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6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EG-rhG-CSF用于中、高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风险癌症患者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的药物经济学评价
1
作者 易利丹 彭烨 +1 位作者 王李婷 谭重庆 《中南药学》 CAS 2024年第9期2466-2473,共8页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用于中、高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N)风险的癌症患者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的经济性。方法从中国全社会角度出发,采用TreeAge软件构建决策分析模型。主要状态包括一级预防、二级...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用于中、高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N)风险的癌症患者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的经济性。方法从中国全社会角度出发,采用TreeAge软件构建决策分析模型。主要状态包括一级预防、二级预防、相对剂量强度≥85%和相对剂量强度<85%。模型参数包括FN发生的风险、FN住院概率、相关癌症死亡概率、相关癌症效用值、直接医疗成本与间接医疗成本等。模型周期为21 d。研究时间范围为70年。主要结果包括总成本、抗感染成本、生命年、质量调整寿命年(QALY)和增量成本效果比。对结果进行了单因素敏感性和概率敏感性分析以评估结果的稳健性;并进行不同时间范围的情景分析。结果基线分析结果显示,与二级预防组相比,一级预防组患者多获得0.84个QALYs,并少支付39373元,节约总的抗感染成本为32311元,增量成本效果比为-46722元/QALY,一级预防组为绝对优势方案。情景分析结果显示,一级预防组与二级预防组相比,在任何研究时间范围都是绝对优势方案。当中国意愿支付阈值为257094元/QALY时,单因素和概率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一级预防组具有成本效果的概率为100%。结论与二级预防相比,PEG-rhG-CSF用于中、高FN风险的癌症患者的一级预防是具有经济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G-rhG-CSF 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 癌症 药物经济学评价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
原文传递
甘温除热法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的体会
2
作者 李雪梅 蔡懿(指导) 《光明中医》 2023年第12期2388-2390,共3页
目的 观察甘温除热法在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以下简称FN)肿瘤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选取在接受化疗后出现FN的病例中,体温升高至38.0℃或者以上伴有中性粒细胞不同程度的下降、中医辨证为气虚发热的患者,口服补中益气汤,通过观察患... 目的 观察甘温除热法在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以下简称FN)肿瘤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选取在接受化疗后出现FN的病例中,体温升高至38.0℃或者以上伴有中性粒细胞不同程度的下降、中医辨证为气虚发热的患者,口服补中益气汤,通过观察患者服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体温变化及中性粒细胞值,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和差异。结果 使用补中益气汤后,FN患者的体温下降、中性粒细胞升高。结论 化疗后出现FN且中医辨证为气虚发热的患者,使用甘温除热法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抑制 中性粒细胞减少 发热 气虚证 补中益气汤 甘温除热法
下载PDF
乳腺癌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3
作者 远丽芳 陈俊林 +1 位作者 王津京 马飞 《北京医学》 CAS 2017年第11期1138-1141,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ebrile neutropenia,FN)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4年3月191例接受新辅助、辅助及姑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FN的发生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FN的... 目的探讨乳腺癌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ebrile neutropenia,FN)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4年3月191例接受新辅助、辅助及姑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FN的发生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FN的危险因素。结果 191患者共有52例发生FN,发生率为27.22%。TA方案发生率最高,为46.80%(22/47),其次为AC方案,为21.78%(22/1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化疗方案(OR=0.768,95%CI:0.608~0.974,P=0.029)及Hb(OR=0.962,95%CI:0.933~0.993,P=0.014)与FN的发生有关。结论化疗方案是及化疗前Hb水平是FN的影响因素,TA及AC方案是高度危险引起FN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 乳腺癌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原文传递
1例化疗致Ⅳ度骨髓抑制伴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的病例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张问 邵长艳 +5 位作者 沈伟 张广超 李双娇 马艳葳 段大航 王立英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22年第1期129-131,共3页
本文对临床药师参与1例胰腺癌患者化疗后Ⅳ度骨髓抑制伴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的治疗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用药建议。该患者Ⅳ度骨髓抑制与化疗药物毒性、骨髓储备能力、化疗及放疗史等有关,通过治疗后骨髓抑制程度缓解,感染得到控制... 本文对临床药师参与1例胰腺癌患者化疗后Ⅳ度骨髓抑制伴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的治疗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用药建议。该患者Ⅳ度骨髓抑制与化疗药物毒性、骨髓储备能力、化疗及放疗史等有关,通过治疗后骨髓抑制程度缓解,感染得到控制。通过病例分析发现,临床药师应协助医师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提高患者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抑制 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 病例分析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序薇 陈艳茹 陈燕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第22期8-11,53,共5页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N)的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价模型的准确度。