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暴雨和中尺度气象学问题 被引量:233
1
作者 丁一汇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74-284,共11页
对近年来暴雨和中尺度气象学的进展进行了综合评述,这包括(1)暴雨发生的条件;(2)强风暴和中尺度对流系统概念模式;(3)中尺度系统的数值模拟;(4)中尺度动力学问题;(5)暴雨预报等。对于暴雨和中尺度气象学将来研究的... 对近年来暴雨和中尺度气象学的进展进行了综合评述,这包括(1)暴雨发生的条件;(2)强风暴和中尺度对流系统概念模式;(3)中尺度系统的数值模拟;(4)中尺度动力学问题;(5)暴雨预报等。对于暴雨和中尺度气象学将来研究的问题也作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气象学 暴雨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灾害天气和中尺度气象学研究 被引量:30
2
作者 王鹏云 李泽椿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0-14,共5页
该文简要评述了我国经常发生的引致严重灾害的中尺度天气系统及目前国内外中尺度天气外场试验和中尺度模式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
关键词 灾害天气 中尺度天气系统 大气环流 中尺度气象学 台风 暴雨 梅雨 沙尘暴 数值预报
下载PDF
中尺度气象学研究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被引量:7
3
作者 周秀骥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65-671,共7页
近50年来,中尺度气象学研究一直是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首要课题。早在1963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就开始参与主持国内首次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尺度气象学试验。此后,又先后主持了“京津冀灾害性天气监测和超短期预报基地”(1986—1990年)... 近50年来,中尺度气象学研究一直是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首要课题。早在1963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就开始参与主持国内首次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尺度气象学试验。此后,又先后主持了“京津冀灾害性天气监测和超短期预报基地”(1986—1990年)、“海峡两岸及邻近地区暴雨试验研究”(1997—2003年)、“我国重大天气灾害形成机理与预测研究”(1998—2003年)以及“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监测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2004—2009年)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这些项目中,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与有关单位密切合作,独立自主地完成了数字天气雷达系统、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车载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风廓线雷达系统、全自动扫描双通道微波辐射计、自动气象站网、中尺度气象资料自动收集、处理、分析及显示集成系统等研制工作,并且研制发展了中尺度非静力大气数值预报模式。利用现代中尺度大气探测网,组织实施了多次中尺度暴雨等大气综合观测试验,取得了丰富的中尺度观测资料,为我国中尺度气象发展奠定重要的科学与技术基础,做出了重大贡献,先后获得了16项国家科技奖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气象学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中尺度观测试验
下载PDF
中尺度气象学及大气化学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4
作者 张庆阳 史国宁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9-22,共4页
中尺度气象学及大气化学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张庆阳,史国宁(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80年代以来,大气科学在基础研究和许多前沿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既推动了气象业务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有关学科的进步。本文仅就中尺度气象学和大... 中尺度气象学及大气化学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张庆阳,史国宁(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80年代以来,大气科学在基础研究和许多前沿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既推动了气象业务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有关学科的进步。本文仅就中尺度气象学和大气化学的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做一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气象学 大气化学 发展趋势
