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宋代两浙路海洋灾害防御工程资金来源考察 被引量:4
1
作者 刘恒武 金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9-144,共6页
宋代两浙路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易遭受海溢灾害和咸潮倒灌的侵袭。为了保障沿海邑落及农田的安全,宋代特别注重塘、堰、碶等海洋灾害防御设施的修建与维护。宋代两浙路防海限潮工程得到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塘、堤等大型防海工程的建设经费,... 宋代两浙路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易遭受海溢灾害和咸潮倒灌的侵袭。为了保障沿海邑落及农田的安全,宋代特别注重塘、堰、碶等海洋灾害防御设施的修建与维护。宋代两浙路防海限潮工程得到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塘、堤等大型防海工程的建设经费,主要来自中央财政的拨付;碶、堰等限潮阻咸设施的营造资费,通常依靠地方政府筹集和民间捐助;海洋灾害防御工程的维护资金,则出自军费或地方政府经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两浙路 海洋灾害防御工程 资金来源
下载PDF
宋代两浙路的市镇与农村市场 被引量:8
2
作者 陈国灿 《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17-21,共5页
在宋代两浙地区 ,随着商品流通的空前活跃和草市、镇的大量兴起 ,农村市场快速发育和成长 ,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两级市场网络 ,并与发达的城市市场结合 ,进而形成了区域性多层次的等级市场体系。但宋代两浙路农村市场的发展又是有限的 。
关键词 宋代 两浙路 市镇 农村市场 商品流通 市场体系
下载PDF
试论宋代两浙路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其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被引量:1
3
作者 方如金 赵瑶丹 《温州大学学报》 2002年第3期10-17,共8页
史学界经多年研究、探讨普遍认为,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重心在北宋时已完成南移,而两浙路是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的主要地区,因此探讨其经济发展状况,认清其在当时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对于总结历史经验,指导当今社会变革和现代化建设都具有... 史学界经多年研究、探讨普遍认为,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重心在北宋时已完成南移,而两浙路是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的主要地区,因此探讨其经济发展状况,认清其在当时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对于总结历史经验,指导当今社会变革和现代化建设都具有借鉴意义。本文着重从人口、农业、手工业、商业、海外贸易的发展状况等方面入手,在展现矛盾中反映其发展水平,在纵、横向比较中揭示出宋代两浙路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首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两浙路 发展 社会经济 农业生产 手工业 商业 经济文化
下载PDF
南宋时期两浙路市镇经济的发展 被引量:1
4
作者 何和义 邵德琴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97-99,共3页
市镇是草市和镇的统称。聚落萌发草市,草市成长为镇市,这一乡间商品经济渐进的、自发的过程贯穿于南宋。南宋时期两浙路的市镇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这主要从市场的繁荣、海港的崛起和商税的增加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关键词 南宋 两浙路 市镇经济
下载PDF
宋代两浙路海溢灾害及政府的应对措施 被引量:2
5
作者 金城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9-13,23,共6页
以公元960年至公元1278年近320年间宋代两浙路沿海地区的海洋灾害数据为主,统计分析了宋代两浙路沿海地区海溢灾害频发的现状,以及给沿海地区的居民造成大量人员财产损失,进而分析了宋代政府面对海溢灾害所采取的救助措施,主要涉及到海... 以公元960年至公元1278年近320年间宋代两浙路沿海地区的海洋灾害数据为主,统计分析了宋代两浙路沿海地区海溢灾害频发的现状,以及给沿海地区的居民造成大量人员财产损失,进而分析了宋代政府面对海溢灾害所采取的救助措施,主要涉及到海塘建设、政府救济和海洋祭祀三方面,这些措施有利地保障了两浙路的社会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两浙路'海溢灾害'救助措施
下载PDF
宋代两浙路蝗灾及政府应对措施
6
作者 金城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114-119,共6页
