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丛生蛋白与草酸钙肾结石复发的相关性 被引量:7
1
作者 王琦 刘敏 +4 位作者 彭泳涵 李凌 芦超越 周铁 高小峰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19-323,共5页
目的研究草酸钙肾结石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采集2015年9月至12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草酸钙肾结石患者的临床数据,根据患者发病史分为草酸钙肾结石初发组和复发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组患者血... 目的研究草酸钙肾结石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采集2015年9月至12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草酸钙肾结石患者的临床数据,根据患者发病史分为草酸钙肾结石初发组和复发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组患者血液和尿液中丛生蛋白浓度以及血液中炎性指标白细胞介素(IL)-1β、IL-2、IL-6的浓度。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统计方法分析草酸钙肾结石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 2组各纳入36例患者,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间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 GFR)及结石最大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间血液丛生蛋白、IL-1β、IL-2及IL-6浓度的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复发组尿液丛生蛋白浓度低于初发组[(44.35±15.44)ng/m L vs(56.76±16.80)ng/m L,t=-3.26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尿液丛生蛋白浓度(OR=0.939,95%CI 0.900~0.979,P<0.05)是草酸钙肾结石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草酸钙肾结石复发患者尿液丛生蛋白浓度低于初发患者,提示尿液中丛生蛋白的分泌可能与结石复发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结石 草酸钙结石 丛生蛋白 氧化应激 炎性反应 复发
原文传递
肾结石患者丛生蛋白和相关炎症指标的表达 被引量:6
2
作者 彭泳涵 刘敏 +4 位作者 施晓磊 陈锐 李凌 高小峰 周铁 《中国临床医学》 2016年第4期470-472,共3页
目的:探讨肾结石患者体内丛生蛋白(clusterin)的表达及炎症反应水平。方法:收集2015年7月—9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泌尿外科住院的肾结石成人患者及在体检中心健康体检成人的临床资料,分别作为结石组和对照组。结石组纳入47例... 目的:探讨肾结石患者体内丛生蛋白(clusterin)的表达及炎症反应水平。方法:收集2015年7月—9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泌尿外科住院的肾结石成人患者及在体检中心健康体检成人的临床资料,分别作为结石组和对照组。结石组纳入47例,中位年龄43.00(33.50~50.00)岁;对照组纳入56例,中位年龄38.50(32.50~53.00)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两组血液和尿液中丛生蛋白水平以及血液中炎症反应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间年龄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石组患者血液丛生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156.85(140.07~173.62)ng/mL vs 171.48(151.51~195.09)ng/mL ,P<0.01],两组间尿液丛生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76(42.66~57.37)ng/m L v s 53.37(44.40~68.07)ng/m L ]。结石组患者血液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水平高于对照组[17.92(16.26~19.18)ng/L vs 13.55(12.06~17.76)ng/L ,P<0.01],结石组患者血液IL‐6水平高于对照组[53.22(46.04~71.46)ng/L vs 46.58(42.34~52.63)ng/L ,P<0.01]。结论:肾结石患者血液丛生蛋白水平降低,炎症反应水平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结石 炎症反应 丛生蛋白 白介素
下载PDF
丛生蛋白反义核苷酸对裸鼠人膀胱癌模型的肿瘤抑制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许文平 林宗明 +2 位作者 张建平 侯佳舟 王国民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47-750,共4页
