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3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电影史学研究述评——2020—2023年中国电影史学研究成果
1
作者 乔宁 鲍佳文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8-85,共8页
近年来,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成为学界新的研究热潮。数字技术引入中国电影史学研究带来研究范式的转向,为传统史学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路径,也为几乎停滞的电影史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此,在交叉学科的视野下,学派建... 近年来,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成为学界新的研究热潮。数字技术引入中国电影史学研究带来研究范式的转向,为传统史学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路径,也为几乎停滞的电影史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此,在交叉学科的视野下,学派建设、电影美学、多元视角与数字人文这四个方面,作为电影史学研究的不同切入点,能够厘清近几年中国电影史学研究现状,继而推动电影史学研究向更深更广的空间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电影史学研究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史 数字人文 中国电影学派 电影美学
下载PDF
《新世纪中国电影史》的“整体观”
2
作者 李立 《中国图书评论》 2024年第4期91-100,共10页
《新世纪中国电影史》以编年体勾勒了新世纪以来22年中国电影史。《新世纪中国电影史》以“断代整体观”“打通史论评整体观”的“双重视角”,努力打通着“微观史”与“宏观史”的壁垒,呈现为多向度、多视角的研究可能。《新世纪中国电... 《新世纪中国电影史》以编年体勾勒了新世纪以来22年中国电影史。《新世纪中国电影史》以“断代整体观”“打通史论评整体观”的“双重视角”,努力打通着“微观史”与“宏观史”的壁垒,呈现为多向度、多视角的研究可能。《新世纪中国电影史》为“开放的电影史”写作留出了足够的“接着写”空间,为“重写电影史”做出了一家之言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 中国电影史 编年体 整体观
下载PDF
解构与重构:近年来重写中国电影史研究综述
3
作者 李明杰 吴悠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6-90,共5页
近年来,重写中国电影史成为学术界研究与讨论的重点,通过梳理其研究可以发现,重写中国电影史需要革新现有的历史视角和研究方法,强调历史连贯性与文化本土性,以实现更多维和全面的史学再现。通过总结学者对不同历史阶段的电影史重构及... 近年来,重写中国电影史成为学术界研究与讨论的重点,通过梳理其研究可以发现,重写中国电影史需要革新现有的历史视角和研究方法,强调历史连贯性与文化本土性,以实现更多维和全面的史学再现。通过总结学者对不同历史阶段的电影史重构及其理论贡献,讨论“整合历史和文化断层”等方面的问题,能够为深化中国电影史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方向,并为未来可能的研究趋势提供一种必要的预测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写中国电影史 研究综述 趋势预判
下载PDF
“非纯电影”新论:从中国电影史上戏剧与电影关系出发的考察
4
作者 魏容 王霞霞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64,共5页
“非纯电影”是现实主义电影理论家巴赞首先提出的概念,他将那些在创作过程中不完全忠实于文学原著,而是有所改编的电影作品称为“非纯电影”,并在艺术地位上给予了它们积极的辩护。^([1])巴赞的这一理论为人们理解中国早期电影的发展... “非纯电影”是现实主义电影理论家巴赞首先提出的概念,他将那些在创作过程中不完全忠实于文学原著,而是有所改编的电影作品称为“非纯电影”,并在艺术地位上给予了它们积极的辩护。^([1])巴赞的这一理论为人们理解中国早期电影的发展和艺术规律形成提供了全新视角。从“非纯电影”的角度来看,中国电影史中的戏剧与电影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多样的。在中国电影早期阶段,戏剧与电影就有着紧密的联系。一般而言,中国电影在诞生之初被认为吸收借鉴了诸多中国传统戏曲的元素与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史 电影理论家 电影 中国传统戏曲 电影作品 中国早期电影 文学原著 巴赞
下载PDF
杰伊·莱达与英语世界第一部中国电影史
5
作者 宋奇论 《关东学刊》 2023年第1期150-160,共11页
杰伊·莱达(Jay Leyda)是20世纪三十年代在苏联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接受电影大师爱森斯坦指导的美国第一代电影研究学者,在电影理论、苏俄电影、美国文学等诸多领域颇有建树。同时也是20世纪五十年代末来到中国,在电影资料馆担任外... 杰伊·莱达(Jay Leyda)是20世纪三十年代在苏联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接受电影大师爱森斯坦指导的美国第一代电影研究学者,在电影理论、苏俄电影、美国文学等诸多领域颇有建树。同时也是20世纪五十年代末来到中国,在电影资料馆担任外籍顾问并参与了新中国电影事业建设的“中国电影的跨国知音”。莱达于七十年代出版的这部英语世界第一部中国电影史《电影:中国电影与电影观众》首次向英语读者展示了中国电影的发展全貌,引起了英语学术界的诸多争议。作为英语世界中国电影史研究的先驱,莱达间接影响了八十年代后英语世界中国电影研究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史 电影资料馆 海外中国电影研究 杰伊·莱达
下载PDF
