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青藏高原M≥6.0地震的辐射能量测定
1
作者 孔韩东 刘瑞丰 +1 位作者 边银菊 刘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2-457,共16页
地震辐射能量主要由高频体波携带,与震源动态特征直接相关,能够有效地弥补地震矩和矩震级对震源动态过程和高频成分描述的不足,为地震应急和灾害评估提供更为全面的参考。本文使用自主研发的地震辐射能量测定软件测定了中国青藏高原自1... 地震辐射能量主要由高频体波携带,与震源动态特征直接相关,能够有效地弥补地震矩和矩震级对震源动态过程和高频成分描述的不足,为地震应急和灾害评估提供更为全面的参考。本文使用自主研发的地震辐射能量测定软件测定了中国青藏高原自1990年以来M≥6.0浅源地震的地震辐射能量,并初步分析了中国青藏高原地区浅源地震的能量释放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该软件测定的中国青藏高原地区的34例浅源地震所得的测定结果稳定可靠。在一般情况下,地震的矩震级M_(W)与能量震级M_(e)并不相等,为了更全面地评估地震动效应,不仅需要考虑地震断层错动的静态特征,还需要考虑震源的动态特性。因此,在表示震源特性时,矩震级M_(W)和能量震级M_(e)各有特点,优势互补。(2)改则地震和尼玛地震的能量震级分别为6.47和6.00,地震辐射能量分别为1.26×10^(14) J和0.25×10^(14) J。两次震源位置相近、矩震级相同的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差5倍之多。为了探究改则地震与尼玛地震能量释放差异的原因,我们通过S变换对两次地震的波形进行了时频分析。结果表明,震源动态过程的不同导致了地震辐射能量释放过程的差异。因此能量震级和地震辐射能量等动态震源参数比矩震级更适合描述震源的动态过程和地震的潜在破坏性。(3)结合地震矩资料得到中国青藏高原地区浅源地震的平均能矩比为1.9×10^(-5),是全球浅源地震平均能矩比的1.6倍。能矩比的大小与震源机制有关,走滑型地震的平均能矩比高于倾滑型地震。(4)中国青藏高原浅源地震的能矩比分布存在区域特征,东部和西部平均能矩比分别为2.25×10^(-5)和1.62×10^(-5),东部明显高于西部。能矩比的区域性差异与地质构造背景有关,地震辐射能量能够反映该地区的地质构造状态。同一区域内地震的能矩比也存在差别,中国青藏高原地区浅源地震的能矩比范围为5.03×10^(-6)—4.80×10^(-5),反映了不同断层上发生的地震能量释放过程存在差异。因此,为全面反映地震的震源特性有必要进行能量震级和矩震级的联合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青藏高原 地震辐射能量 能量震级 能矩比 矩震级 动态震源参数
下载PDF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在京举行
2
《科技传播》 2010年第23期27-27,共1页
11月22日,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成立20周年纪念暨学术论坛在北京鸿翔大厦举行。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原全国人大常委、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孙鸿烈院士。
关键词 中国青藏高原 周年纪念 理事会理事长 孙鸿烈 副局长 全国人大常委 钟大赉 吴国雄 技术局 研究会理
下载PDF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第6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3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9-119,共1页
2014年12月29日,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第6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由学会会员单位推荐的116位会员代表参加大会。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第5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第5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 2014年12月29日,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第6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由学会会员单位推荐的116位会员代表参加大会。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第5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第5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洛桑·灵智多杰,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邓本太,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度、滕吉文、肖序常、傅伯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青藏高原 中国科学院院士 灵智多杰 肖序常 副总干事 理事会理事长 吉文 学会会员 孙鸿烈 副主任
原文传递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4
作者 欧阳华 宁建贞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6-176,共1页
2014年12月29日,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论坛在北京召开,由学会会员单位推荐的116位会员代表参加大会。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 2014年12月29日,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论坛在北京召开,由学会会员单位推荐的116位会员代表参加大会。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洛桑·灵智多杰,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邓本太,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度、滕吉文、肖序常、傅伯杰、王会军、崔鹏、郭正堂、王成善,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多吉以及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和挂靠单位领导出席会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青藏高原 中国科学院院士 理事会理事长 灵智多杰 学会会员 孙鸿烈 副总干事 肖序常 学会学术部 李吉均
原文传递
CMIP研究计划的进展及其在中国地区的检验和应用前景 被引量:25
5
作者 王澄海 吴永萍 崔洋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61-468,共8页
