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建立个体发生哲学理论 被引量:3
1
作者 王继辉 《求索》 CSSCI 2002年第2期84-86,共3页
通过评述西方几位哲学家、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个体发生所作的探讨,提出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吸收各门具体科学成果,创立新的个体发生哲学理论的构想。
关键词 个体发生 个体发生理论 哲学思考
下载PDF
论研究个体发生哲学理论的意义
2
作者 王继辉 《湖湘论坛》 2007年第3期43-44,共2页
个体发生哲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个体发生哲学理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分别表现为:它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来面目,驳斥了西方哲学家的攻击,纠正了传统哲学的错误观点,对当代中国的改革实践有着现实指导作用,... 个体发生哲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个体发生哲学理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分别表现为:它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来面目,驳斥了西方哲学家的攻击,纠正了传统哲学的错误观点,对当代中国的改革实践有着现实指导作用,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发生 个体发生哲学 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下载PDF
论研究个体发生问题的方法论原则
3
作者 王继辉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7年第2期10-12,共3页
哲学考察个体发生主要是运用哲学方法分析个体形成和发展的一般性规律。从哲学上考察个体发生问题正确的方法论原则:一是客观性原则:考察个体主体性时必须从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出发进行考察;二是主体性原则:从主体方面理解任何“现实的个... 哲学考察个体发生主要是运用哲学方法分析个体形成和发展的一般性规律。从哲学上考察个体发生问题正确的方法论原则:一是客观性原则:考察个体主体性时必须从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出发进行考察;二是主体性原则:从主体方面理解任何“现实的个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发生 个体发生哲学 方法论原则
下载PDF
长肋日月贝个体发生观察及人工育苗初步试验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雨 叶乐 +3 位作者 杨其彬 陈旭 温为庚 吴开畅 《南方水产》 2009年第1期36-41,共6页
首次报道了长肋日月贝(Amusium pleuronectes)的诱导产卵及幼虫、稚贝培育。用阴干-流水刺激法,成功诱导亲贝产卵、排精。对胚胎和幼虫发生进行了观察。水温23.0~25.0℃,经诱导产卵的受精卵20h可发育至D形幼虫。水温22.0~24.0℃时,D... 首次报道了长肋日月贝(Amusium pleuronectes)的诱导产卵及幼虫、稚贝培育。用阴干-流水刺激法,成功诱导亲贝产卵、排精。对胚胎和幼虫发生进行了观察。水温23.0~25.0℃,经诱导产卵的受精卵20h可发育至D形幼虫。水温22.0~24.0℃时,D形幼虫经11d培育到眼点幼虫期。投放附着基后,眼点幼虫在10d内附着完毕。水温18.0~24.0℃时,稚贝经30d培育平均壳长达(2.0±0.18)mm。此试验共培育壳长(2.93±1.15)mm稚贝49.6万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肋日月贝 个体发生 诱导产卵 人工育苗 稚贝
下载PDF
银杏垂乳个体发生及系统学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邢世岩 张倩 +4 位作者 付兆军 刘莉娟 刘晓静 辛红 吴岐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8-116,F0003,共10页
