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21篇文章
< 1 2 1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左右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比较 被引量:5
1
作者 高焕民 刘丽丽 +1 位作者 齐明山 沈焱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63-866,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左右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差异。方法选择右利雄性Wistar大鼠48只,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左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组(左侧优势组)、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组(右侧非优势组),每组24只,每组使用各自侧别的假手术对照... 目的探讨大鼠左右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差异。方法选择右利雄性Wistar大鼠48只,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左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组(左侧优势组)、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组(右侧非优势组),每组24只,每组使用各自侧别的假手术对照。血管内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2h,然后再灌注。测试神经功能,取脑分别进行常规TTC染色和HE染色,测量脑梗死体积,光镜下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左侧优势组再灌注24、48和72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右侧非优势组(P<0.05)。左侧优势组缺血程度较右侧非优势组重。左侧优势组神经元数量严重缺失,海马细胞排列紊乱,脑梗死体积明显大于右侧非优势组[(102.1±8.8)mm3 vs(97.0±11.2)mm3,P<0.05]。结论大鼠优势半球大脑中动脉阻塞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非优势侧严重,脑梗死体积更大。大鼠优势半球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重复性好,而且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 缺血 灌注 模型 动物
下载PDF
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制备及行为学评价标准的改进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荣媛 张宏伟 尚爱加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22-423,共2页
目的:改进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备方法,并提出改良的行为学评价标准。方法:采用改进法制备模型并进行神经肌肉和前庭功能的评价,以观察改良方法和评价标准的可靠性。结果:模型大鼠出现神经功能障碍,脑组织缺血梗死。结论:该改良法... 目的:改进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备方法,并提出改良的行为学评价标准。方法:采用改进法制备模型并进行神经肌肉和前庭功能的评价,以观察改良方法和评价标准的可靠性。结果:模型大鼠出现神经功能障碍,脑组织缺血梗死。结论:该改良法制备的模型是研究局灶性脑缺血的理想实验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注损伤 脑梗塞 行为 大脑动脉
原文传递
头针对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Cyt-c、Caspase-3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王冠 孙晓伟 邹伟 《针灸临床杂志》 2009年第8期45-46,共2页
目的:探讨针刺对大鼠脑缺血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揭示针刺脑保护机理。方法:选择SD大鼠,用线栓法复制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并进行头穴透刺,"百会"透"曲鬓",测定缺血半暗带Cyt-c、Caspase-3表达变化。结果:... 目的:探讨针刺对大鼠脑缺血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揭示针刺脑保护机理。方法:选择SD大鼠,用线栓法复制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并进行头穴透刺,"百会"透"曲鬓",测定缺血半暗带Cyt-c、Caspase-3表达变化。结果:头穴透刺"百会"透"曲鬓"能下调缺血半暗带脑组织Cyt-c、Caspase-3表达水平。结论:针刺脑保护作用与下调Cyt-c、Caspase-3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穴 透刺 大脑动脉缺血灌注 Cyt—c Caspase-3
下载PDF
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的改良 被引量:6
4
作者 杨德兵 张利宏 马存根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年第16期27-28,共2页
目的:改进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备方法。方法:采用改良法制备模型并进行大鼠行为学的评价,以观察改良方法的可靠性。结果:模型大鼠出现神经功能障碍,脑组织缺血梗死,较对照组操作简单,缺血成功率高。结论:该改良法制备的模型是研究... 目的:改进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备方法。方法:采用改良法制备模型并进行大鼠行为学的评价,以观察改良方法的可靠性。结果:模型大鼠出现神经功能障碍,脑组织缺血梗死,较对照组操作简单,缺血成功率高。结论:该改良法制备的模型是研究局灶性脑缺血的理想实验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灌注 脑梗塞 行为 大脑动脉
下载PDF
蒙药萨乌日勒对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损伤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萨仁高娃 敖其尔 +1 位作者 特木其乐 胡日查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9年第12期30-32,共3页