目的观察单独使用丛生蛋白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clusterin ASO)以及联合应用化疗药物吉西他滨对裸鼠人膀胱癌T24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将32只裸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lusterin ASO组,吉西他滨组和clusterin ASO+吉西他滨组(每组8只)。每... 目的观察单独使用丛生蛋白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clusterin ASO)以及联合应用化疗药物吉西他滨对裸鼠人膀胱癌T24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将32只裸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lusterin ASO组,吉西他滨组和clusterin ASO+吉西他滨组(每组8只)。每只裸鼠右侧肩部皮下接种T24细胞,各组相应瘤体内注射clusterin ASO,尾静脉注射吉西他滨,连续观察6周肿瘤细胞的生长变化。结果Clusterin ASO组和吉西他滨组裸鼠生存期延长,肿瘤体积得到抑制。Clusterin ASO+吉西他滨组肿瘤抑制明显,抑瘤率达94.68%。结论膀胱癌T24细胞在裸鼠体内的生长能被clusterin ASO所抑制。联合应用clusterin ASO和吉西他滨不仅对T24细胞在裸鼠皮下肿瘤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同时还可使肿瘤体积缩小,并可能增加T24细胞对吉西他滨的化疗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生蛋白 膀胱癌 T24细胞
下载PDF
丛生蛋白参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
4
作者 叶子 李朝辉 何守志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87-1089,1093,共4页
丛生蛋白是玻璃膜疣的主要蛋白成分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丛生蛋白与衰老密切相关,不仅通过对补体系统的调节参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炎症反应发生机制,也与氧化还原反应密切相关,是AMD发生过程中... 丛生蛋白是玻璃膜疣的主要蛋白成分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丛生蛋白与衰老密切相关,不仅通过对补体系统的调节参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炎症反应发生机制,也与氧化还原反应密切相关,是AMD发生过程中氧化应激反应的感受器。本文就丛生蛋白参与AMD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丛生蛋白
下载PDF
肾草酸钙结石患者尿液中丛生蛋白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刘俊江 张蕴霞 +6 位作者 李瑾宜 李守宾 冯启红 王刚 魏东 孙振福 杨涛 《临床外科杂志》 2016年第2期154-155,共2页
肾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疾病,其中草酸钙结石最常见,肾草酸钙结石的发生伴随着。肾小管上皮损伤等病理过程。丛生蛋白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和体液中的凋亡相关蛋白,丛生蛋白在药物介导的。肾损害模型动物血液及尿液中表达明显升高... 肾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疾病,其中草酸钙结石最常见,肾草酸钙结石的发生伴随着。肾小管上皮损伤等病理过程。丛生蛋白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和体液中的凋亡相关蛋白,丛生蛋白在药物介导的。肾损害模型动物血液及尿液中表达明显升高,并被美国FDA批准为预测药物性肾损害的生物标志物(非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草酸钙结石 丛生蛋白 早期诊断
原文传递
分泌型丛生蛋白通过抑制线粒体自噬缓解H_(2)O_(2)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 被引量:2
6
作者 贺静 孙晓慧 +1 位作者 杨莉 乌宇亮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6-142,共7页
目的探讨分泌型丛生蛋白(sCLU)对心肌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心肌细胞H9C2。实验1分为Control组(仅更换培养基)和H_(2)O_(2)组(100μmol/L H_(2)O_(2)处理)。实验2分为Control组、pcDNA3.1组(转染pcDNA3.1对照空质粒)... 目的探讨分泌型丛生蛋白(sCLU)对心肌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心肌细胞H9C2。实验1分为Control组(仅更换培养基)和H_(2)O_(2)组(100μmol/L H_(2)O_(2)处理)。实验2分为Control组、pcDNA3.1组(转染pcDNA3.1对照空质粒)、pcDNA3.1-sCLU组(转染pcDNA3.1-sCLU过表达质粒)、H_(2)O_(2)组(100μmol/L H_(2)O_(2)处理)、H_(2)O_(2)+pcDNA3.1组(pcDNA3.1对照空质粒转染48 h后加入100μmol/L H_(2)O_(2)处理)、H_(2)O_(2)+pcDNA3.1-sCLU组(pcDNA3.1-sCLU过表达质粒转染48 h后加入100μmol/L H_(2)O_(2)处理)。实验3分为DMSO组(加入1%体积分数的DMSO)、Mdivi-1组(10μmol/L的Mdivi-1处理)、H_(2)O_(2)+DMSO组(加入1%体积分数的DMSO处理30 min后加入100μmol/L的H_(2)O_(2)处理)、H_(2)O_(2)+Mdivi-1组(10μmol/L的Mdivi-1处理30 min后加入100μmol/L的H_(2)O_(2)处理)、H_(2)O_(2)+pcDNA3.1-sCLU组(pcDNA3.1-sCLU过表达质粒转染48 h后加入100μmol/L H_(2)O_(2)处理)、H_(2)O_(2)+pcDNA3.1-sCLU+Mdivi-1组(pcDNA3.1-sCLU过表达质粒转染48 h后加入10μmol/L的Mdivi-1处理30 min,再加入100μmol/L H_(2)O_(2)处理)。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试剂盒检测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水平。