中国电影史链条上的主旋律电影及其未来走向 被引量:22
6
作者 彭涛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0-106,共7页
"主旋律"口号提出的初衷,是基于对异质性价值的疑虑或者排斥,是主流意识形态对其领地日渐收缩的一种"应激反应"。主旋律电影与中国电影史链条上各相关时期的电影既有承继关系,也有明显差异。它们的共同之处是作为... "主旋律"口号提出的初衷,是基于对异质性价值的疑虑或者排斥,是主流意识形态对其领地日渐收缩的一种"应激反应"。主旋律电影与中国电影史链条上各相关时期的电影既有承继关系,也有明显差异。它们的共同之处是作为主流意识形态重要载体的功能始终未变。主旋律电影在坚守自身价值范畴的同时,也兼容、挪用了一些其他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范畴,其内涵在扩展、丰富,疆界在拓宽。如果主旋律电影走向一种融合了传统价值和现代价值,本土价值和外来价值的文化,它就有可能创造出一种具有广泛文化辐射力的"共同文化",主旋律电影也因此会走上一条前景更广阔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旋律电影 中国电影史 左翼电影 十七年电影 共同文化
下载PDF
中国电影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前景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道新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2-50,共9页
本文在对《中国电影发展史》(程季华主编)和《世界电影史》(乔治·萨杜尔著)这两部“经典”电影史著进行分析批评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中国电影史研究和世界电影史研究的发展历史和基本状况,得出如下结论:综合与比较研究,是中国电影... 本文在对《中国电影发展史》(程季华主编)和《世界电影史》(乔治·萨杜尔著)这两部“经典”电影史著进行分析批评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中国电影史研究和世界电影史研究的发展历史和基本状况,得出如下结论:综合与比较研究,是中国电影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必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史 “经典” 发展 必然 综合 主编 批评
下载PDF
身体修辞与中国电影史学研究的空间建构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吉德 张海欣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02-209,共8页
从身体修辞的角度介入中国电影史的研究能为"重写中国电影史"增添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式,可以揭开中国电影所折射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信息,进而发现个人与时代、审美与政治、艺术与社会等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 从身体修辞的角度介入中国电影史的研究能为"重写中国电影史"增添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式,可以揭开中国电影所折射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信息,进而发现个人与时代、审美与政治、艺术与社会等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该研究还是对身体研究热潮的一种呼应,并且能提升该学科与现实对话的能力。具体研究思路有两种:一是把百余年的中国电影史分为几个阶段,进行纵向考察;二是每个阶段的身体修辞分为具体的专题,进行横向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修辞 身体政治 中国电影史研究 空间建构
下载PDF
重构中国电影——从学术史的角度观照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电影史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李道新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38-47,共10页
从20世纪初期开始迄今的电影史研究,不仅以其接近一个世纪的写作实践,成就为电影学知识体系中引人注目的一部分;而且以其日益全面而又深入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构建出一种特性鲜明、专门性强的电影史学术传统。基于电影作为学术的层面考察... 从20世纪初期开始迄今的电影史研究,不仅以其接近一个世纪的写作实践,成就为电影学知识体系中引人注目的一部分;而且以其日益全面而又深入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构建出一种特性鲜明、专门性强的电影史学术传统。基于电影作为学术的层面考察中国电影学者"重写电影史"的经验和教训,并从学术史的角度观照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电影史研究,无疑是一种较为有效并亟待展开的应对策略。这种策略的提出,有望改变此前中国电影史研究忽略自身的学术传统及缺乏理论性和系统性的弊端,最大限度地克服"重写电影史"的艰难,走向一种更具建设性与开放性的、新鲜生动的中国电影史,亦即:通过电影史的不断重写及对学术史的反复观照,努力回到问题的核心即走向中国电影史学术史,进而重构中国电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写电影 学术 改革开放 中国电影史研究
下载PDF
新中国少数民族影像书写:历史与政治——兼对“重写中国电影史”的回应 被引量:16
10
作者 吕新雨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51,共39页
