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99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逻辑和基本原理
1
作者 韩庆祥 《阅江学刊》 2024年第1期5-21,171,共18页
我国理论界对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的学术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但美中不足的是,还未能充分深入挖掘并揭示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逻辑和基本原理。笔者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入手,尝试通过动力平衡和治理统一论,统一和多样的辩证法... 我国理论界对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的学术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但美中不足的是,还未能充分深入挖掘并揭示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逻辑和基本原理。笔者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入手,尝试通过动力平衡和治理统一论,统一和多样的辩证法,坚持社会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践主体性及其自主性、独特性、超越性,守正和创新的辩证法,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使传统走向现代、使中国走向世界、使民族的成为人类的世界意义这七个维度进行梳理,挖掘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逻辑和基本原理,以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独特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实践主体性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解密
2
作者 孙健 宋昶儒 《理论与现代化》 2024年第1期76-84,共9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持续推进的过程,以历次党代会报告、历次五年规划和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依据,可以将对中国式现代化认识的发展进程归结为“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3个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对...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持续推进的过程,以历次党代会报告、历次五年规划和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依据,可以将对中国式现代化认识的发展进程归结为“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3个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对每一个阶段中国式现代化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理论创新,最终探索出了具有鲜明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基于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视角深入探究中国式现代化各阶段的创新缘由及理论和实践成果,有助于解密中国式现代化的遗传密码,进而继续完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最终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 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构建方法论
3
作者 代玉启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26,共9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要求、原则等基本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地阐述,以实践积淀为基础、以创新发展为进路,初步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特质的深刻解读,以及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科学构建,...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要求、原则等基本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地阐述,以实践积淀为基础、以创新发展为进路,初步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特质的深刻解读,以及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科学构建,均需以科学的方法论为前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构建,遵循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的辩证统一,遵循内在逻辑的清晰明确,以系统思维领悟核心要义,勇于实践创新,聚焦理论创新,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必然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创造性。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宏大实践的智慧结晶,从方法论的维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构建,是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原创性贡献、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系统工程纵深发展的现实遵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 构建方法 历史规律 理论创新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生成脉络与时代价值
4
作者 熊晓琳 杨铠溪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0-78,共9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生成发展是接续探索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生成发展是接续探索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探索史,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完善体系和创新演化的百年发展史。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以独立自主的鲜明色彩启示发展中国家要自立自强地积极融入全球化发展体系,实现了对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进路的中国回答和时代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下载PDF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职教育的价值、表征与路径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婧 吕奕静 沈欣忆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58,共7页
当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等理念成为社会的共同认知。高职院校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明传承等重大使命。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高职院校要在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更加重视生态文... 当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等理念成为社会的共同认知。高职院校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明传承等重大使命。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高职院校要在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更加重视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深入宣传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绿色技能。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职教育,在政治逻辑、育人逻辑与社会治理逻辑层面都有着深刻内涵。在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存在教育理念与实践不同频、教与学的创新模式不深入以及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亟待提升等问题。对此,需要高职院校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课程建设,建立监督和反馈机制,确保生态文明教育落到实处;以数字化教育为依托,通过多维活动培育绿色技能;以教师生态文明素养培育为抓手,促进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以全机构为支撑,形成高职教育多维绿色合作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生态文明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 绿色发展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功能、短板与优化路径 被引量:2
6
