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亚高压建立早晚与亚洲热带夏季风及中国中东部夏季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11
1
作者 郭帅宏 王黎娟 王苗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9-136,共8页
利用1979—2008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全国753个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和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讨论了4—5月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建立的早晚与后期亚洲热带夏季风的建立及中国中东部夏季降水的关系。发现南亚高压建立偏早(晚)年,... 利用1979—2008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全国753个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和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讨论了4—5月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建立的早晚与后期亚洲热带夏季风的建立及中国中东部夏季降水的关系。发现南亚高压建立偏早(晚)年,亚洲热带地区纬向风垂直切变转向和对流爆发早(晚),对流层低层赤道印度洋地区为反气旋式(气旋式)距平环流。相应地,亚洲热带夏季风建立早(晚)。此外,南亚高压建立早晚年,夏季6—8月期间亚洲区域的大气环流形势及水汽输送状况也存在显著差异:偏早(晚)年,南亚高压和西太副高偏弱(强),中高纬环流形势有(不)利于冷空气南下,长江以南地区上升运动偏强(弱),长江以北地区则上升运动偏弱(强),我国中东部至西太平洋地区为气旋式(反气旋式)水汽通量距平环流控制,导致中国中东部夏季降水在南亚高压建立早晚年大致呈现反相分布。因此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建立的早晚可以作为高层先兆信号,对后期亚洲热带夏季风的建立及中国中东部夏季降水分布起到较好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 中南半岛 亚洲热带夏季风 中国中东部夏季降水
下载PDF
边界层方案对中国中东部地区降水日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许建玉 刘羽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69-978,共10页
以华中区域中尺度业务模式WRF3D为平台,使用MYJ、ACM2边界层方案完成了2012年7月的批量敏感试验,并与高时空分辨率实况降水数据作对比,重点关注不同边界层方案对中国中东部地区降水日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方案下的降水预报均对我... 以华中区域中尺度业务模式WRF3D为平台,使用MYJ、ACM2边界层方案完成了2012年7月的批量敏感试验,并与高时空分辨率实况降水数据作对比,重点关注不同边界层方案对中国中东部地区降水日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方案下的降水预报均对我国中东部地区清晨和午后并存的降水双峰值有所表现,且两者对清晨降水峰值的预报差异不大,但预报的午后降水峰值差异明显,尤其表现在峰值幅度上,位相上也略有差异。总体而言,ACM2方案下的降水日变化特征更接近实况。进一步对高分辨率模式输出的诊断表明,午后降水峰值主要由隐式降水决定。在此基础上,从模式中隐、显式降水产生机制的角度考察了不同边界层方案下降水日变化差异的可能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方案 中国中东部地区 降水日变化 隐式降水 显式降水
下载PDF
利用MODIS卫星资料对中国中东部和印度次大陆气溶胶特性的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王雨 傅云飞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7-146,共10页
利用Terra和Aqua卫星上的MODIS探测反演气溶胶产品,比较分析了中国中东部和印度次大陆地区的气溶胶物理特性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中东部气溶胶类型以烟尘为主,印度次大陆地区东、西部分别以烟尘和沙尘为主。两地气溶胶光学厚度均... 利用Terra和Aqua卫星上的MODIS探测反演气溶胶产品,比较分析了中国中东部和印度次大陆地区的气溶胶物理特性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中东部气溶胶类型以烟尘为主,印度次大陆地区东、西部分别以烟尘和沙尘为主。两地气溶胶光学厚度均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冬季低,夏季高。在夏季,两地烟尘所占比例都很大,且光学厚度也大,故两地污染状况都比较严重。总体来说,中国中东部地区污染程度要高于印度次大陆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MODIS 中国中东部 印度次大陆
