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1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亚飞蝗的饥饿响应及食料筛选研究
1
作者 孙嵬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8期147-150,共4页
东亚飞蝗引起的蝗灾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大自然灾害,但同时其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昆虫,有极高的食用、药用及饲用价值。目前,东亚飞蝗养殖业蓬勃发展,但对其养殖的相关研究却较少。本文对东亚飞蝗的饥饿响应及食料筛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 东亚飞蝗引起的蝗灾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大自然灾害,但同时其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昆虫,有极高的食用、药用及饲用价值。目前,东亚飞蝗养殖业蓬勃发展,但对其养殖的相关研究却较少。本文对东亚飞蝗的饥饿响应及食料筛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有充足水分供应的条件下,东亚飞蝗的耐饥能力随龄期升高而增强;高龄期、低龄期蝗蝻混合饲养,在饥饿处理下无互残现象;东亚飞蝗取食所筛选的5种供试饲料均可羽化、产卵;取食玉米叶、狗尾草的东亚飞蝗存活率较高、寿命较长、产卵较多,二者是相对适宜的饲料;饲喂白菜叶的雌蝗产卵量最高,可将其用于产卵期;麦麸在饲料紧张时可作为辅助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昆虫 东亚飞蝗 抗饥能力 饲料 人工养殖
下载PDF
东亚飞蝗对线偏波谱检偏矢量光照的趋偏响应特性
2
作者 刘启航 赵慧媛 +2 位作者 邹圣光 张平川 周强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890-2900,共11页
为确定线偏波谱检偏矢量光照对蝗虫趋偏响应的调控效应,利用自制的检偏光照调制模块和蝗虫趋偏响应试验装置,测试了蝗虫对线偏波谱检偏矢量光照的趋偏响应,分析了线偏波谱照度对蝗虫趋偏响应的影响和蝗虫检偏矢量敏感模式的光致变化特... 为确定线偏波谱检偏矢量光照对蝗虫趋偏响应的调控效应,利用自制的检偏光照调制模块和蝗虫趋偏响应试验装置,测试了蝗虫对线偏波谱检偏矢量光照的趋偏响应,分析了线偏波谱照度对蝗虫趋偏响应的影响和蝗虫检偏矢量敏感模式的光致变化特异性。结果表明:蝗虫趋偏响应呈线检偏矢量敏感差异性弦函性响应特征,其中,波谱决定蝗虫趋偏响应的特异敏感性。蝗虫趋偏视觉的视距性敏感矢量与线偏波谱照度有关:在100 lx时,紫光波段导致的蝗虫趋偏聚集响应敏感性较强,而紫外光波段导致的视趋响应敏感性较强;1000 lx及光照能量相同时,紫光波段导致的蝗虫趋偏响应敏感性较强。随线偏光照度增强,蝗虫的趋偏性矢量敏感模式重置,并导致蝗虫的趋偏响应敏感性发生变化,线偏紫光波段照度的强化效果显著,线偏紫外照度的调控效果显著,线偏蓝绿照度的抑制效果显著。蝗虫对线检偏矢量(±180°、0°、±90°)的对抗敏感特性与线偏波谱的照度有关,±90°时线检偏弱光照的抑制效果和0°、±180°时线检偏强光照的强化效果均与线偏波谱照度或光距刺激有关:1000 lx下,蝗虫的趋偏响应敏感性在线偏紫波谱±90°时最强,在线偏橙波谱±180°时次强;光照能量相同时,蝗虫的趋偏聚集响应敏感性与视趋响应敏感性在线偏紫波谱±180°下最强,在0°下次强。研究结果可为蝗虫偏光定向响应机制研究和害虫的偏光诱导新光源研制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飞蝗 线偏波谱光 检偏矢量 趋偏敏感性 响应特性
下载PDF
茶皂素对东亚飞蝗取食、消化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王铭铭 崔国盈 +4 位作者 魏秀红 张勇娟 季荣 张永军 何岚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7-142,共6页
为明确茶皂素(tea saponin)对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取食、消化及生长发育的影响,分别测定了13.26、82.88、169.89 mg/L茶皂素溶液对东亚飞蝗3龄蝗蝻取食量、消化酶活性、生长速率及营养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茶皂... 为明确茶皂素(tea saponin)对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取食、消化及生长发育的影响,分别测定了13.26、82.88、169.89 mg/L茶皂素溶液对东亚飞蝗3龄蝗蝻取食量、消化酶活性、生长速率及营养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茶皂素浓度增加,试虫取食量、α-淀粉酶和胃蛋白酶活性、生长速率均显著下降;13.26 mg/L茶皂素溶液处理后,随着时间延长,试虫体内消化酶活性同样呈显著下降趋势,α-淀粉酶和胃蛋白酶活性分别在处理后12 h和24 h时显著低于对照组;茶皂素溶液显著降低了试虫的食物转化率和食物利用率,但13.26 mg/L茶皂素处理组试虫近似消化率高于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茶皂素可以显著抑制东亚飞蝗取食和对营养的消化及吸收,抑制蝗蝻的生长发育,是蝗虫防治潜在的生物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皂素 取食量 消化酶 营养效应指标 生长速率 东亚飞蝗
