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03篇文章
< 1 2 1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意识的声音传达:中国早期发声电影的国家观念建构
1
作者 李晓红 张仕林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7-94,共8页
有声电影尚未传入时,其技术与理念便在中国产生了反响。青年会外籍干事在众多城市的有声电影演讲及商业影院外国有声电影放映逐渐普及,有声片中的民族语言问题逐渐提上议程。在基于国语的有声电影创作实践中,左翼电影人发挥了积极作用,... 有声电影尚未传入时,其技术与理念便在中国产生了反响。青年会外籍干事在众多城市的有声电影演讲及商业影院外国有声电影放映逐渐普及,有声片中的民族语言问题逐渐提上议程。在基于国语的有声电影创作实践中,左翼电影人发挥了积极作用,与同时期的国语教育运动共同成为语言现代化、大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语片与方言电影的冲突实际反映的是近现代中国电影民族性、国际性、地方性间的矛盾,此问题的解决成为国语占据有声电影主导权并构建民族国家观念的过程与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早期电影 有声电影 国语教育 民族国家观念 左翼电影
下载PDF
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根与魂——对中国早期文明史研究课程思政的思考
2
作者 李韶华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09-117,共9页
习近平提出的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全面理解中华文明史的一条中心线索。作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关键期的“中国早期文明史”应当与西方古典学同等地位并作为独立学科建设。高校开设的... 习近平提出的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全面理解中华文明史的一条中心线索。作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关键期的“中国早期文明史”应当与西方古典学同等地位并作为独立学科建设。高校开设的中国早期文明史研究课程是学生学习中国早期历史的重要专业课程,不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早期文明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影响,而且还可以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内容,通过对早期中国发展过程中核心学术问题的探讨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实现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突出特性 中国早期文明史研究 课程思政
下载PDF
铜盐经济与中国早期西南边疆的形成与变动
3
作者 王瑰 《盐业史研究》 2024年第1期46-62,共17页
在中国古代全时期,铜矿和井盐都是西南地区最具优势的大宗矿产资源,其早期开发实际上也在西南地区形成了若干个铜盐经济圈。巴蜀铜盐经济圈有力推动了早期“巴蜀同囿”文化格局的形成。秦并巴蜀后的西南边疆拓展,汉开西南夷、经营西南夷... 在中国古代全时期,铜矿和井盐都是西南地区最具优势的大宗矿产资源,其早期开发实际上也在西南地区形成了若干个铜盐经济圈。巴蜀铜盐经济圈有力推动了早期“巴蜀同囿”文化格局的形成。秦并巴蜀后的西南边疆拓展,汉开西南夷、经营西南夷,蜀地强大的铜盐经济都为其提供了强力支撑。而在西南边疆,其本身也有明显的铜盐经济圈存在,且在圈中的都是西南夷的文明发达之地。汉开西南夷后,有力控制了原有的铜盐经济圈,并进一步开发铜盐经济,为汉代西南边疆的首次大开发提供了重要动力,其开采力量的边界,也基本形成了汉代西南边疆的外部边界。同时,其铜盐经济的深度洗礼之地,也基本成为东晋隋唐间西南地区的华夏文化边疆,从而为新的西南边疆的开发奠定更高更直接的前沿文明平台。空间极限与文化巩固,正是铜盐经济之于中国早期西南边疆形成的前后相继的两层逻辑,而这个逻辑中蕴含的力量,其实也是中华文明与国家起源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盐经济 中国早期 西南边疆 形成与变动
下载PDF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行者沙元炳
4
作者 罗一民 《董事会》 2024年第3期91-96,共6页
江苏如皋的沙元炳是张謇的同科进士和事业伙伴,也是南通地区出类拔萃的先贤,但与张謇相比,似乎名气不大,即使在今日的南通,熟知沙元炳的也不多。这是为什么呢?或许是因为他留存下来的史迹不多,或许是因为后人对他的史料关注不够,但最主... 江苏如皋的沙元炳是张謇的同科进士和事业伙伴,也是南通地区出类拔萃的先贤,但与张謇相比,似乎名气不大,即使在今日的南通,熟知沙元炳的也不多。这是为什么呢?或许是因为他留存下来的史迹不多,或许是因为后人对他的史料关注不够,但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对他杰出的历史贡献认识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早期现代化 沙元炳 江苏如皋 张謇 南通地区 先行者 出类拔萃
下载PDF
论中国早期知识分子选择优先接受唯物史观的期待视野——基于接受史的考察
5
作者 王宁 《唐山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50-56,共7页
接受史注重对接受者“主体性”的研究。从接受史的角度来看,唯物史观满足了中国早期知识分子这一接受主体所面对的“中国向何处去”的方法论期待,契合了当时以中国传统哲学为认知基础的社会心理,具有在近代中国得以被选择优先接受的历... 接受史注重对接受者“主体性”的研究。从接受史的角度来看,唯物史观满足了中国早期知识分子这一接受主体所面对的“中国向何处去”的方法论期待,契合了当时以中国传统哲学为认知基础的社会心理,具有在近代中国得以被选择优先接受的历史必然性。此外,进化论思想也为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更好地理解与接受唯物史观搭建了桥梁。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唯物史观在中国得以优先被中国早期知识分子选择与接受的期待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早期知识分子 期待视野 唯物史观
