患儿152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73例(托吡酯)和观察组79例(丙戊酸钠+托吡酯)。比较两组总疗效率、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2(IL-2)、Hcy]、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NSE、Th17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疗效率为91.81%,对照组总疗效率为75.29%,观察组总疗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NF-α、IL-2、NSE、Hcy、Th17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TNF-α、IL-2、NSE、Hcy、Th17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DNF水平均上升,且观察组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及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9.59%、5.04%,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戊酸钠辅助托吡酯治疗小儿癫痫临床疗效较为理想,可有效减轻炎症反应,显著降低NSE、Th17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戊酸 小儿癫痫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同型半胱氨酸 T细胞17水平
下载PDF
丙戊酸脑病临床诊疗的新进展
5
作者 田野 袁恒杰 《天津药学》 2024年第1期67-72,共6页
丙戊酸(VPA)是常用处方药,用于治疗复杂的部分性癫痫发作、失神发作、双相情感障碍和预防偏头痛。VPA通常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轻,但VPA脑病却是一种少见又严重但可逆的不良反应,患者会出现昏迷、脑水肿和死亡。VPA脑病在临床中很容易被... 丙戊酸(VPA)是常用处方药,用于治疗复杂的部分性癫痫发作、失神发作、双相情感障碍和预防偏头痛。VPA通常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轻,但VPA脑病却是一种少见又严重但可逆的不良反应,患者会出现昏迷、脑水肿和死亡。VPA脑病在临床中很容易被忽视,导致延迟诊断和治疗,危及生命。早期识别和治疗VPA脑病至关重要。本文对与VPA脑病相关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发病机制、危险因素、诊断和治疗等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戊酸 脑病 诊断 发病机制 临床特征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依达拉奉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卒中后癫痫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6
作者 邹丹 杨星勇 胡巧织 《中国药师》 CAS 2024年第1期145-154,共10页
目的评估依达拉奉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卒中后癫痫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NKI、万方数据库、VIP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自建库起至2023年5月。收集依达拉奉联合丙戊酸钠对... 目的评估依达拉奉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卒中后癫痫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NKI、万方数据库、VIP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自建库起至2023年5月。收集依达拉奉联合丙戊酸钠对比丙戊酸钠单药治疗癫痫的随机对照试验,使用RoB 2工具评估所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使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3篇文献,总计109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丙戊酸钠组[RR=0.18,95%CI(0.13,0.22),P<0.01]。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RR=0.73,95%CI(0.48,1.13),P=0.16]。联合治疗组患者发作频次[MD=-0.30,95%CI(-0.43,-0.11),P<0.01]、发作持续时间[MD=-0.81,95%CI(-0.89,-0.72),P<0.01]均显著低于丙戊酸钠组;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MD=-8.00,95%CI(-9.15,-6.84),P<0.01]。白细胞介素-2[MD=-10.19,95%CI(-14.61,-5.78),P<0.01]、白细胞介素-8[MD=-5.6,95%CI(-6.48,-4.73),P<0.01]均显著低于丙戊酸钠组;联合治疗组癫痫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治疗后1个月[MD=-4.73,95%CI(-4.99,-4.46),P<0.01]、3个月[MD=-2.10,95%CI(-3.26,-0.95),P<0.01]、6个月[MD=-1.31,95%CI(-2.35,-0.27),P<0.01]显著优于丙戊酸钠组。12个月后NSE水平[MD=0.06,95%CI(-0.07,0.19),P=0.34]无明显差别。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卒中后癫痫,可提高患者癫痫控制率,缩短发作频率及发作持续时间,可降低患者体内炎症因子水平,促进NSE水平降低,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丙戊酸 卒中后癫痫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一文读懂丙戊酸治疗药物监测
7
作者 贺静 果伟 +3 位作者 李文标 臧彦楠 许悦 刘辰庚 《大医生》 2024年第1期145-148,共4页
丙戊酸是一种临床常用的广谱抗癫痫药物,同时也是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一线药物。《神经精神药理学治疗药物监测共识指南》强烈推荐对丙戊酸实施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TDM)。现就临床申请丙戊酸TDM需要做哪些准备工... 丙戊酸是一种临床常用的广谱抗癫痫药物,同时也是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一线药物。《神经精神药理学治疗药物监测共识指南》强烈推荐对丙戊酸实施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TDM)。现就临床申请丙戊酸TDM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以及如何解读丙戊酸血药浓度检测结果作出详细阐述,以期能够合理使用治疗药物监测工具,更好地发挥丙戊酸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戊酸 治疗药物监测 血药浓度
下载PDF
基于不同群体药动学分析工具建立真实世界丙戊酸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
8
作者 万盼婷 王翠蓉 邱广富 《医药前沿》 2024年第14期17-20,共4页
