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CForBio)的研究态势与热点:基于文献计量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付瑞玉 苏宏新 +1 位作者 张忠华 胡刚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255-1267,共13页
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CFor Bio)作为我国生物多样性科学综合研究平台,其发展过程和研究成果对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掌握其研究态势与热点变化可为CFor Bio的长远发展以及其他生态监测研究提供参考。本文对2007–2... 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CFor Bio)作为我国生物多样性科学综合研究平台,其发展过程和研究成果对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掌握其研究态势与热点变化可为CFor Bio的长远发展以及其他生态监测研究提供参考。本文对2007–2017年间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CFor Bio发表的论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文献计量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以来, CForBio发表论文的数量整体上呈快速上升趋势,从2007年的3篇增长到2017年的55篇,其中SCI收录论文的增长较为明显(从2007年的1篇增长到2017年的34篇)。金光泽(70篇)、马克平(68篇)、郝占庆(68篇)等学者发表论文数量较多,中国科学院的植物研究所(104篇)、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67篇)、华南植物园(59篇)等是CFor Bio中相对活跃的研究机构,但各样地负责机构和学者间的合作仍较少,跨机构间的协同研究还有待提高。CForBio的研究热点主要体现在树木空间分布格局、植物功能性状、树木密度制约、群落系统发育等方面,为揭示我国不同气候带森林群落构建机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未来CFor Bio的研究应加强国内外机构间的合作创新并建立数据共享途径,注重近地面遥感、多源数据融合等新技术的应用,在生物多样性格局的多尺度与多维度解析、植物–土壤反馈机制、树木冠层和根系的结构与功能等方向持续开展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 研究态势 文献计量分析 WEB of SCIENCE 中国知网
原文传递
中国亚热带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常绿和落叶木本被子植物谱系结构及生态习性差异 被引量:7
2
作者 车俭 郑洁 +2 位作者 蒋娅 金毅 乙引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007-1014,共8页
常绿和落叶木本被子植物是组成东亚地区亚热带阔叶林的两个主要植物类群。探索常绿和落叶木本被子植物的生态位差异,对于推测亚热带阔叶林群落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和Mantel检验多元回归等统计手... 常绿和落叶木本被子植物是组成东亚地区亚热带阔叶林的两个主要植物类群。探索常绿和落叶木本被子植物的生态位差异,对于推测亚热带阔叶林群落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和Mantel检验多元回归等统计手段,分析了中国亚热带地区8个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的常绿和落叶木本被子植物谱系和生态习性差异。主要结果:(1)该研究的788个被子植物分类单元的叶习性(常绿和落叶)具有一定的谱系保守性。常绿和落叶植物对光照、温度、水分、土壤反应和土壤肥力因子的生态习性均有差异,表现为常绿植物偏好较低的光照和土壤pH,以及较高的温度、水分和土壤肥力;落叶植物则相反。(2)样地内落叶较常绿植物的种间谱系散布更收敛,但生态习性散布更发散;样地间落叶较常绿类群的谱系组成差异更小,但生态习性差异更大;样地间落叶类群的谱系组成差异随年平均气温差异的增大而增大。(3)落叶/常绿植物物种数量的比例随年平均气温升高而降低,而旱季持续时间和年降水量等因子的影响不明显。该研究证实了我国亚热带地区8个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内的常绿和落叶木本被子植物在谱系和生态习性上均存在巨大差异,生态位分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促进亚热带阔叶林群落内生物多样性维持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习性 生态位 生物多样性 亚热带森林 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
原文传递
亚热带八个阔叶林内不同分布型植物的性状和生态习性差异
3
作者 蒋娅 毛艳娇 +3 位作者 郑洁 车俭 张潮 金毅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90-899,共10页
组成我国亚热带地区植被的植物区系来源多样。为了解共同生活在该地区的不同区系成分间在生态位上存在何种差异,以提高对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的认识,该研究以中国亚热带地区8个阔叶林动态样地内木本被子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采... 组成我国亚热带地区植被的植物区系来源多样。为了解共同生活在该地区的不同区系成分间在生态位上存在何种差异,以提高对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的认识,该研究以中国亚热带地区8个阔叶林动态样地内木本被子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谱系线性回归和方差分析(ANOVA)等统计方法,分析了温带和热带分布型属植物在生活史性状(叶习性和生长型)和生态习性(Ellenberg生态指示值)上的差异。结果表明:(1)对于涉及的265个属,分布型属具有一定的谱系保守性(Pagel'sλ=0.935,P<0.001)。(2)温带分布型属含落叶阔叶植物和乔木较多,热带分布型属则以常绿阔叶植物和灌木为主。(3)与热带分布型属植物相比,温带分布型属植物所处环境具有较强光照、较低温度和湿度,且在控制了叶习性和生长型的影响后,两者间的生态习性差异仍然存在。(4)对于所有植物,或者对于不同叶习性和生长型功能群而言,温带与热带分布型属植物的相对优势(物种数的比值)均受到年平均气温的影响。该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区系来源对亚热带阔叶林内木本被子植物的生活史性状和生态习性均具有重要影响,以及不同区系来源的植物在我国亚热带阔叶林内的地理更替受到年平均气温的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型 生态位 生态指示值 亚热带森林 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
下载PDF
探讨我国森林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规范 被引量:129
4
作者 肖治术 李欣海 +4 位作者 王学志 周岐海 权锐昌 申小莉 李晟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04-711,共8页
野生动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监测与保护管理评价的关键指标,因此对野生动物进行长期监测是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CForBio)等大尺度生物多样性监测研究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以来,CForBio网络陆续在多个森林动态监测样地... 野生动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监测与保护管理评价的关键指标,因此对野生动物进行长期监测是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CForBio)等大尺度生物多样性监测研究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以来,CForBio网络陆续在多个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开展以红外相机来监测野生动物多样性。随着我国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网络的初步形成,亟待建立和执行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统一监测规范。基于3年来在我国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红外相机监测的进展情况,以及热带生态评价与监测网络针对陆生脊椎动物(兽类和鸟类)所提出的红外相机监测规范,本文从监测规范和监测注意事项等方面探讨了我国森林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的现状和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 野生动物监测 监测规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