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铃木虎雄《中国诗论史》与中国文学批评史叙述框架的形成--尤以明清三大诗说为中心 被引量:1
1
作者 蒋寅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8-47,共10页
日本汉学作为西学转输口岸对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有较大影响。铃木虎雄对中国诗歌和诗论有深入研究,其《中国诗论史》堪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雏形,为中国本土古代文学批评史的建构奠定了基础;该著对中国古代诗学的初步梳理,尤其是对... 日本汉学作为西学转输口岸对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有较大影响。铃木虎雄对中国诗歌和诗论有深入研究,其《中国诗论史》堪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雏形,为中国本土古代文学批评史的建构奠定了基础;该著对中国古代诗学的初步梳理,尤其是对清代三大诗学的评价,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比较文学的立场看,铃木虎雄对中国古代诗学史的关注,与他关注日本文学也有密切联系,他的明清诗学史研究体现了他考究日本近代诗学渊源的研究动机。虽然他在这方面的想法并未在书中展开,但这一学术理路被他的门人辈所继承、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铃木虎雄 中国诗论史》 格调 神韵 性灵
下载PDF
新批评的中国化与中国诗论的现代化——对袁可嘉40年代诗歌理论的一种理解 被引量:9
2
作者 姜飞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3期56-61,共6页
 袁可嘉在1946~1948年发表的一系列有关新诗现代化、新诗戏剧化的精彩理论,促成了新批评在中国语境中的嫁接与改头换面的成活,并成为中国诗论从古典走向现代的重要标志。深入考察,我们发现英美新批评的中国化与中国诗论的现代化有其...  袁可嘉在1946~1948年发表的一系列有关新诗现代化、新诗戏剧化的精彩理论,促成了新批评在中国语境中的嫁接与改头换面的成活,并成为中国诗论从古典走向现代的重要标志。深入考察,我们发现英美新批评的中国化与中国诗论的现代化有其深刻的学理依据(观念契合)和历史根由(走向综合),启人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批评 中国 中国诗论 现代化 契合 综合
下载PDF
谈《补闲集》中诗歌理论的实用特征——兼与中国诗论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孙德彪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4期38-40,共3页
朝鲜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研究朝鲜学的同时,兼与中国有关文化现象比较,不仅对理解、推动朝中两国的文化交流有益,而且可以发现其独特性。在世界许多民族相继消亡的过程中,朝鲜民族仍能以共同的语言、地域、经济方式、文化心理生活在世... 朝鲜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研究朝鲜学的同时,兼与中国有关文化现象比较,不仅对理解、推动朝中两国的文化交流有益,而且可以发现其独特性。在世界许多民族相继消亡的过程中,朝鲜民族仍能以共同的语言、地域、经济方式、文化心理生活在世界的东方一这本身,就是对朝鲜族优秀文化的肯定。朝鲜古代文学是朝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朝鲜汉文诗发展到高丽时期具有相当规模,作家作品辈出,迫切要求诗评的出现,诗话形式便应运而生。此时的批评虽缺乏完整的系统,但主要是印象式的将理论批评与具体作品融合为一的典范。它避免了没有实践的理论的空洞,将理论融合在一系列作家作品中,诗话本身也因此获得了生命力。崔滋的《补闲集》就是高丽时期重要诗话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理论 高丽诗话 中国诗论 作家作品 文学批评 古代文学 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交流 诗评 文人士大夫
下载PDF
中国本色诗论的学理透视——评《中国诗论史》
4
作者 杨柏岭 方祝英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539-541,共3页
关键词 中国诗论史》 学理性 图书出版 “十一五” 规划项目 资助项目 国家教委 深度透视
下载PDF
中国诗论中的虚实理论 被引量:3
5
作者 裘惠楞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4期41-44,共4页
虚与实一直是中国诗歌理论中一对应用十分广泛、含义又十分丰富的概念。如虚实相生、虚实相成、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虚运实、以实带虚、化实为虚、以虚就实等等。当然,虚实理论不只是存在于古代诗论中,同样也存在于古代文论,以至画... 虚与实一直是中国诗歌理论中一对应用十分广泛、含义又十分丰富的概念。如虚实相生、虚实相成、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虚运实、以实带虚、化实为虚、以虚就实等等。当然,虚实理论不只是存在于古代诗论中,同样也存在于古代文论,以至画论、书论中。如画论中的“笔虚笔实”、“计白当黑”即是。不过虚实理论在古代诗论中最为丰富。由于虚实理论的丰富和应用的广泛,带来的问题也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实关系 古代诗论 中国诗论 虚实相生 中国诗歌理论 虚与实 概念内涵 虚中有实 化实为虚 实中有虚