下载PDF
人工气候箱养殖东亚飞蝗技术
4
作者 孙嵬 《湖北植保》 2023年第2期51-54,共4页
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是造成我国蝗灾的主要蝗虫种类,也是我国传统的食用昆虫之一。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加,相应的养殖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对于东亚飞蝗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但因东亚飞蝗的生长受季... 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是造成我国蝗灾的主要蝗虫种类,也是我国传统的食用昆虫之一。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加,相应的养殖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对于东亚飞蝗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但因东亚飞蝗的生长受季节和外界环境限制,以野外采取的方法无法为相关试验提供稳定的虫源。本文介绍了利用人工气候箱养殖东亚飞蝗的方法;明确了东亚飞蝗蝗蝻期、成虫期适宜的养殖温度、湿度及光照条件;对于用来饲喂东亚飞蝗的饲料、蝗蝻期的管理方法、成虫的养殖、成虫最佳产卵条件、蝗卵孵化以及保存的技术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提出了养殖过程中所需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气候箱 东亚飞蝗 饲养技术
下载PDF
东亚飞蝗WntA在胚胎发育阶段的时空表达
5
作者 宋佳 马钰洁 +3 位作者 蒲雪 季荣 Iliya Kabak 袁亮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39-1149,共11页
【目的】探讨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Wnt基因家族中WntA编码蛋白序列特征及其在胚胎发育阶段的时空表达谱,为进一步开展LmmWntA的功能研究及挖掘东亚飞蝗其他Wnt基因家族成员奠定基础。【方法】PCR克隆并利用邻接法(nei... 【目的】探讨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Wnt基因家族中WntA编码蛋白序列特征及其在胚胎发育阶段的时空表达谱,为进一步开展LmmWntA的功能研究及挖掘东亚飞蝗其他Wnt基因家族成员奠定基础。【方法】PCR克隆并利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鉴定东亚飞蝗Wnt基因家族基因LmmWntA;通过同源序列多重比对分析LmmWntA氨基酸序列特征;利用整胚原位杂交技术对LmmWntA在东亚飞蝗产卵后(after egg laying,AEL)发育至12,24,35,46,56和65 h以及3,3.5,4,4.5,5,5.5,6.5,8,8.5,9.5和11 d共17个连续胚胎发育阶段进行转录信号筛查。【结果】克隆获得东亚飞蝗LmmWntA(GenBank登录号:MW052768),CDS全长1101 bp,编码336个氨基酸;LmmWtnA与头索动物、昆虫、有爪动物及环节动物WntA蛋白共同聚为WntA亚家族单系群;LmmWntA中段和C端与比对物种WntA蛋白序列保持了较高同源性,仅在N端信号肽区域出现差异,LmmWntA与膜翅目(Hymenoptera)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 AmWntA蛋白聚为姊妹群,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59.05%。LmmWntA最先表达在东亚飞蝗35 h AEL胚胎期末端生长区并在该区域持续表达至4 d AEL胚胎期,同时在新生体节每节腹部形成条纹状表达;在46 h AEL胚胎期视叶后半区持续表达至8.5 d AEL胚胎期,该区域未来发育成复眼;在56 h AEL胚胎期脑持续表达至5.5 d AEL胚胎期;在65 h AEL胚胎期每节腹部的条纹状表达信号逐渐转移至腹中线两侧,在触角基部有明显的表达信号;在5.5 d AEL胚胎期表达信号进一步转移至腹神经;从3 d AEL胚胎期开始在腹侧体节远轴端表达,后期转移至上颚、足关节及末端;伴随4.5 d AEL胚胎末端开始内陷形成肛道,LmmWntA在内陷肛道的腹面及前端表达,最多内陷至腹部第7体节;至9.5 d AEL胚胎期时LmmWntA在翅芽盘处表达。【结论】LmmWntA在东亚飞蝗胚胎发育阶段动态表达,推测LmmWntA参与东亚飞蝗胚胎后端体节生长、神经系统(脑和腹神经)、复眼、触角、消化系统后端(肛道)、颚、胸部附肢(足和翅)等重要组织和器官的发生和形成。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LmmWntA功能缺失研究奠定发育生物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飞蝗 WntA基因 发育生物学 生长区 翅芽 整胚原位杂交
