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4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产儿经不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分析
1
作者 阙秋萍 吴芸 +1 位作者 彭婕 张霞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9期71-73,共3页
目的:探讨早产儿经不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6月于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早产儿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上肢静脉组、下肢静脉组及头部静脉组,各30例。上肢... 目的:探讨早产儿经不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6月于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早产儿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上肢静脉组、下肢静脉组及头部静脉组,各30例。上肢静脉组、下肢静脉组及头部静脉组均行PICC,位置分别为上肢静脉、下肢静脉、头部静脉。比较三组置管效果。结果:下肢静脉组PICC置管疼痛评分低于上肢静脉组、头部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3)。三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细胞比容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静脉组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总胆汁酸、谷氨酰转移酶水平低于上肢静脉组、头部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上肢、头部静脉PICC置管,下肢静脉PICC置管能够减轻早产儿置管疼痛感,减少胆汁淤积风险,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上肢静脉 下肢静脉 头部静脉
下载PDF
超声引导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失败的5年回顾性研究
2
作者 李琳 刘福丽 +1 位作者 赵一凡 王子轩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期63-68,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失败的原因及对策,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方法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接受超声引导PICC中置管失败患者32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6例;年龄43~85岁,平均年龄60.12岁;身体...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失败的原因及对策,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方法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接受超声引导PICC中置管失败患者32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6例;年龄43~85岁,平均年龄60.12岁;身体质量指数(BMI)16.55~31.26 kg/m^(2),平均BMI 22.56 kg/m^(2);恶性肿瘤32例,消化系统疾病12例,血管疾病8例,高血压5例,心脏病4例,糖尿病2例;置管原因,化学治疗19例(59.4%),静脉营养15例(46.9%);病变位置,颈胸部18例(56.3%),其他部位14例(43.7%);既往相关治疗,肿瘤切除21例(65.6%),放化疗19例(59.4%)。置管失败后移至介入手术室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辅助PICC复位/重置者。统计PICC相关指标。评估超声引导PICC失败原因,并分析失败原因与其他指标[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血管病史、病变位置(颈胸部)、既往相关治疗、侧别和穿刺靶静脉]的相关性。结果左臂置入失败占56.3%(18/32)。穿刺贵要静脉者占65.6%(21/32),多于头静脉和肱静脉(P<0.001)。并发损伤仅为轻度痉挛或少量血栓占12.5%(4/32)。导管异位是置管失败主要原因占84.4%(27/32)。腋静脉最易发生异位(46.9%),贵要静脉(12.5%)、颈内静脉(9.38%)亦较常见。在DSA辅助下全部病例均复位/重置成功。导管异位与年龄、性别、BMI、血管病史、病变位置(颈胸部)、既往相关治疗、侧别和穿刺靶静脉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导管异位是超声引导PICC失败的首要原因,主要为血管变异所致。DSA辅助复位技术是解决超声引导PICC失败的有效方法,可显著提高置管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插管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原文传递
非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患儿静脉血栓形成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3
作者 徐磊 齐金莲 +1 位作者 邱永升 贾英萍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4年第1期4-10,共7页
目的构建和验证非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CVC)患儿静脉血栓形成(VT)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收集388例2022-12—2023-05接受非隧道式CVC患儿的临床数据,按照2∶1的比例分为训练集(260例)和验证集(128例)。通过多变量Logistics回归,发现并整合... 目的构建和验证非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CVC)患儿静脉血栓形成(VT)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收集388例2022-12—2023-05接受非隧道式CVC患儿的临床数据,按照2∶1的比例分为训练集(260例)和验证集(128例)。通过多变量Logistics回归,发现并整合CVC相关VT风险因素,开发一个有效的列线图工具,并进行内部验证。通过校准曲线、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列线图的校准能力和评估效能。结果经过多变量Logistics回归分析,得到5个风险因素,包括月龄、糖皮质激素、肠外营养、CVC部位和管腔数量(P<0.05)。将所有的风险因素整合到一个列线图中预测CVC相关VT的风险,列线图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在训练集和验证集分别为0.857(95%CI,0.809~0.897)和0.846(95%CI,0.772~0.904)。校准曲线显示实际概率和预测概率高度吻合,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良好(P>0.05)。结论基于临床特征风险因素开发的列线图,可作为评估儿童非隧道式CVC相关VT的可靠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静脉血栓形成 列线图
下载PDF
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皮肤损伤的护理
4
作者 李世梅 潘世琴 杨敏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1期111-119,共9页