DFCH-DA荧光探针测定细胞活性氧(ROS)水平。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中sCLU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CLU、PINK1、Parkin和LC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实验1。与Control组比较,H_(2)O_(2)组细胞中sCLU mRNA、细胞培养上清中sCLU蛋白及细胞中CLU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降低(P<0.01)。(2)实验2。与Control组比较,H_(2)O_(2)组细胞活力、SOD水平、LC3-Ⅱ/LC3-Ⅰ比值均降低,细胞凋亡率、ROS水平、MDA水平、PINK1和Parkin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与H_(2)O_(2)组比较,H_(2)O_(2)+pcDNA3.1-sCLU组细胞活力、SOD水平、LC3-Ⅱ/LC3-Ⅰ比值均升高,细胞凋亡率、ROS水平、MDA水平、PINK1和Parkin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3)实验3。与DMSO组比较,Mdivi-1组细胞活力与细胞凋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_(2)O_(2)+DMSO组细胞活力下降,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与H_(2)O_(2)+DMSO组比较,H_(2)O_(2)+Mdivi-1组、H_(2)O_(2)+pcDNA3.1-sCLU组和H_(2)O_(2)+pcDNA3.1-sCLU+Mdivi-1组细胞活力均升高,细胞凋亡率均下降(P<0.05)。与H_(2)O_(2)+Mdivi-1组比较,H_(2)O_(2)+pcDNA3.1-sCLU组和H_(2)O_(2)+pcDNA3.1-sCLU+Mdivi-1组细胞活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结论sCLU对氧化应激条下的心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线粒体自噬的抑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细胞 心脏 氧化性应激 活性氧 丛生蛋白 线粒体自噬
下载PDF
丛生蛋白和Stathmin 2在癫痫患者及癫痫大鼠模型中的表达
7
作者 苏宗翔 谢延风 +1 位作者 陆波 陈丹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1753-1761,共9页
目的探讨丛生蛋白(Clusterin)和Stathmin2在癫痫患者及戊四氮点燃的癫痫大鼠模型中脑组织的表达变化,初步探讨Clusterin和Stathmin2在癫痫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收集癫痫患者手术切除的皮质作为癫痫组(n=20);收集脑外伤患者手术切除... 目的探讨丛生蛋白(Clusterin)和Stathmin2在癫痫患者及戊四氮点燃的癫痫大鼠模型中脑组织的表达变化,初步探讨Clusterin和Stathmin2在癫痫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收集癫痫患者手术切除的皮质作为癫痫组(n=20);收集脑外伤患者手术切除的皮质作为对照组(n=20)。取100只SD雄性大鼠分为5组(EP0-4),每组20只。对照组(EP0组)大鼠未做任何处理,实验组(EP1-4组)大鼠隔天腹腔注射戊四氮,注射次数分别为1、5、10、15次。应用免疫荧光、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检测和免疫共沉淀分析Clusterin和Stathmin2的定位、表达变化及相关性。结果①免疫荧光定位结果示Clusterin和Stathmin2主要分布于神经元的细胞膜和细胞质。②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人癫痫组中Clusterin较对照组表达降低,而Stathmin2则表达升高,在大鼠实验组(EP1-4)及对照组(EP0)中也有同样趋势,且EP1-4组中Clusterin的表达随注射药物次数增加逐渐降低,Stathmin2表达则逐渐升高,以上所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免疫共沉淀结果示Clusterin与Stathmin2相互结合。结论 Clusterin和Stathmin2的结合及表达变化,可能参与到癫痫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丛生蛋白 Stathmin2 戊四氮
原文传递
KIM1、丛生蛋白联合热休克蛋白72对2型糖尿病肾病诊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奕 孟祥英 +2 位作者 叶威巍 赵倩 刘丛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第10期33-35,共3页
目的研究尿液肾损伤分子1(Kidney Injury Molecule 1,KIM1)、丛生蛋白、热休克蛋白72在2型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64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有无肾病分为2... 目的研究尿液肾损伤分子1(Kidney Injury Molecule 1,KIM1)、丛生蛋白、热休克蛋白72在2型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64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有无肾病分为2型糖尿病无肾病组(96例,NDKD组)与2型糖尿病合并肾病组(68例,DKD组),以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69例作为对照组(NC组),检测3组的尿液KIM1、丛生蛋白、热休克蛋白72水平,并进一步应用ROS曲线分析尿液KIM1、丛生蛋白、热休克蛋白72对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尿液KIM1、丛生蛋白、热休克蛋白72水平由高到低为:糖尿病肾病组>糖尿病无肾病组>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与各指标单一检测比较,尿液KIM1、丛生蛋白、热休克蛋白72联合检测ROC曲线面积最大(AUC=0.922,P<0.05)。结论尿KIM1、丛生蛋白与热休克蛋白72水平3项指标联合检测对诊断2型糖尿病肾病价值更高,对于该疾病早期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肾病 肾损伤分子1 丛生蛋白 热休克蛋白72