下载PDF
环境温湿度及玉米秸秆日粮对东亚飞蝗生长状况的影响
6
作者 李思宇 邱慧 +3 位作者 史豆豆 苗阳阳 常峰 曲善民 《黑龙江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124-128,140,共6页
为了将玉米秸秆作为日粮用于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的养殖中,实现“以害治废,害废变宝”,试验首先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探究不同温度水平(23℃、28℃、33℃)和相对湿度水平[低湿度(相对湿度20%~30%)、中湿度(相对湿度50%~... 为了将玉米秸秆作为日粮用于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的养殖中,实现“以害治废,害废变宝”,试验首先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探究不同温度水平(23℃、28℃、33℃)和相对湿度水平[低湿度(相对湿度20%~30%)、中湿度(相对湿度50%~60%)、高湿度(相对湿度80%~90%)]下东亚飞蝗29 d的增重情况(体重增长指数)和成活率,然后基于蝗虫嗜食禾本科青绿幼嫩牧草茎叶的习性和营养需求,以及尽可能消纳更多玉米秸秆的原则设计日粮配方,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将450只3龄东亚飞蝗蝗蝻随机分为5组(A、B、C、D、E组),30只/网箱,1个网箱为1个重复,每组3个重复,A组饲喂100%苜蓿草粉,B组饲喂100%玉米秸秆粉,C组饲喂83%玉米秸秆粉+12%苜蓿草粉+5%蔗糖,D组饲喂95%玉米秸秆粉+5%蔗糖,E组饲喂100%青绿黑麦草,试验期为29 d,试验结束后测定在适宜的养殖温度和湿度下各组日粮总消耗量、成活率、总增重、料重比和增重成本,研究玉米秸秆日粮对东亚飞蝗生长状况和养殖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东亚飞蝗在28℃、低湿度(相对湿度20%~30%)条件下体重增长指数和成活率最高;5组日粮总消耗量表现为E组>C组>B组>D组>A组,成活率表现为E组>C组>D组>B组>A组,总增重表现为E组>C组>D组>B组>A组,料重比表现为A组>B组>D组>C组>E组,增重成本表现为A组>D组>E组>C组>B组,C组和E组的日粮总消耗量、成活率、总增重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料重比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增重成本较为接近;其中C组在具有较高养殖效益的同时,可有效消纳玉米秸秆。说明东亚飞蝗的适宜生长条件为温度28℃、相对湿度20%~30%;在此条件下,用83%玉米秸秆粉+12%苜蓿草粉+5%蔗糖饲喂东亚飞蝗,可充分利用蝗虫消纳玉米秸秆,并为东亚飞蝗养殖带来较高的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日粮 温度 湿度 成活率 东亚飞蝗 资源化利用
原文传递
东亚飞蝗DSCAM2多克隆抗体制备
7
作者 邱佳 余瑛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50-356,共7页
制备唐氏综合征细胞粘附分子2(DSCAM2)多克隆抗体,拟为DSCAM2功能探索提供免疫学工具。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DSCAM2抗原结构进行分析;利用DNA重组技术构建DSCAM2828-957重组表达菌株;采用Ni亲和层析技术纯化重组DSCAM2828-957蛋白,免疫... 制备唐氏综合征细胞粘附分子2(DSCAM2)多克隆抗体,拟为DSCAM2功能探索提供免疫学工具。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DSCAM2抗原结构进行分析;利用DNA重组技术构建DSCAM2828-957重组表达菌株;采用Ni亲和层析技术纯化重组DSCAM2828-957蛋白,免疫小鼠制备Anti-DSCAM2多克隆抗体;采用ELISA法检测抗体效价、Western Blot法检测抗体特异性、瑞氏-吉姆萨染色和免疫荧光检测DSCAM2在东亚飞蝗血淋巴细胞定位;采用siRNA敲低DSCAM2,进行血淋巴细胞计数。结果表明,所构建的pET30a(+)-DSCAM2828-957/BL21(DE3)原核菌株成功表达重组DSCAM2828-957蛋白;用Ni螯合亲和层析分离获得的DSCAM2828-957重组抗原免疫小鼠,获得了效价高且特异性好的DSCAM2多克隆抗体;细胞定位分析显示DSCAM2在东亚飞蝗嗜碱性粒细胞高表达;敲低DSCAM2表达水平,引起东亚飞蝗总血淋巴细胞数量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飞蝗 唐氏综合征细胞粘附分子2 结构域 DNA重组 蛋白质纯化 抗体制备
