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3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南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类多样性及海拔分布格局
1
作者 杨鑫宇 唐依萍 +6 位作者 刘陈义 刘昕 刘慧 黄杰 张自亮 张佑祥 吴涛 《湖南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44-51,共8页
为掌握湖南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类多样性及分布格局,促进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监测,于2022年4月一2023年5月通过样线法对两栖动物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共记录两栖类动物25种,隶属2目8科17属;其中新种1种一一高望界疣螈... 为掌握湖南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类多样性及分布格局,促进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监测,于2022年4月一2023年5月通过样线法对两栖动物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共记录两栖类动物25种,隶属2目8科17属;其中新种1种一一高望界疣螈(Tylototriton gaowangjienensis),保护区新纪录种13种。(2)保护区优势种有川村陆蛙(Fejervarya kawamurai)和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虎纹蛙(Hoplobatrachus chinensis)。(3)科、属、种的丰富度在海拔梯度上的分布格局大致相同,随海拔升高丰富度在≤250m和>550~650m范围有较大峰值。(4)不同生境中山间溪流的物种多样性最高;在海拔≤250m的区间物种多样性最高。(5)不同海拔段的物种数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山间溪流与其他生境之间在物种数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摸清了保护区两栖动物多样性本底,查明了区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和威胁因素,为该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类 物种多样性 生境 海拔分布 湖南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长白山区路域两栖类动物繁殖生境退化及生态修复
2
作者 郭艳双 史国强 +4 位作者 王卓聪 张伶俐 罗玉梅 代玉红 吴洋洋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309-313,共5页
长白山区道路建设对极北鲵(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i)、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和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等两栖类动物繁殖生境产生不利影响。2021—2022年,以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区公路两侧50 m内分布的45个繁殖池及... 长白山区道路建设对极北鲵(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i)、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和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等两栖类动物繁殖生境产生不利影响。2021—2022年,以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区公路两侧50 m内分布的45个繁殖池及其周边环境为研究对象,依据两栖类生活史,调查两栖类繁殖池溶氧量、水位变化及两栖类动物道路致死量,在总体掌握路域两栖类动物繁殖地环境特征的基础上,将环长白山区公路路域两栖类动物退化生境分为枯枝落叶堆积水域、水位下降区域、两栖类动物公路致死区域3种类型,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生态修复措施,改善路域两栖类动物产卵环境,减少两栖类动物道路致死和保持两栖类动物种群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 两栖类动物 繁殖池 生态修复 长白山
下载PDF
湖泊型湿地公园中两栖类动物栖息地营建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杨云峰 郝晶晶 蒋梦琪 《园林》 2023年第2期4-10,共7页
两栖类动物对栖息地高度敏感导致其在城市化大背景下受到栖息地退化、破碎和丧失的严重威胁。相关研究表明,湿地公园已经成为两栖类在城市中最主要的栖息地。针对城市湖泊型湿地公园中两栖类动物栖息地的营造展开论述,综合国内外关于两... 两栖类动物对栖息地高度敏感导致其在城市化大背景下受到栖息地退化、破碎和丧失的严重威胁。相关研究表明,湿地公园已经成为两栖类在城市中最主要的栖息地。针对城市湖泊型湿地公园中两栖类动物栖息地的营造展开论述,综合国内外关于两栖类动物栖息地的动物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归纳湿地公园中两栖类动物栖息地特征,提出基于两栖类动物栖息地营建的湖泊型湿地公园景观格局、水系、植被、道路和桥涵等方面的设计方法与营建措施,以期为湿地公园中两栖类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和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湿地公园 两栖类动物 栖息地 栖息地营建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两栖类动物多样性初步调查