下载PDF
丛生蛋白异常表达对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的意义
9
作者 胡庆伟 邓再兴 +1 位作者 吴雯君 王培丽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年第4期307-309,共3页
子宫内膜癌是在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长期作用下,子宫内膜发生增生、不典型增生继而癌变,这是一个长期的细胞生物学行为由正常演变为异常的过程。子宫内膜癌除了有年轻化的趋势,2008年后更已成为发病率最高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1]。早... 子宫内膜癌是在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长期作用下,子宫内膜发生增生、不典型增生继而癌变,这是一个长期的细胞生物学行为由正常演变为异常的过程。子宫内膜癌除了有年轻化的趋势,2008年后更已成为发病率最高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1]。早期的子宫内膜癌预后较好,晚期则出现贫血、消瘦及恶病质,对各种治疗不能满意。丛生蛋白(clusterin,CLU)与多种肿瘤关系密切,参与一些肿瘤的形成,但在子宫内膜癌前病变特别是早期癌变方面研究较少[2]。本研究检测CLU在子宫内膜各种病变组织表达,探讨其在预警子宫内膜癌前病变和早期癌变的价值,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生蛋白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 子宫内膜癌
下载PDF
丛生蛋白在人类胰腺癌中的表达
10
作者 赵华 《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 2003年第3期185-185,共1页
关键词 胰腺癌 丛生蛋白 细胞凋亡 免疫组织化学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新生期大鼠反复惊厥后皮质丛生蛋白的表达及生酮饮食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田甜 孙奇 +2 位作者 赵东敬 徐丹凤 倪宏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694-697,共4页
目的探讨新生期大鼠反复惊厥后大脑皮质丛生蛋白(CLU)的表达以及生酮饮食对表达的干预作用。方法日龄8d(P8,下同)的SD大鼠共36只,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惊厥组和生酮饮食组,每组各12只。于P9,惊厥组及生酮饮食... 目的探讨新生期大鼠反复惊厥后大脑皮质丛生蛋白(CLU)的表达以及生酮饮食对表达的干预作用。方法日龄8d(P8,下同)的SD大鼠共36只,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惊厥组和生酮饮食组,每组各12只。于P9,惊厥组及生酮饮食组大鼠吸入三氟乙醚诱导惊厥发作,反复诱导惊厥持续30min,1次/d,同样方法连续诱导8d;正常对照组同样操作但不吸人三氟乙醚。于P35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于P58每组各随机取6只大鼠共18只,断头取大脑皮质,采用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blot)检测各组大鼠大脑皮质CLU的表达。结果神经发育指标结果显示:平面翻正实验中,正常对照组、生酮饮食组平面翻正时间[(1.03±0.54)s,(0.89±0.16)s]号惊厥组[(0.64±0.30)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负向趋地反应实验中,正常对照组、生酮饮食组负向趋地反应时间[(1.92±0.90)s,(5.17±0.72)s]与惊厥组[(7.33±0.65)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悬崖回避实验中,正常对照组、生酮饮食组悬崖回避时间[(4.33±2.54)s,(8.75±2.26)s]与惊厥组[(16.58±4.25)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Westernblot结果显示:惊厥组CLU在大脑皮质的表达(2.24±0.53)与正常对照组(1.44±0.11)及生酮饮食组(1.56±0.2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新生大鼠反复惊厥远期大脑皮质CLU水平明显上调,提示其可能参与了惊厥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而生酮饮食可能通过下调CLU水平参与了惊厥性脑损伤的修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惊厥 新生大鼠 丛生蛋白 生酮饮食
原文传递
胰腺导管癌中丛生蛋白和生存素、增殖细胞核抗原及Ki-67的关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金俊硕 高英兰 +4 位作者 董玉玺 任志远 李星 陆文浩 李德旭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34-635,共2页