下载PDF
中国中东部地区不同气候背景下城市乡村气温差异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赵雪婷 朱彬 潘晨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69-577,共9页
本文利用中国中东部424个气象站常规观测资料与再分析气象资料,研究了1981—2014年中国中东部地区(京津冀、黄淮和长三角)不同气候背景下城市和乡村的气温差异(ΔT城乡)。研究发现,中国中东部ΔT城乡昼夜基本皆为正,北部的京津冀和南部... 本文利用中国中东部424个气象站常规观测资料与再分析气象资料,研究了1981—2014年中国中东部地区(京津冀、黄淮和长三角)不同气候背景下城市和乡村的气温差异(ΔT城乡)。研究发现,中国中东部ΔT城乡昼夜基本皆为正,北部的京津冀和南部的长三角地区ΔT城乡存在显著昼夜差异:白天长三角地区ΔT城乡大于京津冀地区;夜间则反之,京津冀地区ΔT城乡大于长三角地区;黄淮地区昼夜ΔT城乡特征介于前两个区域之间。分析发现,各地区昼夜ΔT城乡与城市和乡村的地表温差(ΔT d城乡)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城市规模不是造成南北方昼夜ΔT城乡差异的原因。结合大气热源(汇)Q 1和水汽汇Q 2等要素进一步分析其物理机制发现,大气热源(汇)Q 1是表征南北方ΔT城乡昼夜差异的较好物理指标:(1)白天,南方乡村和城市比北方乡村和城市Q 1皆较大,但南北方城市下垫面类型类似导致其Q 2基本相同,而南方乡村地表蒸散发强烈、地表大气升温较慢,使得南方地区ΔT城乡大于北方地区ΔT城乡;(2)夜间,北方乡村地区Q 1负值绝对值高于南方乡村、也高于北方城市,即北方乡村感热降温显著强于南方乡村和北方城市,而南北方城市Q 1值基本相同,使得北方地区ΔT城乡大于南方地区ΔT城乡。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高温湿润地区白天城乡温差更大,而低温干燥地区夜间城乡温差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温差 大气热源(汇) 水汽汇 物理机制 中国中东部
下载PDF
基于OMI数据的中国中东部臭氧及前体物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43
5
作者 单源源 李莉 +4 位作者 刘琼 陈勇航 石颖颖 刘小正 乔利平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28-1136,共9页
基于OMI卫星资料,分析了2005—2014年中国中东部地区对流层低层ρ(O_3)、对流层NO_2柱浓度及甲醛总柱浓度的时空演变趋势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近10年来,中国中东部地区对流层低层ρ(O_3)呈上升趋势,2005年及2014年分别为60.64、69.43μg... 基于OMI卫星资料,分析了2005—2014年中国中东部地区对流层低层ρ(O_3)、对流层NO_2柱浓度及甲醛总柱浓度的时空演变趋势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近10年来,中国中东部地区对流层低层ρ(O_3)呈上升趋势,2005年及2014年分别为60.64、69.43μg/m^3,年均增长率为1.6%;对流层低层ρ(O_3)增长的区域面积不断扩大,部分地区增长超23μg/m^3;呈春夏季高,冬季最低的分布趋势.2005—2012年,对流层NO_2柱浓度呈上升趋势,2005年及2012年分别为4.41×10^(15)、5.90×10^(15)mol/cm^2,年均增长率为4.8%;2012年后呈下降趋势,下降的区域面积逐步扩大,部分地区降低约15×10^(14)mol/cm^2;呈冬季最高、夏季最低的分布特征;2005—2010年甲醛总柱浓度呈上升趋势,2005年及2010年分别为9.74×10^(15)、1.59×10^(16)mol/cm^2,年均增长率为12.6%,2010年后呈下降趋势;呈夏季最高、冬季最低的分布特征;甲醛总柱浓度增长的区域面积逐渐扩大.利用甲醛与NO_2柱浓度比值探讨臭氧控制区的空间分布特征,表明鲁豫晋、京津冀、长三角及珠三角地区中心城市属于VOCs控制区,周围城市属于VOCs-NO_x协同控制区,其他地区属于NOx控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3 NO2 HCHO 中国中东部地区
下载PDF