总结了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M2型)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皮肤损伤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针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皮肤损伤的不同表现及风险因素,给予个体化护理方法,包括3M水胶体敷料改善皮下出血,藻酸盐敷料改善穿刺点渗液,生理盐水 + 百多邦... 总结了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M2型)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皮肤损伤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针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皮肤损伤的不同表现及风险因素,给予个体化护理方法,包括3M水胶体敷料改善皮下出血,藻酸盐敷料改善穿刺点渗液,生理盐水 + 百多邦 + 无菌纱布敷料换药改善导管穿刺点周围敷料下方的渗出、红斑等症状,同时注重维护过程中粘胶剂粘贴与移除中的细节。患者局部症状得到改善,导管安全留置270 d,顺利完成10个疗程化疗后顺利拔出导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皮肤损伤 护理
下载PDF
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术围术期整体康复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5
作者 董娟娟 张天玉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81-183,共3页
目的探讨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术围术期整体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0-01—2023-06行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的62例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围术... 目的探讨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术围术期整体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0-01—2023-06行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的62例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围术期整体康复护理组(观察组)和常规康复护理组(对照组),每组31例。比较2组引流效果,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干预前后患者的负性情绪。统计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及其家属对康复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每日引流量少于对照组,置管持续引流时间、呼吸困难及胸痛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2组患者的SDS、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的SDS、SA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患者的SD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期间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及其家属对康复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的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围术期开展整体康复护理干预,有利于缩短康复时间,缓解其负性情绪和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获得患者及家属对临床护理工作的高度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恶性胸腔积液 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术 整体康复护理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抗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导管相关感染及影响因素
6
作者 周菊珍 王丽华 +1 位作者 陈秋萍 鞠阳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1-207,共7页
目的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化学治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导管相关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接受化学治疗并留置PICC的400例肿瘤患者,采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法将就诊患者以3∶1的比例分为训练集(300例)和测试集(... 目的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化学治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导管相关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接受化学治疗并留置PICC的400例肿瘤患者,采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法将就诊患者以3∶1的比例分为训练集(300例)和测试集(100例)。根据感染发生情况将训练集患者分为无感染组和感染组,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及随机森林的集成分类算法分析患者PICC置管后出现导管相关感染的影响因素,并对比二者的预测效能。结果 训练集300例化学治疗患者中,32例患者出现导管相关感染(10.67%),与无感染组比较,感染组患者单次置管穿刺次数更多,PICC留置时间更长,导管移动比例、合并糖尿病比例及换药频次更高,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及免疫功能更低(均P<0.05)。PICC留置时间、导管移动情况、合并糖尿病情况、换药频次、WBC及免疫功能均为患者PICC置管后导管相关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随机森林模型显示不同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排序结果依次为:PICC留置时间、导管移动情况、合并糖尿病情况、WBC、换药频次及免疫功能。随机森林模型的集成分类算法预测化学治疗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72,与logistic回归模型(AUC=0.791)相比预测效能更优。结论 PICC留置时间、导管移动情况、合并糖尿病情况、换药频次、WBC水平及免疫功能是化学治疗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随机森林模型的集成分类算法可用于对化学治疗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预测分析,其预测性能优于logistic回归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治疗 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感染 外周静脉 随机森林模型
下载PDF
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拔除意外综合征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7