目的:探讨蒙药萨乌日勒对大脑中动脉缺血损伤模型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30只Wistar雄性大鼠(体重220±20g)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NT)、模型组(IS)、萨乌日勒组(SA)。采用Zea-Longa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脑缺... 目的:探讨蒙药萨乌日勒对大脑中动脉缺血损伤模型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30只Wistar雄性大鼠(体重220±20g)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NT)、模型组(IS)、萨乌日勒组(SA)。采用Zea-Longa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脑缺血90min后实施灌注。治疗方法:大鼠清醒24h后进行治疗。NT组和IS组:按1mL/100g·d灌胃蒸馏水;SA组:61.7mg/100g·d剂量灌胃。各组连续给药2周,第15天取材进行实验观察。①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②将大鼠脑组织HE染色,观察脑组织形态学改变;③检测血清的AST、ALT的含量,观察肝毒性。结果:①神经功能评分(Bederson):治疗前,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障碍明显,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治疗2周后,与模型组比较,萨乌日勒组大鼠Bederson评分显著降低(P<0.01);②HE染色结果显示:NT组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分布规则,细胞胞浆丰满、细胞核内染色质清晰。IS组大鼠大脑皮质病变区色泽苍白,与周围分界明显;细胞胞浆浓缩红染,胞核固缩软化明显;细胞密度下降,分布较正常组织稀疏,排列不规则,水肿、疏松明显。SA组大鼠大脑病变区与周围分界明显,皮质神经细胞轻度减少,细胞浆与细胞核改变接近正常脑组织。与IS组比较SA组大鼠大脑正常细胞数量增多。各组大鼠肝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各组大鼠肝组织未见明显的异常。③检测血清AST、ALT含量结果示:模型组、萨乌日勒组血清肝功生化指标AST和ALT水平变化不大,与空白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萨乌日勒无肝毒性。结论:蒙药萨乌日勒可明显减轻大鼠神经功能障碍,对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药 萨乌日勒 大脑动脉缺血灌注 治疗作用 实验研究
下载PDF
铁死亡相关LncRNA在中医药防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樊程程 张新宇 +4 位作者 王奡 王圣澎 孙梦月 王哲 刘继东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58,共7页
铁死亡,一种由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所驱动的细胞凋亡模式,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复杂病理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此类损伤通常发生在脑部缺血后血流恢复阶段,此时脑组织会经历更为严重的二次伤害。在一连串的复杂生理反应中,包括氧化应激、... 铁死亡,一种由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所驱动的细胞凋亡模式,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复杂病理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此类损伤通常发生在脑部缺血后血流恢复阶段,此时脑组织会经历更为严重的二次伤害。在一连串的复杂生理反应中,包括氧化应激、细胞内钙浓度超标以及炎症反应等多种机制共同作用,铁死亡为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环。近期研究显示,某些LncRNA能够通过影响铁死亡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产生显著影响。某些LncRNA通过调控与细胞自噬有关的基因表达,从而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细胞凋亡过程中发挥作用。关于LncRNA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如何影响铁死亡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但这一领域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已经显现。未来,可以更深入地探索LncRNA调控铁死亡的相关作用机制,并努力发现更多与铁死亡相关的LncRNA,以期找到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 缺血灌注损伤 铁死亡 LncRNA 医药疗法
原文传递
基于血管壁磁共振成像构建老年颈部动脉夹层并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风险预测模型
7
作者 李波 刘冠男 范海磊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4-358,共5页
目的基于高分辨率血管壁磁共振成像(vascular wal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VW-MRI)特征探究老年颈部动脉夹层(cervical artery dissection,CAD)患者并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风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 目的基于高分辨率血管壁磁共振成像(vascular wal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VW-MRI)特征探究老年颈部动脉夹层(cervical artery dissection,CAD)患者并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风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至2024年4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CAD患者125例,根据是否并发AIS分为并发组52例及未并发组73例。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VW-MRI特征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AD患者发生AIS的风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分析预测效能。结果并发组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比例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未并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00%vs 30.14%,P=0.024;42.31%vs 12.33%,P=0.000;36.54%vs 10.96%,P=0.001;(1.15±0.36)mmol/L vs(1.03±0.31)mmol/L,P=0.048]。