夏季白天中国中东部不同类型云分布特征及其对近地表气温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游婷 张华 +1 位作者 王海波 赵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35-850,共16页
本文利用2001~2017年ERA5再分析资料以及CERES卫星资料,探究夏季白天中国中东部不同类型云的云量及其光学厚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一维辐射对流模式定量分析不同类型云对近地表气温的影响。观测结果表明:夏季白天中国中东部总云量及... 本文利用2001~2017年ERA5再分析资料以及CERES卫星资料,探究夏季白天中国中东部不同类型云的云量及其光学厚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一维辐射对流模式定量分析不同类型云对近地表气温的影响。观测结果表明:夏季白天中国中东部总云量及其光学厚度整体呈由南向北逐渐减小的分布特征,且中高云量占主导地位。总云量整体呈-0.3%a^-1显著减少趋势,其中低云的贡献(-0.27%a^-1)最大;总云光学厚度为0~0.1 a^-1增加趋势,其中低云光学厚度(0.06 a^-1)和中低云光学厚度(0.03 a^-1)呈增加趋势,而中高云光学厚度(-0.08 a^-1)和高云光学厚度(-0.03 a^-1)呈减少趋势。模式结果表明:四种不同类型云的温度效应(Cloud Effect Temperature,CET)均为负值,表现为降温效应。低云、中低云、中高云和高云的年均CET值分别为-2.9℃、-2.7℃、-2.2℃和-1.7℃。其中,低云在华北平原降温可达-5℃;中低云和中高云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降温可达-7.8℃。不同类型云温度效应与近地表气温的年际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具体表现为:2004年前(后)近地表气温呈现下降(上升)趋势,不同类型云的CET在此期间呈下降(上升)趋势,表现为云的降温效应增强(减弱)与近地表气温下降(上升)相对应,体现了夏季白天中国中东部4种不同类型云温度效应与近地表气温都呈正相关关系。特别地,夏季白天中国中东部中高云量占主导地位,其CET与近地表气温的相关系数高达0.63。综上,夏季白天中国中东部不同类型云温度效应对近地表气温的影响不同,但均呈正相关关系。定量分析不同类型云对近地表气温的影响可以为定量研究云反馈对区域增暖的作用以及合理预估未来区域增暖情景提供必要的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类型云 近地表气温 中国中东部 云的温度效应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中东部早白垩世伸展穹隆构造与多金属成矿 被引量:16
7
作者 林伟 许德如 +5 位作者 侯泉林 李双建 孟令通 任志恒 邱华标 褚杨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09-430,共22页
中国中东部晚中生代伸展构造十分显著,表现为大量发育伸展成因的穹隆构造和地堑-半地堑盆地。对这些伸展穹隆系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将中国中东部早白垩世伸展构造发育区划分为:华北西部带、华北东部带、华北南缘及秦岭-大别带和华南... 中国中东部晚中生代伸展构造十分显著,表现为大量发育伸展成因的穹隆构造和地堑-半地堑盆地。对这些伸展穹隆系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将中国中东部早白垩世伸展构造发育区划分为:华北西部带、华北东部带、华北南缘及秦岭-大别带和华南内陆带。区域上,这些伸展构造均具有NW-SE的伸展方向,与蒙古及俄罗斯泛贝加尔-鄂霍茨克带一同构成了全球最大的大陆岩石圈伸展地区。这些伸展构造使中下地壳的结构发生了强烈的改造,并使一些中深变质岩出露到地表。在华北地区,这期伸展构造具有对称性的特点,即华北西部带向NW拆离,相关的岩石变形大体上具有上部向SE的运动学特征;而华北东部带向SE拆离,伸展穹隆主体具有上部向NW的运动学特征。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揭示伸展穹隆形成的峰期时间十分相近:集中在130~120 Ma之间。高大地热流值背景所代表的岩石圈伸展环境,与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所揭示的大规模壳-幔作用具有非常好的耦合性,并诱发了我国中东部晚中生代岩浆-热液活动及其相关大规模的成矿作用。中东部的成矿带与同时代的伸展构造具有很好的吻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穹隆 对称拆离 早白垩世等时折返 中国中东部伸展构造 大规模成矿
下载PDF
20世纪末中国中东部耕地扩张对表面气温影响的模拟 被引量:8
8
作者 张学珍 刘纪远 +1 位作者 熊喆 张宏文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423-1433,共11页
