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如何看待侯外庐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
1
作者 姜广辉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24,共5页
侯外庐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是学界最早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思想资料的著述,曾长期引领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不过,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学者开始提出《中国思想通史》不应该预设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但... 侯外庐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是学界最早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思想资料的著述,曾长期引领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不过,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学者开始提出《中国思想通史》不应该预设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但古往今来的学者研究思想史或哲学史皆会预设理论框架。而且以今日视角看,《中国思想通史》仍然具备知识的“含金量”和理论的“含金量”,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这种“含金量”虽然受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但也具备历久弥新的永恒性。另外,通过文本细读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思想通史》对唯物、唯心分析工具的使用是严格把握分寸、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不能将唯物、唯心分析工具泛化、绝对化的错误归咎于《中国思想通史》所开创的学术范式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侯外庐 中国思想通史 范式 学术价值
下载PDF
论向秀、郭象两家《庄子注》的关系(一)——兼与《中国思想通史》商榷 被引量:1
2
作者 胡江源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2期56-61,共6页
一、问题的提出魏晋玄学家向秀、郭象先后发展了当时盛行的玄学观点,并用以注释《庄子》,获得了突破前驱的成就,为千多年治“庄学”者所推崇。这在稍具中国哲学史常识者都是知道的。玄学创始人王弼、何晏只讲《老》而不及《庄》;继起的... 一、问题的提出魏晋玄学家向秀、郭象先后发展了当时盛行的玄学观点,并用以注释《庄子》,获得了突破前驱的成就,为千多年治“庄学”者所推崇。这在稍具中国哲学史常识者都是知道的。玄学创始人王弼、何晏只讲《老》而不及《庄》;继起的嵇康、阮籍讲《老》并及《庄》,且把重点转移到庄子思想上,但并没有作出可观的成绩。到了向秀、郭象才在庄子思想的园地上浇灌着魏晋特有的玄虚精神,开拓玄学领域,超嵇、阮而绍王、何,“妙析奇致,大畅玄风”,使“儒墨之迹见鄙,道家之言遂盛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玄学 庄子思想 《世说新语》 玄风 中国思想通史 刘孝标 列子注 世说新语 注本 文士传
下载PDF
论司马光的宇宙观与人性论——兼与《中国思想通史》作者商榷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元庆 《运城学院学报》 1986年第3期28-35,22,共9页
今年九月是我国北宋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逝世九百周年。他的一生是孜孜向学的一生,在史学、文学、哲学诸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期特发表一组专稿,作为对这位历史人物的纪念.
关键词 中国思想通史 潜虚 宋元学案 伊洛渊源录 精神财富 《通鉴》 阴阳五行 疑孟 太玄 仁宗皇帝
下载PDF
论向秀、郭象两家《庄子注》的关系(下)——兼与《中国思想通史商榷》 被引量:1
4
作者 胡江源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2期75-82,共8页
三、从哲学体系看两《庄》思想的对立性 我们先谈谈根据什么资料,从什么观点出发考察两《庄》思想的问题。 前面,我们曾指出《思通》《比照表》查出的注文,仅限于《列子注·黄帝篇》,资料太少,不足以说明问题。我们则扩大查索的范围... 三、从哲学体系看两《庄》思想的对立性 我们先谈谈根据什么资料,从什么观点出发考察两《庄》思想的问题。 前面,我们曾指出《思通》《比照表》查出的注文,仅限于《列子注·黄帝篇》,资料太少,不足以说明问题。我们则扩大查索的范围,由东晋到唐初,从张湛经过陶弘景、刘孝标到陆德明、李善,共查出两《庄》注文一百五十条,为《思通》二十七条的五倍半。我们即以这些注文为根据,参考其他可信资料(如向秀《难养生论》、郭象《庄子序》《庄子注·后记》等),对比研究两《庄》思想。 有一些同志曾怀疑唐初陆德明、李善是否看到向注的问题。我们肯定他们是看到的。证据在于陆德明在《释文》里不仅多次提到向本,而且在《胠箧篇》“民不相往来”句下写道:“一本作不相与往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思想 中国思想通史 独化论 天地万物 刘孝标 张湛 物各自生 正言若反 列子注 养生论
下载PDF
评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中的“老子思想”
5
作者 马高丽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第9期5-6,共2页
侯外庐先生是中国20世纪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有机地融合进中国思想史研究,从而开创了自己别具特色的学术研究道路。本文通过对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中"老子思想"的阐述,对"老子思想"研究... 侯外庐先生是中国20世纪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有机地融合进中国思想史研究,从而开创了自己别具特色的学术研究道路。本文通过对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中"老子思想"的阐述,对"老子思想"研究进行了一定的观点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侯外庐 中国思想通史 老子思想
下载PDF
《中国思想通史》简介——为《中国思想通史》2008年人民出版社新版而作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岂之 《华夏文化》 2008年第3期4-5,共2页
关键词 中国思想通史 人民出版社 中国思想 侯外庐
下载PDF
