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岛双池玛珥湖沉积正构烷烃记录揭示的中世纪暖期气候环境特征
1
作者 卢毅 薛积彬 +3 位作者 张永东 马欣璐 宋德卓 钟巍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3-552,共10页
对采自海南岛双池玛珥湖的沉积岩芯(SCH17-04)进行了加速器质谱法(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AMS)^(14)C测年和正构烷烃组成的实验分析,据此探讨了中国热带北缘地区约775-1550年间的气候环境特征。结果表明,SCH17-04岩芯正构烷烃... 对采自海南岛双池玛珥湖的沉积岩芯(SCH17-04)进行了加速器质谱法(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AMS)^(14)C测年和正构烷烃组成的实验分析,据此探讨了中国热带北缘地区约775-1550年间的气候环境特征。结果表明,SCH17-04岩芯正构烷烃记录揭示了该湖沉积的有机质主要来自于陆生高等植物,也包含部分水生植物和菌藻类植物的输入;利用正构烷烃相关组分的比值发现,在中世纪暖期(Medieval Warm Period,MWP,约950-1350年)时,研究区草本植物比例明显增大,木本植物占比相对偏小,揭示出地处热带北缘的海南岛地区在中世纪暖期气候环境总体上较为偏干,而在黑暗时代冷期(Dark Ages Cold Period,DACP)晚期(约775-950年)和小冰期(Little Ice Age,LIA)早期(约1350-1550年),海南岛地区气候环境相对较为偏湿。区域对比分析发现,双池玛珥湖沉积正构烷烃记录与同处热带地区的雷州半岛湖光岩玛珥湖沉积、西沙群岛东岛湖泊沉积以及来自泰国的石笋记录等较为一致,都揭示了一个气候相对较为偏干的中世纪暖期,这可能跟同一时期热带辐合带(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ITCZ)南北迁移和热带雨带的扩张与收缩、太平洋东西部海区海表温度梯度变化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地区 正构烷烃 中世纪暖期 小冰
原文传递
岱海的“中世纪暖期” 被引量:40
2
作者 金章东 沈吉 +1 位作者 王苏民 张恩楼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09-216,共8页
内蒙古岱海沉积物近 2 2 0 0a来Rb/Sr比值、CaCO3和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展现了包括中世纪暖期 (MWP)及小冰期 (LIA)等典型气候事件在内的环境演化过程 ,总体表现为暖期的沉积物Rb/Sr比值低、冷期的则高 ;CaCO3和有机碳含量则相反 .这里 ,... 内蒙古岱海沉积物近 2 2 0 0a来Rb/Sr比值、CaCO3和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展现了包括中世纪暖期 (MWP)及小冰期 (LIA)等典型气候事件在内的环境演化过程 ,总体表现为暖期的沉积物Rb/Sr比值低、冷期的则高 ;CaCO3和有机碳含量则相反 .这里 ,以单一流域化学风化记录表明我国北方存在明显的中世纪暖期 ,发生时间约 90 0 - 12 0 0aB P ,主要环境特征表现为流域化学风化的显著增强 (低Rb/Sr比值 )、生物生产力逐步提高 (高有机碳 )、湖泊水位大幅度抬升的湖泊沉积记录 ,其间经历的化学风化是近两千年内最强的 ,并且其发生时间与全球其他地区基本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 化学风化 气候变迁 中世纪暖期 岱海 古气候 有机碳
下载PDF
中国中世纪暖期气候研究综述 被引量:30
3
作者 高建慧 刘健 王苏民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76-383,共8页
