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01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中心城市人口协同发展模式及效能类型探究——基于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1
作者 尹德挺 赵政 史毅 《改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8-103,共16页
基于协同理论的分析框架,在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基础上,采用改进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关系协同、地位协同和圈层协同的视角对城市群人口协同发展与国家中心城市效能类型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竞合力、主导力和聚合力共同构成... 基于协同理论的分析框架,在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基础上,采用改进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关系协同、地位协同和圈层协同的视角对城市群人口协同发展与国家中心城市效能类型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竞合力、主导力和聚合力共同构成城市群人口高效协同的三维支撑体系。非中心城市的竞合力是城市群提升人口潜力的关键。尽管国家中心城市在城市群人口系统从旧结构向新结构演化的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其他城市对国家中心城市的人口引力作用相对更强,非中心城市对城市群活力的影响值得重视。中心城市的主导力是城市群实现人口跃迁的关键。国家中心城市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的集聚作用突出且呈现持续增强态势,在从弱主导走向强主导的演化过程中,国家中心城市经济实力是其重要支撑。城市网络的聚合力是城市群优化人口格局的关键。在与城市群其他城市之间的圈层关系中,国家中心城市保持较高的子群内部密度、形成稳定的凝聚态势是城市群辐射能力的重要体现。基于“三力”研究,建议“任务面向型”城市积极引导产业和人口有序分流、避免人口过度集中,提升城市群人口发展的协同效能;“成长面向型”城市加快培育非中心城市的发展能力,提升城市群整体的伺服效能;“关系面向型”城市加强与其他中心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改善城市群整体的自组织机制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中心城市 城市 人口空间组织
下载PDF
消费中心城市项目布局研究:分类、属性及途径
2
作者 周勇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24年第2期1-10,共10页
消费中心城市项目是消费中心聚集消费资源的重要载体,是服务消费者、引领消费潮流、发挥消费影响力的主要方式,项目成功与否是消费中心成败关键。对消费中心城市项目进行不同维度的分类,包括文化消费项目和物质消费项目、服务消费项目... 消费中心城市项目是消费中心聚集消费资源的重要载体,是服务消费者、引领消费潮流、发挥消费影响力的主要方式,项目成功与否是消费中心成败关键。对消费中心城市项目进行不同维度的分类,包括文化消费项目和物质消费项目、服务消费项目和商品消费项目、最终消费项目和中间消费项目、直接消费项目和间接消费项目、必要消费项目和非必要消费项目等,每种分类维度都有一定的分析意义。消费中心城市项目具有多种消费经济发展特性,包括消费的范围经济性、中心的规模经济性、文化消费的无限性和物质消费的有限性、消费的空间协调性、消费的系统制约性。在消费中心城市项目布局中,文化消费是关键,需要重点布局文化消费项目;物质消费带动潜力大,需要全面规划物质消费项目;空间资源紧张、空间成本高,需要通过中心紧密原则布局相关项目;消费系统配套性强,需要对消费中心城市项目进行超前和空间延展性布局;消费中心城市项目经济平衡作用显著,需要在欠发达地区做更多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消费中心理论 项目布局 项目分类 新发展格局
下载PDF
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水平测度及动态演进
3
作者 曾庆均 易露 唐菁 《中国流通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94,共15页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消费的高级形态载体。从国际知名度、消费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和消费满意度五个维度构建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熵权TOPSIS法对其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运用核密度估计、收敛性分析、修正...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消费的高级形态载体。从国际知名度、消费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和消费满意度五个维度构建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熵权TOPSIS法对其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运用核密度估计、收敛性分析、修正的引力模型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州等25个具有竞争力的城市为样本,剖析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的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2017—2022年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水平逐年上升但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城市间发展差距大且呈现出梯队层级分布态势;从各维度看,国际知名度、消费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和消费满意度四个维度发展水平表现为上升趋势,消费繁荣度涨幅最大,到达便利度发展水平较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间发展的绝对差距较大,但城市的追赶效应使得相对差距缩小;从空间格局看,城市初步形成了北部“北京+天津”集聚圈、南部“广州+深圳”集聚圈以及以上海为首的长江联系带的“两圈一带”总体空间网络格局,表现出“高者全局集聚、低者局部扩散”的集散效应特征,城市间有着“核心城市占据主导,边缘城市结构优化”的非均衡空间联系。因此,应立足城市比较优势、深入挖掘并梯次培育特色消费增长点,完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重点打造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积极把握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多层级优化城市消费资源空间配置,重视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以圈扩容、结构优化的消费空间发展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综合发展水平测度 动态演进特征
下载PDF
《区域中心城市创新生态圈研究:建构、演进及评价》书评
4
作者 刘霞辉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24年第2期321-322,共2页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和扩散作用逐步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具有引领、集聚、辐射、控制、影响和带动作用,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都产生重要影响。然而,我国区域中心城市普遍存在...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和扩散作用逐步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具有引领、集聚、辐射、控制、影响和带动作用,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都产生重要影响。然而,我国区域中心城市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城市管理水平不高、环境保护力度不够、科技创新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尤其是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最大障碍。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被提出以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地位被进一步凸显,逐渐成为保持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开始向创新驱动转变,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为了寻求突破性发展,开始建立创新生态圈。创新生态圈的建构和演进力量来自于创新要素的共生竞合,不同创新要素既相互竞争又协同演进,推动静态、线性、机械式的创新系统向动态、非线性、有机式的创新生态圈转变,能够解决区域中心城市目前发展窘境,推进其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方式 创新生态圈 区域中心城市 协同演进 创新主体 创新要素 环境保护力度 科研机构