下载PDF
物象与观念:礼器对中国早期艺术的介入路径
6
作者 黄月娥 谢建明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09,共5页
早期中国艺术的源流及特征之形成,可以在先秦礼器的逐步发展中找到一条清晰的主线:简单加工物——人格化力量的萌发——群体交流的实现——财富、权力、道德的社会价值表达。礼器历经了先商、商周和西周三个阶段,其价值塑造相互环流,形... 早期中国艺术的源流及特征之形成,可以在先秦礼器的逐步发展中找到一条清晰的主线:简单加工物——人格化力量的萌发——群体交流的实现——财富、权力、道德的社会价值表达。礼器历经了先商、商周和西周三个阶段,其价值塑造相互环流,形成中国早期艺术的价值认知和特征,并过渡到秦汉古典帝国时期,形成中国庞大艺术资源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中国艺术 礼器 物象 介入路径
下载PDF
中国早期电影观念中的德国电影
7
作者 胡文谦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9-139,共11页
中国早期电影观念与德国电影的关系,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充分重视和研究。在中国早期电影发展最重要的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尽管美国电影几乎垄断中国影坛,但德国电影仍然以其深刻的思想艺术让国人心生向往。德国电影的写实主义、表现主义... 中国早期电影观念与德国电影的关系,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充分重视和研究。在中国早期电影发展最重要的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尽管美国电影几乎垄断中国影坛,但德国电影仍然以其深刻的思想艺术让国人心生向往。德国电影的写实主义、表现主义审美样式,对于社会人生和人的内心情感的真实描写,强烈的民族性和人类性内涵,深刻的文学性和新颖精湛的电影性等,国人在观赏中所接受的德国电影这些特质的影响,对这一时期“中国现代民族电影”观念的建构是大有裨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早期电影观念 德国电影 中国现代民族电影
下载PDF
中国早期广播记者的采访报道工具
8
作者 王文利 肖洁茹 《传播力研究》 2023年第36期127-129,共3页
广播记者是连接新闻事件与民众之间的重要桥梁,而广播记者在开展采访报道工作中需要借助一些工具作为广播新闻转播的载体,将新闻事件素材进行有效的采集,为新闻事件在社会中的传播奠定基础。中国早期广播记者使用的专用工具大致可分为... 广播记者是连接新闻事件与民众之间的重要桥梁,而广播记者在开展采访报道工作中需要借助一些工具作为广播新闻转播的载体,将新闻事件素材进行有效的采集,为新闻事件在社会中的传播奠定基础。中国早期广播记者使用的专用工具大致可分为信息采集工具、信息传输工具和实况转播工具三大类。实况转播工具其实是广播记者各种工具的综合体。先进的专用工具不仅方便了广播记者的采访报道活动,也让广播新闻更具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早期广播 记者 采访报道工具
下载PDF
德国“室内剧电影”与中国早期写实片
9
作者 江萌 胡文谦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23年第3期368-382,共15页
受到德国“室内剧电影”等欧洲电影的影响,中国早期电影家开始了社会写实片的摄制。运用写实手法,透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去真实地表现社会现实和人的生存处境与内心情感,深刻揭示社会人生的悲剧意蕴以引发思考,注重影像画面叙事及其呈现... 受到德国“室内剧电影”等欧洲电影的影响,中国早期电影家开始了社会写实片的摄制。运用写实手法,透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去真实地表现社会现实和人的生存处境与内心情感,深刻揭示社会人生的悲剧意蕴以引发思考,注重影像画面叙事及其呈现美感,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正是从这里起步而逐渐发展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室内剧电影” 中国早期电影 写实片
下载PDF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科学”话语的构建
10
作者 吴汉全 《江淮论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3-107,共5页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通过三种途径实现了对“科学”话语的构建。一是建立“主义”与“科学”的意义关联,使“科学”在内涵上被赋予“主义”的价值意蕴;二是通过“革命”与“科学”的结合,凸显社会科学在科学体系中的位置,彰显科学变革...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通过三种途径实现了对“科学”话语的构建。一是建立“主义”与“科学”的意义关联,使“科学”在内涵上被赋予“主义”的价值意蕴;二是通过“革命”与“科学”的结合,凸显社会科学在科学体系中的位置,彰显科学变革社会的“革命”精神;三是从科学“致用”的讨论中探索科学方法,积极倡导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的方法论意义。经过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创造性诠释,“科学”话语在内涵上得以拓展,不仅融入变革社会的革命精神,还使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 革命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 话语构建
下载PDF
文化传播语境下中国早期电影的美学历程——评《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国早期电影的视觉美学》
11
作者 李旭 《传媒》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I0001-I0001,共1页
