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护听器声衰减值的3种测试方法 被引量:11
1
作者 刘玉飞 《中国个体防护装备》 2012年第1期32-36,共5页
关于护听器声衰减能力的评价,目前有好几种方法都有大量文献充分地论证。本文介绍了3种标准化的评价方法:真耳听阈衰减法(Real-ear attenuation at threshold,REAT),真耳内置麦克风(Microphone in real ear,MIRE),和声学仿真测量装置(Ac... 关于护听器声衰减能力的评价,目前有好几种方法都有大量文献充分地论证。本文介绍了3种标准化的评价方法:真耳听阈衰减法(Real-ear attenuation at threshold,REAT),真耳内置麦克风(Microphone in real ear,MIRE),和声学仿真测量装置(Acoustical test fixture,ATF)方法。讨论了评价护听器声衰减能力,这3种方法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REAT方法是评价护听器声衰减值最准确的方法之一,目前被国际标准普遍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听器 衰减 真耳听阈衰减 真耳内置麦克风 声学仿真测量装置 个人声衰减值
下载PDF
护听器个人防护值验证技术 被引量:6
2
作者 刘玉飞 《中国个体防护装备》 2012年第4期41-46,共6页
本文介绍了关于护听器实际防护值的研究数据,和用于护听器个人防护效果验证的方法,以及3ME-A-RfitTM听力防护验证系统。研究表明,护听器的标称降噪值对其实际防护值的指示性非常差,目前也还没有一个可靠的方法来使用护听器的标称值。3ME... 本文介绍了关于护听器实际防护值的研究数据,和用于护听器个人防护效果验证的方法,以及3ME-A-RfitTM听力防护验证系统。研究表明,护听器的标称降噪值对其实际防护值的指示性非常差,目前也还没有一个可靠的方法来使用护听器的标称值。3ME-A-RfitTM听力防护验证系统是使用实地真耳内置麦克风(F-MIRE)方法,在实际工作现场中快速、定量地测定护听器在具体使用者身上取得的个人声衰减值(PAR),让安全管理人员对员工实际获得的防护水平有清晰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听器 标称降噪 个人声衰减值 实地真耳内置麦克风
下载PDF
护听器适合性检验在职业卫生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徐艳琼 李玲 +1 位作者 刘炘 龚伟 《江苏预防医学》 CAS 2021年第4期486-488,共3页
目的了解火电厂运行岗位员工佩戴护听器后个人声衰减值(personal attenuation rating, PAR),为噪声个体防护用品的适合性评价提供更精确手段。方法使用3M E-A-Rfit^(TM)测试系统测量佩戴护听器者得到PAR,对首次未通过者给予培训与再测试... 目的了解火电厂运行岗位员工佩戴护听器后个人声衰减值(personal attenuation rating, PAR),为噪声个体防护用品的适合性评价提供更精确手段。方法使用3M E-A-Rfit^(TM)测试系统测量佩戴护听器者得到PAR,对首次未通过者给予培训与再测试,收集测试结果作为评价依据。结果共调查运行岗位锅炉及辅控巡检员工18人,该岗位工作地点噪声最高达到99.8 dB(A)。员工佩戴3M 1100型耳塞进行适合性检验的首次测试通过率为66.7%,平均PAR为(17.4±8.7)dB(A);干预及培训后,所有受试员工佩戴同款耳塞均达到最优保护水平,最终PAR均值为(22.3±5.0)dB(A),高于理论估计值17.4 dB(A),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91,P=0.001)。结论佩戴耳塞方法的正确与否可极大影响噪声防护效果,建议采用如3M E-A-RfitTM测试系统等适合性检验方法进行更精准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听器 噪声 个人声衰减值 适合性检验 职业卫生评价
下载PDF
机械制造类企业劳动者使用护听器适合性检验研究
4
作者 王桠男 苏世标 +1 位作者 廖春华 钟喜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1,共6页
目的了解机械制造类企业的职业噪声危害情况,使用适合性检验方法评价劳动者佩戴护听器后的个体降噪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于2021年11月至2022年1月,选取深圳市宝安区5家机械制造类企业进行职业卫生调查,了解劳动者噪声接触水平。使用3M^(... 目的了解机械制造类企业的职业噪声危害情况,使用适合性检验方法评价劳动者佩戴护听器后的个体降噪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于2021年11月至2022年1月,选取深圳市宝安区5家机械制造类企业进行职业卫生调查,了解劳动者噪声接触水平。使用3M^(TM)E-A-Rfit^(TM)护听器适合性检验系统测试485名典型噪声作业岗位的劳动者日常佩戴护听器的基线个人声衰减值水平(PAR),对PAR值不能满足工作降噪需求的劳动者进行佩戴指导并重复测试,收集干预前后劳动者的PAR结果并分析。结果接受适合性检验的噪声作业劳动者主要分布在24个工种,岗位噪声接触水平为80.2~95.0 dB(A),岗位噪声超标率为52.5%(138/263)。485名劳动者的基线PAR中位数[M(Q_(1),Q_(3))]为6.0(0.0,14.0)dB。男性、工龄>15年、使用护听器年限>15年、认为护听器佩戴舒适、大专及以上者文化程度以及接触噪声水平90 dB(A)劳动者的基线PAR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275名工人(56.7%)未通过基线PAR测试,不同噪声分组的工人需干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干预后未通过基线受试者的PAR从0.0(0.0,3.0)dB提升至15.0(12.0,18.2)dB。结论机械制造类企业的工作场所噪声危害严重,接噪劳动者佩戴护听器基线PAR与护听器的标称值存在较大差异。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劳动者佩戴护听器防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噪声 防护装置 机械制造 护听器 个人声衰减值 适合性检验