蝗灾是我国农业历史上的三大自然灾害之一,因其危害巨大而受到历代统治者的关注。宋代蝗灾频发,宋廷对蝗灾十分重视。文章考察了宋代两浙路蝗灾概况,从蝗灾灾情、特点及政府应对措施等方面对宋代蝗灾进行阐述,并对宋廷治蝗措施的利弊进... 蝗灾是我国农业历史上的三大自然灾害之一,因其危害巨大而受到历代统治者的关注。宋代蝗灾频发,宋廷对蝗灾十分重视。文章考察了宋代两浙路蝗灾概况,从蝗灾灾情、特点及政府应对措施等方面对宋代蝗灾进行阐述,并对宋廷治蝗措施的利弊进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两浙路 蝗灾 政府应对
下载PDF
宋代两浙路私营金银器制造业的发展经营
7
作者 邓莉丽 《艺术科技》 2016年第11期25-26,共2页
两浙路是宋代私营金银器制造业活跃与繁盛的地区之一,唐代中晚期江南地区金银器制造业的兴起、商品经济的发达、充足的金银材料来源以及金银器需求量的增长为两浙路私营金银器制造业创造了有利的发展条件。生产经营方式的多样性、注重... 两浙路是宋代私营金银器制造业活跃与繁盛的地区之一,唐代中晚期江南地区金银器制造业的兴起、商品经济的发达、充足的金银材料来源以及金银器需求量的增长为两浙路私营金银器制造业创造了有利的发展条件。生产经营方式的多样性、注重产品质量与品牌宣传、技法的创新以及分工的细化又使其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两浙路北宋时为江南富庶之地,南宋时则为政权腹地所在,研究两浙路私营金银器制造业,对探寻宋代私营金银器制造业发展的一般状况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浙路 私营金银器制造业 发展条件 经营特征
下载PDF
宋代两浙路蒙学初探 被引量:3
8
作者 陈国灿 吴爱芬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6期68-72,共5页
宋代两浙路蒙学分为官学与民间塾学两大系统。无论是官方蒙学还是民间蒙学,都有很大发展。但由于官方蒙学受到政治、文化背景等等条件的限制,不如民间蒙学来得活跃。民间蒙学分家塾、义塾、家学及冬学等,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宋... 宋代两浙路蒙学分为官学与民间塾学两大系统。无论是官方蒙学还是民间蒙学,都有很大发展。但由于官方蒙学受到政治、文化背景等等条件的限制,不如民间蒙学来得活跃。民间蒙学分家塾、义塾、家学及冬学等,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宋代两浙路的蒙学教材数量相当多,质量高,许多读物成为封建社会后期影响较深的蒙学教材。不少宋代两浙路蒙学教育者已认识到儿童好戏嬉的天性,提出了一系列顺性而不纵性的教育原则,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浙路 蒙学教育 蒙学教材 江地区 儿童 吕祖谦 启蒙教育 教学内容 教材编写 三字经
下载PDF
宋代两浙路的地租剥削和抢粮抗租斗争 被引量:1
9
作者 方如金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4期93-100,共8页
宋代的经济在唐、五代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超过了前代。特别是两浙的经济发展更快,成为全国之冠。但随之而来的是地主阶级无限制的土地兼并,加重地租剥削,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异常尖锐。两浙地区以佃农为主体的广大农民群... 宋代的经济在唐、五代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超过了前代。特别是两浙的经济发展更快,成为全国之冠。但随之而来的是地主阶级无限制的土地兼并,加重地租剥削,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异常尖锐。两浙地区以佃农为主体的广大农民群众展开了经常性的各种形式的反封建斗争。本文着重论述两浙农村的地租剥削和农民夺取地主浮财、抢米风潮和抗租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浙路 地租剥削 地主阶级 地区 佃农 土地兼并 封建地租 剥削方式 学田 绍兴
下载PDF
殍疫连年——南宋两浙路瘟疫及政府应对
10
作者 金城 《宋史研究论丛》 2022年第1期94-103,共10页
南宋时,两浙路在春夏季节多发瘟疫,其中高宗、孝宗和宁宗三朝是瘟疫多发期。瘟疫主要流行于浙西的苏、杭、湖州,浙北的越州及沿海的明、台等州,而浙南山区出现疫情的次数相对较少。两浙路瘟疫流行不仅导致百姓大量死亡,还严重制约了社... 南宋时,两浙路在春夏季节多发瘟疫,其中高宗、孝宗和宁宗三朝是瘟疫多发期。瘟疫主要流行于浙西的苏、杭、湖州,浙北的越州及沿海的明、台等州,而浙南山区出现疫情的次数相对较少。两浙路瘟疫流行不仅导致百姓大量死亡,还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南宋政府是应对瘟疫的核心力量,瘟疫发生后,采取派医施药、出资葬亡、减免租赋、发放钱粮、印发医书和打击巫术等措施。这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控制疫情蔓延、减少人口死亡,对安定两浙路社会秩序及复苏社会经济有着切实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两浙路 瘟疫 政府应对
原文传递
宋代两浙路地区草市经济发展初探
11
作者 赵紫旭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2年第8期6-8,共3页