下载PDF
用MODIS遥感数据监测东亚飞蝗灾害——以河北省南大港为例 被引量:27
8
作者 季荣 张霞 +4 位作者 谢宝瑜 李哲 刘团结 刘闯 李典谟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13-719,共7页
东亚飞蝗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在我国再度猖獗危害。本文选择国家一类蝗区河北省南大港农场水库为实验区 ,以2 0 0 2年东亚飞蝗 (夏蝗 )大发生为背景 ,测定了不同受害程度芦苇的光谱曲线 ,并用MODIS遥感数据分析蝗灾危害范围和程度。... 东亚飞蝗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在我国再度猖獗危害。本文选择国家一类蝗区河北省南大港农场水库为实验区 ,以2 0 0 2年东亚飞蝗 (夏蝗 )大发生为背景 ,测定了不同受害程度芦苇的光谱曲线 ,并用MODIS遥感数据分析蝗灾危害范围和程度。结果表明 ,健康芦苇 (未受害 )呈现出典型植被光谱的“峰和谷”特征 ;而受害芦苇 ,其红光区处反射率增加 ,且受害程度越重 ,增加愈显著 ,近红外区的反射率则显著降低 ,且受害程度越重 ,反射率愈低。比较多时相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受灾前后的变化 ,NDVI值增加表明未受蝗虫危害 ,而其下降则表明是受灾区域 ,结合地面数据 ,找出了不同危害程度的NDVI临界值 ;其次根据像元累计法 ,确定了不同受灾程度的面积。结果显示 ,NDVI小于 0 2 15 6和 0 2 389分别为严重受灾区和中等受灾区 ,其发生面积依次为 16 8 74hm2 和 337 4 8hm2 ,判对率分别为 72 97%和 6 8 35 %。MODIS遥感监测蝗灾发生面积 (中等受灾及严重受灾 )占实际发生面积的 82 76 %。研究结果为实时、快速、大面积监测蝗虫种群动态奠定了基础 ,并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飞蝗 蝗灾 遥感监测 光谱数据 MODIS遥感数据 归一化植被指数 地面实查
下载PDF
基于GIS和GS的东亚飞蝗卵块空间格局的研究 被引量:24
9
作者 季荣 谢宝瑜 +2 位作者 李哲 李典谟 孟冬丽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10-415,共6页
本文以沿渤海蝗区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越冬卵块为研究对象,野外采用450 m和50 m规则栅格取样,包括卵量、植被覆盖度、土壤含水量、含盐量、土壤pH和有机质等,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在GIS平台下,分析研究区域内... 本文以沿渤海蝗区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越冬卵块为研究对象,野外采用450 m和50 m规则栅格取样,包括卵量、植被覆盖度、土壤含水量、含盐量、土壤pH和有机质等,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在GIS平台下,分析研究区域内影响蝗虫产卵选择的环境因子、蝗虫卵块的空间异质性及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植被覆盖度、土壤含盐量和土壤含水量在有卵和无卵的环境中存在极显著的差异,飞蝗产卵时最适宜的植被覆盖度、土壤含水量和盐度范围分别为0~30%、10.1%~20.0%和0.09%~1.99%,且当小环境植被覆盖度>50%、土壤含水量>30%或含盐量>3%时,飞蝗不再选择产卵.蝗虫卵块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其空间自相关范围平均为390m且呈斑块、聚集分布,蝗虫卵块变异函数曲线为球状模型.利用块段克立格法进行空间局部插值,得到研究区域卵块的空间分布格局图,可较准确地描述飞蝗卵块在研究区域内的空间分布、形状、地理位置及相对位置.研究结果可为地面卵块抽样调查、实时跟踪蝗卵胚胎发育进程、确定蝗灾早期发生点、片防治区域及蝗灾早期遥感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飞蝗 卵块 种群空间格局 地理信息系统 地统计学
下载PDF
东亚飞蝗几丁质酶家族基因的表达特性与功能研究 被引量:23
10
作者 李大琪 杜建中 +6 位作者 张建琴 郝耀山 刘晓健 王亦学 马恩波 张建珍 孙毅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85-492,共8页