目的:基于NONMEM和MONOLIX 2种不同群体药动学分析工具建立真实世界丙戊酸群体药动学模型(PPK),探索可能影响丙戊酸血药浓度的潜在协变量,为癫痫患者使用丙戊酸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 目的:基于NONMEM和MONOLIX 2种不同群体药动学分析工具建立真实世界丙戊酸群体药动学模型(PPK),探索可能影响丙戊酸血药浓度的潜在协变量,为癫痫患者使用丙戊酸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67例癫痫患者239个丙戊酸稳态血药浓度数据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模型组(n=111)与验证组(n=56)。2种群体药动学分析工具同时建立适合真实世界的群体药动学模型,采用拟合度优度诊断、可视化预测检验对所得的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该群体药动学为一室模型,在使用NONMEM软件建立的最终模型中纳入了联合用药(DDI)-美罗培南和给药方式(ROUTE)作为协变量;而在使用MONOLIX软件建立的最终模型中纳入了联合用药(DDI)-美罗培南和体质量(BW)作为协变量。与此同时,与NONMEM相比较,MONOLIX软件所得到的最终模型具有更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结论:本研究初步构建了适用于癫痫患者给予丙戊酸剂量指导的群体药动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 血药浓度 丙戊酸 群体药动学模型
下载PDF
丙戊酸钠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大鼠中的实验研究
9
作者 李国松 常海刚 +3 位作者 李海明 惠磊 张新中 岳双柱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6期30-33,共4页
目的 探讨丙戊酸钠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大鼠中的实验研究。方法 将12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及丙戊酸钠组,各40只。颈内动脉穿刺法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丙戊酸钠组大鼠每隔12 h给予... 目的 探讨丙戊酸钠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大鼠中的实验研究。方法 将12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及丙戊酸钠组,各40只。颈内动脉穿刺法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丙戊酸钠组大鼠每隔12 h给予丙戊酸钠(300 mg/kg)腹腔注射。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检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皮质的细胞和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脑底动脉清晰可见,模型组大鼠脑底面有明显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组内比较:与第1天比较,模型组、丙戊酸钠组第3、4天大鼠改良Garcia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前3天,模型组大鼠改良Garcia评分均低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4天,丙戊酸钠组大鼠改良Garcia评分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脑皮质阳性细胞占比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丙戊酸钠组大鼠脑皮质阳性细胞占比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戊酸钠减少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细胞和神经元的凋亡,改善神经损伤和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丙戊酸 细胞凋亡
下载PDF
丙戊酸钠促进神经根回植术后神经元存活的机制研究
10
作者 吴殿秀 袁依然 +1 位作者 杨丽娟 王海鹏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对大鼠臂丛神经根回植术后脊髓神经元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成年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手术组和丙戊酸钠组。手术组和丙戊酸钠组对大鼠行臂丛根性撕脱伤后神经根回植术,其中丙戊酸钠组通过饮水喂食丙戊酸钠。术后第1、2...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对大鼠臂丛神经根回植术后脊髓神经元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成年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手术组和丙戊酸钠组。手术组和丙戊酸钠组对大鼠行臂丛根性撕脱伤后神经根回植术,其中丙戊酸钠组通过饮水喂食丙戊酸钠。术后第1、2、3、7、14天收集相应节段脊髓,应用TUNEL法检测神经元凋亡情况,应用Western blot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TUNEL法检测在术后第1、2天未发现凋亡细胞,术后第3~14天发现凋亡神经元,术后第3、7天丙戊酸钠组凋亡神经元个数少于手术组(P<0.05);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发现,术后第2、3、7天丙戊酸钠组Bcl-2的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手术组(P<0.05);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cl-2的mRNA表达发现,术后第2、3、7天丙戊酸钠组Bcl-2的mRNA表达明显高于手术组(P<0.05)。结论臂丛根性撕脱伤行神经根回植术后早期应用丙戊酸钠可以抑制神经元的凋亡,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脊髓内部Bcl-2表达、抑制凋亡信号传导路径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戊酸 根性撕脱伤 神经根回植 BCL-2
下载PDF
小剂量富马酸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镁治疗双相情感障碍伴重度抑郁发作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11
作者 叶湘湘 方政华 +2 位作者 周志强 张婵娟 周剑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6期18-20,24,共4页