原文传递
某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工人护听器防护效果及其与噪声性听力损失的关系研究
5
作者 钟喜 李泽鹏 +3 位作者 傅绍杰 黄启帆 张颖茵 苏世标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CAS 2024年第2期109-113,共5页
目的 了解某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的工人听力健康现状,探讨听力损失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检测个体接触噪声强度;测量个人声衰减值(personal attenuation rating,PAR);开展双耳6个频段(0.5~6.0 kHz)的气导纯音听阈测试;并使用问卷开展作业... 目的 了解某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的工人听力健康现状,探讨听力损失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检测个体接触噪声强度;测量个人声衰减值(personal attenuation rating,PAR);开展双耳6个频段(0.5~6.0 kHz)的气导纯音听阈测试;并使用问卷开展作业人员噪声接触情况和护听器使用情况调查。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特征分组人群的听力损失发生率,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听力损失的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某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的281名噪声作业工人,个体接触噪声强度(normalization of equivalent continuous A-weighted sound pressure level to a nominal 8h working day,L_(EX,8h))范围为80.1~94.5 dB(A)。分析不同使用情况分组的工人之间的基线PAR,发现有无接受培训、是否知道正确佩戴方法、日常是否正确佩戴的工人的基线PA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PAR未通过测试有35人,未通过率为12.4%。高频听阈提高检出55人,检出率为19.6%。男性工人年龄≥30岁、工龄≥10年、佩戴护听器后的噪声接触水平≥80 dB(A)的工人高频听阈提高发生较高(χ^(2)=3.064、17.103、2.933,P<0.1);工龄≥10年发生高频听阈提高的风险是工龄<10年者的4.224倍(OR=4.224,95%CI:1.920~9.297,P<0.01)。结论工龄是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工人听力健康的影响因素,部分工人佩戴护听器的防护效果不佳,部分工人高估了自己使用护听器的能力,企业应进一步加强培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零部件制造 噪声 高频听阈提高 护听器 个人声衰减值
原文传递
武汉市某汽车制造企业噪声作业人群特征分析及护听器防护效果验证评估
6
作者 张丽 何朋 +2 位作者 耿宏波 熊佳琪 秦梓航 《职业与健康》 CAS 2023年第13期1744-1748,共5页
目的 为保障企业员工职业健康,减少噪声危害,开展此次护听器适合性检验。方法 于2021年8—11月,选用3种测试耳塞,采用双耳防护验证系统对武汉市某汽车制造企业内11个部门共501名在岗员工进行了护听器防护效果验证,测试员工的双耳个人声... 目的 为保障企业员工职业健康,减少噪声危害,开展此次护听器适合性检验。方法 于2021年8—11月,选用3种测试耳塞,采用双耳防护验证系统对武汉市某汽车制造企业内11个部门共501名在岗员工进行了护听器防护效果验证,测试员工的双耳个人声衰减值。结果 武汉市某汽车制造企业噪声作业岗位较多,约占总接害岗位的50%,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150余人听力异常人员,约占员工总人数的4%,且年龄分布为偏年轻化。1110型耳塞一次通过率平均为64.3%,3种耳塞一次通过率平均为31.9%;耳塞佩戴方法的培训对员工正确佩戴耳塞和提升个人实际衰减值(personal attenuation rating,PAR)具有积极作用,培训前后PAR有显著性差异;发现4人不适合目前所配发的1110型耳塞。结论 武汉市某汽车制造企业员工对耳塞防护知识的了解较少,耳塞一次通过率较低,说明应用护听器之前,应对相关人员进行佩戴方法的培训和佩戴必要性的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噪声 护听器 个人声衰减值 适合性检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