并发组多发病灶、双腔征、壁间血肿高信号、腔内血栓、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比例明显高于非并发组(38.46%vs 16.44%,P=0.005;44.23%vs 13.70%,P=0.000;48.08%vs 16.44%,P=0.000;50.00%vs 12.33%,P=0.000;28.85%vs 5.48%,P=0.000),血管中度狭窄比例明显低于非并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23%vs 63.01%,P=0.037)。吸烟史、高血压、高脂血症、病灶数量、双腔征、壁间血肿信号强度、腔内血栓、血管狭窄程度是CAD患者并发AIS的危险因素(P<0.05,P<0.01)。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校准曲线显示一致性指数为0.856,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5.947,P=0.625),ROC曲线下面积为0.924(95%CI:0.833~0.961,P<0.05),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8.86%、75.36%。结论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病灶数量、双腔征、壁间血肿信号强度、腔内血栓、血管狭窄程度是CAD患者并发AIS的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CAD患者并发AIS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颈内动脉夹层 缺血性卒 危险因素 列线图 ROC曲线 预测 比例危险度模型
下载PDF
线粒体生物发生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李晶晶 李瑞青 +5 位作者 张建云 张帅迪 黄梦玲 李欣然 黄金 金小琴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8-304,共7页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指脑血管突然受阻或闭塞而引起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是中国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主要治疗目标是在症状出现后尽快恢复血流,常采用静脉溶栓和血管内血栓切除术,但是溶栓后血液再通易导致脑缺血...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指脑血管突然受阻或闭塞而引起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是中国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主要治疗目标是在症状出现后尽快恢复血流,常采用静脉溶栓和血管内血栓切除术,但是溶栓后血液再通易导致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CIRI)。CIRI是IS的关键病理过程,因此寻找减轻CIRI的方法至关重要。线粒体生物发生(mitochondrial biogenesis,MB)是指从现有线粒体协调合成新的线粒体。当脑缺血发生时,机体通过激活MB维持机体线粒体稳态,减轻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使机体免受进一步的损伤。了解MB的分子机制及其激活路径可望为治疗CIRI提供新方向。该文总结了MB的分子机制,MB通过维持线粒体稳态、抑制IS后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对CIRI产生保护的机制,以及激活MB改善CIRI的潜在治疗手段,以期为临床治疗CIRI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灌注损伤 线粒体生物发生 缺血性脑卒 PGC-1Α SIRT1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再灌注治疗的现状与未来
9
作者 乔玥 李传辉 赵文博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0,共3页
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公认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手段,与传统治疗相比其可以显著改善临床预后,但这两种措施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静脉溶栓虽为首选治疗方案,但血管再通率低、治疗时间窗短(3~4.5 h)制约了其临床获益;而机械... 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公认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手段,与传统治疗相比其可以显著改善临床预后,但这两种措施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静脉溶栓虽为首选治疗方案,但血管再通率低、治疗时间窗短(3~4.5 h)制约了其临床获益;而机械取栓即便能实现80%以上的血管再通,但超过50%的患者仍遗留残疾或死亡。基于目前再灌注治疗面临的挑战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未来应优化溶栓药物,开发具有更高纤维蛋白特异性和安全性的新型溶栓剂,扩大溶栓治疗获益人群;利用先进影像技术突破传统时间窗限制,实现基于“组织窗”的再灌注治疗;推广移动卒中单元,实现超早期再灌注治疗;优化静脉溶栓治疗后的抗血栓治疗策略,预防神经功能恶化;优化围手术期管理并积极探索神经保护策略,进一步提高机械取栓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 灌注治疗 静脉溶栓 机械取栓 移动卒单元
下载PDF
列线图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术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风险模型
10
作者 汪文月 刘海莉 +3 位作者 唐冉冉 白召 翟春娟 杨文静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5年第3期286-289,294,共5页