【目的】研究东亚飞蝗几丁质酶家族基因的时空表达特性及其在蜕皮发育中的生物学功能,筛选在飞蝗发育过程中致死性的几丁质酶基因,为实现基于RNAi的飞蝗有效控制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方法】在东亚飞蝗EST数据库搜索几丁质酶基因片段,... 【目的】研究东亚飞蝗几丁质酶家族基因的时空表达特性及其在蜕皮发育中的生物学功能,筛选在飞蝗发育过程中致死性的几丁质酶基因,为实现基于RNAi的飞蝗有效控制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方法】在东亚飞蝗EST数据库搜索几丁质酶基因片段,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所获得的基因片段序列;以飞蝗不同龄期第4天若虫和5龄东亚飞蝗不同组织部位为材料提取RNA并反转录为cDNA,应用RT-PCR方法研究时空表达特性;选取在表皮高表达的几丁质酶基因LmCht6,采用RNA干扰方法研究其生物学功能。【结果】基于东亚飞蝗EST库搜索和进一步的序列分析,共获得7条几丁质酶基因片段;不同组织部位与不同龄期RT-PCR结果表明这7条几丁质酶基因的时空表达特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LmCht6主要在表皮表达;LmCht6的RNA干扰试验表明:2龄飞蝗注射dsLmCht6后,其几丁质酶基因LmCht6表达量明显降低;飞蝗从2龄到3龄的龄期转化过程中,表现为发育延迟,新表皮与旧表皮无法完全分离,导致死亡率达到72.2%。【结论】东亚飞蝗拥有多个几丁质酶基因,它们的时空表达特性存在差异;LmCht6在飞蝗蜕皮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该基因被沉默后飞蝗无法完成蜕皮而导致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飞蝗 几丁质酶基因 RT-PCR RNA干扰
下载PDF
基于地面高光谱数据的东亚飞蝗危害程度监测 被引量:24
11
作者 吴彤 倪绍祥 +2 位作者 李云梅 周欣欣 陈建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3-108,共6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亚飞蝗在中国再度猖獗,及时、准确地监测东亚飞蝗的危害程度,对于东亚飞蝗的有效防治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河北省黄骅市为研究区,利用地面高光谱数据,分析和比较了正常生长芦苇和受蝗虫危害芦苇的冠层反射光谱和高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亚飞蝗在中国再度猖獗,及时、准确地监测东亚飞蝗的危害程度,对于东亚飞蝗的有效防治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河北省黄骅市为研究区,利用地面高光谱数据,分析和比较了正常生长芦苇和受蝗虫危害芦苇的冠层反射光谱和高光谱特征参数的差异,并建立了高光谱特征参数与芦苇叶面积指数(LAI)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其中的虫害光谱指数(DSI)最适用于反映研究区芦苇受蝗虫危害的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DSI对研究区蝗虫的危害程度进行了划分,即:DSI>62.856未受危害;41.254≤DSI≤59.496轻度危害;DSI<41.254严重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 叶面积指数(LAI) 虫害光谱指数(DSI) 东亚飞蝗 高光谱特征参数
下载PDF
5株绿僵菌对东亚飞蝗的毒力测定 被引量:17
12
作者 问锦曾 雷仲仁 +3 位作者 谭正华 王音 符伟 黄虹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0-52,共3页
在室内用点滴法测定了 5株绿僵菌对东亚飞蝗的毒力 ,结果表明 ,其毒力效果与菌株种类 ,接种剂量和温度有密切关系 ,菌株对东亚飞蝗的毒力为LA0 6 >LB0 8>LC11>LF0 7>LD0 4。接种LA0 6菌株孢子量在 2 6× 10 4个/头下 ,... 在室内用点滴法测定了 5株绿僵菌对东亚飞蝗的毒力 ,结果表明 ,其毒力效果与菌株种类 ,接种剂量和温度有密切关系 ,菌株对东亚飞蝗的毒力为LA0 6 >LB0 8>LC11>LF0 7>LD0 4。接种LA0 6菌株孢子量在 2 6× 10 4个/头下 ,对 4龄蝗蝻的LT50 为 3 91d。用不同剂量LA0 6接种 4龄蝗蝻时 ,发现其LD50 仅为 2 6 6 7个 /头。在设定剂量下 ,低龄蝻比高龄蝻和成虫更敏感 ,死亡较快。不同菌株在不同温度下的毒力不同 ,LA0 6在 30℃下比在 2 4℃下毒力强 ,而LD0 4和LF0 7在 2 4℃下比在 30℃下毒力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僵菌 东亚飞蝗 毒力测定 室内点滴法 生物防治
下载PDF
东亚飞蝗肠道细菌的研究 被引量:35
13
作者 刘玉升 李明立 +1 位作者 刘俊展 郑继法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期34-36,39,共4页