中世纪暖期是2000年来全球最重要的气候事件之一,关于中世纪暖期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各种代用资料重建气候序列。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能敏感响应环境变化的高分辨率的信息载体主要有冰芯、树轮、历史文献、湖泊沉积及石笋等。随着代用资... 中世纪暖期是2000年来全球最重要的气候事件之一,关于中世纪暖期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各种代用资料重建气候序列。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能敏感响应环境变化的高分辨率的信息载体主要有冰芯、树轮、历史文献、湖泊沉积及石笋等。随着代用资料的开发,对于中世纪暖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中世纪暖期是否具有全球性,不同区域的起讫时间、增温幅度、内部波动以及成因机制等问题上还存在一定争议。主要原因是受重建资料敏感性与地域性限制,加上不同代用指标对气候变化敏感性的差异以及不同代用资料的方法、气候与环境意义等存在差异,定年存在误差。在中国,从对重建资料的整理分析来看,对于“中国是否存在中世纪暖期”这个问题,各研究者们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对于中国中世纪暖期冷暖变化的研究,由于区域差异,东部重建资料以历史文献为主,而西部关于历史气候环境的相关记载很少,所以重建资料以冰芯、湖芯、树轮等为主。大多数的研究结果认为,西部的冷暖变化与东部有着明显的差异,其中最主要的是东部在900~1300A.D,存在明显的温暖期,而西部则暖期不如东部明显。今后为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中世纪暖期气候特征,应加强各种代用指标高分辨率序列的积累和定量化研究、各种代用指标和重建序列的综合集成研究及其与吉气候模拟结果的比较研究,以期从动力学角度加深理解中世纪暖期的区域响应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世纪暖期 气候 重建 代用资料
下载PDF
中世纪暖期温度变化的模拟 被引量:12
4
作者 刘健 高建慧 王苏民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7-105,共9页
本文利用全球海气耦合气候模式ECHO-G进行的1000个模式年的长时间积分气候模拟试验结果,分析全球和中国地区中世纪暖期的存在性与时间演变、全球性与区域差异、以及变温强度和影响因子等问题.结果表明:中世纪暖期是一个全球性现象,但... 本文利用全球海气耦合气候模式ECHO-G进行的1000个模式年的长时间积分气候模拟试验结果,分析全球和中国地区中世纪暖期的存在性与时间演变、全球性与区域差异、以及变温强度和影响因子等问题.结果表明:中世纪暖期是一个全球性现象,但各地在中世纪暖期温度变幅和位相变化存在差异.中世纪暖期不是一个持续稳定的暖期,而是存在峰谷起伏变化,其中冷谷的持续时间为40-80年.全球平均的中世纪暖期出现在1000—1280年间.其间南半球的温度变幅最大,北半球次之,全球平均最小.中世纪暖期的鼎盛期全球绝大部分地区增温明显,只有大西洋西北地区有一 0.5-1,0℃的降温区,以及南太平洋有-0.5-2.0℃的降温区.北半球最大增温出现在格陵兰地区及西北太平洋地区, 南半球出现在70°-80°S,5°-60°W的海域,最大增温达2.5-3.0℃.整个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都是增温区,增温幅度为 0.5-1.5℃.热带和亚热带也是增温区,但增温幅度仅为0.5℃左右.也就是说,中世纪暖期时,增温幅度在低纬地区最小,中纬度地区次之,高纬度地区最大.中国的中世纪暖期出现在公元1000—1260年间,其间中国西部的年平均温度距平变幅最大,东部最小,全国平均介于二者之间.中世纪暖期鼎盛期整个中国区域温度距平都是正值,中国东部的增温呈西 -东向和西北-东南向的带状分布,且由南向北增温幅度加大,由0.4℃逐步增加到0.8℃.中国西部的增温呈高压状分布,且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增温幅度加大,最大增温达2.0℃-2.2℃.由于模拟试验是在改变太阳辐射、火山活动、CO2 与CH4浓度等因子的情况下进行的,说明太阳辐射、火山活动、CO2与CH4浓度都是形成中世纪暖期的主控因子.至于各因子各自对中世纪暖期形成的贡献,还有待进行单因子和多因子强迫试验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世纪暖期 气候变化 模式 模拟
下载PDF
中世纪暖期和现代暖期中国季风降水时空模式及其机制 被引量:4
5
