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57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启蒙理想的现实主义表征——读王逊的《中国美术史稿》
1
作者 王浩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2-128,共7页
王逊的中国美术史研究,直接延续了新文化运动尤其是蔡元培、邓以蛰的学脉,并且远承了启蒙运动以来的德国美术史传统。王逊在他的中国美术史研究和教学尤其是《中国美术史稿》等著作中,特别强调“美术史是一种科学”,注重基于马赫主义的... 王逊的中国美术史研究,直接延续了新文化运动尤其是蔡元培、邓以蛰的学脉,并且远承了启蒙运动以来的德国美术史传统。王逊在他的中国美术史研究和教学尤其是《中国美术史稿》等著作中,特别强调“美术史是一种科学”,注重基于马赫主义的实在论来揭示中国美术史“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并将其作为“创造新美术的依据”,以及追问“为什么要学习或研究美术史”,其实都是启蒙精神的具体表征。王逊的中国美术史研究和著作或有具体欠缺乃至错误,但他在特殊时期为研究中国美术史以及撰写相关的著作所付出的种种艰辛努力,尤其是他所一再追问的“为什么要学习或研究美术史”,仍然拥有其恒久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逊 中国美术 中国美术史稿》 现实主义 启蒙
下载PDF
新文科建设与中国美术史书写的“破”与“立” 被引量:1
2
作者 程波涛 贾峰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4年第1期152-160,共9页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中国美术史书写维度,应该是在充分尊重中国文化传统生成的语境下,通过学科交叉和跨界融通,在原有学科体系基础上不断升华与拓展,从学科交叉的边界拓展新的研究领域与新的知识领域,以包容的姿态和学科新理念,进一步激...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中国美术史书写维度,应该是在充分尊重中国文化传统生成的语境下,通过学科交叉和跨界融通,在原有学科体系基础上不断升华与拓展,从学科交叉的边界拓展新的研究领域与新的知识领域,以包容的姿态和学科新理念,进一步激活中国美术历史写作范式的多种可能和可行性,构筑更加完备的美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与此同时,新文科建设所倡导的中国美术史研究如其他人文学科研究一样,在发挥自身学科优势的同时,强化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发挥积极作用,提升新文科教育以文化人等方面的新动能,进而对塑造新时代人的精神品格、美育素养和价值观念产生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建设 中国美术 书写维度 问题意识 价值引领
下载PDF
红色记忆的赓续:周令钊镌刻国家形象印记——评《新中国美术家·周令钊》
3
作者 李欣蔚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2024年第6期I0025-I0025,共1页
周令钊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形象系列美术与设计项目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其代表作品不囿于一类范畴,在不同的创作媒介上都能挥洒自如。在绘画、年连宣、平面设计、大型舞台表演等作品呈现上,皆彰显着卓尔不凡的艺术表现力。切入周... 周令钊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形象系列美术与设计项目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其代表作品不囿于一类范畴,在不同的创作媒介上都能挥洒自如。在绘画、年连宣、平面设计、大型舞台表演等作品呈现上,皆彰显着卓尔不凡的艺术表现力。切入周令钊先生为艺术造型的设计构思和表现视角,作品实质所折射出来的是从多维角度诠释新社会是如何建构“新中国叙事”以及“民族形象”的。在国家形象设计构建中,阐释了历史、政治与社会的象征意义与图像、符号之间叙事的关系,而最终形成了代表着具有人民性、大众性与民族性的国家形象符号,已然成为时代经典。钟涵评撰周令钊开创出一种平面装饰图像语言体系,可称之为中国现代的“周家样”。无论对于现代中国美术史还是设计史的研究,都有着不可或缺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象符号 图像语言 周令钊 红色记忆 艺术造型 中国美术 中国叙事 中国美术
原文传递
平面设计作品系统化趋势日益明显——专访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术委员会主任韩绪
4
作者 李杰(采访) 韩绪 《设计》 2024年第14期22-27,共6页