目的观察小剂量富马酸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镁治疗双相情感障碍伴重度抑郁发作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湖南省脑科医院收治的180例双相情感障碍伴重度抑郁发作患者,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90)和观察组(n=90)... 目的观察小剂量富马酸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镁治疗双相情感障碍伴重度抑郁发作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湖南省脑科医院收治的180例双相情感障碍伴重度抑郁发作患者,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90)和观察组(n=90)。对照组患者采取丙戊酸镁持续治疗8周,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小剂量富马酸喹硫平片持续治疗8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实验室指标[血清催乳素(PRL)、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甲状腺素(FT_(4))和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_(3))]、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3.33%vs.64.44%,χ^(2)=8.322,P=0.004)。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2组血清PRL、TSH、FT_(4)、FT_(3)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8周后,2组血清PRL、TSH水平高于治疗前,血清FT_(4)、FT_(3)水平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8周后,2组HAMD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期间均发生不良反应,但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8.89%vs.12.22%,χ^(2)=0.530,P=0.467)。结论小剂量富马酸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镁治疗双相情感障碍伴重度抑郁发作可更有效地减轻患者抑郁症状,可更好地控制患者临床症状,对内分泌激素的影响较小,且具有较高的用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精神病性症状 抑郁发作 富马酸喹硫平 丙戊酸
原文传递
某院2022年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12
作者 江艳 陈川 +2 位作者 陶赟 殷秋忆 戴烨 《中国处方药》 2024年第3期76-78,共3页
目的分析某院丙戊酸钠(VPA)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月~12月在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行VPA血药浓度监测的241例患者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分析年龄、药物剂型及联合用药对... 目的分析某院丙戊酸钠(VPA)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月~12月在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行VPA血药浓度监测的241例患者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分析年龄、药物剂型及联合用药对VPA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241例患者共行438例次VPA治疗药物监测,血药浓度达标率为58.7%。监测多次的患者中,调整剂量后的监测结果达标率较调整前均有提高。单因素分析显示,剂型和联合用药是影响VPA血药浓度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临床使用丙戊酸钠时应注重血药浓度监测,并及时根据监测结果及临床症状调整给药剂量,以提高抗癫痫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戊酸 血药浓度监测 影响因素 剂型 联合用药
下载PDF
左乙拉西坦联合奥卡西平、丙戊酸钠对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合并睡眠中癫痫性电持续状态患儿临床症状、认知功能的影响
13
作者 田增春 张淼 梁璐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CAS 2024年第4期69-75,共7页
目的:探究左乙拉西坦联合奥卡西平、丙戊酸钠对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合并睡眠中癫痫性电持续状态(ESES)患儿临床症状、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2年4月在某院接受治疗的100例BECT合并ESE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 目的:探究左乙拉西坦联合奥卡西平、丙戊酸钠对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合并睡眠中癫痫性电持续状态(ESES)患儿临床症状、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2年4月在某院接受治疗的100例BECT合并ESE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奥卡西平和丙戊酸钠,而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左乙拉西坦,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脑电图改善情况及脑电活动情况,并对患儿治疗前后的认知情况进行评价,记录患儿在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92.00%)高于对照组(76.00%,P<0.05)。观察组患儿脑电图改善总有效率(74.00%)高于对照组(46.00%,P<0.05)。两种治疗方案均可影响患儿的脑电波活动,特别是在α、β、θ、δ波段,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在这些波段的变化更为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在操作智商、全量表智商、言语智商方面的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评分均升高,且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奥卡西平联合丙戊酸钠的治疗方案比较,左乙拉西坦联合奥卡西平和丙戊酸钠治疗儿童BECT合并ESES的疗效更优,能够有效提高患儿的治疗有效率和脑电图改善总有效率,提高患儿的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乙拉西坦 奥卡西平 丙戊酸 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 睡眠中癫痫性电持续状态
下载PDF
鲁拉西酮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疗效
14
作者 陈方侠 王圣海 +2 位作者 尹连艳 李墨花 孙平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3期71-75,共5页
目的:探讨鲁拉西酮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1月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8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安慰剂组和鲁拉西酮组,各40例。安慰剂组接受安慰剂联合... 目的:探讨鲁拉西酮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1月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8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安慰剂组和鲁拉西酮组,各40例。安慰剂组接受安慰剂联合丙戊酸钠治疗,鲁拉西酮组接受鲁拉西酮联合丙戊酸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从基线到第8周的治疗疗效、抑郁症状、躁狂症状、治疗副反应、认知功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鲁拉西酮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安慰剂组的72.50%(P<0.05)。比较HAMD、YMRS评分,治疗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鲁拉西酮组HAMD评分低于安慰剂组(P<0.05),两组Y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MoCA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oCA评分均提升,且鲁拉西酮组MoCA评分(26.58±2.13)分高于安慰剂组MoCA评分(23.35±1.9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鲁拉西酮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能更好地改善抑郁症状及认知功能,不增加转躁风险及药物不良反应,可整体提升治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 丙戊酸 鲁拉西酮