4
作者 王秀磊 李希 +1 位作者 陈明斌 李佳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3年第6期47-60,共14页
【目的】更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两栖类动物名录,为国家公园两栖类资源保护提供依据。【方法】于2021年4—5月和8—9月,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使用样线法、访问法等野外调查方法,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汇编两栖类动物名录。【结果】1)国... 【目的】更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两栖类动物名录,为国家公园两栖类资源保护提供依据。【方法】于2021年4—5月和8—9月,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使用样线法、访问法等野外调查方法,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汇编两栖类动物名录。【结果】1)国家公园共记录到44种两栖类动物,隶属于2目8科28属,其中中国特有物种15种,海南特有物种12种。2)7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种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物种,5种为易危物种,7种为近危物种。3)在地理区系构成上,东洋界物种43种,广布物种1种,无古北界物种。【结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两栖类动物资源丰富,为众多濒危、特有物种提供重要栖息地,表明国家公园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类 物种名录 濒危物种 地理区系
下载PDF
大熊猫国家公园宁太管理分局辖区无尾两栖类物种多样性及壶菌病调查分析
5
作者 张晗 马红英 +5 位作者 邓捷 赵虎 王启军 姜维 张红星 孔飞 《陕西农业科学》 2023年第11期99-104,共6页
大熊猫国家公园宁太分局辖区近年来无尾两栖类种群数量有所衰退。引起无尾两栖动物种群数量锐减的主要元凶-壶菌病,由蛙壶菌(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引起。本研究在对大熊猫国家公园宁太管理分局辖区无尾两栖类进行物种多样性... 大熊猫国家公园宁太分局辖区近年来无尾两栖类种群数量有所衰退。引起无尾两栖动物种群数量锐减的主要元凶-壶菌病,由蛙壶菌(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引起。本研究在对大熊猫国家公园宁太管理分局辖区无尾两栖类进行物种多样性调查的基础上,对该辖区无尾两栖类蛙壶菌感染情况进行检测分析。调查显示,该辖区共无尾两栖类11种,分隶5科10属;PCR检测结果显示,本次采集到的52个样品均未出现蛙壶菌感染。由于此次样品数量有限,后期仍需长期、定期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国家公园 无尾两栖类 资源现状 壶菌病风险
下载PDF
两栖类仿生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6
作者 高良 高靖松 +1 位作者 许威 赵杰 《机器人产业》 2023年第4期51-59,共9页
两栖机器人是新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通常集成了空中飞行、地面移动、水中巡游中的两种运动能力,不仅具备在两种领域的作业能力,还能够根据任务需求适时切换,实现跨域作业,极大地提升了机器人的应用潜力。本文从陆空两栖、水空两栖... 两栖机器人是新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通常集成了空中飞行、地面移动、水中巡游中的两种运动能力,不仅具备在两种领域的作业能力,还能够根据任务需求适时切换,实现跨域作业,极大地提升了机器人的应用潜力。本文从陆空两栖、水空两栖、水陆两栖三个方面介绍了两栖类仿生机器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各类两栖机器人的特点,并对当前两栖机器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机器人 两栖机器人 现状及发展前景 作业能力 水陆两栖 陆空两栖 两栖类
下载PDF
十一种无尾两栖类分带核型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郭超文 董永文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29-32,共4页
本文比较研究11种无尾两栖类的C带型和Ag-NORs,并报道三种核型(淡肩角蟾,秦岭雨蛙和湖北金线蛙),结果:(1)弹琴蛙仅大型染色体着丝点区C带正染,其余10个物种的所有染色体均有明显的着丝点C带,并分别具有数目不等的端部C带或插入型C带。... 本文比较研究11种无尾两栖类的C带型和Ag-NORs,并报道三种核型(淡肩角蟾,秦岭雨蛙和湖北金线蛙),结果:(1)弹琴蛙仅大型染色体着丝点区C带正染,其余10个物种的所有染色体均有明显的着丝点C带,并分别具有数目不等的端部C带或插入型C带。其中天台蛙的C带尤为发达。(2)中华大蟾蜍有3对Ag-NORs,大树蛙两对,其余9个种均显示1对。(3)新报三种核型中,淡肩角蟾和湖北金线蛙2n=26,N.F=52。淡肩角蟾由6对大型的和7对小型的染色体组成,湖北金线蛙大小型染色体分别为5对和8对。秦岭雨蛙2n=24,含大小型染色体各6对,其N.F=48。三个物种均未见有异型性染色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尾两栖类 C带 核型 两栖类
下载PDF
两栖类动物皮肤活性物质的利用兼论中国两栖类资源开发的策略 被引量:29
8
作者 赖仞 赵宇 +3 位作者 刘衡 张玉洁 李文辉 张云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5-70,共6页
