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69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陆Lg波衰减成像
1
作者 何静 吴庆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89-899,共11页
本文利用2009-2019年间中国大陆固定台站记录的宽频带地震波形数据,采用反双台法,获得了约36万个台站对的Lg波Q值,并反演得到了中国大陆Lg波的衰减模型.结果显示,中国大陆Lg波衰减的Q值结构存在显著的横向非均一性.青藏高原、渤海湾盆... 本文利用2009-2019年间中国大陆固定台站记录的宽频带地震波形数据,采用反双台法,获得了约36万个台站对的Lg波Q值,并反演得到了中国大陆Lg波的衰减模型.结果显示,中国大陆Lg波衰减的Q值结构存在显著的横向非均一性.青藏高原、渤海湾盆地以及祁连山造山带等构造活动块体展现出明显的地壳低Q值强衰减特征,而华南块体、鄂尔多斯盆地以及塔里木盆地等相对稳定的地区则呈现地壳高Q值弱衰减特征.Lg波衰减与构造活动强度、松散沉积物、地下流体或部分熔融以及地质块体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渤海湾盆地的强衰减主要由上地壳巨厚的松散沉积物和较高的地壳温度导致.青藏高原和祁连山造山带的地壳强衰减主要归因于现今活跃的构造活动、复杂的断裂系统和地质结构以及富含地下流体甚至是部分熔融等因素.华南造山带和大兴安岭地区的地壳弱衰减特征可能与侵入岩冷却形成高强度的结晶基底以及古老造山带地壳构造趋于稳定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G波 Q值 地壳衰减 中国大陆
下载PDF
西太平洋火山带大喷发与中国大陆东部强震的相关性 被引量:1
2
作者 刁守中 李霞 +1 位作者 王志才 崔华伟 《华南地震》 2023年第2期1-10,共10页
对1586年以来的西太平洋火山带VEI≥5级火山大喷发与中国大陆东部M≥6强震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西太平洋火山带大喷发,大陆东部一般滞后半年至5年开始强震丛集,且火山连续性大喷发后大陆东部可能出现强震活动高潮或丛集活... 对1586年以来的西太平洋火山带VEI≥5级火山大喷发与中国大陆东部M≥6强震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西太平洋火山带大喷发,大陆东部一般滞后半年至5年开始强震丛集,且火山连续性大喷发后大陆东部可能出现强震活动高潮或丛集活动时间增长及频度增加现象;强震平静时段一般在火山间歇期内,且强震最长平静期与火山最长间歇期同步。由此认为,火山的大喷发--间歇性活动,显示了西太平洋火山带相关板块运动及上地幔热对流的微动态(10~20年左右尺度)的韵律性活动过程,这可能是大陆东部强震韵律性活动的“节拍器”,西太平洋火山带大喷发是大陆东部强震丛集活动的警报“哨声”,但不是“触发”或“诱发”了大陆东部的强震丛集活动。对火山带大喷发后强震丛集活动预测方法进行了探索,估计了2022年1月15日汤加火山VEI 5级大喷发后中国大陆东部强震活动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火山带 大喷发 中国大陆东部地区 强震丛集 “哨声”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东南缘地壳厚度与泊松比及其构造意义
3
作者 李强 吴建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08-419,共12页
自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东南缘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尤其是晚中生代发生了剧烈的岩浆活动。研究该区域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有助于增进对壳幔相互作用及其动力学过程的理解。本文利用中国大陆东南缘90个固定地震台站(包括88个福... 自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东南缘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尤其是晚中生代发生了剧烈的岩浆活动。研究该区域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有助于增进对壳幔相互作用及其动力学过程的理解。本文利用中国大陆东南缘90个固定地震台站(包括88个福建台站和2个中国台湾台站)的远震数据,使用P波接收函数H-κ叠加方法,获得了台站下方附近的地壳厚度和平均泊松比,并结合前人的流动观测结果,给出了高分辨率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分布图像。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壳厚度为28.0~34.1 km,平均厚度31.0 km;地壳泊松比变化范围为0.22~0.29,平均值为0.26。区内莫霍面变化较为平缓,整体表现为由内陆向沿海减薄,局部地区存在一定的起伏,部分断裂带两侧差异显著。中国大陆东南缘的沿海地区不属于陆壳和洋壳的过渡区,其属性主要为减薄型的陆壳区。福安-南靖断裂带为该区域内一条极为重要的断裂带,其东侧沿海地区的泊松比与地壳厚度呈正相关,而西侧为负相关,东侧地区泊松比整体上高于西侧的内陆地区,可能与沿海地区晚中生代岩浆底侵作用及壳内低速薄层发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东南缘 接收函数 地壳厚度 泊松比 福安—南靖断裂带