下载PDF
“双循环”格局下大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优势、挑战与对策
5
作者 王志 《时代经贸》 2024年第5期47-50,共4页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是全球消费的聚集地,具有强大的区域消费引领和带动作用,也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载体。为此,2021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是全球消费的聚集地,具有强大的区域消费引领和带动作用,也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载体。为此,2021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培育建设,标志着我国统筹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大连地处东北亚的核心区域,开放程度高,具有建设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优势和基础,应借此机遇大力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目前,大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存在的问题包括国际影响力有待提升、知名品牌数量不足、核心商圈设施陈旧、商业繁荣度和消费活跃度不高、交通到达度不高、消费新基建不完善等。对此,应从提升大连的消费国际化程度、打造标志性商圈、推进消费融合、培育新型消费、完善消费软硬环境等方面着手,积极推进大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大连 “双循环” 新型消费
下载PDF
基于熵权法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建设路径
6
作者 李名梁 常馨月 《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38-44,共7页
基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内涵和特征,构建由国际知名度、城市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消费舒适度五个一级指标以及21个二级指标组成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对各评价指标进行赋权,最终形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基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内涵和特征,构建由国际知名度、城市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消费舒适度五个一级指标以及21个二级指标组成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对各评价指标进行赋权,最终形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综合指数评价体系。选取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五个国际消费中心试点城市计算综合指数及排名,并对五个城市从综合和细分维度分别进行比较分析。基于此从消费供给、消费环境、消费文化、消费业态四方面提出国内城市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熵权法 评价指标 建设路径
下载PDF
《区域中心城市创新生态圈研究:建构、演进及评价》书评
7
作者 李冰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区域中心城市是以城市体系为依托,经济发达、功能完善、具有较强的集聚力、辐射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以市场对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基础,通过支撑、示范、关联和磁场作用,能够主导和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同时也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 区域中心城市是以城市体系为依托,经济发达、功能完善、具有较强的集聚力、辐射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以市场对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基础,通过支撑、示范、关联和磁场作用,能够主导和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同时也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控制中心和文明辐射中心。区域中心城市创新资源集中、综合实力强、龙头效应显著,能够率先打造创新生态圈,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区域中心城市创新生态圈可以看作是多样物种相互依赖、战略协同、共生共荣的有机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协同 区域中心城市 综合服务能力 集聚力 创新生态圈 控制中心 辐射中心 磁场作用
下载PDF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背景下商旅文融合发展政策演变
8
作者 杨宜 王丽娟 王春娟 《时代经贸》 2024年第3期31-35,共5页
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重要任务,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和商旅文等产业融合发展是完成此任务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剖析2006-2024年国家及北京出台的40余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和商旅文... 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重要任务,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和商旅文等产业融合发展是完成此任务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剖析2006-2024年国家及北京出台的40余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和商旅文融合政策发现,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背景下,商旅文融合发展政策演变主要分为政策制定初期、政策制定上升期、政策制定稳定期、政策制定深化期四个阶段,具有时效性、长效性和延续性特征,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背景下北京商旅文融合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商旅文融合 高质量发展 政策演变
下载PDF
近30a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空间扩展特征及启示
9
作者 万赟 吴文恒 +2 位作者 刘金凤 史海金 刘力萌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1-292,共12页