目的从微生态学角度研究东亚飞蝗的营养生理活动。方法从东亚飞蝗自然种群的雌、雄成虫肠道环境中分离、纯化、培养,获得细菌16个属的菌株,对菌体形态、染色反应、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进行系统研究。结果上述16个细菌菌株分别属于沙... 目的从微生态学角度研究东亚飞蝗的营养生理活动。方法从东亚飞蝗自然种群的雌、雄成虫肠道环境中分离、纯化、培养,获得细菌16个属的菌株,对菌体形态、染色反应、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进行系统研究。结果上述16个细菌菌株分别属于沙雷菌属(Serratia)、短状杆菌属(Brachybacterium)、预研菌属(Yokenella)、肠杆菌属(Penterobacter)、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类芽胞杆菌属(Paenibacillus)、沙门菌属(Salmonella)、棍状杆菌属(Clavibacter)、放线杆菌属(Actinobacillus)、米勒菌属(Moelleralla)、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埃希菌属(Escherichia)、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克吕沃尔菌属(Kluyvera)、克雷伯菌属(Kleb-siella)。结论东亚飞蝗雌性成虫肠道环境细菌种类为12个,雄性为10个,其中6个菌株相同;数量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飞蝗 肠道 细菌 鉴定
下载PDF
中国东亚飞蝗四个地理种群遗传结构的比较研究(英文)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李春选 马恩波 +1 位作者 郑先云 郭亚平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3-79,共7页
利用水平切片淀粉凝胶电泳技术 ,分析了不同蝗区东亚飞蝗四个地理种群的遗传结构。在检测的 2 0个酶基因座位中 ,四个种群均表现出一定的遗传多态性 ,多态位点的百分率普遍偏高 (P =70 %~ 80 % ) ,但由于杂合子数目较少而使每个位点的... 利用水平切片淀粉凝胶电泳技术 ,分析了不同蝗区东亚飞蝗四个地理种群的遗传结构。在检测的 2 0个酶基因座位中 ,四个种群均表现出一定的遗传多态性 ,多态位点的百分率普遍偏高 (P =70 %~ 80 % ) ,但由于杂合子数目较少而使每个位点的平均杂合度观察值偏低 (Ho=0 0 2 3~ 0 0 3 2 )。对每个基因座位的各基因型进行 χ2 检验 ,除Adk_1、Gdh_1、G3pd_1和Pgm_1在部分种群符合Hardy_Weinberg平衡外 ,其余绝大多数基因座位的基因型频率显著偏离Hardy_Weinberg平衡。从F统计量看 ,四个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较低 (Fst=0 0 60 6)。它表明 :东亚飞蝗较强的长距离迁飞行为增加了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 ,降低了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根据Nei的遗传一致度 (I)和Roger的遗传距离 (D)进行分析 ,在山西临猗与山西永济 (I=0 964,D= 0 175)、河南中牟与江苏沛县种群 (I =0 957,D =0 160 )之间 ,呈现出较高的遗传一致度和较小的遗传距离。结果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飞蝗 种群 遗传分化 等位酶 中国
下载PDF
蝗虫微孢子虫对东亚飞蝗卵黄原蛋白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5
作者 陈建新 沈杰 +2 位作者 宋敦伦 张龙 严毓骅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0-174,共5页
采用免疫学方法 ,对东亚飞蝗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感染蝗虫微孢子虫Nosemalocustae后体内卵黄蛋白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感病蝗虫与对照健虫相比 ,卵黄发生有严重障碍 ,脂肪体和卵巢中卵黄原蛋白或卵黄蛋白含量极低 ... 采用免疫学方法 ,对东亚飞蝗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感染蝗虫微孢子虫Nosemalocustae后体内卵黄蛋白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感病蝗虫与对照健虫相比 ,卵黄发生有严重障碍 ,脂肪体和卵巢中卵黄原蛋白或卵黄蛋白含量极低 ,导致感病雌虫丧失产卵能力。脂肪体中卵黄原蛋白含量最高峰健虫为 18 7mg mL ,而病虫只有 4 7mg mL ;血淋巴中卵黄原蛋白含量最高峰健虫为 7 6mg mL ,而病虫只有 2 6mg mL ;卵巢中卵黄蛋白含量最高峰健虫为 73 4mg mL ,而病虫只有 4 9mg 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蝗虫微孢子虫 东亚飞蝗 卵黄原蛋白 含量 卵黄发生 卵黄蛋白