下载PDF
中国大陆地壳形变GNSS站网简述及数据产品应用现状
4
作者 王阅兵 师宏波 +4 位作者 李瑜 王坦 邹锐 张锐 谭凯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16-530,共15页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GNSS技术在高精度地壳运动观测与构造形变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大地测量、地球动力学研究和防震减灾等诸多领域的业务深化和应用拓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本文在回顾中国大陆地壳形变GNSS站网发展历程的...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GNSS技术在高精度地壳运动观测与构造形变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大地测量、地球动力学研究和防震减灾等诸多领域的业务深化和应用拓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本文在回顾中国大陆地壳形变GNSS站网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阐述该网络产出的中国大陆长期构造运动速度场、中国大陆应变率场、位移时间序列、基线时间序列和多边形应变时间序列等几类基础产品,分析这些产品在中国大陆构造运动动态趋势和地震预测分析中的应用情况以及所面临的瓶颈问题,最后展望未来GNSS在高精度地壳运动监测应用中的发展方向。以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为基础,大力推进国内海量GNSS观测数据的共享,提升GNSS多系统融合定位精度,将产出更为精细的科学产品,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大陆地壳运动和地震预测分析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 地壳形变 GNSS数据产品 数据共享 融合定位
下载PDF
2021年、2022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述评
5
作者 段乙好 郑通彦 +3 位作者 张云芝 王尅丰 陈雅慧 何润良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95-704,共10页
基于2021年、2022年中国5.0级及以上地震目录,结合应急管理部、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的地震灾害评估报告和相关资料,对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情况、主要地震灾害事件及其特点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此外,按省份总结了各省地震灾害事件及... 基于2021年、2022年中国5.0级及以上地震目录,结合应急管理部、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的地震灾害评估报告和相关资料,对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情况、主要地震灾害事件及其特点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此外,按省份总结了各省地震灾害事件及地震灾害特点。其中,云南省中强震多、强震少,震区房屋抗震能力较高,人员伤亡较小;四川省中强震少、强震多,次生灾害较为发育,造成严重人员伤亡;青海省虽然震级高、破坏性强、致灾范围广,但震区地广人稀,房屋抗震设防等级较高,人员伤亡少。最后,结合历史震害统计数据,分析对比近2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致灾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地震灾害 灾害损失 述评
下载PDF
太平洋板块俯冲对中国大陆的影响 被引量:33
6
作者 李延兴 张静华 +2 位作者 李智 郭良迁 张中伏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9-105,共7页
在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ITRF2000速度场的基础上,建立欧亚板块整体旋转与线性应变运动模型,得到中国大陆及邻区的局部形变场,分析此形变场发现东北块体和华北块体东部地壳存在一致的向西或北西西向运动,平均运动速率东北为2.9 mm/a,华北... 在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ITRF2000速度场的基础上,建立欧亚板块整体旋转与线性应变运动模型,得到中国大陆及邻区的局部形变场,分析此形变场发现东北块体和华北块体东部地壳存在一致的向西或北西西向运动,平均运动速率东北为2.9 mm/a,华北东部为1.4 mm/a,推测这是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影响。其影响范围仅限于东北和华北块体,影响较大的是120°E以东和40°N以北地区。并分析太平洋板块俯冲对中国大陆影响的表现形式和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板块的运动模型 中国大陆形变场 太平洋板块俯冲 中国大陆的影响