中国拥有丰富的两栖类动物资源 ,它是中国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潜力。中国对两栖类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已取得一定的成果 ,但还有很多不足 ,尤其是关于两栖类皮肤活性生物分子的研究开发工作 ... 中国拥有丰富的两栖类动物资源 ,它是中国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潜力。中国对两栖类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已取得一定的成果 ,但还有很多不足 ,尤其是关于两栖类皮肤活性生物分子的研究开发工作 ,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着眼于疾病治疗因子的筛选和生物活性分子的发现 ,对中国部分两栖类动物进行了系统的筛选研究 ,发现了一系列的生物活性分子和可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生物因子 ,并结合中国及世界两栖类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类 生物活性分子 开发利用 动物资源 皮肤
下载PDF
中国两栖类种群生态研究概述 被引量:32
9
作者 潘晓赋 周伟 +1 位作者 周用武 江桂盛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26-436,共11页
两栖类种群生态学研究从深度和广度上看 ,均无法与哺乳类和鸟类的相比。然而与哺乳类和鸟类一样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生存空间的减少 ,两栖类各物种种群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 ,甚至濒临灭绝 ;因此 ,广泛深入地开展两栖类种群生态学研究 ... 两栖类种群生态学研究从深度和广度上看 ,均无法与哺乳类和鸟类的相比。然而与哺乳类和鸟类一样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生存空间的减少 ,两栖类各物种种群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 ,甚至濒临灭绝 ;因此 ,广泛深入地开展两栖类种群生态学研究 ,探讨两栖类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 ,对环境监测和对两栖类种群的保护与利用均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为此 ,重点从两栖类的种群结构与动态规律、摄食行为与食性分析、鸣声分析与通讯联系、繁殖过程和繁殖习性、越冬准备和冬眠适应、以及两栖类种群数量下降等方面 ,对中国研究者的工作进行综述 ,试图阐述研究现状、存在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两栖类 种群生态 种群结构 食性 鸣声 繁殖 越冬习性
下载PDF
河南省两栖类动物资源概况
10
作者 刘冰许 《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 1996年第1期34-36,共3页
河南省现有两栖动物19种,分属于有尾目和无尾目二目。其中,有尾目4种3科;无尾目15种、4科。19种两栖类动物中,国家二级保护野生物一种,河南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一种,录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种附录Ⅰ一种,附录... 河南省现有两栖动物19种,分属于有尾目和无尾目二目。其中,有尾目4种3科;无尾目15种、4科。19种两栖类动物中,国家二级保护野生物一种,河南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一种,录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种附录Ⅰ一种,附录Ⅱ一种。河南省的两栖类动物可进行养殖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类动物 河南省 资源概况 两栖类资源 无尾目 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有尾目 虎纹蛙 中国林蛙 黑斑蛙
下载PDF
辽宁西部早白垩世一新的有尾两栖类(Liaoxitritonzhongjiani) 被引量:19
11
作者 董技明 王原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59-172,共14页
辽宁葫芦岛市九怫堂组发现一批有房两栖类化石.经初步研究建立一新属种:钟健辽西螈Liaoxitritonzhongjianigenetsp.nov.,辽西爆是东亚中生代有尾两栖类的首次发现,也是中国除早中中新世中新原蝈外有尾两栖类化石的唯一报道。它代表... 辽宁葫芦岛市九怫堂组发现一批有房两栖类化石.经初步研究建立一新属种:钟健辽西螈Liaoxitritonzhongjianigenetsp.nov.,辽西爆是东亚中生代有尾两栖类的首次发现,也是中国除早中中新世中新原蝈外有尾两栖类化石的唯一报道。它代表一类小型的较原始的有尾两栖类。其头骨特征、犁骨告列形态等与小科的激Batrachuperus比较相似。辽西好的深入研究将对有尾两栖类的起源、早期演化,及其地理迁徙提供重要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西部 早白垩世 有尾两栖类 两栖类
下载PDF
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种无尾两栖类陆地核心生境 被引量:11
12
作者 戴强 戴建洪 +6 位作者 张晋东 杨勇 张明 李成 刘志君 顾海军 王跃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2256-2262,共7页
