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具与中间地带——艾略特非个人化诗学中的个性与情感
1
作者 何庆机 《山东外语教学》 2017年第3期70-77,共8页
非个人化诗学以其对情感和个性的压抑与逃避,以及对客观性的强调,长期影响着英美诗坛及批评界,但艾略特在其诗学中所表现出的一贯的矛盾却说明,非个人化诗学的本质与核心是个性的张扬与强烈情感的表达,尽管对个性与情感的理解不同于浪... 非个人化诗学以其对情感和个性的压抑与逃避,以及对客观性的强调,长期影响着英美诗坛及批评界,但艾略特在其诗学中所表现出的一贯的矛盾却说明,非个人化诗学的本质与核心是个性的张扬与强烈情感的表达,尽管对个性与情感的理解不同于浪漫主义诗歌。两者之间的同是因为诗歌本质上说无法剥离个性与情感,异则与现代主义文学的文本转向密切相关,其根源在于在当时哲学思潮,尤其是伯格森生命哲学及詹姆斯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下,人们对自我及世界的认知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对真实、真诚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客观性的强调则是艾略特为诗歌、诗学披上了一件科学的外衣,最终只能着陆于无法剥离主观性、情感与感觉的中间地带。非个人化诗学实质上是根植于一个中间地带,是个性化的非个人化诗学,而不是无个性的非个人化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艾略特 面具 中间地带 个人诗学 个性 情感
下载PDF
艾略特诗学观中的“个人化”取向
2
作者 虞又铭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5-100,共6页
"非个人化"一直以来被视为英国诗人T·S·艾略特标志性的诗学主张,但这一提法远不能涵盖艾略特诗学思想的发展。事实上,艾略特的中后期诗学思考体现出了鲜明的"个人化"价值取向,他在文学创作?文学本质和文... "非个人化"一直以来被视为英国诗人T·S·艾略特标志性的诗学主张,但这一提法远不能涵盖艾略特诗学思想的发展。事实上,艾略特的中后期诗学思考体现出了鲜明的"个人化"价值取向,他在文学创作?文学本质和文学阅读三方面均极力强调个性因素、个人视角的重要性。这与其早期的哲学探索《F·H·布拉德雷哲学中的知识与经验》深深暗合。应该说,艾略特的这篇博士论文所孕育的个人主义与相对主义种子,在其中后期的诗学观中得到了绽放。对艾略特诗学观中"个人化"取向的梳理,有助于补正和完善艾略特的诗学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艾略特 个体视角 个人化”诗学
下载PDF
忠实的抵抗--吕叔湘翻译诗学研究
3
作者 林忠 毛逸菲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110-115,共6页
吕叔湘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但目前学界对其翻译贡献鲜有系统研究。以巴恩斯通诗学为理论框架,从译者文本视角在译文忠实、读者接受、译者自主、译者发声四个维度剖析吕叔湘文学翻译实践。研究发现,面... 吕叔湘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但目前学界对其翻译贡献鲜有系统研究。以巴恩斯通诗学为理论框架,从译者文本视角在译文忠实、读者接受、译者自主、译者发声四个维度剖析吕叔湘文学翻译实践。研究发现,面对源语的拷问与挑战,吕叔湘守持忠实,心怀读者,凸显自主,在忠实与抵抗的咬合处酝酿译者创造,谱演诗学变奏,形塑了忠实的抵抗之翻译诗学。阐发吕叔湘的翻译诗学可为中国翻译研究提供启示与借鉴,助力中国特色译学体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叔湘 翻译诗学 个人诗学 忠实
下载PDF
个人化诗歌写作与“非个人化”诗学理论
4
作者 杨晓云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6期61-64,共4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诗歌写作出现了个人化的创作倾向。诗人从主题创作到把词语当作诗歌写作的尺度,很大程度上动摇了诗歌写作的根基,显示出根本性的变化,诗歌写作出现了困境,读者理解诗歌有了难度。由此,追溯了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的诗...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诗歌写作出现了个人化的创作倾向。诗人从主题创作到把词语当作诗歌写作的尺度,很大程度上动摇了诗歌写作的根基,显示出根本性的变化,诗歌写作出现了困境,读者理解诗歌有了难度。由此,追溯了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的诗学理论,指出了二者的不同,并认为没有诗人的审美体验,诗歌写作是难以想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化诗歌写作 “非个人化”诗学理论 审美体验
下载PDF
叶公超对艾略特“非个人化”诗学的创造性接受研究
5
作者 雷庆锐 姜周群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5-10,共6页
