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近海盆地幕式构造演化及成盆类型与油气富集规律 被引量:19
1
作者 何家雄 张伟 +3 位作者 颜文 卢振权 张景茹 龚晓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1-134,共14页
中国近海盆地处在欧亚、印度-澳大利亚及太平洋三大板块相互作用之新生代最活跃区域,古近纪以来,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尤其是中新世以来的新构造运动较强烈,在此区域地质背景的影响和制约下,中国近海盆地构造演化具有幕式演化特征,逐渐... 中国近海盆地处在欧亚、印度-澳大利亚及太平洋三大板块相互作用之新生代最活跃区域,古近纪以来,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尤其是中新世以来的新构造运动较强烈,在此区域地质背景的影响和制约下,中国近海盆地构造演化具有幕式演化特征,逐渐形成了"沟-弧-盆"系统,在边缘海浅水及深水区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断坳双层结构的不同类型的新生代盆地,沉积充填了古近纪断陷裂谷早期中深湖相地层及其烃源岩、断陷晚期煤系地层及烃源岩、新近纪坳陷期中新统海相地层及其烃源岩,进而为油气形成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近海盆地沉降沉积中心具有由陆逐渐向深海洋盆迁移的特点,形成了多套不同类型储盖组合,加之与晚期新构造运动和烃源供给系统时空上相互耦合配置,进而最终形成并控制影响了近海沉积盆地油气分布富集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幕式构造演化 陆缘区内带与外带 平面内油外气 纵向油气叠置 中国近海盆地
下载PDF
继续勘探中国近海盆地花岗岩储层油气藏 被引量:49
2
作者 龚再升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13-220,共8页
花岗岩储层油气藏在油气勘探中是难度很大、难于对付的领域,偶尔找到了,可以是优质大型油气田,也很有吸引力,但如果以它为唯一目标去勘探,可能是得不偿失,得不到理想的勘探成果。文中介绍了国内外主要的花岗岩储层油气田,阐述了花岗岩... 花岗岩储层油气藏在油气勘探中是难度很大、难于对付的领域,偶尔找到了,可以是优质大型油气田,也很有吸引力,但如果以它为唯一目标去勘探,可能是得不偿失,得不到理想的勘探成果。文中介绍了国内外主要的花岗岩储层油气田,阐述了花岗岩储层油气藏的特点以及花岗岩储层的岩性与分类,总结了花岗岩潜山地震响应特征,并提出了中国近海渤海海域、东海盆地、珠江口盆地花岗岩储层油气藏勘探方向以及这一领域的勘探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盆地 花岗岩储层 油气藏特点 岩性与分类 地震响应特征 勘探方向 勘探策略
下载PDF
中国近海盆地的正反转构造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24
3
作者 王国纯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1995年第1期33-40,共8页
本文简介正反转构造的概念和识别标志。重点论述中国近海盆地的正反转构造,并探讨正反转构造的形成机制及石油地质意义。
关键词 中国近海盆地 正反转构造 石油地质意义 机制
下载PDF
中国近海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开发进展 被引量:8
4
作者 何家雄 姚永坚 +1 位作者 于俊峰 张金锋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7,共17页
通过半个多世纪的海洋油气勘探实践与科技创新,中国近海盆地油气勘探开发取得了长足进展和里程碑式的突破。2010年,中国海洋油气年产量突破5000×104 t油当量大关,实现了建成“海上大庆”的目标。2011年以来,中国近海油气勘探开发... 通过半个多世纪的海洋油气勘探实践与科技创新,中国近海盆地油气勘探开发取得了长足进展和里程碑式的突破。2010年,中国海洋油气年产量突破5000×104 t油当量大关,实现了建成“海上大庆”的目标。2011年以来,中国近海油气勘探开发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海域油气产量增长迅猛,目前,渤海盆地原油年产量已超过3000×104 t且油气产能还在递增。系统阐明了中国近海含油气盆地构造结构类型、沉积充填特征、油气成因类型及烃源供给关系、油气成藏组合类型及运聚成藏模式等基本油气地质特点,概括分析了中国近海主要盆地油气(水合物)勘探开发进展,以期为挖掘已获得重大发现的盆地的剩余资源以及有效指导新盆地油气的高效勘探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盆地 主要烃源岩 油气成因类型 油气运聚成藏模式 勘探开发进展
下载PDF
中国近海盆地正反转构造含油气浅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国纯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1998年第3期145-149,共5页
列举国内外正反转构造油气田实例,论述了正反转构造获得油气的主控因素,对我国近海盆地正反转构造的含油气性进行了浅析,认为我国近海正反转构造有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
关键词 中国近海盆地 正反转构造 含油气性 油气勘探
全文增补中
板块运动对中国近海新生代盆地沉降及充填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7
6
作者 李运振 邓运华 +1 位作者 徐强 于兴河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19-726,共8页
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演化对中国近海沉积盆地的沉降及充填具有控制作用。根据地幔对流及地壳拉伸特征可将中国近海沉积盆地沉降类型划分为被动、主动和组合热沉降型3种。不同沉降类型分别具有不同的盆地结构,其中被动热沉... 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演化对中国近海沉积盆地的沉降及充填具有控制作用。根据地幔对流及地壳拉伸特征可将中国近海沉积盆地沉降类型划分为被动、主动和组合热沉降型3种。不同沉降类型分别具有不同的盆地结构,其中被动热沉降型以断陷为主,主动热沉降型以坳陷为主,组合热沉降型则是两种盆地结构的叠加或侧加。中国近海北部板内沉积盆地沉降类型以被动热沉降为主,远离海洋,受海侵影响较小,以陆相沉积体系为主;中部板缘沉积盆地沉降类型为被动侧加主动热沉降,水体整体较浅,坡折及三角洲发育规模小;南部板缘沉积盆地沉降类型也为被动侧加主动热沉降,水体整体较深,坡折及三角洲发育规模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盆地 板块运动 沉降类型 盆地类型 沉积体系
下载PDF
中国近海新生代盆地至今仍然是油气成藏的活跃期 被引量:45
7
作者 龚再升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6,共6页