作者 崔英方 赵侃 +2 位作者 赵彬 王权 汪永进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5-152,共8页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认为中世纪暖期(950-1250 A.D.)和现代暖期(20世纪增温)存在具有高可信度.气象观测结果显示20世纪中期以来的显著增温时期,中国降水变化呈现典型的"南涝北旱"两极模式.然而,这一模式与中世纪暖期代用指标...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认为中世纪暖期(950-1250 A.D.)和现代暖期(20世纪增温)存在具有高可信度.气象观测结果显示20世纪中期以来的显著增温时期,中国降水变化呈现典型的"南涝北旱"两极模式.然而,这一模式与中世纪暖期代用指标重建降水所揭示的"南干北湿"模式存在显著差异,且这一差异的动力学机制亦不明确.继承大气降水氧同位素(δ18O)的中国石笋δ18O记录是描述水循环演变历史信息的理想天然示踪剂.本文将北京石花洞(中国北方)和贵州董哥洞(中国南方)石笋δ18O记录进行对比,基于δ18O-降水-大气环流信号之间的机理联系,解析中世纪和现代暖期大气降水时空模式及其机制.结果显示中世纪暖期石花洞石笋δ18O值显著负偏,指示亚洲夏季风增强,雨带北移,印度洋远源水汽输送增加,而南方洞穴石笋δ18O值相对正偏,指示降水减少或者蒸发加强,局地环流降水增加.在中世纪暖期,洞穴记录对比结果呈现与其他指标重建结果一致的"南干北湿"模式. 20世纪增温时期,石花洞与董哥洞石笋记录均显示δ18O值正偏过程,指示夏季风减弱,雨带南移,北方降水减少;南方降水则由近源水汽输送所控制.研究结果暗示中世纪暖期亚洲夏季风增强可能是气候自然变率的结果,而现代暖期季风减弱则可能与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海温异常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世纪暖期 现代 氧同位素 降水 水汽输送
下载PDF
中世纪暖期的中国东部沙地 被引量:13
6
作者 武健伟 鲁瑞洁 赵廷宁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4年第1期29-33,共5页
中世纪暖期是冰后期的又一次温暖期 ,研究表明 ,当时世界许多地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气温回升现象 ,而且气温回升与 2 0世纪初气候变暖现象类似。为探讨该期中国东部沙地的气候环境状况 ,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 ,对中国东部沙地若干古土壤和... 中世纪暖期是冰后期的又一次温暖期 ,研究表明 ,当时世界许多地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气温回升现象 ,而且气温回升与 2 0世纪初气候变暖现象类似。为探讨该期中国东部沙地的气候环境状况 ,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 ,对中国东部沙地若干古土壤和河湖相沉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中世纪暖期 ,东部沙地普遍发育古土壤或河湖相沉积 ,气候温暖湿润 ,流沙固定 ,沙地面积缩小 ,植被盖度增加 ,沙地形成干草原—疏林草原景观。弄清中世纪暖期东部沙地气候状况 ,可为其未来气候环境演变趋势研究提供基础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世纪暖期 中国 东部地区 沙地 典型剖面 气候环境
下载PDF
中世纪暖期浑善达克沙地空间格局与景观特征 被引量:6
7
作者 武健伟 鲁瑞洁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z1期110-113,共4页
中世纪暖期是冰后期的又一次回暖期,研究表明当时我国东部沙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流沙固定现象。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浑善达克沙地若干古土壤和河湖相沉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世纪暖期浑善达克沙地气候温暖湿润,沙地中普遍发育古土壤... 中世纪暖期是冰后期的又一次回暖期,研究表明当时我国东部沙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流沙固定现象。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浑善达克沙地若干古土壤和河湖相沉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世纪暖期浑善达克沙地气候温暖湿润,沙地中普遍发育古土壤和河湖相沉积,流沙固定,特别是沙地东部、中部和南部流沙被大面积固定,沙地面积缩小;孢粉分析结果表明,沙地内植被发育较好,盖度增加,形成干草原-疏林草原景观。研究结果将为浑善达克沙地未来气候环境演变趋势提供背景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 空间格局 景观特征 中世纪暖期