目的 探讨在胰腺导管癌中丛生蛋白和抑凋亡蛋白及细胞增殖标志物间的关系.方法 用双重荧光染色法对17例胰腺导管腺癌中丛生蛋白和生存素(Survivin)进行染色并计数阳性细胞进行统计;同法对丛生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Ki-67的... 目的 探讨在胰腺导管癌中丛生蛋白和抑凋亡蛋白及细胞增殖标志物间的关系.方法 用双重荧光染色法对17例胰腺导管腺癌中丛生蛋白和生存素(Survivin)进行染色并计数阳性细胞进行统计;同法对丛生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Ki-67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在胰腺导管癌中丛生蛋白阳性细胞数为420个,Survivin阳性细胞数为72个,其中丛生蛋白和Survivin均阳性的细胞数为59个.丛生蛋白、PCNA及Ki-67共同表达的癌细胞数为0个.结论 丛生蛋白在胰腺导管癌中的抗凋亡范围比Survivin更广泛,并且其表达和细胞增殖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癌 丛生蛋白 生存素 增殖细胞核抗原 KI-67
原文传递
丛生蛋白在胰腺导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金俊硕 任志远 +2 位作者 李星 陆文昊 李德旭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70-871,共2页
目的探讨丛生蛋白在胰腺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2例胰腺导管癌组织进行检测,计算阳性率并以各项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有32.7%的胰腺导管癌表达丛生蛋白;丛生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的转移明显... 目的探讨丛生蛋白在胰腺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2例胰腺导管癌组织进行检测,计算阳性率并以各项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有32.7%的胰腺导管癌表达丛生蛋白;丛生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的转移明显相关(P〈0.05),但与神经淋巴管、血管的侵犯无明显相关(P〉0.05),与患者术前血糖链抗原19-9(CA19.9)水平无明显相关(P〉0.05),与癌胚抗原(CEA)水平明显相关(P〈0.05),但与癌肿的分化、分期大小无明显相关(P〉0.05)。丛生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生存率无明显相关(P〉0.05),但生存率与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结论丛生蛋白可作为分子生物学预后因子在胰腺导管癌的预后判断上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生蛋白 胰腺癌 预后
原文传递
丛生蛋白对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曾妮 吴诚义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9-212,共4页
通过归纳丛生蛋白(CLU)与上皮间质转化(EMT),NF-κB和其他调控因子的关系,说明CLU与肿瘤形成和转移的关系,并总结CLU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肿瘤复发和治疗的影响,笔者就此等问题进行综述。
关键词 丛生蛋白 抗药性 肿瘤 肿瘤转移 综述文献
原文传递
肾损伤分子-1、丛生蛋白和胱抑素C对庆大霉素诱导的大鼠肾损伤早期预测的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申俊 刘妍 +3 位作者 张金晓 高绪聪 王晶晶 张宗鹏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11年第4期251-254,共4页
目的应用庆大霉素(GM)诱导的大鼠亚急性肾损伤模型,研究一组新的生物标志物肾损伤分子-1(kidneyinjury molecule-1,Kim-1)、丛生蛋白(clusterin)和胱抑素C(cystatinC)在尿液中的变化,并与传统生物标志物血肌酐(SCr)和尿素氮(BUN)进行比... 目的应用庆大霉素(GM)诱导的大鼠亚急性肾损伤模型,研究一组新的生物标志物肾损伤分子-1(kidneyinjury molecule-1,Kim-1)、丛生蛋白(clusterin)和胱抑素C(cystatinC)在尿液中的变化,并与传统生物标志物血肌酐(SCr)和尿素氮(BUN)进行比较,评价其对肾损伤的早期预测性。方法建立GM诱导的大鼠亚急性肾损伤动物模型,检测不同给药时间点模型组和对照组大鼠的SCr、BUN和尿Kim-1、clusterin与cystatinC水平,并进行肾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在SCr、BUN和肾组织病理学未出现异常变化时,大鼠尿Kim-1、clusterin、cystatinC就表现出明显的升高,并随给药时间延长呈线性升高。在SCr、BUN和尿Kim-1、clusterin和cystatinC测定结果的ROC曲线中,尿Kim-1、clusterin和cystatinC的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9。结论尿Kim-1、clusterin和cystatinC在肾损伤中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提高对药物诱导的肾损伤的早期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庆大霉素 肾损伤分子-1 丛生蛋白 胱抑素C 肌酐 尿素氮
原文传递
沉默丛生蛋白表达增加肝癌细胞对抗癌药物的敏感性
16
作者 郑文杰 赛文莉 +5 位作者 姚敏 蔡胤 潘刘翃 顾娟娟 吴玮 姚登福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844-848,共5页