中国政治思想通史的贯通性理解与整体性呈现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师伟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3-73,共11页
通史编撰既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基础工作,也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通史之编撰并非仅仅是将思想的历史事实摆放在博物架上,而是要追求理解的贯通性和呈现的整体性,其学术使命在于从文化传承与知识创新的角度描述、批... 通史编撰既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基础工作,也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通史之编撰并非仅仅是将思想的历史事实摆放在博物架上,而是要追求理解的贯通性和呈现的整体性,其学术使命在于从文化传承与知识创新的角度描述、批判和继承中国优秀政治理论资源,继往开来,推陈出新。因此,中国政治思想通史编撰的核心在于一个"通"字,一是要以尽可能完整的政治知识,追求中国政治思想通史编撰的理论上的"通",在这方面,《中国政治思想通史》所体现的"王权主义学派"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二是要关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思潮在概念、问题、思维方式及具体观点等方面的连通性,从历史的长时段来理解中国政治思想的宏观整体发展;三是要关注同一个时代不同思想流派之间在概念、话语、问题、观点等方面的相同、相通和互补,从时代的整体性来理解不同流派思想之间的根本共性。三方面的贯通性理解共同支撑起一个关于中国政治思想的理论上的整体性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思想通史 贯通性理解 整体性呈现 王权主义学派
下载PDF
巍巍丰碑贯古今——评《中国经济思想通史》(修订版) 被引量:2
8
作者 韦苇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1期170-170,172,共2页
关键词 中国经济思想通史 (修订版) 书评
下载PDF
史论结合 相得益彰——谈《中国史学思想通史》与题记
9
作者 吴海兰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06-107,共2页
关键词 中国史学思想通史 吴怀祺 民族文化 经学
下载PDF
秦汉史学思想史研究的新视角——读汪高鑫《中国史学思想通史·秦汉卷》
10
作者 翁飞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10-111,共2页
关键词 汪高鑫 中国史学思想通史·秦汉卷》 唯物论 经学思想
下载PDF
中国史学思想史研究的扛鼎之作——《中国史学思想通史》读后
11
作者 孙卫国 《历史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78-79,共2页
史学思想是历史研究的核心,但因其深奥而冷僻,长期以来,一直重视不够.老一辈史学家侯外庐、白寿彝等先生开其端绪,而吴怀祺先生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就致力于中国史学思想史的研究,在中国史学思想史这一荒僻的领域内创造出丰硕成果,先... 史学思想是历史研究的核心,但因其深奥而冷僻,长期以来,一直重视不够.老一辈史学家侯外庐、白寿彝等先生开其端绪,而吴怀祺先生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就致力于中国史学思想史的研究,在中国史学思想史这一荒僻的领域内创造出丰硕成果,先后出版了<宋代史学思想史>(黄山书社1992年出版)、<中国史学思想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对中国史学思想史作了深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史学思想通史 吴怀祺 社会环境 治学方法
下载PDF
历史学系举办《中国史学思想通史》学术座谈会
12
作者 张皓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6-16,共1页
2005年10月27日上午,历史学系举办了吴怀祺教授主编的10卷本《中国史学思想通史》学术座谈会。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教授到会祝贺。龚书铎、晁福林、鲁振祥、张文启、陈祖武、张庆捷、陈琳国、吴道弘、陶铠、牛润珍等知名专家学... 2005年10月27日上午,历史学系举办了吴怀祺教授主编的10卷本《中国史学思想通史》学术座谈会。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教授到会祝贺。龚书铎、晁福林、鲁振祥、张文启、陈祖武、张庆捷、陈琳国、吴道弘、陶铠、牛润珍等知名专家学者参加座谈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史学思想通史 学术座谈会 历史学 党委副书记 专家学者 吴怀祺 副校长 龚书铎 晁福林 吴道弘
下载PDF
《中国学习思想通史》评介
13
作者 张涛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91-192,共2页
关键词 中国学习思想通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评介 人民出版社 教学工作 思想 学术界 读者
下载PDF
中国古代史学思想史研究的新成果——评《中国史学思想通史·魏晋南北朝卷》
14
作者 杨天宇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132-134,共3页
关键词 中国史学思想通史·魏晋南北朝卷》 书评 古代 意识形态
下载PDF
断代史学思想史研究的一部力作——评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通史·宋辽金卷》
15
作者 陈立柱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80-84,共5页
吴怀祺著《中国史学思想通史.宋辽金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自宋代社会思潮的变化中揭示宋代史学思想的主要特点,二是写出了宋代史学思想的新精神、新气象。但若能进一步阐发袁枢创制纪事本末体裁所具有的思想意义,或者可以使本书... 吴怀祺著《中国史学思想通史.宋辽金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自宋代社会思潮的变化中揭示宋代史学思想的主要特点,二是写出了宋代史学思想的新精神、新气象。但若能进一步阐发袁枢创制纪事本末体裁所具有的思想意义,或者可以使本书内容更为丰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代史 吴怀祺 中国史学思想通史·宋辽金卷》 袁枢创制纪事本末体裁
下载PDF
培育新学科,建设民族的先进文化——《中国史学思想通史》评介
16
作者 宛闻闻 《新视野》 CSSCI 2003年第6期80-80,共1页
关键词 中国史学思想通史 书评 中国 先进文化 史学史 学科建设
下载PDF
侯外庐领衔的学术研究团队对中国思想史的开拓及其研究特色
17
作者 周鑫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76-80,共5页
