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6篇文章
< 1 2 6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门若掩:两宋建筑画中格门的形制考释
1
作者 李畅 薛艺彤 钱达 《华中建筑》 2024年第3期24-28,共5页
两宋时期的格门是伦常日用的器物美学典范之一,但少有实物遗存。该文通过对两宋建筑画中格门的形制考释,描述了两宋时期建筑格门的基本构造和开阖类型,归纳了其檐下位置经营的时空演进规律,以及因循时令的气候适应性机制及构型,最后总... 两宋时期的格门是伦常日用的器物美学典范之一,但少有实物遗存。该文通过对两宋建筑画中格门的形制考释,描述了两宋时期建筑格门的基本构造和开阖类型,归纳了其檐下位置经营的时空演进规律,以及因循时令的气候适应性机制及构型,最后总结了格门的装饰特征和内蕴,指出其实用美学的价值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宋 格门 建筑画 形制 释义
下载PDF
两宋时期建筑形体组合中的挟屋初探
2
作者 周妍 李路珂 《建筑史学刊》 2024年第3期136-152,共17页
立足于文献、实物、图像,纵向梳理挟屋建筑形体组合相关词汇的源流和发展,横向探讨两宋时期挟屋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空间类型,定位、阐释两宋时期挟屋这一形体组合类型的创新性、丰富性与特殊性。
关键词 两宋时期 挟屋 形体组合 附属建筑 建筑形制
下载PDF
两宋时期纸质媒介与绘画艺术发展的关联性探析
3
作者 宋芳斌 《美育学刊》 2024年第5期72-77,共6页
两宋纸质媒介是社会文明全面演进的产物,既包括大量艺术类书籍撰写出版,又可见粉本摹本的广泛应用。宋代的书籍出版对艺术观念记录、发展与流传具有关键的作用。此时文人士大夫阶层凭借在文化领域的绝对话语权控制着书籍的编撰、品评与... 两宋纸质媒介是社会文明全面演进的产物,既包括大量艺术类书籍撰写出版,又可见粉本摹本的广泛应用。宋代的书籍出版对艺术观念记录、发展与流传具有关键的作用。此时文人士大夫阶层凭借在文化领域的绝对话语权控制着书籍的编撰、品评与传播,以致私修书籍或官修书籍的画论、画谱均与文士的审美旨趣密切相关。而粉本作为传播媒介则是画家参考范本,更是绘画交流的工具。基于纸质媒介的二元逻辑区分视角考察其与两宋艺术观念和绘画技法传播的钩连,特别是文人士大夫阶层之于书籍出版、艺术观念的关键意义,可以此还原自由之风与文艺之风盛行的宋代历史语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宋绘画 书籍出版 艺术观念
下载PDF
浅议宋代社会工业文化意识之发轫——从几组两宋诗词看工业文化精神
4
作者 蔡竞 《文史杂志》 2024年第6期59-62,共4页
两宋时期的一些文人诗词孕育着社会工业文化意识。两宋有关盐、纺织丝绸、茶与酒等物质的诗词,反映出古人对当时工业的原真感悟和精神寄托,具有一定的工业文化意识。这为我们当前开展工业文化研究、诗词选题创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 两宋 诗词 工业 文化精神
下载PDF
两宋时期释迦苦行“鹊巢于顶”“芦芽穿膝”的文本与图像分析
5
作者 齐庆媛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4-140,I0003,共8页
论文着眼于文本和图像两个方面,分析了两宋时期释迦苦行的新发展,即“鹊巢于顶”“芦芽穿膝”,具有禅相圆满、定久忘形的思想内涵。其文本在禅林中盛行,成为参禅悟道的偈语,不但代表苦行,有的还象征成佛。其图像彻底摆脱了以往基于佛传... 论文着眼于文本和图像两个方面,分析了两宋时期释迦苦行的新发展,即“鹊巢于顶”“芦芽穿膝”,具有禅相圆满、定久忘形的思想内涵。其文本在禅林中盛行,成为参禅悟道的偈语,不但代表苦行,有的还象征成佛。其图像彻底摆脱了以往基于佛传经典创作的释迦苦行像模式,不再凸显羸瘦的形体,而是融入中国创意呈现全新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宋时期 释迦苦行“鹊巢于顶”“芦芽穿膝” 文本与图像 中国化
下载PDF
两宋院画所见之“以书入画”早期实践探析
6
作者 成卓 《美术大观》 2024年第7期67-73,共7页