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东缘,该地区分布有3种两栖类:高原林蛙(Ranakukunoris)、倭蛙(Naroranapleskei)和岷山蟾蜍(Bufominshanica),均为青藏高原特有种。研究在保护区内设定了16个50m×50m的样地(每个样格分为25个... 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东缘,该地区分布有3种两栖类:高原林蛙(Ranakukunoris)、倭蛙(Naroranapleskei)和岷山蟾蜍(Bufominshanica),均为青藏高原特有种。研究在保护区内设定了16个50m×50m的样地(每个样格分为25个10m×10m样格),对每个样格中3种两栖类及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根据3种两栖类分布点距离水体的最远距离初步确定若尔盖保护区高原林蛙(Ranakukunoris)、倭蛙(Naroranapleskei)和岷山蟾蜍(Bufominshanica)的陆地核心生境半径分别为:1000m、55m和580m。由于过大的陆地核心生境在实际保护工作中存在操作上的困难,因此本文提出最小陆地核心生境的概念:在某一季节,不同性别和生活史阶段的某种动物的90%个体完成该季节正常生命活动所通过或者利用的陆地。由此概念,根据高原林蛙90%的雌体、雄体和幼体分布确定其最小陆地核心生境半径为51m。最后通过最优化理论对高原林蛙和岷山蟾蜍分布格局与水体距离、草本层盖度、两栖类密度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并指出陆地核心生境的范围与其所在生境景观及本种和其他动物种群状况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核心生境 两栖类 最优化理论
下载PDF
两栖类皮肤抗菌多肽及其应用 被引量:19
13
作者 赖仞 粱建国 张云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65-468,共4页
抗菌多肽广泛分布于动物、植物 ,用于抵御细菌、真菌、病毒和原虫 ,在进化上是一类非常古老而有效的天然防御物质。两栖动物的后天获得性免疫系统与哺乳动物相比极为脆弱 ,它们在长期的进化历程中演化形成了一套非常有效的抵御微生物侵... 抗菌多肽广泛分布于动物、植物 ,用于抵御细菌、真菌、病毒和原虫 ,在进化上是一类非常古老而有效的天然防御物质。两栖动物的后天获得性免疫系统与哺乳动物相比极为脆弱 ,它们在长期的进化历程中演化形成了一套非常有效的抵御微生物侵袭的防御系统 ,这套系统主要就是其裸露皮肤表面的抗菌多肽 (又称初级免疫或者先天免疫系统 )。本文结合本实验室近年的研究工作 ,对两栖类皮肤抗菌多肽的结构、功能及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多肽 皮肤 侵袭 获得性免疫 天然 细菌 先天免疫 两栖类 进化 两栖动物
下载PDF
两栖类动物在环境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14
作者 周景明 秦占芬 徐晓白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69-371,共3页
两栖类动物(amphibian)在食物链中具有水陆两栖的独特地位,其生活周期比较复杂,幼体生长速度快,卵、鳃和皮肤具有渗透性,污染物能在其体内富集。这些特性使其成为监测环境污染的前哨物种,在环境毒理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 两栖类动物(amphibian)在食物链中具有水陆两栖的独特地位,其生活周期比较复杂,幼体生长速度快,卵、鳃和皮肤具有渗透性,污染物能在其体内富集。这些特性使其成为监测环境污染的前哨物种,在环境毒理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文以非洲爪蟾(Xenopuslaevis)和牛蛙(R.catesbeiana)为例综述了其在环境毒理学(急性毒性试验、蛙胚胎致畸试验、变态试验、微核试验)及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检测等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污染物 内分泌干扰物 两栖类动物 非洲爪蟾 蛙胚胎致畸试验 微核试验
下载PDF
四川无尾两栖类的繁殖模式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成 戴强 +2 位作者 王跃招 顾海军 刘志君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90-297,共8页
依据Duellman和Trueb(1986)的定义,对四川无尾两栖动物的繁殖模式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73种四川无尾类可以划分为2类共5种繁殖模式。水内产卵是比较原始的一类繁殖模式,又分2种:静水产卵(模式1)和流水产卵(模式2),68种(9... 依据Duellman和Trueb(1986)的定义,对四川无尾两栖动物的繁殖模式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73种四川无尾类可以划分为2类共5种繁殖模式。水内产卵是比较原始的一类繁殖模式,又分2种:静水产卵(模式1)和流水产卵(模式2),68种(93%)是在水内产卵;水外产卵是较进化的一类繁殖模式,又分3种:卵产在近水塘的泥窝中(模式12),卵泡产在近水域的土穴中(模式21)和卵泡产在近水域的树上或灌丛上(模式23),仅5种(7%)在水外产卵。(2)模式1、12、21、23的两栖动物,雌雄性的体型较模式2的物种为小,产卵的数量大,但卵径较小;蝌蚪的生态表型均可归入静水型,共同特点是蝌蚪体型小,在静水中觅食,生长发育快。模式2的两栖动物,雌雄性的体型较大,产卵的数量少,而卵径较大;蝌蚪的生态表型可归入流水型,特点是蝌蚪体型大,在流水中觅食,生长发育慢。(3)水内产卵的两栖动物的窝卵能量投入方式可以分为两种:静水产卵(模式1)的物种通过增加卵的数量来增加投入,接近于r-选择物种;流水产卵(模式2)的物种通过增大卵径来增加投入,接近于k-选择物种;是两种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的繁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蝌蚪 繁殖模式 无尾两栖类 四川 两栖动物 生长发育 能量投入 r-选择 k-选择 产卵
下载PDF
两栖类种群数量下降原因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50
16
作者 武正军 李义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40-146,共7页