由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推动制定的CMIP计划,是一整套耦合大气环流气候模式的比较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比较模式的模拟能力来评价模式的好坏,促进气候模式的发展;同时也为生态、水文、社会经济诸学科在全球变化背景下预估未来环境变... 由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推动制定的CMIP计划,是一整套耦合大气环流气候模式的比较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比较模式的模拟能力来评价模式的好坏,促进气候模式的发展;同时也为生态、水文、社会经济诸学科在全球变化背景下预估未来环境变化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CMIP计划从AMIP开始,经历了CMIP1、CMIP2、CMIP3几个阶段的发展,并已为模式研究提供了迄今为止时间最长、内容最为广泛的模式资料库。尽管模式的模拟结果仍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不足,但世界各国纷纷利用该资料库进行模式发展以及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多学科研究,为预估未来的环境变化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科学依据。对其作了简要回顾,并对其在中国地区存在的问题和潜在应用前景作了简要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计划 耦合气候模式 中国青藏高原 发展与检验
下载PDF
重新发现中国之美--《这里是中国》评介
6
作者 丁荣 《地理教学》 2021年第14期1-1,共1页
《这里是中国》是由星球研究所、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编著,由中信出版集团于2019年9月出版的一本地理科普类书籍。全书选用了诸多精美的地理景观图片与地图,辅之以具有科普性、趣味性和文艺性的文字介绍,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悟大好河... 《这里是中国》是由星球研究所、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编著,由中信出版集团于2019年9月出版的一本地理科普类书籍。全书选用了诸多精美的地理景观图片与地图,辅之以具有科普性、趣味性和文艺性的文字介绍,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悟大好河山,从而重新发现中国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景观 科普性 中国青藏高原 文艺性 趣味性
下载PDF
《这里是中国》
7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22年第11期8-8,共1页
本书是由地理科普团队——星球研究所和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合作创作的献礼祖国70周年的特别之作。该作依循“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划分视角,从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开始,自上而下、由高及低。其间,对有地理、经济、文化坐标意义的山... 本书是由地理科普团队——星球研究所和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合作创作的献礼祖国70周年的特别之作。该作依循“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划分视角,从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开始,自上而下、由高及低。其间,对有地理、经济、文化坐标意义的山、湖、区域、省份、城市勾其貌,窥其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极 中国青藏高原 自上而下 文化坐标
下载PDF
从天而降的酸雨日趋加重威胁中国安全
8
《当代生态农业》 2005年第Z2期140-140,共1页
随着经济建设的加速发展,中国的酸雨区面积在急速扩大。目前,中国青藏高原以东、长江干流以南是世界第三大酸雨区。中国酸雨区面积扩大之快、降水酸化率之高,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中国酸雨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0%,61.8%的南方城市出现酸... 随着经济建设的加速发展,中国的酸雨区面积在急速扩大。目前,中国青藏高原以东、长江干流以南是世界第三大酸雨区。中国酸雨区面积扩大之快、降水酸化率之高,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中国酸雨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0%,61.8%的南方城市出现酸雨。酸雨降落到地面后得不到中和,可使土壤、湖泊、河流酸化,危害水生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水体酸化可能改变水生生态系统,同时严重影响鱼类的繁殖和发育。土壤和底泥中的金属也会被溶解到水中,毒害鱼类。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危害,重点表现在土壤和植物上。酸雨会抑制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雨区 水生生态系统 中国青藏高原 国土面积 南方城市 长江干流 陆地生态系统 印度泰姬陵 森林生态
下载PDF
中国本土犬系列介绍2 藏獒
9
作者 杜晓鹏 《中国工作犬业》 2020年第6期60-61,共2页
藏獒是西藏獒犬的简称,英文名称为"Tibetan Mastiff"。藏獒又名獒犬、蕃狗、松蕃狗、龙驹、哮天犬等,古称苍猊犬,藏语称其为"Dokhyi"。一、藏獒的产地与历史藏獒的原产地为中国青藏高原高寒地带,主要为我国西藏、青... 藏獒是西藏獒犬的简称,英文名称为"Tibetan Mastiff"。藏獒又名獒犬、蕃狗、松蕃狗、龙驹、哮天犬等,古称苍猊犬,藏语称其为"Dokhyi"。一、藏獒的产地与历史藏獒的原产地为中国青藏高原高寒地带,主要为我国西藏、青海,以及甘肃、四川、云南等省的部分地区。它起源于10世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珍稀犬种之一,有些研究者认为它是世界上特别是欧洲大陆许多大型獒犬的祖先。自19世纪中叶起,许多有关獒犬的文献已出现,却很少有详尽完整的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獒 高寒地带 19世纪中叶 中国青藏高原 原产地 欧洲大陆
下载PDF
牦牛寄生虫病的防治
10
作者 卓玛草 《中国畜牧业》 2023年第5期91-92,共2页
中国青藏高原附近地带是世界牦牛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地。中国是牦牛的主产国,在我国,牦牛主要分布于青海、西藏、四川、甘肃、新疆和云南六省。牦牛的分布地区具有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牧草生长季短、辐射强、氧气低的特点,正是... 中国青藏高原附近地带是世界牦牛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地。中国是牦牛的主产国,在我国,牦牛主要分布于青海、西藏、四川、甘肃、新疆和云南六省。牦牛的分布地区具有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牧草生长季短、辐射强、氧气低的特点,正是由于牦牛生长环境极为严酷,因此牦牛形成了抗逆性强、耐寒怕热、生存能力极强的生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特征 寄生虫病 牦牛 主产国 中国青藏高原 抗逆性强 牧草生长季 生存能力