元代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古代书、画结合形式的主要发展时期,而学者对此前的两宋时期绘画中的书款问题则关注较少,仅对此时期绘画中的“隐款”现象有少量的讨论。但事实上,在现存的两宋时期的院画作品中,就已经可见较成体系的“隐款”与置... 元代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古代书、画结合形式的主要发展时期,而学者对此前的两宋时期绘画中的书款问题则关注较少,仅对此时期绘画中的“隐款”现象有少量的讨论。但事实上,在现存的两宋时期的院画作品中,就已经可见较成体系的“隐款”与置于画面边缘的简洁款识两种款识形态,并存在特殊的“书仪”规制,以符合为宫廷创作的需要。这种较成体系的题名实践的形成,可能与此时期画史叙事的影响、画院的竞争机制,及院画家的师承与人际纽带存在重要联系。在此基础上,南渡之后,画院机制的松动推动了南宋院画家更为自由化与艺术性书款的题写与创作,可视为启发了元以后“书画结合”题跋艺术的早期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宋 院画家 款识 画院 书画结合
下载PDF
两宋时期安徽地区旱灾及政府应对探究
7
作者 金城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5-49,共5页
两宋时期安徽地区旱灾多发,不仅发生频率高,波及范围广,而且造成的损失亦极为严重。宋廷在安徽地区采取包括粥赈、发放粮米、减免租赋、鼓励多种种植等经济措施。同时,宋代君臣积极采取修省、祈雨消灾和加强官员考核等政治措施。上述举... 两宋时期安徽地区旱灾多发,不仅发生频率高,波及范围广,而且造成的损失亦极为严重。宋廷在安徽地区采取包括粥赈、发放粮米、减免租赋、鼓励多种种植等经济措施。同时,宋代君臣积极采取修省、祈雨消灾和加强官员考核等政治措施。上述举措有效地缓解了旱灾对社会的冲击,稳定了灾区社会秩序,从而有助于安徽地区恢复正常社会生活,对经济复苏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宋时期 安徽地区 旱灾 政府应对
下载PDF
两宋文人画审美形式演变及风格研究
8
作者 林久杏 《收藏与投资》 2024年第1期34-36,共3页
两宋时期的文人画与文人精神是相互契合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文人画强调创作主体自身修养及精神境界的提升,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本文主要通过对两宋时期文人画发展背景进行分析,并对两宋时期文人画审美形式和风格进行深... 两宋时期的文人画与文人精神是相互契合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文人画强调创作主体自身修养及精神境界的提升,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本文主要通过对两宋时期文人画发展背景进行分析,并对两宋时期文人画审美形式和风格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加深对两宋时期文人画审美形式演变及风格特点的理解,并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宋时期 文人画 审美形式 风格演变 社会文化
下载PDF
汪藻《皇太后告天下手书》所见两宋之际政治格局
9
作者 戴鹏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77-83,共7页
《皇太后告天下手书》是汪藻奉命以元祐皇后之名书写,宣告天下由康王赵构继承大统,实为收拢人心、维系赵宋统治的四六文。此书客观反映了两宋之际政治格局:就赵宋内部状况而言,“中原无主,暗流涌动”,传统的赵宋王朝统续存在不稳定因素... 《皇太后告天下手书》是汪藻奉命以元祐皇后之名书写,宣告天下由康王赵构继承大统,实为收拢人心、维系赵宋统治的四六文。此书客观反映了两宋之际政治格局:就赵宋内部状况而言,“中原无主,暗流涌动”,传统的赵宋王朝统续存在不稳定因素;从南北政权之间、伪政权与赵宋政权之间来看,“金强宋弱,金进宋退”,金朝的强盛与宋朝的孱弱形成鲜明对比。在此格局的影响下,赵宋君臣亦展现出“期盼中兴”和“渐进保守”的复杂政治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藻 《皇太后告天下手书》 两宋之际 政治格局 君臣心态
下载PDF
两宋风俗画的文化叙事取向
10
作者 程波涛 《文化遗产》 CSSCI 2023年第4期136-143,共8页