在宋代两浙路地区发展过程中,草市成为该地区农产品逐渐商品化、沟通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桥梁,是服务农民较为便捷的场所。文章从草市的魏晋时期萌芽、唐朝时期蓬勃发展以及宋朝趋于合法三个方面出发,探讨两浙路地区草市发展概况,... 在宋代两浙路地区发展过程中,草市成为该地区农产品逐渐商品化、沟通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桥梁,是服务农民较为便捷的场所。文章从草市的魏晋时期萌芽、唐朝时期蓬勃发展以及宋朝趋于合法三个方面出发,探讨两浙路地区草市发展概况,从经济重心转移、土地政策支持以及劳动力资源利用三个角度着手,探究两浙路地区草市发展原因,并解析两浙路地区草市发展对宋朝的影响,主要集中体现在加速人员流动、改善人民生活,经济结构调整、生产专业化加强,草市与镇结合、市镇化得到发展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浙路 劳动力资源 唐朝时期 经济结构调整 草市 经济重心转移 农产品 人员流动
原文传递
宋代官民协同治水中的权力、责任与界限——以两浙西路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祁红伟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61-168,共8页
在宋代两浙西路的水利实践中,代表朝廷权力的官,与代表社会力量的民之间围绕自然河道、塘浦、圩田即存在一定的分责现象,并逐渐探索出了“官民合修、官督民修”等分工、协作的治水模式。官民在长期的治水冲突与协作中,一直尝试寻找某种... 在宋代两浙西路的水利实践中,代表朝廷权力的官,与代表社会力量的民之间围绕自然河道、塘浦、圩田即存在一定的分责现象,并逐渐探索出了“官民合修、官督民修”等分工、协作的治水模式。官民在长期的治水冲突与协作中,一直尝试寻找某种默契与界限,反映到实物上即官府立定的界址、石碑、圩岸等,这种边界并不是固定的,而是会伴随权力博弈而发生伸缩变化。界限不仅体现官府在地方水利秩序中的权威性,也饱含了民间力量参与地方水利治理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官民协同 治水 西
下载PDF
唐宋时期县望等级述论--以两浙地区属县为例
13
作者 赵龙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9-89,共11页
宋代的县望等级制度虽受到后周的影响,但基本上还是源于唐代。宋廷对其境内辖县,依地理位置、大小、经济状况划等而治,县望等级的高低决定着该县的政治、经济地位。虽然唐与宋在县望等级制度上各有异同,但就京府辖县赤、次赤、畿等级共... 宋代的县望等级制度虽受到后周的影响,但基本上还是源于唐代。宋廷对其境内辖县,依地理位置、大小、经济状况划等而治,县望等级的高低决定着该县的政治、经济地位。虽然唐与宋在县望等级制度上各有异同,但就京府辖县赤、次赤、畿等级共存的现象而言,唐宋俱存。这等情形,也为宋代县望等级制度由最初注重政治因素,转向实户口的变迁带来深远影响。而宋廷南渡后,“繁难大县”县望等级的确立,可视为明代依据“繁简之例”、清代“冲繁疲难”划分县望等级之滥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 县望等级 两浙路 繁难大县
下载PDF
宋代两浙路的粮食生产及流通 被引量:5
14
作者 方如金 《历史研究》 1988年第4期106-121,共16页
宋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空前的,而两浙路又居全国首富之区.北宋中央财政的收入,主要依靠东南的漕粮,当时全国每年漕粮六百万石,两浙路就占四分之一,足见两浙路是北宋时期全国最主要的产粮区之一.南宋偏安江左,两浙路是南宋政权直接... 宋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空前的,而两浙路又居全国首富之区.北宋中央财政的收入,主要依靠东南的漕粮,当时全国每年漕粮六百万石,两浙路就占四分之一,足见两浙路是北宋时期全国最主要的产粮区之一.南宋偏安江左,两浙路是南宋政权直接管辖的腹地.南宋版图虽不及北宋的三分之二,但粮食产量最高的江、淮、湖、广等地都在南宋境内,而两浙路尤居首要地位.综观两宋十八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浙路 粮食生产 宋代 粮食亩产 南宋 产粮区 历史研究 北宋末年 流通 粮食产量
原文传递
宋季两浙路词人结社联咏之风 被引量:3
15
作者 高利华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6-50,共5页
宋元易代之际,两浙路词人结社联咏之风特盛,浙西和浙东虽只一江之隔,但却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浙西以临安(杭州)为中心,浙东以越州(绍兴)为中心,词人结社之风先形成于浙西,继而向浙东转移。"杭越"不仅仅是地望上的并列,而是标... 宋元易代之际,两浙路词人结社联咏之风特盛,浙西和浙东虽只一江之隔,但却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浙西以临安(杭州)为中心,浙东以越州(绍兴)为中心,词人结社之风先形成于浙西,继而向浙东转移。"杭越"不仅仅是地望上的并列,而是标志着词坛创作中心的转移。宋季两浙路词人结社联咏前期以风雅闲适的"西湖词社"创作为标志,其后则以幽深凄婉、咏物见长的"越中词社"为代表。在以地域为创作平台的文学研究中,有必要特别强调宋季"越中词社"实际存在的价值及其对于词史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浙路 结社 词人 宋元 文学研究 西 创作
原文传递
南宋两浙路的市镇发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业国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0,共10页