下载PDF
中国诗论意境说的美学、哲学和历史学 被引量:2
6
作者 蓝华增 《文艺理论研究》 1986年第6期55-62,共8页
要真正理解中国古代诗论意境说的深刻意义和来龙去脉,必须对它进行美学——哲学——历史学的全方位考察,首先抓住其美学意义的核心问题,然后剖析它的哲学思想根源,最后深入到历史学中去考察它产生的土壤。这样,我们才能对这一中国诗学... 要真正理解中国古代诗论意境说的深刻意义和来龙去脉,必须对它进行美学——哲学——历史学的全方位考察,首先抓住其美学意义的核心问题,然后剖析它的哲学思想根源,最后深入到历史学中去考察它产生的土壤。这样,我们才能对这一中国诗学的基本问题、审美中心和最高成就作出透视。一、美学意境是由“意”和“境”这两个对立面构成的,这是西方和中国古典美学作为艺术和美的本质性范畴“意象”所包含的“意”和“象”二元的东方诗美学升华.中国古代诗论对这一范畴中客体的一元,除称为“象”外,更多的是称为“景”和“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抒情诗 意境说 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 中国诗论 古代诗论 美学意境 儒家思想 中国古典美学 美学意义
下载PDF
中国诗论“入出”说的审美接受意蕴 被引量:1
7
作者 樊宝英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64-67,共4页
“入出”说是中国诗论对审美接受活动的一种独特概括。所谓“入”就是读者设身处地进入诗作之中,再现其境,体验其情,深观其意,其审美机制在于求同。具体表现为:“瞻言见貌”、“披文入情”、“得意忘言”。所谓“出”就是读者在体... “入出”说是中国诗论对审美接受活动的一种独特概括。所谓“入”就是读者设身处地进入诗作之中,再现其境,体验其情,深观其意,其审美机制在于求同。具体表现为:“瞻言见貌”、“披文入情”、“得意忘言”。所谓“出”就是读者在体验诗作的基础上,还应保持自己独立自主的思维活动。读者通过想象,结合自己的“审美期待视野”,从而对诗作作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其审美机制在于见异。具体表现为:“熟读玩味”、“想象自得”。“入出”说揭示了阅读和接受活动的审美规律,透视着中国诗论的接受美学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接受 中国诗论 审美期待视野 得意忘言 《文心雕龙·知音》 审美机制 “自得”说 披文入情 语言符号 “入”
下载PDF
从中国诗论的发展看严羽“别材别趣说”的涵义及其贡献 被引量:1
8
作者 郭晋稀 张士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3期3-15,共13页
无论什么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然后又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补充其不足,加以提高。如此循环反复,渐臻丰满,以至于完美。一切理论如此,诗论也不例外。所以要探讨一个理论的真正涵义,并衡量其历史地位,不摆在发展的长河中,是无法... 无论什么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然后又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补充其不足,加以提高。如此循环反复,渐臻丰满,以至于完美。一切理论如此,诗论也不例外。所以要探讨一个理论的真正涵义,并衡量其历史地位,不摆在发展的长河中,是无法作出恰当的解释和公平的评价的。我们认为,以往对“别材别趣说”的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别材 别趣 中国诗论 诗言志 缘情说 题材 创作实践 苏黄 事义 文学
下载PDF
中国诗论传统中的诗艺价值争议——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的启示
9
作者 张燕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83-87,共5页
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带给我们关于中国诗论传统中关于诗艺的价值争议问题的启示,本文对此展开具体讨论,揭示中国古代诗论的"理论性",来自于诗论家围绕着诗艺作出的种种文化价值关怀,并强调在诗论考察中建立诗艺... 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带给我们关于中国诗论传统中关于诗艺的价值争议问题的启示,本文对此展开具体讨论,揭示中国古代诗论的"理论性",来自于诗论家围绕着诗艺作出的种种文化价值关怀,并强调在诗论考察中建立诗艺的视点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论传统 诗艺 价值争议 宇文所安 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
下载PDF
论含蓄——中国诗论研究之二
10
作者 裘惠楞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3期28-34,共7页
含蓄,这是一个老题目,也是一个熟题目。唐司空图《诗品》就列有“含蓄”一品。而更早,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已提到了“思表纤旨”、“文外曲致”(《神思》)和“文外之重旨”(《隐秀》)。钟嵘《诗品》则提出了“文已尽而意有余”的说... 含蓄,这是一个老题目,也是一个熟题目。唐司空图《诗品》就列有“含蓄”一品。而更早,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已提到了“思表纤旨”、“文外曲致”(《神思》)和“文外之重旨”(《隐秀》)。钟嵘《诗品》则提出了“文已尽而意有余”的说法。如果还要往前推,那末,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评论《离骚》时所说的“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和《周易·系辞下》所称“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论 文心雕龙 诗品 司空图 刘禹锡 含蓄手法 含蓄美 美学形态 人间词话 象征