作者 宋瑞 刘倩倩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45,共10页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可行路径,乡村旅游在促进农业农村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要求,系统分析乡村旅游的潜在...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可行路径,乡村旅游在促进农业农村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要求,系统分析乡村旅游的潜在功能、发展短板和优化路径.研究认为:乡村旅游应在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保障农民主体地位、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进乡村民生福祉和推动乡村绿色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当前乡村旅游发展实践中仍然存在同质化问题严重、农民主体地位不突出、文化保护利用不充分、利益共享机制有待优化、生态环境保护面临挑战等短板问题.因此,未来亟需从推动产业融合创新、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弘扬特色乡土文化、保障村民合法权益、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等方面加以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乡村旅游 功能 短板 优化路径
下载PDF
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 被引量:1
7
作者 肖贵清 唐奎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坚持三者一体化建设、一体化推进,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解码密钥。...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坚持三者一体化建设、一体化推进,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解码密钥。教育、科技、人才均为强国建设之基石,三者统一于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整体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实现有效联动,坚持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设计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部署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努力实现各方面政策举措的贯通融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教育 科技 人才 创新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纵向叙事逻辑 被引量:1
8
作者 丁志刚 张书华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8-53,共16页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逻辑阐释上,目前学界呈现一种“重横向逻辑,轻纵向逻辑”的不均衡态势,“逻辑起点—逻辑中介—逻辑终点”的纵向叙事逻辑屈指可数。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指引,中国式现代化的纵向叙事逻辑在于:现实的人是中国式现代...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逻辑阐释上,目前学界呈现一种“重横向逻辑,轻纵向逻辑”的不均衡态势,“逻辑起点—逻辑中介—逻辑终点”的纵向叙事逻辑屈指可数。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指引,中国式现代化的纵向叙事逻辑在于:现实的人是中国式现代化得以形成的最大可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中介作为连接逻辑起点(最大可能)和逻辑终点(最大结果)的中间枢纽,包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中介、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的组织中介、以高质量发展为任务的主题中介、以国家制度体系为架构的基础中介、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导向的目标中介、以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为形势的条件中介。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得以实现的最大结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终点,包括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科学合理地精准定位并论证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纵向叙事逻辑,对于新时代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意义重大,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向纵深发展的时代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纵向叙事逻辑 逻辑起点 逻辑中介 逻辑终点 现实的人 人的现代化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 被引量:1
9
作者 周文 李吉良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4-124,共11页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与大国竞争格局,是针对当前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紧迫性提出的时代命题。新质生产力在驱动能力、支撑载体、发展方式、生产力要素等方面不同于传统生产力,其形成的关键...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与大国竞争格局,是针对当前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紧迫性提出的时代命题。新质生产力在驱动能力、支撑载体、发展方式、生产力要素等方面不同于传统生产力,其形成的关键在于以科技创新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新质生产力在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层面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与中国式现代化在关键任务、价值遵循、发展要求、实践原则上体现出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因此,在形成新质生产力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应进一步完善宏观治理,更好地发挥国家主体作用;增强内在动力,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支撑载体,着力促进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强化持续保障,推动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中国式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 现代化产业体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下的共同富裕: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1
10
作者 江剑平 《当代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发展土壤和实现条件,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中国式现代化对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具有内在规定性。就本质特征而言,共同富裕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 中国式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发展土壤和实现条件,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中国式现代化对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具有内在规定性。就本质特征而言,共同富裕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富裕;就实现难度而言,共同富裕是人口规模巨大的共同富裕,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就覆盖面而言,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要坚持共建共享原则;就实现内容而言,共同富裕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共同富裕,要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就永续发展而言,共同富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共同富裕,要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式;就实现的内外部环境而言,共同富裕是靠和平发展实现的共同富裕,要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实践路径方面,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推进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推进共同富裕的根本支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方式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明确阶段性重点任务是推进共同富裕的着力点,坚持正确方法论是推进共同富裕的行动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共同富裕 党的领导 基本经济制度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文明观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志洪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32,共9页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是同一个历史过程的两个方面。