下载PDF
基于东亚飞蝗生育周期的遥感蝗灾监测新模式 被引量:15
16
作者 马建文 韩秀珍 +3 位作者 哈斯巴干 王志刚 燕守勋 戴芹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70-377,共8页
当前 ,国际遥感蝗灾监测的技术路线一般是爆发蝗灾后受损面积、程度的监测与评价 ,研究灾害的有效预警与预测方法 ,对防灾减灾更具有现实意义。通过连续 2 0 0 1、2 0 0 2年连续实地对渤海湾夏蝗孵化期、生长期和成虫期等 7个阶段的野... 当前 ,国际遥感蝗灾监测的技术路线一般是爆发蝗灾后受损面积、程度的监测与评价 ,研究灾害的有效预警与预测方法 ,对防灾减灾更具有现实意义。通过连续 2 0 0 1、2 0 0 2年连续实地对渤海湾夏蝗孵化期、生长期和成虫期等 7个阶段的野外观测 ,对蝗虫生境物理和生物依赖条件样方统计、光谱测试和遥感机理实验 ,提出了“飞蝗生育周期遥感三段监测”的论点 ,根据这个论点将遥感监测设计为 3个阶段 :(1 )孵化期水热条件遥感反演 ;(2 )生长期食量猛增遥感监测芦苇叶面积指数和植被盖度变化 ;(3)成虫期寻找新食源对芦苇盖度 (温度 )和地表水条件 ,进而对聚集条件和迁移方向的分析指导灭蝗。有效发挥了遥感连续动态观测的技术特点 ,为建立环渤海湾东亚飞蝗遥感监测体系提供了基本技术路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飞蝗 飞蝗生育周期 遥感三阶段监测
下载PDF
绿僵菌侵染对东亚飞蝗中肠保护酶和解毒酶的影响 被引量:13
17
作者 张彦丰 王正浩 +4 位作者 农向群 曹广春 赵莉 王广君 张泽华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76-881,共6页
为了明确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对东亚飞蝗的致病机制,探讨绿僵菌对东亚飞蝗中肠保护酶系和解毒酶系的影响。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东亚飞蝗被绿僵菌侵染后,中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酚氧化酶... 为了明确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对东亚飞蝗的致病机制,探讨绿僵菌对东亚飞蝗中肠保护酶系和解毒酶系的影响。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东亚飞蝗被绿僵菌侵染后,中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酚氧化酶(PO)、乙酰胆碱酯酶(Ach E)、全酯酶(ESTs)6种酶活力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中肠保护酶SOD、POD、CAT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PO则呈现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最后下降的趋势;解毒酶ACh E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ESTs则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5 d时与对照趋于一致。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东亚飞蝗被绿僵菌侵染后,不同的酶活力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对于揭示绿僵菌的致病机理及寄主对真菌侵染的免疫机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僵菌 东亚飞蝗 中肠 保护酶 解毒酶
下载PDF
氟虫脲对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几丁质合成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晓健 杨美玲 +2 位作者 张建琴 马恩波 张建珍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039-1044,共6页