探究城市空间扩展特征,认识城镇用地开发效率,有助于科学践行城市开发边界和高质量发展政策。基于城市空间、人口和经济数据,采用扩展强度指数、差异指数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1992—2020年黄河流域8个中心城市空间扩展数量和质量的时... 探究城市空间扩展特征,认识城镇用地开发效率,有助于科学践行城市开发边界和高质量发展政策。基于城市空间、人口和经济数据,采用扩展强度指数、差异指数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1992—2020年黄河流域8个中心城市空间扩展数量和质量的时空特征及启示。结果表明:(1)中心城市平均扩展面积315 km~2,下游城市扩展规模大于中上游,济南市、郑州市、西安市和银川市扩展强度较高。(2)各市空间扩展与人口、经济耦合关系呈下游向中上游、中游向上下游递减的分布特征,平均值分别由1992年0.42、0.19提升至2020年0.89、0.81,扩展质量整体向好。(3)城市空间扩展分异是自然区位、经济发展、政策条件等多方面综合驱动的结果。(4)严格落实流域高质量发展政策,科学践行城市开发边界,协调优化城市用地扩展与人口、经济之间相互关系,合理规划城市发展,是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扩展 耦合协调度 中心城市 黄河流域
下载PDF
创新驱动国家中心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U”型调节效应
10
作者 赵倚林 尚娟 史官清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3-89,共7页
选取国家中心城市2010—2020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并分析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作为调节变量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对创新驱动转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国家中心城市创新能够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政策... 选取国家中心城市2010—2020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并分析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作为调节变量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对创新驱动转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国家中心城市创新能够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U”型关系;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在创新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U”型调节作用。区域异质性表明,东部地区创新驱动效果更佳,且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敏感程度更强。据此,提出国家中心城市“因城施策、因时施策、因业施策”的组合发展策略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中心城市 创新发展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 经济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邮轮经济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互动研究
11
作者 王慧彤 吴国清 徐嘉璇 《科学发展》 CAS 2024年第2期40-48,共9页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吸引聚集着庞大的创意和消费群体,且在金融商贸、文化创意、新兴科技、先进制造等要素和产业领域引领全球风尚。而邮轮经济必然会推动邮轮港区的更新改造,并培植旅游服务消费、总部经济、商办经济、创意经济等要素和产...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吸引聚集着庞大的创意和消费群体,且在金融商贸、文化创意、新兴科技、先进制造等要素和产业领域引领全球风尚。而邮轮经济必然会推动邮轮港区的更新改造,并培植旅游服务消费、总部经济、商办经济、创意经济等要素和产业领域的发展活力,推动港区“港产城”协同发展。通过发挥城市与港区在产业和要素方面的独特优势,可有力地促进邮轮经济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在金融、技术、管理、文旅及其他产业要素领域的港城融合与互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邮轮经济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邮轮旅游 港城融合 吴淞口国际邮轮母港
下载PDF
都市圈中心城市如何引领高质量发展?——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
12
作者 叶颖 雷玉桃 《城市观察》 2024年第1期4-19,159,共17页
培育和推动都市圈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中心城市的核心引领作用。本文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进一步以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和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为研究对象,以2002—2020年上市企业收入、就业和资产数据为研究数据,基于探究珠三角城市群... 培育和推动都市圈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中心城市的核心引领作用。本文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进一步以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和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为研究对象,以2002—2020年上市企业收入、就业和资产数据为研究数据,基于探究珠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虹吸”和“溢出”孰占主导的问题,对中心城市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中心城市收入、劳动力和资本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引领周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交通可达性是中心城市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珠三角地区中心城市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行业异质性,制造业的引领作用更强,而服务业的引领作用目前主要体现在就业方面,并且存在较大的发展带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三角城市 中心城市 都市圈 高质量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
下载PDF
大数据时代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与人口现状分析——以赣州为例
13
作者 籍明明 《大众标准化》 2024年第5期157-159,共3页
人口状况是发展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重要内容。文章基于大数据视角,以赣州市为例,从区域概况及人口现状为切入点,指出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与人口的关系,并进一步指出赣州城市建设存在规划设计不健全、公共服务跟进相对片面、产业结合不够紧... 人口状况是发展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重要内容。文章基于大数据视角,以赣州市为例,从区域概况及人口现状为切入点,指出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与人口的关系,并进一步指出赣州城市建设存在规划设计不健全、公共服务跟进相对片面、产业结合不够紧密化、运营机制欠缺等问题。基于此,提出健全城市长期规划设计、提供便捷化服务、突出产业发展特色、探索城市建设运营新模式等创新对策,助推赣州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 省域副中心城市 人口现状 赣州
下载PDF
我国消费中心城市贸易反哺效应分析--兼论统一大市场的调节作用
14
作者 王若璧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68,共5页