侯外庐对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两点意义:首先,侯外庐的史学实践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和历史观的转换,即确立服从政治需要、学以致用的史学观,和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历史观。侯外庐创造的历史体系尤其是思想通史体系,对思想史和学术史的... 侯外庐对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两点意义:首先,侯外庐的史学实践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和历史观的转换,即确立服从政治需要、学以致用的史学观,和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历史观。侯外庐创造的历史体系尤其是思想通史体系,对思想史和学术史的影响都很深远;其次,侯外庐对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研习及其形成的诸多论断至今仍深有启发,特别是侯外庐的社会史与思想史并行研究的治史方法和"实事求是""独立自得"的治学精神成为后学者的典范。这些都奠定了侯外庐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侯外庐 中国思想通史 独立自得 治学精神 思想史学派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下载PDF
论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研究的理论意义
18
作者 周鑫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48-50,55,共4页
侯外庐对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两点意义。首先,侯外庐的史学实践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和历史观的转换,即确立服从政治需要、学以致用的史学观,和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历史观。侯外庐创造的历史体系尤其是思想通史体系,对思想史和学术史的... 侯外庐对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两点意义。首先,侯外庐的史学实践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和历史观的转换,即确立服从政治需要、学以致用的史学观,和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历史观。侯外庐创造的历史体系尤其是思想通史体系,对思想史和学术史的影响都很深远。其次,侯外庐对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研习及其形成的诸多论断至今深有启发,仍不过时。特别是侯外庐的社会史与思想史并行研究的治史方法和"实事求是"、"独立自得"的治学精神成为后学者的典范。这些都奠定了侯外庐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侯外庐 中国思想通史 独立自得 马克思主义史学
下载PDF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研究论著及其特点
19
作者 周鑫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1-7,共7页
侯外庐对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两点意义为:第一,侯外庐的史学实践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和历史观的转换,即确立服从政治需要、学以致用的史学观,和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历史观。侯外庐创造的历史体系尤其是思想通史体系,对思想史和学术史... 侯外庐对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两点意义为:第一,侯外庐的史学实践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和历史观的转换,即确立服从政治需要、学以致用的史学观,和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历史观。侯外庐创造的历史体系尤其是思想通史体系,对思想史和学术史的影响都很深远。第二,侯外庐对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研习及其形成的诸多论断至今深有启发,仍不过时。特别是侯外庐的社会史与思想史并行研究的治史方法和"实事求是""独立自得"的治学精神成为后学者的典范。这些都奠定了侯外庐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侯外庐 中国思想通史 独立自得 马克思主义史学
下载PDF
中国学习思想的特征及现代学术价值
20
作者 胡小林 《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1期5-11,共7页
这是作者为《中国学习思想通史》写的一篇《序》。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学习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以儒学思想为主导的,以经典为学习文本的、诸子与释道为补充的多元并存的形态。现代学习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以中西文化的冲撞与融合为背景的,以批... 这是作者为《中国学习思想通史》写的一篇《序》。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学习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以儒学思想为主导的,以经典为学习文本的、诸子与释道为补充的多元并存的形态。现代学习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以中西文化的冲撞与融合为背景的,以批判传统和学习西方科技为特征的创新形态。而古代与现代有继承而不可截然分割,又有明显的区别。从总体上看中国传统学习思想是"天人合一"的模式,分而言之,它有四个显著的特点:人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是智慧之境;知行观是中国学习思想中极为重要的问题;中国学习思想中贯穿着一条王官之学与民间之学互动、感应、消长的规律;史官文化形态是中国学习思想的显著特征之一。中国学习思想统摄多个学科,涉及到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具有知识论与智慧论内涵的研究课题。现代化要求学习从个人行为转变为"全民学习,终身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思想 知行观 中国学习思想通史 现代学术价值 儒学思想 终身教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