下载PDF
奏响气象科学的华章--《中尺度气象学研究--寿绍文学术论文选》评介
5
作者 姚秀萍 王巍巍 《气象科技进展》 2018年第1期303-304,共2页
本书荟集了寿绍文教授及其研究生和合作者的部分研究成果,包括对台风、飑线、雷暴、冰雹、暴雨、强降雪、中尺度气旋、龙卷等典型中尺度天气系统和过程的成因、结构特点、演变规律以及预报、诊断分析方法等进行的系统分析和研究。20世... 本书荟集了寿绍文教授及其研究生和合作者的部分研究成果,包括对台风、飑线、雷暴、冰雹、暴雨、强降雪、中尺度气旋、龙卷等典型中尺度天气系统和过程的成因、结构特点、演变规律以及预报、诊断分析方法等进行的系统分析和研究。20世纪20年代初和40年代,由挪威学派和芝加哥学派相继分别建立的锋面气旋理论和大气长波理论是现代天气学发展的两个重要里程碑。经过长期研究,天气学已经逐渐发展为理论成熟的现代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气象学 学术论文 气象科学 中尺度天气系统 中尺度气旋 芝加哥学派 评介 研究成果
下载PDF
《中尺度气象学》教学体会与思考
6
作者 李艳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27期210-211,共2页
《中尺度气象学》是大气科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学习课程,是在学习完成《天气学原理》、《动力气象》、《天气学基础》等基本专业知识之后对气象学理论与实践应用的进一步认识与提升,在大气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总结归纳了近几年... 《中尺度气象学》是大气科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学习课程,是在学习完成《天气学原理》、《动力气象》、《天气学基础》等基本专业知识之后对气象学理论与实践应用的进一步认识与提升,在大气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总结归纳了近几年在《中尺度气象学》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与思考,提出了"复杂的理论、丰富的图表、细致的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性的教学理念,以及天气个案例析的教学思路,希望为《中尺度气象学》的教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气象学 教学 课程
下载PDF
中尺度气象学与局地气象灾害研究
7
作者 李立 《沙漠与绿洲气象》 1990年第7期21-25,共5页
一、引言日常的短期天气预报是以对天气尺度系统的物理认识为基础,而作出的24-48小时大范围天气趋势预报.据美国农业研究所1979年所作调查,在主要农作物(如玉米、小麦、大豆、棉花及水果)的生产费用方面,短期天气预报至少使农民每年节省... 一、引言日常的短期天气预报是以对天气尺度系统的物理认识为基础,而作出的24-48小时大范围天气趋势预报.据美国农业研究所1979年所作调查,在主要农作物(如玉米、小麦、大豆、棉花及水果)的生产费用方面,短期天气预报至少使农民每年节省5000万至7亿美元.但是,强烈灾害性天气(暴雨、冰雹、大风、龙卷等)基本上是由一些中尺度天气系统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气象学 气象灾害 中尺度天气系统 天气尺度系统 短期天气预报 天气趋势预报 暴雨预报 灾害性天气 龙卷 强对流天气
下载PDF
参加美国气象学会第17届中尺度气象学会议总结
8
作者 姚聃 《气象科技合作动态》 2017年第6期23-24,共2页
1概况 中尺度气象学会议(Conferenceon Mesoscale Processes)由美国气象学会主办。该会议每2年举办一次,紧密围绕中尺度气象学领域的前沿问题展开交流和讨论,是中尺度过程方面的国际性学术盛会。
关键词 中尺度气象学 美国气象学 会议总结 中尺度过程 国际性
下载PDF
“8·12”随州极端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钱宪 谌芸 肖天贵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450-458,共9页
为进一步研究湖北暖季短时强降水特征,利用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地面与高空常规观测资料、探空资料、FY-4A卫星资料逐小时数据及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和ECWMF 0.25°×0.25°再分析等资料,主要采用中尺度分析的... 为进一步研究湖北暖季短时强降水特征,利用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地面与高空常规观测资料、探空资料、FY-4A卫星资料逐小时数据及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和ECWMF 0.25°×0.25°再分析等资料,主要采用中尺度分析的方法对2021年随州“8·12”极端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此次极端暴雨过程以持续短时强降水为特征,具有短时强降水的贡献率大、对流性强、强降雨总量大,时段集中、极端性强等特点;(2)此过程在江淮梅雨环流背景下产生,伴随副热带和温带天气系统的同步调整,低空中尺度偏东风急流建立,暖式切变线加强,梅雨锋得到增强,在高温高湿及不稳定条件下形成;(3)冷暖空气交汇于低层切边线附近,形成东西向强辐合抬升区,影响随州地区的中β尺度低涡系统沿切变线东移。其中,随州附近持续驻留的中γ尺度对流系统列车效应明显,为强降雨的发展和维持提供条件。(4)在鄂西北复杂地形的影响下,中尺度对流系统被触发并缓慢移动,遇到山体被迫抬升,并形成一定高度的多个涡旋触发对流,复杂地形对维持加强短时强降水的影响和具体机制则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科学 中尺度气象学 极端暴雨 短时强降水 列车效应