下载PDF
丙戊酸镁联合拉莫三嗪用于难治性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疗效观察
15
作者 姬金花 刘峰昌 +2 位作者 王飞娟 师媛 范凯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4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探讨丙戊酸镁联合拉莫三嗪用于难治性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西安市北方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难治性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成对照组(59例)和试验组(61例)。对照组单纯予以... 目的探讨丙戊酸镁联合拉莫三嗪用于难治性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西安市北方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难治性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成对照组(59例)和试验组(61例)。对照组单纯予以丙戊酸镁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拉莫三嗪治疗。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及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2表达。结果试验组治疗癫痫发作的总有效率(93.4%)较对照组(81.4%)高(P<0.05)。试验组治疗精神障碍的总有效率(98.4%)较对照组(72.9%)高(P<0.05)。治疗后1个月后,试验组的IL-1β、IL-6、TNF-α、IL-2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丙戊酸镁联合拉莫三嗪治疗难治性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疗效好,能有效调节血清IL-1β、IL-6及外周血TNF-α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癫痫 丙戊酸 拉莫三嗪 白细胞介素-1Β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2
下载PDF
维生素D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小儿癫痫的效果分析
16
作者 魏琼 宋丽瑶 +3 位作者 徐文艺 姜婷 文耀平 饶睿 《医药前沿》 2024年第11期61-63,共3页
目的:分析维生素D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小儿癫痫的效果及对患儿骨代谢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9月乐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小儿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差异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丙戊酸钠治疗,研... 目的:分析维生素D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小儿癫痫的效果及对患儿骨代谢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9月乐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小儿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差异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丙戊酸钠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维生素D,两组患儿共治疗2个月,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癫痫发作情况、骨代谢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癫痫发作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研究组癫痫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钙、血磷、维生素D3、血清降钙素、碱性磷酸酶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两组血磷、血钙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维生素D3、碱性磷酸酶高于对照组,血清降钙素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生素D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小儿癫痫可减少癫痫发作次数,提高疗效,并可减轻对机体骨代谢水平的不良影响,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癫痫 丙戊酸 维生素D 治疗效果
下载PDF
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对小儿癫痫发作控制情况、发作频率、睡眠质量的影响
17
作者 郑丽平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4年第2期319-322,共4页
目的:分析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对小儿癫痫发作控制情况、发作频率、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福建省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癫痫患儿3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例。对照组给予... 目的:分析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对小儿癫痫发作控制情况、发作频率、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福建省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癫痫患儿3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例。对照组给予丙戊酸钠单一用药治疗,观察组给予拉莫三嗪与丙戊酸钠联合用药。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S-100β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血清炎症介质水平、癫痫发作情况及脑电图结果,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睡眠质量的变化,并对2组患者的睡眠进行监测。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NSE、S-100β蛋白、Hcy、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2、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癫痫发作频率、持续时间、放电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微觉醒指数、呼吸暂停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拉莫三嗪+丙戊酸钠联合使用方案可有效改善癫痫患儿临床症状,并强化治疗效果,改善睡眠质量,适用于基层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癫痫 拉莫三嗪 丙戊酸 睡眠质量 血清炎症介质水平 脑电图 睡眠监测