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1年7月福建省肿瘤医院收治的394例NSCLC患者,依据是否发生FN分为FN组和非FN组,通过R软件构建...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N)的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价模型的准确度。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1年7月福建省肿瘤医院收治的394例NSCLC患者,依据是否发生FN分为FN组和非FN组,通过R软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和校准曲线验证模型的区分度和准确度。结果NSCLC化疗患者中FN的发生率为19.3%,年龄≥65岁、骨转移、体能状态欠佳、半年内放疗史是FN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05(95%CI:0.641~0.770),校准曲线表明预测曲线和实际曲线基本一致,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拟合优度良好(χ^(2)=1.379,P=0.927)。结论年龄、骨转移、体能状态、半年内放疗史是FN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化疗 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 列线图
下载PDF
首次出现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成人AML患者CK-18的诊断价值
6
作者 赵叶飞 高峰 +1 位作者 吴晓 陈莉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34-239,共6页
目的探讨首次出现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N)的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血浆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裂解的细胞角蛋白-18(CK-18)片段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21年12月在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接受血液肿瘤... 目的探讨首次出现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N)的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血浆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裂解的细胞角蛋白-18(CK-18)片段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21年12月在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接受血液肿瘤强化化疗的75例AML-FN患者。在FN发作时(d_(0))、第1天(d_(1))和第2天(d_(2))测量血浆CK-18片段M30、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水平。对化疗期间血流感染(BSI)和脓毒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评估。结果8例患者出现脓毒症,25例患者有血液培养阳性感染[BSI(+)]。BSI(+)组患者血浆CK-18水平在发热后d_(1)达到峰值。d_(1)和d_(2)时较高的血浆CK-18水平与BSI(+)和脓毒症有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中,d_(1) CK-18预测BSI(+)的曲线下面积(AUC)最高,为0.832(95%CI:0.742~0.922),稍高于PCT和CRP(P<0.05)。d_(1) CK-18预测脓毒症的AUC值也较高,略高于PCT和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_(0)~d_(2)期间CK-18峰值与PCT峰值有关,BSI(+)患者的相关系数(0.407)高于BSI(-)患者(0.182)。结论在AML患者中,血浆CK-18片段被发现是FN早期BSI(+)和脓毒症的潜在诊断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系白血病 发热中性粒细胞减少 细胞角蛋白-18片段 降钙素原 血流感染 脓毒症
下载PDF
PCT和PSPN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期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细菌感染的鉴别价值 被引量:1
7
作者 曲伟 商军锋 +1 位作者 邹慧琳 杨瑞芳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9期1703-1708,共6页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亚型(soluble cell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14,sCD14,又称presepsin,PSPN)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化疗期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ebrile neut...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亚型(soluble cell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14,sCD14,又称presepsin,PSPN)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化疗期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ebrile neutropenia,FN)患者细菌感染的鉴别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07月至2022年0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化疗且出现FN的121例AML患者,分为非细菌感染组化疗期间发生FN且发热原因不明(细菌培养阴性,无临床迹象表明存在感染)与细菌感染组菌血症(血培养阳性)和局部感染(血培养阴性,细菌培养提示局部感染)。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剂盒检测FN发病第1至3天血浆PCT和PSPN水平。结果:与非细菌感染组相比,细菌感染组患者FN发病第1至3天的PCT和PSPN水平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3天的PCT水平鉴别FN细菌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82、0.737、0.715,而PSPN诊断AUC分别为0.799、0.729、0.703。此外,PCT和PSPN联用可进一步提高对FN细菌感染诊断的AUC值(0.892、0.808、0.763)。发病第1天PCT≥2.02 ng/mL或者PSPN≥2.40μg/L,FN细菌感染风险显著增加(P<0.05);校正混杂因素后,当PSPN≥2.91μg/L时,AML患者FN细菌感染风险增加2.177~2.624倍(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PCT与细菌性脓毒症患者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呈正相关(P<0.001),PSPN值与SOFA评分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PCT较PSPN在区分FN细菌感染性病因和非感染病因方面准确性更高,其浓度与细菌性脓毒症的严重程度有关;二者联用能进一步提高PCT对FN细菌感染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可溶细胞分化抗原14亚型 髓系白血病 感染发热中性粒细胞减少
