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丛枝菌根共生结构和多聚磷累积双定位方法 被引量:1
1
作者 周佳 张爽 +1 位作者 廖红 王秀荣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11-216,共6页
【目的】多聚磷是丛枝菌根内磷的主要贮存形式,定性、定量观察多聚磷对于解析菌根中磷代谢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植物体内越来越多的参与菌根真菌与寄主植物之间营养交换过程的基因被鉴定,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根内菌根共生结构和多聚磷累积... 【目的】多聚磷是丛枝菌根内磷的主要贮存形式,定性、定量观察多聚磷对于解析菌根中磷代谢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植物体内越来越多的参与菌根真菌与寄主植物之间营养交换过程的基因被鉴定,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根内菌根共生结构和多聚磷累积的染色和定位分析技术。【方法】本研究利用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侵染的大豆植株,采集新鲜根样制片,一部分薄根片利用低浓度荧光染料麦胚凝集素,室温染色30 min,在波长488 nm的蓝光激发下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拍照;另一部分薄根片利用荧光染料4’,6-二脒基-2-苯基吲哚二盐酸盐(DAPI)进行染色,在波长405 nm紫外光激发下观察并拍照;进一步取新鲜制备的薄根片,先后用以上两种荧光染料进行染色,分别在波长405 nm和488 nm的激发光下观察并拍照,完成了菌根共生结构和多聚磷的共定位。【结果】1)使用荧光染料麦胚凝集素,大豆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结构的荧光标记活性染色法,可以清晰地检测到大豆丛枝菌根中所有的共生结构,包括丛枝,泡囊和根内菌丝等。2)在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的根中,各种共生结构都呈现出黄色荧光,为DAPI与多聚磷结合在紫外光激发下的呈色。根段中部分细胞内的蓝白色斑点为DAPI与细胞核中DNA结合的显色结果。在含有成熟丛枝结构的细胞中,也可观察到大部分丛枝呈蓝白色,主要是丛枝膜质结构的呈色。因此,利用荧光染料4’,6-二脒基-2-苯基吲哚二盐酸盐染色法定位多聚磷,能很好地区分多聚磷酸盐、DNA和膜质。3)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荧光光路的切换,可以同时观察到菌根共生结构和多聚磷的共定位。处于发育阶段的整个丛枝中多聚磷累积的亮黄色清晰可见。在成熟的丛枝中,由于膜质结构发达,对累积在丛枝结构中的多聚磷的染色观察产生了一定影响,导致仅仅局部的多聚磷累积清晰可见。【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大豆菌根共生结构与多聚磷累积的双定位分析系统,能够直观观察植物与丛枝菌根真菌的养分交换,清晰地对丛枝菌根共生结构中多聚磷的累积进行定位分析,可作为从组织和细胞水平研究菌根共生体的重要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丛枝菌根真菌 丛枝菌根共生结构 多聚磷 荧光染料
下载PDF
甲胺磷污染对丛枝菌根(AM)共生体形成及宿主番茄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刘茵 刘秀花 +1 位作者 冯固 李晓林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4-67,共4页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不同水平甲胺磷(methamidophos,MAP)污染对丛枝菌根(Arbuscutar Mycor-rhiza,AM)共生体的形成、番茄生长及其磷营养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AM菌根真菌对甲胺磷农药有较强的耐受性;甲胺磷水平对AM共生体的形成有一定的...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不同水平甲胺磷(methamidophos,MAP)污染对丛枝菌根(Arbuscutar Mycor-rhiza,AM)共生体的形成、番茄生长及其磷营养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AM菌根真菌对甲胺磷农药有较强的耐受性;甲胺磷水平对AM共生体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菌根侵染引起的根际效应促进了土壤中甲胺磷农药的矿化,并转化为菌根真菌和番茄植株的养分源,改善了番茄植株磷营养状况,促进了番茄的生长,从而降低了甲胺磷农药对土壤的污染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胺磷 污染 丛枝菌根共生 番茄
下载PDF
丛枝菌根真菌和铜对紫云英生长和镉吸收的影响
3
作者 胡明慧 郭梦雅 +4 位作者 李思瑶 蔡蕊 马坤坤 张溪溪 朱先灿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95-801,共7页
植物与微生物互作在缓解非生物胁迫和提高作物生产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关于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诱导植物Cu吸收以及由此减少Cd吸收方面的研究鲜见报道.在添加和不添加Cd条件下分别设置对照(CK)、接种A... 植物与微生物互作在缓解非生物胁迫和提高作物生产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关于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诱导植物Cu吸收以及由此减少Cd吸收方面的研究鲜见报道.在添加和不添加Cd条件下分别设置对照(CK)、接种AMF(AM)、添加Cu(Cu)、AM+Cu等处理的盆栽实验,探究Cd胁迫下接种AMF或外源添加Cu对紫云英生长和Cd吸收转运的影响.结果显示,接种AMF及添加Cu元素均促进植物根系的发育,植株的生物量显著增加,并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紫云英植株内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降低了过氧化氢含量、地上部分Cd浓度以及减轻地下部分Cd向地上部分的转移.其中,两者同时存在的促进效应大于单独存在处理组.本研究表明Cu元素和AMF有利于紫云英在Cd胁迫下生长,通过降低其活性氧分子、提高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降低金属Cd离子在地上部的累积,从而缓解金属污染对紫云英造成的损伤. Cu元素提高了AMF与植物的共生效应,可能与菌根介导增强Cu吸收和由此产生的金属耐性有关.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丛枝菌根共生修复重金属污染的机理.(图4表1参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共生 重金属污染 植物与微生物修复 紫云英