下载PDF
中世纪暖期豫北地区水灾灾害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开封 高文华 +3 位作者 赵延粉 武广洋 潘燕芳 陈英勇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1-89,共9页
当前全球变暖背景下,以洪涝、干旱为代表的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不断增大,由此给人类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探索有关未来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十分重要。中世纪暖期是距今最近的一次气候温暖期,研究这一时期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可... 当前全球变暖背景下,以洪涝、干旱为代表的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不断增大,由此给人类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探索有关未来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十分重要。中世纪暖期是距今最近的一次气候温暖期,研究这一时期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可为未来相关自然灾害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以豫北地区为例,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统计和分析,研究了该地区中世纪暖期水灾的发生强度、发生时间等特点,结果表明:豫北地区在这一时期共发生水灾97次,平均约4.12 a发生一次;其中1级普通水灾和2级大水灾,分别占水灾发生总次数的84.5%和15.5%,期间没有3级特大水灾发生。在时间上,豫北地区水灾发生情况表现出前期水灾发生次数偏多,后期则偏少的整体分布情况,而且水灾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主要发生在秋季和夏季,分别占水灾发生总数的59.6%和32.6%,春季和冬季水灾发生次数较少,只有水灾发生总数的4.5%和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世纪暖期 水灾 气候变化 豫北地区
原文传递
中世纪暖期前后我国雷洲半岛地区的古气候变化 被引量:4
9
作者 储国强 孙青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4期354-360,共7页
本文对位于雷洲半岛湖光岩玛珥湖湖沉积物进行了年代学 ( 137Cs、AMS14 C)及总碳 (TC)、氮 (TN)、无机碳 (IC)的分析。对于湖光岩玛珥湖这一热带地区封闭湖泊而言 ,无机碳含量的变化可能受降水量 蒸发量控制。有机碳、氮的变化可能反... 本文对位于雷洲半岛湖光岩玛珥湖湖沉积物进行了年代学 ( 137Cs、AMS14 C)及总碳 (TC)、氮 (TN)、无机碳 (IC)的分析。对于湖光岩玛珥湖这一热带地区封闭湖泊而言 ,无机碳含量的变化可能受降水量 蒸发量控制。有机碳、氮的变化可能反映了湖泊生产率及营养状况的变化。在热带地区 ,湖水温度变化不大 ,温度可能不是藻类生长的主要控制因素 ,降水量的增加及湖泊营养物质的变化可能是有机碳、氮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碳酸盐含量的高值期对应于有机碳、氮的低值阶段。 1 40 0a来碳酸盐含量有两个高值阶段 ,分别为AD880~ 1 2 6 0和AD6 70~ 76 0。这两个高值阶段可能也是干旱期。湖光岩玛珥湖地球化学指标所揭示的干旱期与安徽龙感湖硅藻和孢粉的研究结果有较好的对应性 ,可能表明我国南部地区中世纪暖期可能存在一个干旱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世纪暖期 古气候变化 雷洲半岛 湖光岩玛珥湖 中国 湖泊沉积物 年代学
下载PDF
中国中世纪暖期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秀玲 刘秀铭 +4 位作者 李志忠 姜修洋 雷国良 朱芸 靳建辉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2年第1期21-28,共8页