垂乳银杏是银杏家族中的一特异种质,银杏垂乳分根生、干生和枝生垂乳。中国现有垂乳银杏348株,分布在19个省(市),日本有43株。垂乳银杏与性别无关,但以300年以上古树居多。银杏垂乳呈圆锥状,外皮粗糙,并且垂直向下生长。这些垂乳生长到... 垂乳银杏是银杏家族中的一特异种质,银杏垂乳分根生、干生和枝生垂乳。中国现有垂乳银杏348株,分布在19个省(市),日本有43株。垂乳银杏与性别无关,但以300年以上古树居多。银杏垂乳呈圆锥状,外皮粗糙,并且垂直向下生长。这些垂乳生长到地面时可以产生根系和叶片。垂乳在树体上可以单一出现,也可以几个聚生。垂乳的顶部没有顶端分生组织,只出现形成层、次生木质部和韧皮部。从距垂乳顶端1cm处纵断面显示它的管胞具有许多取向,从距其顶端7cm处取的断面显示,管胞接近正常的形成层取向。银杏垂乳发生机制通常有生长素说、愈伤或不定芽说、环境诱变说、病变或衰老说、子叶芽说。银杏垂乳也许对该物种的生长、发育及营养繁殖、野生性及长寿命具有重要的生态学和系统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垂乳 解剖特征 个体发生 生长素 系统学
下载PDF
人类阑尾内淋巴组织的个体发生及其与免疫功能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7
6
作者 蔡兆明 陈瑞华 +1 位作者 林敏 邹宁生 《解剖学杂志》 CAS 1986年第1期25-28,共4页
本文研究了82例正常人胚胎、儿童和成人的阑尾内淋巴组织。取阑尾中段和部分同身肠系膜淋巴结做组织切片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胚眙第16周以前的阑尾内尚未发现淋巴组织。第17—18周龄的阑尾内始出现猕散的淋巴细胞和淋巴滤泡。第28周龄... 本文研究了82例正常人胚胎、儿童和成人的阑尾内淋巴组织。取阑尾中段和部分同身肠系膜淋巴结做组织切片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胚眙第16周以前的阑尾内尚未发现淋巴组织。第17—18周龄的阑尾内始出现猕散的淋巴细胞和淋巴滤泡。第28周龄以后的全部胎儿的阑尾内均出现淋巴滤泡。在胎儿期的阑尾内全部淋巴滤泡均无生发中心出现,而出生后,1岁以内淋巴滤泡中出现生发中心者占多数。阑尾壁内淋巴滤泡的位置在胎儿期和出生后均有所变化。文内并就阑尾内淋巴组织的发育情况与免疫功能的关系等作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阑尾 阑尾壁 内淋巴 淋巴滤泡 免疫功能 个体发生 个体发育 人类
下载PDF
企鹅珍珠贝个体发生及人工育苗的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余祥勇 王梅芳 叶富良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0年第3期266-269,共4页
对企鹅珍珠贝胚胎及幼虫发生进行了显微观察.发现企鹅珍珠贝幼苗发生过程与其它双壳类相似.受精后,55min开始第 1次卵裂,其后为囊胚期和担轮幼虫期,在水温(27±1)℃,24h出现D形幼虫,7d进入壳顶幼虫期,2... 对企鹅珍珠贝胚胎及幼虫发生进行了显微观察.发现企鹅珍珠贝幼苗发生过程与其它双壳类相似.受精后,55min开始第 1次卵裂,其后为囊胚期和担轮幼虫期,在水温(27±1)℃,24h出现D形幼虫,7d进入壳顶幼虫期,20d成为眼点幼虫,大约在受精后24d变态和附着.文中还对幼苗培育过程的养殖管理及生产化人工育苗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鹅珍珠贝 个体发生 人工育苗
下载PDF
稀有鮈鲫咽齿个体发生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何舜平 乐佩琦 陈宜瑜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50-155,共6页
稀有鲫是一种2,4-4,2齿式的小型鲤科鱼类,通过对其胚后发育连续材料的观察,作者认为:1.成体中咽齿的副行齿是遗留的早期替换齿;2.成体中排成一行的主行齿实际分属两代齿,其替换过程与幼体中齿的替换无本质上的差别;3... 稀有鲫是一种2,4-4,2齿式的小型鲤科鱼类,通过对其胚后发育连续材料的观察,作者认为:1.成体中咽齿的副行齿是遗留的早期替换齿;2.成体中排成一行的主行齿实际分属两代齿,其替换过程与幼体中齿的替换无本质上的差别;3.整个咽齿的替换过程可用Edmund的齿序理论和Osborn的假设共同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u鲫 咽齿 个体发生 鲤科
下载PDF
人胎儿垂体生长激素的个体发生 被引量:3