在中国式现代化展开过程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日益生成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对具体现代化诸模式的超越,也是对一般现代化的超越,是一种超越现代性的新现代化。中...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是同一个历史过程的两个方面。在中国式现代化展开过程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日益生成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对具体现代化诸模式的超越,也是对一般现代化的超越,是一种超越现代性的新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内核,奋力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美好生活,是“文化”之人的文明,从而成为一种超出其他现代文明的更高现代文明,构成人类文明的一种崭新形态,在内容上展开为相互协调的高度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相对于中华传统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求并表现出更为高度的统一性、和平性尤其是包容性与创新性,在兼收并蓄、综合创造中通达更高发展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国际话语权提升的影响因素和实现路径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燕妮 《重庆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46,共14页
国际话语权是国际关系较量和博弈的重要指向,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提升国际话语权有利于破除中国式现代化议题在国际舆论场域的话语困境,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的世界意义。国际话语权是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交织叠加的结果... 国际话语权是国际关系较量和博弈的重要指向,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提升国际话语权有利于破除中国式现代化议题在国际舆论场域的话语困境,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的世界意义。国际话语权是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交织叠加的结果,从内生机理来看,遵循话语供给—话语传播—话语认同—话语运用的递进逻辑;从外部机理来看,以综合国力、国家治理能力、文化自信为保障。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探索国际话语权提升路径,坚持理论指导与文化传承,丰富话语供给内容;多方协作与多点互动,增强话语传播能力;立足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夯实话语认同;关注人类现代化全球性难题,树立话语运用示范,形成与中国大国身份和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国际话语权 影响因素 实现路径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重点、任务与路径 被引量:1
13
作者 任保平 王子月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3-11,共9页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下,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新质生产力作为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的先进生产力,以创新驱动作为核心,代表着传统生产力发生了重大跃迁,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的生产力基础要素、新的生产模式以及新的发展...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下,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新质生产力作为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的先进生产力,以创新驱动作为核心,代表着传统生产力发生了重大跃迁,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的生产力基础要素、新的生产模式以及新的发展动能。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重点是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共同富裕、绿色发展以及开放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在这个过程中,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任务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型工业化、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路径是以新质生产力实现包括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内的中国式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中国式现代化 数字经济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国乡村治理:必要性、问题及实践路径 被引量:1
14
作者 文丰安 罗雅洁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2-62,共11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区别于西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发展之道。乡村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但长期城乡二元体制导致现阶段我国乡村地区存在治理主体认知和能力不足,治理制度作用发挥不足,人才、资金、资源要素不足等问题。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进... 中国式现代化是区别于西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发展之道。乡村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但长期城乡二元体制导致现阶段我国乡村地区存在治理主体认知和能力不足,治理制度作用发挥不足,人才、资金、资源要素不足等问题。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治理实践可施行双主体合作共治,提高村民、村干部素质和现代化治理能力;建立“三治”融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消除城乡差距,吸引人才、资源、资金“逆流”乡村,以此不断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乡村治理 乡村振兴 中国共产党
下载PDF
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工农相互支援联动发展实现路径的探索 被引量:1
15
作者 郑有贵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从实现追赶世界工业化进程的战略目标出发,从以工业为先导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农业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建设、农业向工业提供农产品支撑等产业关联性方面,对工农相互支...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从实现追赶世界工业化进程的战略目标出发,从以工业为先导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农业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建设、农业向工业提供农产品支撑等产业关联性方面,对工农相互支援联动发展实现路径进行了积极探索,构建起以重工业为中心并带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为工业提供农产品支撑的工农产业体系,回答了作为工业化后发国家如何追赶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命题,其所进行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具有开创性意义。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探索工农相互支援联动发展的实践表明,对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工农城乡关系的讨论,不能仅仅看到农业为工业提供资金支持而弱化了其发展能力,还要看到工业为农业提供现代生产要素而提升了其发展能力,以及为农村提供现代生活用品而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中国式现代化 工农关系 相互支援 联动发展
下载PDF
社会支持理论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的现实之困与纾解之策
16
作者 李彦龙 陈德明 +1 位作者 常凤 肖平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0,共7页