下载PDF
中国大陆及邻区地震活动周期及显著性检验 被引量:4
7
作者 尹继尧 朱元清 +4 位作者 宋治平 薛艳 张国民 刘杰 梅世蓉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1,共11页
本文针对中国大陆及邻区和中国大陆地区的不同起始震级的地震资料的不同时间段、不同数据预处理的地震应变能(贝尼奥夫应变)进行小波分析,研究不同区域的地震活动周期谱及其显著性水平(即置信度),结果表明:①在中国大陆及邻区的地... 本文针对中国大陆及邻区和中国大陆地区的不同起始震级的地震资料的不同时间段、不同数据预处理的地震应变能(贝尼奥夫应变)进行小波分析,研究不同区域的地震活动周期谱及其显著性水平(即置信度),结果表明:①在中国大陆及邻区的地震活动周期谱中,23年左右周期的置信度超过95%;45年和90年左右周期的置信度为90%左右。②中国大陆地区存在明显的25年左右周期,置信度超过95%,而其它周期并不明显。③无论是中国大陆地区还是中国大陆及邻区,同一个周期的置信度随计算资料的起始震级减小而降低。特别是中国大陆地区和大陆及邻区都存在置信度超过95%的23~25年周期对于地震的活跃与平静预测具有现实意义。而中国大陆及邻区地震活动的数十年或百年尺度的周期在地震趋势估计中是不应该被忽视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及邻区 中国大陆地区 地震活动周期谱 小波分析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与港台地区的经济互动 被引量:1
8
作者 丁又双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35-38,共4页
在亚太经济的整体发展中,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包括澳门)、台湾在内的整个中国经济,从70年代末开始,由相互隔离的独立发展状况迅速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出现了中国大陆与港、台地区经济互联互动的格局。中国大陆借助于香港和台湾所... 在亚太经济的整体发展中,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包括澳门)、台湾在内的整个中国经济,从70年代末开始,由相互隔离的独立发展状况迅速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出现了中国大陆与港、台地区经济互联互动的格局。中国大陆借助于香港和台湾所拥有的资金、技术、市场、管理和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祖国大陆 香港制造业 港台地区 台湾 大陆投资 中国大陆与香港 亚太营运中心 产业结构 海峡两岸
下载PDF
GPS初步结果揭示的中国大陆水平应变场与构造变形 被引量:190
9
作者 江在森 马宗晋 +2 位作者 张希 王琪 王双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52-358,共7页
根据中国大陆不同来源的多个GPS区域监测网 1991~ 1999年间的观测资料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网 1998~ 2 0 0 0年的观测资料 ,联合处理得到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结果 ,通过最小二乘配置法建立中国大陆水平运动速度场模... 根据中国大陆不同来源的多个GPS区域监测网 1991~ 1999年间的观测资料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网 1998~ 2 0 0 0年的观测资料 ,联合处理得到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结果 ,通过最小二乘配置法建立中国大陆水平运动速度场模型 ,获得了基于连续介质假设的中国大陆水平应变场 (或称为视应变场 )初步结果 .分析了水平运动、应变场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强震的关系 ,并简要分析了 2 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山口西 8.1级大地震的区域构造变形背景 .结果表明 :中国大陆中西部构造变形强烈 ,应变速率值高 ,又以青藏块体及其边缘和新疆西部最为显著 .除川滇、新疆西部外 ,大部分地区的近东西向断裂存在左旋剪切变形 ,近南北向的断裂存在右旋剪切变形 .而东部地区构造变形相对较弱 .强震通常发生在剪切应变率的高值区及其边缘 ,尤其是与构造变形背景相一致的剪应变率高值区 .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发生在最显著的东西向左旋剪切应变率高值区 ,从该区域的应变状态分析 ,具备近东西向断裂产生巨型走滑破裂错动的构造变形背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水平应变场 构造变形 地震 中国大陆
