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开显走向建构:数字人文、中国电影研究与实践方法论 被引量:1
1
作者 何东煜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15-22,共8页
数字人文的历史、现在到未来,是不断显现、不断建构、相互交织、螺旋式上升的,数字人文与中国电影研究的相遇亦是。从开显走向建构,数字人文与中国电影研究真正形成一种成功的、可推广的范式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电影研究者,应该... 数字人文的历史、现在到未来,是不断显现、不断建构、相互交织、螺旋式上升的,数字人文与中国电影研究的相遇亦是。从开显走向建构,数字人文与中国电影研究真正形成一种成功的、可推广的范式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电影研究者,应该首先厘清自我的主体身份、电影学科的人文主体性和中国电影的语境主体性,以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世界观与方法论视野,来正确认识数字人文与中国电影研究的现实呈现及未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中国电影研究 人文驱动力 实践世界观与方法论
下载PDF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电影研究——中国电影研究趋势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9
2
作者 陈犀禾 刘宇清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9,共5页
随着中国在世界体系中地位的崛起,“中国研究”成为世界学术领域的热点。电影是各种文化、价值和意识形态汇聚的场域。中国电影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最重要的渠道之一。中国电影研究作为一个蓬勃发展的学术热点,呈现出国际... 随着中国在世界体系中地位的崛起,“中国研究”成为世界学术领域的热点。电影是各种文化、价值和意识形态汇聚的场域。中国电影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最重要的渠道之一。中国电影研究作为一个蓬勃发展的学术热点,呈现出国际化、学院化和跨文化的趋势。“重写中国电影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研究 国际化 学院化 重写电影
下载PDF
民族、国家与跨地性:反思中国电影研究中的理论架构 被引量:31
3
作者 张英进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2年第3期1-9,共9页
中国电影研究领域既有的理论框架有二,一是"去中国性"的唯理论范式,把中国电影纳入以西方为中心的全球视野加以理论化考量;一是"国族电影"范式,其理论的有效使用旨在为民族文化和国家政体提供正当性。基于电影史的... 中国电影研究领域既有的理论框架有二,一是"去中国性"的唯理论范式,把中国电影纳入以西方为中心的全球视野加以理论化考量;一是"国族电影"范式,其理论的有效使用旨在为民族文化和国家政体提供正当性。基于电影史的发展实际和全球空间政治的既有格局,本文提出"跨地性"的理论框架,主张沿着人文地理学的路径从空间和跨地域的维度,而不是从民族和国家的维度,重构中国电影研究的理论框架,旨在为中国电影研究提供新的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研究 理论架构 跨地性 民族国家
下载PDF
中国电影研究学术发展史纲 被引量:14
4
作者 陈犀禾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7-59,共23页
有关中国电影的学术研究可以分为中文和外文两个部分,其中中文是主体。中文发表的中国电影研究学术文献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这些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零星的,之后进入了一个繁荣阶段,一直延续至今。由于政治、... 有关中国电影的学术研究可以分为中文和外文两个部分,其中中文是主体。中文发表的中国电影研究学术文献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这些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零星的,之后进入了一个繁荣阶段,一直延续至今。由于政治、历史和工业的原因,三地的中国电影研究在一段时间内都以本地区作为重点,同时对其他地区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加以研究。在方法上,大陆电影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以政治和意识形态为主要切入点,到八九十年代则转向以美学、文化和工业为切入点;香港和台湾的电影研究以工业、历史和类型作为主要关注点。进入20世纪90年代,两岸三地的电影研究对彼此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关注和互动。在新世纪,"华语电影"这一超越政治边界、涵盖两岸三地中国电影的新概念为中国电影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视野。以外文发表的中国电影研究主要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其中在欧美以英文发表的成果居多。它自9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日益成熟,并对本土研究产生影响。今天,中国电影研究(或"华语电影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学术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研究 华语电影研究 学术史
下载PDF
海外华人学者的中国电影研究形态、功能及其反思 被引量:9
5
作者 陈林侠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5-69,共5页