下载PDF
我国牦牛体外寄生虫感染概况 被引量:13
11
作者 雷萌桐 蔡进忠 +2 位作者 李春花 王芳 孙建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8-70,共3页
牦牛是中国的主要牛种之一,仅次于黄牛、水牛而居第3位。全世界现有牦牛1 400多万头,大都分布在中国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海拔3 000m以上的高寒地区,蒙古、原苏联中亚地区以及印度、不丹、锡金、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家亦有少量分布。我... 牦牛是中国的主要牛种之一,仅次于黄牛、水牛而居第3位。全世界现有牦牛1 400多万头,大都分布在中国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海拔3 000m以上的高寒地区,蒙古、原苏联中亚地区以及印度、不丹、锡金、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家亦有少量分布。我国的牦牛占世界牦牛总数的92%以上,主要分布于青海、西藏、四川、甘肃、新疆和云南等六省区的高寒草原区[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寄生虫感染 中国青藏高原 皮蝇科 高寒地区 高寒草原 硬蜱科 牛种 蠕形蚤属 牛疥螨 皮蝇属
下载PDF
锂成矿模式及开采价值比较
12
作者 黄文斌 吴西顺 吕鹏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297-298,共2页
美国地调局估计全球的锂资源为3950万吨(MT),主要有3种矿床类型:卤水、硬岩和海水,可采储量为1300万吨。盐湖卤水和花岗岩(或硬岩)是主要的商业来源。卤水锂金属产量占全世界锂产量的四分之三,而卤水矿床占世界锂资源量的66%,而且主要... 美国地调局估计全球的锂资源为3950万吨(MT),主要有3种矿床类型:卤水、硬岩和海水,可采储量为1300万吨。盐湖卤水和花岗岩(或硬岩)是主要的商业来源。卤水锂金属产量占全世界锂产量的四分之三,而卤水矿床占世界锂资源量的66%,而且主要分布于智利、阿根廷和中国青藏高原(如图1、2)。Sociedad Quimica y Minera(SQM)和Rockwood控股公司在智利Salar 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卤水矿 开采价值 中国青藏高原 金属产量 成矿模式 可采储量 矿床类型 盐湖卤水 资源量 热卤水
原文传递
宜康宝生物:致力于冬虫夏草人工培育技术研发 被引量:1
13
作者 《云南科技管理》 2021年第6期79-79,共1页
冬虫夏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中药品种,是名贵的滋补品,被誉为中华医药的瑰宝。冬虫夏草是中国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的珍贵物种,因其滋补效果优良、采集困难、资源稀缺,故而价格昂贵。中国对冬虫夏草资源的利用长期处于"... 冬虫夏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中药品种,是名贵的滋补品,被誉为中华医药的瑰宝。冬虫夏草是中国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的珍贵物种,因其滋补效果优良、采集困难、资源稀缺,故而价格昂贵。中国对冬虫夏草资源的利用长期处于"越挖越贵,越贵越挖"的困局,冬虫夏草资源日趋减少,产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程度日益增大。冬虫夏草的人工培育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起成为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品种 冬虫夏草 人工培育 资源稀缺 中华医药 中国青藏高原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产地生态环境
下载PDF
中老友谊之树枝繁叶茂——共建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民心
14
《China Report ASEAN》 2021年第3期6-9,10006-10009,共8页
同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一路奔腾向南,蜿蜒数千公里流经老挝大地,浇灌出一片勃勃生机。中国和老挝建交60年来,两国风雨兼程、相伴同行,彼此之间的友谊正如滔滔江水,不断奔流向前,成为好邻居、好朋友... 同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一路奔腾向南,蜿蜒数千公里流经老挝大地,浇灌出一片勃勃生机。中国和老挝建交60年来,两国风雨兼程、相伴同行,彼此之间的友谊正如滔滔江水,不断奔流向前,成为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更是较早建立命运共同体的国家。“亲望亲好,邻望邻好。”从能源电力、通信交通等诸多领域填补产业空白,到加强发展战略对接、携手共建“一带一路”……两国在深化合作过程中,共建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民心,友谊之树更加枝繁叶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命运共同体 澜沧江—湄公河 同饮一江水 滔滔江水 中国青藏高原 能源电力 民心 友谊
下载PDF
格萨(斯)尔
15
作者 《巴蜀史志》 2022年第S01期38-87,共50页
级别:国家级类别:民间文学公布时间:2006(第一批)(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唱千年的史诗《格萨(斯)尔》流传于中国青藏高原的藏、蒙、土、裕固、纳西、普米等民族中,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讲述了格萨尔王降临下界后... 级别:国家级类别:民间文学公布时间:2006(第一批)(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唱千年的史诗《格萨(斯)尔》流传于中国青藏高原的藏、蒙、土、裕固、纳西、普米等民族中,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讲述了格萨尔王降临下界后降妖除魔、抑强扶弱、统一各部,最后回归天国的英雄业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萨尔王 口耳相传 《格萨(斯)尔》 英雄业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民间文学 中国青藏高原 格萨(斯)尔
下载PDF
郑度 自然地理学主要学科带头人
16
《汕头科技》 2020年第1期36-36,共1页
自然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男,1936年8月出生于广东揭西,1958年7月毕业于中山大学。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现任中国地理学会顾问、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常务理事。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地理学会 学科带头人 自然地理学 地理研究所 研究会理事长 中国青藏高原 中山大学