中国式现代化体育是为满足全体人民体育需要,从传统体育向现代体育发展转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现代化。现代化已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诉求、新目标、新征程,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是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运... 中国式现代化体育是为满足全体人民体育需要,从传统体育向现代体育发展转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现代化。现代化已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诉求、新目标、新征程,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是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基于社会支持系统四要素“主体—客体—内容—手段”为逻辑主线,分析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的现实困境。研究认为:主体供给乏力制约中国式现代化体育支持网络的形成,客体动力不足制约中国式现代化体育的普遍参与,支持内容贫乏阻滞中国式现代化体育的全面发展,支持手段有限阻碍中国式现代化体育的社会联结。实现多元主体支持,为中国式现代化体育供给提供有效保障;提升客体参与动力,为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参与提供内生动力;丰富内容体系构建,为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改善社会支持手段,为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提供关键支撑等纾解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体育强国 社会支持
下载PDF
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形态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兴国 《决策与信息》 2024年第1期5-14,共10页
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进行了深刻而全面的阐释,这是我们党对现代化理论的重大丰富与发展。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推力,中国式现代化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共同开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伟业。... 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进行了深刻而全面的阐释,这是我们党对现代化理论的重大丰富与发展。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推力,中国式现代化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共同开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伟业。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显著的民族性,多民族社会历史条件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社会文化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时代论域共演着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与精神力量之魂的根基性表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指向功能。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内容、价值与发展指向,创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实践、价值与制度新形态,将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效的现实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形态 党的二十大精神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医院的生成逻辑与理论内涵
18
作者 陈艺成 陈晓伟 +8 位作者 董恒进 孙涛 李拓宇 雷李楠 申靖 朱心宇 李莎莎 崔璐 蔡秀军 《中国医院》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22,共4页
中国式现代化内在要求卫生健康事业的现代化。公立医院担负着推动医疗科技发展、引领医学文明进步的重要使命,是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口健康基础的关键力量。推动卫生健康事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首要任务就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医院... 中国式现代化内在要求卫生健康事业的现代化。公立医院担负着推动医疗科技发展、引领医学文明进步的重要使命,是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口健康基础的关键力量。推动卫生健康事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首要任务就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医院。作者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医院的生成逻辑、概念厘定与理论内涵,为中国式现代化在医疗卫生领域落地生根、探索提供研究基础和理论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现代化医院 医疗卫生 卫生健康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下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之路径思考
19
作者 侯梅芳 梁英波 徐鹏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7-185,共9页
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国能源领域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部署,“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势在必行。为了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下新型能源体系的构建,分析了其提出的战略背景,明确了其重要意义,阐述... 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国能源领域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部署,“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势在必行。为了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下新型能源体系的构建,分析了其提出的战略背景,明确了其重要意义,阐述了其内涵特征,提出了其路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新型能源体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抓手,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国家能源安全和国家竞争力的有力保障;②新型能源体系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根本宗旨,以保证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稳定为基本前提,具有理念更新、能源结构更新、技术创新、治理创新、产业革新、电力革新等内涵特征;③新型能源体系的构建路径包括加快培育绿色低碳文化、加快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构建体制机制保障等。结论认为,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的方式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提高能源自给率,特别是油气自给率,确保能源转型平稳有序、能源保障安全可靠,可以为当前复杂国际形势下的国家能源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新型能源体系 碳达峰碳中和 绿色低碳 能源自给率 油气自给率 “先立后破”
下载PDF
如何辨识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战略新机遇
20
作者 陈东晓 毛瑞鹏 王玉柱 《国际展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9,157,共20页
当前国际上出现一些“看淡中国发展前景”“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这反映了一些西方国家对世界发展大势和中国发展优势缺乏准确认知,无法辨识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战略新机遇。事实上,从历史维度看,国际体系转型蕴含着双重战略机遇。... 当前国际上出现一些“看淡中国发展前景”“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这反映了一些西方国家对世界发展大势和中国发展优势缺乏准确认知,无法辨识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战略新机遇。事实上,从历史维度看,国际体系转型蕴含着双重战略机遇。一是国际秩序整体上从殖民秩序、霸权秩序不断向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转型;二是中国式现代化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发展模式多样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潮流,体现了中国发展的历史主动性和不断上升的塑造能力。从空间维度看,随着技术和产业的深刻变革,中国在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过程中蕴含着重要的战略机遇,尤其是超大规模市场和生产性权力结构所形成的市场空间整合效应,铁路物流和数字贸易的发展,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化产业变革等,都为中国带来了战略新机遇。从关系维度看,中国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超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传统逻辑,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范式,促进全球治理机制改革创新,合力应对全球性挑战,为大国关系总体稳定及巩固和拓展中国的全球伙伴关系提供了战略新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战略新机遇 开放型经济 新型国际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