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当代中国文学体系与构架
1
作者 肖向东 《荆州师专学报》 2000年第4期25-28,共4页
本文在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宏观背景上 ,考察反思了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以新的史学观念和文化思想 ,提出在三度空间建构包孕大陆、台湾、港澳地区在内三大板块的本土化当代中国文学 ,以期开拓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新格局。全文分别对大... 本文在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宏观背景上 ,考察反思了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以新的史学观念和文化思想 ,提出在三度空间建构包孕大陆、台湾、港澳地区在内三大板块的本土化当代中国文学 ,以期开拓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新格局。全文分别对大陆由现实主义一元化到多元艺术形态并存的发展脉络 ,台湾与港澳文学因与中原文化的根脉关系而表现出对汉文化传统的体认与指归 ,作了艺术的、文化的、美学的深层次探讨 ;进而指出 ,对当代中国文学进行整体的观照 ,既是一种期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体系 当代中国文学 台湾文学 香港文学 文学 性质 澳门文学 中国大陆文学
全文增补中
拓荒补缺 兼容并包——评《台港澳文学教程》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家洋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2年第2期76-77,共2页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 中国大陆文学 拓荒 阐释 展现 拓展 空间 天地 学者 兼容并包
下载PDF
文学:游走于乡村、小城和都市之间
3
作者 筱嘉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4-146,共3页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始,对"文学地域(地理)学"的研究就吸引了众多学者的视线.杨义呼吁要"重绘中国文学地图",吴福辉勾勒出"京海冲突构造",湖南教育出版社推出了一套多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始,对"文学地域(地理)学"的研究就吸引了众多学者的视线.杨义呼吁要"重绘中国文学地图",吴福辉勾勒出"京海冲突构造",湖南教育出版社推出了一套多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近些年来,都市文学的崛起又已然成为世纪之交中国大陆文学最为绮丽耀眼的一道风景,并且愈来愈显示出它的辉煌前途.我以为,从地域文化和地域文学的角度来看,20世纪中国大陆文学的运行轨迹,正好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由小城文学到乡村文学再到都市文学的演变态势.这种文学的轨迹态势,又与彼时彼地的社会与文化结构相对应.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或许会对于我们对文学史的反思和重构有一些新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杨义 中国大陆文学 都市文学 地域 乡村 视线 湖南教育 丛书 出版社
下载PDF
现状与反思:安徒生奖在中国 被引量:1
4
作者 郭蕊 《文化与传播》 2020年第4期32-36,共5页
国际安徒生奖是目前在国际上极具盛名的综合性儿童文学奖项。随着中国大陆对儿童文学日益重视,安徒生奖获奖作品被陆续引进中国大陆地区。这一变化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可喜影响的同时,对大陆儿童文学作品的外译带来了一定压力。... 国际安徒生奖是目前在国际上极具盛名的综合性儿童文学奖项。随着中国大陆对儿童文学日益重视,安徒生奖获奖作品被陆续引进中国大陆地区。这一变化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可喜影响的同时,对大陆儿童文学作品的外译带来了一定压力。本文主要介绍安徒生奖对中国大陆儿童文学及奖项的影响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徒生奖 引进传播 中国大陆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外译
下载PDF
性别与自我的共舞——评《文学中的性别、话语和自我: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议题》