近年来,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界的中国电影研究异常活跃,发掘出不同的文化议题。大体说来,海外中国电影研究出现了三种力量与学术形态,周蕾以民俗电影为对象的后殖民主义研究,既无视边缘的历史与现状,又以边缘的立场偏激地批判国族政治意识... 近年来,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界的中国电影研究异常活跃,发掘出不同的文化议题。大体说来,海外中国电影研究出现了三种力量与学术形态,周蕾以民俗电影为对象的后殖民主义研究,既无视边缘的历史与现状,又以边缘的立场偏激地批判国族政治意识,呈现出典型的"理论殖民"特征;李欧梵的电影研究集中在"上海怀旧",所建构的沪港"双城故事"成为影响深远的学术观点,但他的电影研究属于现代性范畴,强调沪港在国际大都市的共通背景与同质文化,而祛除江南/吴越文化、华南/岭南文化等传统在地文化,这很难有效证明沪港的特殊关联。张英进作为新一代海外华人学者,积极从事中国电影研究以及海外中国电影研究的研究,自觉地补充海外"中国研究"的分支。但这只是"中国研究"学科内部又一次但已是习以为常的疆域扩展,彰显出学术创新的个人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研究 后殖民主义研究 现代性研究 学科意识
下载PDF
海外中国电影研究的东方主义话语方式——以海外谢晋电影研究的文献学分析为例
6
作者 杨俊蕾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1-69,共9页
长期以来,海外学者围绕中国电影的研究存在着东方主义惯性思维。理解这个问题的前奏可以联系到海外电影关于中国(华人)形象塑造的认知理解偏差。作为例证,海外学者针对谢晋电影研究的部分文章著述在文献学使用方面,常常出现片段化引注... 长期以来,海外学者围绕中国电影的研究存在着东方主义惯性思维。理解这个问题的前奏可以联系到海外电影关于中国(华人)形象塑造的认知理解偏差。作为例证,海外学者针对谢晋电影研究的部分文章著述在文献学使用方面,常常出现片段化引注、遮蔽式文献转引与互文本选择的单向度等问题,其共性根源可以借助萨义德针对东方学的分析和批判理论加以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中国电影研究 东方主义 片段化引注 遮蔽式转引 单向度选择互文本
下载PDF
英语世界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研究述评
7
作者 石嵩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8-55,共8页
本文运用跨文化变异研究的理论视野与方法,系统梳理审视了英语世界学者针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研究时所取得的具有代表性的相关研究成果。裴开瑞提出的将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置于第三电影解放之美学的视野中进行探讨、毕克伟为... 本文运用跨文化变异研究的理论视野与方法,系统梳理审视了英语世界学者针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研究时所取得的具有代表性的相关研究成果。裴开瑞提出的将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置于第三电影解放之美学的视野中进行探讨、毕克伟为这一时期西方文化元素进入中国影片所受的不公待遇进行的辩护、里斯特对联华电影公司影片视觉风格的西方影响研究解读等,丰富拓展了我们自身对于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研究的认知和理解。但与此同时,本文指出了英语世界学者从异质文化语境介入到这一时期中国电影研究时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希望引起国内学界的注意与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世界 中国电影研究 异质文化语境
下载PDF
挖掘中华文化内涵 构建中国电影新业态--评《产业进阶与融合文化:新媒体语境下的中国电影研究》
8
作者 许五龙 《传媒》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I0001-I0001,共1页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我国各行各业快速发展增添了新动力。回顾和展望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前景不难预见,基于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电影产业已经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期。互联网技术不仅赋予了电影产业新的活力,也为相关行业市...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我国各行各业快速发展增添了新动力。回顾和展望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前景不难预见,基于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电影产业已经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期。互联网技术不仅赋予了电影产业新的活力,也为相关行业市场情况调研和指导性政策制定提供了新工具,催生了“互联网”和中国电影产业融合之下新业态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产业 新业态 未来前景 中国电影研究 互联网 融合文化 中华文化 新的活力
下载PDF
创伤:新世纪海外中国电影研究的新视域
9
作者 沈宏芬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4-7,共4页
新世纪以来海外中国电影研究展开了一个全新的视域:创伤视域。从这一视域出发的代表性文本将中国20世纪电影中的创伤呈现,主要看成是对历史真实性的一种想象性证明,而这种想象式电影话语,既有"向心"式的,也有"离心"... 新世纪以来海外中国电影研究展开了一个全新的视域:创伤视域。从这一视域出发的代表性文本将中国20世纪电影中的创伤呈现,主要看成是对历史真实性的一种想象性证明,而这种想象式电影话语,既有"向心"式的,也有"离心"式的。其中,他们对解构的、异质的环节更为关注。想象、呈现、真实、历史、权力是他们理解中国电影的关键词。这些倾向可以说离不开意识形态和西方话语中心主义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新世纪 海外中国电影研究 新视域