下载PDF
基于血药浓度监测的丙戊酸钠治疗癫痫患者的个体化用药分析
18
作者 胡玉 陆云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3期0105-0108,共4页
探究在颠痫患者治疗中对其体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实施个体化用药产生的治疗价值。方法 选择入院时间范围:2022年1月~2023年7月,接收同意参与调研且符合分析条件的癫痫患者79例,其中包含中青年患者40例和老年患者39例,对患者使用... 探究在颠痫患者治疗中对其体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实施个体化用药产生的治疗价值。方法 选择入院时间范围:2022年1月~2023年7月,接收同意参与调研且符合分析条件的癫痫患者79例,其中包含中青年患者40例和老年患者39例,对患者使用丙戍酸钠治疗过程中的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分析对比其疾病治疗效果产生的影响。结果 通过对患者产生的治疗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对于癫痫患者而言,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维持在50~100mg/L治疗效果最佳。结论 对于癫痫患者而言,在使用丙戊酸钠治疗过程中需对其血液中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将患者血液中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维持在50~100mg/L时,治疗效果最佳,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改善临床症状,同时对提高治疗效果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血药浓度 丙戊酸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丙戊酸盐联合喹硫平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效果分析
19
作者 唐黎莉 王明 《医药前沿》 2024年第8期43-45,共3页
目的:分析丙戊酸盐联合喹硫平治疗双相情感障碍(BP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3年4月常熟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BP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仅给予丙戊酸盐治疗,观察组在对照... 目的:分析丙戊酸盐联合喹硫平治疗双相情感障碍(BP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3年4月常熟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BP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仅给予丙戊酸盐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喹硫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Young躁狂评定量表(YMRS)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总胆固醇(TC)水平、甘油三酯(TG)水平、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IL-1β水平及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YMRS及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C、T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L-6、IL-1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丙戊酸盐治疗的基础上给予BPD患者喹硫平进行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患者脂代谢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丙戊酸 喹硫平 脂代谢 血清炎性因子
下载PDF
碳酸锂联合丙戊酸镁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及对血清BDNF、认知功能的影响
20
作者 左燕 李方捷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期99-102,共4页
目的 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采用碳酸锂联合丙戊酸镁治疗躁狂发作的效果及对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上海市宝山区精神卫生中心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诊治的120例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 目的 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采用碳酸锂联合丙戊酸镁治疗躁狂发作的效果及对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上海市宝山区精神卫生中心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诊治的120例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碳酸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丙戊酸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治疗前后的血清BDNF水平、认知功能强弱及倍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评分;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χ^(2)=5.454,P=0.020)。治疗后两组BDNF水平升高,观察组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BRM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威斯康星片分类测验(WCST)评分、言语记忆测验(HVLT-R)评分、持续操作测验评分(CPT)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94,P=0.706)。结论 碳酸锂联合丙戊酸镁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疗效较佳,不仅能有效改善躁狂症状,而且能提高血清BDNF水平和认知功能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躁狂发作 丙戊酸 碳酸锂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认知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