下载PDF
《中国诗论史》出版
11
作者 文美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212-212,共1页
一部“系统全面、规模空前”的《中国诗论史》,新近由黄山书社出版。该书系国家教委“八五”重点科研资助项目、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成果,著名学者霍松林任主编,我校梅运生教授和首都师范大学漆绪邦教授、吉林大学张... 一部“系统全面、规模空前”的《中国诗论史》,新近由黄山书社出版。该书系国家教委“八五”重点科研资助项目、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成果,著名学者霍松林任主编,我校梅运生教授和首都师范大学漆绪邦教授、吉林大学张连第教授合作撰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论史》 图书出版 首都师范大学 “十一五” 资助项目 国家教委 规划项目 著名学者
下载PDF
试论中国诗论中的清空类美意识
12
作者 元钟礼 《中国韵文学刊》 1994年第1期61-70,共10页
关键词 美意识 中国诗论 严羽 张炎 王士 盛唐诗人 《二十四诗品》 与境 诗家 二十四诗品
下载PDF
漫谈中国诗论的繁杂及其规律
13
作者 王惠庄 《晋中学院学报》 1986年第2期56-60,共5页
纵观中国的诗论,其范畴、术语都十分繁杂,而且缺乏统一的定义.表面上看,它们十分混乱,没有内在的规律.其实,这种术语繁杂、缺乏统一定义的现象,正是为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在特点以及其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所决定.诗论,作为一种以... 纵观中国的诗论,其范畴、术语都十分繁杂,而且缺乏统一的定义.表面上看,它们十分混乱,没有内在的规律.其实,这种术语繁杂、缺乏统一定义的现象,正是为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在特点以及其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所决定.诗论,作为一种以表现诗人主观的作品为其评论对象的理论,有着很大程度的随意性和主观性.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注重表达诗人心中那些难以名状的感受,注重通过景物传达出“象外之象、言外之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论 中国古典诗词 诗人情感 象外之象 审美倾向 诗歌理论 文人诗 古今诗话 兴寄 物感
下载PDF
移西方美学之花接中国诗论之木——朱光潜的“境界”说
14
作者 孙守让 《阅读与写作》 1994年第7期7-8,共2页
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美学大师。他一生成就斐然,著作等身,在西方美学的介绍传播中筚路蓝缕,辛勤耕耘,为中国美学学科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早年的《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晚年的《西方美学史》以及一大批翻译作品,... 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美学大师。他一生成就斐然,著作等身,在西方美学的介绍传播中筚路蓝缕,辛勤耕耘,为中国美学学科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早年的《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晚年的《西方美学史》以及一大批翻译作品,如黑格尔的《美学》,爱尔曼的《歌德谈话录》,莱辛的《拉奥孔》,维柯的《新科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论 境界 王国维 悲剧心理 翻译作品 美学学科 有我之境 拉奥孔 无我之境 西方美学史
下载PDF
中国诗论史研究的开拓性成果──评霍松林先生《中国诗论史》
15
作者 吴建民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09年第1期398-399,共2页
如果说独创性是学术著作价值的重要标志之一的话,霍松林先生主编的《中国诗论史》就是一部具有非常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因为此书具有十分鲜明的学术独创性,对中国古代诗论史作了独具特色的深入探索,将古代诗论史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平台。
关键词 中国诗论 古代诗 重要学术价值 创作倾向 选诗 初唐四杰 诗歌创作 萧统《文选》 李商隐 包恢
原文传递
才与学的辩证——从皎然“作用”说看中国古代诗论中的学问观
16
作者 汪鹏 邓新华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9-14,共6页
中国古代诗论在对待学问上存在着一个辩证的结构——作家既要有丰富的学问,又要将学问不著痕迹地熔炼进自己的主体情志之中。皎然"作用"说凸显了这一点:"诗有六至"、"诗有四深"、"诗有四离"把... 中国古代诗论在对待学问上存在着一个辩证的结构——作家既要有丰富的学问,又要将学问不著痕迹地熔炼进自己的主体情志之中。皎然"作用"说凸显了这一点:"诗有六至"、"诗有四深"、"诗有四离"把作家的学问、思致看作创作得以展开的质的规定性;"不用事"、"作用事"等五格论诗体制表面上看似乎排斥典故等学问,但深层次上却要建立以作者情性为本、学问为辅的文本秩序;十九字论诗中对"意"的突出进一步把文本中显现出来的"境"落实为理想的审美范式。可以说,皎然诗论中的学问观或隐或显地影响着中国古代诗论,一方面它是魏晋以来学问观的总结,另一方面它又是清代"重情"诗论思想的立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皎然 作用 中国诗论 学问观