为了探讨氟虫脲可能的作用靶标及毒性机制,本研究以重要农业害虫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和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Thunberg)为材料,采用简并引物扩增中华稻蝗几丁质合成酶1基因(OcCHS1)的部分cDNA序列;以氟虫脲... 为了探讨氟虫脲可能的作用靶标及毒性机制,本研究以重要农业害虫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和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Thunberg)为材料,采用简并引物扩增中华稻蝗几丁质合成酶1基因(OcCHS1)的部分cDNA序列;以氟虫脲浸渍法处理2龄中期中华稻蝗及1,2和3龄东亚飞蝗若虫为处理组,丙酮处理为对照组,使用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氟虫脲对蝗虫几丁质合成酶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获得的OcCHS1部分cDNA序列,其长度为312bp,编码104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为HM214491,与东亚飞蝗几丁质合成酶1基因(LmCHS1)在氨基酸水平上相似度达95%。RT-PCR结果显示,处理组几丁质合成酶1扩增带均强于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中华稻蝗2龄中期若虫OcCHS1mRNA表达提高了1.02倍,东亚飞蝗1,2,3龄若虫LmCHS1mRNA表达分别提高了34%,82%和89%,差异显著(P<0.05)。分析基因表达提高的原因是几丁质合成受阻后基因表达水平的一种代偿性增加,由此推测几丁质合成酶可能是氟虫脲作用的靶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飞蝗 中华稻蝗 几丁质合成酶 氟虫脲 基因表达 作用机制
原文传递
东亚飞蝗耐高温能力及其体温调节行为 被引量:11
19
作者 岳梅 雷仲仁 +1 位作者 朱彬洲 姚君明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103-1109,共7页
为明确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的耐高温能力和体温调节行为,采用高温饲养、提供辐射热源和风力等方法,对东亚飞蝗各发育期的高温耐受能力、体温(body temperature,Tb)与环境温度(air temperature,Ta)和辐射温度(radi ant... 为明确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的耐高温能力和体温调节行为,采用高温饲养、提供辐射热源和风力等方法,对东亚飞蝗各发育期的高温耐受能力、体温(body temperature,Tb)与环境温度(air temperature,Ta)和辐射温度(radi anttemperature,Tr)的关系、飞蝗对辐射热的选择行为、体温升高速率以及辐射角度和风力对体温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亚飞蝗44℃下饲养,LT90最长为326.4h;50℃下,LT90可达20.6h。无辐射热条件下,Tb随Ta的上升而升高,当Ta升至32℃,蝗虫出现体温调节行为;Ta以0.5℃/min速率上升时,出现体温波动的个体数占试虫总数的53.7%,Tb平均波动温差为1.15℃,平均波动时间为5.2min,Tb平均波动起始温度为47.2℃,成虫致死时间略长于若虫。有辐射热条件下,随笼顶辐射温度的逐渐升高,飞蝗趋向选择温度相对较低的笼底,试虫体温调节较无辐射热条件下强;辐射角度和风力均对飞蝗的体温有显著影响。结果显示东亚飞蝗对高温的耐受能力较强,并且具有明显的体温调节行为,可调节体温达到最佳生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飞蝗 耐高温能力 体温调节行为 辐射热 辐射角度 风速
原文传递
一株绿僵菌的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对东亚飞蝗的致病力 被引量:16
20
作者 侯颖 夏彦飞 +3 位作者 徐建强 刘芳芳 林晓民 都胜芳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33-339,共7页
从河南省汝阳县林地里采集到的天然罹病的黑蚱蝉僵虫中,分离到1株绿僵菌Metarhizium spp.,根据菌落培养特征和产孢结构特性,结合菌株ITS1-5.8s RNA-ITS2基因序列,鉴定为金龟子绿僵菌M.anisoliae,编号Ma121。测定了温度、光照、p H值以... 从河南省汝阳县林地里采集到的天然罹病的黑蚱蝉僵虫中,分离到1株绿僵菌Metarhizium spp.,根据菌落培养特征和产孢结构特性,结合菌株ITS1-5.8s RNA-ITS2基因序列,鉴定为金龟子绿僵菌M.anisoliae,编号Ma121。测定了温度、光照、p H值以及碳氮源、微量元素对菌株Ma121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得到菌株Ma121生长和产孢的适宜条件为温度25~30℃、全黑暗、培养基以大豆粉为碳源和蛋白胨为氮源并添加锰盐、p H 7。室内测定了菌株Ma121对东亚飞蝗若虫的致病力,结果显示菌株Ma121高浓度孢悬液(1×107~1×108孢子/m L)对若虫的校正累计死亡率均达到90%以上,致死中时(LT50)少于5 d。说明菌株Ma121能够有效侵染东亚飞蝗若虫并将其致死,菌株Ma121可以作为优良菌株进行杀蝗生物农药的进一步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龟子绿僵菌 东亚飞蝗 菌丝生长 产孢量 毒力测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