作者 张洁娟 刘光娣 +1 位作者 伍林飞 刘逸文 《护士进修杂志》 2024年第2期119-123,共5页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CVC)拔除意外综合征的影响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2022年12月在我院ICU接受CVC置管3016例患者,根据是否发生CVC拔除意外综合征,分为发生组28例和未发生组...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CVC)拔除意外综合征的影响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2022年12月在我院ICU接受CVC置管3016例患者,根据是否发生CVC拔除意外综合征,分为发生组28例和未发生组2988例。比较2组一般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探讨护理预防措施。结果ICU患者CVC拔除意外综合征发生率为0.93%,年龄≥65岁、置管时间≥7d、冠心病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空气栓塞是ICU患者发生CVC拔除意外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利用上述5个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并对列线图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绘制校准曲线图显示校正曲线与理想曲线拟合良好,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χ^(2)=7.240,P=0.412,模型拟合优度良好。AUC=0.742,灵敏度为69.08%,特异度为79.32%,预测结果较好,DCA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均表明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性。结论年龄≥65岁、置管时间≥7d、冠心病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和空气栓塞是ICU患者发生CVC拔除意外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对于护理工作者早期干预,降低CVC拔除意外综合征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室 中心静脉导管 拔除意外综合征 危险因素 列线图
下载PDF
血液净化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8
作者 刘彩飞 刘小敏 +6 位作者 龙卓 辛霞 高菊林 王莉莹 代雯晴 陈思婕 杨聪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24年第3期45-50,共6页
目的检索、评价并汇总血液净化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管理的证据,为血液透析护理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根据“6S”证据模型,系统检索数据库及网站中血液净化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临床实践指南、专家共识、系统评价、... 目的检索、评价并汇总血液净化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管理的证据,为血液透析护理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根据“6S”证据模型,系统检索数据库及网站中血液净化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临床实践指南、专家共识、系统评价、证据总结、最佳临床实践等。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7月25日。由两名研究人员进行文献质量评价,证据提取、分析与整合。结果共纳入16篇文献,其中指南8篇、专家共识5篇、系统评价3篇。最终形成包括危险因素、制度管理、无菌屏障、导管留置、导管评估、导管维护、冲封管7个类别共41条的最佳证据。结论医护人员在证据转化过程中应根据导管留置时间和患者个体差异应用证据,并及时更新相关证据,以降低血液净化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净化 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证据总结 循证护理
下载PDF
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引导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技术尖端定位的应用研究
9
作者 黎洪群 罗君 +2 位作者 梁芳 刘燕 翁恋恋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8期89-93,共5页
目的:探究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引导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尖端定位的应用。方法:临床研究对象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0月在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PICC门诊接受PICC置管的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目的:探究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引导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尖端定位的应用。方法:临床研究对象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0月在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PICC门诊接受PICC置管的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取腔内心电图定位下置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进行超声引导PICC下置管。观察两组穿刺成功率、PICC尖端位置、数字评分法(NRS)评分、患者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88.89%)显著高于对照组(68.89%),且总置管成功率(97.78%)相对于对照组(86.67%)更高(P<0.05);观察组PICC尖端定位到达最佳位置率(95.45%)相对于对照组(76.92%)更高(P<0.05)。观察组NR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95.56%)相对于对照组(66.67%)更高(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4.44%)相对于对照组(20.00%)更低(P<0.05)。结论:针对接受PICC置管患者采取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引导定位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患者置管成功率,提高患者PICC尖端定位到达最佳位置率及降低患者疼痛程度;另一方面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心电图 超声引导 外周静脉 中心静脉导管技术
下载PDF
硝酸银溶液协同改性中心静脉导管覆涂材料的应用性能测试
10
作者 王志军 孙玲玲 +3 位作者 栾旭辉 陈珊珊 张娜 孙圣 《粘接》 CAS 2024年第3期82-85,共4页
针对传统中心静脉导管材料抗菌性能和生物相容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医用载银中心静脉导管改性,并对其综合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聚多巴胺中心静脉导管表面的纳米银颗粒成功负载。硝酸银浓度为0.01 mol/L制备的载银中心静脉导... 针对传统中心静脉导管材料抗菌性能和生物相容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医用载银中心静脉导管改性,并对其综合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聚多巴胺中心静脉导管表面的纳米银颗粒成功负载。硝酸银浓度为0.01 mol/L制备的载银中心静脉导管材料(0.01 Ag-DH/CVC)在较低载银含量的条件下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性能和生物相容性,不会对细胞活性和细胞的形态产生影响。制备的载银中心静脉导管用于临床护理应用,在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PICC导管,表现出良好的医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抗菌性能 载银涂层 聚多巴胺 医用性能
下载PDF