下载PDF
肿瘤内科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药物治疗临床路径的应用探索
8
作者 邓高敏 贺盛发 +2 位作者 刘国萍 冯丹 黄光明 《内科》 2024年第1期12-17,共6页
目的在肿瘤内科建立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FN)患者药物治疗临床路径(临床药径),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降低药品费用支出。方法基于93例肿瘤内科FN患者的用药合理性分析,建立以循证药学为基础的FN临床药径,并采用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 目的在肿瘤内科建立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FN)患者药物治疗临床路径(临床药径),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降低药品费用支出。方法基于93例肿瘤内科FN患者的用药合理性分析,建立以循证药学为基础的FN临床药径,并采用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法对其进行完善。比较FN临床药径实施前后FN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情况、血培养送检率和“升白”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结果FN临床路径实施后,抗菌药物总不合理占比、疗程过长占比、疗程和人均用药金额均低/短于实施前;抗菌药物单用占比和血培养送检率均较实施前明显上升,抗菌药物二联占比较实施前降低;应用“升白”药物总不合理率较实施前低(均P<0.05)。结论在肿瘤内科建立基于循证药学的FN患者临床药径新模式,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药品费用支出,降低患者经济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中性粒细胞减少 药物治疗临床路径 临床合理用药 肿瘤内科
下载PDF
美罗培南致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例及文献挖掘分析
9
作者 吴凡 李世思 +1 位作者 孟方 徐文秀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304-2309,共6页
目的为临床安全使用美罗培南提供参考。方法临床药师基于1例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使用美罗培南发生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病例进行不良反应关联性分析;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对美罗培南诱发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个案报道进行归纳分析;再对... 目的为临床安全使用美罗培南提供参考。方法临床药师基于1例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使用美罗培南发生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病例进行不良反应关联性分析;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对美罗培南诱发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个案报道进行归纳分析;再对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中相关不良事件风险信号进行挖掘分析,总结美罗培南致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特点。结果临床药师采用Naranjo’s评估量表对该患儿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与美罗培南的关联性进行评价,结果为“很可能”。文献分析共纳入16例患者,其中有1例为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有13例患者的不良反应是危及生命、需要紧急治疗的4级严重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均在停药后好转。数据挖掘结果显示,美罗培南致血液系统不良事件的中位发生时间是6 d;新生儿血小板减少、血管内溶血、粒细胞计数降低是不良事件风险强度排前3位的信号。结论临床使用美罗培南抗感染初期可能诱发严重危及生命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尤其对于婴幼儿和老人、使用较高剂量美罗培南、既往抗菌药物过敏、基础疾病复杂、联用较多抗菌药物、用药后出现高热和出血的患者,临床应予以密切监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罗培南 发热中性粒细胞减少 血液系统 不良事件 药学监护 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数据挖掘
下载PDF
PEG-rhG-CSF对乳腺癌化疗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影响及其血液学毒性
10
作者 赵丽萍 丁玉龙 +1 位作者 冯继红 刘宇婷 《浙江实用医学》 2024年第5期401-403,共3页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预防乳腺癌化疗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疗效及对血液学毒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2021年9月~2023年9月接受化疗的76例乳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hG-CSF组...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预防乳腺癌化疗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疗效及对血液学毒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2021年9月~2023年9月接受化疗的76例乳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hG-CSF组和PEG-rhG-CSF组,每组38例,比较两组发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血液学毒性及其他不良反应。结果PEG-rhG-CSF组发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均较rhG-CSF组低(P<0.05);PEG-rhG-CSF组血液学毒性分级显著优于rhG-CSF组(P<0.05);两组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rhG-CSF相比,PEG-rhG-CSF预防乳腺癌化疗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血液学毒性,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化疗 PEG-rhG-CSF RHG-CSF 发热 中性粒细胞减少 血液学毒
下载PDF