《设计》: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肩负着展示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美术的发展成就,回答习近平总书记十年前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提出的高原、高峰之问,展现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伟大工程中来自美术的力量等重任,给本... 《设计》: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肩负着展示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美术的发展成就,回答习近平总书记十年前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提出的高原、高峰之问,展现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伟大工程中来自美术的力量等重任,给本届美展的平面设计作品征集和评选工作带来了哪些现实的挑战?韩绪:肩负着上述重任的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的节奏被提前了很多,除了是对这5年美术界成果的检阅之外,也是10年来文艺工作取得的进展和成就的展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国美术学院 名词审定 副校长 平面设计艺术 浙江省政协 教学指导委员会 平面设计作品
下载PDF
基于VR技术的《中国美术史》课程应用与实践探索
5
作者 杜敏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24年第2期0034-0037,共4页
随着虚拟现实(VR)技术的兴起,传统教育方法迎来了变革契机。VR技术的特点在于其能够创造一个全方位、沉浸式的虚拟环境,使学习者可以在一个近乎真实的三维空间中体验和互动。对于艺术历史课程而言,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依赖于图文教材和讲... 随着虚拟现实(VR)技术的兴起,传统教育方法迎来了变革契机。VR技术的特点在于其能够创造一个全方位、沉浸式的虚拟环境,使学习者可以在一个近乎真实的三维空间中体验和互动。对于艺术历史课程而言,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依赖于图文教材和讲解,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尤其是对于抽象和复杂的艺术作品的理解。《中国美术史》作为一门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课程,涉及的内容广泛且复杂,对学生而言,仅通过文字和图片很难完全理解和欣赏中国美术的精髓和演变过程。因此,寻求一种更加生动、直观、互动的教学方法成为了一项迫切的任务。本文以《中国美术史》为例,探索如何将VR技术融入课程设计,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R 中国美术史》 课程 应用
下载PDF
穿越国界的艺术之旅——以中国美术馆引入国际展览为例
6
作者 李蕴慧 《美术馆》 2024年第1期10-12,共3页
美术馆引入的国际展览代表着一国艺术与世界艺术的碰撞和交流,记录着其面向国际进行的艺术选择,是国际艺术交流的重要内容。通过考察中国美术馆自建馆以来在不同阶段引入国际展览的情况,展现中国美术馆对国际艺术的选择和吸收历程,以期... 美术馆引入的国际展览代表着一国艺术与世界艺术的碰撞和交流,记录着其面向国际进行的艺术选择,是国际艺术交流的重要内容。通过考察中国美术馆自建馆以来在不同阶段引入国际展览的情况,展现中国美术馆对国际艺术的选择和吸收历程,以期为日后引入、吸收世界优秀美术成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展览 国际交流 中国美术
下载PDF
山水具神形 经学立新言——中国美术馆藏俞剑华作品赏析
7
作者 郑宇薇 《书画世界》 2024年第7期12-15,I0002,共5页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万帧文、画万幅画”是俞剑华对自己进行美术理论研究与绘画写生实践的要求,在中国美术史、中国山水画论的学术体系中,俞剑华的研究影响深远。[1]20世纪初期,西方艺术理论和思潮冲击东方画坛,在科学主义影响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万帧文、画万幅画”是俞剑华对自己进行美术理论研究与绘画写生实践的要求,在中国美术史、中国山水画论的学术体系中,俞剑华的研究影响深远。[1]20世纪初期,西方艺术理论和思潮冲击东方画坛,在科学主义影响下,俞剑华学习到科学客观的思辨方法,接触到西方绘画理念中的科学性和致用性,使他可以合理看待具象之于抽象、工笔之于写意、格法之于意境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术 俞剑华 中国美术 山水画论 绘画理念 绘画写生 学术体系 具象
下载PDF
信手拈来皆是好——中国美术馆藏黄山题材山水画选析
8
作者 杜志东 《书画世界》 2024年第4期12-16,共5页