三级甲等医院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护理实践现况
11
作者 彭飞 李阳洋 +2 位作者 王芳 荆瑶 蔡虻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29,共6页
目的 :调查三级甲等医院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entral Line-AssociatedBloodStreamInfections,CLABSI)三级质量控制中的共性问题,为进一步制订干预措施、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Donabedian三维质量结构模型,... 目的 :调查三级甲等医院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entral Line-AssociatedBloodStreamInfections,CLABSI)三级质量控制中的共性问题,为进一步制订干预措施、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Donabedian三维质量结构模型,借鉴《预防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过程质控工具包(推荐版)》中四大指引量表,自行编制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护理实践调查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3年9月—10月对中华护理学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所在三级甲等医院ICU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 :共129家医院的215个ICU完成调查,护理实践结构维度中,156个(72.56%)ICU定期进行CLABSI培训;过程维度中,护士执行率低于80%的项目有10项(31.25%),其中52个(24.19%)ICU在CVC穿刺时使用超声引导,59个(27.44%)ICU采用指南推荐的思乐扣固定导管,55个(25.58%)ICU使用葡萄糖氯己定抗菌敷料。结果维度中,193个(89.77%)ICU填写了CLABSI发生率。结论 :目前CLABSI防控聚焦导管置管和维护过程中的结构、过程及结果环节,但调研发现临床仍未形成同质化的防控措施。建议进一步加强过程质控管理,以期更好地改进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调查研究 护理 三级质控 医院感染与控制
原文传递
不同路径植入中心静脉导管安全有效性的网状Meta分析
12
作者 冯琦凡 涂发妹 +4 位作者 吴季敏 张永慧 刘萍萍 赵春霞 刘佳晨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2期52-60,共9页
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比较经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和腋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以期为临床选择中心静脉导管最佳穿刺路径提供证据支持。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 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比较经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和腋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以期为临床选择中心静脉导管最佳穿刺路径提供证据支持。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检索建库至2022年7月有CVC不同植入路径的已发表文献,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传统Meta分析和Stata 14.0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8篇随机对照试验,包含6746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显示,3种路径中经腋静脉植入CVC首次穿刺成功率优于颈锁骨下静脉[RR(95%CI):0.88(0.84~0.91)]、经腋静脉植入CVC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经锁骨下静脉植入[RR(95%CI):1.90(1.23~2.92)],但高于经颈内静脉植入CVC[RR(95%CI):1.76(1.35~2.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骨下静脉组误穿动脉发生率高于腋静脉组[RR(95%CI):2.36(1.02~5.45)],气胸发生率高于腋静脉组[RR(95%CI):2.36(1.03~5.39)]和颈内静脉组[RR(95%CI):2.34(1.14~4.80)],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颈内静脉组高于锁骨下静脉组[RR(95%CI):0.34(0.16~0.6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腋静脉植入CVC在首次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中有优势,推荐临床CVC植入首选腋静脉路径,但仍应充分考虑患者情况,个体化选择最优路径植入CV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颈内静脉 锁骨下静脉 静脉 网状Meta分析
下载PDF
维持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研究
13
作者 梁勋枢 李金梅 +1 位作者 江春锦 陆凤明 《系统医学》 2024年第5期98-101,共4页
目的探索维持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9月—2022年9月贵港市平南县人民医院行维持血液透析的29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感染分感染组(25例),未感染组(274例),通过多因素Logi... 目的探索维持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9月—2022年9月贵港市平南县人民医院行维持血液透析的29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感染分感染组(25例),未感染组(274例),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讨因素间的交互作用。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置管时间≥14 d、置管位置在股静脉、白蛋白(Albumin,ALB)<30 g/L是CRBSI发生的危险因素(OR=1.369、11.339、4.847、1.273,P均<0.05)。交互作用分析中,ALB<30 g/L与置管位置在股静脉存在相乘交互作用(P<0.05),不存在相加交互作用[超额相对危险度(Relative Excess Risk of Interaction,RERI)、归因比(Attributable Proportion of,AP)的95%CI包含0,交互作用指数(Synergy Index,S)的95%CI包含1]。结论维持血液透析患者CRBSI的影响因素为患者年龄、置留部位、置留时间、ALB。ALB<30 g/L与置管位置在股静脉之间存在相乘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血液透析 中心静脉导管 血流感染 影响因素 交互作用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联合利伐沙班治疗白血病患儿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
14
作者 杨莉 管玉洁 +3 位作者 宋丽丽 苏于泰 林巍 刘炜 《现代医药卫生》 2024年第6期972-975,共4页