下载PDF
跨越国度的永恒魅力——意象派和中国古典诗论中意象说比较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正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2期51-56,共6页
英美意象派诗歌现在正愈益受到中国诗坛的注意,一方面是由于当代诗歌受到其他文学样式的冲击,急于摆脱危机,进行更新,因而希望在西方现代诗歌中寻找可供借鉴的经验;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近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的过程中,意象派也被引... 英美意象派诗歌现在正愈益受到中国诗坛的注意,一方面是由于当代诗歌受到其他文学样式的冲击,急于摆脱危机,进行更新,因而希望在西方现代诗歌中寻找可供借鉴的经验;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近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的过程中,意象派也被引为一种参照陈式。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人们都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即中国古典诗歌于本世纪一、二十年代如旋风般在美国大地上席卷了一番,并对意象派的形成起了重要的催化甚至母乳的作用。意象派创史人之一的艾兹拉·庞德曾这样介绍他自己的这个流派:“读中国诗即可明白什么是意象派。”但是,在中国诗对意象派究竟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认识是并不一致的。我觉得,要了解中国诗在意象派形成中的地位,以及两者的区分,根本的一条是要抓住使两者发生联系的基因——“意象”来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美意象派诗歌 中国诗论 意象组合 中国古典诗歌 意象理论 中国传统文化 庞德 诗歌意象 中国意象 中国诗歌
下载PDF
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派诗论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锺陵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3-184,共12页
当戴望舒从新月诗风中回到自由体时,与其说他是将一定的格律因素揉合到自由体中,不如说他是将散文因素融入了韵律之中。后一说法才能揭示出现代诗派从格律派中蜕变出来的情状,并且也才能说明它所体现的新诗史前进的实质之所在。新诗研... 当戴望舒从新月诗风中回到自由体时,与其说他是将一定的格律因素揉合到自由体中,不如说他是将散文因素融入了韵律之中。后一说法才能揭示出现代诗派从格律派中蜕变出来的情状,并且也才能说明它所体现的新诗史前进的实质之所在。新诗研究界所盛行的将《雨巷》与《我的记忆》按追求音乐性与反对音乐性的区分而割裂开来的看法是不正确的。现代派在其兴起中与当时诸诗派有着清楚的蜕变、讨伐、别异的关系。《望舒诗论》便是这一派诗人寻求自立的理论表现。如果说《望舒诗论》是这一诗派诗论的第一阶段,那末施蛰存、金克木诸人之论便代表了它的第二阶段。在对于诗的认识上,在诗的表现艺术上,施、金之论,确实受到了西方现代派深刻的影响。不过,中国现代派强烈的散文化倾向,并不与西方现代派相符。在西方现代派所优厚的声音与意象两项中,中国现代派取了意象,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舍去了声音,至少是在格律的意义上舍去了诗的音乐性。在意象上,则又主要是取了一些表现技法,而取不来其宗教感与对于世界的一种博大而苍凉的荒原感,也缺乏对于现代都市病态的深刻揭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望舒诗论 金克木 西方现代派 散文化 中国现代派诗论
下载PDF
论中国古典诗论的“误读”接受
19
作者 樊宝英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38-142,共5页
“误读”接受,就是读者根据自身先在的审美期待视野,对不定性诗作进行填充完形,从而作出有别于诗作本文本事本义的一种悖离性理解。通过这种极富创意的读解,不仅使诗作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意蕴。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论 误读 审美期待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诗歌及诗论对英美意象派诗歌之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莉 《衡水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53-56,共4页
20世纪初诞生在欧美文坛的意象派,主张使用简明清晰的意象和凝练浓缩的语言进行诗歌创作。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典诗歌及其诗论与意象派诗歌的联系与契合,阐释了其对意象派诗歌理论与创作产生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 意象派诗歌 中国古典诗歌及诗论 影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