近几十年来 ,全球范围内的两栖类出现了较快的种群数量下降 ,包括部分物种的灭绝。引起两栖类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有 :紫外线辐射、生境破碎和改变、生物入侵和捕食、环境污染、疾病、气候变化以及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 ,其中生境破碎... 近几十年来 ,全球范围内的两栖类出现了较快的种群数量下降 ,包括部分物种的灭绝。引起两栖类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有 :紫外线辐射、生境破碎和改变、生物入侵和捕食、环境污染、疾病、气候变化以及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 ,其中生境破碎和改变是主要原因 ,而引起各因素变化的全球变化可能是根本原因。应加强对两栖类种群动态的研究 ,探明其下降机制 ,制定相应的保护对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类下降 全球变化 灭绝 保护对策
下载PDF
两栖类动物抗菌肽对病原微生物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雯 叶书培 +4 位作者 李秋燕 陈爱乐 赵紫扦 何蕾 郑荣泉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175-178,共4页
两栖动物抗菌肽是体内经诱导产生的1种对抗外源性致病菌作用的防御性小分子多肽,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成分,是构成防御病源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屏障。对两栖类动物皮肤抗菌肽的种类、功能、在两栖类中的作用及其应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两栖类 抗菌肽 分类 病原微生物
下载PDF
公路两栖类动物通道设置方法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云 周红萍 +2 位作者 王玉滴 关磊 孔亚平 《交通运输研究》 2017年第4期16-21,共6页
鉴于目前关于我国公路建设中两栖类动物通道设置方法还缺少系统性研究,基于国内外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初步提出了公路两栖类动物通道的设置方法,包括位置确定、诱导生境(包括微型水塘群和迁徙走廊)设置、迁徙走廊保护设施(隔离栅、... 鉴于目前关于我国公路建设中两栖类动物通道设置方法还缺少系统性研究,基于国内外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初步提出了公路两栖类动物通道的设置方法,包括位置确定、诱导生境(包括微型水塘群和迁徙走廊)设置、迁徙走廊保护设施(隔离栅、易进出的构造物和标志牌)设置、效果评价等。以交通运输部典型绿色循环低碳示范路——鹤大高速公路穿越靖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段为依托工程,应用上述方法设置了6处两栖类动物通道,指出了未来要继续深化研究通道的关键参数和设计要求等,以促进我国道路生态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 两栖类动物 动物通道 路域 生境诱导 道路生态学
下载PDF
湖北省两栖类、爬行类新记录 被引量:7
19
作者 杨其仁 戴宗兴 王小立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590-591,共2页
The 3 species of Hubei’s new records on amphibians and reptile are collected in Jiugong mountain natural reserve from July 14th,1999 to July 21th,1999.They are Microhyla heymonsi Vogt,whose specimens are kept in Jiug... The 3 species of Hubei’s new records on amphibians and reptile are collected in Jiugong mountain natural reserve from July 14th,1999 to July 21th,1999.They are Microhyla heymonsi Vogt,whose specimens are kept in Jiugong mountain natural reserve; Odorrana livida Blyth, whose specimens are kept in Jiugong mountain natura reserve; Opisthotropis latouchii Boulenger, whose specimen is kept in the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弧斑姬蛙 大绿臭蛙 两栖类 爬行类 湖北
下载PDF
中国中生代有尾两栖类化石的首次报导 被引量:7
20
作者 高克勤 徐星 程政武 《中国地质》 CAS CSCD 1998年第1期40-41,13,共3页
蝾螈类属有尾两栖动物,共计9科62属352种。与其相关的蛙类和无足类相比,蝾螈类在形态上更原始、更接近于现代两栖类理想祖先的构造。因此,研究早期蝾螈化石对了解两栖类的进化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世界各地中生代蝾螈类化石十分... 蝾螈类属有尾两栖动物,共计9科62属352种。与其相关的蛙类和无足类相比,蝾螈类在形态上更原始、更接近于现代两栖类理想祖先的构造。因此,研究早期蝾螈化石对了解两栖类的进化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世界各地中生代蝾螈类化石十分贫乏,且所知记录多以零碎材料为代表。鉴于完整的蝾螈材料非常稀少,推进此类研究的水平赖于早期完美标本的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 有尾动物 两栖类化石 古动物 蛙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