下载PDF
中国电影研究在英文学术界的今与昔——裴开瑞教授、严毓倩博士访谈
10
作者 裴开瑞 严毓倩 戴悦 《文学与文化》 2022年第3期92-98,共7页
一中国电影研究在西方的发展戴:裴开瑞教授和严毓倩老师,你们好!很高兴能够邀请两位中国电影领域的专家进行这次访谈。首先,我想请你们谈一谈中国电影研究在西方学界的发展。2000年前后,西方学者开始越来越重视中国电影,并且随着时间的... 一中国电影研究在西方的发展戴:裴开瑞教授和严毓倩老师,你们好!很高兴能够邀请两位中国电影领域的专家进行这次访谈。首先,我想请你们谈一谈中国电影研究在西方学界的发展。2000年前后,西方学者开始越来越重视中国电影,并且随着时间的推进,其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和深化。那么,你们是如何看待这一发展过程的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研究 电影领域 裴开 研究成果 西方学界 访谈 西方学者 教授
下载PDF
张英进中国电影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11
作者 秦立彦 《华文文学》 2011年第4期22-27,共6页
张英进关于中国电影研究的英语论著已成为欧美大学的必读书。他对西方理论体系加以批判性运用,在重要理论问题上积极介入,反思和批评了西方学者在研究中国电影时的欧洲中心主义倾向。他从文化史的角度出发,注重将电影历史化,善于从芜杂... 张英进关于中国电影研究的英语论著已成为欧美大学的必读书。他对西方理论体系加以批判性运用,在重要理论问题上积极介入,反思和批评了西方学者在研究中国电影时的欧洲中心主义倾向。他从文化史的角度出发,注重将电影历史化,善于从芜杂的现象中辨认大的趋势,提炼某时期的重要主题和关切。他对中国电影史的具体时期以及类型片的研究都做出了很多贡献,尤其是三十年代上海左翼电影中的性别再现以及少数民族题材影片、战争片、城市片。他把文学与电影都作为文化史材料,并在一个更大的视野下对两岸三地电影进行整体研究。他的重要性已在国内学界显示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英进 中国电影研究 文化史 《影像中国 中国电影史》
下载PDF
70年中国电影研究的演进、自体反思与走向——兼论《中国当代电影艺术史(1949-2017)》的写作
12
作者 丁亚平 《艺术学研究》 2019年第3期24-32,共9页
电影研究中主流逻辑和史学话语要求中国电影研究应确立立足自身实际的研究策略。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电影研究的流衍、更替进行探源析流,勾勒了当代电影研究的内在脉络与逻辑结构。通过搜求考索,探询电影史学话语的底... 电影研究中主流逻辑和史学话语要求中国电影研究应确立立足自身实际的研究策略。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电影研究的流衍、更替进行探源析流,勾勒了当代电影研究的内在脉络与逻辑结构。通过搜求考索,探询电影史学话语的底蕴、方法与作用,提出当下性重审、历史替换与"中国经验"应成为历史叙述的内容。以《中国当代电影艺术史(1949-2017)》一书为中心做透视与解析,研究了长时段电影研究的局限与可能,呈现了充溢主体性的宏观思考和科学、辩证的研究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年 中国电影研究 理论自觉 史学话语 中国经验
下载PDF
数字时代中国电影研究的主要趋势与拓展路径 被引量:20
13
作者 李道新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1-29,共9页
在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为标志的全球化与数字文化时代里,技术革命、媒介创新与数字资本主义等不断引发有关电影自身的终结焦虑和学科之间的跨界会通,并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电影研究特别是当下中国电影研究... 在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为标志的全球化与数字文化时代里,技术革命、媒介创新与数字资本主义等不断引发有关电影自身的终结焦虑和学科之间的跨界会通,并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电影研究特别是当下中国电影研究的思维转向和范式转换;故此可期待通过改变电影话语创新与分享的游戏规则,以学说争鸣、学派倡导与学群养成等方式达成学术者主体诉求。思维转向、范式转换与学术转型,也便成为数字时代中国电影研究的主要趋势与拓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研究 思维转向 范式转换 学术转型 跨界会通 主体诉求
原文传递
贵州电影研究
14
作者 肖艳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3-93,共1页
本期专题导读对区域电影的差异性考察是中国电影研究的一种重要美学范式,区域电影研究是将电影精神特质与文化属性的研究从美学的创作主体转移到了空间的视角,是一种地域文化的视阈研究。
关键词 中国电影研究 贵州电影 美学范式 地域文化 精神特质 文化属性 主体转移
下载PDF
论海外华裔女学者对中国电影的女性视角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石嵩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4-140,共7页
海外学者在进行中国电影研究时,往往站在异质的文化语境,将中国电影作为实践西方理论正确性的论据素材。这样的理论践行会因文化差异而导致部分妄议误读,但更多的可能是为我们打开更为丰富多元的理论阐释路径。华裔女研究者有融会中西... 海外学者在进行中国电影研究时,往往站在异质的文化语境,将中国电影作为实践西方理论正确性的论据素材。这样的理论践行会因文化差异而导致部分妄议误读,但更多的可能是为我们打开更为丰富多元的理论阐释路径。华裔女研究者有融会中西的客观条件,更有运用女性视角审视中国电影的性别身份优势。将离散于英语学界的华裔女学者所做的女性视角中国电影研究引入国内学界,审视其运用女性主义理论方法进行中国电影研究的利弊得失,必将丰富补足我们自身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中国电影研究的多元深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裔女学者 女性视角 中国电影研究
下载PDF
学术史视野下的《中国电影发展史》:成书始末及相关问题研究
16