通过对少数民族影像概念建构的批评性回顾,可以看出,从"华语语系"到"华语电影"等海外中国电影研究范式所存在的问题,是在遮蔽和否定新中国基于民族平等的政治理念的前提下而进行的丰富与复杂的影像实践。因此,需要... 通过对少数民族影像概念建构的批评性回顾,可以看出,从"华语语系"到"华语电影"等海外中国电影研究范式所存在的问题,是在遮蔽和否定新中国基于民族平等的政治理念的前提下而进行的丰富与复杂的影像实践。因此,需要回到统一战线与阶级斗争作为国家与民族话语变奏的历史脉络中去,无论少数民族地区的爱国统一战线,还是对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的支持与国际主义援助,体现的都是在一个世界格局中进行阶级分析的政治视野。这一视野如何在今天的民族政策和国际关系中获得新的体认;中国电影研究,特别是少数民族电影研究,能否外在于这些历史的脉络与现实的挑战?这是今天少数民族电影历史研究的关键。同时,从社会发展与传播的视角可以检讨少数民族纪录电影史的社会政治意义,重新回顾"科学纪录片"与党对"真实性"的要求之间复杂而丰富的实践。在此基础上,才能重新讨论影像民主和电影史的主体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影像书写 与政治 重写中国电影史
下载PDF
百年中国电影史的全景观照——第22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立足新世纪·重读电影史”学术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燕 黄若菡 赵雨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9-150,共2页
2015年,站在中国电影110周年的节点上回顾历史,中国电影的艺术创作与产业发展不断推进,不仅问世了众多脍炙人口、具有人文观照的经典电影佳作,涌现出无数为中国电影拼搏奋斗的电影人,而且还在商业主流的运作脉络中发展、积淀,形成了中... 2015年,站在中国电影110周年的节点上回顾历史,中国电影的艺术创作与产业发展不断推进,不仅问世了众多脍炙人口、具有人文观照的经典电影佳作,涌现出无数为中国电影拼搏奋斗的电影人,而且还在商业主流的运作脉络中发展、积淀,形成了中国电影中西合璧、自成一格的独特文化。但就学术研究而言,两岸三地的电影史研究仍存在诸多空白或疑问亟待深度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史 北京大学生 经典电影 深度探讨 人文观 学术研究 武侠电影 华语电影 台湾电影 影评人
下载PDF
问题史与中国电影史的写作 被引量:4
12
作者 段运冬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10-116,共7页
在七十余年的中国电影史写作中,一个显在的现象是电影历史文本的书写与编排原则都是基于时间性的叙述模式而进行的,但是就中国电影发展的特殊境遇来说,电影现实与电影历史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电影史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越来越凸显... 在七十余年的中国电影史写作中,一个显在的现象是电影历史文本的书写与编排原则都是基于时间性的叙述模式而进行的,但是就中国电影发展的特殊境遇来说,电影现实与电影历史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电影史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越来越凸显。因而,面对我国当下电影的现实语境,传统电影史的写作出现了少许的局促与不安。为此,确立一种立足于现实问题的新的“问题史”研究的历史书写方法,就应成为中国电影史的一种必要补充或选择。从问题史写作的缘起和中国电影问题史写作的转向、问题史写作对于中国电影史的意义,以及中国电影问题史的实践几方面来探讨这种新型的电影史的书写方式,便成为努力的方向与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 中国电影史 写作
下载PDF
艺术史中的社会变化视角及其位移——以中国电影史研究为个案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一川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10,27,共8页
本文拟从社会变化视角考察中国电影史,由此探讨中国艺术史研究中的视角位移问题。艺术史不过是研究者的主体建构的产物。对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社会革命视角略加调整,以社会变化视角去重新考察中国电影史,从中见出社会革命... 本文拟从社会变化视角考察中国电影史,由此探讨中国艺术史研究中的视角位移问题。艺术史不过是研究者的主体建构的产物。对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社会革命视角略加调整,以社会变化视角去重新考察中国电影史,从中见出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两种基调的交替演进。特别是应看到革命式改革构成改革开放时代中国电影式演变的主旋律及主视角,意味着以革命的激进方式去实施改革。在当今全球文化经济时代,中国电影史乃至整个中国艺术史研究视角需要而且应该寻求突破。重要的不再是是否采取一重视角或多重视角,或所选取视角是否先进或高明,而是是否确实据此视角而获得新的史家洞见。拥有新的史家洞见应成为中国艺术史研究的自觉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研究 艺术视角位移 中国电影史研究 社会变化视角 革命式改革 家洞见
下载PDF
史类课程教学新视野:兼顾时代与文化——以中国电影史教学为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霁月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9-73,共5页
电影史是电影学科高等教育开设最早的课程。目前我国电影专业理论部分"四大四小"的课程体系中,"中国电影史"作为基础课和必修课在具体教学中地位十分重要,但尚存在角度单一、视野狭窄等问题。基于此,一方面要在宏... 电影史是电影学科高等教育开设最早的课程。目前我国电影专业理论部分"四大四小"的课程体系中,"中国电影史"作为基础课和必修课在具体教学中地位十分重要,但尚存在角度单一、视野狭窄等问题。基于此,一方面要在宏观层面进行适应时代与文化的教学观念改革,另一方面要在微观层面进行以历史观照当下的教学内容改革。以中国电影史为代表的史类课程改革,旨在让学生领悟历史发展伟力的同时,通过对现实着力的思考,构建大学阶段应具有的史学视野与人文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课程 中国电影史 宏观观念 微观内容