黄山雄峙于皖南,奇峰怪石林立,云烟幻变,雄伟秀丽。清释弘眉撰《黄山志》云:“唯黄山高峰攫空,千万攒簇。飞流窅壁,到处潭涧,转步换形,顷刻百变。”有慕于这座奇山的万千气象,诸多文人、画家登临吟咏,畅抒胸怀,并展开了黄山题材山水画... 黄山雄峙于皖南,奇峰怪石林立,云烟幻变,雄伟秀丽。清释弘眉撰《黄山志》云:“唯黄山高峰攫空,千万攒簇。飞流窅壁,到处潭涧,转步换形,顷刻百变。”有慕于这座奇山的万千气象,诸多文人、画家登临吟咏,畅抒胸怀,并展开了黄山题材山水画的创作。明清之际,被后人合称为“黄山画派”的弘仁、梅清、石涛等画家往游黄山,以黄山为师,探其灵秀,寄以丹青,一洗当时画坛摹古仿古之弊,突破了“四王”桎梏,影响深远,成为黄山题材创作的主流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术 黄山画派 山水画 四王 弘仁 梅清 幻变 摹古
下载PDF
中国美术馆藏如山《交芦秋影图》探究
9
作者 薛帅杰 《书画世界》 2024年第8期14-19,共6页
一、如山与交芦庵重建据史料记载,位于杭州的交芦庵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宋绍兴年间(1131—1162),侍卫马军司驻屯于西溪一带,因奉祀所需,在龙驹坞建正等院。明万历初,正等院释如觉将院迁往深潭口,初名正等庵。明末做整修时,由董其昌(1555... 一、如山与交芦庵重建据史料记载,位于杭州的交芦庵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宋绍兴年间(1131—1162),侍卫马军司驻屯于西溪一带,因奉祀所需,在龙驹坞建正等院。明万历初,正等院释如觉将院迁往深潭口,初名正等庵。明末做整修时,由董其昌(1555—1636)题写“茭芦”(“交芦”)名,其意有二:一、《楞严经》云“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二、庵在芦苇之中,又称芦庵。另陈继儒(1558—1639)题有“山舒水缓”额。明崇祯元年(1628),释如觉的继承者拓庵成院,钱士升、张瑞图分别题写“复古正等院”额和忏堂“圆应”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术 张瑞图 董其昌 明万历 陈继儒 史料记载 人文荟萃 明崇祯
下载PDF
心源·藏域 王万成从艺40年中国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10
《西部文艺研究》 2024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2024年4月20日,由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甘肃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中国画学会担任学术支持单位,甘肃省美术家协会、甘肃画院承办的“心源·藏域... 2024年4月20日,由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甘肃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中国画学会担任学术支持单位,甘肃省美术家协会、甘肃画院承办的“心源·藏域——王万成从艺40年中国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展出王万成从艺40年来,数十次深入藏族地区采风写生创作的精品力作,体现出他走进藏域、开启心源,以书入画,以意构形的独到画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术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国国家画院 中国画作品展 以书入画 写生创作 中共甘肃省委 文学艺术界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美术通史研究概述
11
作者 王静 《美术教育研究》 2024年第4期67-69,共3页
20世纪初,具有西方史观的美术史概念传至中国,促进了中国美术通史研究的发展。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独特的史学观点、研究方法与写作方法,建立起具有现代形态的中国美术通史研究体系,对中国美术史教学、美术知识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实现了... 20世纪初,具有西方史观的美术史概念传至中国,促进了中国美术通史研究的发展。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独特的史学观点、研究方法与写作方法,建立起具有现代形态的中国美术通史研究体系,对中国美术史教学、美术知识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实现了中国美术通史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中国美术通史 艺术史观
下载PDF
中国美术史“风格代时期”新逻辑教学体系建构研究
12
作者 李琪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24年第1期9-11,共3页