9
作者 卫朝霞 李杭生 +3 位作者 张华 闫素云 张银合 周祥庭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70-372,共3页
目的 :了解人胎儿生长激素合成和分泌的个体发生。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化学方法测定 2 8例 16~ 32周胎儿垂体生长激素信使核糖核酸 (GHm RNA)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生长激素 ,甲状腺素、皮质醇和胰岛素的浓度。结果 :(1) GHm RNA... 目的 :了解人胎儿生长激素合成和分泌的个体发生。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化学方法测定 2 8例 16~ 32周胎儿垂体生长激素信使核糖核酸 (GHm RNA)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生长激素 ,甲状腺素、皮质醇和胰岛素的浓度。结果 :(1) GHm RNA的含量随胎龄逐渐增加 ,到 2 4~ 2 6周达高峰。(2 )血清生长激素的浓度不恒定 ,有随胎龄增加而上升的趋势。 (3)血清甲状腺素浓度和血清皮质醇的浓度与垂体生长激素 GHm RNA含量正相关 ,而与血清生长激素浓度无关。结论 :胎儿生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在胎儿 2 4周左右较为成熟。皮质醇、甲状腺素在生长激素的个体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胎儿 垂体生长激素 个体发生
下载PDF
人胎结肠及直肠内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胰多肽、生长抑素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个体发生 被引量:5
10
作者 洪艳 梁文妹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42-346,共5页
目的:探讨人胎结肠及直肠胃泌素(Gas)、血管活性肠肽(VIP)、胰多肽(PP)和生长抑素(SS)免疫反应阳性(IR)细胞的个体发生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及细胞计数。结果:结肠内Gas-、PP-、SS-IR细胞始见于第9 w,VIP-IR细胞于第1... 目的:探讨人胎结肠及直肠胃泌素(Gas)、血管活性肠肽(VIP)、胰多肽(PP)和生长抑素(SS)免疫反应阳性(IR)细胞的个体发生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及细胞计数。结果:结肠内Gas-、PP-、SS-IR细胞始见于第9 w,VIP-IR细胞于第18 w出现。直肠内未见Gas-IR细胞,PP—IR细胞始见于第9 w,SS-、VIP—IR细胞于第11 w出现。结肠内Gas-IR细胞随胎龄增长数量减少,于第26 w未见。PP-IR细胞数量在结肠内随胎龄增长先少后多,直肠内未见明显变化。VIP—IR细胞在胎期结肠、直肠少,而SS-IR细胞较多,整个胎期VIP-、SS-IR细胞数量无明显增减。结论:VIP、PP和SS存在于人胎结肠、直肠的内分泌细胞,Gas仅在结肠内分泌细胞中有表达,提示各种内分泌激素对胎儿结肠及直肠的发育起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 直肠 胃泌素 血管活性肠肽 胰多肽 生长抑素 免疫反应 阳性细胞 个体发生
下载PDF
儿童游戏:行为种系发生与个体发生之间的桥梁——三论进化、发展和儿童早期教育 被引量:15
11
作者 杨宁 《学前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11,共9页
儿童游戏通常被界定为以其本身为目的的活动,除了教科书通常所列的特点外,游戏还具有生物性与原发性、愉悦性与自发性、新异性与创造性等特点。把儿童游戏作为行为种系发生与个体发生之间的桥梁这一隐喻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游戏,行为的种... 儿童游戏通常被界定为以其本身为目的的活动,除了教科书通常所列的特点外,游戏还具有生物性与原发性、愉悦性与自发性、新异性与创造性等特点。把儿童游戏作为行为种系发生与个体发生之间的桥梁这一隐喻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游戏,行为的种系发生影响其个体发生。游戏提供心理的适应性和更加广泛的行为库。