相较于其他文学形式,中国新诗积累了大量深层次的矛盾和理论困惑。为了解决中国新诗的困境,叶公超全面阐述艾略特的诗学,将其“非个人化”诗学和中国文学传统、新诗现实境遇结合起来,对其“非个人化”理论创造性地进行了延伸和扩充。这... 相较于其他文学形式,中国新诗积累了大量深层次的矛盾和理论困惑。为了解决中国新诗的困境,叶公超全面阐述艾略特的诗学,将其“非个人化”诗学和中国文学传统、新诗现实境遇结合起来,对其“非个人化”理论创造性地进行了延伸和扩充。这不仅体现在叶公超改造出有利于情绪表达的传统格律、以文本为本位的艺术世界,而且体现在他对读者接受过程中阅读困难的理解。叶公超的诗学在中国语境下实现了对艾略特“非个人化”诗学的创造性接受,并生发出了属于自己的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公超 艾略特 “非个人化”诗学 中国语境
下载PDF
解构与重构——庞德汉诗译作在美国的经典化
6
作者 姚成贺 崔放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9-46,共8页
庞德《华夏集》中的多数汉诗译作超越了中国本土学者的译作,在美国成为了经典。其汉诗译作最重要的特点便是对原作的解构与重构。通过对庞德译作中解构与重构现象的分析,发现这是庞德个人诗学与社会诗学相结合的过程。同时,一些其他因... 庞德《华夏集》中的多数汉诗译作超越了中国本土学者的译作,在美国成为了经典。其汉诗译作最重要的特点便是对原作的解构与重构。通过对庞德译作中解构与重构现象的分析,发现这是庞德个人诗学与社会诗学相结合的过程。同时,一些其他因素如赞助人也推动了其汉诗译作的经典化。其经典化过程,给当下的翻译活动带来一定的借鉴与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庞德 个人诗学 社会诗学 诗歌翻译
下载PDF
假动作的精神分析——翟永明诗歌务虚笔记
7
作者 张光昕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0年第5期11-16,共6页
从诗歌的政治美学角度观察,翟永明早期诗歌带有假动作色彩。通过收集、甄别和分拣翟永明诗歌中的假动作成分,可揣摩这些假动作的发生学意义,并考察它们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以及最终消逝的过程。我们还可以辨识出这些几乎被指认为翟永... 从诗歌的政治美学角度观察,翟永明早期诗歌带有假动作色彩。通过收集、甄别和分拣翟永明诗歌中的假动作成分,可揣摩这些假动作的发生学意义,并考察它们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以及最终消逝的过程。我们还可以辨识出这些几乎被指认为翟永明诗歌写作特征要素的假动作成分是如何与时代发生关系,听命于时代总语法的指令和召唤的。诗人依靠对假动作的施展和抛弃,推进了个人诗学的完臻,并且展示她力图深入时代核心的写作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翟永明诗歌 个人诗学 发生学 假动作
下载PDF
“阳光般的非个人化”——论莎士比亚对伍尔夫女性写作观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黄重凤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3-51,共9页
作为现代主义文学和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锋人物之一,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创作中受到了莎士比亚非个人化诗学的影响。本文将从雌雄同体观、匿名诗学理念这两方面讨论莎士比亚非个人化诗学对伍尔夫女性写作观的重要影响,同时指出伍尔夫在... 作为现代主义文学和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锋人物之一,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创作中受到了莎士比亚非个人化诗学的影响。本文将从雌雄同体观、匿名诗学理念这两方面讨论莎士比亚非个人化诗学对伍尔夫女性写作观的重要影响,同时指出伍尔夫在改写女性写作传统过程中对莎士比亚的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莎士比亚 雌雄同体 匿名诗学 个人诗学
原文传递
“上镜之机”:安妮·塞克斯顿的肖像意识与自我反观 被引量:1
9
作者 张逸旻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7-232,共16页
2012年的“美貌门”事件使自白派诗人塞克斯顿以及作家相貌和作品审美之间的关系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纵观历史,摄影术的发明和普及拓深了原本基于文学署名的“作者”概念,使其在名流化和视觉化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的维度,这一效应在二战... 2012年的“美貌门”事件使自白派诗人塞克斯顿以及作家相貌和作品审美之间的关系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纵观历史,摄影术的发明和普及拓深了原本基于文学署名的“作者”概念,使其在名流化和视觉化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的维度,这一效应在二战后呈现为“上镜之机”所指称的文化现象与个人化诗学的相辅相成。以塞克斯顿为典型,一方面,诗人肖像的摄制与传播充当了个人化诗歌美学的构成与延伸,并与诗歌内部对自我进行重塑的诉求形成合力;另一方面,“上镜之机”所包含的“自我反观”的前提,也为第一人称诗歌在主体自我叙事方面提出了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镜之机 塞克斯顿 个人诗学 肖像意识 自我反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