原文传递
既主内政,又辖外交——以PHR为中心的基因网络调控植物-菌根真菌的共生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栋 《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47-650,共4页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大量矿质营养元素,但自然界大部分土壤都存在严重缺磷的问题。为了适应这一营养逆境,植物演化出一系列低磷胁迫应答反应。通过改变基因的转录水平调控低磷胁迫应答反应,而转录因子PHR1在调控植物对低磷胁迫的转...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大量矿质营养元素,但自然界大部分土壤都存在严重缺磷的问题。为了适应这一营养逆境,植物演化出一系列低磷胁迫应答反应。通过改变基因的转录水平调控低磷胁迫应答反应,而转录因子PHR1在调控植物对低磷胁迫的转录响应中起关键作用。此外,大部分陆生植物还能与丛枝菌根真菌建立共生关系,通过丛枝菌根真菌更有效地从土壤中获取磷元素。最近,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研究组发现,以PHR为中心的转录调控网络控制植物-丛枝菌根真菌共生的建立。因此,PHR不但在维持植物细胞自身的磷稳态中发挥作用,而且参与植物与外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为植物有效地从环境中获得磷元素提供了另外一条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磷胁迫 转录响应 PHR转录因子 基因网络 丛枝菌根 植物-丛枝菌根共生
原文传递
Diverse plant mixtures sustain a greater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spore viability than monocultures after 12 years 被引量:3
5
作者 Peter Dietrich Christiane Roscher +3 位作者 Adam Thomas Clark Nico Eisenhauer Bernhard Schmid Cameron Wagg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SCIE CSCD 2020年第4期478-488,共11页
Aims Intensive l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can compromise soil biodiversity,thus jeopardizing long-term soil productivity.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play a pivotal role in promoting soil productivity through oblig... Aims Intensive l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can compromise soil biodiversity,thus jeopardizing long-term soil productivity.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play a pivotal role in promoting soil productivity through obligate symbiotic associations with plants.However,it is not clear how properties of plant communities,especially species richness and composition influence the viability of AMF populations in soils.Methods Here we test whether monocultures of eight plant species from different plant functional groups,or a diverse mixture of plant species,maintain more viable AMF propagules.To address this question,we extracted AMF spores from 12-year old plant monocultures and mixtures and paired single AMF spores with single plants in a factorial design crossing AMF spore origin with plant species identity.Important Findings AMF spores from diverse plant mixtures were more successful at colonizing multiple plant species and plant individuals than AMF spores from plant monocultures.Furthermore,we found evidence that AMF spores originating from diverse mixtures more strongly increased biomass than AMF from monocultures in the legume Trifolium repens L.AMF viability and ability to interact with many plant species were greater when AMF spores originated from 12-year old mixtures than monocultures.Our results show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diverse plant communities can sustain AMF viability in soils and demonstrate the potential of diverse plant communities to maintain viable AMF propagules that are a key component to soil health and produ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oveground–belowground interactions biodiversity biomass production MUTUALISM plant–AMF interaction root coloniz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