目的构建并验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风险模型。方法选取秦皇岛中西医结合医院2022年7月—2023年11月就诊的急性STEMI患者12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PCI术治疗。术后48 h内... 目的构建并验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风险模型。方法选取秦皇岛中西医结合医院2022年7月—2023年11月就诊的急性STEMI患者12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PCI术治疗。术后48 h内,根据急性STEMI患者是否发生MIRI分成非发生组与发生组。对比发生组与非发生组临床资料,分析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MIRI的影响因素,构建并验证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MIRI的风险模型。结果125例患者中,术后48 h内,发生MIRI 47例,剩余78例均未发生MIRI。发生组舒张压、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收缩压、白蛋白低于非发生组(t=4.557、4.019、4.751、3.331,P<0.05),发生组血尿素氮(BUN)、有心血管不良事件、罪犯血管为右冠状动脉、Killp分级为Ⅲ~Ⅳ级例数占比、血肌酐(SCr)、年龄、B型脑钠肽(BNP)、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冠状动脉狭窄率高于非发生组(P<0.05)。罪犯血管、NLRP3、年龄、冠状动脉狭窄率、BNP是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MIRI的影响因素(P<0.05)。列线图模型预测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MIRI的灵敏度为89.36%(95%CI:0.761~0.960),特异度为91.03%(95%CI:0.818~0.960),曲线下面积(AUC)为0.908(95%CI:0.851~0.965)。结论罪犯血管、NLRP3、年龄、冠状动脉狭窄率、BNP与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MIRI风险有关,构建列线图风险模型有助于早期评估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MIRI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列线图风险模型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肌缺血灌注损伤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
11
作者 魏巧玲 董晓光 《临床医药实践》 2025年第2期137-142,共6页
据统计,2020年我国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高达百万余人[1]。PCI已成为国内治疗心肌梗死的最有效手段,尽管PCI后再灌注有挽救梗死心肌的潜力,但再灌注可能会导致心肌再次损伤,这种现象被称为“再灌注损伤”,目前仍无法有... 据统计,2020年我国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高达百万余人[1]。PCI已成为国内治疗心肌梗死的最有效手段,尽管PCI后再灌注有挽救梗死心肌的潜力,但再灌注可能会导致心肌再次损伤,这种现象被称为“再灌注损伤”,目前仍无法有效预防[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肌缺血灌注损伤 梗死心肌 灌注 心肌梗死 PCI
下载PDF
肝脏巨噬细胞参与缺血/再灌注体外模型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胡皓翀 邱涛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25年第2期177-181,共5页
肝脏巨噬细胞参与缺血/再灌注的体外模型被广泛的用于机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本文综述了肝脏巨噬细胞体外模型建立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巨噬细胞的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H/R)模型、巨噬细胞与肝细胞共培养H/R模型、... 肝脏巨噬细胞参与缺血/再灌注的体外模型被广泛的用于机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本文综述了肝脏巨噬细胞体外模型建立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巨噬细胞的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H/R)模型、巨噬细胞与肝细胞共培养H/R模型、巨噬细胞的极化模型。本文对相关文献作一综述,有助于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巨噬细胞的研究方法有更好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缺血/灌注 巨噬细胞 实验模型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及主要成分对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细胞焦亡的影响
13
作者 王瑞坤 高维娟 +5 位作者 张浩燃 刘一洁 卜佳欣 袁玟 秦雨欣 张怡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3819-3825,共7页
背景:细胞焦亡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病理机制,补阳还五汤是中医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经典方剂,细胞焦亡可能是补阳还五汤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作用靶点。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细胞焦亡的影... 背景:细胞焦亡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病理机制,补阳还五汤是中医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经典方剂,细胞焦亡可能是补阳还五汤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作用靶点。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细胞焦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黄芪组及补阳还五汤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均进行大脑中动脉阻塞缺血2 h再灌注72 h处理,黄芪组和补阳还五汤组大鼠均于缺血2 h再灌注后开始连续灌胃相应体积的药物至缺血再灌注72 h,早晚各1次。