5
作者 谢群 余艳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57-160,共4页
谭国根与叶少娴教授共同主编的英文版《文学中的性别、话语和自我——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议题》是一部关于文学与性别研究的论文选集。14位资历深厚的女性主义研究者对中国大陆和台港两岸三地的文学进行了探讨,阐释了作家及电影制... 谭国根与叶少娴教授共同主编的英文版《文学中的性别、话语和自我——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议题》是一部关于文学与性别研究的论文选集。14位资历深厚的女性主义研究者对中国大陆和台港两岸三地的文学进行了探讨,阐释了作家及电影制作者在建构性别自我时所采用的策略,为当代中国乃至国际性别研究提供了视角独特、内容丰富的研究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国根 叶少娴 文学中的性别、话语和自我——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议题》
原文传递
中国属性与跨国精神——新移民文学浅谈 被引量:6
6
作者 刘红林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2-55,共4页
新移民文学发轫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其创作、者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通过留学、就业、经商、投亲、婚嫁等各种途径定居国外的知识分子。新移民文学曾被认为是八十年代中国大陆文学的一个有力补充,其叙事格调直接复现了“伤痕”、“反... 新移民文学发轫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其创作、者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通过留学、就业、经商、投亲、婚嫁等各种途径定居国外的知识分子。新移民文学曾被认为是八十年代中国大陆文学的一个有力补充,其叙事格调直接复现了“伤痕”、“反思”乃至“寻根”的批判现实的倾向。时至今日,它们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文学 新移民文学 精神 跨国 中国当代文学 改革开放 知识分子 批判现实
原文传递
诗神的涅槃——“文革”的诗歌潜流
7
作者 黄发有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75-183,共9页
一九六六一一九七六年的中国大陆文学至今是一笔糊涂账,这段文学史因文学与政治的胶着关系而显得晦暗不明,当时的文学体制处在权力魔杖的森严控制之下,它是政治的影子,是创造精神的枷锁。尽管许多文学史著作对这一时期的文学采取回... 一九六六一一九七六年的中国大陆文学至今是一笔糊涂账,这段文学史因文学与政治的胶着关系而显得晦暗不明,当时的文学体制处在权力魔杖的森严控制之下,它是政治的影子,是创造精神的枷锁。尽管许多文学史著作对这一时期的文学采取回避和搪塞的策略,语焉不详的“空白”成了逃避历史真相的遁词,但是,黑色劫难下的人格表演和精神选择使这一段历史成了集体无意识的狂欢节,日月无光的文化场景更是对中国知识分子的一场特殊的考试,一切肮脏的和不屈的灵魂都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呈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 诗歌 中国大陆文学 文学与政治 潜流 涅槃 中国知识分子 创造精神
下载PDF
论张炯的海外华文文学批评--兼析《世界华文文学与中国》的理论贡献与学术精神
8
作者 任美衡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4-48,共5页
文学理论家、评论家兼文学史家张炯新近出版了著作《世界华文文学与中国》。此书收辑作者的宏观论评、微观评论和讲演、序跋共56篇,以其宽阔的学术视野和厚实的理论修养,为读者集中地展现了世界华文文学的历史性成就及其与中国大陆文... 文学理论家、评论家兼文学史家张炯新近出版了著作《世界华文文学与中国》。此书收辑作者的宏观论评、微观评论和讲演、序跋共56篇,以其宽阔的学术视野和厚实的理论修养,为读者集中地展现了世界华文文学的历史性成就及其与中国大陆文学的血肉联系。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他以中国文学史的广阔视野为背景,以经济全球化为立足点,以美学、文艺学、传播学、伦理学、文化学等学科为支撑,放眼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实践,对海外华文文学批评诗学进行了独具特色的探索与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华文文学 中国大陆文学 海外华文文学 华文文学批评 学术精神 理论贡献 张炯 文学理论家
原文传递
既要多中心,如何一体化?