对中世纪暖期(MWP)的时空分异和区域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关系到对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驱动力的正确认识,也有助于客观地解析20世纪气候变化增暖的历史地位.本研究对中国疆域内各个地区MWP的一些成果进行梳理和再思考,表明MWP在中国疆域... 对中世纪暖期(MWP)的时空分异和区域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关系到对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驱动力的正确认识,也有助于客观地解析20世纪气候变化增暖的历史地位.本研究对中国疆域内各个地区MWP的一些成果进行梳理和再思考,表明MWP在中国疆域内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但不同地区MWP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中国中东部地区在800—1300 AD存在明显温暖期,各种地质记录和文献记载都有较明显反映;虽然西北部MWP表现不很明显,但是众多石笋、湖泊沉积和风沙沉积也记录了500—1500 AD间呈现温暖湿润的气候特征;青藏高原各地MWP的表现差异明显,其中800—1100 AD暖期是高原东北部最暖的时期,而南部和西部最暖期分别出现于1150—1400 AD和1250—1500 AD.太阳辐射变化和火山活动可能是形成MWP的基本原因,而中国三大自然区下垫面条件的复杂多样性造成MWP发生过程和表现形式的时空分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世纪暖期 气候 中国
下载PDF
中世纪暖期与小冰期 被引量:25
11
作者 王绍武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10年第5期388-390,共3页
中世纪暖期(MWP)与小冰期(LIA)是距现代最近的暖期和冷期。由于发生于现代气候变暖之前,因此公认为属于自然气候变率。所以,研究这两段时期气候特征及形成原因有助于识别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及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估。MWP由于时间... 中世纪暖期(MWP)与小冰期(LIA)是距现代最近的暖期和冷期。由于发生于现代气候变暖之前,因此公认为属于自然气候变率。所以,研究这两段时期气候特征及形成原因有助于识别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及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估。MWP由于时间上与中世纪大体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世纪暖期 小冰 现代气候变 未来气候变化 气候变率 人类活动 气候特征 MWP
下载PDF
中国中世纪暖期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高建慧 刘健 王红丽 《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第4期376-380,共5页
采用全球海气耦合模式ECHO-G的1000个模式年的长积分气候模拟方法分析了中国中世纪暖期温度的存在性与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的中世纪暖期出现在公元1000—1250年间,但它不是一个持续稳定的暖期,而是存在峰谷起伏变化,其中最暖的30... 采用全球海气耦合模式ECHO-G的1000个模式年的长积分气候模拟方法分析了中国中世纪暖期温度的存在性与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的中世纪暖期出现在公元1000—1250年间,但它不是一个持续稳定的暖期,而是存在峰谷起伏变化,其中最暖的30年(中世纪暖期鼎盛期)出现在1131—1160年.中世纪暖期中国的年平均和冬、夏季平均温度距平变幅西部最大,东部最小.其鼎盛期中国的温度距平相对于千年温度都是正值,中国东部的增温幅度由南向北逐渐加大,变幅为0.4℃—0.8℃,而中国西部的增温呈Ω型分布,且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增温幅度逐渐加大,最大增温达2.0℃—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世纪暖期 温度变化 模拟 模式
下载PDF
干旱——中世纪暖期的无声杀手
13
作者 王绍武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7-47,共1页