下载PDF
中国电影方志研究——探寻中国电影史研究的新视点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小磊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0-121,共2页
关键词 中国电影史 视点 方志 百年诞辰 电影研究 专家学者 实现自我 理论界
下载PDF
中国电影史研究中导演代际划分法的质疑 被引量:3
16
作者 郭越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1-123,共3页
关键词 中国电影史 导演工作 划分法 代际 电影艺术》 80年代 创新之路 中国特色
下载PDF
关于中国电影史研究主体性争论的再思考 被引量:3
17
作者 檀秋文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9年第5期25-32,共8页
文章在对近年来中外学者有关中国电影史研究的争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追溯了中国学者所提出的主体性思想的源头及发展,分析了跨国电影史和民族国家电影史两大研究框架所蕴含的解构与建构的思路,并对如何建构中国电影史研究的主体性进行... 文章在对近年来中外学者有关中国电影史研究的争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追溯了中国学者所提出的主体性思想的源头及发展,分析了跨国电影史和民族国家电影史两大研究框架所蕴含的解构与建构的思路,并对如何建构中国电影史研究的主体性进行了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史研究 主体性 争论 跨国电影 民族国家电影
下载PDF
关于中国电影史研究的若干问题之思考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斌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19,共9页
在中国电影史的研究过程中,要注重把中国现代电影史的研究和中国当代电影史的研究"打通",即对一百多年来中国电影的发展和演变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与研究,深入探讨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积累的成功经验和应该汲取的主... 在中国电影史的研究过程中,要注重把中国现代电影史的研究和中国当代电影史的研究"打通",即对一百多年来中国电影的发展和演变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与研究,深入探讨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积累的成功经验和应该汲取的主要教训,认真总结其创作生产的基本规律。其次,既要加强中国电影通史的研究,又要加强各类断代史、专门史、区域史和口述史的研究,从而使中国电影史的研究更加丰富、全面。另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域外各种文艺思潮、文艺流派和各种电影思潮、电影流派对中国电影发展之影响的研究,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发展之影响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史 口述历 电影 域外思潮 传统文化
下载PDF
中国电影史的海外书写:范式建构与理论流变 被引量:1
19
作者 石嵩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6年第6期109-117,共9页
海外中国电影研究自20世纪始,距今已走过50多年的历程。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学者采取多元的理论视角和方法,选取不尽相同的影片进行细读分析,得出了差异于我们自身研究的观点、结论,呈现出与本土电影史书写并置却有差异的电影史学脉络... 海外中国电影研究自20世纪始,距今已走过50多年的历程。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学者采取多元的理论视角和方法,选取不尽相同的影片进行细读分析,得出了差异于我们自身研究的观点、结论,呈现出与本土电影史书写并置却有差异的电影史学脉络体系。20世纪八九十年代,基于译介中国本土方法而进行的理论探寻与研究团队初步成型;延转到21世纪,跨国电影研究、华语电影研究、电影与民族国家建构等理论、方法不断创新突破;再到近几年,全球媒体景观中的华语电影、环保主题电影与纪录片类型电影研究方法进一步丰富拓展。中国电影史的海外书写在有差异的学术体系中形成了自己的独到范式,在发展流变中丰富补充了本土中国电影史的书写,值得学界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史 海外书写 差异建构 范式流变
下载PDF
浅析中国电影史前史阶段民族放映业未能规模发展的原因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畅 张海燕 《大舞台》 2010年第9期155-156,共2页
抗战爆发之前,在中国电影业中一直屹立不倒的明星公司可以说是中国电影业中的一颗"明星"。但是,对比美国早期电影史,我们会发现包括"明星"公司在内的早期电影公司从未真正掌握过放映业,"明星"的成功也是... 抗战爆发之前,在中国电影业中一直屹立不倒的明星公司可以说是中国电影业中的一颗"明星"。但是,对比美国早期电影史,我们会发现包括"明星"公司在内的早期电影公司从未真正掌握过放映业,"明星"的成功也是充满了偶然的因素。本文即以此为线索,对中国电影史前史阶段民族放映业未能规模发展的原因进行了一番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史 民族放映业 明星公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