Zea Longa评分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TTC染色观察大鼠脑梗死体积,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损伤变化,免疫荧光观察脑组织Tunel和Cleaved Caspase-1共表达以及接头蛋白ASC表达情况,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脑组织焦亡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①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补阳还五汤组及黄芪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下降(P<0.01);②与模型组相比,黄芪组和补阳还五汤组脑梗死体积占比下降(P<0.01);③模型组脑组织神经细胞胞核固缩深染或溶解消失,细胞排列紊乱,与模型组比较,补阳还五汤组及黄芪组脑组织病理损伤较轻;④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脑组织Tunel与Cleaved Caspase-1双染色阳性细胞数及ASC免疫荧光表达强度显著增加,Cleaved Caspase-1、NLRP3、白细胞介素18和白细胞介素1β焦亡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补阳还五汤组及黄芪组Cleaved Caspase-1与Tunel双染色阳性细胞数、ASC免疫荧光表达强度及Cleaved Caspase-1、NLRP3、白细胞介素18、白细胞介素1β焦亡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P<0.01)。结果表明,补阳还五汤及其君药黄芪可有效缓解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大鼠脑组织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神经细胞焦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黄芪 大脑动脉阻塞 缺血灌注损伤 细胞焦亡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工程化组织构建
下载PDF
颈动脉转流用于改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
14
作者 宋丽佳 马佳其 +2 位作者 王璐 屈晓鹏 刘备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205-208,213,共5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转流是否能减轻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方法本研究是一项观察性病例对照研究,在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的卒中建设中心数据库中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医院神经外科接受CEA手术的患者,共340... 目的探讨颈动脉转流是否能减轻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方法本研究是一项观察性病例对照研究,在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的卒中建设中心数据库中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医院神经外科接受CEA手术的患者,共340例分为两组,转流组包括142例进行颈动脉转流处理的患者,对照组包括198例未进行颈动脉转流处理的患者。颈动脉转流技术的适应证为:双侧颈内动脉(ICA)重度狭窄(>70%)、ICA重度狭窄(>70%)伴对侧ICA闭塞和ICA亚闭塞。比较两组患者的院内和术后早期卒中、术后IRI和神经系统发病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转流组患者的颅神经损伤出现频率显著升高(6.3%vs 2.8%)。转流组患者CEA术后的IRI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2)。术后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卒中、死亡率和血管再狭窄均无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颈动脉转流显著降低了高危患者CEA术后脑IRI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内膜切除术 动脉转流 缺血灌注
下载PDF
丁苯酞联合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再通的研究及术后再狭窄的观察
15
作者 曹灿 杨建豪 +7 位作者 王睿琪 程光森 刘羽 李忠亮 李晓芬 方秦 罗玉鸿 宋梦姣 《中国医药指南》 2025年第12期6-9,共4页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再通的影响及对术后再狭窄的观察。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珠海市人民医院4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21例)和观察组(20例),对照组采用颈动脉支架置...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再通的影响及对术后再狭窄的观察。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珠海市人民医院4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21例)和观察组(20例),对照组采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术前开始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评价血管再通情况,术后mTICI分级达到2b或3级则表示血管再通成功,其中3级表示血管完全再通,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mTICI分级情况。统计两组患者术后3~6个月以颈动脉彩超或脑血管造影的方式复查发现术后再狭窄的例数。结果对照组术后mTICI分级为3级21例,观察组术后mTICI分级为2b级1例和3级19例,两组患者均实现术后血管再通成功,但是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AS术后3~6个月返院复查共计22例,术后再狭窄的例数分别为对照组3例(23.08%)、观察组1例(11.11%),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前开始给予丁苯酞治疗,其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再通情况(mTICI分级)和术后远期再狭窄未见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急性缺血性卒 动脉支架置入术 血管 狭窄
下载PDF
安宫牛黄丸辅助再灌注治疗重症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研究
16
作者 陈静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1期018-021,共4页