利用WRF模式,通过4个21年(1980-2000年)的模拟实验,研究了20世纪末中国中东部耕地扩张对表面气温的影响。控制实验分析发现WRF模式能够捕捉温度场的空间格局,模拟与观测的季节平均温度场的相关系数为0.91~0.99(P〈0.001),但模拟温... 利用WRF模式,通过4个21年(1980-2000年)的模拟实验,研究了20世纪末中国中东部耕地扩张对表面气温的影响。控制实验分析发现WRF模式能够捕捉温度场的空间格局,模拟与观测的季节平均温度场的相关系数为0.91~0.99(P〈0.001),但模拟温度比观测温度系统性偏低2~3℃。控制实验与敏感实验对比分析发现,东北区和中部区的毁林和毁草开荒具有降温效应,冬季平均降幅约为-0.41℃,居四季之首,主要是由地表反照率增加,净短波辐射减少,感热通量随之减少所致;东南区的毁林开荒具有升温效应,夏季温度升幅最大,平均升幅为0.14℃,主要原因是地表粗糙度减小,湍流减弱,热量在近地层集聚,难以扩散。农业扩张的升、降温效应主要出现在局地,对区域温度变化的影响甚微,一方面是因为农业扩张占区域面积份数甚小,另一方面是因为升、降温效应在区域平均过程中相互抵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中东部 农业扩张 WRF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 表面气温
原文传递
中国中东部雾霾污染与入境旅游的时空动态关联分析 被引量:19
9
作者 徐冬 黄震方 +2 位作者 黄睿 侯国林 曹芳东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08-1120,共13页
以雾霾污染和入境旅游发展的典型区中国中东部为例,借助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函数、重心模型及双变量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实证了1998-2016年雾霾污染与城市入境旅游的时空动态关联。结果表明:时间层面,雾霾污染与入境旅游之间存在长期均衡... 以雾霾污染和入境旅游发展的典型区中国中东部为例,借助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函数、重心模型及双变量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实证了1998-2016年雾霾污染与城市入境旅游的时空动态关联。结果表明:时间层面,雾霾污染与入境旅游之间存在长期均衡,雾霾污染是入境旅游的单向格兰杰原因,在短期内会对入境旅游的稳健性产生显著负向冲击,但从长期来看这种冲击趋于缓和;空间层面,雾霾污染和入境旅游重心分别向东北和西北偏移,研究期间两者空间重叠性虽有所提升,但仍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整体上两者呈显著空间负相关,局部空间关联模式以高—低和低—高集聚为主,雾霾对豫东、徽北和鄂中等地的入境旅游市场影响最为突出,且具有空间依赖性。本研究可为区域入境旅游业合理应对雾霾天气,以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霾污染 入境旅游 时空动态关联 中国中东部
原文传递
中国大陆中东部地区基于背景噪声的瑞利波层析成像 被引量:38
10
作者 郑现 赵翠萍 +1 位作者 周连庆 郑斯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919-1928,共10页
本研究使用了中国大陆中东部地区494个分布基本均匀的宽频带地震台站和7个中国大陆周边地区IRIS台站资料,反演得到了中东部地区高分辨率的瑞利面波层析成像结果.本文使用这些台站记录到的从2009年1月到2010年9月的垂直分量连续波形数据... 本研究使用了中国大陆中东部地区494个分布基本均匀的宽频带地震台站和7个中国大陆周边地区IRIS台站资料,反演得到了中东部地区高分辨率的瑞利面波层析成像结果.本文使用这些台站记录到的从2009年1月到2010年9月的垂直分量连续波形数据,首先通过对台站对间进行波形互相关和叠加运算,计算得到各台站对间的经验格林函数.然后用时频分析法提取了约125000条台站对间的频散曲线,并剔除了经验格林函数信噪比小于10的频散曲线.最后反演得到了研究区周期8~40s、分辨率达0.5°的瑞利波群速度分布图像.不同周期的速度分布图像显示,研究区瑞利波群速度分布与地质构造特征具有较好的相关性.8~20s的瑞利波群速度在研究区内主要盆地表现为低速分布,而在造山带呈现高速分布;25~40s的瑞利波群速度图中,存在一条北北东—南南西向的分界线,该分界线与中国大陆东部的地壳厚度突变带基本吻合.25s以下周期,华北平原的显著低速区形态与该地区早第三纪以来的断块分布构造一致.揭示了盆地下方介质结构强烈的非均匀性,也与较厚的沉积层分布有关.低速的四川盆地中部,显示出显著的高速特征,揭示了四川盆地下方基底的上隆特征;20s以下周期的群速度图像中,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速度低于东南部,揭示出其地壳中上部介质结构的横向不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中东部 背景噪声 面波层析成像 地壳上地幔