《大暖化》一书由美国学者布赖恩.费根(BrianFagan)著,并于2008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文译本(苏月译)。费根在大学学习考古学及人类学,曾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巴巴拉分校人类学教授。这本书以作者丰富的历史学知识及对气候学... 《大暖化》一书由美国学者布赖恩.费根(BrianFagan)著,并于2008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文译本(苏月译)。费根在大学学习考古学及人类学,曾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巴巴拉分校人类学教授。这本书以作者丰富的历史学知识及对气候学的准确认识,生动地描绘了中世纪暖期(公元800—1300年)的气候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世纪暖期 中国人民大学 加利福尼亚大学 干旱 中文译本 气候影响 出版社 人类学
下载PDF
中世纪暖期渤海沿岸内涝现象的出现及其成因的个案研究——以北京延芳淀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邵双龙 潘威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14年第6期417-424,共8页
本文主要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分析,重建延芳淀地区辽代之前、辽代、辽代以后的水环境变迁情况。即:辽代之前,该地区处于漯水和潞水两条河流下游漫流区,是一个典型的河网沼泽平原;辽代,出现积水现象,形成湖泊;辽之后,渐渐地由成... 本文主要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分析,重建延芳淀地区辽代之前、辽代、辽代以后的水环境变迁情况。即:辽代之前,该地区处于漯水和潞水两条河流下游漫流区,是一个典型的河网沼泽平原;辽代,出现积水现象,形成湖泊;辽之后,渐渐地由成片湖泊解体为几个较小的湖泊,最后被开垦为农田。其中,辽代是延芳淀水域面积最大的时期,重点重建这一时期延芳淀积水四至范围。通过与中世纪中国东部温度及其他积水地区的比较,延芳淀出现在中世纪暖期最温暖的时段。这种大面积积水现象,可能和中世纪暖期渤海海平面上升波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世纪暖期 延芳淀 海平面
下载PDF
中世纪暖期有多暖 被引量:8
15
作者 Thomas J.Crowley Thomas S.Lowery 朱志辉 《AMBIO-人类环境杂志》 2000年第1期51-54,58,共4页
单独用中世纪暖期(公元约1000~1300年)记录进行研究所得到的通常结论是,20世纪目前阶段出现的变暖并不罕见,因此不能把这种变暖看作由温室气体排放所致的强迫气候变化的象征。已发表的北半球气候变化的综合资料不支持上述结论,但由这... 单独用中世纪暖期(公元约1000~1300年)记录进行研究所得到的通常结论是,20世纪目前阶段出现的变暖并不罕见,因此不能把这种变暖看作由温室气体排放所致的强迫气候变化的象征。已发表的北半球气候变化的综合资料不支持上述结论,但由这些综合资料所得出的结论常常被忽视或受到责难。我们在本文中用以前半球资料汇编中没有使用过的另外的综合时间序列来重新探讨这种争论。另一点不同是,我们的重建所用的记录长度只有900~1000年,从而避免了使用不同时段的不同记录所起的潜在不确定性问题。尽管在某些单组记录中有中世纪变暖大于目前变暖的明显证据,但上述新的半球综合资料支持先前作出的半球温度重建的基本结论,而且指出,中世纪变暖的极大值局限于2至3个20~30年的时段,这些时段内的综合值与20世纪中叶变暖时段的值相比仅仅是不相上下而已。由于在确定不同区域变暖时间时存在着显著的偏移即不重合,因此不能证实在综合资料中始终存在着大于目前值的半球变暖;如果忽视这些偏移,就可能在推断中世纪变暖幅度以及说明它与20世纪末变暖的关系时导致严重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世纪暖期 气候模拟 气候变化 气候变
下载PDF
新疆罗布泊地区中世纪暖期及前后的气候与环境 被引量:22
16
作者 马春梅 王富葆 +3 位作者 曹琼英 夏训诚 李升峰 李徐生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6期1942-1952,共11页