9
作者 徐锦成 《东南学术》 2004年第2期164-165,共2页
关键词 世界华文文学 文学一体化 中心主义 文学中华” 审美价值 文学传统 中国大陆文学 台湾地区文学 文化价值观念
下载PDF
主持人的话
10
作者 章培恒 陈思和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4-14,共1页
关键词 台湾文学 中国大陆文学 文学创作 华人文学 范泉
下载PDF
《潜在写作1949~1976》
1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5-55,共1页
《潜在写作1949-1976》《潜在写作1949~1976》(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一书的作者是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刘志荣。该书所研讨的“潜在写作”是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大陆文学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它指的是在那样一个历史时段不是为了... 《潜在写作1949-1976》《潜在写作1949~1976》(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一书的作者是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刘志荣。该书所研讨的“潜在写作”是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大陆文学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它指的是在那样一个历史时段不是为了公开发表也不可能公开发表的写作。因此,“潜在写作”几乎被文学正史忽略不记。意味深长的是,我们常常在不知觉间只接受了历史的某一副既定面孔,而对它的多侧面与多声部,视不见,耳不闻,便以为其根本不存在了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写作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大陆文学 70年代 副教授 中文系 多声部 公开
下载PDF
文艺学创新与文艺学者的心路历程——读方守金《文艺学与民间情怀》
12
作者 木风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0期65-68,共4页
总感到五六十岁以上的作家批评家,对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文学的回忆,有着浓重的自豪、遗憾以及不无偏激的挚爱色彩。通过阅读和与当下的比较,我觉得他们回忆中的诸般深情是有道理的。中国大陆文学在那个时段,确曾丰赡鲜亮,活力... 总感到五六十岁以上的作家批评家,对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文学的回忆,有着浓重的自豪、遗憾以及不无偏激的挚爱色彩。通过阅读和与当下的比较,我觉得他们回忆中的诸般深情是有道理的。中国大陆文学在那个时段,确曾丰赡鲜亮,活力四射,虽有些喧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学 民间情怀 心路历程 方守金 学者 创新 中国大陆文学 中国文学
下载PDF
VERTICAL PROFILES OF CHL-A AND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THE MIDDLE CONTINENTAL SHELF AREA AND EDDY AREA OF THE EAST CHINA SEA
13
作者 吴玉霖 周成旭 张永山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1期74-80,共7页
Vertical profiles of chl-a and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the middle continental shelf area and eddy area of the East China Sea were studied using data from a cruise in the East China Sea in February to March, 1997 and a... Vertical profiles of chl-a and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the middle continental shelf area and eddy area of the East China Sea were studied using data from a cruise in the East China Sea in February to March, 1997 and a cruise in July, 1998.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hl-a vertical distribution closely related to in situ hydrological and nutrient conditions. Chla-a concentration ranged from 0.22 to 0.35 mg/m 3 and 0.93-1.09 mg/m 3 in the eddy area and in the middle continental shelf area, respectively. In both areas, chl-a concentrations in deep layers were sligh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shallow layers, but was of the same order of magnitude. In summer, when a thermocline existed in the water column, highest chl-a concentrations appeared at the base of the thermocline layers in both areas. In the eddy area, chl-a concentration maximized at 3l.743 mg/m 3, and averaged l.143 mg/m 3 below 30 m depth. In the middle continental shelf area, the highest chl-a concentration was 2.120 mg/m 3, the average was 1.168 mg/m 3. The primary productivity reached 1418.76 mgC/(m 2·d) in summer and 1360.69 mgC/(m 2·d) in winter. In the eddy area, the primary productivity was 787.50 mgC/(m 2·d) in summer and 159.04 mgC/(m 2·d) in winter. Vertical carbon sinking rate from the deep layer to the bottom in both areas is also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L-A primary productivity vertical profile ECS
原文传递
Interactive Peer Learning In An English Immersion Context In China
14
作者 Liang Xiaohua 《International English Education Research》 2014年第9期28-31,共4页
English immersion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has started in Xi'an since the late 1990s, and extended into other cities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This study reported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ents' interactive peer learn... English immersion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has started in Xi'an since the late 1990s, and extended into other cities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This study reported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ents' interactive peer learning model in the immersion programs, such as peer prompting and waiting; non-verbal expressions; correcting errors and modulating speaking volume; translation; attending to the peer interlocutor' s needs; and reciprocating peer assist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action IMMERSION learning peer assistance