下载PDF
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 被引量:230
10
作者 谢富仁 崔效锋 +2 位作者 赵建涛 陈群策 李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54-662,共9页
以“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资料为基础 ,总结了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征 ,提出了划分构造应力分区的原则 ,将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划为四级应力区 .指出一级构造应力区主要受板块边界的几何特征和作... 以“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资料为基础 ,总结了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征 ,提出了划分构造应力分区的原则 ,将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划为四级应力区 .指出一级构造应力区主要受板块边界的几何特征和作用在边界上的力所控制 ,应力作用在大范围和长时间内保持均匀和稳定 ;二级构造应力区受控于区域块体间的相互作用 ,在较大区域范围内应力作用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三级构造应力区受控于区域内部块体间的相互作用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应力结构具有相似性 ;四级构造应力区受控于块体和断裂相互作用的影响 ,其应力性状 (方向、强度、结构等 )一致性较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 分区 动力学 中国大陆
下载PDF
中国大陆重力场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78
11
作者 祝意青 梁伟锋 +4 位作者 湛飞并 刘芳 徐云马 郭树松 刘练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04-813,共10页
利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8—2008年间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的观测资料,初步获得了中国大陆起算基准统一的重力场及其动态变化.重力场变化既具有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和重力变化分区现象,同时又具有与活动... 利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8—2008年间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的观测资料,初步获得了中国大陆起算基准统一的重力场及其动态变化.重力场变化既具有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和重力变化分区现象,同时又具有与活动断裂构造密切相关和与地震孕育发展有着内在联系.中国大陆6.8级以上大震主要发生在重力场变化分布差异较为剧烈的地区(重力变化≥90×10-8 m.s-2)和重力变化发生转折的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重力观测 重力变化 构造活动 地震
下载PDF
EGM 2008地球重力场模型在中国大陆适用性分析 被引量:327
12
作者 章传银 郭春喜 +2 位作者 陈俊勇 张利明 王斌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83-289,共7页
分别利用我国大陆GPS水准实测高程异常和地面平均空间异常数据,对EGM2008地球重力场模型进行外部精度测试,结果显示:①EGM2008模型高程异常在我国大陆的总体精度为20cm,华东华中地区12cm,华北地区达到9cm,西部地区为24cm;②EGM2008模型... 分别利用我国大陆GPS水准实测高程异常和地面平均空间异常数据,对EGM2008地球重力场模型进行外部精度测试,结果显示:①EGM2008模型高程异常在我国大陆的总体精度为20cm,华东华中地区12cm,华北地区达到9cm,西部地区为24cm;②EGM2008模型空间异常在我国大陆的总体精度为10.5mGal(1mGal=10-3cm/s2),且大大缩小了我国大陆重力场信息东西部地区的差距;③EGM2008模型具有很高的精度,测试结果显示,EGM2008模型在我国大陆的精度与在全球范围内的精度相当;④与WDM94,DQM系列,EGM96相比,EGM2008模型高程异常精度提高了3~5倍,比利用GRACE数据的IGG05b,EIGEN-5c模型提高了2倍以上,空间异常的改善程度更为突出。鉴于EGM2008显著改善了我国大陆重力场东西部地区不平衡的现状,建议在EGM2008模型的基础上,广泛整合我国各部门最新数据,构建与我国局部重力场最佳拟合的(超)高阶地球重力场模型,重新整体计算全国似大地水准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GM2008模型 空间重力异常 高程异常 中国大陆