要培养具备时代精神的艺术人才,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必不可少。为了改变高校中国美术史课程沿用按照历史时期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从艺术风格着手,强调中国美术史的审美性、连贯性与通感性,结合中国美术史中的艺术家、图像、实物及文... 要培养具备时代精神的艺术人才,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必不可少。为了改变高校中国美术史课程沿用按照历史时期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从艺术风格着手,强调中国美术史的审美性、连贯性与通感性,结合中国美术史中的艺术家、图像、实物及文献等多角度论述,将课程分为“滥觞质朴、交互渗透、写实再现、抒情表意”四个不同风格,以期为高校艺术必修课程中国美术史及相关课程提供新的教学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风格 历史时期 中国美术 教学方法改革
下载PDF
摸索、复兴与盛誉:1933-1937年中国美术会的活动与传播
13
作者 何海锋 《当代美术家》 2024年第3期57-76,共20页
本文以中国美术会在1933—1937年的活动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对该会在此期间相关的组织建设、会务活动、美术展览、刊物发行、学术讲座、重大活动倡议等方面的梳理,分析其与当时的文化、政治、社会等方面的联系。文章认为在此阶段中国美术... 本文以中国美术会在1933—1937年的活动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对该会在此期间相关的组织建设、会务活动、美术展览、刊物发行、学术讲座、重大活动倡议等方面的梳理,分析其与当时的文化、政治、社会等方面的联系。文章认为在此阶段中国美术会的组织建设与美展组织等方面处于摸索与完善中,所进行的各类会务活动、美术活动等旨在复兴传统文化,其传播也产生了积极、健康的社会影响,颇有社会盛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术 活动 传播 社会影响
下载PDF
关于当代中国美术批评的批评
14
作者 李永亮 《中国美术》 2024年第3期105-109,共5页
近二十年来,国内学界对中国美术批评进行了深刻反思,认为美术批评存在着“失语”“失准”以及话语权丧失的问题。本文从美术批评本体的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当代中国美术批评应该通过明确现实态度解决“失语”危机,在美术史视野... 近二十年来,国内学界对中国美术批评进行了深刻反思,认为美术批评存在着“失语”“失准”以及话语权丧失的问题。本文从美术批评本体的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当代中国美术批评应该通过明确现实态度解决“失语”危机,在美术史视野中规范当代批评的价值标准,并借助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实现话语权的重塑。如此,美术批评“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的担当和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批评 中国美术批评 话语权 艺术现实
下载PDF
环境设计新维度:社会学视角赋能和谐社会建设——专访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主任苏丹
15
作者 李杰(采访) 苏丹 《设计》 2024年第14期28-33,共6页
《设计》: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肩负着展示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美术的发展成就,回答习近平总书记十年前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提出的高原、高峰之问,展现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伟大工程中来自美术的力量等重任,给本... 《设计》: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肩负着展示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美术的发展成就,回答习近平总书记十年前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提出的高原、高峰之问,展现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伟大工程中来自美术的力量等重任,给本届美展的环境设计作品征集和评选工作带来了哪些现实的挑战?苏丹:环境设计是国家治理和经济发展的一种必要措施,它虽然不能直接回答以上的问题,但是它是一种解答问题、响应问题的具体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建筑学会 中国美术家协会 室内设计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 环境设计艺术 社会学视角 副馆长
下载PDF
王方舟作品——中国美术史
16
作者 王方舟 《美与时代(城市)》 2024年第1期147-147,共1页
设计说明:把中国美术史讲义用菲林纸打印一遍,熟悉的美术史经一遍又一遍地重叠后,逐渐变得模糊,最后一片茫然,什么也看不清楚了。
关键词 中国美术 设计说明 美术
下载PDF
《中国美术史》课程“四步走”教学模式研究
17
作者 周结春 《宜春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22-125,共4页