风俗画作为一种绘画形态和社会文化镜像的折射,不仅是社会风俗的一种直接显现,而且也是历史与现实、政治思潮与社会文化思潮共同交织的衍生物,其内容是无法与内在精神剥离的。考察两宋风俗画,还需要思想、哲学层面的静观,深入探究艺术... 风俗画作为一种绘画形态和社会文化镜像的折射,不仅是社会风俗的一种直接显现,而且也是历史与现实、政治思潮与社会文化思潮共同交织的衍生物,其内容是无法与内在精神剥离的。考察两宋风俗画,还需要思想、哲学层面的静观,深入探究艺术表现的生活样态。两宋风俗画受制于宋代理学思想观念,在处理生活题材时,虽有守正创新,符合传统的中和审美,但拘泥于内容的叙事,缺乏独立思想和批判精神,服膺于教化、偏执于雅化,导致精神内敛,更多地沿袭着“成教化,助人伦”的功能,而没有深刻反映社会弊端和文化反思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宋风俗画 文化叙事 中和之美 批判
下载PDF
技术之殇:两宋时期的农业减灾技术与救荒制度
11
作者 金勇强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0-139,共10页
以农学、工学和生物防治技术为代表的农业减灾技术,在两宋灾荒救济中发挥着无可估量的作用但在官府救荒实践中,技术之外的蠲阁、灾赈等制度手段仍居于最核心和最根本的地位。一方面,传统农业减灾技术的革新过于缓慢,难以适应实际减灾需... 以农学、工学和生物防治技术为代表的农业减灾技术,在两宋灾荒救济中发挥着无可估量的作用但在官府救荒实践中,技术之外的蠲阁、灾赈等制度手段仍居于最核心和最根本的地位。一方面,传统农业减灾技术的革新过于缓慢,难以适应实际减灾需求;另一方面,减灾技术的革新与推广需要官府力量的推动,而两宋地方官员在此间所扮演的角色,更显得力不从心。劝农之制虽然为技术传播提供了一个制度平台,但传统官僚的劝农之为,更侧重于伦理教化之功,弱于技术的推广应用。当然,技术手段在传统救荒中的弱化,不仅仅是因为传统农业技术落后尚不能担当其救济灾荒的重任,更在于宋代贫富分化,土地兼并的现实。时势要求,宋代政府必须着眼于通过调节财富的分配,来缓解、消弭灾荒易造成动乱的社会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宋时期 减灾技术 救荒制度 劝农 贫富分化
下载PDF
两宋“双城记”:“包公”“济公”系列小说解读的城市文化视角
12
作者 葛永海 刘柏良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5-25,共11页
以两宋“双城”的视角来观照“包公”“济公”系列小说,能为我们提供新的研究路径。包公与济公皆为明清通俗小说中的传奇人物,以两人为中心的系列小说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两大文本系统。“开封包青天”和“钱塘济颠禅师”都带有鲜明的城市... 以两宋“双城”的视角来观照“包公”“济公”系列小说,能为我们提供新的研究路径。包公与济公皆为明清通俗小说中的传奇人物,以两人为中心的系列小说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两大文本系统。“开封包青天”和“钱塘济颠禅师”都带有鲜明的城市属性,两个系列都以宋代都城生活为主要背景展开叙事,呈现出一北一南两大都城的文化特色。两类小说在都城文化和人物属性的互动上颇为相似。一方面是“依城塑人”,即人物开展都城化叙事。“包龙图”依托“开封府”统领侠客在以政治主题为主的多元空间内惩恶扬善,济公则以“替僧”身份游走临安的市井江湖,带领徒弟扶危济困、普度众生。另一方面则是“因人名城”,即都城彰显人格化特征。城市与主人公之间展开多维度的互文与对话,以彰显城市的人格化气质,包公逐渐演变为中原清官文化的时代象征,济公身上则凝聚了江南和合文化的世俗样貌,威严气度与谐谑趣味参与建构了小说中开封与临安的城市美学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宋“双城记” 包公 济公 小说解读 城市文化视角
下载PDF
两宋时期的绿豆曲酒
13
作者 李文学 黄张君 《酿酒》 CAS 2023年第1期141-145,共5页
有宋一代,湖北、四川地区的绿豆曲酒一度流行,其主要分布区域是在今淮河上游河南南阳以东与湖北交界地区,长江中游的湖北、四川广大地区,时人多名之为“醇碧酒”或“竹光酒”。其酒曲以绿豆、白面、辣蓼为基本原料制作而成,曲片高悬风干... 有宋一代,湖北、四川地区的绿豆曲酒一度流行,其主要分布区域是在今淮河上游河南南阳以东与湖北交界地区,长江中游的湖北、四川广大地区,时人多名之为“醇碧酒”或“竹光酒”。其酒曲以绿豆、白面、辣蓼为基本原料制作而成,曲片高悬风干,宋人称为“时中曲”或“绿豆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宋 绿豆曲酒 竹光酒 醇碧酒