下载PDF
中国大陆现今地壳水平运动基本特征 被引量:63
13
作者 顾国华 申旭辉 +3 位作者 王敏 郑贵明 方颖 李鹏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62-369,共8页
介绍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网、基准网 1 998年和 2 0 0 0年 GPS观测结果所获得的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信息 .简要介绍这两次 GPS观测概况 ,以及用 GAMIT/GLOBK软件对所获得 GPS观测数据的处理及精度分析 .基准网与基本网各年观... 介绍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网、基准网 1 998年和 2 0 0 0年 GPS观测结果所获得的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信息 .简要介绍这两次 GPS观测概况 ,以及用 GAMIT/GLOBK软件对所获得 GPS观测数据的处理及精度分析 .基准网与基本网各年观测结果得到的网内点位精度、水平分量精度平均为 2 mm左右 ,高程分量精度平均为 5 mm左右 ,由两期观测得到的水平位移分量的精度平均为 3 mm左右 .得到的 1 998年 9月初至 2 0 0 0年 6月中旬基本网、基准网中的地壳运动 ,包括以位于东部的一组稳定点为基准的各观测站位移、网内各部分的应变及部分地区的旋转量 .根据所获得的我国大陆较为完整而详细的地壳水平运动图象 ,分析了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的主要特征 .在所述观测期间 ,我国东部地区变形较小 ,相对较为稳定 .相对位于东部的稳定点组 ,东北块体向北运动 ,位移量约 1 0 mm;华南块体向东南运动 ,位移量约 9mm.相对东部地区 ,西北部新疆地区以北西向运动为主 ,位移量约 2 6 mm;西南西藏地区以向北运动为主 ,位移量约3 2 mm;西藏东部与云南地区形成非常明显的顺时针旋转构造运动 ,旋转中心位于 2 6 .5°N,95 .5°E,旋转量为 0 .0 0 4 5″,旋转位移平均为 1 2 mm左右 .我国中部南北地震带是一强烈而复杂的变形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运动 GPS 位移 应变 旋转 中国大陆
下载PDF
中国大陆浅层地壳实测地应力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97
14
作者 景锋 盛谦 +2 位作者 张勇慧 罗超文 刘元坤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056-2062,共7页
通过收集中国大陆地区450多个钻孔的地应力实测资料,筛选出受局部因素影响小的450组数据,建立我国垂直应力、最大和最小水平主应力随埋深的分布变化图,研究其变化趋势,并与全球的回归结果进行对比;建立我国最大水平主应力与最小水平主... 通过收集中国大陆地区450多个钻孔的地应力实测资料,筛选出受局部因素影响小的450组数据,建立我国垂直应力、最大和最小水平主应力随埋深的分布变化图,研究其变化趋势,并与全球的回归结果进行对比;建立我国最大水平主应力与最小水平主应力之比随埋深的散点分布图,分析水平应力的差异性以及其沿埋深的变化规律;鉴于最大和最小水平主应力的差异大,尤其是在浅部,用最大水平主应力与垂直应力之比更能反映水平构造应力的作用,改进Hoek和Brown用平均水平应力与垂直应力之比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和形式,建立我国最大水平主应力与垂直应力之比、最小水平主应力与垂直应力之比随埋深的散点分布图,并进行相应的回归分析。上述统计分析系统总结我国大陆地区地应力场的分布规律,部分统计形式为新的尝试,可为中国地应力场的宏观分布特征研究及相关行业的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中国大陆 地应力 分布规律 回归分析
下载PDF
1951—2005年中国大陆霾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304
15
作者 吴兑 吴晓京 +6 位作者 李菲 谭浩波 陈静 曹治强 孙弦 陈欢欢 李海燕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80-688,共9页