探讨基于临床罹患重症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取安宫牛黄丸+再灌注治疗,分析其作用疗效。方法 择选本医院于2022年3月-2024年3月就诊的60例重症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治疗对象,依照随机法形式分组操作,分为:对照组(涵括30例,实施再灌注... 探讨基于临床罹患重症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取安宫牛黄丸+再灌注治疗,分析其作用疗效。方法 择选本医院于2022年3月-2024年3月就诊的60例重症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治疗对象,依照随机法形式分组操作,分为:对照组(涵括30例,实施再灌注治疗举措)、观察组(涵括30例,实施安宫牛黄丸+再灌注治疗举措)。结果 组与组之间的血脂状况进行对比,在治疗之前对比显示,无统计学差别(P>0.05),经治疗之后,观察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检测数值分别为(3.41±0.68)mmol/L、(1.15±0.33)mmol/L、(2.29±0.46)mmol/L,对照组分别为(4.14±0.79)mmol/L、(1.69±0.35)mmol/L、(3.14±0.55)mmol/L,显示观察组均处于低水平(P<0.05)。各组之间的神经功能状况评估数据对比,在治疗前观察组为(21.44±1.97)分,对照组为(21.46±1.79)分,对比无差别(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病患的NIHSS评估值为(11.32±2.55)分,对照组为(15.09±2.28)分,显示观察组为更低水平(P<0.05)。组间疗效展开评比,显示观察组为更高水平(P<0.05)。各组之间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数据统计显示,组间数据均衡性强(P>0.05)。结论 基于临床罹患重症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取安宫牛黄丸+再灌注治疗,相较单独实施再灌注治疗更具价值,不仅可助于降低血脂水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还可提高治疗效果,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缺血性卒 灌注治疗 安宫牛黄丸 血脂状况 神经功能 疗效 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亲环素A、内皮素-1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研究
17
作者 史君松 史炆昕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5年第3期534-537,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治疗前血清亲环素A(CyPA)、内皮素-1(ET-1)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6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PCI后心肌缺...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治疗前血清亲环素A(CyPA)、内皮素-1(ET-1)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6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PCI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事件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患者PCI治疗前均完成血清CyPA、ET-1检查。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治疗前血清CyPA、ET-1水平。探讨血清CyPA、ET-1对AMI患者PCI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结果:160例AMI患者PCI后,发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事件共89例,发生率为55.63%(89/160)。发生组治疗前的血清CyPA、ET-1均显著高于未发生组;发生组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下壁心肌梗死占比均显著高于未发生组(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治疗前血清CyPA、ET-1水平高,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是AMI患者PCI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危险因素(OR>1,P<0.05)。绘制ROC曲线图结果显示,治疗前血清CyPA、ET-1预测AMI患者PCI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AUC值均≥0.70,预测价值中等,而联合检测预测价值高。结论:血清CyPA、ET-1水平高是AMI患者PCI后发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危险因素,治疗前检测二者水平预测此类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风险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心肌缺血灌注损伤 血清亲环素A 内皮素-1
下载PDF
基于脑动脉钙化情况构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预测模型
18
作者 杨兴丹 王秋丽 +2 位作者 李国锋 张航 刘晨菲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5年第3期133-138,共6页
目的了解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中出现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的现状,探讨IS患者的脑动脉钙化(CAC)针对IS患者中出现VCI的预测价值,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为IS患者中出现VCI诊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选取邢台市... 目的了解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中出现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的现状,探讨IS患者的脑动脉钙化(CAC)针对IS患者中出现VCI的预测价值,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为IS患者中出现VCI诊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选取邢台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0例IS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获得头颅CT血管成像(CTA)检查并通过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根据CTA的检查结果,将100例IS患者分为无CAC组、有CAC组;根据MMSE检查结果,将100例IS患者分为发生VCI和未发生VCI。记录一般资料年龄、身高、体质量、合并症(心脏疾病、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CAC情况(无、有)、吸烟史和遗传因素。