下载PDF
两宋国子祭酒的教育贡献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一庆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77-84,共8页
两宋国子祭酒作为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最高长官,肩负着推进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使命。他们吸取五代衰乱之教训,尊儒术、尚文事,在助力传统儒学复兴和新儒学发展的同时,改科举、兴学校和校典籍,营造尊儒崇文的社会风气;改革科考内... 两宋国子祭酒作为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最高长官,肩负着推进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使命。他们吸取五代衰乱之教训,尊儒术、尚文事,在助力传统儒学复兴和新儒学发展的同时,改科举、兴学校和校典籍,营造尊儒崇文的社会风气;改革科考内容以强调经术和策论,调整参试条件以勾连科举和学校,充分发挥官学的教育作用以弥补科举制度的不足,为国家选拔和培养治世之才;引领太学改革,推行三舍法、调整经学教材、选拔文行可称者为学官,以振兴官学教育;参与其他中央官学建设,制定武学、律学、画学和在京小学的教学管理制度,丰富官学教育体系;兴建地方官学,积极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发展地方教育,推行社会教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宋 国子祭酒 科举 国子监 官学
下载PDF
两宋时期将乐地区窑业技术交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余蕾希 《三明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38-45,共8页
将乐地处闽西北地区,临近赣东北及浙南,三个区域自古以来就关系密切。两宋时期是将乐地区古瓷窑业发展的兴盛期,窑业技术的交流传播也更加活跃。北宋时期将乐窑产品以青白瓷为主,窑炉为斜坡式龙窑,产品的风格、装饰技法、窑具等在一定... 将乐地处闽西北地区,临近赣东北及浙南,三个区域自古以来就关系密切。两宋时期是将乐地区古瓷窑业发展的兴盛期,窑业技术的交流传播也更加活跃。北宋时期将乐窑产品以青白瓷为主,窑炉为斜坡式龙窑,产品的风格、装饰技法、窑具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景德镇地区影响;南宋时期将乐窑产品以青瓷为主,窑炉则以分室龙窑占据主流,在产品制作工艺、窑炉等方面更多受到龙泉窑的影响。两宋时期将乐地区窑业技术的交流不同时期受不同窑口影响,技术传播路径呈沿水路传播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将乐窑 古瓷窑业 两宋时期 窑业技术交流
下载PDF
从两宋绘画看宋代“格物” 被引量:1
16
作者 井慧 《文化产业》 2023年第26期109-111,共3页
宋代山水画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绘画发展史的高峰。在宋代,理学思想是主流意识形态,对当时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代的画家将理学中的“格物”理论运用到艺术创作中,创作的作品具有时代特性与民族特征。现以宋代山水画《水图》、... 宋代山水画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绘画发展史的高峰。在宋代,理学思想是主流意识形态,对当时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代的画家将理学中的“格物”理论运用到艺术创作中,创作的作品具有时代特性与民族特征。现以宋代山水画《水图》、花鸟画《寒雀图》和人物风俗画《货郎图》为例,探究“格物”理论在宋画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山水画 艺术创作 花鸟画 《货郎图》 时代特性 两宋绘画 风俗画
下载PDF