目的分析低分子肝素联合利伐沙班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河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目的分析低分子肝素联合利伐沙班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河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所有患儿均接受疾病常规治疗及对症处理,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研究组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利伐沙班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的导管结局、凝血指标、血管内皮细胞及静脉血管通畅率、不良事件、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期间导管失用率(1.67%)低于对照组(11.67%),导管保留率(95.00%)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研究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0.64±0.28)mg/L、(3.02±0.63)g/L]低于对照组[(0.78±0.21)mg/L、(3.39±0.65)g/L],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14.76±3.61)、(44.63±9.11)s]高于对照组[(12.92±3.82)、(40.70±8.9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研究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1.34±0.28)、(1.42±0.33)、(1.53±0.49)μg/L]均低于对照组[(1.52±0.46)、(1.69±0.59)、(1.85±0.62)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3个月vWF水平较治疗7 d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3个月的静脉血管通畅率(95.00%)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13.33%)与对照组(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利伐沙班治疗白血病患儿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可改善凝血指标,提高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有利于保留导管,预防出血和血栓再发生,并且可促进短期预后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 利伐沙班 白血病 中心静脉导管 静脉血栓
下载PDF
基于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的管理在预防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医用黏胶性损伤中的应用
15
作者 戈亦文 夏文静 薛敏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4期0073-0077,共5页
讨论在预防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医用黏胶性损伤方面,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724例患者,比较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管理实施前后护理人员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度及患者医用... 讨论在预防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医用黏胶性损伤方面,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724例患者,比较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管理实施前后护理人员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度及患者医用黏胶性损伤发生率。结果 实施后护理人员相关专业知识掌握度以及医用胶黏性损伤情况比实施前均有明显改善,实施后患者的满意度也比实施前有所提升,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管理,可有效降低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医用黏胶性损伤中发生率,保证护理安全,对预防感染发生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敏感质量指标 中心静脉导管 医用黏胶性损伤
原文传递
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引流肿瘤相关性腹水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16
作者 颜恺然 王丹若 +2 位作者 逄天宇 孙露露 袁玲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9-63,共5页
目的检索、评价并总结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引流肿瘤腹水管理的最佳证据,为临床优化导管引流管理提供参考。方法系统检索UptoDate、BMJ最佳临床实践、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医脉通、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关... 目的检索、评价并总结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引流肿瘤腹水管理的最佳证据,为临床优化导管引流管理提供参考。方法系统检索UptoDate、BMJ最佳临床实践、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医脉通、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关于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引流肿瘤相关性腹水导管的指南、系统评价、专家共识、临床决策和随机对照试验等。2名研究者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并结合专业人员的判断,进行证据汇总。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其中临床决策1篇,专家共识3篇,系统评价1篇,随机对照试验6篇,队列研究1篇。汇总了关于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肿瘤腹水管理的23条证据,包括评估、腹水引流调节装置、导管固定、敷料、冲管和封管、导管堵塞处理、腹水渗漏预防处理、并发症处置及健康教育9个方面。结论总结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引流肿瘤相关性腹水管理的证据,为临床医护人员实施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腹水以及优化导管引流管理提供循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腹水 肿瘤 肿瘤相关性腹水 腹水引流 管理 证据总结 循证护理
下载PDF
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危险预警模型及IKAP协同护理模式的干预效果
17
作者 肖慧 柯元芹 +1 位作者 郑敏 胡晏珍 《齐鲁护理杂志》 2024年第6期85-87,共3页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危险预警模型及IKAP协同护理模式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肾病科收治的80例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建立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危险预警模型及IKAP协同护理模式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肾病科收治的80例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建立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危险预警模型及IKAP协同护理干预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模式。评估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评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建立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危险预警模型及IKAP协同护理模式,可以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中心静脉导管 危险预警模型 IKAP协同护理
