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草麻黄中补体抑制单体防治大鼠脑冲击伤的研究
1
作者 魏林节 冯华 +6 位作者 陈志 唐卫华 杨云峰 缪洪平 牛胤 李兰 朱刚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2360-2363,共4页
目的探讨草麻黄中补体抑制单体(complement inhibiting component in Ephedra sinica,CICES)对大鼠脑冲击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用改进的Feeney’s法制作大鼠脑冲击伤模型,分为正常组(A组)、颅脑创伤假手术组(B组)、颅脑创伤组(C组)、CICE... 目的探讨草麻黄中补体抑制单体(complement inhibiting component in Ephedra sinica,CICES)对大鼠脑冲击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用改进的Feeney’s法制作大鼠脑冲击伤模型,分为正常组(A组)、颅脑创伤假手术组(B组)、颅脑创伤组(C组)、CICES治疗组(D组),观察打击后生存时间及术后6 h、1、3、7 d神经功能改变,分别检测血清IL-1β、TNF-α、脑组织补体C3水平及脑组织含水量。结果 D组生存时间及神经功能评分(1、3 d)均优于C组(P<0.05),D组各检测时间点血清IL-1β、TNF-α浓度(6 h组IL-1β浓度除外)均低于C组(P<0.05,P<0.01),C3补体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各检测时间点D组细胞膜外比C组有更少的补体附着(P<0.05),C组脑组织含水量(1、3、7 d)比D组更显著(P<0.05,P<0.01)。结论 CICES能够显著减轻脑损伤后的炎性反应,在继发性脑损伤中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麻黄补体抑制单体 白细胞介素-1Β 肿瘤坏死因子-Α 补体C3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离子色谱法测定蚀刻槽废氢氟酸中的六氟硅酸 被引量:4
2
作者 霍世欣 罗全迁 曹琳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82-985,共4页
建立了一种新的检测蚀刻槽废氢氟酸中六氟硅酸的离子色谱方法.色谱柱为Metrosep A Supp 7 阴离子交 换柱,流动相为3. 2 mmol/L 碳酸钠-1. 0 mmol/L 碳酸氢钠,流速为0. 7 mL/min.六氟桂酸经过抑制型电导检测 器后进行衍生化反应,在360 n... 建立了一种新的检测蚀刻槽废氢氟酸中六氟硅酸的离子色谱方法.色谱柱为Metrosep A Supp 7 阴离子交 换柱,流动相为3. 2 mmol/L 碳酸钠-1. 0 mmol/L 碳酸氢钠,流速为0. 7 mL/min.六氟桂酸经过抑制型电导检测 器后进行衍生化反应,在360 nm波长下用紫外检测器检测.六氟硅酸的线性范围为2. 4- 120 mg/L ,相关系数r 2 大于0. 999,定量限为0. 24 mg/L ,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7. 2%.本方法还可以同时利用电导检测器检测废氢氟酸中 的氢氟酸、醋酸、盐酸、硝酸、磷酸和硫酸的含量.该方法快速、准确,适用于蚀刻槽液中六氟硅酸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色谱 紫外检测器 电导检测器 六氟硅酸
下载PDF
Bellidifolin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及对小鼠骨髓细胞的微核效应 被引量:1
3
作者 丁莉 文莉 +2 位作者 汪晖 陈家春 Jia-chun 《内科》 2006年第2期145-146,共2页
目的研究紫红獐芽菜中单体提取物Bellidifolin的急性毒性及遗传毒性。方法采用急性毒性实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实验,以经口灌胃方式给药。结果小鼠Bellidifolin最大耐受量MTD为15g/kg,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发生率结果显示紫... 目的研究紫红獐芽菜中单体提取物Bellidifolin的急性毒性及遗传毒性。方法采用急性毒性实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实验,以经口灌胃方式给药。结果小鼠Bellidifolin最大耐受量MTD为15g/kg,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发生率结果显示紫红獐芽菜单体提取物Bellidifolin高、中、低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Bellidifolin为无毒类物质,无致突变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骨髓细胞 急性毒性实验 微核效应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 无显著性差异 提取物 最大耐受量 致突变作用 微核发生率 紫红 遗传毒性 芽菜 微核实验 结果 中单体 灌胃方 对照组 低剂量 阴性 物质
下载PDF
2017年江西副热带高压边缘雷暴大风回波特征 被引量:21
4
作者 吴才明 马中元 +2 位作者 何文 罗燕 高建平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97-809,共13页
利用MICAPS天气资料、WebGIS雷达拼图、自动站、强天气监测和雷电监测等数据,对2017年8月江西副热带高压边缘产生的4次雷暴大风天气过程,采用数据统计、形态特征对比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西北部回波和南部回波发生辐合运动时,南... 利用MICAPS天气资料、WebGIS雷达拼图、自动站、强天气监测和雷电监测等数据,对2017年8月江西副热带高压边缘产生的4次雷暴大风天气过程,采用数据统计、形态特征对比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西北部回波和南部回波发生辐合运动时,南面回波会发展的更为旺盛,形成飑线回波带。回波的传播方式一方面加快了回波移动速度,另一方面改变了回波的移动方向。副热带高压边缘雷达回波特征主要有两种:一是南北向短带回波,有时会发展为弓状回波;二是强回波单体,超级单体和复合单体回波。带状回波上,雷暴大风分布在回波带前沿,尤其是弓状回波带的头部,雷电分布则在回波带移动方向的后侧;强单体、超级单体和复合单体回波上,雷暴大风和雷电集中在强回波中心附近区域。超级单体回波具有55~60 dBZ块状回波结构,垂直液态水含量VIL达到60 kg·m-2;相对风暴速度SRM图上和垂直径向速度RHI_V图上,都具有相邻的正负速度对和达到中等以上中气旋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热带高压边缘 雷暴大风 短时强降水 超级单体气旋 回波特征