在游戏中,儿童自发地掌握大量行为技能和策略,使其更好地适应当前环境,并为以后的生活作准备,更重要的是游戏使儿童得以渲泄本能,自由想像,缓冲焦虑并体验愉悦情绪。同时,行为的个体发生通过游戏影响种系发生,个体在游戏中的创造和学习有助于整个种群的适应,即环境压力导致有机体产生新的表型、身体的或(更有可能)行为的改变,并能传递给下一代,这就是所谓的鲍德温效应。总之,可以把游戏看作是儿童发展的核心动力系统的表现。儿童游戏是行为种系发生与个体发生之间的桥梁这一命题的教育涵义在于:游戏与儿童期(不成熟期)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或者说,游戏是不成熟儿童的核心成分。游戏在儿童生活的理性与情感、纪律与自由、个体与社会、本能与文化、幻想与现实、主体与客体等诸多二元对立范畴之间提供了缓冲与中介。无论人类社会如何朝着信息化、虚拟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游戏仍然是幼儿期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戏 种系发生 个体发生 鲍德温效应
下载PDF
地生兰(Cymbidium)个体发生途径研究 被引量:23
12
作者 王熊 《植物生理学报(0257-4829)》 CSCD 1990年第3期264-270,共7页
地生兰的类原球茎体(PLB)在不加激素的1/2 MS培养基上驯化培养,获得“无需外源激素仍能增殖的无性系(PLB-O)”,已继代5年,不分化芽和根。连续光照有利于PLB-O分生区的增殖,8h光照的次之,黑暗中增殖速度最低。PLB培养在含10%椰乳的1/2 ... 地生兰的类原球茎体(PLB)在不加激素的1/2 MS培养基上驯化培养,获得“无需外源激素仍能增殖的无性系(PLB-O)”,已继代5年,不分化芽和根。连续光照有利于PLB-O分生区的增殖,8h光照的次之,黑暗中增殖速度最低。PLB培养在含10%椰乳的1/2 BMS液体培养基中,随继代培养进程,形成分枝更多的丛生型PLB,约4个月后,在PLB顶端开始形成植株。兰花离体培养中,在同一个培养物中,同时存在着处于不同发育时期的分生区、原球茎、芽和小植株。PLB培养在含1/2BMS+6BA 2mg/L+NAA 0.2 mg/L的培养基中,同一个丛生型PLB上,因分生区和PLB的发育年龄的不同,形成不同发育年龄的幼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花 组织培养 原球茎 个体发生
下载PDF
人胎小肠内胰岛淀粉样多肽及5-羟色胺免疫反应细胞的个体发生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琳 梁文妹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7-200,共4页
目的 探讨胰岛淀粉样多肽免疫反应 (IAPP IR)细胞和 5 羟色胺 (5 HT)免疫反应细胞 (EC细胞 )在人胎小肠中的个体发生及IAPP与 5 HT的关系。 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结果 胎期小肠内IAPP IR细胞仅见于十二指肠。 16周开始 ,在... 目的 探讨胰岛淀粉样多肽免疫反应 (IAPP IR)细胞和 5 羟色胺 (5 HT)免疫反应细胞 (EC细胞 )在人胎小肠中的个体发生及IAPP与 5 HT的关系。 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结果 胎期小肠内IAPP IR细胞仅见于十二指肠。 16周开始 ,在十二指肠绒毛上皮细胞间可见单个散在的IAPP IR细胞 ;2 2~ 2 7周 ,其细胞数量则逐渐增多 ,主要分布于肠腺中。EC细胞可见于胎期小肠各段 ,并随着胎龄增长 ,其细胞密度大小依次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11周 ,在小肠 3段绒毛上皮和尚未分化完全的肠腺细胞间已可见该种细胞 ;17~ 2 1周 ,数量达最多 ,主要分布于绒毛根部和肠腺的上皮细胞间 ;2 2周后 ,EC细胞呈渐少趋势。免疫组织化学邻片单染比较 ,未见IAPP和 5 HT在同一细胞内有共存现象。 结论 IAPP、5 HT在人胎小肠的内分泌细胞中已有表达。IAP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 胰岛淀粉样多肽 5-羟色胺 免疫反应细胞 个体发生 胎儿
原文传递
人胎结肠及直肠内SP-及5-HT免疫反应细胞的个体发生 被引量:2
14
作者 洪艳 梁文妹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3年第3期233-235,共3页