下载PDF
一条弱静止锋上对流系统发生过程的中尺度特征 被引量:7
10
作者 罗红磊 陈海山 +3 位作者 林宗桂 李耀先 林开平 林墨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6-114,共9页
使用常规观测资料和FY-2E卫星云图、自动气象站和雷达等非常规观测资料,对2010年6月8—9日广西境内一条弱准静止锋上的2个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过程,分析地面中尺度变压场、温度场、湿度场、流场、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等的中尺度系统... 使用常规观测资料和FY-2E卫星云图、自动气象站和雷达等非常规观测资料,对2010年6月8—9日广西境内一条弱准静止锋上的2个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过程,分析地面中尺度变压场、温度场、湿度场、流场、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等的中尺度系统的配置和特征。研究表明:(1)当弱冷空气以扩散方式南下,准静止锋移入桂北后锋生加强,暖湿空气在准静止锋前中尺度负变压槽中辐合,湿舌从北部湾伸到辐合区内;(2)准静止锋在桂中与湿舌相遇,锋面抬升触发深对流形成了第1个中尺度对流系统;(3)随着"滇东南-桂西"低空低涡的发展,低涡东侧气流变化致使"北部湾-桂中"湿舌转向为"北部湾-桂西",准静止锋在桂西与湿舌相遇触发了第2个中尺度对流系统。(4)2个中尺度对流系统都是锋面抬升暖湿空气触发深对流而形成的,触发机制相同;(5)2个中尺度对流系统都是在中尺度负变压槽中发生,中尺度负变压槽的形成或加强超前于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约2~3小时。最后,给出了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过程的概念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气象学 中尺度特征 中尺度变压场 中尺度对流系统 静止锋暴雨
下载PDF
广西特大暴雨过程中两类中尺度系统的模式预报能力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昀英 曹芳 孙莹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1-168,共8页
针对2008年6月12日广西特大暴雨个例,利用华南野外试验获得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采用Barnes滤波方法,分离了其中的中尺度系统。对比雷达观测资料和模式模拟结果,发现在不同的降水阶段,造成暴雨的中尺度系统类型不同。暖湿气流中的中尺度... 针对2008年6月12日广西特大暴雨个例,利用华南野外试验获得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采用Barnes滤波方法,分离了其中的中尺度系统。对比雷达观测资料和模式模拟结果,发现在不同的降水阶段,造成暴雨的中尺度系统类型不同。暖湿气流中的中尺度涡旋造成了对流降水,冷暖空气交汇带上的中尺度涡旋增强了层积混合降水。通过滤波前后包含不同尺度信息的初值进行模式积分,发现基流稳定的暖湿气流中的弱扰动,不能通过模式积分过程产生,基流变化较大的冷暖空气交汇带上的中尺度扰动,可以通过模式积分产生,AREM模式对不同类型的中尺度系统具有不同的预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气象学 暴雨 数值模拟 中尺度 模式预报能力
下载PDF
2008年1月26日南京暴雪中尺度风场结构双雷达反演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周海光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86-794,共9页
由于冷暖空气持续交汇于长江中下游地区,2008年1月25—29日,南京地区普降大到暴雪。为揭示此次暴雪的形成机理和中尺度三维结构特征,利用南京-马鞍山双多普勒天气雷达时间同步体积扫描数据对1月26日的暴雪进行三维风场反演,研究了暴雪... 由于冷暖空气持续交汇于长江中下游地区,2008年1月25—29日,南京地区普降大到暴雪。为揭示此次暴雪的形成机理和中尺度三维结构特征,利用南京-马鞍山双多普勒天气雷达时间同步体积扫描数据对1月26日的暴雪进行三维风场反演,研究了暴雪的三维动力结构。结果表明,此次暴雪的低层有β中尺度气旋性切变线和β中尺度涡旋活动,有利于气流抬升和水汽辐合,这对于降雪的维持和发展非常重要;中低层有较强烈的风垂直切变,这为暴雪的持续提供了动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气象学 暴雪 风场结构 双多普勒天气雷达 风场反演
下载PDF
四川盆地极端短时强降水中尺度对流系统组织类型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武龙 康岚 +1 位作者 陶勇 杨景朝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1年第6期697-704,共8页