下载PDF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和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白血病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18
作者 黄文珍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8期158-161,共4页
目的比较行化疗白血病患者开展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和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接受化疗的90例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其接受干预方式的差异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 目的比较行化疗白血病患者开展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和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接受化疗的90例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其接受干预方式的差异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研究组患者接受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置管。对比两组患者的1次置管成功率,置管1、3、6、12个月时的置管留置率,置管12个月内的意外拔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置管12个月时的生存质量及服务满意度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1次置管成功率为80.00%(36/4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5.56%(43/45)(P<0.05)。两组患者置管1个月时的置管留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置管3、6、12个月时的置管留置率分别为93.33%、68.89%、44.44%,高于对照组的53.33%、26.67%、0(P<0.05)。随访至12个月时,研究组患者未出现意外拔管情况,对照组患者出现意外拔管4例(8.89%),研究组患者意外拔管率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至12个月,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44%(2/4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8.89%(22/45)(P<0.05)。研究组患者置管12个月时生存质量评分(123.65±20.15)分和服务满意度评分(86.53±4.16)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1.23±15.60)、(79.63±3.56)分(P<0.05)。结论相较于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虽然植入式静脉输液港1次置管成功率更低,但后续置管留置率明显更高,意外拔管率和各类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且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质量和服务满意度,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白血病 化疗 意外拔管 置管留置率
下载PDF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并发症的影响
19
作者 张永妮 《包头医学》 2024年第1期50-53,共4页
目的:探究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肿瘤患者98例。根据护理方案分为两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的46例患者为对照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 目的:探究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肿瘤患者98例。根据护理方案分为两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的46例患者为对照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52例患者为观察组。以护理效果、置管保留时间及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感染、局部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为观察指标,评估两种护理方案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护理总满意度、置管保留时间和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应用于肿瘤患者,具有较好的护理效果,可延长置管保留时间,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肿瘤患者 护理 护理效果 并发症
下载PDF
SWOT风险控制护理模式在肿瘤患者静脉治疗中心静脉导管维护中的应用
20
作者 李丽 申智慧 张静静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4年第1期103-105,共3页
目的:探究SWOT(优势-劣势-机会-威胁)风险控制护理模式在肿瘤患者静脉治疗中心静脉导管维护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98例行静脉治疗的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 目的:探究SWOT(优势-劣势-机会-威胁)风险控制护理模式在肿瘤患者静脉治疗中心静脉导管维护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98例行静脉治疗的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9)以及观察组(n=49),对照组予以常规导管维护,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SWOT风险控制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干预2个月。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导管相关不良事件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比较干预前、干预2个月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差异[肿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置管自我管理量表(CPPSM)]。结果:两组患者导管异位、脱落、渗液、堵塞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感染、静脉炎、血栓、穿刺点出血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CPPSM评分均高于干预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SWOT风险控制护理模式对行静脉治疗的肿瘤患者进行干预后,有效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利于降低相关不良情况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OT风险控制 肿瘤 静脉治疗 中心静脉导管维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