据此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合并症(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存在CAC情况、遗传因素对IS患者发生VCI的预测效能。结果100例IS患者中,59例发生VCI,41例未发生VCI,VCI的发生率为59%。IS患者中的发生VCI组与未发生VCI组的年龄、身高、体质量、合并症(心脏疾病)、性别、吸烟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合并症(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存在CAC情况、遗传因素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AUC为0.771(95%CI:0.669~0.874),C值为0.826。结论合并症(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存在CAC情况、遗传因素可作为预测IS患者发生VCI的潜在指标,列线图模型的建立有助于预测IS患者发生VCI情况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动脉钙化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基于多模式CT影像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时间窗再灌注治疗的效果
19
作者 麦盛始 周辉 +4 位作者 张猛 周德仲 吴健 陈嫘 符汉球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5年第1期50-57,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多模式CT影像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超时间窗再灌注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0例AIS患者,在患者发病6~24 h行多模式CT影像检查扫描,进行患侧梗死核心区和缺血半暗带区、侧支循环、出血转化风险及预后评估。治疗后24 h... 目的探讨基于多模式CT影像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超时间窗再灌注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0例AIS患者,在患者发病6~24 h行多模式CT影像检查扫描,进行患侧梗死核心区和缺血半暗带区、侧支循环、出血转化风险及预后评估。治疗后24 h观察患者梗死面积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情况。通过CTP/动态CTA筛选适合行血管内再灌注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AIS(AIS-LVO)患者40例,并随机将其分为取栓组(接受机械取栓治疗,即Solitaire支架取栓术)和药物组(静脉注射阿替普酶溶栓)。另根据脑侧支循环(rLMC评分)、出血(CTA或NCCT)、预后(mRS评分)情况将AIS-LVO患者再进行分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法,预测价值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结果60例AIS患者与其健侧镜像区比,患侧梗死核心区CBV和CBF均下降,MTT和TTP均延长(P<0.05);患侧缺血半暗带区CBV增高,CBF下降,TTP和MTT延长(P<0.05)。患侧梗死核心区较缺血半暗带区CBV和CBF均下降,TTP和MTT延长(P<0.05)。侧支循环不良组(n=22)和侧支循环良好组(n=38)梗死核心区CBV、CBF、MTT、TTP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缺血半暗带区CBV、CBF均降低,MTT、TTP延长,ASPECT评分、rLMC评分增高(P<0.05)。40例AIS-LVO患者中取栓组(n=20)预后良好率为80.00%(16/20),高于药物组(n=20)的45.00%(9/20)(P<0.05);取栓组缺血半暗带区rCBV、rCBF高于药物组,rMTT、rTTP短于药物组(P<0.05);出血组(n=8)脑灌注参数CBV、CBF、rCBV、rCBF低于未出血组(n=32)(P<0.05);预后不良组(n=15)ASPECTS评分、rLMC评分较低于预后良好组(n=25),mRS评分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联合应用ASPECTS评分和rLMC评分预测AIS-LVO患者预后的效能高于单独应用ASPECTS评分或rLMC评分的效能(P<0.05)。结论运用多模式CT影像可对AIS患者缺血半暗带、侧支循环、出血转化风险与预后进行评估。支架取栓术治疗AIS-LVO患者可使超时间窗者获益。联合应用ASPECTS评分和rLMC评分对预测AIS-LVO患者预后有较高的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 多模式CT影像 超时间窗灌注 机械取栓术 脑侧支循环
下载PDF
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中Caspase-3的表达 被引量:63
20
作者 王宇卉 邵福源 +1 位作者 夏春林 卞杰勇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214-217,T001,共5页
目的 研究Caspase 3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 ,进一步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分子机制。方法 用Belayev改良的Longa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大脑中动脉 (MCA)缺血 /再灌注模型 ,TTC染色观察梗死灶的形成 ,分别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 目的 研究Caspase 3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 ,进一步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分子机制。方法 用Belayev改良的Longa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大脑中动脉 (MCA)缺血 /再灌注模型 ,TTC染色观察梗死灶的形成 ,分别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鼠脑中Caspase 3mRNA与活性蛋白的表达。结果 缺血 2小时再灌注 2 4小时 ,TTC染色见明显的梗死灶形成 ,正常脑组织、假手术组及MCAO缺血对侧脑中有少量的Caspase 3mRNA表达 ,但活性蛋白几无表达 ;再灌注 2 4小时后 ,缺血侧脑中Caspase 3mRNA表达明显增强 ,蛋白质活化增多 ,再灌注 4 8小时进一步增加。结论 细胞凋亡机制参与了缺血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 ,Casp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大脑动脉 缺血灌注 动物模型 CASPASE-3基因 缺血性脑血管病 分子机制 迟发性神经元死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