为提升四川盆地极端降水短临预警能力,利用2013-2019年5-9月SWAN系统新一代天气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四川盆地极端短时强降水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组织类型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极端短时强降水MCS... 为提升四川盆地极端降水短临预警能力,利用2013-2019年5-9月SWAN系统新一代天气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四川盆地极端短时强降水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组织类型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极端短时强降水MCS可分为6种类型:尾随层状云类(TS)、邻近层状云类(TL/AS)、平行层状云类(PS)、后向扩建类(BB/QS)、涡旋类(VS)和无组织对流类(UC)。(2)TS、TL/AS和PS组织形态都为线状对流,但其系统移动以及新生单体发展等特征有所不同。TL/AS和PS通过单体新生发展移动所产生的列车效应造成极端短时强降水。BB/QS单体后向传播特征突出,VS组织形态呈明显的涡旋状。(3)TS和PS集中在盆地西部,前者多向偏西移动,后者多向偏北移动;TL/AS和VS多出现在盆地西南部、南部和中部,移动方向主要为偏东或偏东北方向;BB/QS和UC多向偏北方向移动。VS持续时间最长,其他类型MCS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从日变化特征来看,00-06时是各类MCS的高发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气象学 极端降水 MCS类型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开拓领域,推动业务,努力创新——纪念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成立50周年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人禾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47-648,共2页
关键词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业务 高原气象学 创新 大气科学 中尺度气象学 数值天气预报 人工影响天气
下载PDF
青岛海陆风三维结构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6
15
作者 常志清 吴增茂 高山红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877-883,共7页
本文采用 1个陡地形影响修正的三维中尺度流体静力的气象学模式 ,对青岛地区海陆风的日变化规律和三维结构进行了较细致的分析。结果显示 ,青岛有多支海陆风存在 ,且每支海陆风出现的时间、强度和向内陆伸展的距离有很大的不同。这其中... 本文采用 1个陡地形影响修正的三维中尺度流体静力的气象学模式 ,对青岛地区海陆风的日变化规律和三维结构进行了较细致的分析。结果显示 ,青岛有多支海陆风存在 ,且每支海陆风出现的时间、强度和向内陆伸展的距离有很大的不同。这其中沿岸山地的机械和热力作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观测站 ,模拟结果和实测资料等方面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岛 三维结构 数值模拟 海陆风 中尺度气象学模式 地形 地面热收支方程 大气环流
原文传递
一股高原南下弱冷空气触发准静止锋对流过程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林宗桂 林墨 +1 位作者 林开平 罗红磊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1-118,共8页
利用卫星和自动站等非常规观测资料,通过对指示性特征云系追踪分析,进行弱冷空气活动的中、远距离检测,用地面中尺度变压场的演变特征对弱冷空气进行近距离检测,构成了弱冷空气活动的无缝检测,分析2011年6月7日一股弱冷空气从青藏高原... 利用卫星和自动站等非常规观测资料,通过对指示性特征云系追踪分析,进行弱冷空气活动的中、远距离检测,用地面中尺度变压场的演变特征对弱冷空气进行近距离检测,构成了弱冷空气活动的无缝检测,分析2011年6月7日一股弱冷空气从青藏高原南下入侵广西致使锋生加强和对流发生发展过程。研究表明:(1)青藏高原小槽后的弱冷空气移过高原后,经云贵高原南下入侵广西,使广西境内原处于锋消减弱的准静止锋锋生加强,触发锋面对流而产生强降雨;(2)暖湿空气在准静止锋前堆积形成中尺度负变压区,弱冷空气入侵后准静止锋锋生加强南移,锋面抬升中尺度负变压区中的暖湿空气触发对流运动,是一种锋面抬升触发对流机制;(3)弱冷空气无缝检测方法具有提前时效、以及中尺度负变压区形成超前于对流发生约3 h是这次强降雨过程的一个明显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气象学 中尺度变压场 中尺度对流系统 弱冷空气 冷空气检测 静止锋暴雨
下载PDF
三维冰雹云模式对贵州“3.19”冰雹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7
作者 蒋瑛 朱克云 +1 位作者 张杰 龙天强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6年第2期197-203,共7页
为了探讨冰雹发生的强对流天气的物理机理和动力过程,利用三维冰雹云模式,对2013年3月19日发生在贵州黔东南地区的强对流天气的宏观及微观发展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冰雹云在发展阶段,云中出现较弱的上升气流,在成熟阶段,上升气... 为了探讨冰雹发生的强对流天气的物理机理和动力过程,利用三维冰雹云模式,对2013年3月19日发生在贵州黔东南地区的强对流天气的宏观及微观发展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冰雹云在发展阶段,云中出现较弱的上升气流,在成熟阶段,上升气流不断增强,且在云中出现了较强的垂直风切变,在消亡阶段,云中主要以下沉气流为主。模式较好地模拟出云中各种水物质相态变化微物理过程的演变、转化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冰雹质量和浓度的增长主要由霰自动转化而来,霰粒子质量越大,雹增长得越快,以上模拟结果可为预报该地区的冰雹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中尺度气象学 云模式 微物理过程 冰雹