在全球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的今天,电影不仅成为一门具有复杂特性的艺术,更成了全球化格局下学界重要的研究对象。目前,文化传播语境下的电影发展呈现出多元融合的发展态势,电影美学研究亦呈现出不同文化背景、研究路径的碰撞与冲突。随... 在全球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的今天,电影不仅成为一门具有复杂特性的艺术,更成了全球化格局下学界重要的研究对象。目前,文化传播语境下的电影发展呈现出多元融合的发展态势,电影美学研究亦呈现出不同文化背景、研究路径的碰撞与冲突。随着“重写电影史”的兴起,许多学者将目光转向对中国早期电影的考察。由罗琳撰写的《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国早期电影的视觉美学》一书,在充分认识电影美学研究意义和价值的基础上,将中国早期电影视觉风格的变化置于文化传播语境这个更大的背景中进行审视,其通过对中国早期电影文本进行全新阐释,详细梳理了中国早期电影在视觉美学上的延续与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美学 中国早期电影 传播语境 重写电影史 多元融合 视觉风格 视觉美学 传播视域
下载PDF
“广东精神”与中国早期电影业的形成
12
作者 杨曼琳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74-81,共8页
影人群体是构成中国早期电影史的灵魂,作为电影业的主要推手,其活动轨迹、思想认知以及所处环境深层次地影响着中国早期电影业的格局面貌。本研究以广东影人群体及其电影活动轨迹为对象,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切入中国早期电影史的书写,了解... 影人群体是构成中国早期电影史的灵魂,作为电影业的主要推手,其活动轨迹、思想认知以及所处环境深层次地影响着中国早期电影业的格局面貌。本研究以广东影人群体及其电影活动轨迹为对象,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切入中国早期电影史的书写,了解广东这片土地的文化土壤是如何影响该群体,并投射在他们后期的成长及创作历程中。同时对广东地域文化的理解将以影人罗明佑曾提及的“广东精神”为引导,探讨这一地域文化给广东影人在电影制片业、电影创作、方言电影等各个层面带来的影响。最后,通过对广东影人群体的研究,在总结广东影人对中国早期电影业开拓性贡献的基础之上,对中国早期电影在地域与国家之间呈现出的互文性进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影人 广东精神 中国早期电影业
下载PDF
觉醒与重塑: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革命观的马克思主义转向
13
作者 李超群 《苏区研究》 2023年第5期85-102,共18页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接受,早期共产主义者对于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这主要体现在划定和认清工农联盟是革命主体力量、推翻“三座大山”是革命主要对象、中国革命应走俄国式革命道路、阶级斗争和...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接受,早期共产主义者对于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这主要体现在划定和认清工农联盟是革命主体力量、推翻“三座大山”是革命主要对象、中国革命应走俄国式革命道路、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是革命主要手段、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革命前途等方面。这一革命观转向的历史缘由主要涵盖革命实践失败的验证省思、社会思潮论争的客观深化、马克思主义著作观点的译介、国际政治事件影响以及个人职业和知识背景等主客观因素。革命观的马克思主义转向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提供了认知先导,为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提供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 思想史 革命观 马克思主义中国
下载PDF
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论中国早期有声电影发展及其民族性体现
14
作者 黄佳琦 《戏剧之家》 2023年第29期127-129,共3页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在20世纪20年代声音加入后出现了巨大变革,中国早期电影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讲也因声音技术的革新与进步而提升至崭新高度,但由“无声”到“有声”这一新技术的引入与观念的变革总会引发一些争议与讨论。本文将从...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在20世纪20年代声音加入后出现了巨大变革,中国早期电影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讲也因声音技术的革新与进步而提升至崭新高度,但由“无声”到“有声”这一新技术的引入与观念的变革总会引发一些争议与讨论。本文将从电影声音的角度,首先介绍电影声音艺术本土化的过程与其间各类理论;其次探讨有声电影的本质、艺术创作观念与声音技术的发展演变;最后通过分析声音元素在中国早期有声电影中的应用及效果,体现本土文化视野下电影声音的作用与价值。通过此次分析,从声音这个特别角度论述中国早期有声电影的民族性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早期电影 电影声音 民族性 本土化
下载PDF
人物·空间·幻影:中国早期古装、武侠与神怪电影视觉特征流变与影像制作考论
15
作者 王若璇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68-74,共7页