霾的出现有重要的空气质量指示意义。而雾的记录,有明确的天气指示意义。由于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大陆都市霾天气日趋严重。利用1951 2005年中国大陆743个地面气象站资料分析中国大陆霾的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霾的出现有重要的空气质量指示意义。而雾的记录,有明确的天气指示意义。由于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大陆都市霾天气日趋严重。利用1951 2005年中国大陆743个地面气象站资料分析中国大陆霾的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霾的地理分布特点是,从1956年到1980年中国霾日都比较少,仅四川盆地和新疆南部超过50天;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霾日明显增加,到21世纪大陆东部大部分地区几乎都超过100天,其中大城市区域超过150天,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霾日排在前10位的依次是沈阳、河北邢台、重庆市区、辽宁本溪、西安、成都、四川遂宁、湖北老河口、新疆和田、且末、民丰、四川内江,主要集中在辽宁中部、四川盆地、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地区,以及受沙尘暴影响较多的南疆地区。就中国大陆而言,12和1月霾天气日数明显偏多,2个月霾日数的总和达到了全年的30%;9月霾天气日数最少,约占全年的5%。具有霾日增加变化趋势的站点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部和南部,包括华北、黄淮、江淮、江南、江汉、华南以及西南地区东部,是中国东部一些经济和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具有霾日减少变化趋势的站点主要分布在东北、内蒙古和西北地区东部。这些地方的经济和工业水平相对滞后,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但近年来工业结构的调整和环境治理的改善使当地的霾日数逐渐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长期变化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与各活动地块、南北地震带实测应力特征分析 被引量:73
16
作者 杨树新 姚瑞 +2 位作者 崔效锋 陈群策 黄禄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4207-4217,共11页
本文以"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为基础,补充了迄今为止查阅到的中国大陆水压致裂法与应力解除法的实测地应力数据,在1474个测点上得到3586条数据,研究区经度范围75°E-130°E,纬度范围18°N-47°N,... 本文以"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为基础,补充了迄今为止查阅到的中国大陆水压致裂法与应力解除法的实测地应力数据,在1474个测点上得到3586条数据,研究区经度范围75°E-130°E,纬度范围18°N-47°N,深度范围0~4000m,基本覆盖了中国大陆的各活动地块与南北地震带各段等研究区.本文采用等深度段分组归纳的方法解决了实测地应力数据样本数量沿深度分布的不均匀问题,给出了中国大陆与各研究区地壳浅层测量深度范围内应力量值、方位特征.结果显示:(1)中国大陆地壳浅层最大水平应力、最小水平应力、垂直应力随深度呈线性增加;(2)中国大陆地区侧压系数随深度的变化特征为:浅部离散,随着深度增加而集中,并趋向0.68,D=465m是水平作用为主导向垂直作用为主导的转换深度,Kav=1;(3)中国大陆水平差应力在地表为3 MPa左右,随深度增加以5.8MPa/km的梯度增大;(4)在测量深度范围内,中国大陆各研究区最大水平应力中间值(深度为2000m时的统计回归值)从大到小的顺序是:青藏地块63.6MPa、南北带北段57.3MPa、华南地块51.4MPa、华北地块50.5MPa、南北带中段47.9MPa、西域地块47.5MPa、南北带南段45.4MPa、东北地块44.8MPa,总体表现为"西强东弱"的基本特征,反映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强烈碰撞是中国大陆构造应力场强度总体特征的主要来源;(5)与其他研究区相比较,青藏地块地壳在从南向北的挤压作用下呈现出明显的"浅弱深强"特点;(6)最大水平应力方向的总体特征,基本以青藏高原为中心,呈辐射状展布,由西向东,从近N-S方向逐步顺时针旋转至NNE-SSW、NE-SW、NEE-SWW、NW-SE方向,与深部的震源机制解研究结果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地应力测量 回归分析 活动地块 地震带
下载PDF
中国大陆秸秆露天焚烧的量的估算 被引量:176
17
作者 曹国良 张小曳 +1 位作者 郑方成 王亚强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13,共5页
根据2001年-2003年各省市农作物的产量和谷草比值。计算了全国和各省市农业秸秆的总量,全国农业秸秆产生量约6×10^8t/年,其中稻谷、小麦、玉米3种秸秆共占总量的76%左右;结合各地区所处气候带、农村生活水平、植被覆盖现状和... 根据2001年-2003年各省市农作物的产量和谷草比值。计算了全国和各省市农业秸秆的总量,全国农业秸秆产生量约6×10^8t/年,其中稻谷、小麦、玉米3种秸秆共占总量的76%左右;结合各地区所处气候带、农村生活水平、植被覆盖现状和各种农作物的主要产量等,预估了农业秸秆被露天焚烧的比例,为0—50%,并由此计算了各年份我国大陆农业秸秆被露天焚烧的总量厦各省市的清单,并进一步细化到县、区级行政区,使用地理信息系统给出了0.2°×0.2°的单位面积秸秆被露天焚烧量的分布图。研究表明,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农业秸秆被露天焚烧的量在地区间的分布不均衡,量较大的包括华东、东北地区的各省市;单位面积秸秆被露天焚烧的量较高的地区由东北至华东呈带状分布。最后,提出了控制秸秆露天焚烧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秸秆 露天燃烧 清单