下载PDF
东北地区冷涡背景下飑线的统计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吉 谌芸 +1 位作者 肖天贵 朱克云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2年第1期72-80,共9页
为进一步研究东北地区冷涡背景下飑线的统计特征,识别出24个东北地区冷涡背景下的飑线过程,并利用动态合成分析等方法,对飑线过程的时空分布、移动特征、形成和消散方式及其与冷涡的关系进行统计研究。结果表明:(1)飑线过程南多北少,与... 为进一步研究东北地区冷涡背景下飑线的统计特征,识别出24个东北地区冷涡背景下的飑线过程,并利用动态合成分析等方法,对飑线过程的时空分布、移动特征、形成和消散方式及其与冷涡的关系进行统计研究。结果表明:(1)飑线过程南多北少,与平原-山区交界线的走向一致呈东北-西南向分布。飑线均位于冷涡的南侧,飑线不同时期差异不大。在冷涡发展增强和成熟阶段形成的飑线较多,而且在冷涡的减弱消亡阶段也有多条飑线产生。(2)飑线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多在午后至凌晨生成,上午最少。70.8%的飑线生命史为3~5 h。最大雷达回波强度在50~60 dBZ。(3)飑线多为从东到东南向直线型移动,中心平均移动速度为14.1 m/s。(4)飑线的形成方式以断续线型(BL)最多,消散方式以倒虚线型(RBL)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科学 中尺度气象学 东北地区 冷涡 飑线
下载PDF
台风“玛莉亚”(201808)内核和外围螺旋雨带强降水成因初探 被引量:3
19
作者 郑林晔 谌芸 肖天贵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0年第6期653-662,共10页
为了提高华东地区台风暴雨的预报水平,利用ECMWF再分析资料(0.75×0.75)、FY-2E卫星TBB资料、雷达资料、全国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资料等资料对台风"玛莉亚"强降水时段的降水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成因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台... 为了提高华东地区台风暴雨的预报水平,利用ECMWF再分析资料(0.75×0.75)、FY-2E卫星TBB资料、雷达资料、全国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资料等资料对台风"玛莉亚"强降水时段的降水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成因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台风"玛莉亚"降水主要集中在台风内核及外围螺旋雨带上,东南低空急流和持续的水汽输送为台风降水提供了良好的动力和水汽条件;主体内核附近零散对流回波组织成块影响降水,其剖面与山脉起伏具有一致性,同时具有质心较低,降水效率高的特点;海上的β中尺度线状对流沿台风切线方向移动,不断经过温州地区造成降水,对流单体质心较低且向前倾斜,易产生以短时强降水为主的强对流性天气;台风内核降水集中在福州和建宁地区,福州地区充沛的水汽配合地面辐合线和山脉抬升触发强降水发生;建宁地区,山脉抬升、中尺度切变线配合密集温度梯触发强降水。外围螺旋雨带的强降水主要位于温州地区,地面辐合线是降水的主要触发机制,同时对降水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通过对"玛莉亚"的分析为华东地区台风暴雨的预报提供了有利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气象学 台风暴雨 主体内核降水 外围螺旋雨带降水 风场辐合线 地形作用
下载PDF
台风“苗柏”影响下局地强降水精细化垂直结构特征观测分析
20
作者 谷欣蕊 罗亚丽 +2 位作者 肖天贵 吴翀 郑栋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2年第3期290-301,共12页
为研究珠三角地区强降水的云微物理特征,利用广州双偏振雷达观测数据、地面自动站降水资料、广州低频电场探测阵列探测的闪电脉冲放电事件资料及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2017年6月12-13日台风“苗柏”影响下珠三角地区三处(A、B、C)局地短... 为研究珠三角地区强降水的云微物理特征,利用广州双偏振雷达观测数据、地面自动站降水资料、广州低频电场探测阵列探测的闪电脉冲放电事件资料及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2017年6月12-13日台风“苗柏”影响下珠三角地区三处(A、B、C)局地短时强降水的精细化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珠三角内陆A、B区域的强降水由一条快速移动的东北—西南中尺度带状强回波的北段和中段产生,海岸线上C区域的强降水由一个稳定维持的准静止团状对流体产生;溶解层以下,3个区域的Z_(DR)、K_(DP)随着高度降低逐渐增大,表明其暖雨过程很活跃;3个区域40 dBz回波伸展至9 km左右,4.5~7 km处霰粒子占所有类型水凝物的面积比例均大于40%,5~13 km高度均出现闪电,表明冰相和混合相云微物理过程对强降水也有重要贡献;相比A和B,C区域溶解层以下Z_(H)频次峰值的Z_(H)值更大,近地面极端累积降水量更大,低层较大的雨滴和较高的含水量均更多,闪电脉冲放电事件频数峰值的高度也更高。这不仅由于C区域具有更丰富的水汽、更低的抬升凝结高度和自由对流高度,也与其对流体的团状形态和稳定少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科学 中尺度气象学 强降水 双偏振雷达 珠三角 暖雨过程 冰相过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