通过新疆罗布泊西湖湖心剖面沉积物的14C、粒度、微体古生物化石、植物种子、地球化学元素及比值等多指标分析发现,中世纪暖期及前后的沉积物粒度组成的特征反映沉积环境稳定,当时风暴作用较弱,而其上下部特别是下部沉积常出现强大的风... 通过新疆罗布泊西湖湖心剖面沉积物的14C、粒度、微体古生物化石、植物种子、地球化学元素及比值等多指标分析发现,中世纪暖期及前后的沉积物粒度组成的特征反映沉积环境稳定,当时风暴作用较弱,而其上下部特别是下部沉积常出现强大的风暴作用.该阶段产丰富的微体古生物化石及螺和植物种子等,反映了温暖湿润的淡水至半咸水环境特征,沉积物中C,N和稳定元素含量均出现高值,Rb/Sr,Ba/Sr和Ti/Sr出现稳定低谷.此外,古文化及距今700a前该地区还有大量红柳生长也反映出良好的环境状况.综合分析认为,罗布泊及其西岸地区在距今约2200a以后环境好转,楼兰文化开始繁荣兴盛,到唐宋时期气候和环境进入最佳阶段,当时风尘暴作用减弱,降水量增多,入湖水量加大,湖水淡化为淡水至微咸水湖,因此不仅水生生物数量增多,而且种类也较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罗布泊 中世纪暖期 气候变化 粒度 微体古生物化石 地球化学 古文化 古植被
原文传递
中世纪暖期、小冰期与现代东亚夏季风环流和降水年代-百年尺度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43
17
作者 周秀骥 赵平 +1 位作者 刘舸 周天军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5期2060-2067,共8页
利用气象仪器观测资料、降水和温度代用资料以及气候模拟结果,综合分析近1000年东亚夏季风区海陆热力差异和降水的年代际、百年际尺度变化规律,对比了现代、小冰期和中世纪暖期东亚季风环流和降水的基本特征,以及与太阳辐照度和全球气... 利用气象仪器观测资料、降水和温度代用资料以及气候模拟结果,综合分析近1000年东亚夏季风区海陆热力差异和降水的年代际、百年际尺度变化规律,对比了现代、小冰期和中世纪暖期东亚季风环流和降水的基本特征,以及与太阳辐照度和全球气候变化的联系,得到以下结论:在近150年里,用东亚陆地与其周边海域大气温度差异指示的东亚夏季风环流与降水呈现出显著的年代际波动特征,并且在过去50年全球增暖最快时期东亚季风偏弱;在百年尺度上,中世纪暖期东亚夏季风环流是过去1000年里最强时期,而在1450~1570年期间东亚夏季风是过去1000年里最弱的时期;对应于偏弱的东亚夏季风环流,中国东部季风雨带总体上位置偏南,伴随着华北降水偏少、长江降水偏多(即"南涝/北旱"型)异常分布特征;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20年代,降水呈现出长江流域偏少、华北偏多的反"南涝/北旱"型特征;与中世纪暖期相比,在1400~1600年期间发生的是一个更长时间尺度的"南涝/北旱"现象;此外,东亚夏季风环流和降水变化与全球气温变化的趋势有不同步特征,在近150年里,尽管全球和中国区域表面年平均气温显著增加,但是东亚季风环流和降水没有表现出一个增强或者减弱趋势,在过去1000年里东亚夏季风最弱时期要比北半球最冷时期出现的早,并与太阳辐照度的最弱时期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世纪暖期 小冰 现代气候 东亚季风 年代-百年尺度变率
原文传递
欧亚大陆中世纪暖期与小冰期温度变化的区域差异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刘洋 郑景云 +1 位作者 郝志新 张学珍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62-473,共12页
根据集成多来源代用资料新建的欧洲过去1500年和亚洲过去1200年温度变化数据集,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将欧亚大陆划分为11个温度变化区;分析了各区在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期间的显著温暖、寒冷时段和温度变幅以及中世纪暖期以来各... 根据集成多来源代用资料新建的欧洲过去1500年和亚洲过去1200年温度变化数据集,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将欧亚大陆划分为11个温度变化区;分析了各区在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期间的显著温暖、寒冷时段和温度变幅以及中世纪暖期以来各区的百年最大升温速率。