目的探讨丛生蛋白(CLU)与肝癌细胞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及其机制。方法通过Western blot对比分析肝癌细胞及阿霉素耐药HepG2/ADM细胞CLU蛋白表达水平;使用特异性shRNA转染HeV32/ADM细胞,并通过RT-PCR筛选CLU—mRNA有效干扰质粒;通... 目的探讨丛生蛋白(CLU)与肝癌细胞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及其机制。方法通过Western blot对比分析肝癌细胞及阿霉素耐药HepG2/ADM细胞CLU蛋白表达水平;使用特异性shRNA转染HeV32/ADM细胞,并通过RT-PCR筛选CLU—mRNA有效干扰质粒;通过MTT法及荧光双染法分析HepG2/ADM细胞对常见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HepG2/ADM细胞中Rh123蓄积水平的改变。计量资料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三组及以上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并进行SNK(q检验)两两比较;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结果肝癌细胞(Hep3B、SMMC7721、PLC、HepG2)及HepG2/ADM细胞CLU过表达。与阴性对照组比较,CLU mRNA抑制率在shRNA-1组为73.68%(q=23.011,P〈0.01)、shRNA-2组为39.26%(q=11.991,P〈0.01)、shRNA-3组为62.36%(q=19.392,P〈0.01)、shRNA-4组为55.35%(q=17.149,P〈0.01);shRNA-1转染组耐药细胞株对化疗药物敏感性明显上升,阿霉素诱导HepG2/ADM细胞凋亡增加;shRNA-1组癌细胞凋亡率为39.28%,阴性对照组凋亡率为4.92%(χ^2=196.77,P〈0.01);Rh123蓄积水平升高,且多药耐药1mRNA表达受抑制(shRNA-1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q=14.604,P〈0.01)。结论沉默CLU可增加肝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提示CLU为逆转肝癌多药耐药的潜在靶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抗药性 丛生蛋白
原文传递
丛生蛋白在草酸钙溶液处理后犬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表达
17
作者 刘俊江 张蕴霞 +7 位作者 李守宾 李瑾宜 于春红 冯启红 王刚 魏东 孙福振 杨涛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88-1489,共2页
目的探讨丛生蛋白表达与肾结石形成的关系。方法用Westernblot方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不同浓度草酸钙溶液处理后的犬肾小管上皮细胞(MDCK)及上清液中丛生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在对照组细胞及草酸钙溶液处理后的细胞... 目的探讨丛生蛋白表达与肾结石形成的关系。方法用Westernblot方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不同浓度草酸钙溶液处理后的犬肾小管上皮细胞(MDCK)及上清液中丛生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在对照组细胞及草酸钙溶液处理后的细胞中均可检测到丛生蛋白的表达,在处理过的细胞中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经浓度为300、500、900μg/ml草酸钙溶液处理后的细胞上清液中丛生蛋白的浓度分别为(241.33±59.28)、(247.67±22.48)、(270.67±43.50)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67±39.8)pg/ml(P〈0.01);而各处理组间丛生蛋白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丛生蛋白在草酸钙溶液处理后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表达升高,可能参与了肾结石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结石 丛生蛋白 草酸钙 肾小管上皮细胞
原文传递
青霉素点燃发育期惊厥幼鼠脑内丛生蛋白的表达及溶酶体酶抑制剂E-64d对其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任守芸 倪宏 张雪媛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904-906,共3页
目的探讨发育期幼鼠反复惊厥后脑内丛生蛋白的表达及溶酶体酶抑制剂E-64 d对其表达的干预作用。方法日龄21 d的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惊厥组(RS组,n=24)、E-64 d干预组(ERS组,n=24)和对照组(CON组,n=19)。于大鼠21日龄开始,RS组大鼠隔日腹... 目的探讨发育期幼鼠反复惊厥后脑内丛生蛋白的表达及溶酶体酶抑制剂E-64 d对其表达的干预作用。方法日龄21 d的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惊厥组(RS组,n=24)、E-64 d干预组(ERS组,n=24)和对照组(CON组,n=19)。于大鼠21日龄开始,RS组大鼠隔日腹腔注射青霉素(5.1×106U.kg-1.d-1),连续6次诱导惊厥发作;ERS组于每次惊厥前腹腔注射4μg E-64 d,采用同样方法腹腔注射青霉素诱导惊厥发作;CON组大鼠予相应剂量的9 g.L-1盐水腹腔注射。于末次惊厥后21 d(出生后51 d),依据Racine标准从RS组及ERS组各随机选取点燃成功的6只大鼠作为本实验的RS组和ERS组。从CON组随机选取6只作为本实验的CON组。处死18只大鼠,并取其大脑海马及皮质,采用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检测18只大鼠大脑海马、皮质中丛生蛋白的表达。各组蛋白水平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RS组大鼠海马及皮质丛生蛋白表达水平均较CON组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ERS组海马丛生蛋白的表达低于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S组皮质丛生蛋白的表达与R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丛生蛋白参与惊厥性脑损伤的过程,E-64 d的作用可能与其下调丛生蛋白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惊厥 发育期 丛生蛋白 E-64d 大鼠