消费中心城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理单元和支撑平台,是贸易关键发展要素的集聚地,其贸易反哺效应对调节城市结构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指数,并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Bivariate Moran's... 消费中心城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理单元和支撑平台,是贸易关键发展要素的集聚地,其贸易反哺效应对调节城市结构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指数,并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Bivariate Moran's I)和空间杜宾模型(SPDM)考察2009-2021年我国消费中心城市对贸易市场效率的影响效应及机理,结论如下:我国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指数与贸易市场效率的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变量总体呈增强态势,二者间存在较强空间依赖性;我国消费中心城市对贸易市场效率存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指数每提升1%,将分别促进城市本身和周边城市贸易市场效率增长0.1974%和0.1025%;分区域检验表明,边际效应总体呈现“西部城市群>中部城市群>东部城市群”的极差化递减特征;经济发展、信息化和对外开放在贸易市场效率提升过程中存在显著直接效应及溢出效应,能够同步推动城市本身和周边城市贸易市场效率提升;贸易资源投入和产业集聚存在较为显著直接效应和负向溢出效应,能够推动贸易市场本体发展,并对周边城市产生虹吸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中心城市 贸易市场效率 空间效应 驱动机理
下载PDF
国家中心城市的创新引领作用:来自企业异地合作创新的证据
15
作者 王巍 师婷婷 姜智鑫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35,共17页
国家中心城市肩负着引领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使命,其创新引领作用将为企业合作创新搭建良好平台。以实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事件为准自然实验,利用交错双重差分模型识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企业异地合作创新的影响。研究发... 国家中心城市肩负着引领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使命,其创新引领作用将为企业合作创新搭建良好平台。以实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事件为准自然实验,利用交错双重差分模型识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企业异地合作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能显著提高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企业联合申请专利的数量,国家中心城市的创新带动作用明显;异质性分析显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东部地区、民营企业、同一学科内的企业异地合作创新影响效应更强;机制检验表明,国家中心城市通过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推进区域产业分工、增强经济关联等渠道影响企业异地合作创新;进一步研究发现,国家中心城市的创新引领效应影响范围有限,但企业合作创新的质量较高,创新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较好。因此,地方政府应有效利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机遇,促进城市间企业合作创新,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中心城市 市场一体化 企业创新 异地合作创新 全国统一大市场 城市
下载PDF
扩大内需背景下我国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潜力与释放路径分析
16
作者 曹冰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3-66,共4页
消费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是扩大内需背景下激发国内消费潜能的重要抓手。本文以我国35个大中城市为例,定量评估了各个城市消费潜力指数,以及消费潜能的释放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消费潜能的释放存在明显的空间不平衡特征,重点城市... 消费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是扩大内需背景下激发国内消费潜能的重要抓手。本文以我国35个大中城市为例,定量评估了各个城市消费潜力指数,以及消费潜能的释放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消费潜能的释放存在明显的空间不平衡特征,重点城市群消费潜能的释放水平更大,中西部城市消费潜能有待释放。收入增长、城市创新、对外开放以及市场化改革有利于释放我国的消费潜力,而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利于消费潜力的充分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中心城市 扩大内需 发展潜力 驱动机制
下载PDF
新发展视阈下我国消费中心城市竞争力评价与建设路径
17
作者 张营天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56,共4页
新发展视阈下,如何准确评估我国消费中心城市竞争力水平,对优化建设我国消费中心城市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于消费中心城市竞争力体系评价,结合Michael Porter的钻石模型挖掘影响我国消费中心城市竞争力的6个核心因素,并采用MA-SA指数... 新发展视阈下,如何准确评估我国消费中心城市竞争力水平,对优化建设我国消费中心城市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于消费中心城市竞争力体系评价,结合Michael Porter的钻石模型挖掘影响我国消费中心城市竞争力的6个核心因素,并采用MA-SA指数计算2011-2022年我国消费中心城市竞争力指数,并从经济质量、就业质量和产业结构质量三个方面考察了消费中心城市竞争力提升产生的潜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中心城市竞争力 钻石模型 经济质量
下载PDF
京津冀城市群中心城市经济辐射“点—线—面”特征分析
18
作者 李砚忠 董媛 《现代管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42,共11页
促进城市群城市经济均衡一体化发展对实现区域经济更高质量、更具效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发挥京津冀城市群中心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选用京津冀城市群2014—2021年相关数据,利用断裂点模型和辐射场强模型,对京津冀城市... 促进城市群城市经济均衡一体化发展对实现区域经济更高质量、更具效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发挥京津冀城市群中心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选用京津冀城市群2014—2021年相关数据,利用断裂点模型和辐射场强模型,对京津冀城市群中心城市经济辐射格局的“点、线、面”要素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京津冀城市群“强极核”模式凸显,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均衡且差距持续拉大,中心城市经济实力突出但彼此之间实力悬殊;中心城市的辐射强度均有所上升但变化幅度差距较大,辐射方向均呈放射状向外围扩散,形成显著的“中心-外围”结构形态;中心城市经济辐射腹地呈现以北京、天津、石家庄与唐山四点构成的菱形结构为支撑,其他中小城市为重要节点的辐射空间格局,不同中心城市辐射腹地彼此融合、相互嵌套,通过以“点”突破、以“线”联通、以“面”扩延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城市 经济辐射 京津冀城市群“ 点—线—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