结果显示:1)在800~1350年间欧亚大陆各区均存在显著的温暖时段,但其起讫时间及暖峰出现年代和温暖程度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欧洲、亚洲中部各区多始于9世纪前期,亚洲东部各区则多始于10世纪中前期,印度南部最迟(始于13世纪),且多数区域曾被其间的多年代际转冷而分割为2~3个温暖时段;偏暖区域最多的时段为1001~1020年,11个区域中有9个显著偏暖;温暖程度最显著的区域出现在欧洲北部和亚洲中部及东亚东部,其暖峰的年代温度距平皆达相应区域20世纪最暖10年的一半以上。2)在1400~1900年间欧亚大陆各区均存在显著的寒冷时段,尽管其起讫年代也存在差异,但各区寒冷时段出现的时间较中世纪暖期更为同步,其中1581~1610年所有11个区均显著寒冷,1830s也有10个区域表现为气候寒冷。寒冷程度最显著的区域出现在欧洲西部、亚洲中部及东亚,其冷谷年代的温度皆比过去千年各区平均温度低1.5倍标准差以上。3)20世纪增暖在欧亚大陆的所有区域几乎同步,且多数区域现代暖期的百年最大升温速率高于此前至中世纪暖期。上述区域差异可能是因历史冷、暖期主要受太阳、火山活动和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等自然因素驱动,而20世纪暖期则受人为导致的温室效应增强主控。然而,受代用资料对温度变化响应的时空敏感度不一和时空分布不均等影响,现有研究结果仍存在显著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大陆 中世纪暖期 小冰 温度变化 区域差异
原文传递
山西宁武公海湖泊岩芯的环境磁学特征及中世纪暖期湿润气候探讨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建宝 陈发虎 +4 位作者 陈建徽 许清海 夏敦胜 王宗礼 李月丛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1期2580-2590,共11页
对山西宁武公海GH09B1孔2.8m长岩芯进行的磁化率、非磁滞剩磁、等温(饱和)剩磁、J-T曲线、磁滞回线和XRD等测试结果表明,GH09B1孔岩芯磁性矿物以磁铁矿为主,磁性矿物含量高的岩芯段,磁性颗粒也较细,形成于湖盆流域土壤发育较强、降水量... 对山西宁武公海GH09B1孔2.8m长岩芯进行的磁化率、非磁滞剩磁、等温(饱和)剩磁、J-T曲线、磁滞回线和XRD等测试结果表明,GH09B1孔岩芯磁性矿物以磁铁矿为主,磁性矿物含量高的岩芯段,磁性颗粒也较细,形成于湖盆流域土壤发育较强、降水量较多的时期,而磁性矿物含量低的时期则相反.公海湖泊沉积物环境磁学参数变化主要受控于湖盆流域土壤发育程度,进而指示亚洲夏季风强弱,尤其是χ与S-300参数清晰地记录了近1200年来宁武公海地区夏季风的变化历史,发现中世纪暖期(910~1220AD)显著湿润,夏季风强盛,这一结果得到同岩芯孢粉记录的支持.3~6年分辨率的环境磁学参数记录还显示,中世纪暖期内部存在980~1050AD的次级干旱阶段.公海沉积物磁学参数记录的近千年夏季风变化与历史文献记载、万象洞石笋氧同位素和气候模拟结果一致,共同指示了中世纪暖期季风强盛的湿润气候环境且内部存在百年尺度的气候干湿波动.环境磁学参数可作为高分辨率湖泊沉积记录的季风气候变化的有效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宁武公海 湖泊沉积 磁学参数 中世纪暖期 湿润气候
原文传递
中世纪暖期气候研究综述 被引量:11
20
作者 左昕昕 靳鹤龄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6-142,共7页
中世纪暖期是过去2000 a以来最为重要的一个时期。该温暖事件是否具有全球性特征,其变化是否具有同步性,温度和降水变化的幅度如何?依据大量的研究成果,虽然对中世纪暖期的气候变化不甚清楚,我们仍然认为这一事件很可能是全球性的,而非... 中世纪暖期是过去2000 a以来最为重要的一个时期。该温暖事件是否具有全球性特征,其变化是否具有同步性,温度和降水变化的幅度如何?依据大量的研究成果,虽然对中世纪暖期的气候变化不甚清楚,我们仍然认为这一事件很可能是全球性的,而非区域性的。各种证据表明该时期的温暖程度不及20世纪,而且中世纪暖期表现出不连续的特征,降水也存在区域差异,这主要是因为降水和温度有着不同的响应自然驱动的物理特性。大量重建和模拟显示,诸如太阳辐射和火山作用的自然因素可以解释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气候变化特征,但气候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是不能被忽视的。因此,将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联合起来揭示气候变化的机制就显得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世纪暖期 综述 代用指标 气候重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