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基础上,南宋两浙路市镇大幅增加,呈现出全面繁荣的景象。浙北平原和浙东沿海的州县,是两浙路市镇分布的密集地区。源于对交换的需求而形成的乡村草市,在镜湖流域会稽、山阴二县的分布十分广泛,在两浙路尤具典型性。两... 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基础上,南宋两浙路市镇大幅增加,呈现出全面繁荣的景象。浙北平原和浙东沿海的州县,是两浙路市镇分布的密集地区。源于对交换的需求而形成的乡村草市,在镜湖流域会稽、山阴二县的分布十分广泛,在两浙路尤具典型性。两浙路市镇呈现出地域分布的密集化、均匀化特征,是南宋市镇经济兴盛的反映。南宋两浙路市镇经济的发展,表现在市场的繁荣、沿海市镇的崛起和商税的激增等三个方面,反映出该地区广阔的市场购买力与消费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两浙路 市镇 市镇经济
原文传递
北宋两浙路市镇初探 被引量:2
17
作者 何和义 《前沿》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145-147,共3页
镇最早是作为一种军事据点广泛出现于北魏时期,草市由定期的乡间集市发展而来。北宋时期,由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赋税制度的变迁和商品经济的渗透,致使市镇有了较大发展,尤以两浙路突出。主要表现在:镇由军事性质转向经济性质;草市数量... 镇最早是作为一种军事据点广泛出现于北魏时期,草市由定期的乡间集市发展而来。北宋时期,由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赋税制度的变迁和商品经济的渗透,致使市镇有了较大发展,尤以两浙路突出。主要表现在:镇由军事性质转向经济性质;草市数量的增加和市镇经济的发展。同时,北宋两浙路市镇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两浙路 市镇
原文传递
两宋时期两浙路地区的建筑形制演变及区域互动关系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书林 徐新云 徐怡涛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6-59,143,144,共26页
本文从两宋时期两浙路地区的木构建筑、砖石塔、石刻及墓葬等材料出发,将其分为两浙西路和两浙东路两个区域,提取并整理建筑形制特点,进行建筑形制的分区分期研究。在此基础上完成区域比较,讨论区域间互动关系,进而提出对建筑考古学分... 本文从两宋时期两浙路地区的木构建筑、砖石塔、石刻及墓葬等材料出发,将其分为两浙西路和两浙东路两个区域,提取并整理建筑形制特点,进行建筑形制的分区分期研究。在此基础上完成区域比较,讨论区域间互动关系,进而提出对建筑考古学分区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南宋 西 木构建筑 砖石塔
原文传递
宋代两浙路市舶司补探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少丰 《国家航海》 2018年第1期11-26,共16页
宋代两浙路市舶机构的沿革变迁经历了前市舶司时期(978~989年)、市舶司时期(989~1166年)和后市舶司时期(1166~1275年)三个阶段。其中温州、秀州市舶务废止于嘉定元年(1208年)之后而非庆元元年(1195年)之后。两浙路市舶司废置频仍原... 宋代两浙路市舶机构的沿革变迁经历了前市舶司时期(978~989年)、市舶司时期(989~1166年)和后市舶司时期(1166~1275年)三个阶段。其中温州、秀州市舶务废止于嘉定元年(1208年)之后而非庆元元年(1195年)之后。两浙路市舶司废置频仍原因众多,但相当程度上是受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影响:两浙路的对外贸易国主要是高丽和日本,二者较弱的贸易实力导致两浙路市舶收入较低;而贸易实力较强的南海诸国主要活跃于广南、福建,大幅分流了两浙路的市舶收入。以上情况相当程度上是受航线航程影响。不同于广南、福建二路广州港和泉州港一枝独秀的格局,两浙路区域经济发达,市舶港口多点开花。两浙路虽市舶收入有限,但在外交、军备、金融、文化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中世纪帆船贸易时代,经济发达并不一定等同市舶发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两浙路市舶司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港口格局 角色定位
原文传递
南宋两浙路市舶案银铤考
20
作者 李小萍 《东方收藏》 2011年第12期104-105,共2页
市,做买卖的地方;舶,为船舶。市舶是指国与国之间的船舶相互贸易。唐宋时期,随着海外贸易的日益繁荣,政府为了在海外贸易中获取更大的收益,特在沿海主要贸易港口设立对外贸易的官署——市舶司。一方面对出入海港的船只例行检查,征收商税... 市,做买卖的地方;舶,为船舶。市舶是指国与国之间的船舶相互贸易。唐宋时期,随着海外贸易的日益繁荣,政府为了在海外贸易中获取更大的收益,特在沿海主要贸易港口设立对外贸易的官署——市舶司。一方面对出入海港的船只例行检查,征收商税;一方面对政府所需的商品进行"博买"。南宋疆域减少,政府为了应付庞大的军事及日常开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浙路 市舶司 海外贸易 转运司 南宋 五十 节银 政府 天基 对外贸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