我国社会和经济快速的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更高要求,也推动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美术史》是师范类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基于当前《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国美术史》“四步走... 我国社会和经济快速的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更高要求,也推动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美术史》是师范类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基于当前《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国美术史》“四步走”的教学模式:首先,构建学习《中国美术史》的程式,指明路径;其次,《中国美术史》内容模块,掌握知识;再次,《中国美术史》内容程式与模块演练,能力转化;最后,《中国美术史》模块内在文脉梳理,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术 教学模式 “四步走” 文化认同
下载PDF
融媒体时代美术报刊传播效能提升策略探讨——以《美术报》《中国美术报》为例
18
作者 刘广涵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10期45-50,共6页
以《美术报》《中国美术报》为代表的国内主要美术报刊,通过运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展跨平台传播,提升了传播效率,满足了读者需求,对传统的纸质传播形成了有力补充;同时也暴露出内容质量有待提高、传播平台比较单一、传播国际化程度不... 以《美术报》《中国美术报》为代表的国内主要美术报刊,通过运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展跨平台传播,提升了传播效率,满足了读者需求,对传统的纸质传播形成了有力补充;同时也暴露出内容质量有待提高、传播平台比较单一、传播国际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并且,为响应当前国家提出的数字中国战略,推进文化数字化发展,当前美术报刊的跨平台传播有必要着力提高传播内容质量、积极拓展传播途径、加强国际化建设,从而不断提升传播效能,为广大读者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促进我国美术繁荣发展,扩大中国美术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并通过美术向世界展示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数字化战略 美术报刊 跨平台传播 美术 中国美术
下载PDF
中国美术馆藏任伯年《承天夜游图》作品赏析
19
作者 周晓路 《书画世界》 2024年第6期14-18,共5页
任伯年(1840—1895),清末著名画家。初名润,字小楼,后改名颐,字伯年,别号山阴道上行者、寿道士等,以字行,浙江山阴航坞山(今属杭州市萧山区)人。任伯年自幼随其父卖画,后从任熊、任薰学画,居上海卖画为生。任伯年是我国近代杰出画家,是... 任伯年(1840—1895),清末著名画家。初名润,字小楼,后改名颐,字伯年,别号山阴道上行者、寿道士等,以字行,浙江山阴航坞山(今属杭州市萧山区)人。任伯年自幼随其父卖画,后从任熊、任薰学画,居上海卖画为生。任伯年是我国近代杰出画家,是“海上画派”中的佼佼者,“海派四杰”之一。现藏于中国美术馆的《承天夜游图》是任伯年创作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的一幅纸本设色写意人物画作。作品高177.5厘米、宽47.3厘米,图绘宋元丰六年(1083)十月十二日夜,苏东坡与张怀民二人同游黄州城南承天寺的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术 四杰 任伯年 夜游 承天寺 作品赏析 以字行
下载PDF
中国美术馆藏齐白石作品《红衣牛背雨丝丝》赏析
20
作者 周晓路 《书画世界》 2024年第2期12-13,共2页
现藏于中国美术馆的这件中国画作品《红衣牛背雨丝丝》是齐白石先生于1952年创作的。作品高151.5厘米,宽56.5厘米,材质为纸质,创作技法为水墨设色。该件作品齐白石先生以别出心裁的对角式构图形式描绘了一幅牧童倚牛放风筝的场景。作者... 现藏于中国美术馆的这件中国画作品《红衣牛背雨丝丝》是齐白石先生于1952年创作的。作品高151.5厘米,宽56.5厘米,材质为纸质,创作技法为水墨设色。该件作品齐白石先生以别出心裁的对角式构图形式描绘了一幅牧童倚牛放风筝的场景。作者以浓淡相间的墨色描绘了一头行进中的黄牛。黄牛体块动态分明,左侧两蹄稳稳着地,右前蹄轻抬,右后蹄轻触地面,颇具动势。牛背上倚躺一牧童,牧童头顶梳冲天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术 中国画作品 齐白石 放风筝 牛背 红衣 构图形式 创作技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