PEG-rhG-CSF预防乳腺癌患者化疗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曹雪 厚玉瑾 刘新兰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55-59,共5页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预防乳腺癌患者化疗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ebrile neutropenia,FN)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医...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预防乳腺癌患者化疗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ebrile neutropenia,FN)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183例乳腺癌患者接受非密集型AC-T方案(吡柔比星70 mg+环磷酰胺0.8 g+多西他赛100 mg,21 d/周期)、剂量密集型ddAC-T方案(吡柔比星85 mg+环磷酰胺1.0 g+紫杉醇290 mg,14 d/周期)及其他化疗方案(铂类、吉西他滨等)化疗后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化疗方案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及第一周期与后续治疗周期FN的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FN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183例乳腺癌患者化疗后预防性使用PEG-rhG-CSF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为67.21%(123/183),Ⅲ级及以上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ANC)减少在ddAC-T方案中的发生率较高。第一周期FN发生率为4.37%(8/183),后续治疗周期FN发生率为1.64%(3/183)。化疗方案(OR=0.139,95%CI:0.026~0.732,P=0.020)、既往化疗(OR=34.500,95%CI:6.360~187.145,P<0.001)和既往放疗(OR=11.067,95%CI:2.278~53.768,P=0.003)是FN发生的影响因素。不良事件发生率均较低,主要为肌肉关节酸疼。结论根据不同的化疗方案以及既往放化疗史,预防性使用PEG-rhG-CSF可有效减少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FN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中性粒细胞减少 发热中性粒细胞减少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下载PDF
ELANE突变相关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诊治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肖于凡(综述) 张志勇(审校) 《现代医药卫生》 2023年第18期3168-3172,共5页
ELANE突变相关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有重度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SCN)和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yN)2种表型,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ELANE基因突变位点多,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导致的SCN和CyN起病早、感染反复、感染部位... ELANE突变相关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有重度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SCN)和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yN)2种表型,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ELANE基因突变位点多,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导致的SCN和CyN起病早、感染反复、感染部位多,可恶性转化为MDS或急性白血病,甚至死亡。血常规、骨髓细胞学检查、基因分析有助于该病的诊治;患者需长期血常规监测,定期复查骨髓细胞学检查,基因分析是确诊的金标准。预防感染是长期管理的必要措施,G-CSF是一线治疗药物,使用剂量个体差异大;HSCT可根治该病,但移植指征、预处理方案无统一指南。此外,基因编辑是未来根治此病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ANE 先天中性粒细胞减少 重症中性粒细胞减少 周期中性粒细胞减少 原发免疫缺陷病 综述
下载PDF
万古霉素致患儿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案例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程刚英 马钊 +2 位作者 姜茜 周庆 邓艾平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CAS 2019年第4期253-255,共3页
1例10岁女性患儿因弥漫性胶质瘤行颅内占位性病变切除术,术后第13日患儿出现高热,明确诊断为中枢感染,给予美罗培南联合万古霉素静脉滴注,4 d后患儿体温恢复至正常,中枢感染逐步控制。术后第22日患儿再次出现发热伴中性粒细胞减少。临... 1例10岁女性患儿因弥漫性胶质瘤行颅内占位性病变切除术,术后第13日患儿出现高热,明确诊断为中枢感染,给予美罗培南联合万古霉素静脉滴注,4 d后患儿体温恢复至正常,中枢感染逐步控制。术后第22日患儿再次出现发热伴中性粒细胞减少。临床药师会诊考虑为药物导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建议先后停用万古霉素及美罗培南,停用万古霉素48 h后患儿体温恢复正常,3 d后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患儿好转出院,1个月后随访患儿情况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古霉素 发热中性粒细胞减少 儿童 美罗培南 Naranjo评分
下载PDF
癌症化疗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4
作者 阮燕萍 夏庆民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278-280,F0003,共4页
关键词 肿瘤/药物疗法 发热 中性粒细胞减少
下载PDF
1例化疗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儿童患者的药学监护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旭 闫赋琴 +3 位作者 薛婧 刘洋 吕娟丽 王楠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CAS 2018年第3期154-157,共4页
1例1岁男童患儿,因确诊神经母细胞瘤3周,拟行化疗入院。入院后患儿行第1轮化疗,化疗药物选择为:长春新碱、环磷酰胺、表阿霉素。化疗术后第5天患儿精神欠佳伴发热(38.2℃),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指标显著降低。诊断为&qu... 1例1岁男童患儿,因确诊神经母细胞瘤3周,拟行化疗入院。入院后患儿行第1轮化疗,化疗药物选择为:长春新碱、环磷酰胺、表阿霉素。化疗术后第5天患儿精神欠佳伴发热(38.2℃),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指标显著降低。诊断为"化疗术后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给予头孢曲松钠、利巴韦林、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 GCSF)、血小板及重组人白介素-11(rh IL-11)进行抗感染,升白细胞及升血小板治疗。治疗期间,临床药师对患儿进行了化疗药物治疗前风险评估,并根据发热伴粒细胞缺乏患者治疗指南对患儿治疗过程中使用的化疗药物及抗菌药物、rh G-CSF、rh IL-11等进行全程药学监护与分析,协同医师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最终患儿治疗过程顺利,病情平稳,予以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中性粒细胞减少 儿童 临床药师 药学监护