下载PDF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ourism Climate Suitability in Qinghai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11
17
作者 TANG Chengcai ZHONG Linshen +1 位作者 KRISTEN McDonald CHENG Shengku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2年第3期403-413,共11页
Qinghai Provinc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n China. 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the suitability of Qinghai's climate for tourism can contribute to overcoming obstacles posed by climate o... Qinghai Provinc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n China. 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the suitability of Qinghai's climate for tourism can contribute to overcoming obstacles posed by climate on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Qinghai Province, including disparities between the low and high seasons, high altitude health concerns, and weather events. A tourism climat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model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s constructed (Tourism Climate Suitability Index, or TCSI), and tourism climate suitability is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d for Qinghai Province from climate data from 1960 to 2009. Results show that: (I) There is clear distribu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temporal variability of TCSI values in Qinghai Province. (II) Tourism climate suitability in Qinghai Province has significant seasonal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The year is divided into a very suitable period (July and August), suitable tourism periods (from April and October), less suitable periods (From Nov to Mar). June to August is the most suitable tourism period in Qinghai. Qinghai Province is divided into five levels of tourism climate suitability: most suitable regions, very suitable regions, suitable regions, less suitable regions, and unsuitable region. (III) The key factor which influences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ourism climatic suitability is atmospheric oxygen. And the key factors which chiefly influence seasonal differences of tourism climate suitability are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the wind chill factor, and barrier weath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urism climate Tourism climatesuitability index (TCSI)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Qinghai Province Qinghai-Tibet Plateau China
原文传递
Glacier Extent and Volume Change(1966~2000) on the Su-lo Mountain in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China 被引量:10
18
作者 WANG Yetang HOU Shugui +2 位作者 HONG Sungmin HUR Soon Do LIU Yapi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08年第4期299-309,共11页
The topographic maps of 1:50,000 scales,aerial photographs taken in 1966,one Landsat image taken in 1999,and SRTM data from 2000 were used to quantify the losses in area and volume of the glaciers on the Su-lo Mountai... The topographic maps of 1:50,000 scales,aerial photographs taken in 1966,one Landsat image taken in 1999,and SRTM data from 2000 were used to quantify the losses in area and volume of the glaciers on the Su-lo Mountain,in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China in the past 30 years.The total glacier area decreased from 492.9km2 in 1966 to 458.2km2 in 1999.The volume loss of the studied glaciers reached 1.4 km3 from 1966 to 2000.This agrees with documented changes in other mountain glaciers of the whole Tibetan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acier change Su-lo Mountain ETM +image Tibetan Plateau China