下载PDF
利用背景噪声数据提取地震台站间面波的可靠性分析——以中国大陆中东部地区的宽频带台站为例 被引量:5
11
作者 郑现 赵翠萍 +1 位作者 周连庆 郑斯华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8-228,285,共11页
利用中国大陆中东部地区以国家台网为主的100个分布均匀的宽频带地震台记录到的21个月的连续波形数据,经过单台数据处理和互相关叠加计算后,由时频分析法提取了研究区各台站对间瑞雷波的格林函数.为了检验经验格林函数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利用中国大陆中东部地区以国家台网为主的100个分布均匀的宽频带地震台记录到的21个月的连续波形数据,经过单台数据处理和互相关叠加计算后,由时频分析法提取了研究区各台站对间瑞雷波的格林函数.为了检验经验格林函数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对沿部分路径的经验格林函数和频散曲线进行了质量评估.检测结果表明,自21个月叠加的台站对间背景噪声中提取的经验格林函数与实际的地震面波一致,提取的格林函数可靠.此外,统计了使用从3—21个月不同长度数据叠加后,经验格林函数信噪比大于10的频散曲线数目.结果表明,至少要使用12个月的数据才能提取到信噪比足够大,数目足够多,可用于反演面波速度结构的经验格林函数;12个月的叠加时长,可以保证30s以下周期的频散曲线在时间上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噪声 经验格林函数 频散曲线 中国大陆中东部地区
下载PDF
用面波方法研究中国大陆中东部及海域壳幔速度结构
12
作者 顾勤平 康清清 +1 位作者 朱介寿 李大虎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3年第5期19-23,共5页
利用时频分析方法(FTAN)测量基阶Rayleigh面波群速度频散资料,在纯路径频散反演时,将方位各向异性计算在内,反演获得中国大陆中东部及海域地区(20°—45°N,110°—130°E)8—200 s共28个周期的Rayleigh面波群速度空间... 利用时频分析方法(FTAN)测量基阶Rayleigh面波群速度频散资料,在纯路径频散反演时,将方位各向异性计算在内,反演获得中国大陆中东部及海域地区(20°—45°N,110°—130°E)8—200 s共28个周期的Rayleigh面波群速度空间分布图像。研究表明,研究区域Rayleigh面波群速度分布与已有地质构造特征具有较好的相美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波 中国大陆中东部 海域 地壳上地幔 层析成像
下载PDF
我国中东部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动态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田自强 郑丙辉 +1 位作者 王文杰 李子成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2期2297-2303,共7页
在野外调查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对中国中东部地区 19个省 (直辖市 ) 1988年和 2 0 0 0年的 5种土地利用 /覆盖类型的遥感数据进行了景观制图及其叠加分析 .结果表明 ,12年来 ,随着中东部地区经济和人口数... 在野外调查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对中国中东部地区 19个省 (直辖市 ) 1988年和 2 0 0 0年的 5种土地利用 /覆盖类型的遥感数据进行了景观制图及其叠加分析 .结果表明 ,12年来 ,随着中东部地区经济和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 ,耕地及城建用地面积分别增加了 10 92 1× 10 5hm2和 13 75 4× 10 5hm2 ,比 1988年增长了 2 14 %和 19 2 5 % 对木材的大量需求及毁林开荒 ,导致林地面积减少了 17 83× 10 4hm2 ,比 1988年下降了 1 12 % .草地面积增加了 19 2 87× 10 5hm2 ,比 1988年上升7 75 % .长期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带来的环境条件恶化 ,使草地覆盖度及草地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10年间对未利用地面积的开发达 4 9 6 1× 10 4hm2 ,占 1988年未利用地面积的 34 3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中东部地区 景观制图 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分析
下载PDF
安徽省撤分巢湖市做大合肥 中国中东部诞生又一特大城市圈