古装片兴盛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彼时中国电影界掀起了“力避欧化”“复兴传统文化”的潮流,而后武侠、神怪片的相继繁荣与类型杂糅,为中国电影的视觉创作观念、影像制作逻辑与审美趋向带来了去“戏”为“影”的转变契机。通过对古装、... 古装片兴盛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彼时中国电影界掀起了“力避欧化”“复兴传统文化”的潮流,而后武侠、神怪片的相继繁荣与类型杂糅,为中国电影的视觉创作观念、影像制作逻辑与审美趋向带来了去“戏”为“影”的转变契机。通过对古装、武侠与神怪电影现存影像文本、史料记载与剧照的考察,可以窥见三者在视觉层面的流变关系,即去舞台化的人物造型转变,从古典审美到陌生化审美的视觉空间转向,从片段式特效向场面化、奇观化视效的过渡。同时,电影制景、特效化装、特技摄影等技术作为一种途径,辅助中国早期电影的视觉呈现从简单的舞台复刻迈向了更加广阔的电影视觉图景,在“本土”与“西洋”交融的时期,为中国电影留下了独具民族想象力的影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早期电影 人物造型 视觉空间 特技摄影 影像制作
下载PDF
窗景·重屏·镜游:中国早期电影的戏园空间——以电影《前台与后台》为中心的视学文化分析
16
作者 田雨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第8期230-232,共3页
自电影进入中国,便与戏曲在文化类型、放映场所、观众类型以及城市文化地位等多方面产生了紧密的关系,戏园、茶馆等城市公共空间与电影放映实践形成了极强的互动关系。而对戏曲“戏园”空间的展现,也成为早期电影视觉空间营造中的典型... 自电影进入中国,便与戏曲在文化类型、放映场所、观众类型以及城市文化地位等多方面产生了紧密的关系,戏园、茶馆等城市公共空间与电影放映实践形成了极强的互动关系。而对戏曲“戏园”空间的展现,也成为早期电影视觉空间营造中的典型领域。《前台与后台》是1937年由周翼华执导、费穆编剧的电影作品。该片将目光投射于“戏园”这一独特的城市文化空间,以独特的“后台之看”营造“取景在借”的窗景效果,以“视景”与“声景”的叙事双合与“元叙事”缔造“前台—后台”的重屏空间,以对“空气”中“镜游”效果的营造形成独特的“戏—影”关系,提供了一种更具东方美学意味的空间实践。文章以《前台与后台》为中心,通过对“戏园”空间中的“窗景”“重屏”“镜游”的视觉文化分析,旨在展现出《前台与后台》《歌女红牡丹》等早期电影中的“戏园”空间处理,既是对于电影传入初期的一次影像考古,同时也是对于其城市文化身份的一种“现代性”的侧面展示,这种展示与电影对于本体的自觉存在密切联系。对此问题展开研究,不仅可以为学界发掘中国电影学派的空间美学旨趣、进入“影—戏”关系深处提供了分析实例,还可以辅助人们追寻民族电影美学中动人的“影戏”灵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台与后台》 中国早期电影 戏园空间 窗景 重屏 镜游
下载PDF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传统文化观及当代启示
17
作者 王莉 《国学(汉斯)》 2023年第4期494-502,共9页
五四时期,东西方文化发生了激烈交锋,这场文化论争不仅引发了人们对西方文化的关注,更唤醒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论争中的传统文化观,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国文化守成开新的探索实践,中... 五四时期,东西方文化发生了激烈交锋,这场文化论争不仅引发了人们对西方文化的关注,更唤醒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论争中的传统文化观,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国文化守成开新的探索实践,中国文化走向文化自觉,中国人经历了从思想觉醒到文化自信的历程,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梳理五四东西文化论争背景下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传统文化观,对今天理性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辩证看待西方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深刻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 东西文化论争 传统文化观 当代启示
下载PDF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演进与经验教训
18
作者 许竹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37-42,64,共7页
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内忧外患,为了改变这种困境,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学习西方,探索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之后虽然经历了多次的改革和革命,但是传统的儒家文化和资本主义制度都没有带领中国摆脱危机,真正走上现代化道路。直到五... 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内忧外患,为了改变这种困境,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学习西方,探索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之后虽然经历了多次的改革和革命,但是传统的儒家文化和资本主义制度都没有带领中国摆脱危机,真正走上现代化道路。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注意到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打破了国人对于现代化等同于欧化和资本主义化的认识。中国早期现代化虽然没有实现富强和现代化的目标,但其中蕴含的走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仍有借鉴意义,通过探索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启动和演进,可以为我们今天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一些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早期现代化 道路 演进尝试 经验教训
下载PDF
试论中国早期宫城的形成及初步发展 被引量:4
19
作者 庞小霞 高江涛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6-51,共6页
关键词 中国早期 宫城 史前城址 中心聚落 中国历史 偃师商城 二里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