目的 探讨人胎结肠、直肠粘膜P物质免疫反应 (SP IR)细胞的个体发生及其与 5 羟色胺免疫反应(5 HT IR)细胞的关系。方法 取 92 7周因故终止妊娠的人胎结肠、直肠组织 31例 ,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及邻片单染法进行定位研究。结果 ... 目的 探讨人胎结肠、直肠粘膜P物质免疫反应 (SP IR)细胞的个体发生及其与 5 羟色胺免疫反应(5 HT IR)细胞的关系。方法 取 92 7周因故终止妊娠的人胎结肠、直肠组织 31例 ,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及邻片单染法进行定位研究。结果 胎期直肠的SP IR细胞于 11周出现 ,14周结肠内可见。 15 2 7周 ,结肠及直肠中的SP IR细胞始终分散存在 ;与结肠相比 ,同一胎龄直肠SP IR细胞数量较多 ;邻片比较观察发现直肠内部分SP IR细胞与 5 HT IR细胞定位一致。结论 在胎儿期结肠及直肠的内分泌细胞已开始合成SP ,且SP和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胎儿 结肠 直肠 5-HT 免疫反应细胞 P物质 免疫组织化学 个体发生
下载PDF
白鲢不同繁育群体中乳酸脱氢酶(LDH)和酯酶(EST)同工酶个体发生多态性的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王祖熊 刘峰 《水生生物学集刊》 1985年第3期285-292,共8页
本文叙述了白鲢两个繁殖群体的精子,成熟卵,10个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和胚后期样品中乳酸脱氢酶和酯酶同工酶电泳图谱多态性研究结果。作者把本文描述的同工酶个体发生的群体差异称作“个体发生多态性”;这种多态性对白鲢的发育是非致死性... 本文叙述了白鲢两个繁殖群体的精子,成熟卵,10个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和胚后期样品中乳酸脱氢酶和酯酶同工酶电泳图谱多态性研究结果。作者把本文描述的同工酶个体发生的群体差异称作“个体发生多态性”;这种多态性对白鲢的发育是非致死性的,因此,应属于一般的群体生化多态性。本文还提到了今后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有关问题及其在渔业应用方面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鲢 繁育群体 乳酸脱氢酶 酯酶 同工酶 个体发生多态性
下载PDF
EST同工酶在家鸡个体发生中的表达特征 被引量:1
16
作者 马建岗 邱怀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2期45-49,共5页
通过对家鸡胚胎期1~16日龄全胚以及不同生长阶段肝、心、肾、眼、脑、胸肌各组织的EST同工酶PAGE分析表明,酶谱既呈阶段性表达,又具组织器官特异性表达,且谱带多少与活性和该组织器官执行的生理功能相吻合。在某些组织E... 通过对家鸡胚胎期1~16日龄全胚以及不同生长阶段肝、心、肾、眼、脑、胸肌各组织的EST同工酶PAGE分析表明,酶谱既呈阶段性表达,又具组织器官特异性表达,且谱带多少与活性和该组织器官执行的生理功能相吻合。在某些组织EST同工酶呈现较高程度的多态性。此外,对EST同工酶的遗传基础及其在个体发生中差别表达的调节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鸡 EST 同功酶 个体发生 表达特征
原文传递
扁圆吻鲴下咽齿的个体发生及替换规律 被引量:1
17
作者 单乡红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2-49,共8页
扁圆吻鲴下咽齿的个体发生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齿期、过渡齿期和成齿期。初齿期符合鲤科鱼类的一般规律 :过渡齿期相当延长 ,产生全部齿位 ,6或 7枚齿 ,齿的发生存在两种类型 :成齿与幼齿的替换规律完全不同 ,发育进入成齿阶段后 ,主行... 扁圆吻鲴下咽齿的个体发生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齿期、过渡齿期和成齿期。初齿期符合鲤科鱼类的一般规律 :过渡齿期相当延长 ,产生全部齿位 ,6或 7枚齿 ,齿的发生存在两种类型 :成齿与幼齿的替换规律完全不同 ,发育进入成齿阶段后 ,主行齿由奇数齿位与偶数齿位交错替换转变为相间二枚齿进行替换 ,替换公式为 1— 4,2— 5,3— 6或 1— 4— 7,2— 5,3— 6(主行齿 6枚或 7枚 ) ,全部替换一次分三列替换波完成。可将扁圆吻鲴下咽齿的发育模式视为新的类型。副行齿在过渡齿期出现 ,与主行齿的发展模式不同 ,替换形式始终为相邻齿位交错进行。本文还探讨了咽骨的发育及其对下咽齿发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圆吻鲴 下咽齿 个体发生 替换规律 鱼类 鲤科