14
《城市规划通讯》 2011年第17期6-6,共1页
安徽省8月22日宣布,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原地级巢湖市居巢区,设立县级巢湖市。新设的县级巢湖市由安徽省直辖,合肥市代管。原地级巢湖市管辖的庐江县划归合肥市管辖;无为县划归芜湖市管辖;和县的沈巷镇划归芜湖市鸠江区管辖;含山县、... 安徽省8月22日宣布,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原地级巢湖市居巢区,设立县级巢湖市。新设的县级巢湖市由安徽省直辖,合肥市代管。原地级巢湖市管辖的庐江县划归合肥市管辖;无为县划归芜湖市管辖;和县的沈巷镇划归芜湖市鸠江区管辖;含山县、和县(不含沈巷镇)划归马鞍山市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合肥市辖4区4市4县;马鞍山市辖3区3县;芜湖辖4区4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流域 沈巷 特大城市 中国中东部 行政区划调整 鸠江区 含山县 巢湖市居巢区 泛长三角 五大淡水
原文传递
重污染下我国中东部地区1960~2010年霾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37
15
作者 符传博 丹利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9-226,共8页
对1960~2010年我国中东部地区霾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1)霾日数大值区主要分布在人口众多的四川盆地、北京-天津-河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广东-广西中部。2)季节变化上,霾日数冬季较多,其中北京-天津-河北... 对1960~2010年我国中东部地区霾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1)霾日数大值区主要分布在人口众多的四川盆地、北京-天津-河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广东-广西中部。2)季节变化上,霾日数冬季较多,其中北京-天津-河北地区中部和西南部、四川盆地和东北地区东部和南部等地超过20 d,夏季最少。3)霾日数气候趋势系数在北京-天津-河北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趋势系数高达0.8。4)霾日数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3.69 d(10 a)-1],其气候趋势系数为0.82,通过了99.9%的信度检验。5)我国中东部气溶胶光学厚度和对流层NO2的空间分布与年平均霾日数的分布基本一致,近51年来能源消耗量的稳定上升趋势也表明,人为因素导致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增加是引起霾天气出现频率上升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霾日数 气溶胶光学厚度 对流层NO2 年际变化 中国中东部地区
下载PDF
高产栽培技术在玉米种植中的应用
16
作者 刘慧敏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24年第1期38-39,共2页
河南省濮阳市是中国中东部地区重要农产品种植基地,位于河南省东北部,该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3.3℃,年均日照时数为2 454.5 h,年降水量为502.3~601.3 mm,适合玉米种植。玉米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中国国内普遍种植... 河南省濮阳市是中国中东部地区重要农产品种植基地,位于河南省东北部,该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3.3℃,年均日照时数为2 454.5 h,年降水量为502.3~601.3 mm,适合玉米种植。玉米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中国国内普遍种植,目前,玉米在较多产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传统的玉米单穴种植模式严重影响了玉米种植的经济效益。基于此,为了进一步提升玉米品质,需要深入分析玉米种植技术,并且创新玉米种植技术,从而提升玉米种植技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种植技术 季风性气候 日照时数 玉米品质 种植模式 年平均气温 河南省濮阳市 中国中东部地区
下载PDF
中国风电行业发展趋势 被引量:3
17
作者 舟丹 《中外能源》 CAS 2019年第11期42-42,共1页