传统的石油地质学理论表明:石油、天然气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间内由有机质降解产生的,又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间内,缓慢渗流运移到有圈闭的储集层中。在中国近海油气勘探实践中,运用了这些传统的理论和概念,又逐步充实了某些新的认识,... 传统的石油地质学理论表明:石油、天然气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间内由有机质降解产生的,又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间内,缓慢渗流运移到有圈闭的储集层中。在中国近海油气勘探实践中,运用了这些传统的理论和概念,又逐步充实了某些新的认识,即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不只是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中存在的,而且至今仍然存在;特别是上新世至今的新构造运动对盆地的油气田分布和定型都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新构造运动控制晚期油气成藏,而且总是处于供聚大于逸散的动平衡状态中。以墨西哥湾尤金岛330区块油气晚期补给、渤海盆地PL19-3油田、莺歌海DF1-1气田晚期成藏以及我国近期几次大地震与油气相关性来阐述至今油气仍处于活跃的成藏过程及可能存在的突发性的幕式快速运聚充注过程,其中天然地震可能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构造运动 晚期成藏 天然地震 驱动力 新生代 中国近海盆地
下载PDF
中国近海含油气盆地构造和油气地质条件综述 被引量:1
8
作者 郭颖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10年第15期41-43,共3页
中国近海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这些油气主要集中在近海数个含油气盆地中。盆地的地质构造和油气地质条件对油气藏的生成和分布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很好的了解这些盆地构造和油气地质条件对我们进行近海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有着重要的... 中国近海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这些油气主要集中在近海数个含油气盆地中。盆地的地质构造和油气地质条件对油气藏的生成和分布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很好的了解这些盆地构造和油气地质条件对我们进行近海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综合以往的研究并结合自己的认识阐述了中国近海含油气盆地的构造和油气地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盆地 构造 油气地质条件
下载PDF
海上咸水层CO_(2)封存潜力研究进展
9
作者 梁涛 杨婧晖 +1 位作者 郝清源 户建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01-204,共4页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挑战。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起着关键作用。继2015年《巴黎协定》之后,2020年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和气候雄心峰会等重要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争取2030年前碳达峰、...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挑战。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起着关键作用。继2015年《巴黎协定》之后,2020年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和气候雄心峰会等重要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争取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然而作为第一大能源消费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封存 碳中和 封存潜力评价 中国近海盆地
下载PDF
中国近海裂陷盆地始新世构造变革的厘定及地质意义:以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为例 被引量:11
10
作者 刘一鸣 吴智平 +3 位作者 颜世永 杨希冰 平明明 张勐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145-2156,共12页
为明确始新世构造变革事件在中国近海盆地的表现形式和空间展布范围,揭示其动力学成因,以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为例,利用最新的地质资料,对始新世构造变革界面进行了精细厘定.结果表明:盆地在始新世中、晚期经历了裂陷作用南北转变、断... 为明确始新世构造变革事件在中国近海盆地的表现形式和空间展布范围,揭示其动力学成因,以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为例,利用最新的地质资料,对始新世构造变革界面进行了精细厘定.结果表明:盆地在始新世中、晚期经历了裂陷作用南北转变、断裂体系转型、地层挠曲变形和沉积-沉降中心迁移等构造转换过程;始新世构造变革的发生与周缘板块重组所诱导的区域应力场南北向转变有密切的动力学成因联系,尤其是与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转变和印度-欧亚板块强烈碰撞紧密相关;该构造事件的发生,揭示了中国近海裂陷盆地演化具有统一性与差异性共存、继承性与改造性同在、伸展性和走滑性叠加的特点,其深刻影响了成藏要素的耦合匹配关系,深部优质烃源岩与浅部走滑相关构造的配置决定了油气优势成藏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转型 始新世 幕式裂陷 断裂转型 应力场转变 涠西南凹陷 中国近海盆地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油气资源补充评价方法探讨 被引量:3
11
作者 肖国林 周才凡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34-440,共7页
我国近海含油气盆地的勘探现状是油气普查阶段基本完成 ,但勘探程度差别较大。同一含油气盆地内 ,有利区带 (凹陷 )勘探程度较高 ,发现了相当数量的油气田和含油气构造 ,而油气条件较差的坳 (凹 )陷 ,勘探程度较低。当前油气资源补充评... 我国近海含油气盆地的勘探现状是油气普查阶段基本完成 ,但勘探程度差别较大。同一含油气盆地内 ,有利区带 (凹陷 )勘探程度较高 ,发现了相当数量的油气田和含油气构造 ,而油气条件较差的坳 (凹 )陷 ,勘探程度较低。当前油气资源补充评价的主要任务是在前人评价的基础上 ,如何通过勘探程度较高地区丰富的资料 ,用多种方法求取、验证评价关键参数 ,指导勘探程度低的地区油气资源评价 ,这就是本文的目的和要探讨的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评价 中国近海油气盆地 含油气构造 油气勘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