下载PDF
比阿培南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的64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16
作者 晏丽 娄世锋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39-740,743,共3页
目的评价比阿培南对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2年5月该院住院的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的恶性血液病患者6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有效率为73.4%,细菌学清除率为55.6%,不良反应率为4.7%... 目的评价比阿培南对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2年5月该院住院的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的恶性血液病患者6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有效率为73.4%,细菌学清除率为55.6%,不良反应率为4.7%。结论比阿培南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的恶性血液病患者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 治疗 血液病 并发症 比阿培南 中性粒细胞减少
下载PDF
NCCN发热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指引(2005.1版) 被引量:16
17
作者 褚倩 于世英 《循证医学》 CSCD 2006年第2期113-125,共13页
关键词 发热 中性粒细胞减少 临床指引 肿瘤
下载PDF
血清和BALF半乳甘露聚糖检测对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侵袭性肺曲霉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8
作者 芦丹 刘旭 杨硕 《临床肺科杂志》 2023年第11期1621-1624,1634,共5页
目的 探讨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半乳甘露聚糖(GM)检测对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诊治的104例患者,其中IPA组37例,非IPA组67例,检测比较患者BALF和血清GM水平... 目的 探讨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半乳甘露聚糖(GM)检测对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诊治的104例患者,其中IPA组37例,非IPA组67例,检测比较患者BALF和血清GM水平,分析BALF和血清GM检测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BALF GM检测的临界值,并比较两种检测的诊断效能。结果 IPA组BALF和血清GM值高于非IPA组,不同基础疾病患者BALF和血清GM水平无明显差异。BALF GM的临界值为0.87,灵敏度为91.7%,特异度为92.5%,Youden指数为0.842。IPA患者BALF GM阳性率高于血清GM(χ^(2)=42.659,P<0.001)。Pearson分析显示,IPA组BALF和血清GM呈较弱正相关(r=0.296,95%CI:0.170~0.412,P<0.001)。BALF GM灵敏度为91.7%,特异度为92.5%;血清GM灵敏度为16.7%,特异度为98.5%;双阳性的灵敏度为8.3%,特异度为99.3%;BALF和血清任一阳性的灵敏度为99.6%,特异度为91.8%。结论 BALF GM检测的临界值为0.87,对IPA的诊断灵敏度高于血清GM检测,不同的组合可以侧重于提高检测的灵敏度或特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肺曲霉病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半乳甘露聚糖 中性粒细胞减少
下载PDF
奥沙利铂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与骨髓抑制1例 被引量:4
19
作者 包春荣 余自成 冯轶杉 《中南药学》 CAS 2016年第11期1279-1280,共2页
1病历资料患者,女,65岁,因"中上腹胀痛2月余,加重1 d"于2015年11月4日入院。入院后行电子胃镜提示:胃体低分化腺癌、腹腔广泛转移。于11月9日行"腹腔镜腹部探查术+空肠造口营养管置入术",术后恢复良好。排除化疗禁忌后,11月16日... 1病历资料患者,女,65岁,因"中上腹胀痛2月余,加重1 d"于2015年11月4日入院。入院后行电子胃镜提示:胃体低分化腺癌、腹腔广泛转移。于11月9日行"腹腔镜腹部探查术+空肠造口营养管置入术",术后恢复良好。排除化疗禁忌后,11月16日行化疗,化疗方案:奥沙利铂(奥铂,南京制药厂有限公司,批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沙利铂 发热 中性粒细胞减少 骨髓抑制 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联合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预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肌肉量减少 被引量:2
20
作者 倪培萍 陈丽 +2 位作者 吴优 吕沐瀚 汪敏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23年第3期415-422,共8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与原发性肝癌发生肌肉量减少的关系及预测价值。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首诊为原发性肝癌患者,肌肉量减少通过计算机断层扫...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与原发性肝癌发生肌肉量减少的关系及预测价值。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首诊为原发性肝癌患者,肌肉量减少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CT)计算第三腰椎横截面骨骼肌指数(SMI)判断。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肌肉量减少的危险因素,根据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确定NLR、PLR最佳截止点,利用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指标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肌肉量减少的预测效应。结果32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男269例,女59例)中,总体肌肉量减少发生率为61.89%,ROC曲线显示NLR与PLR最佳截止点分别为4.04和163.01,AUC值分别为0.629(95%CI=0.569~0.690,P<0.001)、0.608(95%CI=0.546~0.670,P=0.001),NLR联合PLR预测原发性肝癌肌肉量减少的AUC值为0.643,优于两者单独预测AUC值。NLR联合PLR评分(0分:NLR≤4.04且PLR≤163.01;1分:NLR>4.04或PLR>163.01;2分:NLR>4.04且PLR>163.01)能够进一步分层原发性肝癌患者肌肉量减少情况,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4.262,P<0.001)。结论NLR、PLR是原发性肝癌患者发生肌肉量减少的独立预测因素,两者联合更易识别原发性肝癌发生肌肉量减少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肝癌 肌肉量减少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