《两宋时期的文集编纂与传播研究》简介
17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湖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潘明福教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出版。本书对两宋时期文人文集在编纂和传播领域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探讨。就文集编纂而言,两宋文集编篡存在“求精编”和“求全编”的不同理念,遵循“以类相... 湖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潘明福教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出版。本书对两宋时期文人文集在编纂和传播领域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探讨。就文集编纂而言,两宋文集编篡存在“求精编”和“求全编”的不同理念,遵循“以类相从”和“奏议不入文集”的原则;唐人文集编纂存在“辑编”“重编”和“选编”三种不同的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宋时期 人文学院 传播领域 唐人文集 以类相从 诸多问题
下载PDF
“君子之喻”在两宋审美流变中的转换
18
作者 万羽 《天中学刊》 2023年第6期101-108,共8页
梅花被视为宋代的国花,但就象征意义而言,南宋梅花的“君子之喻”和北宋松木的“君子之喻”一脉相承。松木自先秦起就是国家栋梁的代表符号,贴合北宋文人的审美意识,有“君子树”之称。随着宋室向南方地域的转移、南宋文人审美标准的变... 梅花被视为宋代的国花,但就象征意义而言,南宋梅花的“君子之喻”和北宋松木的“君子之喻”一脉相承。松木自先秦起就是国家栋梁的代表符号,贴合北宋文人的审美意识,有“君子树”之称。随着宋室向南方地域的转移、南宋文人审美标准的变化,梅花在文人创作中逐渐取代松木,成为“君子”的代表。松木的“栋梁之才”与梅实的“和羹之用”对应,于实用价值上衍生出“治世”的文化寓意,对它们的君子内涵提供了支撑。梅花与松木“君子之喻”的差异,体现了两宋文人社会生活环境的差异,“君子之喻”从松木向梅花的过渡,是时代的大势所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君子之喻” 松木 梅花 两宋审美
下载PDF
两宋时期文学传播研究的拓局力作——评潘明福《两宋时期的文集编纂与传播研究》
19
作者 郁玉英 田静 《社会科学动态》 2023年第7期127-128,共2页
王兆鹏先生《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研究的思考》一文曾指出:“从作家—作品的二维研究转向作家—作品—传播—接受的四维研究,是文学研究今后发展的一大趋势。”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文学传播研究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热门话题。21世... 王兆鹏先生《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研究的思考》一文曾指出:“从作家—作品的二维研究转向作家—作品—传播—接受的四维研究,是文学研究今后发展的一大趋势。”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文学传播研究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热门话题。21世纪以来,古代文学传播研究领域产出了众多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如王岚《宋人文集编刻流传丛考》(2003年)、王金寿《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概论》(2009年)、巩本栋《宋集传播考论》(2009年)、谭新红《宋词传播方式研究》(2010年)、王兆鹏《宋代文学传播探原》(2013年)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传播 中国古代文学 词传播 王兆鹏 两宋时期 热门话题 转向作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