原文传递
宫颈癌SiHa细胞中丛生蛋白、存活素和Fas的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蕴霞 姜君仪 +3 位作者 刘俊江 戴琪 牛建清 王健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0年第18期3427-3429,3455,共4页
目的:Clusterin、Survivin和Fas与肿瘤细胞凋亡密切相关。本研究拟通过检测宫颈癌SiHa细胞中上述这些蛋白的表达水平,以及羟基喜树碱对这些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SiHa细胞分别在普通培养基和含有羟基喜树碱的培养基中培养,检测细胞死亡,... 目的:Clusterin、Survivin和Fas与肿瘤细胞凋亡密切相关。本研究拟通过检测宫颈癌SiHa细胞中上述这些蛋白的表达水平,以及羟基喜树碱对这些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SiHa细胞分别在普通培养基和含有羟基喜树碱的培养基中培养,检测细胞死亡,annexin V和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Clusterin、Survivin和Fas表达水平。结果:我们的结果表明,在羟基喜树碱培养的细胞中,在浓度为0.5和3umol/L的培养基培养24小时后凋亡和死亡的肿瘤细胞数量增多,明显高于无化疗药的培养基中的细胞。Western结果显示经过羟基喜树碱处理的细胞Clusterin水平和fas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未经过处理的细胞。在经过0.5和3umol/L的化疗药处理的SiHa细胞Survivin表达下降。结论:与survivin相比,clusterin在对化疗药物抵抗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SiHa细胞系 丛生蛋白 存活素 FAS
原文传递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丛生蛋白的表达及其与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的关系 被引量:7
20
作者 吴雯君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9年第20期2479-2482,共4页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丛生蛋白的表达及其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 PR)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湖州市妇幼保健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子宫内膜癌组织标本120例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标本120例进行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组织中丛生...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丛生蛋白的表达及其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 PR)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湖州市妇幼保健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子宫内膜癌组织标本120例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标本120例进行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组织中丛生蛋白、ER、PR表达.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丛生蛋白阳性率(89.2%)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13.3%)(χ^2=145.067,P<0.05),ER、PR阳性表达率(60.0%、56.7%)均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100.0%、100.0%)(χ^2=93.490、96.698,均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丛生蛋白与ER、PR均呈负相关(r=-0.472、-0.513,均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丛生蛋白和ER阳性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国际妇产科联合会(FIGO)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83.1%比93.0%、82.6%比98.0%、97.6%比84.6%;81.7%比29.2%、91.3%比17.6%、19.5%比82.1%)(χ^2=6.628、7.228、4.779,33.062、66.292、43.984,均P<0.05),与年龄、分化程度、肿瘤直径无关(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R阳性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FIGO分期、肌层浸润深度有关(78.9%比24.5%、84.1%比20.0%)(χ^2=34.919、48.577,均P<0.05),与年龄、分化程度、肿瘤直径和淋巴结转移无关(均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与丛生蛋白的过度表达有关,丛生蛋白的表达情况可能受雌激素和孕激素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样 丛生蛋白 受体 雌激素 孕激素受体 浸润 直径 分期 分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