下载PDF
Studies on frozen ground of China 被引量:29
19
作者 赵林 程国栋 丁永建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4年第4期411-416,共6页
Permafrost in China includes high latitude permafrost in northeastern China, alpine permafrost in northwestern China and high plateau permafrost on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high altitude permafrost is about 92% of the... Permafrost in China includes high latitude permafrost in northeastern China, alpine permafrost in northwestern China and high plateau permafrost on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high altitude permafrost is about 92% of the total permafrost area in China. The south boundary or lower limit of the seasonally frozen ground is defin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0 ℃ isothermal line of mean air temperature in January, which is roughly corresponding to the line extending from the Qinling Mountains to the Huaihe River in the east and to the southeast boundary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n the west. Seasonal frozen ground occurs in large parts of the territory in northern China, including Northeast, North, Northwest China and the Tibetan Plateau except for permafrost regions, and accounting for about 55% of the land area of China. The southern limit of short-term frozen ground generally swings south and north along the 25° northern latitude line, occurring in the wet and warm subtropic monsoon climatic zone. Its area is less than 20% of the land area of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MAFROST frozen ground China
下载PDF
Long-term Activity of Earthquake-induced Landslides: A Case Study from Qionghai Lake basin, Southwest of China 被引量:10
20
作者 WEI Xue-li CHEN Ning-sheng +3 位作者 CHENG Qian-gong HE Na DENG Ming-feng TANOLI Javed Iqbal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4年第3期607-624,共18页
Earthquake-triggered landslides are a major geological hazard in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nd have prolonged impact on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fluvial system. To determine how long co-seismic landslides affect... Earthquake-triggered landslides are a major geological hazard in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nd have prolonged impact on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fluvial system. To determine how long co-seismic landslides affect basins, a massive number of landslides existing in Qionghai Lake Basin were investigated for landslid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geomorphological evidences, with further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using historic seismic analog method. The landslides found in Qionghai Lake Basin showed clear features of seismic triggering with strongly controlled by Zemuhe fault. These landslides are still active at present. Some new slides generally occur in ancient slope failure zones causing serious secondary hazards in recent years. In this study we strengthen the idea that the landslides triggered by the 185o Xichang earthquake (Ms7.5) have long term activity and prolonged impact on the mountain disasters with a period of more than 16o years. Our results support growing evidence that coseismic landslides have a prolonged effect on secondary disasters in a basin, and invite more careful conside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rrent basin condition and landslide history for a longer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onghai Lake EARTHQUAKE LANDSLIDE Debris flow Sediment yield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