下载PDF
2016-2017年度中国大陆流行性感冒监测分析 被引量:63
18
作者 陈涛 杨静 +3 位作者 汪立杰 黄维娟 祝菲 王大燕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93-199,共7页
目的对2016-2017监测年度中国内地流行性感冒的监测结果及流行形势进行分析总结。方法统计"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系统"2016-2017监测年度全年中国内地的ILI监测数据以及流感样病例... 目的对2016-2017监测年度中国内地流行性感冒的监测结果及流行形势进行分析总结。方法统计"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系统"2016-2017监测年度全年中国内地的ILI监测数据以及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数据。结果 2016-2017监测年度,南方省份流感活动未出现明显的夏季活动高峰,南、北方省份2017年秋冬流感流行季节均早于上一个监测年度,但流行高峰水平低于2015-2016监测年度。整个年度全国的流感流行优势病毒分别就经历了B型、A(H3N2)和甲型H1N1的交替。全国报告的ILI暴发疫情总起数低于2015-2016年度,南方片区高于北方片区。结论各地继续高度重视近期流感病毒活动情况,密切关注全球及我国疫情形势,加强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利用,跟踪流感病毒的活动水平、变异和耐药性变化,及时开展流感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置和应对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流行性感冒 监测 分析
下载PDF
中国大陆生物质燃烧排放的污染物清单 被引量:118
19
作者 曹国良 张小曳 +1 位作者 王丹 郑方成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89-393,共5页
根据2000年各省市生物质的消耗资料,结合排放因子,计算了中国大陆生物质燃烧所排放的SO2、NOx、NH3、CH4、EC、OC、VOC、CO、CO2的总量及各省市的排放清单,并进一步细化到县、区级行政区.研究表明,生物质燃烧排放的污染物在地区间的分... 根据2000年各省市生物质的消耗资料,结合排放因子,计算了中国大陆生物质燃烧所排放的SO2、NOx、NH3、CH4、EC、OC、VOC、CO、CO2的总量及各省市的排放清单,并进一步细化到县、区级行政区.研究表明,生物质燃烧排放的污染物在地区间的分布极不均衡,排放量较大的包括华东、中南地区的各省市;各种生物质燃烧对各污染物的排放量的贡献差异很大,其中秸秆和薪柴是最主要来源;单位面积生物质燃烧排放污染物的量较高的地区由东北至中南围绕中国的主要农业产地呈带状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生物质 燃烧 排放清单
下载PDF
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的水平应变场 被引量:113
20
作者 李延兴 李智 +6 位作者 张静华 黄珹 朱文耀 王敏 郭良迁 张中伏 杨春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22-231,共10页
推导并建立了块体的两种弹性运动方程 :块体的整体旋转与均匀应变方程和块体的整体旋转与线性应变方程 .应用统计学原理 ,使用西域、青藏和华北块体上的GPS站速度数据 ,对这两种弹性运动方程与刚体运动方程模拟块体站速度的无偏性和有... 推导并建立了块体的两种弹性运动方程 :块体的整体旋转与均匀应变方程和块体的整体旋转与线性应变方程 .应用统计学原理 ,使用西域、青藏和华北块体上的GPS站速度数据 ,对这两种弹性运动方程与刚体运动方程模拟块体站速度的无偏性和有效性进行了统计检验 .检验结果表明 ,块体的整体旋转与线性应变方程是描述块体运动的最优模型 .将中国大陆划分为 10个块体 ,应用块体的整体旋转与线性应变方程和块体上的GPS站速度估计了各个块体上的旋转与应变参数 ,按照 1°× 1°的间距计算了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上 10 0 5个点的应变参数 ,分析了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应变场的基本特征 .用本文方法得到的主压应变方向与地质学方法和测震学方法得到的主压应力轴方向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华南块体除外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应变场 弹性运动方程 块体 统计学 GPS站速度数据 中国大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