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2年我国夏季降水预测与异常成因分析 被引量:23
1
作者 赵俊虎 支蓉 +2 位作者 申茜 杨杰 封国林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7-250,共14页
本文对2012年我国夏季降水的实况和预测进行简要回顾,发现2012年夏季降水大体呈北方涝、长江旱的分布,主雨带位于黄河流域及其以北,降水异常偏多的区域主要位于西北大部、内蒙古和环渤海湾,黄淮与江淮地区降水偏少,江汉至淮河上游一带... 本文对2012年我国夏季降水的实况和预测进行简要回顾,发现2012年夏季降水大体呈北方涝、长江旱的分布,主雨带位于黄河流域及其以北,降水异常偏多的区域主要位于西北大部、内蒙古和环渤海湾,黄淮与江淮地区降水偏少,江汉至淮河上游一带干旱严重;预测的主雨带位于华北南部至淮河,较实况偏南。对我国北方降水异常偏多的成因分析表明:2012年夏季欧亚中高纬地区阻塞高压(简称阻高)强盛,同时东北冷涡活动频繁,中高纬500 hPa高度场从西至东呈"+-+"的分布,这种环流形势没有造成长江洪涝是因为东亚夏季风异常偏强,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偏北,冷暖空气对峙于我国北方地区,导致北方降水异常偏多。分析还表明阻高、东北冷涡、东亚夏季风和副高这四个系统的不同配置影响着冷暖气流的对峙位置,进而形成我国夏季的主雨带。最后通过定量和定性判断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了2012年夏季降水的最佳相似年和最佳相反年,对比分析了2012年夏季降水与其最佳相似年和最佳相反年的海温演变与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主要成员的差异:1959年夏季降水作为2012年夏季降水的最佳相似年,虽然海温及东亚夏季风系统关键成员异常不明显,但是和2012年也呈近似相反的特征;而1980年夏季降水作为2012年夏季降水的最佳相反年,海温及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关键成员和2012年呈显著的反向特征,这些观测事实反映了我国夏季降水与海温及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关键成员这些主要影响因子之间关系的年代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降水 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 天气模型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2013年夏季中国北涝南旱环境场及异常成因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赵俊虎 周杰 +2 位作者 叶天舒 杨柳 封国林 《气象科技进展》 2015年第5期14-23,共10页
2013年夏季中国降水总体呈北涝南旱的分布特征,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北大部降水异常偏多,而淮河流域、云贵高原至江南地区降水异常偏少。2013年夏季降水异常有其特定的环境场和物理机制,首先从东亚大气环流系统相互配置的角度分析了2... 2013年夏季中国降水总体呈北涝南旱的分布特征,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北大部降水异常偏多,而淮河流域、云贵高原至江南地区降水异常偏少。2013年夏季降水异常有其特定的环境场和物理机制,首先从东亚大气环流系统相互配置的角度分析了2013年夏季北涝南旱对应环境场的异常,结果表明:2013年夏季东亚夏季风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偏强,位置偏西偏北,加强了水汽向北输送;同时欧亚中高纬地区为冷性低压控制,阻塞高压活动偏少,不利于冷空气南下;冷暖空气在我国北方地区长时间对峙,导致北方降水偏多。其次,探讨了前冬海洋和积雪等外强迫异常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可能影响,发现2013年前冬至夏季,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温偏冷,而北印度洋和西北太平洋海温偏暖,夏季热带沃克(Walker)环流和西太平洋哈得来(Hadley)环流异常,西太平洋南部尤其是菲律宾海附近热带辐合带对流活动偏强,使得副高偏北,东亚夏季风偏强;前冬欧亚积雪异常偏多,有利于夏季贝加尔湖以东盛行深厚的冷性低压,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增强,也有利于副高加强、西伸和北扩。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既受海温和积雪等外强迫的影响,同时系统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环流系统之间的不同配置是造成区域旱涝异常分布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涝南旱 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 海温和积雪
下载PDF
Distinctive South and East Asian monsoon circulation responses to global warming 被引量:4
3
作者 Tim Li Yuhao Wang +5 位作者 Bin Wang Mingfang Ting Yihui Ding Ying Sun Chao He Guang Yang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SCD 2022年第7期762-770,共9页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ASM)is the most energetic circulation system.Projecting its future change is critical for the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of billions of people living in the region.There are two important compo...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ASM)is the most energetic circulation system.Projecting its future change is critical for the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of billions of people living in the region.There are two important components within the ASM:South Asian summer monsoon(SASM)and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EASM).Although current state-of-the-art climate models projected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in both SASM and EASM due to the increase of atmospheric moisture,their circulation changes differ markedlyÐA robust strengthening(weakening)of EASM(SASM)circulation was projected.By separating fast and slow processes in response to increased CO_(2) radiative forcing,we demonstrate that EASM circulation strengthening is attributed to the fast land warming and associated Tibetan Plateau thermal forcing.In contrast,SASM circulation weakening is primarily attributed to an El Niño-like oceanic warming pattern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and associated suppressed precipitation over the Maritime Contin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obal warming South and East Asian monsoon circulation changes Fast and slow responses Tibetan Plateau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warming patter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