下载PDF
“12.7.21”西南涡极端强降雨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36
5
作者 陈贵川 谌芸 +6 位作者 张勇 陈鹏 王欢 黎中菊 刘念 翟丹华 龙美希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529-1541,共13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ECMWF分析场、区域自动站、多普勒雷达及SWAN系统产品等资料对2012年7月21日西南涡暴雨过程及盘龙极端强降雨进行分析。分析发现:此次过程是"北槽南涡"形势下,地面冷空气触发西南涡其东侧辐合上升运动强烈...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ECMWF分析场、区域自动站、多普勒雷达及SWAN系统产品等资料对2012年7月21日西南涡暴雨过程及盘龙极端强降雨进行分析。分析发现:此次过程是"北槽南涡"形势下,地面冷空气触发西南涡其东侧辐合上升运动强烈发展,高层强辐散,因而产生了对流性暴雨天气过程;冷空气从西侧侵入西南涡是925 hPa"S"形冷锋形成的直接原因,也是地面辐合线形成的重要因素;极端短时强降雨就发生在西南涡东侧中尺度雨带的中部偏北区域,有地面辐合线相配合,降雨最强时MCC冷云中心TBB达最低值。雷达回波表明:西南涡两侧冷暖空气的交绥促进了β中尺度气旋式环流的形成;偏南风低空急流为强降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增强了中低层的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的发展和维持;盘龙的极端短时强降雨是β中尺度气旋式环流中,伴随有深厚中气旋的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在环流中心附近持续发展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极端强降雨 气旋 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
下载PDF
乌鲁木齐机场一次强对流天气的环境条件及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杜安妮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22年第5期888-897,共10页
本文利用FNL 0.25˚ &#215;0.25˚逐6小时再分析资料、加密自动站、雷达资料等,对2022年6月28日乌鲁木齐机场雷雨大风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及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在较强西风气流中短波... 本文利用FNL 0.25˚ &#215;0.25˚逐6小时再分析资料、加密自动站、雷达资料等,对2022年6月28日乌鲁木齐机场雷雨大风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及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在较强西风气流中短波影响背景下,中低层风速辐合区、辐合切变区、低空急流等为强对流提供了较好的大尺度强迫抬升条件。2) 强对流发生前,北疆区域处于明显的热力不稳定环境中,强对流发生区域对流能量的释放与500 hPa和850 hPa假相当位温差及对流有效位能的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乌鲁木齐机场的探空曲线结构呈现上下干、中层湿的结构,与机场出现弱降水和雷暴大风相对应。3) 影响乌鲁木齐机场的强对流云团是由多个中γ尺度对流单体合并加强并迅速东南移动引起,雷达回波图像清晰地再现了整个发展过程。该中尺度雷暴系统是在较强的露点梯度区和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上触发的,对流触发后强烈的上升运动和水汽的迅速汇聚使得中尺度雷暴系统得以长时间发展和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 热力不稳定 γ对流单体 尺度辐合线
下载PDF
温州“4·24”一次冰雹天气特征分析
7
作者 窦慧敏 曹楚 潘雯菁 《浙江气象》 2022年第1期1-9,共9页
采用NCEP分析资料、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温州双偏振雷达资料等,分析了2019年4月24日(简称“4·24”)发生在温州地区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结果表明:在高空槽东移过程中,弱冷空气影响配合低层切变线和低空急流,造成了此次强对流天... 采用NCEP分析资料、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温州双偏振雷达资料等,分析了2019年4月24日(简称“4·24”)发生在温州地区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结果表明:在高空槽东移过程中,弱冷空气影响配合低层切变线和低空急流,造成了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发生;午后对流条件良好,冰雹发生前,低层有高能舌伸向温州地区,中层有北方干冷空气南下,二者叠加造成强烈的不稳定层结,同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上升运动强烈,为冰雹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条件;中β尺度的强对流单体内部形成-60℃的对流核,冷中心位于整个云团TBB梯度最大的地方,位置与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局地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区域有较好的对应;利用VIL、Z、ZDR和KDP可以综合分析冰雹,其回波特征为:降雹前VIL值均有明显的跃增现象;>60 dBZ的强回波区对应的ZDR有明显的负值区,ZDR一般为-4~0 dB;对于较大的冰雹,>60 dBZ的强回波区对应KDP出现“空洞”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β尺度对流单体 TBB梯度 VIL跃增 KDP“空洞”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