下载PDF
教育需要的个体发生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旸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2-67,117,共6页
教育需要的个体发生是从微观的角度,探讨个体教育需要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和过程。研究教育需要的个体发生,不仅能够为反思实践中的教育价值实现问题提供一个视角,而且也为研究教育价值观念的个体发生奠定基础。认知需要和自我实现... 教育需要的个体发生是从微观的角度,探讨个体教育需要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和过程。研究教育需要的个体发生,不仅能够为反思实践中的教育价值实现问题提供一个视角,而且也为研究教育价值观念的个体发生奠定基础。认知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教育需要个体发生的先天基础,自我意识的发展及其调节作用和个体存在环境中的"核心他人"的教育需要及其对个体的影响是教育需要个体发生的主客观条件。个体教育需要发生的过程包括具有先天性的个体认知需要的初步展现及其不断增强、发展性障碍的出现及其看护者作为"核心他人"的教育需要的逐渐出现等五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需要 个体发生机制 认知需要 发展性障碍 需要冲突
下载PDF
大鼠大脑两半球机能不对称性个体发生的初步探讨——苯异丙胺诱发婴鼠旋转行为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德明 《心理学报》 1988年第3期299-304,共6页
断奶前Wistar婴鼠168只,分为0、2、4、6……20日龄共11个日龄组。记录每只动物腹腔注射苯异丙胺(5毫克/公斤)所诱发的旋转行为,以研究大鼠大脑两半球机能不对称性的个体发生。本实验观察到0日龄(出生后0—12小时)婴鼠即可被苯异丙胺诱... 断奶前Wistar婴鼠168只,分为0、2、4、6……20日龄共11个日龄组。记录每只动物腹腔注射苯异丙胺(5毫克/公斤)所诱发的旋转行为,以研究大鼠大脑两半球机能不对称性的个体发生。本实验观察到0日龄(出生后0—12小时)婴鼠即可被苯异丙胺诱发低水平的旋转行为,其旋转行为水平随日龄的增长而提高。该实验结果表明大鼠在出生时大脑两半球机能已存在不对称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旋转行为 苯异丙胺 大脑两半球 不对称性 个体发生 初步探讨 实验研究 大鼠 日龄 腹腔注射
下载PDF
草麻黄雌性生殖器官的个体发生和畸形式样研究(英文)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永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1年第10期1011-1017,共7页
用扫描电镜观察并分析了草麻黄 (EphedrasinicaStapf)雌性生殖器官的个体发生及畸形式样。该种雌球花个体发生式样与麻黄属其他具双胚珠球果的类群基本一致。外珠被以一对近轴侧突起物出现以及该突起物与苞片成交互排列的发育式样支持... 用扫描电镜观察并分析了草麻黄 (EphedrasinicaStapf)雌性生殖器官的个体发生及畸形式样。该种雌球花个体发生式样与麻黄属其他具双胚珠球果的类群基本一致。外珠被以一对近轴侧突起物出现以及该突起物与苞片成交互排列的发育式样支持前人关于该构造叶性本质的论述 ,而内珠被与珠心的发育相关 ,因此可能是真正的珠被。基于返祖性畸形三胚珠球花的出现及其他形态特征 ,认为麻黄属胚珠数目减少是该属内物种特化的一个趋势 ;利用雌球花发育的畸形现象及外珠被的形态学本质提出麻黄属的雌球果为复轴性构造 ,雌性生殖单位是由类似于科达类的次级生殖枝构造经系统发育变态、融合、简化成现存的生胚珠构造式样 ,每一可育苞片及其腋内雌性生殖单位共同组成了麻黄属的苞鳞_种鳞复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黄属 雌性生殖单位 个体发生 畸形发育 苞鳞-种鳞复合体 草麻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