作者 齐伟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7-55,共9页
由程季华主编,程季华、李少白和邢祖文共同编著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于1963年出版,为中国电影史研究树立了一个典范。将《中国电影发展史》置于中国电影研究学术史的维度予以观照,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结合相关当事人的口述或回忆,通过... 由程季华主编,程季华、李少白和邢祖文共同编著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于1963年出版,为中国电影史研究树立了一个典范。将《中国电影发展史》置于中国电影研究学术史的维度予以观照,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结合相关当事人的口述或回忆,通过对该书成书始末及相关问题的辨析和梳理,可以从一个侧面集中考察《中国电影发展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研究 学术史视野 中国电影发展史》
下载PDF
七十年中国电影研究的发展、问题及未来走向
17
作者 丁亚平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0-36,共7页
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成为电影研究迅猛发展及其一切关系和形态变化的基础。70年中国电影研究的演进,与时代精神、社会环境构成了内外部的关系和对话。作为一个长时段或中时段的电影理论批评活动,中国电影研究70年形成了哪些阶段性特点、... 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成为电影研究迅猛发展及其一切关系和形态变化的基础。70年中国电影研究的演进,与时代精神、社会环境构成了内外部的关系和对话。作为一个长时段或中时段的电影理论批评活动,中国电影研究70年形成了哪些阶段性特点、区别性标志和发展形态,70年中国电影研究有哪些重要的现象和问题,这些问题及其解决寓示了中国电影研究的未来走向与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研究 电影理论 电影评论 电影 电影产业
原文传递
论近年来英语学界的中国电影研究
18
作者 石嵩 《电影新作》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8-73,共6页
中国电影在英语学界的接受与研究历经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萌芽与发生,九十年代的发展与壮大,直至二十一世纪的鼎盛与繁荣。越来越多的英语世界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域,运用不同的理论方法切入到中国电影研究领域中来,丰富了中国电影... 中国电影在英语学界的接受与研究历经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萌芽与发生,九十年代的发展与壮大,直至二十一世纪的鼎盛与繁荣。越来越多的英语世界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域,运用不同的理论方法切入到中国电影研究领域中来,丰富了中国电影研究的路径与思路。笔者结合自己的英美访学经验,从"不灭的功夫传奇"、"跨区域影响与个案研究"、"研究视域的突破与拓展"、"兼容并收的全面总结"四个方面梳理述评了近两年来英语学界中国电影研究的最新著述成果,以期对国内学界的中国电影研究给予补充和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世界 中国电影研究 最新成果
原文传递
摆渡者的声音——对海外华人学者中国电影研究的一种思考 被引量:2
19
作者 田星 《电影新作》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1-67,78,共8页
海外华人学者摆荡于东西两岸的生存状态造就了他们复杂的身份认同,双重边缘的生存感受给予了他们立足边缘挑战中心的学术立场,其跨文化批评以开阔的视野和尖锐的视角拓展了中国电影研究的新范畴。文章试图结合鲁晓鹏、周蕾和张英进三位... 海外华人学者摆荡于东西两岸的生存状态造就了他们复杂的身份认同,双重边缘的生存感受给予了他们立足边缘挑战中心的学术立场,其跨文化批评以开阔的视野和尖锐的视角拓展了中国电影研究的新范畴。文章试图结合鲁晓鹏、周蕾和张英进三位学者的学术实践活动和他们具体的学术文本来阐明:无论是从大中华学术圈的构建还是从个体的经验的沟通上,海外华人学者都理应成为国内学界不容忽视的一个镜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研究 海外华人学者 摆渡者
原文传递
身体修辞与中国电影史学研究的空间建构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吉德 张海欣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02-209,共8页
从身体修辞的角度介入中国电影史的研究能为"重写中国电影史"增添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式,可以揭开中国电影所折射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信息,进而发现个人与时代、审美与政治、艺术与社会等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 从身体修辞的角度介入中国电影史的研究能为"重写中国电影史"增添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式,可以揭开中国电影所折射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信息,进而发现个人与时代、审美与政治、艺术与社会等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该研究还是对身体研究热潮的一种呼应,并且能提升该学科与现实对话的能力。具体研究思路有两种:一是把百余年的中国电影史分为几个阶段,进行纵向考察;二是每个阶段的身体修辞分为具体的专题,进行横向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修辞 身体政治 中国电影研究 空间建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