1中东部和南方地区陆上风能资源开发加速中国中东部和南方地区陆上风能资源具有分布广泛、应用灵活、离用电地区近的特点,按照"就近接入、本地消纳"的原则,近期国家政策积极引导国内风电装机向中东部和南方地区转移,加快该类... 1中东部和南方地区陆上风能资源开发加速中国中东部和南方地区陆上风能资源具有分布广泛、应用灵活、离用电地区近的特点,按照"就近接入、本地消纳"的原则,近期国家政策积极引导国内风电装机向中东部和南方地区转移,加快该类地区风能资源规模化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业发展趋势 规模化开发 风能资源 中国中东部 中国风电 风电装机 积极引导
原文传递
探寻符合中国国情的“治霾”之路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威 《中国减灾》 2013年第4X期16-17,共2页
2013年1月以来,肆虐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的雾霾,一时间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各级政府纷纷出台应急措施,学术界展开了深入讨论,国外的诸多先进经验也纷纷见诸报端。笔者认为,虽然对于雾霾的成因及其治理措施仍旧存在很大争议,但不... 2013年1月以来,肆虐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的雾霾,一时间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各级政府纷纷出台应急措施,学术界展开了深入讨论,国外的诸多先进经验也纷纷见诸报端。笔者认为,虽然对于雾霾的成因及其治理措施仍旧存在很大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正如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所言,我国解决这个问题比欧美国家难得多,面临的形势也严峻得多。探寻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治霾"之路,而不是照搬外国的经验,已成当务之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气象局 应急措施 排放清单 副局长 机动车尾气 中国中东部 灰霾 空气污染 烟雾事件 吴晓青
下载PDF
雾霾刺痛中国
19
作者 詹奕嘉 《中国减灾》 2013年第4X期12-15,共4页
厚德载"雾"、自强不"吸"——2013年的春天,清华大学的校训经改编变成了人们对空气质量的调侃。罕见的持续雾霾天气席卷了中国中东部、东北及西南多个省市,尤其以华北地区最为严重,这样的空气污染深深刺痛着中国民... 厚德载"雾"、自强不"吸"——2013年的春天,清华大学的校训经改编变成了人们对空气质量的调侃。罕见的持续雾霾天气席卷了中国中东部、东北及西南多个省市,尤其以华北地区最为严重,这样的空气污染深深刺痛着中国民众的心,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上最热门的议政话题之一。十八大报告为亿万中国人勾画出一幅"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结果不到半年就遇到了十面"霾"伏;我国为治理空气污染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计其数,结果却陷入"防不胜防、治不胜治"的怪圈……面对如此冷酷的事实和严重的危害,环保部门和多地政府展开深刻反思和紧迫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中国中东部 机动车尾气 德载 细颗粒物 污染物扩散 地区大气 煤烟型污染 华北地区 污染物
下载PDF
地质力学研究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团队
20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F0002-F0002,共1页
研究领域:以基础地质研究、大比例尺区域地质填图和中小比例尺编图相结合,集成地质历史多源大数据,综合运用构造、沉积、地貌、气候、环境等学科,系统建立中国中东部新生代构造地层格架,揭示新生代中国内地地貌巨变过程,探讨青藏高原隆... 研究领域:以基础地质研究、大比例尺区域地质填图和中小比例尺编图相结合,集成地质历史多源大数据,综合运用构造、沉积、地貌、气候、环境等学科,系统建立中国中东部新生代构造地层格架,揭示新生代中国内地地貌巨变过程,探讨青藏高原隆升、黄河演化和气候环境效应之间的相互耦合关系和地表作用过程,探索人类及生物演化与环境变迁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地质旅游资源与文旅科教的有机融合,有效提升基础地质研究的服务支撑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力学研究所 基础地质研究 中小比例尺 研究团队 大数据 中国中东部 区域地质填图 生物演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