下载PDF
“华语语系文学”的生成、发展与批判——以史书美、王德威为中心 被引量:19
15
作者 刘俊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51-60,共10页
"华语语系文学"是英文"sinophone literature"的汉译,其内涵、外延在史书美和王德威的论述中不尽相同。本文对"华语语系文学"这一概念/理论的生成动因和发展历程进行阐释,并对史书美和王德威讨论"... "华语语系文学"是英文"sinophone literature"的汉译,其内涵、外延在史书美和王德威的论述中不尽相同。本文对"华语语系文学"这一概念/理论的生成动因和发展历程进行阐释,并对史书美和王德威讨论"华语语系文学"时的基本观点予以分析,指出:史书美强调"华语语系文学"的"去中国大陆主流文学"化和反"中国中心"论;王德威则在既包容中国大陆文学、又取消"万流归宗"的前提下,重视"华语语系文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并提出自己的"三民(移民、夷民、遗民)主义"论、"后遗民"理论视野和"势"的诗学。此外,史书美和王德威在建构"华语语系文学"概念/理论时暴露出他们的学术缺陷和意识形态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流文学 王德威 语系 华语 史书 中国大陆文学 生成动因 意识形态
原文传递
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the Recipro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dividual Values and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16
作者 ZHOU Gang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3年第6期424-438,共15页
This research compares a sample of the mainland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N = 325) and a sample of the British university students (N = 51) from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by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 This research compares a sample of the mainland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N = 325) and a sample of the British university students (N = 51) from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by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dividual values and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pecifically, it aims to gain an insight into cultural impact both on the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self-perceptions of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n the Chinese cultural context and on the British university students' self-perceptions of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n a Western cultural context.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mainland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interdependent/independent self-construals best predict their self-perceptions of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Results indicate that both Western and Chinese social values influence the two samples' interdependent and independent self-construals, and the two samples' self-perceptions of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nd 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s differ significant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SS-CULTURAL cultural variability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下载PDF
文学的心灵无界限
17
作者 菲尔 《长江文艺》 2017年第2期139-141,共3页
作为一个长期居住在海外的中国文学爱好者,因父母都是爱书人又是作家,从小耳濡目染,得以接触各门类的中国文学(早期以港台文学居多,后期则越来越多中国大陆文学)。二十多年前,中国大陆才刚开放,在这之前,我们这些身在海外的普... 作为一个长期居住在海外的中国文学爱好者,因父母都是爱书人又是作家,从小耳濡目染,得以接触各门类的中国文学(早期以港台文学居多,后期则越来越多中国大陆文学)。二十多年前,中国大陆才刚开放,在这之前,我们这些身在海外的普通小民想要获得一本原汁原味来自中国的书籍并不容易。更早以前,在我父辈的时代,中国出版的书籍多是通过香港漂洋过海进口来到马来西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爱好者 中国大陆文学 中国文学 无界 心灵 原汁原味 马来西亚 海外
原文传递
“80后”命名的误读 被引量:1
18
作者 江冰 《中关村》 2005年第1期108-109,共2页
关键词 广泛 中国大陆文学 误读 命名 时代 肯定 行动 周刊 概念 旗帜
原文传递
《文艺学与民间情怀》
19
作者 方守金 方晓枫 《中国文学年鉴》 2015年第1期997-999,共3页
总感到五六十岁以上的作家批评家,对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文学的回忆,有着浓重的自豪、遗憾以及不无偏激的挚爱色彩。通过阅读和与当下的比较,才觉得他们回忆中的诸般深情是有道理的。中国大陆文学在那个时段,确曾丰赡鲜亮,活力四射,... 总感到五六十岁以上的作家批评家,对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文学的回忆,有着浓重的自豪、遗憾以及不无偏激的挚爱色彩。通过阅读和与当下的比较,才觉得他们回忆中的诸般深情是有道理的。中国大陆文学在那个时段,确曾丰赡鲜亮,活力四射,虽有些喧嚣,但创作上“寻根”、“生活流”、“意识流”、“叙述圈套”、“魔幻”、“荒诞”等力作并辔而行,理论批评方面的新方法、新观念等新思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其乱花渐欲迷人眼,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阵势,着实使后学如我神往不已。时移世易,文学早已失去了轰动效应,批评界的各种“热”也已降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情怀 文艺学 20世纪80年代 中国大陆文学 中国文学 理论批评 轰动效应 批评家
原文传递
《古远清自选集》
20
《文学自由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11-111,共1页
关键词 《古远清自选集》 中国大陆文学 海外华文文学 文学动态 文学评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